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心得感想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心得感想,僅供參考,喜歡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喲!
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心得感想篇1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從古至今,從現代追溯五千年的歷史。傳統文化顧名思義,就是從古代一直流傳至今的文化,這些文化都是古人,我們的失人,從他們身上演變而來的。比如,屈原是清明節的代表,屈原如果穿越到現在,絕對會是一位偉大烈士,供在中國最大的烈士陵園。
由于屈老的堅貞不屈,為國為民,不畏強權,誓死不做賣國的,寧可跳入江中犧牲自己的性命,也不會為了一點小利益,而出賣國家出賣自己的人格,不會踐踏自己的尊嚴。
屈原死后,他的后人們為了紀念他,雖然他一直活在人們的心中,但是現實中還是需要表示一下的,他們在屈原自殺的江中劃著小船,撒著用葉子包著的米團,人們覺得這樣魚蝦就會吃這些米團,而不會吃屈原的軀體了。由此在江中劃船變成了賽龍舟,撒米團演變成了現在家家吃的粽子,而在那一天人們把那一天定位了紀念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之士的紀念日,每年的4月4日就是紀念屈原的日子,我們叫它“清明節”。
例如這樣事例還有很多,很多人肯定都不明白,在除夕春節為什么要放鞭炮,讓我來告訴你為什么。
相傳每年有一天,有個叫“年獸”來擾亂居民的安全,出居民糧食,毀他們的房子,弄的他們人心惶惶。可是看年獸那么兇惡高大,他們卻又不敢與之抗衡,終于有一天他們發現年獸怕響聲,于是家家戶戶都在年獸來的那天放起了鞭炮。年獸聽見這些鞭炮響聲,嚇得落荒而逃,人們終于又回到了平靜的生活。那天就成了除夕春節,就是這么來的,家家戶戶都要過年,給紅包,這樣才吉利,說這一年都會富富貴貴,平安無事。
這些都是我們中華的傳統文化,我們中午的傳統文化節,所以源遠流長,就說明我例舉的僅僅是個皮毛,還有好多好多的傳統文化是我們所不知道的,就是有了這些傳統文化我們才會多姿多彩,這傳統文化代表了我國古代到今天,人民的智慧結晶。
就是靠的這些傳統文化,而就是這些傳統文化是別的國家,甚至別的星球所沒有的,它們是我國獨一無二的,是智慧,是結晶,是成果,所以它們會源遠流長。
中華傳統文化又是博大精深的,你想模仿想復制那是遠遠不可能的。如果是簡簡單單的,有何是堪稱“傳統”這兩個字,就算再給你十年,五十年甚至一百年,它只會越來越神秘,你永遠知道的不是它的皮毛,其精髓不是精深,而是很精深,非常的精深。
所以我說中華傳統文化是源遠流長,是博大精深,是獨一無二的。
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心得感想篇2
在我的家鄉——日照,有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如農民畫、黑陶、書法、炒茶工藝、剪紙等等,她們個個都是民間藝術的瑰寶。今天我給大家介紹一種我家鄉的傳統文化,它名叫“根雕藝術”,現在我就給大大說說吧。
根雕藝術是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之一,它是以樹木、竹子的根樁為原料,雕刻人物、動物等形象,又稱根藝或樹根造型。
根雕藝術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漢代出土的畫像和壁畫中,就有根藝作品了,到了唐朝,根雕藝術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在我的家鄉——山東日照莒縣的浮來山上,有個根雕藝術館,號稱“天下第一根”。里面收藏著許多的根雕藝術品,有“中國地圖”、“雙龍戲珠”、“十二生肖”、 “雄鷹展翅”、“李白醉酒”、“南海觀音”、“金雞啼鳴” 、“老壽星”……。其中,大廳正面的“中國地圖”是由一整塊龍眼的樹根雕刻而成,天然形成了我國西高東低的自然地理風貌,在上面你能看到高聳的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地勢平坦的三大平原,長江、黃河盡收眼底,我甚至還能找到我的家鄉日照所在的山東半島那個小駱駝頭。還有一件巨型的作品叫《猴山》,正面雕刻了72只形態各異的小猴子,有的在樹上摘桃子,有的在水中撈月亮,還有的坐在媽媽懷里,讓媽媽捉虱子。所有的作品都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讓人看了流連忘返。
