2022幼兒園大班教案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小編帶來2022幼兒園大班教案5篇,希望大家喜歡。
2022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復習、鞏固收口一致點數的方法,能點數至30,知道30里面有3個10
2、懂得數數時要專心,輕聲地數,不影響別人。
3、體驗數數的樂趣。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幼兒會手口一致點數的方法。
物質準備:
教具:雞蛋圖片一張(上面有30個雞蛋),彩筆一支。
學具:《幼兒用書》P3
活動過程
一、數數雞蛋有多少
1、師出示雞蛋圖片:瞧,媽媽上街買了什么?
2、這么多雞蛋,媽媽都數不過來了,我們一起幫媽媽數雞蛋吧。
3、請個別幼兒示范數雞蛋,提醒幼兒指一個數一個,鞏固手口一致點數的方法。
4、師:一共有多少個雞蛋?他數得對不對呢?
5、鼓勵幼兒集體再數一次,引導幼兒每數到10個雞蛋畫一個圈把它們圈起來。數完后看一看一共有幾個圈,說一說30里面有幾個10。
二、幼兒操作活動
1、數一數,圈一圈
先點數每格中有多少雞蛋,每數到10個就畫一個圈,最后說一說里面有幾個10。提醒幼兒要輕輕地數,不影響旁邊的小朋友。
2、找出相同數量的雞蛋。
數一數左邊和右邊貨架上的雞蛋,請連線找出一樣多的雞蛋。
三、活動評價
1、教師帶來全體幼兒手口一致地點數雞蛋,再請幼兒說說自己圈了幾個圈。
2、鼓勵專心認真數數的幼兒,提醒幼兒在數數活動中要輕一點,不影響別人。
2022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2
設計意圖:
分類是把物體分成各具共同屬性的幾組,也就是按照一種屬性或幾種屬性把一些物體放在一起。這里所謂的"屬性"指的是物體的形狀、顏色、大小、粗細、長短、高矮、厚薄以及數量等。分類的結果實際是"集合"的具體形式,它有利于幫助幼兒理解并獲得初步的集合概念。有關"物體的分類"在幼兒園計算教學中占有相當重的比例。分類能力是幼兒認識數和學習計數的基礎。依據大班幼兒喜歡探究、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特點,結合幼兒對圖形特征的理解與興趣,我設計了此活動來幫助幼兒理解層級分類,體驗內包含關系。在材料的提供上,注意了多樣性 ,力求調動幼兒的探索興趣,并且在難度上也分出層次,滿足不同能力孩子的需要。在過程的設計上,主要通過經驗回憶、直接地探索、體驗等方式來激發幼兒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活動目標:
1、學習按事物的兩種不同特征進行二次分類,體驗類包含關系。
2、初步培養觀察、比較和反應能力。
3、培養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4、讓幼兒懂得簡單的數學道理。
活動準備:
教具:課件;顏色、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圓形圖片若干個;學具:帽子、手套、背心圖片每人一套活
活動過程:
一、導入:出示圖形王國,激發幼兒興趣;
二、學習二次分類
1.觀察演示。出示圖形,讓幼兒觀察其特征,想一想如何將這些圖形分成兩組?有幾種不同的分法?幼兒進行討論。
2.幼兒討論回答后,教師選擇一種分法進行演示,如:將圖形分成大小不同的兩部分。在此基礎上啟發幼兒想一想如何將每一部分再分成兩部分。教師演示分法。
3.教師小結:可先將圖形按形狀分,再按大小分;也可先按大小分,再按形狀分;
4. 學習對圖片作二次分類。
發放操作材料,讓幼兒觀察圖片的外形特征,然后按其特征進行二次分類。
三、 經驗遷移。游戲"看誰站得快",進一步鞏固幼兒的分析、歸納能力。
四、活動小結,教師對幼兒分類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分析、解決,幫助幼兒獲得分類經驗。
延伸:
提供二次分類板及各種材料紙讓幼兒繼續學習層級分類(在各種圖形的層級分類基礎上可引導幼兒擴展到動植物的層級分類)
活動反思:
“二次分類”這一課設計時,我充分把握住了:“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边@一教學理念,將學生的終身發展作為本節課的主目標。為此,我的設計針對學前班學生“好奇、好問、好動、好表現”的特點,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形成數學問題,并在動手實踐之時掌握分類的標準,使原有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伴隨著這求知的過程,使學生在獨立思考時,學會廣汲博納,在張揚個性的同時學會合作。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一、講故事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感知數學問題。
