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模板_中学教师优秀教案_高中教学设计模板_教育巴巴

教育巴巴 > 初中教案 > 七年級教案 > 生物教案 >

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

時間: 啟權 生物教案

生物是指具有動能的生命體,也是一個物體的集合。而個體生物指的是生物體,與非生物相對。 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

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篇1】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描述人體呼吸系統的組成。

2、能通過分析有關資料,說出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作用。

3、說出氣體交換的原理。

4、通過資料分析等概述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過程。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歸納總結的能力。

2.能動手操作本節實驗,并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得出結論。

(三)情感目標:

1.讓學生認識到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能力是有限的,自覺維護環境中的新鮮清潔。

2.讓學生關注自身呼吸系統健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通過資料分析總結呼吸道作用。

2.如何防止呼吸道疾

3.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

4.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

教學難點:

1.通過資料分析總結呼吸道的作用。

2.通過模擬實驗,找出胸廓容積的變化與呼吸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

創設問題情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為什么新生兒總是啼哭著來到人間?

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

我們是通過哪些器官進行呼吸的?

對學生回答不表態,繼續設疑:是不是這樣呢?

進一步設疑:請同學們想一想,呼吸道僅僅是氣體進出的通道嗎?

對學生的回答及時評價。給與鼓勵。

吃飯是為什么不能大說大笑?

或問你知道會厭軟骨嗎?它的作用是什么?

學生總結

本節課學到了什么。

教師總結

同學們的閱讀能力、思維能力、觀察

二、過程

教師活動

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

讓學生用手按住胸部兩側,深深吸氣,在呼氣,感覺胸廓變化?肋骨是怎樣運動的?

用什么方法來驗證呢?

演示模型:膈肌的收縮、舒張使胸腔上、下徑發生變化。

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

引導學生:走到飯店附近為什么就能聞到飯菜的香味呢?

教師及時點評,并展示掛圖,引導學生說出氧氣、二氧化碳的擴散過程。

學生總結

這節課我學到了什么:

教師總結

對學生的表現給與評價和鼓勵。

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篇2】

教材分析

爬行類是真正適應陸地生活的脊椎動物,其代表動物蛇的形態結構、生殖發育等都是與它們的生活環境相適應的。蛇有毒蛇和無毒蛇之分,一旦被毒蛇咬傷應及時處理。還簡單介紹了其它爬行動物。教師要緊扣爬行類適于陸地生活的特點進行教學,突出它們是真正陸生動物的原因。

教法指導

一、授課思路與方法

利用與所學概念有關的實物材料,如蛇、龜、鱉的實物或掛圖、鱷的模型請學生觀察,并進行探索研究,組織學生討論、引導學生把探究活動中對爬行類的感性認識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通過相互交流、補充和啟發,達到異中求同,歸納出爬行類的主要特征,從而使學生對爬行類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二、課時安排

本節課共安排1課時

教案實例

一、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理解蛇與生活習性相適應的外部形態、結構和生理等的特點。

2.了解其它爬行動物。

3.掌握爬行類的主要特征。

4.了解毒蛇與無毒蛇的區別。

(二)技能目標

1.通過對爬行動物的觀察分析,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2.通過對爬行動物特征的總結,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

(三)情感目標

1.通過對爬行動物適應陸地生活特征的學習,培養學生樹立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2.通過對珍稀爬行動物的介紹,提高學生保護動物的思想意識。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爬行動物適應陸生生活的主要特征。

2.教學難點 :歸納爬行動物的主要特征。

三、教學準備

蛇、龜、鱉的掛圖或實物,蛇的浸制標本,揚子鱷模型(有蛇爬行、蛇卵孵出小蛇的錄像)。

四、教學過程

兩棲類已開始適應陸地生活,但由于生殖、發育等的特點,它們沒有徹底擺脫水的環境,所以不是真正的陸生動物。

出示蛇的浸制標本,并告訴學生以蛇為代表的爬行類才是真正的陸生動物。今天我們以蛇為代表來探討爬行類是真正陸生動物的原因。

(一)蛇

1.觀察記錄

展示蛇的標本,并播放蛇爬行及卵孵出小蛇的錄像,把觀察的結果記錄在表格內。

外部特征 身上有鱗,有各種花紋,舌頭分叉,兩端細,中間粗,腹部一節節。

行走特點 身體緊挨著地,彎彎曲曲地爬行,一邊爬,一邊不時地向前伸出分叉的舌。

你還知道哪些有趣的事? 蛇會生蛋,即卵生,也有的卵胎生;蟒蛇會把人纏死;蛇吃青蛙、田鼠等小動物;蛇怕人傷害它,常生活在石堆、草叢等較隱蔽的地方;蛇肉可吃,很鮮美。

2.引導討論

針對以下問題,展開討論。蛇的身體覆蓋角質鱗片,與陸地生活有關嗎?蛇用什么呼吸?蛇卵的外面有什么?它與陸地生活有關嗎?蛇怕冷嗎?它如何過冬?教師提出與教學概念有關的問題,引起學生對剛才觀察的結果作進一步地探討。

3.師生共同歸納

①角質鱗片可防止體內水分的蒸發,并起保護作用。②蛇終生用肺呼吸。③蛇卵生,卵外有堅韌的卵殼保護,適應復雜多變的'陸地環境。④蛇變溫,所以冬天要冬眠。

(二)龜、鱉、鱷

展示龜、鱉的掛圖或實物,鱷的模型,讓學生觀察它們的外形特征,并進行相互交流,認識到它們的身體都分為頭、頸、軀干、四肢和尾五部分,體表覆蓋角質鱗片或甲,都用肺呼吸,卵生。介紹我國特產的珍稀爬行動物—揚子鱷,為了使揚子鱷繁衍發展,采取了許多有效的措施,并獲成功。最后歸納出爬行動物的主要特征。

(三)爬行類的主要特征

身體一般分頭、頸、軀干、四肢和尾五部分,體表覆蓋角質鱗片或甲,可防止體內水分蒸發,并起保護作用,用肺呼吸,多數在陸上生活,而且幼體的發育徹底擺脫了水的環境,成了真正的陸生動物。

(四)毒蛇與無毒蛇

展示毒蛇與無毒蛇的掛圖或投影,重點觀察外形特征,并記錄。

毒蛇 無毒蛇

外形特征 頭呈三角形, 身體粗短, 尾驟細。 頭橢圓形, 身體較長, 尾漸細。

其它特征 有毒牙和毒腺 無毒牙和毒腺

引導學生比較它們的特征,并得出:有無毒牙和毒腺是毒蛇和無毒蛇的本質區別。

討論:毒蛇咬傷后如何處理?

學生閱讀教學材料,結合平時的生活經驗發表見解,教師適當補充。學生了解這些知識,有益自身保護。

簡單介紹毒蛇養殖,讓學生認識到動物與人類的密切關系。

教師簡單小結。

五、板書設計

(一)蛇

1.體表:覆蓋角質鱗片或甲,保護身體及防止水分蒸發。

2.呼吸:終生用肺呼吸。

3.生殖:卵生,卵外有堅韌的卵殼。

4.體溫:不恒定,冬天冬眠。

(二)龜、鱉、鱷

揚子鱷是我國古老而又珍貴的爬行動物。

(三)爬行動物的主要特征

(四)毒蛇與無毒蛇

1.區別:本質區別是有無毒牙和毒腺。

2.毒蛇咬傷后要及時處理。

六、習題與解析

1.隨堂練習

(1)下列屬于蛇適應陸地生活特點的是( )

①體內受精,卵生,卵外有卵殼保護 ②用肺呼吸 ③皮膚干燥,有角質鱗片 ④體溫不恒定 ⑤有靈活的頸,利于發現周圍的情況

(A)①②③⑤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2)既能棲息在河流、池塘中,又能上岸爬行的龜、鱉的呼吸器官是( )

(A)鰓 (B)肺 (C)鰓和肺 (D)肺和皮膚

(3)下列不屬于爬行類比兩棲類高等特征的是( )

(A)用肺呼吸

(B)能用四肢爬行

(C)能產大型的硬殼卵

(D)心臟有三個腔,心室內有不完全隔膜

(4)蛇的生殖和發育的特點是( )

(A)體外受精,受精卵由雌蜥蜴孵化

(B)體外受精,受精卵借太陽光的溫度孵化

(C)體內受精,卵具堅韌的卵殼,生殖發育離不開水

(D)體內受精,卵具堅韌的卵殼,生殖發育脫離水的限制

2.課后練習

(5)將青蛙和蛇的主要區別填入下表。 名稱 項目 青 蛙 蛇

生活環境 a g

身體分部 b h

皮膚和覆蓋物 c i

呼吸 d j

循環系統 e k

生殖發育 f l

3、參考答案

⑴A ⑵B ⑶B ⑷D ⑸a幼體生活在水中,成體生活在潮濕陸地上 b頭、軀干、四肢 c裸露、濕潤 d幼體用鰓呼吸,成體用肺兼用皮膚呼吸 e心室無膈膜,動靜脈血完全混合 f體外水中受精,變態發育 g陸地生活 h頭、頸、軀干、四肢(退化)、尾 i干燥,覆蓋角質鱗片 j用肺呼吸 k心室內有一不完全的隔膜 l體內受精,生殖脫離了水環境,卵外有卵殼,發育過程無變態。

七、參考資料

變色龍

變色龍是生活在非洲的一種爬行動物,它的學名叫避役。在不同的環境中,它的體表可以變化顏色。變色龍體長2535厘米左右,的有60多厘米。它的皮膚的真皮內有色素細胞,通過各種色素細胞的遷移,使皮膚顏色變得與周圍環境的色彩相似。

變色龍的基本體色是淡綠色或棕色,在陽光下這種體色變得更淡一些,而在黑暗或低溫環境中,這種體色會變得更深一些。變色龍的兩只眼睛同時可以向不同方向觀望:用一只眼睛向上看,用另一只眼向前看。當它遠遠地看見一只昆蟲時,先保持冷靜,不慌不忙,接著伸出長長的舌頭。舌頂端是富有彈性的,只要能夠到昆蟲,昆蟲就會粘在舌頭上,再也跑不掉了。

