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稼先》七年級語文教案
鄧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之家,1945年抗戰勝利時,鄧稼先從西南聯大畢業,他于1947年通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于翌年秋進入美國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學研究生院。下面由我為大家整理了關于《鄧稼先》七年級語文教案,供大家參考。
《鄧稼先》七年級語文教案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感知、了解本文運用具體典型的事例塑造人物形象的特點。
(2)能力目標:引導學生體會,文章是如何抓住有表現力的語言動作進行細致生動的描寫,從而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并向課文學習人物語言動作的描寫技巧。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會鄧稼先獻身祖國的崇高精神,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
教學重點:閱讀這個不尋常的故事,了解故事背后那個可敬的人,讀懂故事中表現的人物的精神。
教學難點:把握文章是如何抓住有表現力的語言動作進行細致生動的描寫,從而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觀看一段我國第一顆_和氫彈爆炸成功的視頻錄像。
導語:剛才給大家展示的是我國在1964年至1975年在國防科技事業上取得的重大成就。其中最令人矚目,也最令人奮的是_與氫彈的爆炸成功。_與氫彈爆炸成功打破了美蘇等國的核壟斷與核遏制,意味著我國國防科技事業邁上了一個新臺階,更意味著中國人任人欺凌的時代結束了!對這一轉變作出了巨大貢獻的,有一位長期以來鮮為人知的科學家――鄧稼先。
二、簡介鄧稼先、作者以及文體知識。
1、介紹鄧稼先、介紹作者
2、介紹文體知識
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訊。通訊,是運用敘述、描寫、抒情、議論等多種手法,具體、生動、形象地反映新聞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種新聞報道形式。它是記敘文的一種,是報紙、廣播電臺、通訊社常用的文體。
三、檢查預習
1.給加點的字注音(多媒體投影)
2.根據意思寫成語(多媒體投影)
四、初步感知全文
1.概括文章內容
文章主要介紹了鄧稼先從接受研制_的任務,從此隱姓埋名,到研究制造_、氫彈的一段經歷。
2.找出最能概述鄧稼先一生的句子
——這就是鄧稼先!一個把自己的一生獻給祖國的人。
五、合作探究
1、課文寫了哪些事情,表現了鄧稼先什么精神?
2.為了表現人物的這些高貴品質,作者采用了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動作描寫和細節描寫,請同學們跳讀課文,把相關的語句劃出來,并想一想,它們分別表現了人物怎樣的內心世界?好在哪里?
3、放聲朗讀,加深體會
六、小結歸納:
1、鄧稼先是中華民族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和開拓者,是我國的“兩彈元勛”。他為人真誠謙虛,樸實坦誠。他熱愛自己的祖國,熱愛所從事的事業,對祖國對民族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祖國!
2、總結人物通訊的特點:
人物通訊與一般的記敘文相比,要求所舉事例絕對真實,不僅敘述故事情節,還應著重刻畫人,注重刻畫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現人物的思想品質。
七、拓展延伸
在中國歷,除了像鄧稼先這樣偉大的科學家以外,你還知道哪些科學家,簡要說說他們的事例或成就。
八、總結,提出希望
同學們,希望你們在今后的學習中,以鄧稼先為榜樣,樹立堅定的生活目標,培養無私奉獻、不怕吃苦的精神,做一個對祖國、民族有用的人。
九、布置作業
選擇你最喜歡的一位科學家,為他(她)寫一篇小傳。
《鄧稼先》七年級語文教案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夠通過理解文章關鍵語句的含義,進而深入體會人物形象。
2.使學生通過教師恰如其分的引導能夠深刻體會人物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學重點】
教師通過指導學生關注文中重點語段,能夠通過理解文章關鍵語詞的含義,品析句間關系及段間關系,從而使學生能夠深入體會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教師通過對背景資料的充分梳理和恰當引用,以及引導學生對人物形象的充分挖掘,使學生能夠深刻體會人物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師生共同探討鄧稼先有“巨大貢獻”,為何“鮮為人知”?
教師指導學生通過對第三、四、五這三個部分的細讀,體會鄧稼先盡管歷盡復雜惡劣的人文環境和異常艱苦的自然環境,但依然保持著德高望重、嚴謹沉穩、忠誠堅韌的精神品質。
首先是對鄧稼先的人物形象概括;其次是鄧稼先所經歷的客觀條件概括。
學生對于第二部分的探討可以得到初步的理解,有著“巨大貢獻”的鄧稼先性格沉穩內斂,沒有張揚豐功偉績的內心需求;他長期扎根于艱苦的科研環境中,也沒有被宣傳的客觀條件。進而,教師指導學生思考下一環節探討問題:既然鄧稼先沒有張揚功績的內心需求,也沒有被宣傳功績的客觀條件,那么他做出“巨大貢獻”的動力是什么呢?
第二環節:師生共同探討鄧稼先做出“巨大貢獻”的動力是什么?
