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老人個人心得體會
好的心得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掌握學習和工作的技巧和方法。優秀的空巢老人個人心得體會應該是怎樣的?快來學習空巢老人個人心得體會的撰寫技巧,跟著小編一起來參考!
空巢老人個人心得體會篇1
作為一名高二的學生,我很榮幸參加了學校組織的農村社會實踐活動。雖然,這次的社會實踐早在上周就已結束,但是它帶給我的深刻印象并沒有消逝,給我的思考也沒有結束。
這次給我留念最深的便是參觀中山艦和農村體驗生活了。
看著打撈出來的中山艦,看著那被魚雷撕開的裂口,這邊讓我聯想起當時戰斗的場景:槍林彈雨中,面對六架日軍戰機的輪番轟炸,它絲毫沒有退縮。盡管這并不是一艘擁有多大噸位的巨艦,盡管其上的主、副炮已被拆下,但是,全體船員仍然堅守崗位,運用身邊所可以運用的武器奮起還擊。無奈敵我實力懸殊過大,船長在內的二十五名軍人戰死,中山艦也被魚雷擊中,徐徐沉沒。雖然他并沒有對整個戰局起到什么作用,但是,他對得起它的使命,對得起他的名字——中山。這是怎樣的氣魄,這是怎樣的精神!如今,國際形勢風云變幻,世界和平仍在被威脅。伊拉克、利比亞、阿富汗的死神之手并沒有放松,中國南海、朝鮮半島的戰爭陰霾仍然籠罩。我們作為熱愛和平的人,就應該擁有過去英烈一樣的勇氣,來捍衛正義、保家衛國;我們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就應該恪盡職守、積極進取;作為學生的我們,更應該努力學習,爭為國家棟梁。
農業、農民、農村并稱為三農。三農問題始終是全國關注焦點。中國雖然正在向現代化大步邁進,但農業仍舊是中國最大的產業之一。這次,我能夠深入農村正視三農的情況。我們是作為小組活動的,我們的任務就是走進農家,和當地農民一道勞動,和他們一起進餐。我們的小組找到了一戶愿意的人家。那一家只有一位奶奶和三個孫子。在我們交流的時候了解到,她的子女都外出打工去了,留下了三個孫子給她照顧,不過每隔一段時間會寄錢回家。由于家中缺少勞動力,家里的地也就荒掉了。在和奶奶告別后,我們回去集合點的路上,發現很多人家都是類似的情況,家中只有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這便是如今絕大多數農村的境況。城市化、現代化的大潮創造出了許許多多的就業機會。較高的收入吸引了農村年輕人來到城市謀生,從而催生出了“農民工”這一獨特的群體。這樣是可以為城市提供大量勞動力,但隨之而來的副作用便是農田的荒廢、農村年齡結構的失衡,進而造成一系列的社會、經濟問題。近年來,對三農問題的關注度陡升,每年黨中央第一號文件也是圍繞著三農的。但是,要徹底解決問題,需要我們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為期五天的社會實踐在一場精彩紛呈的軍民聯歡中勝利結束。我懂得了合作的快樂,我明白了團結的重要,我了解了祖國的強盛,我也感受了社會的弊病。這將成為我永生難忘的回憶。
空巢老人個人心得體會篇2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是我們從小念到大的詩歌,卻從沒親身體驗過“汗滴禾下土”的辛苦。今天,和長郡中學“走進新農村”的第二天,我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農民伯伯種田的艱辛。
上午剛到三市鎮宦田村的我們,還充滿斗志與活力,也信誓旦旦的要迎接不管什么任務都要干好。我們在村支書家休息了一會,開了一個小會,等待村支書的指示的時候還滿懷期待,可當村支書說我們的任務是下田幫農戶拔雜草的時候都心生退卻。對于大部分都沒下過田,連禾苗都沒怎么接觸過的孩子,區分禾苗和雜草對于我們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因此老師特地請當地非常有經驗的農民伯伯給我們介紹相關方面的知識,在農民伯伯介紹的時候,因為他是說本地話的,所以長郡的同學都聽不懂,但是他們依然很認真很努力的去理解去學習,這讓我感觸很大。不管什么都要用心去做,用心對待。