我家鄉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這是歷經我們祖先幾千年文化的積累和沉淀,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我們一定要把優秀的傳統文化繼承和發揚下去。
我愛我美麗的家鄉,我愛我家鄉優秀的傳統文化。
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心得感想篇3
由媽祖健身操、媽祖健身舞、媽祖健身功組成的“媽祖頌”健身系列項目表演,二十六日亮相福建省莆田學院舉行的運動會開幕式,在“媽祖故鄉”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此間媽祖文化研究人士稱,“媽祖頌”健身系列項目的演出成功,預示著“媽祖故鄉”莆田著力構建“媽祖文化體育圈”邁出了關鍵的一步。
當天成功演出的“媽祖頌”健身系列項目,是莆田著力推進“媽祖文化體育圈”建設中的一個重要項目。媽祖健身操分為“萬眾祈福”、“四海安瀾”“普濟眾生”、“和諧社會”四個部分,旨在展示媽祖信眾對媽祖的無限懷念和崇敬之心。表演者身著象征大海的淺藍色服裝,在偌大的操場舞臺上翩翩起舞,蔚為壯觀。
媽祖健身舞由三個舞段組成,即拜神舞、紅扇舞、神棒舞,集中中國古典舞、民族民間舞、現代舞于一體,充分表達了人們對媽祖無限崇敬的心情。而媽祖健身功是以媽祖生平、媽祖文化內涵、媽祖品質、媽祖精神等為主,吸收傳統易筋經、五禽戲、六字訣、八段錦、太極養身功各流派之所長,遵照中國傳統養生、保健理念,結合現代生命科學理論,集集體智慧編創而成的一套能體現媽祖神韻、閩文化特色的健身功法,共有十一式。
據了解,建設“媽祖文化體育圈”的課題由莆田學院提出,目的是打造一個以媽祖信俗為紐帶的跨國“化育圈”,促進兩岸三地及世界各地媽祖文化信仰區的民間體育文化交流,繁榮與發展媽祖文化事業和體育產業。
目前,莆田學院組織了五位教授、十一位副教授以及多位相關專業人員共同承擔這個課題,并不斷有研究成果出現,“媽祖頌”健身系列項目就是最新的成果之一。
圍繞“媽祖文化體育圈”的建設,莆田還將進行多方面的研究,包括媽祖體育賽事研究、媽祖文化體育元素研究與開發、媽祖發源地民俗體育研究與開發、“媽祖文化體育圈”民俗體育調查研究、“媽祖文體體育圈”構建與海西經濟建設的互動研究等,并著力推進構建媽祖文化體育陳列館(媽祖文化體育研究基地)、成立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體育分會、組織與開展“媽祖國際體育文化論壇”、“媽祖國際運動會”、“媽祖體育用品博覽會”等。
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心得感想篇4
家家有老人,人人有老時;我今不敬老,老了誰敬我?“百善孝為先”,起初時對這抱有不滿:認為人到了人老珠黃的年紀時,自身的價值也就被磨光掉了,就已成為了過去式,等待的無非是死亡。而如今社會上不僅大力提倡“孝”道,關注老人,而且有良好的政策待遇,內心便對生命又多了幾分期許。
那日,湛藍無垠的天邊,被抹了層雨露,心兒也盡在這雨露中了。站在街角處,展放雙手,感受著時間與自己擦肩而過,這感覺很奇妙。遠處的星星點點的光亮灑在臉一側,才發現,現在已是黃昏時分了。邁開步子走往回家的小路,路邊排排雜碩的房屋已緊閉了大門,整個世界都沉寂了下來,保持著那每日黃昏的緘默。內心盎然著古韻詩意,眼球卻被一位坐在木椅上的老人吸引了,停了下來,站穩了腳跟,看著她雙眼空洞,應著暈光,臉上滿布滄桑。她望著我,與她對視的那剎那。她嘴里正嚼動著什么,飽經風霜的皮隨著咀嚼拉扯著。原以為是在品嘗什么可口的東西,而后,他的一聲咳嗽,咳出來的僅僅是幾根干巴無味的野菜。我明白,懂了,其實什么良好優待,并非是每個人在行將就木時還能享受到的。可算是得到了,那他們內心的寂寞,有誰來填補呢?沒有,因為人老了,話多了,會被子女嫌棄;人老了,走不動了,子女不在身旁;人老了,只有老伴在身旁,可如若那些沒有老伴的人呢?
