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西安事變89周年”心得體會
西安事變的發生及其和平解決最終結束了內戰,實現了國內和平,西安事變89周年心得體會應該怎么寫?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2024年紀念“西安事變89周年”心得體會(通用10篇),希望能夠對大家的需要帶來力所能及的有效幫助。
紀念“西安事變89周年”心得體會(篇1)
這個星期天,我觀看了一部電影《西安事變》。它講述了西安事變這一愛國戶外的起因,經過、結果,讓我更加的了解了當時中國的局勢。
西安事變的起因就是九一八事變:1931年9月18日夜,一聲巨響,南滿鐵路柳條湖一小段鐵軌被炸,打破了東北大地的寧靜,原先是日本侵略有預謀制造的,但他們的目的卻是侵略東北,他們反誣中國軍隊破壞鐵路,并以此為借口,進攻了東北軍駐地北大營,炮轟沈陽城。九一八事變爆發了,而這件事變的真相在戰后才被揭開。
九一八事變爆發后,蔣介石的想法是借用日本人的刀殺掉...。只是出于這一目的,他采取了不抵抗政策,他密電給張學良,“無論日本軍隊此后如何在東北尋釁,我方應不予抵抗,力避沖突,”僅有四個多月,東北一百多平米的錦繡河山,全部淪于敵手,可是當時中國還有局部的抗戰力量。東北人民和未撤走的東北軍部隊,組織起抗日義勇軍,抵抗日軍的侵略;.....派楊靖宇等在東北組織游擊隊,開展抗日游擊戰爭。
東北淪陷以后,日本企圖把東北從中國分裂出去,1932年,日本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博儀,在長春建立起偽滿洲國傀儡政權,從此在日寇的鐵蹄下,東北三千萬同胞過著恥辱的亡國奴生活。
九一八事變爆發后,又出現了西安事變。
日軍占領東北后,又將侵略魔爪伸向華北,在中華民族生死關頭,.....提出建立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要求國民政府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國民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理解了.....的主張,停止向紅軍進攻,并親臨西安督促張學良、楊虎城進攻陜北的紅軍。
為了逼迫蔣介石抗日,1936年12月12日,偉大的愛國者張學良,楊虎城聯合行動,扣押了蔣介石,實行兵諫。他們通電全國,要求停止內戰,聯共抗日。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
西安事變后,西安局勢極為動蕩。處死蔣介石,中國就有可能陷于紛爭四起,群雄割據局面而內戰一齊,必使虎視眈眈的日本有機可趁,從而利于其進一步獨霸中國,在此背景下,.....從全民族的利益出發,不記宿怨提出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釋放蔣介石的主張,有力地推動了國民黨向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方向轉變。
經過.....和各方面的發奮。蔣介石被迫理解“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張學良釋放了蔣介石,西安事變得到和平解決。
紀念“西安事變89周年”心得體會(篇2)
12月12日是西安事變爆發89周年紀念日,12月11日機電工程系團總支學生會干部一行,前往西安事變紀念館參觀學習。
在講解員的生動講解下,同學們參觀了《歷史的轉折—西安事變史實陳列》主題陳列和《赤誠愛國無悔情—張學良將軍生平陳列》等專題陳列。張學良公館的小巧別致、展廳內珍貴的圖片、資料以及張學良、楊虎城將軍曾經使用的佩刀、物品,都給大家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在參觀的最后,館方還特別為我們播放了敘述張學良生平的影片,進一步加深了大家對兩位將軍矢志不渝愛國情懷的敬仰之情。
整個參觀井然有序,大家興致很高。通過這次參觀,大家重溫了西安事變的歷史過程和中國現代史的重大轉折。在參觀過后,大家一致表示,無數革命先烈為新中國的建立立下了不朽功勛,作為一名共青團員和學生干部必須時刻銘記在心,繼承和發揚革命英烈留下的光榮傳統,并以此來鞭策自己更好地工作和學習,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和諧發展做出貢獻。