蛇島上的戰爭

在我國遼東半島南端的海域,有一座蛇島。這座島是世界上一座生存蝮蛇的島嶼,在只有0.73平方公里的小島上約有2萬條毒蛇。

蛇島上生存著的黑眉蝮蛇是世界上一種既冬眠又夏眠的蛇。它們的主要本事有兩樣:頰窩“熱測位器”和毒液

捕捉食物時,一條蛇爬到樹枝上,頭稍稍抬起一點,整個身體一動不動。當一只小鳥落到樹上離蛇的前半身不遠時,蛇的頰窩感到了溫度的變化,判斷出了來者的大小,然后猛撲過去咬住鳥的身體,毒液順著毒牙注入鳥的體內。被捕的鳥掙扎很短的時間就死去了。蝮蛇有個特別的本事,嘴能張開120度,吞下比自己的頭大幾倍的鳥。

蛇島上經常發生“戰爭”,主要是蛇鼠之戰。

按照專家的解釋,島上的鼠是停靠的漁船帶來的。島上的鼠學名叫褐家鼠,是一種身體強壯性情兇猛的鼠。誤上蛇島的鼠無法回陸地了,為了生存下來,它們只能吃樹籽、草籽、樹根,也學會了到海邊捕食海膽、小蟹子、小海螺等。

按理說,鼠是夜間活動,蛇是白天捕食,應該互不侵犯,可島上的食物太少,就免不了要互相侵犯。夸張點說,在蛇島,蛇吃鼠半年,鼠吃蛇半年。

當蛇完全進入冬眠時,是無力與侵害它們的鼠抗爭的,只好被鼠吃掉。當然,由于島上鼠的數量并不是很多,不足以對蝮蛇的種群構成危害。但當蛇冬眠后醒來,鼠又成了它們的腹中之物。

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篇3】

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目標:描述出人體血液循環系統的組成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環;概述人體的血量以及輸血與血型和血量的關系。

過程和方法目標:實驗操作能力和科學探究能力,調查、收集和分析資料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知識方面:描述出人體血液循環系統的組成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環;

(2)科學方法、能力方面:合作學習、自主探究的能力,調查和收集資料的方法;

(3)科學價值觀方面:形成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和結構與功能統一的思想,養成關愛生命的良好品質。

教學過程

一、教學引入

1.用美國紅十字會主席伊麗莎白說過的一句話的引導學生,啟發學生思維。

2.過渡語:輸血對人類有

重要意義,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那么,血液有什么作用呢?它的成分是什么?引入課題,并舉例說明血液與人類的關系。

二、解讀血常規化驗單

1、讓學生說出驗血過程,引出血常規化驗單的作用。

2、投影一張血常規化驗單,并指導學生解讀,引導學生提出自己的意見。

投影血液各成分正常值,對異常值作簡要說明。

三、血液的成分

1、演示實驗——血液的分層。

2、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推斷和歸納。

提出問題:為什么把血液稱做“流動的組織”?(鋪墊)

四、血液各成分的主要功能

1、組織學生表演或觀看小品——血管中的奇遇。

2、解釋貧血、化膿和傷口處血液逐漸凝固等相關知識。

3、小結比較血漿、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的.功能。

五、實驗——用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1、指導學生用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巡視、檢查。

2、顯示正確的顯微鏡下血細胞圖,小結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的形態特點

3、提出問題,引導分析,積極評價。

六、課外閱讀——造血干細胞和干細胞的研究

1、指導學生看課外閱讀,與學生一起探討熱點話題。

2、布置作業:63頁課后練習題。

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篇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說出人類與現代類人猿的共同起源;概述人類起源和發展的過程,以及現代過程中人類的形態結構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變化。

能力目標:嘗試區分事實和觀點;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同人類起源于森林古猿;認同人類起源和發展的辯證唯物主義觀。

教學重難點

重點:說出人類起源于森林古猿;概述人類在起源和發展過程中其形態和實用工具等的變化;

難點:認同古人類化石遺物等對研究人類起源的重要性;概述人類在起源發展過程中其形態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變化。

教學工具

教學過程

導入

新聞:在山西吉縣人祖山發現疑似“女媧遺骨”。根據同位素測定,該遺骨為6200年前生活的古人,可能是傳說中的“三皇時代”的“媧皇”遺骨。女媧造人,上帝造人,都是傳說,那么人到底是從哪里來的呢?雖然有不同的說法,但目前證據比較充分的還是達爾文的.進化論。

課時完成

教師:達爾文在比較了人類與現代類人猿的相似之處后,提出了人類和現代類人猿的共同祖先——森林古猿,大家閱讀思考以下三個問題:(1)這些古猿今天分布在地球哪些地方,他們的生活有哪些共同點?

(2)類人猿在形態結構上與人類有著許多相似之處,但也有很多區別,這些區別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3)現代類人猿和人類的祖先都是森林古猿,在距今1200多萬年以前,森林古猿分布在亞、非地區,尤其是非洲熱帶雨林,他們樹棲,和現代類人猿一樣。

用圖片和文字資料展示東非大裂谷地區的氣候變化,提出問題讓學生豐組討論。

(1)東非大裂谷地區的熱帶叢林變成稀樹草原,對那里的森林古猿產生了什么影響?

(2)如果你是當時森林古猿,你將面臨怎樣的選擇呢?

下到地面上生活得的森林古猿,由于環境的改變和自身形態結構的變化,一代代想直立行走的方向發展,他們的前肢逐漸解放出來,,能夠使用樹枝,石塊等工具獲取食物,防御敵害,臂和手也逐漸變得靈活。

用泡沫塑料仿制成距今175萬年前古人類使用的石器,讓學生展示其用途,展示古代人生活的特點。

火的使用對古代人類有何意義?

語言的產生和發展對于人類的進步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人腦中主管語言的區域日益完善,豐富的語言使個體之間能夠更好地交流合作,大多數研究人類的起源的專家認為,通過語言的交流,是人類區別于其他生物的最明顯的特征。

人猿同祖,現代類人猿是我們的近親,它們如今生活狀況如何呢?請課外小組向我們匯報一下。

現代類人猿處于滅絕邊緣,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類造成的,加入我們是類人猿保護協會的成員,我們一起商討一下,應該采取什么措施來保護現代類人猿呢?

技能訓練

區分生物進化的事實和相關觀點,強調事實的客觀性和觀點的主動性。閱讀教材第6頁,判斷哪些是事實,哪些是觀點。

課后小結

人類的起源和發展與環境的變化有什么關系?(幫助學生鞏固知識,進一步認識學生和老師的關系。)

課后習題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們都明白了些什么呢?想到了些什么呢?

板書

第一節、人類的起源發展

一、人類的起源

森林古猿→現代類人猿

→人類

二、人類的發展

1、環境的變化

2、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主要證據——化石

3、人類發展過程中的積極因素,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火的使用和產生語言等。

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篇5】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第四冊教材的開篇語——《生物的命名和分類》。對于初中學生來說,學習簡單、必要的生物分類是十分有用的,這也能夠培養他們在今后的學習、研究中更嚴謹的科學態度。同時,生物的命名和分類也是本章節《生物的多樣性》的基礎知識,有助于學生對后面知識的理解。

學情分析、設計思想:

本章內容以概念為主,不容易記憶和理解。因此選區大量資料作為引導,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同時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自己對生物進行分類,也可以考核學生的理解情況。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讓學生知道生物命名的正確方法,理解命名的意義

讓學生初步了解生物分類的基本方法

讓學生知道生物分類的等級、單位以及生物五界的名稱

能力目標:

通過對幾種常見動植物的分類,培養學生觀察、對比、歸類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生物命名和分類工作嚴肅性的認識,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和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

重點難點及解決方法

重點:生物分類的等級、單位以及生物五界的名稱

解決方法:用舉例說明的方法幫助學生記憶

難點:生物命名的正確方法,理解命名的意義

解決方法:選擇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例子幫助學生理解

教學媒體:

圓白菜的圖片

超市地圖

各種生物的圖片

板書設計

第十四章生物的多樣性

第一節生物的命名和分類

生物的命名

二名法=屬名+種名

生物的分類

分類依據:形態、結構、生活習性、親緣關系

等級單位:界門綱目科屬種

動物界脊索動物門哺乳綱靈長目人科人屬人

高低

生物分類

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菌物界、植物界、動物界

教學過程

階段目標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媒體導入

(利用生活實際引起興趣)講述:我想大家一定都跟爸爸媽媽去買過菜吧,那對我我們常吃的蔬菜名稱一定都很了解了。提問:那我說一種蔬菜名看你知道不知道是什么?——連花白思考回答講述:很多同學都沒聽說過吧,看看圖片我想你應該知道是什么了吧。這就是我們大家非常熟悉的圓白菜。可是這個稱呼也只是北京人對它的叫法啊,可陜西人就叫他連花白。還有很多其他的蔬菜水果也有這個問題啊。世界上的生物物種已經被記載的有150萬種,可以確定的是,至少有兩倍于此的物種未被記載,由此可以推斷,世界上物種約有500萬種。名稱的問題在生活中好像不算是什么小事,可這會給科學研究帶來非常大的麻煩的。演示圓白菜的圖片設問:你能不能想個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呢?思考回答講述:正如大家所說,給它們一個科學、統一的名稱,同時將他們分類,就可以便于科學家管理了。板書:第十四章生物的多樣性

第一節生物的命名和分類生物的命名提問:想一想媽媽讓你去超市買東西的時候你是怎么找到你想要買的商品的?思考回答演示超市地圖講述:超市里的工作員把商品都分類擺放了,便于我們快速的找到他們。讓我們來試一試吧提問:請你快速地說出在超市的哪個部位找到這兩件商品,為什么?思考回答講述:盡管它們的名字很相似,但我們大家能很快找到它們的依據什么呢?我們的生活常識告訴我們它們不屬于一類,所以要從不同的歸類中找。提問:可是要是沒有這樣生活常識的人在他去超市時怎么幫助他們呢?告訴他們在哪一類中找講述:同樣的道理,我們在給生物命名的時候是不是也可以利用這個辦法呢,現說是哪一種再說是什么。這種命名的方法就是瑞典的分類學家林奈創立的“二名法”。根據“二名法”,生物的學名由兩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是屬名,代表它的分類,第二部分為種名,代表它叫什么。而屬名和種名都必須使用拉丁文斜體來表示。

我們看看書上第2頁的例子,你總結一下生物的學名都有哪些要求。(屬名首字母大寫)生物的分類提問:我們現在知道了生物的學名是怎么來的了,那我有一個新的問題了——既然學名是由屬名和種名和在一起組成的,那這個屬,也就是他們的分類是怎么劃分的呢?你覺得應該以什么為依據將生物劃分成類呢?討論演示各種生物的圖片講述:大家講生物劃分的時候都考慮了哪些因素?應該有生物彼此之間在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等自然特征上的相似程度,以及他們彼此之間的親緣關系。

瑞典科學家林奈由于在世界上首次創立生物命名系統,因而被譽為現代生物分類學的奠基人。閱讀:請你閱讀P5的“閱讀”,請你說說:

林奈當時把生物界分為了幾個部分?

