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征文
在當今開放的世界里,我們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也要大力弘揚華夏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征文,僅供參考,喜歡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喲!
《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征文【篇1】
古人描繪的美好生活,龍鳳成祥,仙鶴長鳴,神鹿奔躍,日月輪回,世代不息。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東方文化美德幾千年長盛不衰,文化是民族的生命,文化與民族共生共存,只有民族文化的復興,才有完整意義上的民族偉大復興。道德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靈魂,也是民族的價值觀,更是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傳統社會的美德教育往往最初從親緣關系開始,靠的是世世代代傳承下來。幼兒從小就感受到親情的薰陶:
中華傳統美德,是世代相傳并不斷調整和更新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風俗習慣;她既有強烈的歷史遺傳性,又有鮮活的現實變異性;她作為文化的基因,在每個中國人的血液中流淌;她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每個中國人和自己的后代。
一個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既是對民族傳統的繼承,又要不斷適應時代的需要,使歷史與現實相聯,使民族精神真正體現傳統精神和時代精神。
民族精神“重在弘揚”、“重在培 育”,但在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過程中尤其要處理好繼承和創新的關系。繼承是前提,創新才是根本,是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永恒動力。作為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柱,僅有歷史的傳承是遠遠不夠的。惟有創新,才能發展;惟有創新,才能不朽。歷史沒有止步,創新就不應該停止,民族精神也就不會終結。中華民族精神是與時俱進的精神,是歷史性和時代性的統一,繼承與創新的統一。它始終是發展的、前進的。在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每一個重要歷史關頭,都會孕育出新的民族精神。無論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戰爭年代形成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紅巖精神”、“西柏坡精神”,還是建設和改革年代形成的“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擊非典精神”等等,都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精神的延續與升華,是中國共產黨人與時俱進的時代創造。
正是這種閃爍著時代光輝的民族精神,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先進思想并頑強奮斗精神的杰出人物:林則徐、譚嗣同、魯迅、雷鋒、王進喜、焦裕祿、孔繁森,他們為振興中華上下求索、矢志不渝,推動了歷史發展和民族進步,深刻地改變著時代的面貌,他們高揚著鮮明的時代精神,挺起了堅強的民族脊梁。這就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力量。
漢唐氣象,時代華章。與中華民族邁向現代化的雄健步伐相伴,一種昂揚向上、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正在神州大地激越弘揚。