百年回眸,勿忘昨日,珍惜今日,這次參觀活動旨在激勵著各位黨、團員和積極分子、學生干部時刻牢記歷史,勿忘國恥,號召大家學習、繼承和發揚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
紀念“西安事變89周年”心得體會(篇3)
在劇中,胡軍扮演的張學良英氣、帥氣、剛毅、果斷、霸氣,些許匪氣,豪爽偉岸,盡顯男子漢的陽剛之氣,又不失兒女情長,想象當年的張學良似乎就應當是這樣。楊虎城老謀深算,沉穩睿智,可歌可泣,令人敬仰。蔣介石兩面三刀、陰險狡詐。宋子文眼界開闊與大氣沉穩,宋美玲外交風范與個人魅力,趙四小姐純情溫柔與堅貞不渝,陳誠聰明俊拔與唯命是從,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周恩來:“政治是無情的。”的確,張學良、蔣介石金蘭之交,座上賓、階下囚轉瞬間,令人嘆息和扼腕。張學良和楊虎城當時的悲壯和后來的命運又使人傷感,但我總以為,我們通過對“西安事變”這一歷史事件的客觀研究,以史鑒今,從而對現在和將來的社會發展方向有所思索,這卻是十分必要的。
紀念“西安事變89周年”心得體會(篇4)
明天是12月12日歷史上的明天,是值得我們每個中國人紀念的日子。1936年的12月12日,國__黨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扣留蔣中正,促成了“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民族統一戰線,是中國歷史的重大轉折點。這就是歷史上的“西安事變”也叫“雙十二事變”。
89年前的今天,中國古都西安那劃破凄冷夜空的槍聲,震驚了全世界,也震醒了沉睡中的中國人。
日本侵略者在中國的土地上肆意踐踏,中華民族處于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時任西北剿匪副總司令張學良和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路總指揮楊虎城深感民族危機,決心抗日。
在多次勸諫蔣中正抗日均遭失敗的情況下,冒著生命危險,在西安發動兵變,扣留蔣中正,以逼其“停止剿共,改組政府,出兵抗日”。
“西安事變”最終以蔣中正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張,和平解決國共問題,促成第二次國共合作,實現了抗日戰爭的巨大轉折,為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張學良、楊虎城兩位將軍以及中國共產黨人,在抗日民族大聯合的壯闊陣營中,艱苦卓絕、貢獻巨大。從此,中華民族由渙散、分裂、割據實現了團結統一,一致抗日。
中國人的萬眾義勇,砸碎了日本軍國主義“大東亞共榮圈”的幻夢,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也為我們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做出了卓越貢獻。
西安事變凸顯了中華兒女偉大的精神——她讓一個民族匯聚成一股力量。這是一種舍身救國,在民族危難之際力挽狂瀾,直起民族脊梁的精神!這是一種忠于民族,忠于人民的赤膽忠誠精神!
中華民族的尊嚴與自信,因為“西安事變”精神的澆灌,更加浩明于天地,“西安事變”精神永垂不朽!讓我們向張學良,楊虎城二位將軍誠摯致敬,讓我們永遠銘記“雙十二精神”!
紀念“西安事變89周年”心得體會(篇5)
我用了兩天的時間把30多集的電視連續劇《西安事變》給看完了,真是感慨頗多啊!以前在歷史書中看到有關西安事變的文字十分有限,而經過這次觀看電視劇《西安事變》之后,對西安事變的整個經過有了一個詳細,深入的了解。從這次事變中我更加對張學良的深明大義,愛國主義,英雄主義感到欽佩,而對蔣介石的老奸巨滑,言而無信而所不恥。
也對愛國將士張學良將軍的`悲慘遭遇(被幽禁了55年)所同情,這樣一名愛國將士竟然遭到如此待遇,真是太不公平了。雖然張學良將士已離我們而去了,可是他對我們中華民族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我們永遠都懷念這位愛國將士,民族英雄!相信他將名垂青史,千古流芳!
