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心得體會2024
寫心得需要對所學知識和技能進行總結和反思,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和創造力。寫感動中國心得體會2024要注意什么?這里給大家提供感動中國心得體會2024下載,供大家參考。
感動中國心得體會2024篇1
今天,我們看了《感動中國》,它使許多人熱淚盈眶,我覺得它是凈化心靈的“儀器”,它譜寫了真、善、美的樂章。我相信,只要看了《感動中國》,每個人都會有所感悟。
《感動中國》有幾十位讓人們感動到流淚的人,可以說最耀眼的不是明星,而是這幾十人純潔、善良的心。
這幾十人中我每個都覺得讓人感動,劉盛蘭每天省吃儉用,捐錢給孩子們。他那時月薪才300元,可他卻一下子捐了50元,他那時已經73歲了,后來又一場大火燒了他的房子,回到農村生活更辛苦??伤栽诰桢X,10元、20元、30元、40元……這位老人吃東西都是吃垃圾里拾來的,還會拿人家扔掉不要的菜葉,而且17年沒有買過一件新衣服。真善心!從他身上,我看到了中華民族正直、善良、樂于助人、樂于奉獻的優秀品質。
還有一個叫段愛平的。她只是一個小小的村長,可她為村里的犧牲非常大。我們應該想成為百萬富翁吧。這個段愛平就是個百萬富翁,可是她卻把自己的錢全都捐了出去,而且她有食道癌,最后窮得都沒錢看病,而且她還會下雨天幫村民一起修房屋漏洞。我們要學習她生命不息、奮斗不止、干事創業、奮發有為的崇高精神;學習她真心實意地幫民致富、解民困難、化民恩怨、心系百姓、執政為民的公仆情懷;學習她不管身處何時何地,心中時刻牢記自己的職責與使命,在榮譽面前不忘本的淳樸本色。
看完《感動中國》之后,我勵志一定要在有生之年向《感動中國》里面的人物學習,幫助、救助需要幫助的人。
感動中國心得體會2024篇2
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沒有專職的心理醫生。學校老師們開玩笑說:“張桂梅校長就是心理醫生。”
緊張的高中學習生活,家庭貧困的陰影,經常會使一些學生精神狀態低迷,學習成績滑坡。每當遇到這種情況,張桂梅不僅耐心地開導學生,而且親自去家訪,了解學生背后的家庭原因。她不能讓任何一個孩子輟學。
張桂梅每晚住在學生宿舍。高一年級的一名女生情緒低落,學習成績退步。張桂梅就讓她與自己同住,經常開導她。了解到女孩的父母經常打架,女孩還常被父親嫌棄辱罵。張桂梅3次到村中她家里為其父母調解,終于讓全家和好,小姑娘臉上有了笑容,學習也更努力了?!拔乙冗@個孩子,就要救她父母,救她全家!”張桂梅說。
“陳小琴(化名)最近考試成績才390多分,這個成績究竟是什么原因?”今年國慶家訪,張桂梅帶著滿腹疑問來到船房鄉華榮村高三學生陳小琴家。陳小琴家是貧困戶,母親有精神疾病,父親受到村里幫扶,當了村里的保潔員。張桂梅明白了陳小琴的心病,親切地鼓勵她:“大家都在幫助你家,你在學校的生活費有學校補助,你不用擔心家里,應該全力以赴地專心讀書?!?/p>
12年來,華坪女子高中沒有一個學生因為貧困輟學,沒有發生過學生自殺、自殘的事件。12年來,跋山涉水的家訪,每個學生和家庭的甘苦張桂梅都了然于胸。
感動中國心得體會2024篇3
在漫漫人生長河中,令自己感動的事有很多很多,然而,令我印象最深的卻是這一件。
“快!拿酒精和毛巾來!”
“給你!快給她擦擦身子!”
