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二年級的數學教案設計
教師要營造良好的數學課堂學習氛圍,構建良好的數學課堂教學模式,因材施教,達到百花齊放的教學的效果,從而拉近學生與數學的距離,讓學生逐步愛上數學。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小學二年級的數學教案設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二年級的數學教案設計1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8~9頁的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經歷編乘法口訣的過程,掌握1,2的乘法口訣并能應用口訣口算1,2的乘法算式。
2、初步學會選擇有用信息進行簡單的歸納、類比,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3、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讓學生初步感受乘法口訣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體驗數學的價值。
教具準備:
小棒。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教師出示例1的情境圖
教師:小兔家來客人了,看,小兔正在干什么?學生:正在擺筷子。
教師:你還看到了什么?
學生1:小兔正在數有幾根筷子——1雙2根、2雙4根……9雙18根。
學生2:桌子上擺了8雙筷子,小兔的手里還有1雙筷子,一共有9雙筷子。
教師:同學們觀察得真仔細,你在家里也擺過筷子嗎?今天我們也來擺一擺,好嗎?
二、探究新知
1、擺一擺,填一填
教師:請同學們用小棒代替筷子,1雙1雙地擺,一邊擺,一邊說出擺的雙數和一共的根數。
學生操作小棒后,教師出示例1下面的表格。
教師:小兔把它擺的筷子的雙數和筷子的根數列成了表格,你能幫它填完整嗎?學生填寫書上的表格后,抽學生說一說7雙筷子有多少根,是怎么想的。
教師:根據剛才擺筷子的過程,你能用算式來表示2雙、3雙……9雙筷子有多少根嗎?
(1)學生獨立寫出算式。
(2)小組討論交流。
(3)學生匯報,教師板書:
2+2=4
2+2+2=6
……
2+2+2+2+2+2+2+2+2=18
2、列乘法算式,編口訣
教師:觀察這些算式,你發現了什么?
教師:你們能把這些加法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嗎?試一試。
學生寫,寫后展示:2×2=42×3=6……2×9=18
教師:這些乘法算式的積,你是怎樣得到的?
教師:還有一種方法,你想知道嗎?那就是利用乘法口訣來算。
(板書:2的乘法口訣)
教師:2×2=4,可以用“二二得四”這句口訣表示,“二二”表示2乘2,“得四”表示2和2相乘的結果是4。
(板書:二二得四)
教師:請同學們按這個方法試著說一說2×3=6,2×4=8,2×5=10可以用怎樣的口訣去算。學生試說,并交流。
(板書:二四得八,二五得一十)
教師:請同學們聽一聽:“二五得一十”與“二五一十”哪句順口易記?
學生:第二句。
教師:從2×5=10開始,乘積是兩位數,為了說得順口,便于記憶,我們不再用“得”字,直接說成“二五一十”。試著說說2×6=12……2×9=18的口訣。
學生試說并板書。
教師:觀察黑板上的加法算式、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訣,你有什么發現?
學生思考、討論后匯報。
每一句口訣的第一個數都是“二”。
每一句口訣的第二個數是按照從2~9的順序來寫的。(后一個比前一個多1)
得數一個比一個多2。
教師:同學們真了不起,找出了這么多的聯系,以后你就可以用自己的方法來記住這些口訣。
3、教學例2
教師出示滑冰圖,引導學生觀察: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問題嗎?學生可能說出:2個小朋友一組,有4組小朋友,共有幾人在滑冰?
教師:你能用乘法來計算嗎?
學生:2×4=8。教師:用哪句乘法口訣算?學生:用“二四得八”。
教師:還有別的乘法算式嗎?學生:4×2=8。
教師:這個式子用哪句口訣算?