在他劃分的每個部分里又分出了哪些更細小的單位?

他的不足之處是什么?

動物界和植物界

綱、目、屬、種

人為分類,還不夠精確和科學講述:科學家在長期的研究中也發現了林奈的分類還不夠科學,于是科學家不斷的研究分析,根據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習性、親緣關系將他們做了更細致的劃分。

我們現在采用的生物分類系統包括七個等級:最高的單位是界,其下依次為門、綱、目、科、屬、種。重視分類的最基本單位,單位的'級別越高包含的種就越多。

以我們人類自己為例,我們屬于動物界,脊索動物門,哺乳綱,靈長目,人科,人屬,人。現代生物分類的發展講述:我們人類只是動物界中非常渺小的一個物種,而動物也只是生物的一部分而已。19世紀以后,生物學在不斷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生物除了有動物植物之外還有一些既不屬于動物界也不屬于植物界的生物。一些研究生物分類的科學家、學者將這個龐大的生物類群進行了分類,但是很多觀點并不統一:從林奈的二界系統到達爾文的三界系統,再到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外國學者提出的五界系統,再到我國生物科學家提出的六界系統,總之,隨著人類認識世界的手段方法的不斷提高,借助電子顯微鏡技術的不斷成熟,對生物的分類也是越來越細。我們所學習的是簡化了的五界系統: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菌物界、植物界、動物界。病毒不具有完整的生物結構,但它在我們的生活中實在存在并造成了不小的影響,許多科學家認為病毒應單獨建立一個病毒界。結束(開放式結束)講述:我想現在大家對于生物的分類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生物命名的原則和分類的等級和單位是我們這節課的重點。那生物分成的這五類一級病毒都有哪些特點,我們將依次向大家介紹附錄1:人為分類法和自然分類法

人為分類法:是人們從自身需要出發,根據生物的形態、結構、功能、習性、生態或經濟用途等方面進行分類,不考慮生物彼此之間的相似程度和親緣關系。例如將生物分為陸生生物、水生生物和沙生生物。或將植物分為糧食作物、油料作物和香料作物等。

自然分類法:是利用現代自然科學的先進手段,從比較形態學、比較解剖學、古生物學、生物化學和生物生態學等不同角度,反映生物界自然演化過程中生物彼此間親緣關系的分類系統,既符合生物系統發育的原則。這是因為系統發育的親緣關系是生物進化過程的實際反映。所謂系統發育是指任何分類單位的起源,即進化的親緣關系。

附錄2:人科

物種分類:脊椎動物-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獸亞綱-真獸次亞綱--靈長目-類人猿亞目(猿亞目)--人科---

分類簡介:體毛退化,身體直立,手足分工,前肢解放出來成為勞動的器官,后肢支持身體和擔任行走功能。大腦高度發達。人次分類地位上屬于人科人屬人種,全世界人類都屬一種,即現代人。人和類人猿有著共同的祖先,他們的共同祖先是1—2千萬年前生活在熱帶森林中的森林古猿。人是由猿進化而來,但又本質上區別于一切動物:人類的手轉變成為勞動器官,能制造工具,有語言,能進行邏輯性的思維和過著社會性的生活。

附錄3:丹頂鶴在動物界的分類地位

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篇6】

一、教學目標

1.說出人體需要的主要營養物質,知道主要營養物質的作用和營養物質的食物來源。

2.了解無機鹽和維生素的來源和缺乏癥狀。

3.加深對科學探究一般過程的認識,進一步提高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并實施探究計劃、處理數據和分析探究結果的能力

4.關注食物中的營養物質,認同人類的營養物質主要來自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觀點。

二、教學重點

1.營養物質的類別;探究的一般過程及對探究數據的處理。

2.探究活動的組織及如何減少實驗的誤差是本節的難點。

三、教學準備

教師:將學生分成4~5人的小組,選出組長,并分工負責操作、記錄、處理數據和發言;準備好測定某種食物中的能量的各種材料、用具。

四、課時分配

2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食物中的營養物質

認真聽題,積極思考并舉手回答。

寫出兩種常吃的食物,查閱課本P41-42“常見的食物成分表”,并將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填寫在教科書上。

討論:食物中含有哪些營養物質呢?不同食物所含營養物質的種類和數量是否相同?通過比較、歸納,得出結論。

設疑、提問、引入新課。

巡視,指導學生查閱有關表格。

大多數學生完成后,引導學生對這兩種食物的營養成分進行比較,并引導學生討論,適時給予鼓勵性評價。

1.1細胞的生活離不開物質和能量。

那么,食物中的營養物質與人體細胞所含物質和能量有什么關系? 糖類、脂肪、蛋白質的作用和來源糖類、脂肪、蛋白質都是組成細胞的主要物質,并且為生命活動提供能量,來源廣泛。

在教師指導下看書自學并與同學交流。舉出含糖類較多的食物,寫在圖IV—18的旁邊,再舉出含蛋白質較多的食物,寫在圖IV—20的旁邊。

討論:細胞的生活離不開物質和能量。

思考:食物中的營養物質與體細胞所含物質和能量有什么關系?

創設情境,指導學生看書。

當大多數學生完成后,組織討論交流,評價。

(二、探究:測定某種食物中的能量

2.1提出問題

看課本P23中的插圖,互相交流,各小組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并確定問題。

在教師的`引導下,明確在探究食物中的能量時,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提出的問題不同,作出的假設也就不同,實驗的方法步驟也會有區別。

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教師巡回指導。教師到各個小組中進行個性化指導。

2.2作出假設

各小組根據自己小組提出的問題,充分討論后作出假設。

2.3.制定實施計劃

根據小組確定的探究課題,制計劃。對制定的計劃進行討論、完善后,各小組用咱制的裝置和教師提供的材料器具,按照課前的分工進行操作。

2.4得出結論

對實驗數據進行記錄和分析,得出結論:食物中含有能量,不同的食物含的能量多少不同。

為學生提供實驗材料和用具,指導學生完善探究方案。

提示學生注意安全和盡量減小實驗誤差。

巡視并對探究過程予以適當的點撥指導。

2.5表達交流

小組代表發言,小組間進行交流。

水與無機鹽維生素的種類,缺乏時的病癥和相應的食物治療

對誤差人進行反思。

認真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同時產生強烈的探求欲望。

引導學生從各組的報告中發現問題,吸取經驗。

指導學生分析誤差的原因。

創設疑問,引入教學,激發學習興趣。

(三、膳食纖維

根據角色扮演情況,將相關知識填人課本P25表l及P26表2。

組織、引導學生診斷、討論。

小結

積極發言,談自己的收獲及感想。

練習鞏固

自行完成練習,也可小組討論。

第二節 消化和吸收

一、教學目標

1.描述人體消化系統的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過程和營養物質的吸收過程。

3.運用實驗法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并得出合理的結論。

4.嘗試解讀營養物質在消化道內被吸收的曲線圖。

5.分析小腸的結構與功能的關系,說出小腸的結構與吸收功能相適應的特點。

二、教學重點

1.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2.分析小腸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特點。

3.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三、教學準備

1.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掛圖。

2.相關的實驗準備。

3.制作小腸壁結構折疊模型。

4.課時分配 2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導人新課

回憶上節課所學的內容,引導學生思考并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設問引起學生疑惑,激發學習欲望。

(二、食物在消化系統中的變化

1.消化系統的組成

1.1觀看畫面、回答問題。

通過思考并結合自己的體驗,回答口腔內與消化有關的結構及其主要作用。

演示消化系統組成的課件、提問讓學生體會進食時牙齒、舌、的作用。

(三、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

2.1細嚼饅頭,說說自己嘗出了什么味道?思考為什么會嘗出甜味?

讓學生咀嚼饅頭,然后通過引導學生進行探究。

2.2提出問題

根據提示,制定自己的探究計劃。交流探究計劃,實施探究計劃。

媒體演示課本P30"探究”的提示及參考方案。

2.3制定并實施計劃

2.4小組交流探究過程、結果和結論并進行分析。

教師巡回指導、答疑。

提出改進意見。

2.5表達交流、

2.6得出結論

全班交流觀察到的現象,分析其原因和得出的結論。

鼓勵、肯定學生的回答并作補充。

概括出消化的概念。

(四、消化的全過程

3.1仔細觀看,為完成“西瓜子歷險記”做準備。

思考、回答問題。

3.2設問:胃病和肝炎對消化的影響及其防治。

觀察實驗現象并回答問題。通過思考和回答,加深理解小腸是消化系統的主要器官。

3.3演示課本P33的“演示實驗”,提問:膽汁對脂肪的消化有什么作用?

