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二年級數學冀教版教案
小學數學學習完全可以將學生學習范圍延伸到他們力所能及的社會生活和各項活動之中,將教育和生活融為一體,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直接經驗和感受體驗。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小學二年級數學冀教版教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二年級數學冀教版教案1
教學目標:
1、通過生活情景,讓學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轉現象;讓學生通過觀察、分類、對比,初步了解物體的平移和旋轉的變換特征;初步會判斷圖形的平移和旋轉。
2、會在方格紙上平移簡單的圖形。通過觀察、動手操作,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能正確說出圖形平移的距離。
教具準備:課件、學具。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今天我帶大家到游樂園學習數學知識—平移和旋轉。(看課本第37頁的彩圖)
二、新授課
1、感知平移與旋轉現象
(1)看一看,說一說游樂園里有哪些游樂項目?
(2)這些游樂項目是怎樣運動的?
(3)根據游樂項目不同的運動,可以分幾類類?怎么分的?
(4)自己先分一分,有什么困難再在四人小組里交流一下。
2、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轉的特征。
(1)說一說分類的理由
A:平移:火車沿筆直的軌道行駛、纜車沿筆直的索道滑行、火箭升空等物體都是沿著一條直線運動的,這種運動就叫做什么?
B:旋轉:大風車、摩一輪等都是繞著一個點或一個軸為中心做圓周運動的,這種運動叫做什么?
(2)舉生活中的實例,進一步了解平移、旋轉特征。
(3)用學具在桌面做平移和旋轉運動。
小結:通過觀察,舉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物體平移現象和旋轉現象,了解平移和旋轉的特征。
3、練習(課件出示P41頁方格圖)
(1)要把小房子向上平移1格,怎么移呢?(學生動手在學具上移)
(2)如果把它向上平移5格,會移嗎?
(3)如果把它向右平移7格,你們會移嗎?(學生動手在學具上移)
(4)教師演示,學生回答。(你是怎樣看出來的)
(5)教師演示,學生回答。(你是怎樣看出來的)
(6)如果把它先向右平移4格,再向下平移3格,你們會移嗎?
(7)判斷哪一條小船是向右平移4格后得到的?(課件出示課本P43頁第一題)
(8)哪幾條魚可以通過平移與紅色小魚重合?(課件出示課本P44頁第4題)
二、綜合練習
1、下列現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轉?(課本P43頁第三題)
2、欣賞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轉現象。
全課總結:今天這節課你學會哪些新知識?還有什么問題?用哪些方法學會的這些新知識。
三、課后活動應用平移和旋轉做運動。
小學二年級數學冀教版教案2
一、教學內容:二年級下冊第116頁例2
二、教學目標:
1、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使學生發現數的排列規律,認識新的數列即等差數列。
2、培養學生的觀察、歸納及推理能力,激發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
三、教學重點、難點:
認識并發現等差數列的規律,能初步運用規律。
四、教具準備:課件
五、教學過程:
課前輕松,請同學們互相猜謎語。
師:大家情緒這么活躍,能不能課堂上也這樣。我發現同學們,特別喜歡猜,這節課就讓同學們玩一玩,猜一猜,好不好?
正式上課
一、談話導入
師:今天我們班還來了一位數學王國的小朋友,猜,他是誰?(課件出示明明)明明覺的大家很聰明,想和大家來猜謎,你們愿意嗎?(愿意)
明明帶來了一堆小旗子,第一組他貼出了一面。(課件出示)第二組他會貼出幾面小旗子呢?你能猜出來嗎?
二、初步探索
1、小組討論,猜測明明第2組會貼出幾面小旗子。
2、匯報:可能有以下幾種情況:
(1)第二組擺出2面小旗子
(2)第二組擺出3面小旗子
(3)第二組擺出10面小旗子
……
3、揭示謎底
師:我們來看看明明是怎樣想的吧。(課件出示)
是幾面小旗子?(2面)
誰猜中了舉一下手。其他同學雖然你們和明明的想法不一樣,但是都很好,很有想法。
仔細看圖,你還能發現什么?(第2組比第1組多出1面旗子。)
大家愿不愿意繼續來猜猜明明是怎樣想的?我們來聽聽明明是怎樣說的吧。課件出示。(畫外音:我想讓小旗子有規律的擺放)
三、深入探討
1、師明確要求:老師來提一個要求,請同學這次繼續想出下面3組小旗子的擺放,如果同學們想和明明想的一樣的幾率大一些,可以多想幾種情況。先自己利用小旗子代替學具擺一擺。
2、4人小組,討論交流,并把想法畫在紙上(播放音樂)。
3、匯報:(明確先說一說,每組擺了多少個小旗子,再說一說有什么擺放規律)
第一種12345(課堂上生是指著所畫小旗子來說的)
規律:每次都比上一次多一面。
師在紙上畫出來,每組都比上一組多出一面。問:大家看明白了嗎?是有規律的嗎?誰和他們組想法一樣?