紀念“西安事變89周年”心得體會(篇6)
12月12日是西安事變__周年紀念日。12月10日,__小學開展了“追憶歷史英雄,增強愛國情感”的紀念活動。
此次活動,以班級為單位,以主題班會的形式開展,同學們收集了大量革命家的歷史故事,尤其是張學良與楊虎城的資料最多。同學們通過吟誦英雄的先進事跡,觀看很多歷史人物圖片,受到了一次愛國主義教育。學校要求全體同學辦一期以“熱愛祖國”這主題的.手抄報,給父母講一個抗戰英雄故事,以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增強民族凝聚力。通過活動的開展,學生受到愛國主義的熏陶,他們懂得了珍惜今天美好生活的意義,更加堅定了刻苦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將來報效祖國的決心。
據史料記載,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1936年12月12日,為了勸諫蔣介石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既定國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時任西北剿匪副總司令、東北軍領袖張學良和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路總指揮、西北軍領袖楊虎城在西安華清池發動兵變,扣留了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和西北剿匪總司令的蔣介石,時稱“西安兵諫”。在中共中央和周恩來同志的主導下,最終以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而和平解決,促成了第二次國共合作,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為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紀念“西安事變89周年”心得體會(篇7)
12月12日,當你問起年輕人時,他們可能只知道是電商活動日。但是,在__年前的今天,中國大地上正發生著一件具有改變歷史進程的事件――西安事變。
提起西安事變,很多人、尤其是上了年紀的老人都能說上一二。為了讓社區廣大居民、黨團青年不忘國恥,永記歷史,12月12日這一天,民生街道通過小區宣傳欄、居民區網站進行廣泛宣傳,并組織居民開展讀書座談會,用學習充實生活,用學習武裝頭腦,用學習銘記歷史。
座談會上,居委干部播放了關于《西安事變》的愛國主義教育片。通過觀看影片,使居民重溫歷史,感受祖國團結統一的重要性和歷史帶來的生痛教訓。居民張阿姨表示,自己出生于解放年代,在革命教育中長大,但對于很多歷史還是有些模糊。今天居委會組織收看愛國主義教育片很有意義,不僅重新溫故了歷史,更讓大家對西安事變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我們不能忘記過去,要銘記歷史。大人如此,孩子們更是如此。黨員許阿姨表示,西安事變的發生使祖國人民站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上,奮起反抗日本侵略者。使祖國迎來和平,明天(12月13日)也是個非常重要的日子,那就是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日,居委會利用宣傳陣地和居民區網站進行廣泛宣傳非常有意義,我希望這樣的活動能多舉辦些,讓我們不忘國恥永記歷史,更讓青年人牢記祖國的繁榮富強來之不易。
歷史的車輪在不停的前進,雖然西安事變已經發生了__年,但是這段歷史應該被我們銘記,正是一批批愛國青年的無私奉獻,我們國家才變得如此美好。永記歷史,國家才能前進;永記歷史,國家才會富強;永記歷史,人民才能自由
紀念“西安事變89周年”心得體會(篇8)
最初的喜歡是因他的名字——學良,漢卿,愛國壯士味十足,卻又帶了一點優雅的精致。
那種喜歡是遙遠而空洞的,雖然當年也曾驚嘆于歷史書上他如少帥這稱號一般的氣質,但也絲毫沒有興致去進一步了解什么,從這點來看我算不得花癡。
寒假里只是偶爾出于好奇點了PPlive上的《西安事變》,我之前并沒有看過胡軍的劇目,并覺得這個人的長相,稍稍有點辱沒了他。然而,那偶爾的一個點擊,卻一發不可收。以至于那時我便想,必須要寫點什么,來紀念這個男人,紀念這樣一種率直的,秀氣的,赤誠的,高傲的光華。
威儀棣棣,不可選也
覺得用淳樸率性的《詩經》來形容同樣的他最為適宜。
東北人,率性俊朗,渾然天成。卻擁有江南人那般的皮膚,當年戴季陶曾形容他公子氣,皮膚好得像個瓷娃娃。