一部中華五千年文明史,正是一部浩氣長存正氣磅礴的絢麗詩史,在這個歷史長河中,不斷有正氣人物,正氣故事出現。在我們宏偉壯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中,英雄人物、英雄事跡也是層出不窮的,在他們的身上真正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美德和社會公德,也張揚著浩然的民族正氣和民族精神,這些是我們對青少年學生進行公民道德和民青少年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在他們身上有沒有優秀的民族精神,是關系到社會主義千秋大業的大事。因此,我們一定要切實加強對青少年學生民族精神的教育,努力把其培養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
族精神教育的生動教材。只有不斷弘揚和培育符合時代特征的民族精神,并用它來哺育下一代,我們的民族振興才會有希望。
愛國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是中華子孫的美德,愛國更是對中華民族精神的一種生動的詮釋。而中華民族精神則是中國革命勝利和建設的精神動力,是光照千秋的高尚情操,是偉大的中華之魂。
《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征文【篇2】
中國上下五千年文明使中國有了深厚的歷史底蘊,各朝各代都創設出了無數璀璨的文化瑰寶,這都是中國最為寶貴的財富。作為中國人,我們深感自豪。然而,如何使這些文化瑰寶得到最好的傳承和發展,散發出耀眼的光芒,是我們每個人都肩負的責任,應當認真思考的問題。
一
新春再度來臨,與往年一樣的熱鬧喜慶,但有一樣傳統事項發生了變化,沒錯,是放鞭炮。今年放鞭炮的數量明顯少了很多,院子中不再像往年一樣夸張的滿地炮紙。這是因為中國大多數地區面臨著嚴重的污染問題,污濁的空氣威脅著人們的健康,而鞭炮的燃放會加劇大氣污染程度。因此,大家開始重新審視放鞭炮這一傳統習俗。
放鞭炮的習俗代代流傳至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發生改變的。這同樣是我們的寶貴文化,也不應該放棄。所以我們應該合理燃放,適量燃放,做到綠色、科學,比如購買正規廠家的低污染鞭炮,遠離易燃易爆地區和居民區,少量購買等。鞭炮聲少了,不意味著年味就會有所減弱。
傳統文化也會有不合理之處,所以發展的趨勢應該變得越來越文明,越來越適應我們現在的社會形勢。
二
經常會獲知這樣的信息:中國各個年齡階段的人對漢字的掌握水平,包括正確書寫,美觀書寫等都大幅降低。反映出這樣一個問題:隨著現代高科技的飛速發展,人們對漢字越來越不注重。越來越多的人使用鍵盤書寫,“提筆忘字”現象越發嚴重。針對漢字手寫危機,為了喚醒更多的人對文字基本功的掌握和對漢字文化的學習,拯救中華文化,中央電視臺播出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節目播出后收視率很高,這個節目讓觀眾也單純的參與其中,在比賽游戲中學習,領略漢字的美。
我的學校也開展了《漢字聽寫大會》的活動,我有幸成為了一名選手,代表班級參賽。準備期間,同學們的熱情很高,重新拿出很久不用的《新華字典》學習漢字。在感受漢字的神奇與美時,我們也深深意識到自己對漢字的掌握程度還很不足。
漢字不僅僅是表意符號和交流工具,還蘊藏著的豐富的中華文化與藝術。漢字手寫的普及程度,直接關系到中國書法藝術乃至中華文化未來的命運。作為青少年,我認為我們有責任學好漢字,傳承中華文化。這樣,才是當之無愧的中國人。
三
與漢字聽寫大會類似的,中央臺也推出了《中華好詩詞》節目。相比漢字,很多人會認為詩詞要高深復雜得多,只有在學生時代才需要背幾首。很多人也會疑惑,在現代忙碌的生活中詩對我們中國人來說,到底是必需品,還是奢侈品?或許它比起房貸、車貸、子女學費來說真的成了一種奢侈品,但我想,只要我們真的愿意相信詩是生活中的必需品,我們真的就可以活的詩意盎然。
有人說,沒有宗教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然而詩就可以作為我們的宗教,詩教會我們一種生活觀念,一種悲天憫人的意識,對大自然寄予無限深情,并用一種藝術的眼光看待人生。
可見,中國詩歌在中國人生命中獲得了如此重要的地位,是中國人心靈的托付。那么就讓我們喚醒自己心中的詩意,傳承詩文化吧!