第二種12121
生說出每組小旗的擺放數量,讓大家共同找出其中的規律。
師:誰和他們組想法一樣請舉手。
第三種124711
生說完之后,師:這么多的小旗子,大家能數的過來嗎,你有更好的方法表示嗎?
生在黑板用數字上記錄,橫著記錄。
124711
+1+2+3+4
師引導生繼續發現1234都相差1。
明確再繼續匯報時,一人指著圖說,一人在黑板上寫。
第四種1251017(板書)
第五種124816(板書)
4、匯報后,揭示謎底
師:我們來看看明明是怎樣想的吧.
課件出示,先出示第3組,再出示4,5組。
請一個學生說一說明明是按著怎樣的規律去想的。
師:誰和明明的想法一樣,舉一下手,你們真棒。如果明明能像大家一樣再添上黑板上的表示方法,我想大家能看的更清楚,對嗎?
5、明確課題
師:同學們的想法真是又多又好。
真善于動腦筋!這節課我們探索的就是事物中存在的一些簡單的數量規律。板書:找規律
6、基本練習
(1)師:剛才有的同學猜的小旗的擺放是這樣的
出示1101001000
最后一組,應是多少?(生齊答10000)
師:為什么?
提示:數量上是怎樣有規律的變化的?幾個1變成了10,幾個10變成100……
指明答后,師總結:也就是說,每次增加10倍,就變成了下一個數。
(2)師:老師也擺出了幾組小旗,課件出示
24814224458
師:你能不擺出圖片,就猜出老師空中所要擺的數字是幾嗎?規律是什么,想好后,可以像黑板上的樣子,寫出來。
指明訂正,出示正確答案。讓學生說一說,還有什么發現。(即增加數字都相差5)
四、鞏固練習
師:明明從同學們的討論中也得到了許多知識,現在他想帶同學們到森林中走一走,坐一坐運動,你們想去嗎?(想)不過,要去森林王國必須要闖過三關,你們能闖過去嗎?(能)
第一關27173252
第二關100907040
第三關139
每一關都讓學生說一說答案,以及找出的規律。
師:同學們,你們真棒,三關都闖過了,我們就一起隨著明明到達森林里去吧。
播放課件(讓學生欣賞一段大森林里的動畫美景。)
師:大森林里這樣美,明明做起了運動。你知道他是怎樣運動的嗎?
出示練習十二第四、五題,學生完成。
五、拓展練習
師:聰聰看大家玩的這樣高興,也來了。他給大家帶來了一個拼擺游戲。
課件出示,練習十二思考題。
第四組該是幾個圓片,是多少,應該怎樣放呢?愿不愿意和聰聰一起想一想,分成4人小組,利用學具代替圓片,擺一擺想一想。
六、小結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發現同學們有著豐富的想象和推理。在我們生活中到處都存在著規律,希望同學們做個有心人,不斷的來發現它,創造它,豐富它,好不好?
小學二年級數學冀教版教案3
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
學習內容:第9頁例1做一做
學習目標:
1、使學生學會兩位數加兩位數的不進位加的筆算方法;
2、使學生能正確地進行豎式計算,提高計算能力;
3、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習重點、難點:
掌握豎式的結構和計算方法。
課前準備:主題圖、投影片
學具準備:小棒
學習過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師出示參觀博物館的情景圖,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中內容。
請學生說說圖中有什么,告訴了我們什么事。
引導學生發現每班的人數和車輛的準乘人數。
問:你能提出什么問題?(學生自由提問)
如果學生提不出乘車問題,教師就提問:哪兩個班可以合乘一輛車?
二、合作探索:
學生先小組討論,再請代表發言。
請學生說明自己的想法,哪兩個班可以合乘一輛車?為什么?
預計發生:
生1:二(1)班和二(2)班可以合乘一輛車
師:為什么?