朦朧之間,我聽見媽媽著急的吩咐著。當我迷迷糊糊的醒來時,便看見爸爸媽媽忙得不可開交的樣子,臉上全是擔心,爸爸看我醒了,便說:“快穿上衣服,去醫院看看,怎么搞的,大半夜突然發燒,身體熱得燙人!”在媽媽的幫助下,我穿好了衣服(因為發燒,所以身體軟弱無力)。
經過一路的顛簸,我們來到了市醫院。值班的醫生仔細詢問了我的情況,又做了詳細的檢查,說:“這只是普通感冒引起的發燒,退了燒就好了,沒有別的問題,放心吧!”聽了醫生的話,爸爸媽媽心里的一塊大石頭才放下來。
后來爸爸告訴我,由于我從小身體瘦弱,經常生病,每次他們都非常擔心,往往是我的病好了,而他們卻要瘦一大圈。原來都說“可憐天下父母心”,而我覺得應該是“可敬天下父母心”。
感動,只是口頭說說嗎?不,感動是發自內心的……
感動中國心得體會2024篇4
2月18日晚,鐘揚、杜富國、呂保民、馬旭、劉傳健、其美多吉、王繼才、王仕花、張渠偉、張玉滾、程開甲等11位候選人成功當選“感動中國2018年度人物”。這些人物襯托著我們中華民族的文明,他們身上詮釋著共產黨員的優良品質,推動著時代向前發展。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烘托和支撐著我們美好的中國夢,他們一生嘔心瀝血,盡管涉足各個行業,但他們身上凝聚著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以及中國共產黨的精髓,他們發揮著工匠精神,格盡職守、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推動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構建,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譜寫出了璀璨的華章。
“掌舵沉穩裕如,知難勇毅向前”,時值改革開放40周年,作為基層干部,尤其是我們的中共黨員,我們需時刻以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事跡為引領,以他們為旗幟,向他們學習,學習他們堅定不移、愚公移山的奮斗精神;學習他們在其自身崗位上克己奉公、踏踏實實、勤勤懇懇、敢于拼搏的精神;學習他們無私奉獻,不計較個人得失,勇于擔當、敢于作為的大無畏精神。
作為一名黨員干部,我們應該把青春的熱情洋灑在這片華夏故土上,堅持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與時代發展同心同向。對黨忠誠、心系群眾,學會調節心態,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多下基層,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原則,多與群眾促膝談心,多了解群眾的疾苦,與此同時,結合當前的大扶貧、大生態、大數據戰略,以昂揚向上的姿態和飽滿的熱情迎接時代賦予我們的挑戰,在遇到艱難險阻時,學會用革命先烈們和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事跡勉勵我們,激發前進的動力,盡情灑下拼搏的汗水,寫下火紅的青春,不斷踐行為民服務的宗旨,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滿足感,爭做一名優秀的中國共產黨黨員。
感動中國心得體會2024篇5
不斷自學成為“全科醫生”
死亡在這里并不罕見。在病人去世后家屬送上錦旗,這在醫院極為罕見。但在相久大這里,錦旗幾乎掛滿了一整面墻
事情并沒有預想的順利,相久大原本計劃將機構設置在天壇醫院附近,但得知他租房的目的后,沒有房東愿把房子租給他,覺得“晦氣”。
不得已,相久大只能一路北上,直到曾經的一個患者家屬得知情況后,把密云水庫邊的一處房產租給他。
2015年,第一個病人小聰來到這里,她的家人是由相久大此前的同行推薦過來的;第二年又來了2個病人,第三年來了6個……
植物人的護理并非易事,需要多學科醫學知識。創業前3年,相久大重新開始學習護理學、急診科、呼吸內科、重癥醫學,甚至還要查閱普通外科、泌尿外科、婦科的學術書籍和雜志。
這一路走來,相久大得到了同行的支持。在各種同學群、職業交流群,各科同行都愿意積極回答他遇到的問題,相久大不斷學習吸收,幾乎成為一名“全科醫生”。
