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冊政治教案優秀范文五篇
教學是一種創造性勞動。寫一份優秀教案是設計者教育思想、智慧、動機、經驗、個性和教學藝術性的綜合體現。政治是以經濟為基礎的上層建筑,是經濟的集中表現,以政治權力為核心展開各種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總和。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七年級下冊政治教案,希望大家喜歡。
七年級下冊政治教案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了解自尊自信的含義,知道自尊自信是積極的心理品質。要培養正確的自尊心和充分的自信心。
2.能力目標
通過學習,提高對自尊自信的認識和理解的能力,要初步全面、準確地了解自己的能力,并且懂得自尊自信與人的成功息息相關。
3.覺悟目標
通過學習,了解青少年自尊自信的特點,認識到正確認識自己是確立個人自尊心和自信以后基礎。并且自覺運用一些方法,通過有效途徑,鍛煉提高個人的自覺意識和自信心。同時,把個人的自尊自信上升為集體、國家和民族的自尊自信,爭取成為祖國、對人民有用的人才。
教學重點
(1)青少年自尊自信的特點。
(2)培養正確的自尊心和充分的自信心的途徑。
教學難點
(1)自尊、自信的含義及二者的關系。
(2)持久的自尊自信需正確看待成功和失敗。
課時安排
1課時
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了解了自尊自信對青少年成長的意義。自尊自信的心理品格,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實踐中逐步培養起來的。青少年應該自覺地進行自尊自信的培養。哪么,培養自尊自信首先應該注意什么呢?
一、尋找個人自尊自信的支點(板書)
師:同學們看講臺上,我放了一個小球和一只木棍,你用什么方法能把這個小球撬起來呢?找幾個同學上來分別演示,并說出你的辦法。
生演示后教師歸納:剛才一位同學說,運用杠桿原理,找一個支點,把木棍放在這個支點上,就能撬起這個小球了。他講得非常好。假如,我們把人的自尊自信看成是這個小球,那么提升作為社會中個體的人的自尊自信就需要一個“支點”,這個“支點”是什么呢?這個“支點”就是正確認識自己。哪么如何才能正確認識自己呢?
(一)用全面的觀點看待自己。
師:那么,我們下面制作一個尋人啟事。每位同學拿一張紙來,用文字的形式從外表、性格、情緒、特長等方面給自己畫一幅“自畫像”,不用寫名字。老師收上來后,找幾位同學隨便抽一張字條念一下,讓同學們猜猜這一張尋人啟事上的同學是我們班的哪一位?
生演示后教師歸納:剛才幾位同學的尋人啟事,我們為什么猜不出來呢?因為寫的太籠統了。我們應該找出自己與別的同學的不同之處,
(二)用發展的觀點看待自己。
師:我們要用發展地觀點看待自己.要了解昨天的“我”,認識今天的“我”,追求明天的“我”;既要看到自己的成長和進步,又要看到自己不足,知道應該努力的方向!
議一議:從劉邦和項羽的成功與失敗的歷史故事,你來談談應該怎樣用發展的觀點看待自己?
師: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耕耘的土壤.只要我們通過不斷的努力,都有可能改變不理想的現實,并且取得成功,從而擁有自尊自信的良好品格.
二,培養自尊自信的方法的途徑.
{一}創造成功的記錄.
師:自尊自信是成功的產兒,如果一個人在學習的生活中總是充滿著失敗,如何能自尊自信起來呢?因此,我們要創造成功的記錄!那么,要創造成功的記錄,首先應該做什么呢?我們看一個材料:
(小故事):貝爾納是法國的作家,一生創造了大量的小說和劇本.一次,法國一家報紙進行一次有獎智力競賽.題名是:如果法國的博物館盧浮宮失火了,情況只允許搶救出一幅畫,你會搶出哪一幅呢?結果在成千上萬的答案中,貝爾納以答案獲得了該獎金.他的回答是:”我搶離出口最近的那幅畫.”
師提問:聽了這個故事,同學們談談要創造成功的記錄,首先應該做什么呢?
生答:首先要選擇一個適當的目標.
師:對!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分析一下這位同學的情況.有位同學期中考試,英語只考了45分,你會給他定一個什么目標,幫助他增強自尊自信心呢?