依稀記得村口有戶人家的一個奶奶,她今年九十過旬了,早年就沒有了老伴,子女也在外工作。這些年來她一人日子雖過來了,可光景并不是很好,有過好幾次都是看見她一個人坐在門口就這樣看著天空,什么也不干,那時她見我就問:“這么高的壽哪好了?”當時的我除了想不通還是想不通,可現在仔細回想,的確,在這行將就木之際,生命給予了她們渴望已久的平靜的同時,卻更多的是長久的寂寞。
原來,連可怕的死亡,她們都已不在乎了,而僅僅只是需要一份陪伴。生命就在彈指揮間,他們的青春不再有,他們僅僅剩下的只是現今的每分每秒。
千帆過盡,風隨心動,請每一個人對這群人兒多一份關愛與善待吧!關愛今天的老人,就是關愛明天的自己。
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心得感想篇5
不管怎樣,中國人都不能忘“本”。
“最美女教師”張麗莉在緊急情況下,推開了兩名學生,自己卻被車輪碾壓,雙腿高位截肢。不少人感嘆她的舉動,但也有人替她感到惋惜。對比《二十四孝》中的某些類似“埋兒養母”的極端行為,這種行為更讓人尊敬。
文章中提到的有違當今社會主義所“規劃”的和諧藍圖的“傳統道德”如今注定要被剔除,倘若繼承這些糟粕,必定會收到法院的“通知書”和“警察的手銬”。對那些垃圾道德必須剔除,毫無疑問。“三綱”,“五常”,男尊女卑,為千年后的我們描繪了一個男權社會。“裹腳”定義了當時的審美標準,那也注定要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被巨浪沖走,盡管它在某些人的腦海中根深蒂固。——正所謂“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今天的我們可以用千年后的眼光重審過去的歷史事實,諷刺當時的文化糟粕,卻不知道后人千年后亦會用這樣的眼光打量今天我們的一切。
千年前“精忠報國”的英雄與現在騙津貼的“士兵”形成鮮明對比。過去文化的精華大都隨時間的拉長減輕了質量,甚至湮滅了。
不可否認,自中國打開大門迎接外來文化的同時,我們便遭到外來文化的侵襲。新舊思想道德文化的激烈碰撞,新時代的先進文化才能占到上風,而中國本土的傳統文化精華大都失去了,或者改變了最初的形態,遭到扭曲,甚至泯滅,無跡可尋。“圣誕日”“復活節”充斥店家“商戰”,“七夕”演變成了“情人節”;——這是多么的遺憾。
我們承認,中國傳統道德中是精華與糟粕并存,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就成了必然。中華上下五千年所孕育的未間斷的文化精華,留傳至今是一筆無法用金錢丈量的巨大財富,更是整個中華民族的驕傲,是區別于其他民族血脈的獨特精髓。換言之,這就是“本”這就是“源”。
我們應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傳統道德文化,衡量其思想價值,繼承并發展精華,保持傳統道德的內在思想形態,維護精華的本原,將它帶入當今的生活實踐中去,在它的基礎之上構建符合這一時代的道德文化大廈。
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心得感想篇6