在相久大的機構里,一位86歲的老太太在這里生活了4年多,也成為這里生存時間最長的患者。
與相久大熟悉后,不少家屬提出特殊需求,比如,希望每天給病人播放新聞聯播解悶。為此,相久大還特意更新了合同,病人家屬可在入住前填寫病人喜好,比如喜歡什么歌曲、喜歡什么影視劇、喜歡什么明星等。
今年8月初,一位87歲、入住僅12天的董老太,由于突發心臟驟停去世。入住前,家屬繳納了7500元護理費用,相久大折算護理費和急救車費用后,將剩余的4400元微信轉回家屬。
“相院長,錢不必退回了,我們捐給中心,表達我們的一點心意和對您及貴中心的崇高敬意!您做的是大好事兒,積德行善,為病人家屬排憂解難。”董老太的女兒在微信回復。那日,家屬在殯儀館舉行了告別儀式,送走了董老太。
死亡在這里并不罕見。在病人去世后家屬送上錦旗,這在醫院極為罕見。但在相久大這里,錦旗幾乎掛滿了一整面墻。
感動中國心得體會2024篇6
我們學校這段時間組織學習了張桂梅同志的先進事跡。張桂梅同志是邊疆民族貧困地區教師的優秀代表,她的事跡平凡而偉大,思想樸實而閃光,在她身上集中體現了偉大的時代精神和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展現了新時期人民教師的良好形象和共產黨員的時代風采。張桂梅同志的先進模范事跡,充分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充分體現了她對黨和人民教育事業的無比熱愛和忠誠。
張桂梅同志參加工作30多年來,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深深扎根于邊疆民族貧困地區,全身心地投入到教書育人的崇高事業中;她身患多種疾病,卻常常超負荷地工作,以驚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終堅守在三尺講臺上;憑著對教育事業的熱愛,不斷學習先進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精心研究,積極探索教育規律和民族教育發展的新模式,因材施教,進行素質教育,總結出一套適合民族貧困山區教育特點的教學方法,教學成績突出;她沒有子女,生活節儉,把自己一天的生活費控制在3元以內,而拿出自己絕大部分工資接濟困難學生,給沒有學費的學生墊交學費,帶患病的學生去看病,天冷了給他們添置衣被,把母親般的慈愛全部獻給學生和孤兒;她不僅生活上關心學生,而且積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健康的業余愛好,從各個方面無微不至地關愛他們,與迷戀網絡的學生同吃同住同學習,精心引導,細心照顧,使他們戒除了網癮。張桂梅為之苦苦追求的夢想一天天成為現實,她讓偉大的母愛在奉獻中不斷延伸。作為一名戰斗在一線的教師,我覺得和她相比較我深感慚愧,學習了張桂梅老師的事跡后,我決心以張桂梅同志為榜樣,立足崗位,開拓進取,努力做好本職工作,教書育人,培養一批對國家有用的人才。
感動中國心得體會2024篇7
期盼已久的《感動中國20__頒獎典禮》終于在20__年2月10日晚在中央電視臺一套播出了,認真的觀看了頒獎典禮全部過程,幾度眼眶濕潤。獲獎者,有為了國家核潛艇研制而隱姓埋名的英雄;有幾十年自己拾破爛,從沒有穿過像樣的衣服,卻把錢給了那些需要上學的孩子的老人;有的為親人、為他人平凡的付出而忘我,在平凡中堅持,成就了不平凡,感動了華夏兒女。這些人在平凡不同的崗位上,他們堅守著一個信念,‘愛祖國,愛他人。’這種愛在他們的堅守中不是一年,不是一時一事,而是幾十年如一日,是全部的心血,全部的愛。
他們雖然很辛苦、很累,但是他們卻充滿著微笑來到頒獎典禮舞臺上。他們給國家、社會、他人帶來多么大的正能量。觀后心理暖烘烘的。熱乎乎的。想一想自己、看一看周圍很多人,有時為了自己的利益不顧他人,在這些人的事跡面前,真應該好好想一想今后怎么活著。
看著這些感動中國人物和他們的英勇事跡介紹,看后我非常感動,心情有些澎湃也有些激動,眼淚也是不由自主的流了下來,他們的事跡值得我去學習和深思。正是有了他們舍己為人的無私奉獻精神,才使我們現在過上了幸福安穩的生活,世界上母愛是最偉大最無私的,母親默默的付出只為能夠讓孩子過的更好,她從未想過你能回報她點什么,她的一生都在為你擔憂和操勞,從來不會抱怨“累”,這就是我們偉大的母親……媽媽我愛你!