傳承與發展中華文化的重任在我們青少年,讓我們行動起來,體會中華文化的魅力,將傳統文化融入我們的生命,使之代代相傳。
《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征文【篇3】
今天又是社會綜合實踐活動了,我們來到了世界文化遺產之一的大足石刻。下車后,我們穿上了老師為我們準備的四種顏色不一的古代服裝。總體分為白色、藍色、黑色、紅色四種顏色,我們班的女生穿了白色的服裝,男生穿了藍色的衣服。接著,我們就向大足石刻前進。
走進大足石刻,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片濃霧朦朧的景色,接著迎面撲來的是一陣涼爽的風,最后再吸一口氣,這感覺就如同吃了一塊薄荷味很重,去不至于嗆鼻的糖。霧蒙蒙的景色、涼爽的風以及清涼的空氣,簡直令人心曠神怡、沁人心脾。
接著,我們在老師的指導下,戴上了耳麥。在我們正好奇這個耳麥時,耳麥里想起了老師的聲音,老師指引我們來到了一張張桌子前,這不是我們平常用的桌子,桌子上平擺著一張水寫字帖,用中性筆寫著兩個大大的鏹錚有力的“人”字,字帖的兩旁各放著兩卷書。這時,一位老師站在桌子上,拿著話筒,告訴我們第一個環節是:拜孔子。老師教我們扶手,也就是右手在左手前面,放置胸前,手臂打直,向孔子行了三禮后,就是拜老師、老師回敬。然后老師讓我們照著字帖上寫下“人”字,寫完后,便讓我們拿起書卷,輕輕翻開,第一眼看見就是“弟子規”三個醒目的大字。老師讓大家一起朗讀弟子規。這整個過程顯得那么莊重、嚴肅。最后一個項目,也就是最激動人心的環節——點朱砂。吳老師用食指輕輕蘸了一下朱砂盒里的朱砂,隨之,食指頭上便沾著紅色的朱砂,再輕輕點了一下我們的眉心,就這樣,每個人的眉心上都冒出了一個紅色的小圓點。我們互相望了一下對方,大家都捂著嘴笑了。
接著我們又去體驗和聽導游講了一些項目和故事,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千手觀音。當我看見了聞名已久的千手觀音,我大吃一驚。古代很多人刻千手觀音都沒有刻到一千只手,而大足石刻的千手觀音,是的的確確刻了一千只手。我雖然沒有一只手一只手的挨著數,但是這密密麻麻的手,讓沒有密集恐懼癥的人,也會一身雞皮疙瘩。這大足石刻的千手觀音,一千只手中都有一個眼睛,而一千只手都拿著不同的法寶。雖然經過多年的風蝕,但是大致模樣還是看得清,然而經過專業人員的修復后,千手觀音殿變得金碧輝煌,看起來十分宏偉。令人不得不贊嘆人類巧奪天工的手藝。
這次社會實踐活動,雖然時間短暫,但是大足石刻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讓我看見了人類的聰明才智,也讓我懂得了更多知識、使我受益匪淺,它還讓我學會了許多道理,使我受益一生。
《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征文【篇4】
楊絳說:“我們不斷地發明,不斷地實驗,我們由原始人的烹調漸漸開化,走入文明時代。”沒錯,科技發展,時代變遷,人類的文明愈來愈昌盛,但精神的文明愈來愈萎縮,究其根本,還是文化的缺失。
央視名嘴白巖松曾經有這么一段評價:“中國很難出一個牛頓,因為即使蘋果砸到了我們頭上,也不會有人停下腳步去思考。”是啊,當今社會人們沉醉于紙醉金迷的喧囂,而拋棄了文化的修養與沉淀,他們的靈魂正是因為缺少文化的滋潤而變得干澀、浮躁,自然也就不會有去思考的時間和想法。所以傳承中華文化,至關重要。
中華上下五千年,花鳥魚蟲、節日歡樂都凝聚在一件件古物上。你是否記得那天青色的煙雨,那江南秀麗的水天一色,那色白花青的錦鯉,唯有那青花瓷能承擔起這一切。于靈氣中出生,在烈火中鍛造,吟誦著歲月的詩歌,它是中華文化的凝結與見證。
王朝、傳奇將相終究逃不了一抔黃土的歸宿,唯有名篇不朽。翻開厚重的古典書籍,我們看到的是老子用了五千個字寫出的《道德經》,句句短小,卻又飽含真理,孔子與弟子言行在《論語》的二十篇中淋漓盡致地體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短短八個字,體現出的卻是何等的重要。打開《三國演義》,是劉,關,張三人"不在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義氣;翻開《紅樓夢》,是林黛玉“紅藕香斷有誰憐"的惆悵;翻開《西游記》是孫悟空的神通廣大,唐僧的執著;"以史為鏡,可以明得失。"司馬遷用《史記》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平臺。翻開唐詩,是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懷念,是李白"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的豪放,是杜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憂國憂民。字字珠璣,文化之風躍然紙上。
還記得《舌尖上的中國》上那些動人味蕾的美食,但我更欣賞其中一群平凡的人——麥客。這個職業就是割麥子,但他們也是不平凡的。因為他們是文化的傳承人。他們傳承的是一種精神,正如他們自己所說:“這個工作,累,效率也不高,畢竟是人收割,相比之下。機器的確快很多。但是我們熱愛這個工作,熱愛這片土地,熱愛這種文化。它已經難舍難分。我們所期待的的不是收入有多高,而是能將這份文化傳承下去,僅此而已。”簡單的話,樸實的語言,卻凝結了文化的精神。