多年來,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存在著這樣一種現象:低年級老師一提問,一只只小手爭先恐后的舉起來,而到高年級則寥寥無幾;低年級學生的回答五花八門,充滿了個性;而高年級學生的回答則顯得規范、標準,但卻單調劃一;創新色彩在許多學生身上隨年齡的增長在褪色。這一切源自我們在教學中忽視了學生的好奇心。
本節課我先利用講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親切感,主動參與數學活動。然后讓學生根據提示牌找座位,讓學生初次體驗到按指定標準分類,初步感知分類的意義,從中體驗到成功,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
二、創設實踐空間,鼓勵學生自主探索。
“分類”這一內容,學生在生活中常常會接觸到,只是無意識的成分多一點。若老師簡單地給出這個名詞,在每次分類時,不斷提出分類的標準,那么分類的過程(可能會)顯得更為簡潔,分類的結果可能顯得更為準確。學生作為容器也完全能夠順利盛下這些知識,但是學生探索知識的過程及其精神被忽略了。
在本節課中,我只是整個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更多的是為學生提供大量感性的材料,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出分類的標準,并鼓勵學生大膽嘗試。正是在這空間之中,讓學生感受到分類結果在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感受到同類物體在不同標準下的分類所產生的不同意義和作用。教學中我充分抓住學生“好動”這一特點,在不停的分一分、說一說的過程中,體會到知識的形成與應用,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給予孩子們“好表現”的機會,培養孩子們合作交流的意識。
作為個體的學前班學生,喜歡表現自己,這一點較其他年級學生而言是顯得最強烈的。在這節課中,我沒有生硬的講解和周詳的演示,而是把小組那一塊空間作為學生表現自我的舞臺,在匯報演示,在介紹解說的表現過程中,學生袒露了自己真實的想法,發散思維和語言得到了訓練,感性知識在一次合作、交流當中上升為理性知識,一次次的自我表現,使學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有利地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合作意識的形成,創新意識的拓展。
四、注意張揚孩子們個性。
數學學習與其他學習一樣。都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由于每個人生活經驗的不同,認識水平的差異,即使是面對同一個問題,也會有不同的看法,而教育的目的不是統一思想,統一要求,而是不同的人獲得不同的看法。面對同樣的東西,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分類、整理方法。在教學中,我并沒有框住學生思維,反而是積極促進學生思維的開放,鼓勵學生按照自己的需要自己的習慣去分類,體會分類的多樣性。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思維,給學生足夠的思維空間,讓學生用稚嫩的眼光去劃分世界。努力開發學生的潛能,張揚其個性,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我還注重良好習慣的培養。
不足:對于時間安排上我是前松后緊,所以有一個習題沒有進行完。以后在教學上我一定先預設好每一個環節讓課堂更完美。
小百科:分類,是指按照種類、等級或性質分別歸類。語出《書·舜典》附亡《書》序:“帝釐下土,方設居方,別生分類,作《汩作》?!?/p>
2022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幼兒會根據實物圖片用三句話講出圖意。
2、幼兒會根據各種實物圖片的內容列出算式。
3、培養幼兒語言表達能力。
活動準備:
實物圖片若干張;分組活動的操作材料。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1、復習順數,按要求數數。(從4—13、17—29、56—65)
2、碰球游戲,復習9的分解組成。
二、基本部分:
1、依次出示實物圖片,教師啟發幼兒逐幅觀察圖片,并用自己的語言講出圖意。(用三句話講述)例:樹上有5個蘋果,掉下來3個,樹上還剩下幾個?