這些天,我懷著極其濃厚的興趣讀完了《我們的節日》這本書,我知道了許多節日的起源和關于節日的文化。書中給我們介紹了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中國傳統節日的由來與風俗,不難看出,貫穿著這些節日的正是:樹正氣、揚美德、顯智慧、懲惡揚善的民族精神,這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是需要我們傳承和弘揚的內容。從傳統的節日中,我深刻地認識和領會到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我們先說春節吧,它是我國最隆重,也是最熱鬧的民族傳統節日。我喜歡春節,因為春節總要貼春聯、貼年畫和窗花、放爆竹煙花、拜年祝賀……我們倒貼“福”字,、拿壓歲錢、包餃子、吃年糕……在春節的前一天晚上我們都“守歲”,除了吃年夜飯,人們還要進行各種游戲,如下棋、玩紙牌、玩麻將、看春節晚會等等。在擺放的節日供品中,必備一大盤蘋果,這叫做“平平安安”。還有些地方在守歲時準備的糕點食品富有討吉利的諧音、口彩:吃棗表示春來早,吃柿餅表示事事如意,吃杏仁表示幸福人,吃長生果表示長生不老,吃年糕表示一年更比一年高。所有的這一切是多么有趣和富有意義,這些習俗顯示了中國人的智慧,代表著我們淵遠流長的民族文化,我也為這些習俗的誕生而自豪。
再說中秋節吧。“中秋節”又名“祭月節”,農歷8月15日,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周禮》中,以有中秋一詞記載。到了春秋戰國,每逢中秋節,大家都要舉行賞月和祭月的儀式。中秋節在這個時期已經初見規模了。明、清時代的中秋節,賞月依舊,一輪圓月東升時,幾乎家家戶戶都在庭院、樓臺,擺出月餅和各種水果,邊賞月,邊暢談。中秋賞月的習俗流傳至今。瞧,月光下,人們在自家小院品嘗月餅、欣賞月色。我們這些小孩子則在一旁拿月餅來照月亮,比較哪個更圓,還擔心著月餅會被月亮吃掉呢,真是其樂融融。
中國的每一個節日,都像一個故事,情節美妙動人;每一個節日,就是一種文化,內容絢麗多姿。在當今很多洋化了的節日文化的沖擊中,愿我們更多地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歡度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節日。
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心得感想篇7
中國,一個具有五千年歷史的國家;一個具有傳統文化的國家;一個具有數億人的國家;一個……
“學習爭先雖重要,禮貌禮貌也要好。學校規定都遵守,見到教師要禮貌。同學之間相友愛,友誼小手牽的牢。愛護公物放心上,樹立新風我做到。”這是一首禮貌禮貌歌。
禮貌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之一。
禮貌的定義:是指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意念和行為,是言談舉止對別人的尊重與友好的體現。
小時候,父母總是說見到人必須要叫。小時候的我天真爛漫,很聽父母的話,一見到認識的人就會叫個不停,什么阿姨叔叔啊;姑父姑母啊……
此刻的我已是一個高一的學生了,不怎樣愛叫人了,僅有在父母的逼迫下才會叫人。一般見到熟人也就笑笑而已了……老媽一向說“見認識的人必須要叫,這是禮貌問題。要做一個有禮貌的好孩子。”教師也經常說“在校必須要叫教師好,要做一個有禮貌的好學生。”可是此刻的我,總覺的自我是一個小大人了,一向嘴邊掛著阿姨叔叔什么的,會被我自我的朋友、同學笑話。
我承認這一點我做的不好,但我有自信的.說我有一點做的很好----那就是尊老愛幼。
坐車是一件很普通的事,異常是公交車。在公交車上,后門一開就能看見三把黃色的單人座椅,這三把座椅是專門為老弱病殘所設的。但我總是會看見一個孕婦或老人站著,偏偏會有年輕人、中年人坐在旁邊。其實我猜想坐著的人有想讓位的,但就是自我不想吃虧。直到售票員說“誰能讓一下位”我有信心說我不是這樣的!因為我做到,看見這樣的情景會主動讓位!