我們頭頂著中華的天空,腳踩著中原的大地,呼吸著華夏森林的空氣,我們就應該傳承這一份文化,這一份輝煌的燦爛。
《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征文【篇5】
中華傳統文化—國畫我們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她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的文化。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給我們留下一座巨大的寶庫,寶庫里有著許多的“寶藏”。有精美的民間工藝,如剪紙、陶瓷等;有古老的民間藝術,如戲劇、國畫等;有獨特的風俗習慣,如元宵節鬧花燈等……但是,我對民族藝術國畫情有獨鐘。
《清明上河圖》是一幅水墨畫,也是一幅名揚中外的國畫,是北宋時期畫家張擇端畫的。這幅畫很長,有528厘米呢!它寬24.8厘米。畫的是北宋都城汴梁熱鬧的場面。《清明上河圖》已經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了,現在還安然無恙地在北京故宮博物
張擇端畫這幅畫下了很大的功夫,光畫上的人物就有五百多個,有從鄉下來的農民,有走江湖的醫生,有撐著船的船工,有做各種買賣的生意人,有擺小攤的攤販,有留著長胡子的道士,有官吏和讀書人……三百六十行,每一行的人都畫上了。
那里的街市可熱鬧了,街上有掛著各種各樣招牌的店鋪、作坊、酒樓、茶館……里面熱鬧極了。走在街上的,是來來往往、形態各異的人:有的騎著馬,有的趕著小毛驢,有的小孩在歡快地放風箏,有的挑著擔子,有的推著那時的獨輪車,有的悠閑地街頭溜達……畫面上的人有的還不到一寸,但我們能看清楚人們都在干什么。
我國的民族藝術真是有趣!我們中國真不愧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哦,我忘記了,我們可不要只觀看不發揚呀,我們要把祖國流傳下來的東西發揚光大!
《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征文【篇6】
我國文化源遠流長,其中,節日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洋溢著喜慶和吉祥的春節是眾多節日中最新鮮最獨特的一個節日。它還承載著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古老文化。
春節也叫做“年”,有關年的由來,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古時,有個叫“年”的怪物,經常騷亂百姓,殺人放火,無惡不作。最終,有人發現“年”怕響聲、紅色、火。最后“年”被殺死。于是,便在“年”被殺死的這一天舉行各種各樣盛大的慶祝活動,而且燃放鞭炮,張貼門神對聯以驅趕邪惡,并逐漸形成一種習慣,流傳下來,此后,人類便有了“過年”之說。
有關春節的傳統文化也有很多。在春節這天,家家戶戶走門串巷,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現在長輩為晚輩準備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壓歲錢的數量從幾十到幾百不等,這些壓歲錢被孩子們用來購買圖書和學習用品,新的時尚為壓歲錢賦予了新的內容。
過春節,家家戶戶的門上都要貼春聯,祈求這一年平平安安。春聯也叫“門對”、“春聯”、“對子”,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字形式。每逢春節,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關于春節的傳統文化太多了,一時間也說不完,等下次再聊吧。
《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征文【篇7】
中國有許多豐富的傳統文化,但我最喜愛的是古詩,它在中華文字出現之時就有了。我讀過好多古詩,有《山行》、《望天門山》、《靜夜思》……古詩大多是來抒發感情的,我個性喜愛。
我很小的時候就喜愛上了《草》這首詩,它是唐代的詩人白居易寫的,簡簡單單的兩句話就寫出了草頑強的生命力,“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不就是最好的寫照嗎?竟然連小草都有這么頑強的生命力,我們必須要變得堅強一些,不能讓“野火”傷到我們。
每當過年的時候,我都要去奶奶家,爸爸媽媽離開的時侯,我就會個性悲哀,這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就會出此刻我的`腦海里:“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看菊花展嘍!”人們的叫聲把我的腳勾了過去,啊,芙蓉廣場的菊花白如玉,黃如金,紅如火。白菊花那嬌嫩的樣貌最引人注目;黃菊花又像磁鐵一樣把人們“吸”了過去;紅色的“大火把”又好像在威脅人們:“誰敢但是來!”菊花美麗動人,我忍不住喊到“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黃巢的詩好優美呀!