電視劇中宋美齡一度稱他為萊茵河畔的騎士,真實度雖不可考,當年宋美齡把少帥介紹進上海上流交際圈,時常相伴卻是不假。
謠傳更有甚者,據說墨索里尼的女兒對其一見鐘情。而趙四風流朱五狂,可是是從側面印證其威儀之表罷了。
甚至到蔣介石先生逝世之后,隱退多年已然高齡的少帥出現于靈堂,在場的新人舊識仍要贊嘆“漢公風度”。
但再勝的外表,也可是是綠葉而已。少帥被嵌入歷史冊頁,主要是兩件事——東北易幟、西安事變。那些俊朗的老照片,那些風流舊史,便如同一個重大日子的好天氣,叫一切鮮明生動起來。但那日子卻無法改變,正如其赤誠率性無法改變一般。
我心匪石,不可轉也
最愛的鏡頭是第6集,宋子文問他,對當年東北易幟可曾后悔。他說怎樣可能。當年土肥原轉達日本天皇的意思——支持他當皇帝。他擁有東北三省的土地,三千萬人民,全國最強的兵工產業,還有自我的邊業銀行,若他當皇帝,就沒有溥儀什么事了。卻讓土肥原帶回去兩句話:“一、日本天皇不在我之上,我與裕仁是同庚;二、我張學良,永遠是一個中國人。”一旁的趙四靜默地看著他,眼里卻是說不出的崇敬。那時我突然理解了趙四的心境。
我之前是無法理解趙四的。名門閨秀,花容月貌,卻不惜與父決裂,與少帥私奔,得到的也可是是個情人的地位,直到60多了才算有了正式名分,據說還曾有誓言——漢卿不愛聽的她絕對不說,漢卿不喜歡的她絕對不做。之前想不通,當一個女人付出所有的時候,不是已經失卻了自我么那時卻突然明白,崇敬而已。必是懷有同樣的崇高,卻因種種而無法到達那般成就,那么應對如此威儀赤誠的人,又有何理由不做出一切犧牲呢,“你的夢想,正是我的夢想”而已。趙四對他,應是“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而張學良,我以為便是“我心匪石”了。
“不可轉也”的是兩件——國家、兄長。每一件皆可驚天動地,每一件皆可成就一段忠烈英名。
然而張學良偏遇上了兩件,并是互相矛盾的兩件,也難免會成就一段比小說還精彩的篇章。
雖然臺灣和國外也有不少人對西安事變對歷史的作用持否定態度,但不論手段方法,少帥對國家,對抗日之赤誠是毋庸置疑。
據說最初他想當濟世良醫,堅決不愿從軍。張作霖卻給他一把刀說,醫生一次只能救一個,一把刀卻能夠殺很多人。
他率軍入關與軍閥大戰時,曾在即將得勝時主動撤軍,因為他不愿炸掉黃河大橋。當時他寫信給對方首領說,中國造一座大橋不容易,他舍不得炸毀。如若真要分勝負來個你死我活,他提議一對一決斗,免得死傷無辜。——之后國民黨高層元老讀到那封信也無不佩服其文采膽色。
他崇敬蔣介石,期望他成為專制的領袖,以為如此才可救中國。于是他東北易幟,率東北軍入關結束了中原大戰,其威其勢,莫說其他軍閥,蔣介石也是忌憚的。但他一心擁蔣,即便蔣先生在他失去故土之后讓他去窮鄉僻壤打紅軍,即便蔣先生在他兩個師全滅之后不補充兵源不安撫其將士而是直接撤銷了兩師番號,即便他讓戴笠經常走動時時監視。
張學良的回憶錄里也說,他始終都沒有想過要背叛蔣介石。他從南京到西安,三番五次地進諫抗日,不住地苦口婆心地勸說,據當時知情人回憶,到最終張學良是跪著哭著求蔣先生讓他去抗日。堂堂少帥,竟為這兩件事哭泣下跪,也算驚天地泣鬼神了。可惜電視劇沒有那個情節,許是害怕損害胡軍的血性形象。
那么照此發展,若其后沒有西安事變,反而不像是少帥的作風。而事變之后他單身赴南京請罪,也在情理之中。
他送給蔣介石的挽聯“關懷之殷,情同骨肉;政見之爭,宛若仇讎”便是把他一生矛盾地堅持的兩件事,都寫盡了。
只是他暮年之時對記者說的那句“我的人生到36歲就結束了”讓人不免嘆息。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英雄與美人,便能成就一段風流傳奇。何況是受爭議的英雄,何況是真實的歷史人物,何況是撲朔迷離的糾纏。
張學良的最愛至今仍是迷,因他說過他最愛并非趙四,而在美國。但其實,這些都無所謂,六十歲的大婚,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本身就是一個童話般美麗的傳奇。
終其一生,或許最打動我的,是他的“情重”。對國,對家,對人,率性而情重。
紀念“西安事變89周年”心得體會(篇9)
愛國是一面飄揚在世界各國上空永不褪色的旗幟。這面旗幟在我心中更是絢麗多姿。
自古以來,就有“先天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有“但悲不見九州同”的陸游,有“匈奴未滅,何以為家”的霍去病……他們的心中都裝著祖國,都裝著人民。
此刻,你能驕傲自信地說“祖國在我心中”嗎?
祖國在我心中,看紅旗飛動,聽國歌傳頌,飛入我夢中,歷史的古鐘被敲動,“咚――咚――”我與祖國就像綠葉離不開大樹,花兒離不開大樹一樣,我也離不開祖國。祖國是生我養我的地方,更是教育我成人的地方。她是一位母親無私的培育著萬千兒女;她是月亮,是照亮我迷茫心頭的明燈;她是太陽是帶來光和熱的偉大使者,她永遠在我心中!