看了今年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又想到了“感動中國”十幾年來伴隨在我們身邊的這些可歌可泣的人們,他們崇高的人格,為國為民的偉大理想和讓人淚不能止的事跡都讓我感到我如此渺小,我需要做的還有許多!“空談誤國,實干興邦”,有“感動中國”精神和我們新一代的年輕人的努力奮斗,中國的富強和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一定筆直又開闊,是一條光明大道!
感動中國心得體會2024篇8
生活中一些小事也會令人們感動!
我家樓下住著一位聾啞人。一個周六的傍晚吃過飯,爸媽出去了,我做完作業在沙發上看電視。突然聽到“咚咚咚”的敲門聲,我原以為是爸媽回來了,朝防盜門的貓眼看去,“咦!這是誰啊?”我自言自語地說。過了一會兒,我才想起來,這不是樓下的聾啞叔叔嗎?我立即把門打開。聾啞叔叔先用手比劃,再時不時嘴里發出“啊啊”的聲音。我聽了半天也不知道他要說什么?他好像看出我沒明白他的意思,很著急。他撓了撓頭皮,接著從褲包里拿出一串鑰匙遞給我。我先不以為然地想:我的鑰匙在這兒,爸媽的鑰匙在他們身上,反正這不可能是我家的,何況這大晚上我一個小孩子在家挺害怕的。然后,我向他揮揮手,他轉身剛離開我馬上把門給關上。隔著門,我又聽見他在敲鄰居家的門。
大概過了一個小時左右,爸媽回來了。一家人坐在沙發看電視,爸爸隨手摸了摸身上“啊”地叫了聲,媽媽說:“一驚一咋地干嘛?”爸爸大聲地說道:“我的鑰匙不見了?!边@時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那真是我家的鑰匙,他還在一家一家地尋找鑰匙的主人哪。爸爸聽我說完,馬上拉起我的手跑到聾啞叔叔家去,剛到他家,就看到他無精打采地坐在門口等鑰匙的主人前來認領。爸爸走過去,很有禮貌地對他打手姿勢說道:“大哥,不好意思,能讓我看下那串鑰匙嗎?”他隨即掏出鑰匙遞給我爸爸看,爸爸一拿過鑰匙高興地邊比劃邊說:“大哥,真是謝謝你,這正是我掉的鑰匙?!泵@啞叔叔似乎聽明白了爸爸的話,精神也很好了。爸爸對聾啞叔叔說:“其實你明天交給物管,讓人來認領,何必這么辛苦挨家挨戶地問呢?”他從包里拿出一個小本子和筆寫道:我怕鑰匙的主人急??!
這時我的眼眶濕潤了,想到一個聾啞人不會說話,也聽不見別人說話,但也可以做出這么讓人感動的事。
其實生活中還有很多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感人小故事!