古詩就是這樣抑揚頓挫,栩栩如生,古詩陪伴著我度過了一年又一年,它成了我的至愛。
《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征文【篇8】
中國的傳統文化可多了!我一下子還說不完,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中國的陶瓷藝術吧!
中國傳統陶瓷藝術,尤見裝飾匠心;中國傳統陶瓷裝飾形式,大體上有刻鏤、堆貼、模印、釉色、化妝土、彩繪六類型;圖案紋樣裝飾于陶器早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中的彩陶上就已出現。先民們感受生活的自然現象創造出波拆紋、圓形紋、編織紋等圖案,以二方連裝飾形式呈現在陶瓷器物上,在西安半坡遺址出土一件繪有精美的人面和魚紋的彩陶盆是新石器時代彩陶中的精品。陶器上的紋飾體現了先輩們對于自然和人自身觀察的結果,陶工們對于點、線、面的熟練融合,對于花紋繁密的組合,以及對于旋紋與孤線的審美感,不但表明了他們對于自然和人類自身有了一定的認識,而且還表明了自然界已經脫離了他們的原貌,增加了人的思想和人的想象力,以及人對自然的美化和崇拜。商、周時代是以青銅器為時代標志的歷史階段,這一時期的陶瓷紋飾和青銅器飾相似,刻紋白陶的燒制成功是制陶工藝上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它用高嶺土制坯,燒成的溫度達1000多攝度,素潔可愛的`造型與優美的紋飾相結合,逗人喜愛。追溯中國歷史各個時期的陶瓷產品,陶瓷裝飾有兩大特點:一類是以適合陶瓷器皿上進行工藝換表現形式;另一類是以中國繪畫形式在陶瓷器皿上進行工藝換表現形式。
中國傳統的藝術——陶瓷的故事是多么有趣啊!陶瓷還是我國最為大的創造呢!
《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征文【篇9】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長期發展的思想基礎,可以叫做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一,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的奮斗精神。中國文化歷來關注現實人生,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并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正是這種入世的人生哲學,培育了中華民族敢于向一切自然與社會的危害和不平進行頑強抗爭。
第二,知行合一觀。中國儒家文化所講的“力行近于仁”,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行重知輕”的認識論思想,這與實踐品格具有某種一致性。實踐是認識的源泉。
第三,重視人的精神生活。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視人的內在修養與這精神世界,鄙視那種貪婪與粗俗的物欲。孟子提出“充實之謂美”,并認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是對人格的根本要求,
第四,愛國主義精神。古人云: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第五,追求真理,勇于奉獻的精神。中國傳統文化蔑視那種貪生怕死,忘恩負義、追逐名利的小人。古人在談到對真理的'追求時,認為“朝聞道,夕死可矣“。宣揚”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精神。第六,團結互助,尊老愛幼的倫理規范。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個社會只有嚴于律已,寬以待人,形成團結互助,尊老愛幼的社會風氣,社會才能充滿溫馨與和諧,才能給人帶來希望與力量。
