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期末總結教案
經過一年時間的七年級語文教育任務,作為七年級語文教師的你一定有著許多的成就,那么你知道如何寫一篇七年級語文期末總結教案嗎?它會對你教學帶來積極的影響。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七年級語文期末總結教案”,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七年級語文期末總結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掌握關鍵詞句,理解文章內容。
2、研讀課文,積累名言警句。
3、背誦課文,汲取精神養料。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作者: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瑯玡陽都(今山東沂南南)人,三國時蜀漢政治家、軍事家。他一生立志“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為此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高風亮節言傳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誡子書》,聆聽他對子女、后人的諄諄教誨。《誡子書》,告誡兒子的一封家書。
二、初讀課文
老師范讀,學生勾畫生字詞。注意句子的停頓。
如: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年時/與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學生自由讀課文。
聽朗讀錄音,體味語調、語速的變化,揣摩作者情感。
學生再自由讀一遍課文。
三、精讀課文。
1、小組合作,借助注釋疏通文意,互相質疑解難,嘗試翻譯課文。
難點:(1)詞語廣才——增長才干。勵精——振奮精神。治性——修養性情。馳——疾行,指迅速逝去。
(2)句子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提醒學生翻譯課文時不能直譯的便意譯,無論哪種譯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以第二個句子為例:年華隨著時光飛馳,意志隨著歲月流逝,最終枯敗零落,對社會無益······
2、總結交流:
四人一組互相翻譯課文,交流指正。選2名學生朗讀自己的譯文,老師闡述自己觀點,供參考。
3、說說對下列兩句話的理解。
(1)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依靠內心安靜精力集中來修養身心,依靠儉樸的作風來培養品德)
(2)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輕淡就不會有明確的志向,不能平靜地學習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
4、畫出文中提到“志”的語句,聯系上下文,說說你對“志”與“學”的關系是怎樣理解的。(不學習就難以增長才干,沒有志向就難以學有所成。)
四、練習試為下列句子劃分節奏,在反復誦讀中,體會文言文的韻律美。
1、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2、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3、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4、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五、作業
背誦全文。
七年級語文期末總結教案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自讀課文,預習字詞;
2.概括內容,梳理故事情節;
【過程與方法】
1. 體會本文伏筆手法運用的精妙;
2.抓住文中的描寫,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感知人物形象,感悟人性的偉大。
導語設計
《三體》系列長篇科幻小說大家讀過嗎?
對,回眸2015年,中國科幻小說界最吸引眼球的作品就是 這部《三體》。作品講述了地球人類文明和三體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殺及兩個文明在宇宙中的興衰歷程。
說到《三體》,就一定要提到作者——誰啊?
對,它的作者是劉慈欣。今天就讓我們一道走進他的另一篇科幻小說《帶上她的眼睛》,來感受科幻小說中科學與幻想交相輝映的無窮魅力……
學習過程
目標導學一 :檢查預習,介紹作者。
1. 認讀理解文中出現的生字詞。
點綴 漫步 遲鈍 閑暇 凸現 拍攝 蔚藍 合攏 吟唱 孤零零
不期而至 心有靈犀 天涯海角
2.請大家上網查閱資料,用最簡潔的語言介紹劉慈欣。?
劉慈欣是 的科幻作家,他創作的主要作品有《地球往事三部曲》《球狀閃電》《超新星紀元》。
2015年8月23日,《三體》獲得第73屆雨果獎長篇小說獎——這是亞洲人首次獲得有?科幻界諾貝爾文學獎?之稱的雨果獎。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嚴鋒 評論稱,劉慈欣?憑一己之力將中國科幻文學提升至水平?。
目標導學二 :解讀標題,概括情節。
1. 同學們已經認真預習過課文,現在請看標題——“帶上她的眼睛”, 你能設計幾個怎樣的問題來考考同學們?
示例:
(1)帶上她的眼睛去干嘛?
帶上她的眼睛去度假。
(2)為什么要帶上她的眼睛?
因為她是“落日六號”的領航員,飛船在地心出了事故,所以她被困在了地心。所以帶上小女孩的眼睛最后一次領略地球表面的風光。
2. 誰能將剛才同學們的回答連貫起來,寫成一段話,來概括全文的主要內容?