(學生四人一組討論,然后各派一人發言.)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你給他定的目標是46分,經過努力得了47分.他積小勝為大勝,有了成功的體驗,自信心就會越來越強.我們在學習生活中通過與其他同學進行橫向比較的時候,發現與其他同學相比,自己有差距時,有不足時,還要善于縱向比較,今天的“我”要與昨天的“我”進行比較,從初中一年級到初三年級幾十次的考試中,一分一分的增加,自己的英語水平會一步一步的提高,體會成功的喜樂.
(二)揚民族精神。
師:培養自尊心和自信心,還要堅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材料):研究生第一學期第一次西方文化與口語課,老師是美國人.他說這節課首先是大家彼此相互認識,然后每人選擇一些日后討論的話題,最后出個小小的測試題.
這時老師不緊不慢地說小測試很簡單,題目就是:”假如你去耶魯大學留學,你需要帶些什么?”
五人一個小組,大家熱烈地討論著,等我們把各自想要帶的東西`列出一個清單的時候后.老師已經在黑板上寫出了七八個“必需品”,如中國藥品,電話本、家庭照片、國旗。。。。。。而同學們列出的各種各樣,最多的列了45種,最少的也有16種。
老師看完大家開的“處方”后,似乎并沒有絲毫的高興,反而從眼神里透露出一絲不滿。隨后他指著黑板上他所列的必需品問了10個同學,手機、手提電腦及金錢等頻頻入選,惟獨國旗“落選”,他震驚地站在講臺上聳聳肩說:“NobodychoosetheChina-flag!(沒有一個人選擇國旗)”。
師:通過這個材料,同學們議一議:“維護國家尊嚴是大人們的事,與我們中學生無關。”這種想法對嗎?
(學生四人一組討論,然后各派一人發言.)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我國已經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中國與世界各國的聯系愈加密切了。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都不能以自己的言行損害祖國的榮譽和民族的尊嚴,這是每一個中國人都應有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我們只有發揚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不迷信.
(材料):一個心理學家做了一個實驗,他把一條大魚和一條小魚放在同一個魚缸里,但是卻用一塊薄玻璃把它們隔開,大魚三番五次想去吃小魚,卻碰壁了。后來心理學家把玻璃塊拿走了。大魚、小魚之間沒有阻隔了。小魚即使在大魚周圍游蕩,大魚也不吃它了,最后活活餓死了。
師:通過這個材料,同學們談談你看法。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我們面對任何問題要敢于嘗試,不要迷信_,更不能把自己的自尊和自信寄托與神仙和上帝。
課后練習
(1)怎樣尋找個人自尊自信的支點?
(2)怎樣才能創造成功的記錄?
(3)試舉幾例體現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典型事例。
七年級下冊政治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知道通過尋找個人自尊自信的支點、創造個人成功的記錄等方式來確立自尊自信。知道一些體現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典型事例。
過程與方法
進一步提高認知能力,能夠初步較全面、正確地了解自己,確立自尊自信的前提。在日常生活中,能夠保持個人較恰當的自尊心和一定的自信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有意識地引導自己,保持個人自尊自信的正確方向,把個人的自尊自信上升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以成為一個對祖國、對人民的有用之才。
教學建議
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指導學生學習有關自尊自信方面知識的目的,在于引導其行動。因而本框教學內容是全課的重點。課文提出了培養自尊自信的三點途徑,前兩點是實際性的指導,第三點是方向性的指導。重點是要指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與生活實際,將這些方法落實于行動。
教法建議
在懂得了“是什么”、“為什么”以后,重要的是“怎樣做”。也就是如何將心理品質教育最終落到實處。自尊自信的培養可以說有多種途徑,但最根本的則是如何認識自己突出的優勢和長處。因此,要引導學生廣開思路找自己的“長”。尤其是一些所謂的“差生”,教師應把重點放在他們身上,發動同學幫助其發現也許連自己也沒有認識到的優勢和長處,培養其自尊自信良好品質。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過程:
教師持一帶支架的相框進入教室,把它放在講臺桌上,老師引導說明相框能站立在桌上是因為后邊有支架。而每個人要想以自尊自信的良好形象自立于社會,也需要這樣一個“支點”,即每個人的優勢和長處。
學生活動:找優點
①以小組為單位
②每組指定一名同學作為找優點的對象
③自我找優點與小組其他成員給其找優點同時進行
④教師提示:“優點”不光是指學習好,體育好、唱歌好、人緣好、模仿能力強、做飯好等都是優點。
⑤時間五分鐘
⑥先由自己陳述所找優點,然后由小組其他成員陳述。
⑦當學生說出自己的優點后,教師示意學生掌聲鼓勵。
(目的:激發學生的自豪感,增強自信心。)
問:在贏得掌聲的時候,你能說說是用哪些具體的方法找到自己優點的嗎?