引導學生說出:還是用“二四得八”。
4、深化理解
(1)指導學生完成課堂活動第1題,擺一擺(每次擺2根小棒),邊擺邊說乘法算式和口訣。
(2)游戲:對口令。同桌兩人合作,第一種玩法:一生說口訣的前兩字,另一生說口訣的后兩個字;第二種玩法:一生說乘法口訣,另一生說一個或兩個乘法算式。學生活動略。
三、課堂作業
指導學生完成練習二的第1題和第2題。
四、課堂小結
教師:這節課你學會了哪些知識?你用什么方法記憶1,2的乘法口訣?引導學生小結。
教師:這節課我們學會了編1,2的乘法口訣,那么3的乘法口訣呢?課后想一想,下節課我們來解決這個問題,好嗎?
五、板書
2的乘法口訣
2+2=2×2=4 二二得四
小學二年級的數學教案設計2
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會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
2)進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間的關系,能借助乘法算式想出除法算式的商。
3)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語言表達以及收集信息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經歷借助乘法算式求商方法的形成過程,體驗解決問題的一般策略以及集合、對應的數學思想。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合作學習意識,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感受成功的快樂。
教具準備:課件、卡片。
預習作業:
預習課本第26頁第4題
你是怎么列式?
每個式子什么意思?
教學過程:
一、預習反饋:
式子:意思:
3×5=153個5總共是15人
15÷3=515人,平均3桌,每桌5人
15÷5=315人,每桌5人,平均分成3桌
二、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導語:同學們,今天老師帶你們到數學王國去玩,你們想去嗎?數學王國的國王聽說咱們要去,非常高興,他托老師給大家帶來好多小禮物,他說:只要誰積極動腦思考、回答問題聲音響亮,就把禮物送給誰。你們想要嗎?(隨之出示漂亮的小卡片,卡片的背面是有趣的思維訓練題)不過,去拜見國王的路上有很多困難,你們怕不怕?”
三、復習整理,鞏固新知:
(一)活動一:向數學王國進發
1、師:為了順利地見到國王,讓我們先做做操,把身體鍛煉好吧!拍手操背誦1——9的乘法口訣。
2、師:聽,列車開過來了,讓我們乘坐列車出發吧!(課件出示小火車,每節車廂是由一道道填空題組成,并伴隨著火車的聲音。
()四十二三()十五四()二十四
二()一十()六三十六三()十八
(二)活動二:進入數學王國
1、師:進入數學王國,先要進行測試,只要我們都做對了,就能順利進入下一站,你們有信心嗎?好,下面我們就比一比,賽一賽,看誰最細心,能順利進入大門?,F在做課本26頁的第6題。
2、課件演示校對答案,同桌互改。
(三)活動三:走“迷宮”
師:歡迎小朋友進入下一站??催@是一座“迷宮”,走“迷宮”的規則是:自己在“迷宮”的外圍找到入口和出口,按著一定的順序走。說說你是按什么走的?(課件可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切換。)
(四)活動四:算對了,“kitty貓”就和你做朋友。課件出示課本第26頁第5題。
(五)活動五:看誰先到家。(練習五第11題。)
四人小組競賽,派代表匯報。
四、課堂總結:
師:同學們,你們看誰來迎接你們啦?(課件出示“kitty貓”),“kitty貓”夸大家今天表現得很好,都是愛動腦筋,聰明的孩子,希望你們繼續努力,在以后的數學學習上獲得更大的收獲,有信心嗎?
五、完成《隨堂練習》
小學二年級的數學教案設計3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觀察物體”第三課時(第69、70頁內容)。
教學目標
1.知道鏡像對稱圖形的特點。
2.通過學生活動,正確體會鏡像對稱的相對性。
3.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讓學生在合作中交流、學習、互動。
教學重難點
體會鏡像對稱的相對性。
教、學具準備
鏡子、教科書第71頁的開放題、卡片
教學過程
一、玩一玩鏡子,創設情境
1.小朋友們,今天這節課我們來玩一玩鏡子,好嗎?(每人一面小鏡子)
師:你在鏡子里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自己;我看到了書;我看到了黑板……
師:這是怎么回事?
二、引導探索,體驗鏡像對稱的特點
1.出示教科書第69頁的主題圖,請學生仔細觀察。
(1)師:這幅圖畫中,怎么會出現兩棟房子、六只天鵝?怎么岸上有樹,水底也有樹?