生1:這兩個班的人數合起來是66。
師:你是怎樣算的?說說算式。
學生說,教師板書算式。由于學生能口算,教師板書得數。
三、教寫豎式:
1、請學生說說口算時是怎樣算的,
說時邊擺小棒邊講。
師:像這樣的算式,我們還可以用豎式計算。誰會寫豎式?
請學生寫寫看,師生對其寫法進行評價。
2、教師教寫,邊講解邊板書:
先寫“36”,在36的左下方寫“+”,再寫“30”,寫30的時候要注意與36對齊數位,再寫“——”。
計算時,把個位相加的數寫在個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數寫在十位下面。
3、請學生自己寫豎式,
指名寫在投影片上,集體訂正。其他學生同位互查。
4、討論:列豎式計算要注意什么?
四、做一做:
用投影出示題目,
指名做在投影片上,其他學生寫在書上。
全班學生看投影片,集體訂正。
然后同位相互檢查,相互評價。
五、練習:
教師投影出示練習題:
35+2=26+30=45+20=86+3=
請學生任意選兩道題,用豎式計算。
同位檢查豎式的書寫格式是否正確,書寫、計算正確的可以畫一顆星。
六、總結:
用豎式計算應注意什么?
小學二年級數學冀教版教案4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主動回憶100以內數加減法的計算知識,能正確熟練的進行計算。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掃除計算上的障礙。
2、通過整理和復習,讓學生能發現計算中存在的一些規律,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3、在小組的交流與合作學習中,培養初步的歸納總結數學知識的能力以及解決問題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讓學生形成初步的整理知識的能力,熟練掌握正確的計算方法并能發現規律。
教學準備班班通設備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想知道老師幾歲嗎?猜猜看?請三個孩子猜,老師板書,到底哪個年齡和老師的最接近呢?一會我們上課解決好不好?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剛才大家猜了老師的年齡,老師寫出來了,老師是29歲,同學們猜的哪個年齡和老師最接近呢?引導孩子列出算式:
預設:
29-25=430-29=129-22=7
通過計算你們發現哪個年齡和老師的最接近啊?剛才大家用數學的辦法幫助老師解決了年齡的問題,大家看這三個算式都是以前我們學習的什么算式啊?(減法)以前我們只學過減法嗎?(加法)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復習100以內數的加減法(板書課題)
二、歸納整理
(一)計算練習。
1、比一比,看誰是計算小能手。(口算卡片出示)
26+3=37+4=23+20=26+12=52-30=
24-7=14+28=72-56=49-8=91-35=
2、老師公布答案,請學生把錯題用圓圈圈起來。
3、說算法,進一步復習口算的方法。
計算全部正確的孩子就被評為計算小能手了,請計算小能手任選一題說說巧妙的算法。
4、分析錯誤典型。
有幾位小馬虎,他們知道自己做錯了,可是找不到錯誤的原因,誰愿意幫忙?全部是豎式呈現。錯在哪里?正確得數是多少?
(1)37+4=77相同數位要對齊
(2)14+28=32個位滿十向十位進一
(3)72—56=24個位不夠減,從十位退一,在個位加十再減
(4)91-35=57(豎式中寫成了34,得數是57)計算要認真、細心、檢查
5、計算加減法要注意:
⑴相同數位對齊。
⑵從個位算起。
⑶個位滿十向十位進一;個位不夠減,從十位退一,在個位加十再減。
(二)分類整理
1、同桌合作討論。
(先分為加、減法兩類,再進一步分成進位加和不進位加,退位減和不退位減)
請大家再回過頭來仔細觀察這10道算式,如果請你分成兩大類,你準備怎么分?同桌相互說一說。(加法一類、減法一類;兩位數加減一位數一類,兩位數加減兩位數一類;進位退位一類。不進位不退位一類等等)
2、老師出示答案小結:老師有個秘密告訴大家,剛才我們復習的100以內數的加減法應注意的問題和分類,也是今后學習萬以內數的加減法、億以內數的加減法應注意的問題,而且分類方法也是一樣的,那你們說100以內數的加減法重要不重要啊?學了數學知識就是為了運用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現在我們就學過的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三、學以致用、解決問題。
老師帶領大家到游樂城看一看,剛走到門口就看到這個價目表。你能看懂嗎?說能說說?(小黑板出示)
游樂價目表
小飛機:6元/人
碰碰車:4元/人
小火車:9元/人
木馬:6元/人
太空飛行:20元/人
1、復習一步計算的問題
問題一、最貴的多少錢?的多少錢?相差多少錢?