生答:要和別人相比較。當然,要選擇好比較的對象,比如,踢足球的水平,我就得和同學比,不能和比;全面挖掘自己優勢,當然,也要認識不足,才能揚長避短。
師:此外,還要逐步學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抓住今天,追求明天。
學生歸納:在成功的行動中,體驗勝利的喜悅,自信心不斷增強。要想成功,目標就要適當,行動也要勇敢。
用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話:“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漢。”說明要自信,就要獨立,不能有依賴性。
議一議:“維護國家尊嚴是大人們的事,與我們中學生無關。”這種想法對嗎?為什么?
生答:不對。人既要有人格,又要有國格。中學生也是國家公民,有維護國家尊嚴的義務。
問:維護祖國的尊嚴我們應怎樣做?
生答:繼承民族傳統、對外交往不卑不亢、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尊重國旗、國徽、國歌……
學生課堂小結
探究活動
我的自信心在哪里
活動(一)學生填寫調查表知道自己具有那些能力:
自我能力調查表
在符合你的題目的括號內劃"√",在不符合你的題目的括號內劃"_"。如果你還具備其他能力請填寫在第9題中
1.我對自己的理解能力充滿信心()
2.我對自己的社交能力充滿信心()
3.我對自己的學習能力充滿信心()
4.我對自己的表演能力充滿信心()
5.我對自己的體育能力充滿信心()
6.我對自己的組織能力充滿信心()
7.我對自己的繪畫能力充滿信心()
8.我對自己的自我保護能力充滿信心()
9.我還對自己的以下能力充滿信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動(二)回顧成功經歷及內心體驗,說明我們的能力還必須得到他人的肯定,自信心才可能確立。
"我得到了別人的大拇哥"
幼年的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寫成功事件),得到了__________________的大拇哥,我心里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童年的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寫成功事件),得到了__________________的大拇哥,我心里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少年的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寫成功事件),得到了__________________的大拇哥,我心里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動(三)自由演說,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能力和成功經歷,分析自尊自信是如何確立的,如何能培養自尊自信,并能指導自己的行動。
七年級下冊政治教案3
【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會與朋友交往的感受;樹立正確的友情觀,學會主動交友。
2.能力目標:區分“損友”和“益友”,學會辨別和分析交友方面的一些錯誤認識和做法,有選擇地交朋友。
3.知識目標:體會真摯的友情對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重要作用和意義,明確什么是真正的友情。
【重點難點】
1.重點:友情在我們生活中的作用和意義。
2.難點:友情是人的一種正常心理需要;正確區分“損友”和“益友”。
【學情分析】
進入中學后,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接觸面逐漸拓寬,中學生普遍有強烈的交往需要,迫切需要找到知心朋友,以傾訴內心的困惑,交流對生活的感受和看法,希望自己能被別人接受;得到理解和支持。但是,處于這一年齡階段的學生有時并不能夠很好地理解生活中的友情,不清楚“什么是真正的友誼”,“選擇朋友的標準是什么”,“具有什么樣的品質的人受人歡迎”等問題。因此,引導學生學會與同伴積極地交往,讓他們正確地理解友誼,善待友誼,學會尋找好朋友,對青少年友誼觀的形成以及青春期情感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教學方法】
討論法、角色扮演法、比較法、個案分析法。
【教學過程】
一、感悟友情,珍愛友情
(一)輕松一刻(說說、唱唱)——營造友好、輕松的氛圍,感悟友情
引言:我們生活在社會中,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尤其不能少了和朋友的交往。友誼可以成為鼓舞一個人前進的力量,可以使人欣慰,使人奮發,使人向前。愛因斯坦曾說:“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于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嚴正的朋友。”
1.請學生列舉以“朋友”或“友情”為主題的歌曲或者文藝作品的名稱,看誰知道得最多
2.請一兩位同學上講臺來為大家演唱自己所喜愛的以“朋友”或“友情”為主題的歌曲(或者播放有關“朋友”或“友情”為主題的音樂,如周華健演唱的歌曲《朋友》等),并請同學們欣賞并一起來演唱。
3.思考并交流:
(1)在歌曲播放和演唱的過程中,請問你對其中哪個畫面或哪句歌詞印象最深?為什么?