感動中國心得體會2024篇9
一年一度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晚會昨晚落下了帷幕。這十位平凡之人的不平凡之事,讓我們感動,令我們震撼,一個個感人的事跡敲擊著我們心靈最深和最柔軟處,發出動人的感動之聲。
在20__年的感動中國節目中,有帶領科研團隊實現氫彈研究突破的科學家、“兩彈一星”功勛于敏;有放棄安逸生活堅持在貴州山區義務支教的退休外交官朱敏才、孫麗娜夫婦;有背井離鄉、為南水北調做出巨大奉獻的基層干部趙久富,但就是在這些人之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就是默默捐款20余年從不留真名,成為一座城市精神坐標的普通市民——張紀清。
20__年11月,在郵局突然暈倒的老人張紀清被送到醫院。散落的匯款單暴露了他的秘密。人們發現,他就就是江陰人尋找了27年的好心人炎黃。
1987年,祝塘鎮政府收到一筆1000元的捐款用于敬老院的建設,捐款人署名就是“炎黃”。當時這筆捐款相當于一個人一年的工資。從此以后的27年間,無論就是希望小學還就是敬老院,或就是地震災區都曾收到過署名“炎黃”的捐款。27年間,江陰人一直在尋找“炎黃”這位好心人,當地甚至還建設了一個“炎黃陳列館”。
20__年11月,這位好心人“炎黃”終于現身了,他就就是張紀清。張紀清出生貧苦,改革開放后成了鎮上首個萬元戶。手里有了些錢他就開始捐款。之后,他又干回了老本行會計,拿的就是死工資,可就是捐款卻沒有中斷。張紀清在家里明確表態,錢會用到別人最需要的地方,子女的錢自己去掙?,F在張紀清每月只有500多元的收入,當教師的老伴還有些退休金,兩口子一直生活儉樸,現在還住著過去的老房子,但就是依舊捐款。
張紀清坦言署名“炎黃”就是不想讓被幫助的人有負擔,他說“我們做一點點小事情,就不能以恩人自居”。張紀清就就是“炎黃”,這個秘密只有他的妻子知道,并一直支持著他。這份堅持27年的凡人善舉成就了大愛,在這個冬天帶給很多人溫暖。
就是他讓我感受到了大愛深沉!
看過《感動中國》之后,我的內心仿佛受到了神圣的洗禮,在感動與眼淚背后,我收獲的不僅僅就是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就是內心中無法言喻的那份震撼與動容。
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點一滴的小事感動著我們,也感動著他人。生活中從來就不缺乏感動,只不過就是在繁忙的學習生活之中,我們忘記了用發現美的眼睛去發現這些讓我們的內心能為之震撼的感動事跡。
用心去看世界,去發現細節的感動吧!
感動中國心得體會2024篇10
所謂感動,在字典里的意思是:受外界影響而所起的內心激動。你若要問我被感動過嗎,我必須會毫不猶豫回答你:“我當然被感動過!”
我被偉大而又無私的母愛感動過。那是一個春天的夜晚,我的頭有些輕微的痛。我迷迷糊糊地在黑暗中走到媽媽的房間里,輕輕地推醒媽媽,對媽媽說:“媽媽,我的頭有一些痛?!眿寢屄犃?,二話沒說,立刻從床上坐了起來,顧不上寒冷,給我量體溫,倒開水,忙了很久,媽媽才又拖著疲備身子回到床上。而我在床上,翻來覆去地怎樣也睡不著,想起媽媽對我的好,為我付出了那么多的心血,我很感動。
我被教師那慈祥而又溫和的眼神感動過。在上英語課時,我不知怎樣回事,竟然走了神,突然,我的英語教師——袁教師用一種溫和、明亮的眼神看了我一眼。那眼神仿佛在提醒我:注意聽課,別走神哦!從此,每一節課我都會認真聽講,并做好筆記。我要感激袁教師,是她教會了我認真聽課,不走神。
讓人感動的事情無處不在,與同學,與父母,與教師,甚至于給老人讓座,幫忙陌生人,也會讓你感動!