問題二、老師玩了兩樣花了15元,你能猜出是那兩樣嗎?
問題三、如果老師請你玩兩樣,但是不許超過20元,你準備玩那兩樣?
你還能提出一步計算的問題嗎?(一個加法,一個減法)請學生口頭列式并說出結果。
2、復習兩步計算的問題
你們提了一步計算的問題,讓老師給大家提兩步計算的問題,看誰會算?
問題一、小明拿20元,去玩太空飛行和小飛機,還剩多少元?
口頭說出算式,并說出第二種算法,
問題二、小剛想玩碰碰車、小火車和木馬,一共多少元?
問題三、玩小飛機和碰碰車比只玩小火車多幾元?
仔細觀察這三道兩步計算的算式,你都是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
3、師小結:在一個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加減法,要按從左到右的順序計算。如果換成更大的數字,計算方法也是一樣的。
小學二年級數學冀教版教案5
教學目的:
1、讓學生經歷分物體的活動過程,初步感知平均分的過程,初步體驗平均分是分得同樣多
2、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通過讓學生積極參與具體、直觀的數學活動,體驗成功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精神、信心和與同伴合作學習、相互交流的態度。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談話引入、課件出示8個桃子圖。
師:同學們,你們會分東西嗎?瞧!猴子媽媽從山上采來8個又紅又大的桃子,它要把桃子分給它的2個孩子,你知道猴子媽媽是怎么分的嗎?現在請你們扮演猴子媽媽,用手中的8個圓片代表桃子,動手分一分,看一看這8個桃子你想怎么分?
2、學生動手分桃子,教師巡視輔導個別學生。
[教學策略:這是學生初步體驗的過程,應安排足夠的時間,教師關注操作有困難的學生,保證每一位學生都有充分操作感知的過程。]
3、匯報與交流。
師:誰愿意把你的分法展示給大家看呢?(請不同分法的學生上講臺展示并說一說)
生1:猴子媽媽分給大猴子3個桃子,小猴子5個,因為猴子媽媽比較疼愛小猴子。
生2:大猴子分得2個大桃子,小猴子分得6個桃子。
生3:猴子媽媽分給大猴子7個桃子,小猴子1個桃子,大猴子常常幫助媽媽做事情。
生4:大猴子只要1個桃子,6個桃子給小猴子,大猴子懂得疼愛小弟弟。
生5:猴子媽媽分給大猴子和小猴子各4個桃子。
……
教師根據學生匯報情況整理并板書:
32784
8
56104同樣多(一樣多)
[教學策略:不要追求分法的全面性,關鍵是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語言表達、及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
師:如果你們是這2只可愛的小猴子,媽媽的這種分法,你們會更喜歡哪一種,為什么?
生甲:我覺得生5的分法比較好。大猴子、小猴子都是媽媽的子女,猴媽媽分給子女的桃子應該是一樣多的。
生乙:我比較贊成生2的分法,我的媽媽就是這樣,好東西給弟弟比較多,我比較少。
生丁:弟弟妹妹年齡比較小,媽媽多分幾個桃子給他們,當哥哥的不應該計較。
……
師:同學們說得非常好!我認為,子女都是父母親的心肝寶貝,給子女的愛是一樣的深,一樣的多。但是小弟弟小妹妹年齡比較小,比較不懂事,父母親會多一些關心與照顧是自然的,當哥哥姐姐的也應該多關心他們呀。
[教學策略: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該關注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找準教材的滲透點,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學生明白母愛是崇高偉大的,為了子女的幸福勞累一生。]
師:這些同學是積極發言的金話筒。
二、關注過程自主發展
1、通過分類,提示“平均分”。
師:同學們,請拿出6根小棒,把它們分成2堆。同桌同學擺一擺、說一說可以怎么分。
2、學生合作操作。
3、小組匯報。
生1:我們把6根小棒,分成一堆1根,一堆5根。
生2:我們把6根小棒,分成一堆2根,一堆4根。
生3:我們把6根小棒,分成一堆6根,一堆0根。
生4:我們把6根小棒,分成一堆3根,另一堆3根。
……
4、教師整理板書。
1203
6
5463同樣多(一樣多)
師:同學們真聰明!想到了這么多不同的分法。說一說,哪種分法使每份分得的結果是同樣多?
生:分成2堆,每堆分3根。
師:那么你們能給這些分法分類嗎?想一想好嗎?