(2)你認為朋友能給你提供什么樣的幫助?
(學生發言:3一4人)
(二)真情告白:我的交友故事——聯系實際,體驗感悟
每個人從小到大都在編織友情,都有過這種情感的豐富體驗。請大家講一講自己和好朋友之間的故事(最愉快的交往、最難忘的朋友,或者回憶一下在你成長的道路上,哪一次來自朋友的善意勸說或告誡,使你至今難以忘懷)。
活動過程:
第一步:小組交流。學生6~8人一組圍坐,先組內交流自己的交友故事或在交友方面最深的感受和此時新的感悟。
第二步:全班交流,分享體驗。各組推薦或自薦一人為代表,用簡練的語言談自己交友的經歷,或是有代表性、典型的事,并用概括的話說出自己對朋友和友情的感受。(問題提示:(1)自己為什么需要友情?(2)在學習上自己曾經得到知心朋友的哪些幫助?
(3)知心朋友在自己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應該怎么辦?(4)在自己取得成功時,希望知心朋友怎么做?(5)知心朋友對自己最深刻的一次幫助是什么?)
學生匯報自己的感受,如:①我感受到交朋友應該真誠,不能虛情假意,否則不會做長久的朋友;②我感到朋友越多越好,人生路上不寂寞;③人生的各個階段都應該有好朋友;④我希望自己能結交很多朋友;⑤患難見真情,難得是摯友;⑥多一份友情多一條路。
學生活動評價指導:主要運用他評方式,即教師通過觀察、旁聽l『解各組成員參與交流的情況以及態度如何等,進行評價。
第三步:教師總結,概括出友情的作用:
友情可以幫助我們排解生活中的煩惱和憂愁。
友情使人分享更多的歡樂和幸福。
友情促進個人和集體的進步。
(三)反思交流——“假如沒有友情,我的生活將是……”
1.讓學生聯系自己的實際情況,充分想象,自由發言。(領悟:每個人都需要交往,每個人都需要朋友。)
2.出示馬斯洛“需要金字塔”的掛圖(或者課件)。
(1)思考與交流:看“需要金字塔”,哪些需要是物質方面的,哪些需要是心理方面的?
(2)講解需要層次理論,著重指出被愛和愛別人是一種精神和心理的需要,而友情是一種必不可少的心理“營養”,是我們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教師還要講清楚封閉心理的危害,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尋找友情。(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會有許多種需要,而愛的需要是一種基本的需要。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都是和友情相聯的。中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心理在變化,渴望得到理解和尊重,而這種愿望在和同齡朋友的交往中更容易實現,同學友情也就會成為中學生渴求的心理需要。如果一個中學生長期得不到友情,就無法從友情中體會交往的樂趣,情緒會變得孤僻,長期下去,會造成嚴重的心理問題。所以,獲得友情不僅是滿足人正常的心理需要,而且也能維護心理的健康。)
(3)溫馨小語:
“得不到友情的人將是終身可憐的孤獨者,沒有友情的社會是一片繁華的沙漠。”
(四)友情宣言活動——“友情真諦之我見”
活動過程:
第一步:請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表達對“友誼”或者對“朋友”一詞的理解,或說說自己所知道的一些有關友情的名人名言、諺語。(也可以讓學生填寫教材53頁“我對朋友的理解”欄目。)
第二步:請學生走出來,對全體同學宣讀自己的“友情宣言”,然后找出自己的好朋友,請他接下去宣讀,輪流進行。
二、慧眼識人,慎重交友——辨別真假友情
(_學生交友的現狀,認識交友的標準,讓學生明確自己不是隨意地和任何人都能交朋友的,而是有自己選擇的“標尺”。)
(一)童謠頻道——播放歌曲《找朋友》
思考與交流——擇友標準大家談:
1.這首幼兒時代就耳熟能詳的歌曲,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
2.你心目中真正的朋友是什么樣的?
3.你的擇友標準是什么?哪些朋友可以稱為益友?哪些朋友可以稱為損友?