(2)生:下面的房子、天鵝、樹是水里的影子。
師:(放大房子圖)水上的房子和水下的房子是相同的嗎?它們的方向怎樣?
生:樣子相同,但方向相反。
師:其實這也是數學知識,是一種鏡面對稱。(出示課題)
2.請學生用手中的鏡子做游戲。
(1)發給學生只有半邊圖象的卡片,請他們想辦法猜出另半邊圖象是什么?(小組活動)
小組匯報:用鏡子照;把卡片對折……
(2)用鏡子照自己的臉并做各種面部表情,同時觀察鏡子里的你面部表情的變化。
(3)出示教科書中第69頁的小朋友照鏡子圖(例3)
師:這位小朋友在干什么?鏡子里面的小朋友又在干什么?
3.師說:“小朋友們,讓我們來照照鏡子吧,好嗎?”出示三面穿衣鏡,請學生在鏡子面前表演各種動作,同時請學生說出鏡子里面的自己動作是怎樣的。(小組活動,教師參與其中。)
生:我向前走一步,鏡子里的我也向前走一步。
鏡子里的我左手拿筆,右手拿本子,鏡子外面的我左本子,右手拿筆。
我往左走,走鏡子里的我往右走。
學生任意做動作……
三、運用拓展
1.判斷。哪個是你在鏡子里看到的樣子?圈出來。(教科書第71頁第5題)
2.找朋友。
3.思考題:第71頁第1題、2題。
(1)看鏡子寫數
(2)看鏡子寫時間
四、小結評價
師:看,照鏡子、水面倒影等等這些生活中的事就是數學知識,你知道了嗎?
小學二年級的數學教案設計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進位加和不進位加的筆算方法。
2.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并獲得學習成功的體驗。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師:(電腦演示教科書主題圖中的兩輛車)今天我們就和全年級的小朋友一起去郊游,好嗎?
2.師:(電腦演示教科書主題圖中四個班的小朋友)可四個班只有兩輛車,怎么辦呢?
3.師:你認為哪兩個班可以合坐一輛車?為什么?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36+30=66 35+34=69 30+35=65 36+34=70)
4.師:大家真能干。這些算式我們除了可以用口算的方法計算外,還可以用列豎式的方法計算。你會用列豎式的方法計算嗎?
二、新授
1.教學“不進位加”中的例1、例2。
(1)學生獨立嘗試。
①師:請你從這四道算式中任選一道,用列豎式的方法去計算。不會的小朋友可以看看課本第9頁,也可以問問旁邊的小朋友。
②請四個學生板演,其他學生在練習本上試做。
③請板演的學生說說自己是怎么算的。(36+34這題先不講)
(2)小組討論。
①師:在剛才的列豎式計算中,你是從哪一位加起的?列豎式計算時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請小朋友們自己先想一想,再在四人小組里說一說。
②學生思考、討論。
③匯報:在剛才的列豎式計算中,你是從哪一位加起的?計算式要注意什么?
2.教學“進位加”中的例3。
(1)36+34=70。
①師:這里還有一題,你是怎么算的?(請剛才板演的學生說一說)
②師:哦,先算個位上的6+4=10,怎么寫呢?在個位寫幾?十位呢?在個位寫0,向十位進1,在十位上寫個小小的1,表示1個十。再算十位上的3+3=6,6+1=7,合起來就是70。
(2)教學例3:36+35。
①師:大家能通過計算幫助學校解決了乘車的難題,真了不起??晌疫€有個難題,就是一班和三班能合坐一輛車嗎?為什么?
②師:請你列豎式計算,并與同桌說說你是怎么算的。(請學生板演)
③學生嘗試。
④師:你是怎么算的? 還有誰想說說自己的算法?為什么這道題你們都從個位算起,不從十位開始算了呢?
(3)小結算法:列豎式計算時,除了要注意我們前面說的,還要注意什么?