中國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在歲月的長河中,風雨的阻擋中,反而使中國發展的尤為壯麗。“五十六的民族,五十六枝花”每個民族都有它獨特的民俗風情。像傣族的潑水節;云南的歌會;藏族的旺果節;侗族的林王節……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這世界之林中的一支奇葩。
舊中國的運動水平很低,人們的體質較弱,外國人恥笑中國人是“東亞病夫”。新中國誕生以后,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眾性體育活動,如:廣播體操、練習拳術、各種球賽等,普遍開展起來。在群眾性體育運動廣泛開展的基礎上,競技體育水平也迅速提高,并取得顯著成績。從射擊運動起,中國運動員在奧林匹克運動會上不斷奪得金牌連連刷新世界紀錄。1990年首次成功的舉辦了亞洲運動會。2008年更是成功的舉辦了一次史無前例的輝煌的奧林匹克運動會。中國健兒勇奪金牌第一。中國正在走向世界體育強國。
紀念“西安事變89周年”心得體會(篇10)
回到西安事變上來,當時的張學良身背國恨家仇,頭上頂著“不抵抗將軍”的罵名,心情可想而知。而蔣介石調東北軍去西北打仗,一方面東北軍遠離鄉土士氣低落嚴重受挫,另一方面蔣介石不停的催戰而絲毫不顧華北面臨的危機。是中國人繼續打中國人,還是中國人團結起來共同抵御外辱?這個問題如果讓其他的政治家們想,會有很多種答案。但是在單純的張學良這里,沒有其他的答案!簡單的人往往能做出最正確的決定。
西安事變過去好久了,現在有些吃飽了撐著的人發出種種非議,他們就想不到如果沒有西安事變,那么蔣介石當時勢必調“中央軍”精銳到西北打紅軍,雙方如此消耗下去,到了七七事變之時,面對日軍的突然侵略,我們中國人拿什么抵抗?可以說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千鈞一發之際,是張學良將軍用一生的命運挽回了局勢。再次回到我的觀點,就是張學良也許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但他是合格的中國人!
不計私利的政治家,在政壇上也許會被看做傻瓜;不計私利的軍閥,除了張學良將軍找不出第二個。西安事變只是張將軍作為一個愛國的中國人,一個失去故土的東北人,一個身背國恨家仇的將領的本能做法,真正讓張將軍永垂中華青史的,則是東北易幟。
我們都知道,奉系的地盤,是張作霖和一幫鐵哥們十幾年打下來的。作為東北的地方軍閥,當然是不服從任何人的號令,包括當時的南京國民政府。當時東北軍數十萬之眾,打內戰也是一把好手,真要不服南京,你蔣介石能耐張家如何?何況當時日本視東北為自己的勢力范圍,蔣介石又是最怕日本人的,所以南京國民政府對奉系是一點辦法也沒有。皇姑屯事件之后,把日本鬼子戲耍的惱羞成怒的張大帥被炸死,東北的大權,落在了不到30歲的張學良手中,東北的前途,也掌握在他的手里。這時的張學良一方面手握重兵是土皇帝,另一方面日本人已經把話挑明(和他們合作如何如何,反之如何如何)。何況在東北舉足輕重的元老們,大多看不上蔣介石,支持張學良自立山頭反對易幟。當此時,換成別人會怎么做?
但凡有一點私心的人,都不會放棄這么巨大的利益誘-惑而去服從一個剛剛和自己打完仗的政權。但是張學良就是做到了,1928年底,東北易幟,中華民族再次統一。有人說,這不都是張學良一句話嗎,有什么難的?這么說的人一定要知道,當時日本人的勢力有多大,氣焰有多囂張;要知道,當時東北高層內部的反對聲有多激烈,張學良頂住的多少壓力。還有人說,東北本來就是中國的,易幟不易幟區別不大。其實不然,在當時的強權時代,如果一塊領土沒有國際法的認可,弱勢的一方你真守不祝就像外蒙古,從清代開始就是中國領土,看上去毫無爭議,但是你到后來就是保不祝東北也一樣,如果張學良不易幟,那么東三省當時就不是國民政府管轄,以后出了什么事,你真的說理都沒地方說,蘇聯人能讓貧瘠的外蒙-古-獨-立了,某個列強要是不放過沃野千里的東北黑土地,你能有什么辦法?縱觀近代史,這樣的事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