我覺得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落日六號”地航飛船失事了,領航員小姑娘被困在了地心,再也無法看見地面世界,所以主任讓我帶上她的眼睛去度假。
師小結:因為?落日六號?地航飛船失事,小姑娘被困地心。為 了讓小姑娘最后看看這美麗的世界,所以主任安排我帶上她的眼睛去度假。
目標導學三 :深入體會,伏筆運用。
概括完課文之后,我們進一步深入文本,仔細品味,相信你會收獲更多的精彩。本文曾獲得1999年度第11屆銀河獎一等獎,其能夠獲獎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構思的巧妙。
1.教師舉例。
在第2段中有這樣一句話:“是一個好像剛畢業的小姑娘”。初讀時我也沒在意,但讀到第43段時,有這樣一句話:“飛船上的生命 循環系統還可以運行50年至80年,她將在這不到10立方米的地心世界里度過自己的余生。” 讀到這里,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剛剛畢業的小姑娘,花季才剛剛開始啊,就被終身囚禁,太慘了!心痛之余,情不自禁地把剛才的感受作為旁批寫了下來。此時,我深刻體會到了“一個好像剛畢業的小姑娘”這句話的深意。
在本文中,開頭的那句“是一個好像剛畢業的小姑娘”是為后文所作的提示或暗示,這樣的表現手法叫什么?
這種表現手法叫伏筆。
2. 所以說巧妙地運用伏筆與照應,可以收到雖在意料 之外,卻在情理之中的效果。文中像這樣的伏筆還有不少,它們究竟有什么作用呢?下面我們運用旁批法來體會。旁批法我們學過,今天我們繼續使用旁批法來自讀課文。
(1)“呀,真美,能聞聞它嗎?不,別拔下它。”這是一處伏筆,照應后文的“生命算什么,僅僅能用脆弱來描述它 嗎?”
(2)“熱,熱得像——地獄。”是一處伏筆,“飛船被裹在6000多公里厚的物質中”,“周圍是溫度高達5000攝氏度,壓力可以把碳在一秒中內變成金剛石的液態鐵鎳!”是照應。
目標導學四 :分析人物,感悟精神
1. 小花的生命是脆弱的,小姑娘的生命同樣是脆弱的。所以說,文中這么多的伏筆和照應,歸根結底,都是為了表現出小姑娘的處境。小姑娘的處境怎么樣 ?
小姑娘身陷絕境。
2.她的心態如何?你從哪 里看出來的?
平靜。
3.從哪一段里找到的?
第44段。
3. 身陷絕境卻如此平靜,請問小姑娘強大的精神力量從何而來?帶著這個問題,讓我們齊聲朗讀第45、45兩個自然段,看看小姑娘具有怎樣的性格特點和精神品質。
①強烈的敬業精神 ;②為科學獻身的精神;③對生養了自己的這顆星球的無限的熱愛。
4. 指名朗讀第45、46、47段,在朗讀中進一步來感悟人性的崇高與偉大。
同學們想想看,地球在“我”的腦海中變得透明了。地球怎么能變得透明呢?是小姑娘精神的光芒穿透了6300公里厚的地層,將這顆蔚藍的星球照耀得晶瑩剔透,璀璨奪目。
5.目前來看,身陷絕境的小姑娘獲救的希望是渺茫的,那青春的面容將被永遠封閉在地心,令人心痛卻又無能為力。但科技的飛速發展給人們帶來希望。經過20年的研制,第一艘能夠進入地心航行的地航飛船“落日20 號”研制成功。你很榮幸,成為了“落日20號”地 航飛船的地航員,進入地心,找到了“落日六號”并同它成功對接。接下來會發生什么呢?請展開你的想象,續寫一段文字。
示例:見到小姑娘之后,她面帶微笑地遞給了我一支鉛筆,也就是文中反復提到的失重的鉛筆。正當我感到疑惑之時,她用非常輕的,像是耳語一樣的聲音對我說:“我不打算走了,我想永遠留在這里。資料你帶走吧,這支鉛筆,就當是我留給你的紀念吧。”她說完就轉身走向了工作臺。我輕輕叫住了她,沉默了一小會,我 攥緊了拳頭,一字一頓地說道:“我,陪你,一起,留在,這里。”于是我和小姑娘成了好搭檔,一起投身到對地心世界的研究中。
【教學提示】
提前布置預習任務。大屏幕展示。
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閱讀體驗。
要求語意連貫,內容完整。大屏幕展示。
【學法指導】
伏筆,指文章或文藝作品中,在前段里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它常常與?照應?配合使用,即所謂前有伏筆,后有照應。伏筆通常比較隱蔽,巧妙的伏筆,在看到?照應?之前,貌似?閑筆?。
【教學提示 】
批注完之后,鄰座的同學互相觀摩,看看別人是怎么寫的,組長負責組織。
續寫時,盡量做到與課文中的伏筆形成照應。
板書設計
帶上她的眼睛
“落日六號”地航飛船失事 運用伏筆
帶上她的眼睛去度假 人性偉大
七年級語文期末總結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積累文言詞匯,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
(2)培養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
(3)品味文章的寫作特色。
2、過程與方法
在反復誦讀與合作交流的基礎上掌握文言詞匯,理解文章內容。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理解“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2)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難點:
1、重點:積累文言詞匯,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
2、難點:理解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景導入
從前,有一條河邊有座寺廟。一天,廟前兩座石獸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幾年后,寺廟里的和尚到哪里能找到這兩座石獸呢?(同學們如果預習了文章,就知道是上游)石獸為什么會向上游“跑”呢?今天我們來學習《河中石獸》一文,從中找出答案。
二、新知探究
1、作者簡介:
紀昀,字曉嵐。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學問淵博,曾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因獲罪遣戍烏魯木齊。釋放回京后,任《四庫全書》總纂官,編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目錄學上貢獻很大。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
2、朗讀課文
(1)學生大聲自由朗讀兩遍,做到朗讀無障礙。
(2)再次朗讀,讀出句中停頓。
(3)借助工具書和注釋理解疑難詞語,嘗試在理解疑難詞語的基礎上翻譯文章。
(4)將不能解決的詞或句標注出來,小組合作探究。
三、交流展示
請學生翻譯課文。
四、綜合運用
1、通假字
曳鐵鈀“鈀”同“耙”,平整土地的農具
2、古今異義
(1)二石獸并沉焉。
古義:一起 今義:并列
(2)閱十余歲。
古義:經歷 今義:閱讀
(3)是非木柿。
古義:這 今義:判斷動詞
(4)蓋石性堅重。
古義:發語詞,因為 今義: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5)但知其一。
古義:只 今義:表轉折但是,卻
(6)爾輩不能究物理..
古義:客觀事物的道理,規律 今義:一種學科
(7)河干.
古義:岸,水邊 今義:水分不足,干燥
3、一詞多義
去:豈有為暴漲攜之去 離開
相去甚遠已 距離
為: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被,介詞
必于石下迎水外嚙沙為坎穴 成為,動詞
眾服為確論 認為,動詞
如:如是再嚙 像
如其言 按照
之:
聞之笑曰 代詞,代順流而下尋找石獸這件事。
沿河求之 代詞,代石獸。
一老河兵聞之 代詞,代“求之地中”這種觀點。
當求之于上流 代詞,代石頭。
其反激之力結構 助詞,的。
至石之半結構 助詞,的。
求之下流 代詞,代石獸。
求之地中 代詞,代石獸。
然則天下之事結構 助詞,的。
4、詞類活用
棹:名詞用作動詞 船槳,劃(船)
暴漲:動詞用作名詞,洪水。
五、整合提升
復述故事。
六、檢測鞏固
完成課后思考與練習一
第二課時
一、情景導入
概括文章主要內容。(復習導入)
二、新知探究
1、文中講到了尋找石獸的哪四種方法?他們各自的根據是什么?(完成思考與練習一)
2、在尋找石獸的問題上,廟僧和講學家犯了什么錯?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確辦法?
三、交流展示
在尋找石獸的問題上,廟僧和講學家犯了什么錯?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確辦法?
廟僧:
第一種:沒考慮流水、石獸、泥沙的關系
第二種:只考慮到了流水,沒有考慮到石獸和泥沙;
講學家:只考慮了石獸和泥沙的關系,忽略了流水。
所以他們都犯了脫離實際、主觀臆斷的錯誤。
老河兵:則根據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屬性,以及三者之問的關系,作出正確的判斷。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準確把握三者的性質及其相互關系,所以他提出了正確的辦法,找到了石獸。
四、綜合運用
分析寺僧、講學家、老河兵的代表的三種態度
寺僧:忽而原地打撈忽而順流而下——代表不深思熟慮而盲目行動的態度。
講學家:空談事理,脫離實際——代表據理臆斷的態度
老河兵:從實際出發,綜合考慮各種現實因素——代表實事求是的態度。
五、整合提升
歸納本文的主旨:
本文通過尋找倒塌在河里的石獸的故事,說明許多自然現象的發生往往有著復雜的原因,我們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僅根據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作出主觀判斷,而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實事求是,強調實踐出真知,不能主觀臆斷。
六、檢測鞏固
課文闡述的事理對我們平時的生活、學習有什么啟示?
1、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調查探究事物的特性;
2、更不能主觀臆斷,而應當遵循客觀事物的規律。
3、同時也詮釋了生活學習中要注意理論聯系實際,不可做空頭理論家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