設計表格,歸納總結消化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3.4插入課本P35第1、2題和p34技能訓練。

展示自己設計的表格,并相互評價。

(五、營養物質的吸收

閱讀資料,比較大腸、小腸結構的特點,理解小腸的結構特點與其功能。

引導學生分析課本P33的“資料分析”,比較大腸、小腸的結構有何異同。

4.1小腸的特點

家畜小腸的內部結構

用放大鏡觀察,加深理解小腸與其功能相適應的特點。

觀察小腸內表面的皺襞及絨毛,理解它們的作用。

4.2展示制作的小腸內表面皺襞的模型。

指導學生觀察豬小腸的結構特點。

(六、小結、課后練習

4.1小結:小腸是吸收的主要場所。

4.2布置課本P35練習第3題。

教學反思

第三節 關注合理營養與食品安全

一、教學目標

1.舉例說出什么是合理營養。

2.關注食品安全。

3.嘗試運用有關合理營養的知識,設計一份營養合理的食譜,并關心長輩的飲食。

4.認同環境保護與食品安全之間的統一性。

二、教學重點

1.關注合理營養與食品安全在健康生活中的意義。

2.通過分析,認同環境保護與食品安全之間的統一性。

三、教學難點

設計一份營養合理的食譜,將所學知識上升為意識,再將意識轉化為行為。

四、教學準備

教師:課前收集若干食品包裝袋和包裝盒,以備教學需要;電視報刊中關于食品安全的信息;課前培訓學生,指導小組長如何展開調查和收集、整理資料;設計評比欄和課前課后學生設計午餐食譜營養差異性的對比圖。讓學生明確科學知識在指導健康生活中的價值。

學生:四人小組合作,展開調查或收集有關合理營養、食品安全方面的信息;課前嘗試為家長或自己設計一份午餐食譜;自帶各種食品包裝袋;課前詢問家長購買肉類、魚類及其他食品時是怎樣挑選的。

五、課時分配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合理營養

1.1不注意合理營養的危害

課前為家長設計一份午餐食譜;自主討論不良飲食習慣、不合理營養的危害。

1.2什么是合理營養?

觀察、討論、歸納:怎樣做才是合理營養。

1.3“我”該怎么做?

師生合作,為本班制定一個合理營養的文明公約。運用知識指導生活,設計午餐食譜再次為家長設計一份午餐食譜,并對比哪一份更合理。先在全班評一評,比一比,然后參加全年級的設計賽,并把好的作品辦成生物專刊。

合理營養

4人小組合作進行自主性學習,閱讀書上提供的信息并觀察書上的插圖或自制投影片,結合身邊實例討論交流,在教師引導下進一步明確什么是合理營養及其在健康生活中的重要意義;設計一份合理的午餐食譜并利用節假日親自烹調,為長輩獻上一份愛心。

閱讀課后“營養師”資料,拓寬視野

創設問題情境,列舉在生活中了解到的典型實例,指導學生閱讀書上提供的報刊信息,引入課題;

引導學生討論,組織并參與全班交流、點評,保證交流的正確性、有效性。歸納并用投影片展示該如何做到合理營養。

關注健康生活,進行情感教育

(注:書上第三節內容可作為學生調查過程中查閱的資料之一)

課前提出課題。指導學生開展調查(訪問或查閱資料),組織交流,做出評價。

二、食品安全

2.1整體感知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根據課前布置,發布收集到的有關食.品安全的信息聽取學生的資料發布,引導學生分析,組織學生討論。

2.2怎樣購買安全食品

a.安全的包裝食品。(會讀包裝袋上的內容)

b.非安全的包裝食品(練就一雙“火眼金睛”)

學生閱讀食品包裝盒上的內容,分組討論,并推舉小組代表進行發言。

組織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對學生發言予以肯定并糾正或補充某些內容。

就課前了解的知識進行組間交流。

聽取學生發言,鼓勵學生多觀察、多比較,建議學生課后到菜市場進行“實戰演習”。

三、預防食物中毒

3.1小專家進行現場小講座,聽取有關知識,并提問和補充。

和學生一起聽取小講座,對進行講授的同學予以充分肯定。

防止食品污染通過討論,認同環境保護與食品安全的統一性

思考問題,展開討論,解決問題。

3.2討論:能用發霉變質的殘羹剩飯或飼料喂養家禽家畜嗎?為什么?

有人說有“蟲眼”的蔬菜水果農藥含量少,可放心購買,對嗎?

在教師啟發下思考:實際生活中,哪些行為最終會導致食品的污染?

通過討論,認同環境保護與食品安全的統一性。

認真聽取學生討論并及時點拔。

引導學生深層次地從防治環境污染的角度認識食品安全問題。

肯定學生的分析,再次強調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四、了解綠色食品

閱讀有關資料,思考并了解綠色食品的積極意義和重要作用。

指導學生課本中有關綠色食品的資料,鼓勵學生上網查詢,進一步了解這方面的信息。

通過多種途徑,了解相關知識

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篇7】

教學目標

1、通過了解裸子植物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等特點,進而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2、了解裸子植物的經濟意義。

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對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花、果實的比較,從而歸納出裸子植物主要特征,在此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綜合等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

情感目標

1、通過裸子植物的形態結構、生殖與生活習性相適應的特點,使學生進一步樹立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2、通過對裸子植物經濟意義的了解,使學生進一步樹立生物科學價值觀,并對他們進行愛國主義的思想教育。

重點:

1、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2、松的形態結構對干旱陸生環境的適應。

難點:

松的形態結構與干旱陸生環境的適應。

設計思想:

學生對于裸子植物的.生活環境還是比較了解的,所以可以由此入手,分析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由于上一節學習了被子植物,所以也可以采用比較的方法來進行學習。對于裸子植物對自然界的意義的這方面內容可以在課前布置學生收集有關的資料。

手段:以學生觀察、討論為主的教學方法。

教學過程:(本課題參考課時為1課時)

一、導入:

1、出示松子和杏仁,提出問題:帶硬殼的松子是松樹的什么器官?杏仁又是什么器官?

2、學生回答出二者都是種子后,出示松樹帶種子的雌球果(已裂開)和杏的果實(可用刀剖開),引導學生觀察松子和杏仁分別長在松和杏的什么結構上?種子是否裸露?

3、組織學生匯報觀察結果,并總結:

(1)松的雌球果并不是松的果實。

(2)杏的種子長在果實內,種子是不裸露的,屬于被子植物。松的種子長在雌球果上,種子是裸露在外的。這一類種子植物稱為裸子植物。

二、講授新課:

(一)松的生活環境:

組織學生根據自己平時在自然界,在電影電視中所見到的松樹的情況,說出松樹的生活環境,使學生了解松樹不僅廣泛生活在陸地上,而且還能生活在干旱和土壤貧瘠的地方,甚至是巖石的縫隙中。

(二)松的形態結構:

1、出示有關松的圖片,要求學生仔細觀察松的根、莖、葉等結構的形態特征,分析松為什么能適應干旱的陸生環境。

2、組織學生討論、匯報

3、總結、補充:松樹的根系十分發達;莖桿高大、粗壯;葉呈針狀。

4、出示錄像或掛圖:簡單介紹松的生殖過程。

注意:由于學生沒有較多有關傳粉、受精等概念,所以介紹的內容一定要很簡單。

重點強調一點:受精后第二年,才形成種子,且種子是裸露的,帶有翅。

(三)其他裸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1、出示錄像:介紹我國的裸子植物。

2、組織學生觀看錄像,并總結裸子植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3、對學生的回答給予糾正和補充。

(四)裸子植物對自然界的意義和經濟意義:

1、請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分析裸子植物對自然界的意義以及在生活中的應用。

2、出示有關介紹裸子植物經濟意義的錄像。

3、總結、補充。

三、作業:

請學生列表總結被子植物與裸子植物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篇8】

第一章 人的由來

第一節 人類的起源和發展

知識與技能:

概述人類起源于森林古猿,人類是在與自然環境的斗爭中逐漸進化來的。

過程與方法:

.對比觀察四種現代類人猿和人類起源與發展過程的示意圖,概述人類在起源和發展過程中自身形態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變化。

.參加資料分析和技能訓練等活動,與同學交流自己的看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同人類起源與發展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人類應當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點以及科學是不斷發展的觀點。

重點:

概述人類起源于森林古猿,人類是在與自然環境的斗爭中逐漸進化來的。

難點:

.運用比較的方法找出人類與類人猿的異同點。

.認同現代人類是在與自然環境的長期斗爭中進化來的觀點。

搜集有關生物進化論和神創論觀點的資料及現代類人猿生活的錄像片、多媒體課件等。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自從人類第一次沖出地球、飛向太空、登上月球,接連向火星、木星、土星發出探測器以來,至今仍未發現生命。這說明了什么呢?

生:只有地球是唯一適合人類生存的家園。

師:對,下面讓我們一起去感受郭沫若老先生在《女神》中對地球的贊美,從中去思考人與地球上生物圈的關系。

生:(一學生領讀、全班齊讀)

師:我們人類的各項生命活動都依賴于生物圈,同時人類的活動還影響和改變著生物圈。從今天開始,我們將要學習人體的結構和生理,并進一步探究人與生物圈的關系。“我是從哪里來的?”這是孩提時代你們向爸爸媽媽提出的問題。也許爸爸媽媽的回答給你幼小的心靈以暫時的安慰,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你們又有了新的困惑。從這一節課開始,讓我們共同解答你們的這些困惑。“人類是從哪里來的呢?”讓我們追隨科學家的足跡來探究人類起源的奧秘。

二、小組討論,探究新課

師:關于人類起源的爭論有數百年的歷史,現在仍有許多問題是懸而未解的。在這方面你們都知道些什么呢?想了解些什么呢?

生:(學生各抒己見,提出自己的想法、觀點)

師:說到人類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到進化論的建立者達爾文和他的《物種起源》。請各小組同學交流一下課前搜集的這方面材料。

生:(分組匯報交流)

師:你們知道人類和現代類人猿的共同祖先是什么嗎?