感動中國心得體會2024篇11
20_年_月_日晚8點,《感動中國20_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播出。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四川木里火災中犧牲的27名森林消防指戰員和3名當地撲火人員、我國脊髓灰質炎疫苗研發生產的拓荒者顧方舟、浙江省嘉興市盲人中醫師朱麗華、中國建設銀行湖北省分行來鳳支行離休干部張富清等人獲得“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榮譽。
感動一座城,感動一個國家,也感動了14億中國人,他們獲得“感動中國20_年度人物”榮譽,實至名歸。大半生獻給莫高窟的樊錦詩,“半個世紀的風沙,不是誰都經得起吹打”;“功業凝成糖丸一粒”的顧方舟,載著新中國的孩子渡過病毒劫難,何其偉哉!“逾古稀而不辭,雖千萬人而往”的伍淑清,一顆心愛國愛港,是美心,更是良心;從不放棄,永不言敗,女排姑娘身上的精神激勵了一代代中國人……
《感動中國》節目被譽為“年度精神史詩”,就在于獲獎者展現出了鮮明的時代精神。無論愛國還是敬業,無論誠信還是友善,無論積極進取還是崇德向善……他們身上的價值追求,集中體現了當代中國的價值坐標,成為當代中國人民最醒目的精神標識。
看到那一幕幕細節,我們無法不感動。比如,1949年10月1日,杜嵐在濠江中學升起了澳門第一面五星紅旗。澳門回歸祖國當天,已經87歲高齡的杜嵐,放下拐杖親自升起國旗,把對國家的愛傳遞給澳門濠江中學的孩子們。再比如,北京師范大學碩士畢業后回鄉工作的黃文秀,主動選擇當駐村第一書記,從幫村里引進砂糖橘種植技術,到教村民做電商,帶領貧困戶脫貧,可惜壯志未酬——因遭遇突發山洪不幸遇難,年僅30歲。
每位獲獎者都是可敬的,他們的精神力量震撼人心,不只是感動了我們,還溫暖、鼓舞和啟迪了我們。
我們有理由向他們衷心感謝。“偉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偉大。”每位獲獎者都在所處的領域做出了不平凡的成就,他們讓世界變得更美好,讓我們生活的社會更有溫度,讓我們更有動力前行。比如朱麗華,她因傷失明,遭遇不幸,但不被命運擺布,而是自學成為當地盲人中醫師,從事推拿工作30余年,開創了自己的診所,為100多名殘疾人提供工作崗位。非常了不起。更可貴的是,朱麗華堅持做慈善,截至目前已資助貧困學生480人次,為希望工程捐款達373萬元。
恰巧,17日是第30個全國助殘日。朱麗華本身是殘疾人,靠雙手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又為殘疾人提供了巨大幫助,不僅推動了殘疾人事業發展,也讓這個社會更美好,可敬可贊。
我們有責任用感奮回饋他們。每位獲獎者身上都蘊藏著“精神富礦”,他們用數年乃至數十年的堅守,詮釋和定義了平凡中的不平凡,那種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具有強大的感染力。特別在當下,更有凝聚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進的力量。
新冠疫情突如其來,面對這場大戰和大考,中國力量、中國精神、中國效率,舉世矚目。比如,廣大醫務工作者、人民解放軍指戰員以及各方面人員發揚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大無畏革命精神,廣大科技工作者展示了拼搏奉獻的優良作風、嚴謹求實的專業精神。同樣的邏輯是,從獲獎者身上汲取精神的力量,我們就更有勇氣走過苦難,走向勝利。
我們也有必要感悟人生。獲獎者中,既有名人,也有普通人,共同點都是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就。有些人的高度,我們永遠無法企及,比如在戰爭年代立下赫赫戰功的張富清,再比如拿了十個世界冠軍的中國女排。但是,他們對國家的熱愛,他們的責任感,他們的拼搏精神,具有普遍性的意義。換言之,我們達不到他們的高度,但可以像他們一樣頑強奮斗,可以像他們一樣把個體命運與國家需求結合一起。