禮貌不用花錢,卻能贏得一切!禮貌能使有禮貌的人喜悅,也使那些受人禮貌相待的人喜悅!讓我們行動起來,做一個有禮貌的人。來繼續傳承中華的傳統美德----禮貌!
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心得感想篇8
春節燈節,清明端午,中秋重陽。從小到大,我們都是伴隨著這些年年依舊得節日,和親人一起度過一年又一年得。這些節目,包含著豐富得民俗文化,凝聚著濃濃得血脈親情,在這眾多得節日中,我則獨情于春節。
每年得春節,都異常得熱鬧,家家戶戶得門前都掛起紅燈籠,親戚朋友都大老遠得回到自己得家為得只是吃上這一年才有一次得團年飯。飯桌上,大人們都講述著這一年得所有經歷,而孩子們則毫無忌諱得吃著、喝著、玩著、鬧著。
我最喜歡得是大年三十得夜晚,等到了十二點整時,千家萬戶都會拿出早已準備了許久得煙花,隨著“轟轟”得響聲,天空中綻開了五顏六色得花朵,姹紫嫣紅,美麗極了,隨著這一陣陣聲響,舊得一年過去了,新得一年又開始了。
大年初一,穿上新衣裳,早早地跑到親戚家,逐個地給長輩拜年。這時,長輩便會拿出好吃得點心和一個紅包塞進我得口袋中,望著自己得收獲,心中真是比吃了蜜還要甜,不禁開心得蹦跳起來……
給長輩們拜完年后,家中得主婦便都到廚房準備吃得去了,沒多大會兒,一頓豐盛得午餐便做好了,有香噴噴得烤鴨、烤雞、蒸肉,還有各種各樣得炒菜,但都以豬肉居多,因為家鄉人都喜愛豬肉嘛!不僅有菜,還有孩子們愛喝得各種飲料,大人們愛喝得各種酒、茶。飯間,家中得主婦總是主動地給大家盛飯、遞菜,讓大家吃飽、吃好。
大年得初四或者初五,我都會隨父母去外婆家,同樣給他們拜年,然后得到屬于自己得那一份紅包,讓自己再一次陶醉在甜蜜中……
瞧,這就是我家鄉得春節,一個熱鬧,充滿了人情味得春節。我愛我得家鄉,也同樣愛自己家鄉得春節。
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心得感想篇9
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意思是:沒有文明禮儀,是不能在社會及家庭立足的。文明禮儀是人們在生活中養成的一種習慣。對一個人來說,禮儀是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養、知識水平的外表;可對祖國來說,禮儀卻是生活習慣,品德的反映。
文明禮儀是中國人傳統的高尚品德,古代也有很多故事講述著文明,禮儀的高尚。古代東漢末年的時候,有一家的父親買了一些梨子,到家后,父親特地選了一個最大的梨子給孔融,可孔融卻搖搖頭說:“我是最小的,所以應該吃最小的梨,大的梨子應該給哥哥吃。”父親聽到后感到非常驚訝,小小年紀的孔融竟然懂得謙讓。這個“孔融讓梨”的故事告訴我們做人應該懂得謙讓別人,文明禮儀應從小做起。尊重別人,等于尊重自己,誰又不想尊重自己呢?所以要先尊重別人。要學會在學校尊重班主任、在家中尊重長輩、在工作中尊重上司、在社會中尊重人民、就一定會成功的。
在日常生活中,禮儀也是無處不在的,有很多的榜樣值得我們學習。文明禮儀不僅僅指的.是行為,還有儀態、語言、神態,這都是表現個人禮貌的一部分。在生活中,有許多舉手之勞都是養成文明的習慣:撿起一張不起眼的紙屑、隨手關燈、不踐踏草地、遵守交通規則、見到班主任,熟人說聲好或給個微笑……都是文明禮儀的表現。也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語言,在請別人幫忙的時候加個“請”字,事后說聲“謝謝”,都會讓別人覺得很有禮貌和文明,別人就會覺得是個值得交的好朋友,簡簡單單的三個字,就給別人留了好印象,難道不好嗎?