生:森林古猿。

師:對。下面你們觀察幾種現代類人猿圖片和錄像,結合生活經驗回答下列問題:這些類人猿今天分布在地球的哪些地方?它們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共同點?

生:(小組合作進行觀察、討論,組間進行補充)

師:當今,為什么人類的數量在急劇增加,而現代類人猿的數量卻在日益減少呢?請談一下你們的觀點。

生:(小組討論、組間交流、補充)

生1:人類具有發明和創造各種技術和工具的本領,使得人類適應自然、改造自然、改善生存條件以及利用醫藥衛生加強自身保健的能力不斷加強,這些都使人口數量急劇增加。相反,現代類人猿不具備這些能力。

生2:人類不斷開發現代類人猿賴以生存的森林,人類對現代類人猿的濫捕亂殺和環境的嚴重污染等,都使現代類人猿的數量減少。

師:類人猿在形態結構上確實與人類有許多相似之處,但究竟在哪些方面和人有根本的區別呢?

生:(觀察、討論、交流、回答)

師:由此可見,人類起源于森林古猿,是動物進化到最高階段的產物,但人類已超出了動物界,人與動物有著本質的區別。在距今1200多萬年前,森林古猿廣泛分布在非、亞、歐地區,尤其是非洲的熱帶叢林。請同學們觀察森林古猿及其生活的圖片,嘗試著描述出它們的生活狀況。

生:森林古猿在茂密的森林里,主要過著樹棲生活,以群居生活為主,以樹上的果實等為食物。

師: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森林古猿的一支逐漸進化成為人類呢?

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

師:我們對森林古猿的一支轉變成人類做了初步的分析,那對此是否有什么證據呢?我們來進一步探索。下面我們來分析一個資料:(課件展示)

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篇9】

一、指導思想

更加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加強調學生的主動學習,增加實踐環節,使每一個學生通過學習生物,能夠對生物學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夠對今后的學習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夠在探究能力,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方面有更多的發展。能夠在責任感,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等方面得到提高。為學生們參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適應社會和繼續學習,打下必要的基礎。

二、教材分析

本學期講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生物學》(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生物圈中的人,教學內容介紹人的生理活動和生長發育都依賴于生物圈的資源和環境。人類的活動更影響和改變著生物圈。這個單元的學習,既要了解人體的構造和生理,還要關注人和生物圈的關系。

三、教學目標

1、在教學中要注意繼續落實《生物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理念:面向全體學生,實現因材施教,促進每個學生的充分發展。努力提高學生們的生物科學素養,教學目標,內容和評價都應有利于提高每個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2、教學中要使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有所發展,必須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和體驗各種科學探究活動。

3、在學習知識的同時要特別注意科學研究方法的培養,要注意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要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力爭創造條件盡可能多開教材中提出的調查,技能訓練,探究和資料分析活動。

4、教學中要注意合理選擇現代教學手段的應用。

四、具體措施:

1、繼續深入學習有關的教育理論和轉變教育觀念,在已有的教學經驗基礎上力爭使自己的課堂教學有所創新和提高。

2、組織好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并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引導學生分工合作,樂于交流。

3、積極參加教研教改上好課,設計好學案、導案、寫好教學反思。

4、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強情感教育;精心誘導,強化教學。

5、為探究性學習創設情景例如,提供相關的圖文信息資料,數據;或呈現生物標本,模型。

6、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需要。重視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7、管好課堂的紀律和秩序,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氣氛。

五、教學進度(略)

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篇10】

人教版《生物學》教材(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突破了以知識為中心的學科體系,構建了以人與生物圈為核心的知識體系,突出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注重科學方法的教育,適應了教育的發展趨勢和學生自身發展的要求。在編寫方式上,體現出內容的生動性、貼近生活性、實踐性、開放性等特征,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本學期,我們將根據新課程標準倡導的“教學要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以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由被動接受式想主動探究式轉變為突破口”的基本理念,計劃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認真開展生物學科教學教改工作,努力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生物素養、訓練學生實踐能力以及提高整體教學成績上取得新的突破。

1、不斷學習,提高教學水平

教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教師沒有不懈的學習,教學水平就不會有持續的提升,就很難適應時代發展和教育自身的要求。為此,本學期要注意繼續加強以下幾方面的學習:一是認真鉆研教育理論,把握教學的規律性;二是深入學習新課標,提高課改的自覺性;三是多方學習先進的教學方法與技能,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四是廣泛學習學科知識,把握時代脈搏和學科動態,增強教學的豐富性、趣味性和開放性。

2、落實常規,提高課堂效率

教育是漸進的過程、是慢的藝術,只有做好常規,才能取得實效。教學質量的真正提高有賴于教學常規不折不扣的落實,落實教學常規的關鍵在于扎扎實實地提高課堂效率。真正有效的教學并不在于轟轟烈烈搞好活動,而在于默默無聞抓常規。具體而言,就是要做好如下幾點:一是做好教學過程的設計,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認真編寫好教案,充分做好課前準備,做到胸有成竹,才能有備無患;二是針對班級學生的特點開展課堂教學,遵循“面向全體、兼顧個別、突出重點、因材施教”的原則,以問題為導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 望,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組織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以講激思、精講多練,將課堂教學的時間盡可能多地交給學生,并注意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學習習慣的培養;三是組織開展各種生物探究活動,新教材安排了多樣化、系列化的科學探究活動,內容包括觀察與思考、實驗、調查、探究、資料分析、技能訓練、模擬制作和設計等欄目,著眼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要對活動內容、材料準備、人員分工、活動程序、組織調控、總結評價和經驗交流等各個方面作好事先設計和妥善安排,以做到有條不紊、力求實效;四是適量布置并及時批改作業,為及時鞏固學習內容、適當拓展學習領域,每堂課結束,都要適時適量布置課后作業,老師及時批改和講評,不留空白點、改正錯誤點、夯實薄弱點,遵循“精講勤練,及時鞏固”的原則,發揮作業的復習鞏固、查漏補缺的功能,做到步步為營、穩扎穩打。

3、加強教研,把握教學規律

新課程的大特點是探究性和開放性,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很難想象一個因循守舊、按部就班的教師能激發起學生的創新意識。沒有創新型教師,就無法培養創新型學生,沒有研究性的教師,就難以組織探究性學習。新課程的實施要求教師首先具有探索創新精神,教師只有加強教育科研,了解學生成長特點,把握教育發展規律,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為此,本學期一方面要加強現代教育理論的學習和對教材內涵的深入挖掘,另一方面要加強適應新課程標準的教學途徑和教學方法的探索研究。除了要注重學科前沿的把握,相關知識的積累和教學過程中的觀察和反思外,還要積極開展有針對性的課堂教學研究,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教學研究推動教學改革,不斷轉變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使新課程理念在生物教學中得以有效的貫徹,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能,切實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和實踐能力,扎實推進學科建設、打造精品課程。

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篇11】

一、學生現有學習情況分析:

通過上期的生物教學,學生對生物學科的學習興趣有較大的改善,具備一定的學習技能,對基礎知識掌握較牢,其中有一批學習較優秀的學生,需要加強指導和培訓,可望取得突出的成績。但有的學生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后進面還較大,實驗和學習的習慣較差,應對這些學生多關心、多指導、多督促,鼓勵他們樹立信心,抓緊教學落實,力爭全面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的能力和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綜合素質得到提高。

二、教材內容分析

根據新的課改要求與生物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實際,本期的教學內容:主要是學習第四單元“生物圈中的人”,從第一章“人的由來”到第七章“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共七章的教學內容和實驗。其中第二章到第六章是教學重點和難點;而第四章和第五章是是社會討論和考試的熱點。通過教學改革落實“雙基”,發展能力,讓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和觀念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

三、教學資源的開發

教學資源應該是教學中有利于教學的物力、財力、人力等因素,同時也包括一些學生等的非智力因素、老師的道德修養、教學過程中的師生關系、教學模式的因素。對這些因素的有效的開發利用,可以促進我們的有效教學,提高我們教學的效果,也為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生物課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開發利用教學資源過程中,不管運用什么方法,的目的是為了教學,為了學生的能力發展。應多利用互聯網絡、圖書資料、影音文件等多充實生物課堂,讓課堂變得高效

四、教學目標

在新課標下,我們要實現的是:

(1)學生獲得生物學的基本事實、概念、原理和規律等基礎知識,了解并關注這些知識在生產實踐和社會發展中的應用。

(2)學生初步具有生物學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學探究和實踐能力,養成科學思維的習慣。

(3)學生能理解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提高環境保護的意識,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4)初步形成生物學基本觀點和科學態度,樹立正確的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5)通過生物的學習,掌握生物知識,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生態觀,促進學生能力發展和科學素質的形成和發展。學生能將生物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當中。

五、具體措施

1、認真鉆研生物課標要求標和教材內容,搞好教學設計,抓好教學落實,每月一次月考(單元測試),每周一套練習并及時抽查登記反饋調整。

2、堅持啟發式教學,正確處理好“雙主”關系,課堂教學注重師生互動,追求和諧,注重師生交流與信息反饋,給學生的學習創造好條件和學習氛圍。

3、充分利用課堂45分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開展講論式,啟發式、探究式教學,并應用課堂教學媒體及現代教學手段,充分發揮學生潛能,掌握學習方法,全面發展學生素質。

4、通過抓好教學落實,課前預習、課后復習和歸納小結,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六、教學進度及活動安排(略)

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篇12】

一、學生情況簡介

本年級共有三個班,一百五十個學生。學生對于本學期生物學習內容興趣比較濃厚,他們正處于對人體生理和性問題產生好奇的青春期階段,但農村學生生性比較害羞,因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用科學的態度對待青春期的性知識。

二、教材總體分析

教材結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及特點,構建突出人與生物圈的知識體系設計了許多系列化、多樣化、可行性高的探究活動,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的協作探究的科研精神。刪除了部分死記硬背的內容,從靈活應用的知識點為主。在時代性上,增加與科技社會相結合的知識,注重反映生物科學的新進展,大大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更加體會到生物與生活的關系。