(學生發言:3—4人)
(二)情景劇場(小品)(分_真的友情與庸俗的“哥們義氣”的區別)
人物:小明、青年、兩個壞學生、兩個警察。
情節:小明放學后,被兩個壞學生攔住搶錢,高個子青年解圍。小明感激不盡,視其為恩人,并交為朋友。平時和男青年吃喝玩樂,還學會了抽煙、喝酒。小明受到了欺負,都讓青年幫助他打架。有一天,青年偷了一臺照相機,讓小明幫助藏起來,.小明幫助藏了起來。案發后,兩人均被警察抓走。
請學生分析:這個小品說明在交友過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學生發言后,教師歸納)
在小品中,小明的故事告訴我們不能交那些對自己行為產生不良影響的朋友,結交了這樣的人做朋友,不會“幫”你,反而會“損”你、“害”你。我們把這種對自己道德品行產生不良影響的朋友稱為損友。
孔子也發表過對損友的見解:
損者三友——
友辟:心術不正的人(容易引導你步人歧途)。
友柔:華而不實的人(使你容易變得虛偽)。
友佞:阿諛奉承、花言巧語、諂媚的人(使你目中無人)。
我們的生活要求高質量的生活,我們的友情也需要高質量的友情,與益友交往是高質量的,與損友交往則是低質量的。因此要善交益友,不交損友。
(三)“我談益友”活動——結交良友
第一步:請學生結合自己的交友經歷,自由暢談一下:自己(學生).與__成為朋友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朋友可以稱為益友呢?在自己(學生)心目中,益友應該是什么樣的呢?
第二步:教師總結學生的發言,歸納結交良友的若干準則,并做簡單解釋。如:
1.志同道合,共同奮斗——這是結識朋友的基礎。
2.坦誠相待,推心置腹——這是結識朋友的標準。
3.彼此勉勵,榮辱與共——這是結識朋友的目的。
4.講求原則,廣交益友——要分_真的友情與庸俗的哥們義氣。
5.相互尊重,淡泊名利——尊重他人即是尊重自己。
6.心系他人,設身處地——與他人相處,凡事替換一下“位置”。
7.平易近人,寬容大度——適當寬容是化解人與人之間矛盾甚至怨恨的溶液。
8.忠于友情,講究信譽——誠實守信是我們選擇、結識朋友的標準之一。(也可以按照教材進行歸納)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認為益友分為三類:
益者三友——
友直:正直的人(影響你的品行)。
友諒:誠實守信的人(影響你的責任心)。
友多聞:有學問的人(影響你對知識的興趣)。
這個標準是古人總結的。友情的建立是根據自己的“標尺”選擇的結果,在選擇朋友時要分_真的友情與庸俗的“哥們義氣”的區別。前者以共同的事業為基礎,后者以各自的私利為出發點;前者以造福于社會為準繩,后者以滿足彼此的私利為準則;前者具有廣泛性、原則性,后者卻具有狹隘的排他性、不講原則。
交朋友,建立友情,要有自己的選擇,要經過自己認真的思考。交朋友時,要交那些對自己有幫助的朋友。幫助可以是很多方面的:可以是品德方面的,可以是學習方面的,也可以是技能方面的。總之,就是能使自己上進。這樣的朋友是應該多交的,我們把這種能夠幫助自己上進的朋友稱為益友。
(四)樂交需要自己幫助的朋友
溫馨故事:快速閱讀教材54頁王小剛和李小勇的故事。
討論與交流:你身邊是否有你需要的朋友?