《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征文【篇10】
中國有五千年的禮貌史,延續到這天,處處展現出豐富多彩的中國傳統文化。有精美的民間工藝。如:剪紙、陶瓷、版畫、雕塑、木刻、染織、虎頭鞋、麥草畫、烙畫、唐三彩、面人;有古老的民間藝術,如:戲劇、評書、皮影、國畫、刺繡、風箏、園林建筑、服裝飾品、;還有獨特的風俗習慣,如:春節貼春聯、元宵鬧花燈、端午賽龍舟、中秋吃月餅、土家族的“走婚”、傣族的“潑水節”。在我國有好多傳統節日: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其中最為隆重的就是春節和中秋節了,最有紀念好處的就是端午節。春節,這就是中國人最隆重的節日,世界上有華人的地方,就都過春節,不管離開家多遠,不管走到那里,春節這一天都要趕回媽媽身邊。為了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早早地打掃家、貼窗花、買年貨、貼對聯、放鞭炮、穿新衣、吃餃子、辭舊迎新、為新的一年鍵健康康,一帆風順。
中秋節,就是個團圓節。人們經過春種、夏播后,到了秋收。這個季節,秋高氣爽、五谷豐登、瓜果飄香、人們勞作了一年,豐收在望。所以家家戶戶做月餅、吃月餅、賞月餅、象征著一年團團圓圓。
另外,端午節就是為紀念一位愛國詩人————屈原而流傳下來的`。詩人屈原不滿當時政府被貶到楚江一帶,詩人感到前途暗淡,在五月初五這一天投江而死。當地人民為紀念他,在每年的這一天,包粽字、吃粽子,還有的地方舉行賽龍舟的活動。
生活中,我們處處能夠感受到中國豐富多采的傳統文化,這些傳統的東西就是祖國的瑰寶,就是需要我們代代相傳,一向傳承下去。
《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征文【篇11】
輕輕地翻開這本書,如同打開了中華傳統文化寶庫的大門,讓我流連忘返;靜靜地品味書中文字,我頓時被包裹在濃郁的中華傳統文化氛圍之中。手捧《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我的心緒也隨之放飛,寸步不離地追隨它,穿越到博遠精深的傳統文化大家族,接受他們熱情隆重的招待。
中國是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上下五千年,縱橫八萬里。幾千年來,她不僅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貴如珍寶的歷史,還有那代代傳承的`傳統美德,諸如尊老愛幼、禮貌待人、互助互愛等等,這些都與我們青少年學生息息相關,讓我們受益匪淺。然而,我最熱衷的莫過于蘊含著無限魅力,浩如煙海,多彩繽紛的傳統文化。不同門類的傳統文化如同一個個音符,按照不同的排列組合,編織成了一首首悠揚動聽的神曲,使人聽后心曠神怡,神采飛揚。
說到這兒,很自然地想起了中國的傳統節日。中國的傳統節日由來久遠,內涵豐富,別有風情。元宵、清明、端午、中秋……要說最具有代表性的,春節是毋庸置疑的。通過閱讀,我了解到了它包含著辭舊迎新、祝福、團圓、平安,具有和睦團結的喜慶氣氛。