三、教學目標

通過本學期課程的學習,學生將在從下幾方面得到發展:

知識:

(1)初步獲得人類的起源和發展的基本知識。

(2)獲得有關人體結構功能、生理以及衛生保健的知識,促進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發展。

(3)知道生物科學技術在生活、生產和社會發展中的應用及其可能產生的影響。

能力:

(1)正確使用生活學實驗中常用的工具和儀器,具有一定的實驗操作能力。

(2)進一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課內外的圖文資料及其他信息設計實驗的能力。

(3)利用科學的一般探究方法發展合作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4)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生物學知識分析和解決某些生活、生產或社會實際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了解人類與所生存的生物圈之間的關系,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提高環境保護意識。

(2)關注與生物有關的社會問題,形成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樂于探索生命的奧秘。

(3)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與衛生習慣,確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

四、方法與措施:

針對教材和學生的總體情況,在備課時,知識的難易程度要控制好,應適應大部分的學生。

主要措施:

1、鼓勵學生自己觀察、思考、提問,并在提出假設的基礎上進行探究性反感的設計和實施。

2、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需要。

3、重視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4、倡導探究性學習。

5、滲透“、科學、技術、社會”的教育。

6、注意課內外活動的結合。包括必要的調查,訪問、參觀等。

7、管好班級的紀律和秩序,營造一個良好的課堂氣氛。

五、教學進度安排:

單元或章序號 單元或章內容 課時 周次

第一章 人的由來 7 1—3

第二章 人體的營養 7 4—6

第三章 人體的呼吸 6 7—9

第四章 人體內物質的運輸 8 9—13

期中復習考試 10—11

第五章 人體內廢物的'排出 3 14—15

第六章 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 8 16—18

第七章 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 5 19—20

期末復習、考試 21—22

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篇13】

一、指導思想

以《全日制義務教育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為依據,在繼承我國現行生物教學優勢的基礎上,力求更加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更加強調學生的主動學習,增加實踐環節,使每一個學生通過學習生物,能夠對生物學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夠對今后的學習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夠在探究能力、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方面有更多的發展;能夠在責任感、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等方面得到提高。為學生們參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適應社會和繼續學習,打下必要的基礎。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入學半年,對生物學科的學習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學習習慣也已初步養成。學生記憶快,但是記憶時間短暫。一部分學生課上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明確學案要求進行自主學習。根據學生這些特點,我們教師要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醒學生注意力切入,使學生帶著興趣去學習生物學,逐步培養學生獨立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并培養學生能運用生物學規范語言回答問題的能力,同時還要繼續加強學生的堂清工作。

三、教學內容及教材分析

本期的教學任務主要在七年級《生物學》下冊。下面對教材內容作基本分析:

《生物學》下冊僅一個單元——生物圈中的人。本單元的七章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章人的由來。教材通過觀察與思考、資料分析、技能訓練和探究活動,引導學生了解人類的起源和發展,人的個體發生和發育,青春期的發育特點和衛生習慣的養成以及認同優生和優育。第二部分包括第二、三、四、五、六章,這部分的教學通過多種探究活動,引導學生了解人的食物來源于環境,人體生命活動的能量供應,人體內物質的運輸,人體內廢物的排出,以及人體通過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調節生命活動。第三部分是第七章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本章重點是通過實例分析、模擬探究和擬定計劃等活動,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人類與環境的密切關系。

本單元并不是單純地講人體生物學,而是在講述人體的由來、人體結構和生理內容的同時,始終將有關人體的內容放在生物圈或生活環境的背景中,引導學生分析和理解人體生理或人類活動與環境的相互關系。本單元突出了人與生物圈的關系,是以“生物圈中的人”為主題展開的人類生物學、人體生理學、環境生物學等科學的綜合。

第一章人的由來

從人類的起源講到人的生長、發育和繁殖及人口的調控,全部內容一線貫穿,層次分明,邏輯性強,知識完整。通過觀察與思考、資料分析、探究活動、STS教育及科學家的故事等活動,加上大量的圖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關注學生知識和能力的學習與提高,過程和方法的獲取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

第二章人體的營養

食物中的'物質和能量是人體細胞物質和能量的來源,食物中的營養物質要經過消化和吸收才能被細胞利用,關注合理營養和食品安全,力求將人的營養問題始終與周圍環境相聯系,以便使學生認識到人與生物圈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從學生的興趣和生活經驗出發,引導學生應用科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指導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工作。本章結合環境、社會去探討有關營養的話題,而不是僅僅講述消化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本章在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的同時,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問題,運用已有的知識去分析這些問題,同時引導學生通過資料分析,明白查閱資料、進一步獲取信息的重要性。

本章加大了探究的力度,在“測定某種食物中的能量”的探究活動中,注重培養提出問題、作出假設的能力,以及收集和處理數據的技能。在“測定某種食物中的能量”和“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的探究活動中,注重學生對探究過程的反思。鼓勵學生在完成探究活動后,如果發現結論與其他人不一樣,一定要分析原因。本章還提供了豐富的、形式多樣的活動內容,包括討論、科學探究、觀察、演示、評價等。

本章的資料分析是從日常生活中獲得,從教材里“部分食物一般營養成分表”中獲得或者從教材的插圖中獲得。這就說明了獲取資料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這就告訴學生圖表、插圖、數據等都可以作為資料運用在分析活動中。

本章技能訓練著重培養學生解讀圖表和數據的能力,使解讀圖表及數據的能力的訓練貫穿在全課文的教學過程中。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認同食物取自自然環境,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的觀念,培養學生通過探究獲取知識的科學態度。

第三章人體的呼吸

食物、氧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本章內容包括《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和《空氣質量與健康》三節。第一節簡要介紹呼吸系統的主要器官,通過資料分析掌握呼吸系統的組成器官及各器官主要功能。第二節主要了解外界氣體進入人體組織細胞的問題。第三節則是主要明確空氣質量與健康的密切關系。本章的2個資料分析,提供的資料都比較多,對學生的綜合、歸納能力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

第四章人體內物質的運輸

通過前面三章內容的學習,學生已經知道,人從生物圈中獲取了食物和氧氣。但是,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和大氣中的氧氣被人體吸收后,怎樣才能運送到全身各處的組織細胞中并被細胞利用呢?組織細胞在生活中產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廢物,又是怎樣運離細胞的呢?這就需要運輸這些物質的結構基礎。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材順理成章地安排學習《人體內物質的運輸》這一章。同時,也為第五章《人體內廢物的排出》作好了教學鋪墊。

本章的主要內容是血液、血管、心臟和輸血與血型4節,每節知識相對獨立。血液有獨特的組成成分和相適應的生理功能。血管和心臟都具有各自的結構和生理功能。這三節條理清楚,邏輯性強,有利于學生對血液循環系統形成一個完整的、清晰的認識。第四節還特意地把與現實生活關系密切的輸血和血型作了介紹。目的是讓學生獲得有關輸血和無償獻血等知識,并通過介紹無償獻血,對學生進行珍愛生命、關心他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

本章要求學生完成兩個分組實驗。第一個實驗是“用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涂片”;第二個實驗是“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流動”。尤其是第二個實驗,在實驗和觀察技能上要求較高。此外,讀懂血常規化驗單,記錄不同狀態下的心率,為你的家人量血壓以及調查血液和血液制品與人類生活的關系等內容,都是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還有血循環發現史,干細胞研究的進展以及心血管疾病的防治,雖不在教材正文之中,但都有重要的教育價值。這些內容都是培養學生的能力,發展觀念的良好素材,教學中要高度重視。

本章通過課外閱讀資料,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使他們知道與血液及血液循環有關的生命科學技術新進展,以及有關科技知識在生活和社會發展中的應用及其可能產生的影響。本章的探究活動和練習題都有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本章還通過問答題、課外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關愛生命,關心家人身體健康,樂于挽救他人生命奉獻愛心的高尚情感。還通過發現史、調查活動引導學生關注與生物有關的社會現實問題,初步形成主動參與有關社會決策的意識和能力。

第五章人體內廢物的排出

本章共分兩節,第一節《尿的形成和排出》側重于從尿液形成的生理結構和功能方面安排教學內容。第二節《人糞尿的處理》是從生物圈角度引導認識人體產生的糞尿排入到周圍環境中,將對環境造成污染,增強環保意識。本章通過資料分析、數據處理等,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分析、歸納、概括以及合作、表達交流的能力以及解釋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本章還通過課外閱讀資料,給學生滲透關愛他人生命,自愿向某些患者捐獻器官的情感教育。還通過引導學生提出當地人糞尿無害化處理的建議,培養學生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和能力。

第六章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

本章的教學內容首先從人體對外界信息的感知入手,引出眼和視覺以及耳和聽覺,然后才介紹神經系統的組成和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后介紹激素調節。本章的內容主要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是人體通過神經系統實現神經調節;第二部分是人體通過內分泌系統實現激素調節。本章還通過課外閱讀資料,擴展學生的知識視野,使他們知道與眼和視覺以及神經系統等有密切關系的醫療技術的新進展。本章還通過“探究活動”、“觀察與思考”、“課外實踐”、“資料分析”、“實驗”等,加強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科學探究能力以及分析、推理、概括、綜合等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本章還通過練習題、課外閱讀資料,培養學生關愛殘疾人的情感和態度。通過簡介我國科學家率先合成牛胰島素的先進事跡,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增強振興祖國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第七章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

人類在地球上出現以后,其生存和發展一直與自然資源緊緊相依。人類對環境的影響,不僅僅局限于自身的生命活動,還包括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并且后兩者的影響更大。本章并不是向學生介紹多少環保知識,而是特別注重體現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技能方面的目標。

全章以三個明確的、系統的學生活動為主線貫穿。

1.讓學生通過觀察圖片,分析相關的事例,來了解人類活動對生物圈正、反兩個方面的影響;通過閱讀“生物入侵及其危害”的材料,引發深層次的思考。

2.請學生親自動手去探究并確認人類活動造成的污染對生物真的有影響。這既培養了學生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增強了學生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3.安排學生擬定保護當地生態環境的計劃,使學生在認識得到提高的基礎上,積極行動起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親自參加到保護生態環境的行列中去。