3.出示課題。
(1)師:這三道算式和最后兩道算式有什么不同?
(2)師:今天我們學習的就是兩位數加兩位數的不進位加和進位加的筆算,筆算就是列豎式計算。(板書課題)
(3)師:你認為什么時候用列豎式的方法計算比較好呢?
4.全課總結:今天你學會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嗎?
三、練習
1.買商品。
(1)師:利用今天學的知識可以解決很多生活中的問題。今天,皮卡丘就想請大家幫個忙。它想買兩件小家電,我們陪它到家電城看看好嗎?(電腦演示商品)
(2)師:誰來為皮卡丘介紹一下商品?
(3)師:皮卡丘只有90元錢,請你幫它選兩件小商品,用豎式算算一共用了多少錢。
(4)學生計算。
(5)匯報:你為皮卡丘選了什么?一共用了多少錢?
2.比一比誰最棒。
師:皮卡丘謝謝小朋友們的幫忙。它請我們四人小組每個小朋友輪流提一個用加法解決的數學問題,讓其他三個小朋友列豎式計算,提問題的小朋友還要負責批改。最后還請你們評價一下你們組的小朋友做得怎么樣。
教學反思
這節課學生興趣濃厚,學得積極主動。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教學成功的地方主要體現在較好地貫徹了課改的新思想,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計算在生活中很有用,但單純的計算又是比較枯燥乏味的。為此,我把計算教學融入到學生熟悉的校園生活情景中,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掌握列豎式計算的方法。首先根據課本主題圖創設學生郊游乘車活動,提出“四個班只有兩輛車怎么辦?”“你認為哪兩個班可以合坐一輛車?”,從而引出本課的教學內容,并把這個情境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對此學生非常感興趣,學習的積極性也很高。在掌握了計算方法之后,還為學生設計了為皮卡丘買商品的活動。這樣不僅較好地使學生鞏固了所學知識,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還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獲得成功的喜悅,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2.較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列豎式計算對學生來說只是變換了一種書寫的方法,不會太難。因此我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獨立嘗試。對于有困難的學生就請自學課本或請教旁邊的同學,培養他們自主探索獲取知識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學生通過獨立嘗試和小組討論學習后,無需教師多講一句,就能把兩位數的筆算方法說出來。如列豎式時個位要對齊個位,十位要對齊十位,從個位算起,個位滿十要向前一位進1,等等。所以我想,教師只要給學生創造一個和諧、民 主、可以充分發展的環境,學生的潛能是無限的。
這節課也存在著不足的地方。例如,在學生匯報不進位加的計算方法時,有幾個學生提出也可以從十位加起,這時有學生反駁說如果要進位的話,你先算十位再算個位,當個位向十位進1后,就要把十位擦掉重新寫,這樣比較麻煩,所以不能從十位算起。學生說得非常好,但我沒有抓住機會因勢利導讓學生想想試試,而是繼續按教案進行教學,這說明我駕馭課堂的能力還有待提高,還不能把課改的理念完全落實在課堂教學中。在今后的教學中我還要不斷努力學習新的教育理念,并不斷實踐,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把課改工作做得更好。
小學二年級的數學教案設計5
教學目的:
1.結合生活情境認識角,感受角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2.能說出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畫角,并且知道角有大有小。
3.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和口頭表達能力。
4.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和集體創新意識。
教學重、難點:幫助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認識角的各部分名稱。并會畫角。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活動角、彩色紙、剪刀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主題圖教學。
師:“今天我們的一個好朋友來到了課堂中間,這個好朋友是誰呢?”(生猜測)出示“大耳朵圖圖”的圖片,師說:“圖圖還給大家帶來一幅漂亮的畫呢!想看一看嗎?
出示課本38頁的主題圖后問:你從圖上看到了什么?