2、請幼兒列出算式,并把算式讀兩遍。
3、分組活動:
第一組:看花瓣顏色記錄。第二組、第五組:看算式寫答案。
第三組:圓點涂色記錄。 第四組:看圖填算式。
第六組:看圖編應用題。
三、結束部分:
活動評價。
(1)請玩第六組活動的幼兒講述活動結果。
(2)表揚活動時遵守規則的幼兒。
2022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4
活動背景
一:元宵節的文化:
元宵節是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又稱“燈節”、“上元節”。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圓之夜”的意思每逢上元,民間有張燈觀賞的風俗。元宵之夜,小孩子們紛紛提著燈籠,四處游走玩耍。元宵佳節,不少地方都要舉行彩燈展、花燈會。元宵節有許多傳統風俗和節目,如:鬧社火、耍龍燈、舞獅子、劃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猜燈謎、吃元宵等。元宵大多是用糯米面包糖餡做成的,它象征著全家團圓和睦、生活幸福甜美。
二:活動意圖:
新學期開學正逢元宵節,新年的氣氛還在孩子的心中,讓寶寶們在歡樂的氣氛中穩定情緒是個不錯的方法。
我們小班的孩子對元宵節的認識并不深,為了讓孩子們能更加了解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知道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我們安排了這樣一個元宵節的半日活動,希望通過活動來緩解部分幼兒的上學情緒,通過活動來增加親子間的親情交流。
活動目標
1、知道元宵節是團圓的節日,初步了解元宵節人們的活動和特別的食品元宵。
2、引導幼兒高高興興地回到幼兒園,盡快適應新學期生活········
3、欣賞各種各樣的花燈,初步感受其不同的造型、色彩和圖案。
4、感受和同伴玩花燈的快樂情緒。
活動時間20_.3.5
參加對象新區實驗幼兒園小班組全體師生
具體活動安排
活動一:了解元宵的習俗
1、通過圖片錄像等媒介物質向孩子們介紹元宵節的文化。
2、鼓勵家長幫孩子們準備花燈,并告訴幼兒自己花燈的名稱。
活動二:親子同樂搓元宵
1、布置回型大廳環境:親子搓元宵。(準備:電子爐,鍋,勺子、盤子等。)
活動三:玩花燈
帶著孩子們在操場上玩花燈。
2022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知道元宵節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之一嘗試通過多種途徑進一步了解元宵節的來歷和風俗習慣。
2、感知元宵節是全家團圓的日子,感受節日快樂的氛圍和對節日的喜愛之情。
活動準備
1、“元宵節的來歷”視頻;
2、準備幾個簡單的有關的謎語;
3、彩泥每個幼兒一份;
4、《賣湯圓》兒歌。
一、導入部分
教師對幼兒說:“今天啊,有幾個小朋友來和我們一起過節日,小朋友們認真看看動畫片里說的是什么?”
二、基本部分
1、認識元宵節
幼兒觀看動畫片結束后教師提出問題:小朋友們都看動畫片那動畫片里講什么啊?她們過的是什么節?他們是怎樣過節的?都有什么活動?
教師請幼兒認真思考大膽回答問題,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
2、猜燈謎
教師依次出示燈謎
(1)“白白胖胖,圓圓溜溜、甜甜五臟,裝中間、吃在嘴里,又軟又黏”提醒幼兒元宵節有的,讓幼兒開動腦筋說出謎底(湯圓)。教師提示,元宵節吃湯圓象征著團團圓圓。
(2)“什么花天上開?天上開了花,人人笑哈哈?!?大家來猜猜煙花)
(3)“一個南瓜,兩頭兒空,肚里開花放光明,。有瓜沒葉兒,高高掛,照得面前一片紅?!?打一物燈籠)
(4)“元宵佳節就有它,謎語往它身上藏?!?打一物花燈)
(5)“正月十五,全家聚,圓桌坐來,圓著吃?!?打一名詞團圓飯)教師可以提示幼兒全家一起開開心心地在吃元宵飯,叫什么飯?引導幼兒說出團圓飯,教師解釋團圓的意思,讓幼兒知道元宵節可以一起開開心心吃團圓飯。
3、做湯圓
教師發給幼兒每人一份彩泥,讓幼兒根據自己的想法做出不同種類的湯圓。讓幼兒自己動手做,感受到做湯圓的樂趣。
4、唱兒歌《賣湯圓》
(1)教師教幼兒學會唱兒歌。
(2)根據歌詞邊唱表演動作。
教師讓幼兒收拾好桌上的東西,放會原處,活動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