家鄉的春節,是一年中最熱鬧的日子。節前是忙碌而興奮的。收拾好房子,置辦年貨,準備吃的、穿的、用的。都是是為了用嶄新的、更精神、更喜慶的面貌迎春接福納財。有句俗話說“大人望種田,小孩望過年”,春節期間,天真燦漫的孩子們是最快樂的。大年三十這一天,最重要的莫過于“談年飯”了,也叫“團圓飯”。飯桌上,全家人其樂融融,邊吃邊聊,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我想:“談年飯”不僅是為了吃一頓美味佳肴,更主要的是家人們享受全家團聚的喜悅,共度把酒暢談的美好時光。人們沉醉在節日的氛圍中久久不愿醒來。
《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征文【篇12】
過年了,每家每戶都喜氣洋洋。
年三十一大早,早起的小伙伴們就把爆竹放得“呯啪”直響,也把我從好夢中叫醒了。我起床后飛快地來到了姥姥家,過年了,我也得為這個家出點力,你說是吧?我幫著大人貼春聯、切菜、準備年夜飯。我家的八哥和嘹哥似乎也被這喜慶的氣氛給感染了,不住嘴地叫著“你好!你好!”。
今天每人都有分工的,爸炒菜,媽洗菜,姥姥準備碗筷,我的任務――是做一個水果大拼盤。我先從果籃里挑選出了一個大蘋果和一個大橙子,又去買來了一串紅提和幾個獼猴桃。我把蘋果和橙子削去皮后切開放在盤子中間圍成梅花形,接著把紅提從枝條上摘下用冷水洗干凈,再用開水燙一下,放在盤子外圍形成波浪形的花邊,最后把獼猴桃剝去皮,橫著切成片,疊起來放在果盤中央。現在,一個由我設計制作、用紅色的提子綠色的獼猴桃黃色的橙子白色的蘋果組成的水果拼盤已經完成了,色彩鮮艷,造型美觀,營養豐富。爸看了忍不住伸出了他的手,我趕緊把拼盤藏進了冰箱。太陽漸漸西沉,大家團聚在一起,一邊吃著豐盛的`年夜飯,一邊愉快地聊著這一年的收獲,真是開心啊!飯桌上爺爺還樂呵呵地給了我一個大紅包。等大人們酒足飯飽,我迫不及待地端上了水果拼盤讓大家品嘗,大家都夸我做得美觀有好吃呢!
晚飯過后,我們坐在電視機前,津津有味地看著春節晚會,趙本山的《不差錢》、馬東的《五官爭功》……把我們逗得開懷大笑,舞蹈《蝶戀花》等節目給我們帶來了美的享受。隨著“當當”的新年鐘聲的敲響,滿天的煙花帶著我們對新年的期盼和祝福飛上了云霄……
《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征文【篇13】
中國傳統文化豐富多彩。有詩、詞、曲、賦;有京劇、曲藝、書法、國畫;還有對聯、燈謎、歇后語等等。其中,最為有名的就要數中國的茶文化了!
聽媽媽說經常喝茶能提神,讓人腦子清醒,還能補充多種礦物質和維生素。于是我也想試著泡茶、品茶。
說干就干,星期天的下午,我幫媽媽準備好茶具和茶葉后,就挨著媽媽在茶幾前坐了下來,接下來媽媽就對我說:“首先要燒開水,然后將茶葉放在杯子里,用清水清洗一下,然后將開水倒入杯中,泡兩分鐘后再蓋上杯蓋。”
我按媽媽說的過程做了一遍。我先把茶葉放到杯子里用清水洗一遍。然后小心翼翼地將開水倒入杯中,一開始我見茶葉就像小魚一樣在水底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又像一些小青蛙,在水底活蹦亂跳的。過了一會兒,茶葉平靜了,茶葉一半沉入水底,一半漂浮在水面上。就像有一張高低床在水里,茶葉則像一個個小娃娃,一些在上面睡覺,一些在下面睡覺。漸漸地,茶葉都沉入水底像一叢水草,還像一片一片的珊瑚。我蓋上杯蓋,過了幾分鐘,我打開蓋子,發現透明的水變成淡淡的綠色。我覺得有一點奇怪,我問:“媽媽,為什么有一些茶葉泡出來的水是紅色的,而這種茶葉泡出來是綠色呢?”媽媽說:“茶的'種類不同,不同茶類的茶,泡出的顏色是不同的:如普洱、紅茶泡出來茶水是紅色的,鐵觀音、綠茶泡出來茶水是綠色的。”聽了媽媽的話,才恍然大悟,原來不同的茶葉泡出的茶水顏色也是不同的。接著媽媽叫我品嘗一下自己泡的茶,我端起杯子,輕輕地放在鼻子底下聞了聞,頓時一陣清香撲鼻而來,那濃郁的茶香沁入心脾,苦澀中帶著淡淡的甜味,真叫人回味無窮!
今天的收獲可真不少!我學會了泡茶,同時也品味了茶的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