在熱心的當地村民的幫助下,我們一個個的脫掉鞋子脫掉襪子,鼓起勇氣一個接著一個的往下跳。以前從沒想過會下田的我,起初也是充滿新奇之感的,不過,聽說田里有很多螞蝗就有些許畏懼,看到大家都這么勇敢,我當然也不能落后。當將腳伸進水中碰到泥土的一瞬間,一種異樣的感覺涌上心頭,無法言說。最特別的感覺就是將身體完全放松踏進泥土,腳慢慢陷進去的時候,這種感覺是很奇特的,也是從沒感受過的,以后會回味一輩子的感覺,以后也應該沒有機會體驗到了。我們互相攙扶著,艱難地在蓋及膝蓋的泥中行走,也時時刻刻的擔心蟲子的光臨,還得盡我們的努力去辨別雜草和禾苗,也會愧疚自己不小心將禾苗拔了或者踩塌。在大家一聲聲的驚叫和歡聲笑語中,我們結束了艱難的下田經歷。
雖然我們可能做得不夠細心,但是我們確實很努力很盡力了。經歷這次的實踐活動,我學到了很多,也認知了很多東西。相信這次經歷會永生難忘,也值得我不斷回味。
空巢老人個人心得體會篇3
六天前,我們的車子載著滿滿的激動與期許,駛向百余公里外的清遠農村。在那兒,城市的繁華不再,取而代之的是粗糙的磚瓦房、一望無際的稻田和黃土鋪就的路。久居城市的我們對這一切充滿好奇,四處張望、細細打量。
當我們踏入農戶家時,那瘋狂的狗吠成了最熱烈的歡迎。農戶叔叔引我們進門,他的話不多,只是反復請我們喝自家制作的金銀花茶。初次見面的氣氛略有尷尬,叔叔給我的第一印象是拘謹而不善言談。然而,經過幾天的相處,我漸漸了解到這份拘謹只是表象,身為農村人的叔叔有一顆樸實、滿含關愛與熱情的心。
叔叔待我們很好,那些關懷總能讓我們心頭升起一份暖意。記得那天氣溫驟降,下起陣雨。遲鈍的我下午才意識到,掛在露臺的衣服還沒收。可當我沖上樓收衣服時,卻驚訝地發現,那衣服已被轉移到室內晾著了,竟沒怎么濕。一時間,心中盡是感動與感謝。還記得那些天早晨那熱騰騰的粥與炒粉,我們起床并不定時,可每次我們剛下樓,早餐也總是剛剛好從廚房被叔叔端出。現在回想起,才猛然意識到,那早餐定是叔叔早就做好等著我們的,又怕涼了不好吃,便放在鍋里燜著或是加一把柴熱著。這份番然醒悟讓我的心再一次被溫暖包圍,而且帶著幾分歉疚。這些關愛不張揚但很實在,潤物無聲般甚至令我難以察覺。這是有幾分拘謹的農村人表達情感的方式,反映的是他們最樸實善良的本性。我著實被深深感動了。
農村人干的是單一粗重的農活,他們的皮膚被熾熱的陽光曬成了泥土般的黝黑,又被滄桑的歲月刻上了土地般粗糙的紋路,由此可見他們的勤勞與農村生活之艱辛。但戶主叔叔的內心世界卻是豐富的,他有著農民式的幽默。辛苦勞作一天,常常很晚才吃到飯,叔叔總會半自言自語地說“人沒餓著,餓著飯了。”。似乎這樣一說,一天的勞頓就減了大半。這種幽默,反映的是他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他甚至也很關心時事,偶爾還發表幾句自己的看法,令我們驚嘆不已。這些都是當代農村人的另一面。
那幾天,我們戴上草帽、拿起鐮刀,也學著做了一回農民。
先前,我們早就被那金黃的稻田深深吸引了,那是從小便幻想著的金色的豐收的夢。如今竟能親手收割,那激動不言而喻。我們早上興趣濃厚、有說有笑地干著農活,可從下午開始,我便明顯覺得這重復的機械化勞動的乏味了。第二天,只覺渾身發軟酸痛,每一次彎腰蹲下后我都不再想站起,汗水順著面頰淌下、滴落,我的動作愈加遲緩無力。當我直起身,望著面前那大片稻田時,感受到的再也不是豐收的喜悅,而是覺得那就意味著漫漫無邊的活計。僅僅兩天,我的熱情便轉化為汗水消失殆盡。可農民,卻是常年累月這么辛苦勞作啊。這辛苦,換來的卻僅僅是一家人一年的口糧。我們只知辛苦,又如何能體會他們面對土地時的復雜情感!這些農民,雖然處在社會底層,卻是中國的基石。他們勤勞、隱忍,他們值得我們報以崇敬感激之情。這次學農的親身體驗,更教會我珍惜。
除了稻田、農活,農村里的一切都給人新鮮感,吸引著我們。看那夜空,是城市里絕跡的美景;再看那近乎自然原始的風光,面臨一望無際的稻田,近處是樸實的瓦片磚墻還有那阡陌小道,遠處則是清靈秀麗的河塘竹林和朦朧山影。穿梭于村落之中,聽著鳥叫蟲鳴的唱和,看著那似閑庭信步般自在的雞鴨,背后還緊跟著一只屁顛屁顛的小白狗,陪我們逛遍村莊。這些都讓人感受到農村的純樸美。那兒的村民也極為淳樸,有活潑但聽話的孩子,有成天面帶慈祥笑容的阿婆,許多人走上一路便打上一路的招呼。這種自然與和諧美得不加雕飾,這樣的環境也讓人的心靈變得純凈而又放松。