生1:三角板,三角板上還有角;
生2:有很多的角,爺爺手中拿的剪刀上有角,足球場地上有角……
師:對了,這幅圖中有許許多多的角,這些都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
2.課件演示:
師:小朋友聽說過《小馬過河》的故事嗎?故事中的小馬長大了,今天小馬又幫媽媽做事,要獨自一人到河對岸去磨面,臨走時,媽媽告訴他:“過河的時候,要選有“角”的圖案標志走,,那里水淺,其他的地方水深,會淹死的?!毙●R來到了河邊,果然,看見河里豎著3個牌子,上面都是些稀奇古怪的圖案,可哪些圖案才是角呢?(出示39頁的例1圖:剪刀、飲料筒上的彎管、水龍頭圖。)
【創設這樣的情境,迅速喚起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學生一上課就進入學習狀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探究新知識的欲望。】
二、探索新知
1.在實物中找角。
⑴師:河里的牌子上都有哪些物體?這些物體的表面上有角嗎?角在哪兒?(學生上來指。)
⑵師:請小朋友們看看大屏幕,如果我們去掉這些物體的“花外衣”,就留下了這個圖形,你還認識它嗎?(課件先出示四種物體,再依次演示將實物抽象成幾何圖形──角,讓學生說出它的名稱。)那么這些圖形叫什么?(師引導:我們把這些圖形叫做角。板書課題:可愛的角)
⑶做一做中的第1題。
師:現在請小朋友們從你身邊找找,哪些物體的表面上有角?學生可離開座位,邊指邊說自己找的角。
【在此處以學生所熟悉的生活實際為切入點,通過學生找一找、指一指、說一說的實踐活動,貼近了學生的生活,便于學生理解;同時計算機的輔助教學,變“靜”為“動”,使學生對“角”的認識由形象感知過渡到建立表象的層面,同時也使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p>
2.認識角的各部分名稱。
⑴現在,用一個小圓點來代替圖釘,如果用兩條直直的線來代替兩根硬紙條,你們想象一下,會是一個什么樣的圖形呢?還是先來看看大屏幕吧!(課件演示將圖釘和兩根硬紙條隱去,出現幾何圖形角。)
【這里充分利用媒體優勢,由實物直觀過渡到抽象直觀,突破重點;巧用媒體的動畫特點,從實物過渡到圖形,為后面的畫角打下基礎。】
②你想知道這個小圓點叫什么,這兩條直直的線又叫什么嗎?快把書翻到39頁,在這頁中找答案。(學生自學。)
③請看這個角,這個點叫什么?(頂點)這兩條線叫什么?(邊)(課件依次出示。)
⑵師:角有幾個頂點和幾條邊呢?(課件出示此句話。)
【這個環節用設疑問答的方式引導學生閱讀課本,進行自學,避免了教師的滿堂灌,體現了我們河南省靈寶市數學實驗課題“引導──自學”中的“我能讀”?!?/p>
3.用彩紙折角。
⑴折角
師:現在請趕快拿出彩紙,用這張紙折出可愛的角。
⑵感知角
請小朋友們用自己折出來的角,像這樣(示范:用角的“頂點”刺刺自己的手心)感覺一下,然后說說自己的感覺。
⑶展示角
師選擇生折好的各種角分別貼在黑板上。
師:仔細觀察這些角,你們發現了什么?(或者問學生:你能說出這幾個角中哪個角大,哪個角小嗎?)
師:對!角是有大有小的。
⑷認識角
師:剛才小朋友們折出的這個角的頂點和邊在哪兒?請和你的同桌用小手指一指。(學生互相指)
【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讓學生折一折、看一看、想一想、說一說,感受角,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語言表達和思維能力,同時初步感知了“實物中的角”是尖尖的、平平的、直直的特點,從而知道了“數學中的角”中的各部分名稱。】
4.做活動角。
⑴師:小朋友們,我們都會用一張紙折出大小不同的角了,那如果用兩根硬紙條和一個圖釘能不能做一個活動角呢?好,請大家拿出兩根硬紙條和一個圖釘試做一下。
⑵學生做角。(小組合作完成)
⑶課件演示:做活動角的過程。
⑷介紹活動角:我們用兩根硬紙條和一個圖釘做成的角,它可和一般的角不一樣,你們看,它能動嗎?我們把這個能動的角叫活動角。
⑸玩角(課件演示)
游戲:聽口令,變大小。
生玩后,問:小朋友們在玩的過程中發現了什么?(小組交流)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學習數學。在此環節給學生自己活動的時間和空間,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去嘗試,使學生在操作、討論中學會新知。】
5.畫一畫。
⑴生畫角
師:我們認識了角,那你能畫出一個漂亮的角嗎?(學生試畫)
⑵閱讀課本
師:你們畫對了嗎?請打開數學課本到39頁,仔細看下面的例2,看一看書中是怎樣畫角的?和你畫的方法一樣嗎?(學生看書)
師問:你是怎樣畫的?能大膽地告訴給其他的小朋友嗎?