獲獎者中有一名美國人,名叫潘維廉,1988年起在廈門大學管理學院任教,后來成為福建省第一個拿到“中國綠卡”的老外。潘維廉令人感佩之處在于,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見證者,他熱情地為廈門、為福建代言。他帶給我們的啟發是,無論在哪里,能夠做推動社會進步、推動國際合作的事,就是有價值的。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道德的力量是無盡的?!比绻f主流媒體發力道德模范宣傳報道,營造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濃厚氛圍,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體現了媒體責任,那么從中不斷獲取精神的力量,把這種力量融進工作崗位中,則是我輩責任。
感動中國心得體會2024篇12
一年一度的“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盛典一向被譽為“中國人的年度精神史詩”,2021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更像一部蕩氣回腸的激情詩篇,走進了億萬觀眾的心靈,感受著質樸真誠的心聲,讓我們為一個個可歌可泣的模范人物贊嘆致敬,更凝聚著民族的正能量,點燃著美好的中國夢。
是的,我們偉大的祖國——中國是一個不缺少英雄的國度,更是一個不吝嗇感動的民族,整個頒獎現場,真情與感動交織,生命與偉大交融。十位“感動中國人物”就像一面面迎風飄揚的旗幟,在我們的心底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熱心公益的磨刀老人吳錦泉弓腰扛背,沐雨櫛風,用粗糙的雙手擦亮了愛心捐贈的“金字”招牌;無私志愿者張寶艷、秦艷友夫婦用無盡的善良為千千萬萬的寶貝照亮了回家的幸福征程;“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老人用一生的愛崗敬業創造健康生命的福音;剛剛過世的閆肅老人與人民始終心連心,唱出了一曲感天動地的世紀贊歌……當他們的故事一一呈現在眼前時,我們不由得感慨,感慨他們的執著堅守,感慨他們的畢生追求,感慨他們的艱辛付出,然而又不難發現,其實他們也是普普通通百姓中的一員,遭遇著人生的坎坷,經歷著命運的磨難,但他們在逆境之中劃出了人生漂亮的弧線,其堅定的信念與崇高的道德就是留給我們最好的一筆精神財富,有了這些,再普通的人生也不會暗淡,再滄桑的命運也會閃光。
整臺頒獎盛典,真情涌動,大愛奔涌。愛祖國,愛得矢志不移;愛他人,愛得義無反顧;愛百姓,愛得全心全意;愛家人,愛得熾熱如火。正是有了這份濃濃的愛,才有了工作中的勇于擔當;才有了名利中的淡泊如水;才有了行動中的奉獻自我;才有了家庭中的患難深情。久久地感悟著“感動中國”人物的不凡事跡,我們不禁汗顏于自身的渺小,為曾經的牢騷滿腹而羞愧,為昨日的貪圖安逸而自責,為以往的追逐功利而檢討。那么只要行動,就為時不晚,只要追逐的方向不變,只要奮進的動力不減,恪守本職也能升華價值,堅守平凡也能榮光無限。
感動中國人物,叩響大愛強音。在為2021“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驕傲與感動之際,我們也將面對新一年的明媚征程,不妨也用樸實的雙手擎起愛的火把,不僅照亮腳下的路,也能溫暖身邊的人,我們由衷地堅信,愛的力量聚沙成搭,人人獻出一縷愛的春暉,世界則會春暖花開。
感動中國心得體會2024篇13
_月__日,中央電視臺播放了感動中國人物評選晚會,這不僅是一次愛的聚會,更是一次讓人們備受感動的盛宴。
雖然現場只有十位感動人物,但是足以給了我極大的震撼。黃旭華,是我國第一代核動力潛水艇創始人之一,有人這樣評價他:誓言無聲;劉盛蘭用撿垃圾賣出去的錢來給貧困的學生捐款,他這種崇仁厚德的精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胡培蘭,是一名醫生,98歲高齡了仍然堅持工作,她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是所有醫生學習的榜樣;像姚厚芝,知道死神即將降臨到自己身上時,她就用生命的最后一點時間為她的女兒和兒子用線繡了一幅清明上河圖,長22米。他用了3年半的時間才繡完了,她在講臺上說:“我要用最后一口氣來表示我愛我的孩子,這是一種多么深情的母愛呀!
感動,感動無處不在,假如你們班有人生病了,你去看望他并且給他輔導功課,他就會被你的行為所感動。
看過《感動中國人物評選》的朋友們,我相信你們的心靈一定用圣潔的泉水清洗了一遍,留下了感動和愛。
感動處處在人間,我們的生活也因感動而變得更加美好!