教師總結:生活中,人人都希望自己能結交到對自己有幫助的益友,借助友誼為自己的進步助一臂之力。但交友不能只從自己的需要、利益出發。在我們身邊,還有許多需要我們關心和幫助的人,伸出我們的關愛之手,和他們交朋友,在那里也可以開出友誼之花。
結束語:友情是朋友間真摯的情感、心靈的交流,是經過歲月洗禮的真金,是精神世界的寶貴財富。生活中充滿友情。在你成功的時候,有人與你同歡樂;在你悲傷的時候,有人與你分擔憂愁。生活在友情中,你會像一滴水溶人大海,一棵禾苗生長在沃土,擁有一種博大的力量。
【課后作業】
《基礎訓練》P31訓練一
【板書設計】
生活需要友情(感悟友情,珍愛友情)
與友同行 善交益友
慧眼識人,慎重交友
樂交需要你的朋友
【注意事項】
1.給學生充分的參與機會。營造寬松、愉快的課堂氛圍,為學生提供一個有效的空間,引領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鼓勵每一個同學主動結合自己的交友實際發表觀點,引導學生體驗并與同學分享自己的交友故事和感受。教師的作用主要不是教給學生有關友情的道理,而是給學生提供一個充分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交往中、在交流中學會交友,在交流中感受友情,獲得友情。同時幫助學生整理出那些有價值的觀點,弓I導學生做出更進一步的思考。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在教學設計上按照“創設情景一感悟體驗一引導探究一理性概括一思想升華”的途徑,設置若干教學環節,重點放在學生的互相交流和討論上。
2.小品劇結束后,注意給學生營造一種讓學生積極踴躍發言、表達自己觀點的氣氛。教師盡可能站在學生的立場上來看待學生的觀點,這樣學生就比較容易在課堂上敞開心扉進行交流。
3.如果時間不夠,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可以不講。如果講解,也要注意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是有爭論的,不要絕對化。
4.課前準備:
師:
(1)準備幾首有關以“友誼、朋友”為主題的歌曲(磁帶或者做好多媒體課件)。如周華健《朋友》,譚詠麟《朋友》,臧天朔《朋友》,童謠《找朋友》等。
(2)準備一個因為友情而獲得成功的故事和一個因為缺乏友情而導致心理失調的故事。
(3)準備馬斯洛“需要金字塔”圖(或課件)
生:
(1)每位同學準備一個自己交友的小故事。
(2)收集有關友誼的格言、小故事。
七年級下冊政治教案4
【三維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尊重教師,理解教師的工作特點,增進與教師的感情,正確對待與教師交往中的問題與困惑,以積極的心態與老師交往,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2.能力目標:從心理換位的角度正確認識和對待師生關系及其可能產生的矛盾,提高與教師進行積極溝通的能力;通過小品、討論等形式,培養合作交流的能力。
3.知識目標:了解與教師交往與溝通的一些基本途徑和技巧,了解教師工作的基本特點。
【重點難點】
理解教師,正確對待教師的表揚和批評,正確認識和評價師生矛盾。
【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正步人青春期,他們中有些可能仍然保持孩童的活潑和外露,但閉鎖心理的出現、自我意識的覺醒、獨立意識的增強和性心理的萌芽,會慢慢地改變學生的交往狀況。一方面,學生需要友誼,渴望得到朋友的信賴和尊重,需要長輩的關愛和重視。溫馨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是他們健康成長中不可缺少的精神營養。和老師愉快相處,不僅有利于學生良好個性的形成,也讓他們的生活充滿樂趣,學習更自信更輕松。另一方面,受學生心理年齡特征和經驗的限制,很多學生不能恰當地理解相處之道。學生受到老師的表揚與批評,尤其是受到老師的批評,不知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也容易導致師生交往中的各種隔閡。
【教學方法】
采用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面向全體學生,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教師應該更多地以聆聽者、支持者、協商者的身份進入課堂,為學生創設各種情境和氛圍,設計多種活動,在活動中創設師生、生生之間交流的情景,增進學生的親身體驗,鍛煉實際的交往能力。
【教學過程】
一、歌曲導入
1.學生欣賞歌曲:《長大后我就成了你》。
2.這首歌表達了一個什么樣的情感和愿望?你愿意長大后也成為歌中的哪個“你”嗎?說說你的想法。
(不管學生是愿意還是不愿意,注意作正面引導)
二、心情故事
說說你的故事:你印象最深的一位老師是誰?他(她)為什么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交流與溝通
1.分組討論:從你的認識出發,你認為教師這門職業與其他職業有哪些方面的不同? 師:教師的這一職業特性決定了他們對自身和他們的工作要求非常高,特別是我們學生對教師有更高的期望。但教師也是人,也有被社會特別是被我們學生尊重、理解、關心和幫助的需要。我們不僅要了解老師對學生的期望,更要理解老師也可能出現過錯,特別是當被老師批評或與師生之間發生不愉快的事情時,要理解老師的苦衷。
2.小品:老師,你錯怪了我。
(故事內容:小王同學在語文課上正認真地聽講,鄰座同學傳過來一張紙條,約他放學后去打籃球。小王隨即把紙條退還給了那個同學,并輕聲勸告:“上課不要傳紙條!”誰知被_發現了,馬上批評了小王上課傳紙條、隨便講話的行為。當時,小王同學有口難言,十分委屈……)
請你幫他出出主意:這時小王該怎么辦?你在生活中遇到過這樣的問題嗎?你是怎樣處理的?說出來與大家交流一下。
3.課堂調查:受到過老師的批評和表揚的情況。(采用舉手的方式)
討論:(1)老師對我們有哪些期望或要求?