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心得感想篇10
中國,一個具有五千年歷史的國家;一個具有傳統文化的國家;一個具有數億人的國家;“學習爭先雖重要,文明禮貌也要好。學校規定都遵守,見到老師要禮貌。同學之間相友愛,友誼小手牽的牢。愛護公物放心上,樹立新風我做到。”這是一首文明禮貌歌。禮貌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之一。
禮貌的定義:是指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意念和行為,是言談舉止對別人的尊重與友好的體現。小的時候,父母總是說見到人一定要叫。小的時候的我天真爛漫,很聽父母的話,一見到認識的人就會叫個不停,什么阿姨叔叔啊;現在的我已是一個高一的學生了,不怎么愛叫人了,只有在父母的逼迫下才會叫人。一般見到熟人也就笑笑而已了……老媽一直說“見認識的人一定要叫,這是禮貌問題。要做一個有禮貌的好孩子。”老師也經常說“在校一定要叫老師好,要做一個有禮貌的好學生。”可是現在的我,總覺的自己是一個小大人了,一直嘴邊掛著阿姨叔叔什么的,會被我自己的朋友、同學笑話。
我承認這一點我做的不好,然而我有自信的說我有一點做的很好----那就是尊老愛幼。坐車是一件很普通的事,特別是公交車。在公交車上,后門一開就能看見三把黃色的單人座椅,這三把座椅是專門為老弱病殘所設的.。然而我總是會看見一個孕婦或老人站著,偏偏會有年輕人、中年人坐在旁邊。其實我猜想坐著的人有想讓位的,然而就是自己不想吃虧。直到售票員說“誰能讓一下位???!!!”我有信心說我不是這樣的!因為我做到,看見這樣的情況會主動讓位!禮貌不用花錢,卻能贏得一切!禮貌能使有禮貌的人喜悅,也使那些受人禮貌相待的人喜悅!讓我們行動起來,做一個有禮貌的人。來繼續傳承中華的傳統美德----禮貌!
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心得感想篇11
周六上午,寒風有點刺骨,但我的心卻像燃燒的火焰,抑制不住的激動在心底蔓延。因為我們盼望已久的實踐活動終于如期而至了。
上午9點,我們如約來到了老年活動中心,在李老師和家委的精心組織下,同學們安靜有序入座。看著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剪紙作品,聆聽著剪紙高手武玉蓮奶奶的精彩講解,我們既新奇又激動,迫不及待想嘗試自己動手剪一剪。一把把剪刀發到我們手中,一張張紅紙上畫好了我們的屬相,在奶奶的指揮下,我拿起剪刀小心翼翼地左剪一下,右剪一下,笨拙的小剪刀逐漸靈活起來,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一只像模像樣的老虎在我手中誕生了,我得意洋洋地舉著自己的作品,情不自禁地讓伙伴們欣賞著,滿臉的.驕傲難以言喻。
如果說剪紙這一傳統文化讓我感受到了它的無窮魅力,那么接下來的面塑更是讓我贊不絕口。小小的面團在奶奶手中簡直成了神奇的魔術表演道具,有的變成了一朵漂亮的蓮花,有的變成了一只可愛的綿羊,還有的變成了鯉魚跳龍門、蛇盤兔、八仙祝壽等飽含寓意的圖案,再加上各種色彩搭配,真是鮮艷奪目,美不勝收。在奶奶的耐心指導下,我們也學著每人捏了一只可愛的兔子。程楷軒媽媽還給我捏的兔子拍照留影,仔細一瞧,我的表情竟和兔子一樣呆萌,大概是因為我一口氣捏了6只兔子,被兔化了的緣故吧。同學們捏得不亦樂乎,根本沒有想要停下來的節奏,整個會場里充滿了大家的歡聲笑語。
一個上午的時間好短暫,在不斷的動手實踐中,我感受到了剪紙、面塑這些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深深地愛上了它們。這是多么有意義的一次實踐活動啊,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機會零距離接觸孝義其它傳統文化,為傳承孝義傳統文化做出自已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