三、課間小憩
師:現在我們來輕松一下,學唱一首有關角的歌──《可愛的角》:(課件演示)
我的名字叫做角
我有邊兒是兩條
一個頂點兩條邊
所以我叫角角角
【課中安排學唱《可四、課堂活動(課件出示)
1.辨角。
用你火眼金睛找出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為什么?(練習八的第1題)
【在學生對角建立起概念的前提下,讓學生做該練習,從而加深了學生對角的認識,增強分析、判斷能力。這個練習可以叫它“跟隨”練習,即剛學會一個新的概念,認識一個新的內容之后,緊跟著的一個比較容易的以選擇和判斷為主的練習。】
2.數角(練習八的第2題)。
師:小馬看見小朋友們都認識了角,非常高興,看看天色不早了,趕緊趕路,跑了一會兒,看見圖形王國里面有許多圖形,但小馬不知道各有幾個角?小朋友們能幫助它數一數嗎?
【這是一道“鞏固”練習,讓學生將所學知識做一次運用,難度稍加大,但學生能做出來,并且能找到練習中的規律,能享受到一種成就感?!?/p>
3.剪角。
用一張長方形紙,剪去一個角,還剩幾個角?
4.小小設計師。
師:你能用角畫出更美麗的圖案嗎?趕快設計吧!
【在接近尾聲的時候,設計了富有開放性的題目,旨在培養和發展他們的創新精神。第4題能將本課所知識溶于一張美麗的畫中,讓學生用數學的知識將生活的空間點綴的更加美麗,在孩子的畫中還寄托著孩子們的思想和心愿。孩子們對生活中的事物進行大膽創新,這樣既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又促進了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p>
五、全課總結
師:小馬幫助媽媽磨好了小麥,高高興興地回家去了。(課件出示)回到家,媽媽問它:“聰明的孩子,你真棒!今天你學到了哪些知識?”(學生回答)你認為你這節課表現的怎樣?
評析:
“可愛的角”這節課的教學是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讓他們愉快地投入學習,本課始終以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為主線來進行教學,以《數學課程標準》所倡導的理念來組織教學。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兒童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的注意力時間較短,如果創設情境,使學生融入到情境中,可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導課時設計了“小馬過河”的故事情境,使學生嘗試到了成功的喜悅。另外本課以“小馬”這個學生喜歡的小動物活躍在教學的所有環節中,讓學生時刻處在愉快學習的狀態中,使教學活動處在知識、情感兩條主線相互作用、相互制約之中。
2.滲透現代數學思想,培養學生數學能力。
學生的數學能力是在學習數學的活動中體現和發展起來的?!白鼋?、玩角、唱角”等活動意在學生通過動手操作,主動獲取知識。特別是最后的拓展練習──“小小設計師”,更是本課的亮點。
3.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小組合作,主動探究實踐。
《數學課程標準》把合作和探究能力的培養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本課考慮了這一點,給學生合作交流的時間。如在“做活動角”時,讓學生在組內做角,重視了學生主動探究能力的培養,最后的延伸題目“小小設計師”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先說設計思路,然后設計出美麗的圖案,在動手的過程中不僅得到知識技能的訓練,同樣也是鍛煉學生的合作交流、主動探究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