本章在探究活動的要求上較前六章有了提高:一方面因為有酸雨、廢電池對生物產生影響的實驗本身有一定難度;另一方面是要求學生自己設計一個完整的探究實驗并實施。這就需要教師對學生給予必要的指導和幫助,并適時地對學生作出科學的、恰當的評價,鼓勵其積極性和探究精神。此外,教師應結合教材給出的當前生態環境中的熱點和焦點問題以及有關科學研究的新進展,引導并培養學生此方面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本冊后編排了第四單元的“單元小結”,目的是協助學生在學習完本單元后清理本單元在知識、能力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整體要求,引導學生加深對有關的基礎知識的理解。

四、教育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讓學生知道人類起源和發展;知道人類個體發生和發育的大致過程;了解人體各種生命活動的大致過程及相關的結構基礎;了解人的各種生命活動都直接或間接地與生物圈或生活環境密切關聯著,而人類的活動對生物圈又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2.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與思考、探究、實驗和資料分析等活動,加深體驗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進一步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并實施探究計劃,記錄和分析探究結果。促進學生進一步發展科學探究的能力。培養學生通過測量獲取數據,設計表格記錄和整理分析數據的技能。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閱讀理解能力、主動學習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結合科學發現史、科學家的故事和具體探究過程,引導學生進一步領悟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和方法。如是否需要作出假設、如何作出假設、設置重復實驗以減小誤差、用工具測量的必要性、五點取樣法、數學推算法等。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認同科學實驗的重大意義;認同科學研究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人們在研究的過程中,隨著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的不斷改善,對某一問題的認識,不斷有新的發展和新的觀點出現;認同科學是實事求是的;使學生進一步養成善于觀察、勤于思考、樂于探索、勇于實踐的優秀品質;形成保護生物圈的意識,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念,并規范自己的行為,積極參加環境保護活動;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系,提高生物科學素養,促進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健康發展。

五、教學策略:

主要采用小組討論,分析,探究,實驗,比較,歸納等方法。

六、教學實施

⑴繼續深入學習有關教育理論和轉變教育觀念,在繼承傳統教育優勢的基礎上

力爭使自己的課堂有所創新和提高。

⑵繼續探究符合新課標的課堂教學模式,并注意及時收集和整理相關的資料和模式。

⑶組織好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并提高其質量,引導學生分工合作,樂于交流。

⑷學習和應用現代教學手段和技術并運用到課堂教學中,提高課時效率和教學質量。積極教研教改,設計好教案,上好課,寫好教學反思。

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精心設計#教案# #初一下冊生物教學計劃5篇#;運用生動的語言;加強情感教育;精心誘導,強化教學。

⑹為探險究性學習創設情景。例如,提供相知的圖文信息資料、數據;或呈現生物標本、模型、生活環境;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經歷中提出控究性的問題;或從社會關注的與生物學有關的熱點問題切入,等等。

⑺鼓勵學生自己觀察、思考、提問,并在作出假設的基礎上進行探究方案的設計和實施。

⑻重視探究報告的撰寫和交流。培養學生通過文字描述、數字表格、示意圖、曲線圖等方式完成報告,并組織交流探究的過程和結果。

⑼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采用多種不同的教學策略和方法,達成課程目標。

⑽建立課外活動興趣小組,組織好生物課外興趣小組活動,能夠對有特殊興趣的學生進行個別指導。讓他們成為同學中的小老師,老師的得力助手。

⑾教學中使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都有所發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和體驗各種科學探究活動。

⑿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注意科學方法的培養,注意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力爭創造條件盡可能多開展教材中提出的調查、技能訓練、探究和資料分析活動。

⒀在教學中注意繼續落實《生物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理念:面向全體學生,實行因材施教,促進每個學生的充分發展;教學目標、內容和評價都有利于提高每個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教者宜發揮優生的帶頭作用,以點帶面,可以采取劃分學習小組的形式,開展學習競賽,讓優生更加出類拔萃,學困生迎頭趕上,從而達到提高整體水平的目的。因班上缺乏優生,且大部分學生厭學情緒嚴重,好玩,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者需要下一番苦功,多接近學生,了解學生,做學生的知心朋友,與學生交流情感,多做學生的思想工作,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幫助他們完成由厭學到愛學的思想轉變,迎頭趕上先進班級。

⒁定期進行階段考試,及時進行試卷分析和講評,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以便查漏補缺,確保教學效果。

⒂正確評價學生。為了給每個學生有一個合理的評價。

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篇14】

【教學目標】

一、 知識目標

1、描述細胞分裂的過程。

2、說出細胞分裂的意義。

二、能力目標

1、通過觀察切片、動畫嘗試解釋細胞分裂時遺傳物質的平均分配,提高觀察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通過對比觀察動植物細胞分裂過程的圖片、動畫等,提高對比觀察、分析思維、獲取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在學習過程中體會觀察探究的過程。

【教學重點】

1、細胞分裂的過程。

2、嘗試解釋細胞分裂時遺傳物質的平均分配。

【教學難點】

嘗試解釋細胞分裂時遺傳物質的平均分配。

【教學方法】

講授與討論相結合

【教學媒體】

自制多媒體PPT課件等

【內容要點】

第3節 細胞通過分裂而增殖

一、細胞分裂的概念

由一個細胞形成兩個相似的新細胞的過程。

二、細胞分裂的特點

遺傳物質平均分配

三、細胞分裂的過程

1、植物細胞

2、動物細胞

四、細胞分裂的意義

單細胞生物繁殖

多細胞生物生長發育,細胞更新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引入課題

回憶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的結構及各部分的功能

出示人從一個受精卵到成人的圖片及數據資料

提問:人從一個受精卵到一個成人,細胞數目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細胞通過怎樣的生理活動實現數目的增加? 回憶并回答問題

思考,回答

回憶已有知識,為本節課學習奠定基礎。

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細胞分裂的概念 出示圖片,引導學生分析、完善、總結細胞分裂的概念。 觀察,概括 培養學生通過觀察概括概念的能力。

細胞分裂的特點 細胞分裂時遺傳物質的平均分配 提問:從細胞結構的角度分析細胞分裂時有哪些結構需要進行分裂?

細胞核中的遺傳物質是否也隨細胞分裂而一分為二?

遺傳物質會越分越少嗎?

分裂前已經復制的遺傳物質在分裂時是怎樣分配的呢?

【提出探究問題】

細胞分裂時,遺傳物質如何分配?

實驗探究:觀察植物有絲分裂切片。

指導觀察植物有絲分裂切片,反饋觀察結果。

動畫資料分析:展示植物細胞有絲分裂動畫。

提問:細胞分裂時遺傳物質平均分配的意義。 思考,回答

思考大膽做出猜想。

觀察植物有絲分裂切片。

觀察植物細胞有絲分裂動畫,

嘗試解釋細胞分裂時遺傳物質的平均分配。 引發學生的思考。

進一步思索有關遺傳物質的分裂問題。

通過觀察嘗試解釋細胞分裂時遺傳物質的平均分配。提高觀察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細胞分裂的.過程 指導學生觀察圖片及植物細胞分裂動畫,描述植物細胞的分裂過程。

展示動物細胞分裂過程的圖片、動畫,要求學生描述動物細胞的分裂過程。

引導學生比較動植物細胞分裂過程的異同,歸納細胞分裂的過程。 觀察圖片,結合動畫描述植物細胞的分裂過程。

觀察圖片、動畫描述動物細胞的分裂過程。

對比,描述 培養學生在觀察中獲取信息的能力。

提高學生進行對比觀察、分析思維能力。

細胞分裂的意義 提問:對于單細胞生物細胞分裂的意義。

對于多細胞生物細胞分裂的意義。 思考,回答 通過講授,理解細胞分裂的意義。

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篇15】

設計理念:

葉子是學生常見,也是繪畫作品里經常出現的繪畫題材,在學生平時的作品里更多的注重了色彩和外形的表現,包括日常的觀察中都忽略了細小的葉脈的存在。究其原因,我們平時就缺少細節的觀察,因此,本課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突出美術學科的審美性、情感性、想象性,在一系列的觀察、欣賞、探究的過程中促進學生基本美術素養的形成。

1、緊扣審美這一主線,導入新課直接讓學生夸夸葉子的美,從學生已有的審美經驗出發,在感受葉子形狀美、色彩美的基礎上,運用放大的方法感受葉脈的存在與形狀美,同時學會觀察細節。

2、在重點觀察網狀葉脈的基礎上,在欣賞的過程中,學生主動運用學到的觀察方法發現另一類形狀的葉脈,在嘗試畫的過程中歸納線條粗細表現的方法,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學習用線添加、組合,表達想象的方法,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構建新知。

3、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在傾聽中想象,感受葉脈的內在精神——大愛無痕。通過送“幸運葉”這一教學環節,引發學生愛的情感,本課以歌曲《愛的人間》結束,升華學生的情感,切實體現美術學科本位,關注每一次引導對學生心靈的凈化,關注眼睛和心靈的藝術共鳴。體現美術學科的情感性,人文性,讓理性與情感更多的結合在一起。

4、美術是一種視覺語言性溝通或視覺語言性活動,其中“對話”與感受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特點,收集大量圖片,引導學生與自然“對話“,感受自然的美與神奇,與大師作品和小朋友作品“對話”,感受線的藝術魅力,與老師同學“對話”撞擊出思維的火花。在對話中提高美術鑒賞力,產生情感共鳴,激發無窮的想象力,創造力。

5、以小組的形式完成作業,在擺放樹葉的過程中學會合作。在互動評價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學會欣賞他人,發現不足的過程中完善自己,全面提升個人素養。

教學目標:

1、觀察葉子的外形以及葉脈的造型,能夠說出葉脈的生長規律。

2、選擇一片葉子最喜歡的或想象中的葉子,將它畫下來,著重表現美麗的葉脈。

3、感受葉脈的美麗與神奇,學會關愛他人,形成合作意識。

課前準備:

準備課件,學生每人收集1~2片樹葉、彩紙,剪刀、記號筆。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老師收拿一片葉子問學生這是什么呀?