生1:我們分成2組:1和52和4。
生2:我們分成3組:1和54和23和3。
生3:我們分成4組:1和52和46和03和0。
生4:老師,我們分成兩類:一類是不一樣多的:1和52和46和0;另一類是同樣多的:3和3。
師:全班同學說一說,評一評,這幾位同學誰分得比較好呢?
生甲:我認為生3分得比較好。因為6根小棒可以分成4種情況:1和5、2和4、6和0、3和0。
生乙:我造贊成生4的分法,6根小棒可以分成1和52和46和0,它們分的結果是不一樣的。而6根小棒分成3和3,分得的結果是相同的。(掌聲熱烈呼起)
……
師:大家說得真棒!棒棒星獎給你們。
[教學策略:分類沒有具體標準,學生思維不受限制,分類必然多樣,教師要積極肯定其隱含的合理因素,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師:同學們,你們能把“每份分得同樣多”的那一種找出來與同桌的同學互相說一說,看一看。
5、提示平均分。
師:像這樣“每份分得的結果同樣多或一樣多”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叫做平均分。
板書:
同樣多
〕平均分
一樣多
6、出示小星星貼圖。
判斷練習,加深領會平均分。
1、☆☆☆☆☆☆☆☆☆2、☆☆☆☆☆☆☆☆
師:誰先來說一說,上面的題目是不是平均分?生1:第1題是平均分,有9個小☆,平均分成3堆,每堆3個☆。
生2:第1題是平均分,第2題不是平均分,有8個小☆,分成2堆,一堆3個☆,一堆5個小☆。
生3:我同意生2的說法。
師:同學們說得真好!那么,請同桌的同學們討論一下,邊操作邊想一想,改一改,怎樣才能使第2題變成平均分呢?
師:哪一組的同學先來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生1:老師,我們是用“調動”的方法,把這堆5個☆,調一個放在那一堆3個☆上,使兩堆的_都是4個。
生2:我們是用“增加”的方法,把這堆3個☆,再增加2個☆,這一堆變成了5個☆,兩堆的結果都是5個☆。
生3:我們是用“減少“的方法,把這堆5個☆,去掉2個,這一堆就剩下3個☆,兩堆的☆也都是3個。
師:同學們這三組“合作之花“改得怎么樣呢?(掌聲起伏不斷)
師:這三組“合作之花”是學習上的小博士,獎給他們每人一顆棒棒星。
[教學策略:1、學生操作活動,應該動手、動腦、動口,通過擺一擺、想一想、說一說,充分感知,加深理解,形成“知識結構”。2、要尊重學生富有個性的表達,不追求“精確表述”。]
師:哪一組的行為最美呢?
6、數學游戲——嘗試平均分物體。
師:下面請大家一起做一個游戲,看誰平均分得快。(請12個同學站在中間)
師:誰先來試一試,說一說?
生1:(上講臺分配人數)我把12個同學平均分成2組,一組男同學6人,一組女同學也是6人。
師:同學們,這種分法,你們同意嗎?(掌聲鼓勵)
生2:我把12個同學平均分成4個小組,每一組3個人。
生3:我把12個同學,平均分成3個組,每組4個同學,是學習上的合作小組。
生4:老師:我有不同的。我把12個同學,平均分成6個小組,每組2人,教室里2個同學坐在一起學習。
生5:老師,我也有不同的分法。我把12個同學分成一組,這一組12個同學,正好是排成一隊早操隊。
生6:我把12個同學平均分成12組,每組1個同學。
(教室里掌聲一陣高過一陣)
師:棒,棒,你們真棒!(豎起大拇指)同學們的想法太棒了,老師都沒有想到這么多。
這幾位同學是學習上的小能手,獎給他們小星星獎章。
[教學策略:學生通過多次操作、觀察、體驗以及與別人不同分法的交流,將深化對“平均分”的感知,促進“平均分”表象的建立,甚至有相當多的同學已能完成單一表象向一般表象的過渡,對以后學習“每幾個一份”的分法將起到積極的遷移作用。]
8、小結。
師:今天,我們通過擺學具操作,學習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若干份,第一份的結果都是一樣多,叫做平均分。
三、運用方法,活化提高。
1、打開書第32頁,看一看,做一做第2題。
師:每只小貓分到的魚要同樣多,每只小貓分到條魚呢?請同學們動一動筆,畫一畫,連一連,你是怎么分的。
師:誰來說一說,你是怎樣分的?