六天的學農,我們與農戶同吃同住同勞動,進一步認識了農民農活農村。那些日子對我們來說快樂而美好。而透過那一切“美好”,我們也多少察覺到了農村發展的落后與多數農民生活的艱辛窮苦等等問題。學農,拉近了我的心與農村的`距離,讓我更多地了解她,日后也會更關注她。
學農雖然結束了,但總忘不了那人、那田、那村……
空巢老人個人心得體會篇4
想盡快的成為現代化建設的有用人才,適應社會的需要,就要在學習期間,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認識社會,認識自己的社會位置,明確自己的歷史使命,激發自己的學習熱情,調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戰勝各種困難和挫折,鍛煉意志和毅力,為適應以后的工作做一定準備.這是我參加"三下鄉"活動的目的之一.
這次三下鄉我們去了中平街的青年街道,主要的任務是教小學生畫畫和幫助街道打掃衛生.時間為7月7日到13日.在這7天中我從中學到了許多!真的受益匪淺!我真的體會到了當臨時老師的感受,想當一個合格的老師真的是那么的不容易!不過,無論怎樣,我們這個團隊路的每一個人都在認真的教他們該怎樣去畫,即使他們再不懂,我們都會很耐心的再告訴他們!教他們畫畫的同時,還教他們折紙,別看他們有的年齡很小,可真的都是心靈手巧的哦!看著他們自己畫的畫,我心里真的有種成就感,真的!就覺得自己心里也是很開心的!和他們在一起的每一天其實都是快樂的!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地方,他們的天真無邪真的讓我不得不羨慕!直到現在有時想起來都好懷念和他們在一起的那段時光!最后我們把社區的衛生打掃了下!我們每個人冒著酷暑仔仔細細的把衛生打掃的很干凈,看著我們自己的勞動成果,心里真的是很開心!時間也許真的就是過的很快,7天也是這樣就過去了!
盡管三下鄉的時間不是很長,但留給我們的卻是一輩子的回憶。學生"三下鄉",有利于增長才干。堅持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社會實踐的統一,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道路,歷來是青年鍛煉成長的有效途徑。社會實踐是知識創新的源泉,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磨練意志,砥礪品格,把學得的知識用于實踐,在實踐中繼續學習提高,才能真正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實踐以充分證明,社會實踐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我們從與人民群眾的廣泛接觸、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體驗,從無數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啟發和教育,使思想得到升華,社會責任感增強。在實踐中,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得到進一步的強化,提高了認識能力、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對于我們自己的一個小團體,我們也一樣在努力。團結就是力量,這句話在我們這個小團體里得到了很好的詮釋。無論是在前期的準備工作,還是實踐過程的的點點滴滴,我們既分工也相互幫助,三下鄉的時間雖然短暫,但我們卻已經建立了一分牢固而真摯的友誼。
暑期三下鄉雖然不能給我們所有,但卻讓我們在人生的舞臺上得到了一個漂亮的旋轉,為我們能在人生舞臺上舞出更好的舞姿奠定了基礎,我們必將會更有勇氣更有自信的繼續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