2、學生回答是樹葉,讓學生觀察,在這張葉片上,你還看到了什么?一些線。你知道人們把他們叫做什么?(葉脈、葉莖)

師小結:葉子上的這些纖細的葉脈就同我們人的血管一樣,遍布全身用來輸送水份、養份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葉子上的小血管>>師板書課題。

二、感知、表現葉脈的生長規律。

(一)認識網狀的葉脈

1、大屏幕展示:葉脈的標本,師引導學生觀察這些葉脈——線的特點。師隨機板書:多、密、長、短、粗、細、分叉、交叉

課件介紹主脈、支脈、次支脈。

請仔細看看自己收集來的葉子上的葉脈,他們的形狀完全一樣嗎?它的葉脈和屏幕上那張葉脈形狀完全一樣嗎?得出:相同形狀的葉子,它們的葉脈肯定是不完全一樣的。

2、嘗試用線條表現葉脈的生長規律

①、你們能用線條畫出葉脈的美嗎?學生邊畫師邊提示葉脈的特征,啟發學生思考:如何能畫出它們的粗細變化呢?

請2~3名學生到黑板上畫,其余學生在下面畫。

3、師生點評小結,強調畫一定要畫出事物的特征。

①粗的葉脈和細的葉脈又是怎樣表現的'呢?學生歸納小結:a雙線勾畫b描邊加粗。

②次支脈的生長的方向——從主脈向葉尖、葉邊的方向生長,并越來越細,師幫助修改,強調畫到葉邊,葉尖。

③師幫助添畫次支脈,老師經常說有的同學畫面太空,缺少細節,什么是細節,把這些纖細的支脈畫出來,這片葉子就有了細節了,強調細節產生美,使畫面更生動,富有節奏感。

④學生修改作品、添加細節。圖(2)圖(3)

(二)認識平行狀的葉脈,欣賞各種形狀的葉子和葉脈,感受葉脈的神奇魅力

三、創設情境,引導想象,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四、與大師和小朋友的作品“對話”,感受線的藝術魅力,激發想象力,創造力

(一)剛才我們運用了寫實的手法畫了真實的葉脈,然而我們在日常的繪畫中更多地運用了想象、添加的方法使畫面更精彩。請欣賞大師與小朋友的作品,課件出示:

1、(埃舍爾的《魚》)和學生作品,猜一猜,哪幅畫是大師的作品,為什么?在小朋友的畫上你又看到了什么呢?師引導欣賞:看似復雜的圖形其實都是由簡單的圖形和一些變化的線條添加、組合而成的,其實只要我們稍微動一下腦筋,也能做得更好。

2、畢加索的作品,你看出來畫面上畫什么嗎,他畫的人很怪,一會兒看像正面,一會兒像側面,人身上添加了好多各種各樣的線條,畫面很飽滿,想象奇特。學生作品嚴謹、寫實。

(二)欣賞其他小朋友的畫

(三)欣賞了這些畫,如果讓你再畫小血管,你有什么新的想法?學生交流。

五、實踐創作,學會關心他人,形成合作精神

作業要求:

1、用寫實或想象(用多種線條組合、添加)的方法畫出最美的那片葉子。

2、把畫好的葉子,沿著葉子邊緣用剪刀把它剪下來貼到黑板的樹上,讓 “幸運樹”更加茂盛。

六、在評價中升華、提升。

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篇16】

一、教材簡介:

本微課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生物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生物圈中的人》的第四章《人體內物質的運輸》的第二節《血流的管道——血管》的內容,此微課選取的是在學生學習“血液”之后進行的環節。微課著重呈現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學習“人體三種血管的比較”,學生如何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

二、設計理念:

我在設計這一堂課時,主要從七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對新事物容易產生興趣的特點出發,通過圖片、動畫影等多媒體手段,幫助學生“分辨三種血管,了解血管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關系”重點問題,通過學生親手標出三種血管的關系圖,讓學生體驗它們之間關系,完善構建的知識框架,最后通過觀看血管視頻,拓展學生視野,提高學生認識水平。

設計特色是力求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同時讓學生學會用所學生物學知識解釋生活實際問題。教學過程充分體現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特點,啟發引導學生在多思考、多觀察、多參與的過程中主動地去獲取知識,體驗過程、感悟方法,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的好奇心比較強,同時表現欲望也很強烈,但是學生的各種能力正在形成之中,需要教師的指導。因此,本節課我主要采用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問題導學的方法,幫助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收獲多種能力。

四、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描述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的結構與功能特點。

2. 嘗試區分這三種血管以及血液在這三種血管內流動的情況。

過程與方法:

能夠分辨血管的種類、結構和功能的不同、三種血管的關系。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珍愛生命的意識及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觀點。

五、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能夠分辨三種血管,了解血管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關系。

教學難點:分辨毛細血管、靜脈和動脈血管。

六、教學用具

投影儀 幻燈片 有關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的物質交換資料。

83088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密光学实验平台-红外粉末压片机模具-天津博君 | 酒精检测棒,数显温湿度计,酒安酒精测试仪,酒精检测仪,呼气式酒精检测仪-郑州欧诺仪器有限公司 | 长沙广告公司_制作,长沙喷绘_发光字_招牌制作_长沙泓润广告官网 长城人品牌官网 | ETFE膜结构_PTFE膜结构_空间钢结构_膜结构_张拉膜_浙江萬豪空间结构集团有限公司 | 食品质构分析仪-氧化诱导分析仪-瞬态法导热系数仪|热冰百科 | 诸城网站建设-网络推广-网站优化-阿里巴巴托管-诸城恒泰互联 | 上海风淋室_上海风淋室厂家_上海风淋室价格_上海伯淋 | 无线讲解器-导游讲解器-自助讲解器-分区讲解系统 品牌生产厂家[鹰米讲解-合肥市徽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电镀整流器_微弧氧化电源_高频电解电源_微弧氧化设备厂家_深圳开瑞节能 | 重庆轻质隔墙板-重庆安吉升科技有限公司 | 济南拼接屏_山东液晶拼接屏_济南LED显示屏—维康国际官网 | 压砖机、液压制砖机、静压砖机、环保砖机生产厂家—杜甫机械 | 彭世修脚_修脚加盟_彭世修脚加盟_彭世足疗加盟_足疗加盟连锁_彭世修脚技术培训_彭世足疗 | 3D全息投影_地面互动投影_360度立体投影_水幕灯光秀 | 广东银虎 蜂窝块状沸石分子筛-吸附脱硫分子筛-萍乡市捷龙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风淋室生产厂家报价_传递窗|送风口|臭氧机|FFU-山东盛之源净化设备 | 大型低温冷却液循环泵-低温水槽冷阱「厂家品牌」京华仪器_京华仪器 | 基本型顶空进样器-全自动热脱附解吸仪价格-AutoHS全模式-成都科林分析技术有限公司 | 污水提升器,污水提升泵,污水提升装置-德国泽德(zehnder)水泵系统有限公司 | 视觉检测设备_自动化检测设备_CCD视觉检测机_外观缺陷检测-瑞智光电 | 报警器_家用防盗报警器_烟雾报警器_燃气报警器_防盗报警系统厂家-深圳市刻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金属波纹补偿器厂家_不锈钢膨胀节价格_非金属伸缩节定制-庆达补偿器 | 物和码官网,物和码,免费一物一码数字化营销SaaS平台 | 活性氧化铝球|氧化铝干燥剂|分子筛干燥剂|氢氧化铝粉-淄博同心材料有限公司 | 信阳网站建设专家-信阳时代网联-【信阳网站建设百度推广优质服务提供商】信阳网站建设|信阳网络公司|信阳网络营销推广 | 数控专用机床,专用机床,自动线,组合机床,动力头,自动化加工生产线,江苏海鑫机床有限公司 | 并离网逆变器_高频UPS电源定制_户用储能光伏逆变器厂家-深圳市索克新能源 | 即用型透析袋,透析袋夹子,药敏纸片,L型涂布棒-上海桥星贸易有限公司 | 优考试_免费在线考试系统_培训考试系统_题库系统_组卷答题系统_匡优考试 | 安德建奇火花机-阿奇夏米尔慢走丝|高维|发那科-北京杰森柏汇 | 齿式联轴器-弹性联轴器-联轴器厂家-江苏诺兴传动联轴器制造有限公司 | 硬齿面减速机_厂家-山东安吉富传动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 12cr1mov无缝钢管切割-15crmog无缝钢管切割-40cr无缝钢管切割-42crmo无缝钢管切割-Q345B无缝钢管切割-45#无缝钢管切割 - 聊城宽达钢管有限公司 | 设定时间记录电子秤-自动累计储存电子秤-昆山巨天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 外贸网站建设-外贸网站设计制作开发公司-外贸独立站建设【企术】 | 杭州画室_十大画室_白墙画室_杭州美术培训_国美附中培训_附中考前培训_升学率高的画室_美术中考集训美术高考集训基地 | KBX-220倾斜开关|KBW-220P/L跑偏开关|拉绳开关|DHJY-I隔爆打滑开关|溜槽堵塞开关|欠速开关|声光报警器-山东卓信有限公司 | 巨野月嫂-家政公司-巨野县红墙安康母婴护理中心 | 深圳美安可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喷码机,定制喷码机,二维码喷码机,深圳喷码机,纸箱喷码机,东莞喷码机 UV喷码机,日期喷码机,鸡蛋喷码机,管芯喷码机,管内壁喷码机,喷码机厂家 | 充气膜专家-气膜馆-PTFE膜结构-ETFE膜结构-商业街膜结构-奥克金鼎 | 衬四氟_衬氟储罐_四氟储罐-无锡市氟瑞特防腐科技有限公司 | 煤机配件厂家_刮板机配件_链轮轴组_河南双志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