感動中國心得體會2024篇14
在20x年的感動中國節目中,有帶領科研團隊實現氫彈研究突破的科學家、“兩彈一星”功勛于敏;有放棄安逸生活堅持在貴州山區義務支教的退休外交官朱敏才、孫麗娜夫婦;有背井離鄉、為南水北調做出巨大奉獻的基層干部趙久富,但是在這些人之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默默捐款20余年從不留真名,成為一座城市精神坐標的普通市民——張紀清。
2014年11月,在郵局突然暈倒的老人張紀清被送到醫院。散落的匯款單暴露了他的秘密。人們發現,他就是江陰人尋找了27年的好心人炎黃。
1987年,祝塘鎮政府收到一筆1000元的捐款用于敬老院的建設,捐款人署名是“炎黃”。當時這筆捐款相當于一個人一年的工資。從此以后的27年間,無論是希望小學還是敬老院,或是地震災區都曾收到過署名“炎黃”的捐款。27年間,江陰人一直在尋找“炎黃”這位好心人,當地甚至還建設了一個“炎黃陳列館”。
2014年11月,這位好心人“炎黃”終于現身了,他就是張紀清。張紀清出生貧苦,改革開放后成了鎮上首個萬元戶。手里有了些錢他就開始捐款。之后,他又干回了老本行會計,拿的是死工資,可是捐款卻沒有中斷。張紀清在家里明確表態,錢會用到別人最需要的地方,子女的錢自己去掙。現在張紀清每月只有500多元的收入,當教師的老伴還有些退休金,兩口子一直生活儉樸,現在還住著過去的老房子,但是依舊捐款。
張紀清坦言署名“炎黃”是不想讓被幫助的人有負擔,他說“我們做一點點小事情,就不能以恩人自居”。張紀清就是“炎黃”,這個秘密只有他的妻子知道,并一直支持著他。這份堅持27年的凡人善舉成就了大愛,在這個冬天帶給很多人溫暖。
是他讓我感受到了大愛深沉!
看過《感動中國》之后,我的內心仿佛受到了神圣的洗禮,在感動與眼淚背后,我收獲的不僅僅是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內心中無法言喻的那份震撼與動容。
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點一滴的小事感動著我們,也感動著他人。生活中從來就不缺乏感動,只不過是在繁忙的學習生活之中,我們忘記了用發現美的眼睛去發現這些讓我們的內心能為之震撼的感動事跡。
用心去看世界,去發現細節的感動,讓感動彌漫整個世界吧!
感動中國心得體會2024篇15
“橋是路的連接和延伸……”我們正在早讀,廚師叔叔抬著飯桶進來了,丁老師讓我們收拾東西準備打飯。
我興沖沖地跑去打飯,但只看了一眼就沒了食欲:韭菜、煮雞蛋、小饅頭和稀飯。其中韭菜和雞蛋都是我不愛吃的,于是我只要了饅頭和稀飯。
我端著飯缸正要回座位,丁老師叫住了我:“張天姿,你只吃這么點兒?”“嗯。”我有些不解。丁老師一下子鎖起了眉:“不行!你必須吃一個雞蛋!”平時柔聲細語的丁老師今天突然用如此嚴厲的語氣說話,還真令我一時難以接受。我怯怯地看了看丁老師的眼睛,那里面還是充滿了熟悉的詼諧和柔情,我仿佛聽見了她的潛臺詞:“不吃有營養的東西,哪來健康的身體?”我一下子感覺心頭一熱,乖乖地拿了一個雞蛋,走回座位。
晚餐時,媽媽直往我碗里夾菜和炒雞蛋,我說:“早上在學校吃過雞蛋了。”媽媽很是驚奇——平時讓我吃個煮雞蛋得連哄帶騙加威脅,今天怎么自覺了?我告訴她:“本來我不想吃的,可后來……”媽媽聽后,沉默了一下說:“丁老師還真是關心你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