(2)我們該怎樣看待老師的批評和表揚?
師:有些同學說得很對,我們也要理解老師,老師對我們的批評表揚都體現出對我們
的期望,我們不僅要理解這些,更要理解老師也可能出現某種過錯,特別是當被老師批評
或與老師之間發生某種不愉快的事情時,要理解老師的苦衷,自覺反省自我,切不可對老
師求全責備,更不應該懷恨在心。
【課后作業】
《基礎訓練》P15訓練一
【板書設計】
教師 教師的職業特點
批 正
評 確
正視師生矛盾 與 理
表 解
揚
學生 學生自身特點
【注意事項】
1.注意正面引導。
2.分組討論要注意對主題的提示。
3.欣賞小品時注意既要讓學生說真話,又要讓學生有正確的價值判斷。
4.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放手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思想。
七年級下冊政治教案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懂得學習是一個探究和發現的過程,是苦樂交織的一種認識自然、社會和自我的活動;認識到學習能不斷認識和發現自我潛能,獲得一種不斷超越自我的無窮快樂,認識到學習既是權利又是義務。
能力目標:提高自主學習、克服困難和辨證思維的能力,并學會用法律維護自身權利。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驗到學習苦中有樂,領會學習帶來的快樂,從而能夠喜歡學習;懂得良好的學習環境來之不易,從而學會感激家庭、感激學校、感激社會,進一步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任職內驅力,通過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從而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辨證得客觀地看待學習中的苦與樂,并能夠正確對待。
難點:讓學生意識到“學習是一種享受,學習是一種快樂”。
教學方法:事例分析法; 講解法;談話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1.多媒體展示:四季的美麗圖片
提問:為什么會有四季?
2.“……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作者是誰?出自哪里?
3.世界上有幾大洲?幾大洋?
4. 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
(簡單的問題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夠在開始就讓學生體驗到成功,調動學習積極性)
你們都是從哪里學到這些知識的呢?(課堂、電視、課外書……)
無論是那種途徑,都是通過學習學得的。我們從出生到現在都是在不斷的學習,以后也將不斷的學習下去。在我們這十幾年的學習中,我們的同學一定對學習有著不同的感受吧,今天我們一起來詠嘆一下學習。
(二)新課
1.詠嘆學習
先來看一下我們的古人是怎么樣來詠嘆學習的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春天,讀書之樂樂如何?綠滿窗前草不鋤。
夏季,讀書之樂樂無窮,瑤琴一曲來熏風。
秋季,讀書之樂樂陶陶,起舞明月霜天高。
冬季,讀書之樂何處尋?數點梅花天地心。
——朱熹<四時讀書樂>
你從中讀到了什么?
你覺得我們的學習又是怎樣的呢?
引出讀書有苦有樂,到底是苦大于樂還是樂大于苦呢?
2.自由辯論:學習中苦大于樂VS學習中樂大于苦
總結陳辭:是學習是一個探究和發現的過程;是苦樂相伴,相互交融的;先苦后甜;苦中有樂。我們學習中的苦是暫時的,只要下定決心,努力克服,尋求解決的方法,困苦會煙消云散。
讓我們一起喊出“快樂學習吧!”
3.當我們坐在明亮的教室討論著學習是樂還是苦的時候,在世界的另外一些地方卻有人發出了“我要讀書”的吶喊。
A .多媒體出示《我要讀書》的圖片資料(見課件)
討論:1.是什么原因造成我們的同齡人失學或面臨失學呢?
2.請同學們想象失學后生活的種種遭遇或以后可能出現的遺憾。
3.請大家談談我們現在的學習生活和學習環境。
B.看相關鏈接的內容:《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對青少年的學習權利和義務作出了明確的規定。
第四條: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第十一條: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必須使適齡的子女或者被監護人按時入學,接受規定年限的義務教育。
結合以上材料,你有什么啟示?
C.看漫畫:放牛娃的理想
說說你的感受
(三)作業:
根據圖畫和這節課所學的,結合實際,寫一點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