生1:老師,我用連線的方法,每只小貓連到3條魚。
生2:我用畫圈圈的方法,把3條魚圈起來,一共圈3個圈圈,表示每只小貓分到3條魚。
師:還有不同的方法嗎?給他們鼓勵一下。請再看第3題,先自己分一分,再在小組里輪流說給大家聽,你是怎樣分的。
師:平均分給3只小狗,每只小狗分根骨頭呢。(略)
[教學策略:在完成練習后,教師對班上的小組進行獎勵,并正面表揚剛才小組合作學習時表現好的方面,有意識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
師:比一比,哪一組的行為最美?
2、數學游戲——分豆子。
每組發一包豆子。
師:這個游戲是這樣:組內的同學輪流一次豆子,抓在手中的豆子,若能平均分成2份,就得2分;如果能平均分成3份的,就得3分;若能平均分成4份,就得4分。比一比,哪一組得分最多。
游戲開始(聲音響起)——游戲結束。
師:哪一組先來匯報一下,你們哪一組共得幾分?
生1:我們組共得8分。我抓到9顆豆子,平均分3堆,每堆3顆豆子,得3分;雅澌抓到11顆豆子,什么也不行;佳境抓到14顆豆子平均分成2堆,每堆7顆豆子,得2分;靜妮抓到15顆豆子,平均分成3堆,每堆5顆,得3分。
生2:我們這一組得4分。陽春抓到8顆豆子,平均分成4堆,每堆2顆。我抓到13顆豆子,莊燕和文思分別抓到7顆和17顆豆子。
生3:我們這一組共得11分。我和少默都抓到12顆豆子,平均分成4堆,每堆3顆豆子;麗霜抓到6顆豆子,平均他成3堆,每堆2顆,得3分;東旭抓到11顆豆子,什么也不行。
生4:我們這一組得9分。澤國抓到15顆豆子,平均分成3堆,每堆5顆;綿綿抓到12顆豆子,平均分成4堆,每堆3顆;雅珊抓到10顆豆子,平均分成2堆,每堆5顆豆子;我抓到13顆,什么也不行。
……
師:哪一組得分超過11分的呢?請舉手。
師:那么,生3這一組“合作之花“是這次分豆子游戲中得分手,獎給他們‘團結合作”獎章。
[教學策略:通過游戲活動,讓學生更積極參與、直觀的數學活動中,體驗成功的快樂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形成自主探索的精神,與同伴合作學習、合作交流以及傾聽同伴不同分法的能力。]
四、小結引伸,擴展應用。
師:你在生活中平均分過東西嗎?你是怎么分的?說說看。生1:我分過筷子,一雙一雙的分,分給6個人。(全家6口人)
生2:我分過玩具,一次姑媽從香港回來,帶來9件玩具,我們兄妹3個人,每人分3件。
生3:我分過錢,昨天媽媽拿出4元6角(2張2元、1張5角、1張1角),給我和姐姐,我到小店換1張5角的,找回5張1角,我和姐姐每人2元3角。
……
師:大家說得太好了!給他們鼓勵一下。
[教學策略: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聯系生活實際,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覺得數學和生活是緊密相連的,從而培養他們愛數學學數學的熱情。]
五、課堂練習:
完成書第33頁“試一試”第3、4題。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評議。
六、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
反思:
1、體現合作性。
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數學學習活動,通過學生之間的互相探索交流,讓學生探究平均分的方法。在教學法中,教師以合作者、引導者的身份參與學生的小組活動。過程中,我注意尊重每一位學生,贊賞每一位學生,師生關系十分融洽,學生積極發表自己獨特的想法,讓學生與同伴交流,傾聽同伴不同分法;注意傾聽學生的表達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進行引導,啟發學生探索出平均分的意義,為學生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氣氛。
2、體現親歷性。
親自經歷使學生進入生命領域,使學習過程不僅是知識增長的過程,同時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與發展的過程。本節課通過擺一擺,圈一圈,找一找等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親自經歷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3、體現個性。
人們常說:“一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于數學的感受,不同經歷、不同性格、不同愛好的人,就會有不同的體會。本節課,我尊重學生自己的想法、操作過程,用自己的語言,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表達想法,創新的火花在課堂中自然而的迸射出來。
4、體現生活化。
創設情境,貼近生活,生活化地學習。課堂上我把教材進行創造處理,巧妙地把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靈活、合理、科學地創設在數學活動情境中,引導學生探究學習。便于學生遷移,領悟到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從而使學生產生親切感,讓學生在研究發現問題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