教師可以先給出幾種假設,比如“名譽”?“權力”?教師請學生結合文章內容,就這兩個做出貢獻的動力要素進行深入分析。
教師指導學生通過對第三、四、五這三個部分的精讀,體會鄧稼先做出“巨大貢獻”的真正動力,進而感受其復興中華民族的偉大理想和振興祖國國防科研事業的堅定信仰。
在這里教師可以給學生補充“萬里長征”“萬里長城”和“喇嘛教僧侶向西朝拜的旅程”這“兩個半萬里”來結合文章內容,引導學生共同體會理想和信仰的巨大力量,正是復興中華民族的偉大理想和振興祖國國防科研事業的堅定信仰,才支持著鄧稼先作為一名具有卓越才能的科學家能夠幾十年如一日堅守在科研一線,為國家和民族做出巨大貢獻卻甘愿默默無聞。
第三環節:總結與升華
教師與學生共同閱讀文章最后一個部分,作者楊振寧找到了與鄧稼先的共通之處,同時也找到了鄧稼先永恒的價值。而在作者心中,究竟什么才是真正永恒的且有價值的呢?回顧全文,教師做總結升華:只有始終抱有熱愛民族、抵抗侵略、結束戰爭、保衛和平、守護人民的堅定理想信念,才是個體生命發揮自己卓越的才能創造出穿越時空,抵達永恒的價值的途徑。
《鄧稼先》七年級語文教案3
教學目的:
1. 朗讀課文,理解文章的內容,體會作者的感情。
2. 找出文中的直接贊美鄧稼先的語句,探究在記敘基礎上議論、抒情的特點。
3. 體會課文語言平實、感情真摯的特點。
教學重點:
1. 朗讀課文,理解文章的內容,體會作者的感情。
2. 探究在記敘基礎上議論、抒情的特點。
教學難點:
1. 理解兩個古詩文小段。
2 體會課文語言平實、感情真摯的特點。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二十世紀,中華民族經歷著偉大而深刻的變遷。偉大的時代造就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科學家…他們對國家民族的貢獻是一般人無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卻不為人所知。這些鮮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偉大的?!皟蓮椩獎住编嚰谙染褪沁@樣一位高尚的,偉大的人物。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回憶性散文《鄧稼先》。
(一)、背景說明
1.關于“兩彈一星”:1999年9月18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表彰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并授予他們“兩彈一星功勛獎章”。追授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兩彈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彈、導彈和人造衛星?!皟蓮棥敝械囊粡検窃訌?,后來演變為原子彈和氫彈的合稱;另一彈是指導彈。“一星”則是人造地球衛星。
2.關于鄧稼先:
鄧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之家, 1945年抗戰勝利時,鄧稼先從西南聯大畢業,他于1947年通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于翌年秋進入美國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學研究生院。由于他學習成績突出,不足兩年便讀滿學分,并通過博士論文答辯。此時他只有26歲,人稱“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鄧稼先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九天后,便謝絕了恩師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決定回國。同年10月,鄧稼先來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員。此后的八年間,他進行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研究。
(二)、解釋詞語,并注音:
鄧稼jià先 元勛_ūn 至死不懈_iè 鞠jū躬盡瘁cuì 選聘pìn 無垠yíng 殷紅yān
詞:見課文。
二、整體感知:
1.速讀課文,了解文章內容結構, 說出文章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2. 小組合作討論,全班討論交流。
3. 教師評議學生發言,歸納討論意見:
三、分析理解
1、文章的結構形式有何特點?提示:由一個引子和冠以小標題的三部分主體內容共同組成。
2、課文主要表現了鄧稼先什么精神?
提示:(1)對祖國、對民族鞠躬盡瘁,無私奉獻。
(2)干工作身先士卒、不怕犧牲、不求名利、甘當無名英雄。
(3)為人真誠謙虛、樸實坦誠。
(4)搞科研有超凡的創造才能,堅定的意志和堅強的信念。
3、文中多處寫到核武器研制的艱苦環境,有什么作用?
提示:文章突出環境的艱苦,更好地烘托了人物的崇高精神。
本文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熱情贊美鄧稼先為國家=民族建立的功勛,表達了對鄧稼先的崇敬之情。
四、作業:
思考課后第一題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明確本節課教學要點
二、整體感知:
1.從文中找出直接贊美鄧稼先的語句,圈出其中的關鍵語句。
(瀏覽課文,找語句,圈出詞語。在此基礎上全班討論交流找出的語句。)
第一部分最后一小節;
第二部分最后兩小節;
第三部分第九、第十小節;
三、研讀欣賞:
1.以第三部分為范例,探究在記敘基礎上議論、抒情的好處:
a.以上語句或語段,大多運用議論、抒情表達方式,因而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在表達作者的“至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F在,我們通過第三部分的探究來認識這一點。] 找出第三部分第九、第十兩小節中的關鍵詞語,說明這些詞語各自概括了這一部分的那些內容,說一說這樣表達思想感情有什么好處。
b .四人合作小組討論2—3分鐘,然后組織全班討論交流。
c. 教師在學生討論過程中評議、肯定:中國“傳統文化”孕育的——概括并贊美鄧稼先“忠厚平實、真誠坦白、樸實”。 “奉獻精神”,“理想黨員”——概括并贊美鄧稼先“最不要引人注目,沒有私心”。 品格使人們絕對相信他:說服兩派繼續工作,制成氫彈;說服工宣隊、軍宣隊隊員。
2.默讀第一部分,說說本段的作用?
3.默讀第三部分,分析鄧稼先的精神,并說說他的性格特點。
四、拓展延伸:
1.學生自主選擇其他部分,探究在記敘基礎上議論、抒情的好處。(在征求學生意見的基礎上,著重研究兩三部分即可,不必面面俱到。)
2. 全班討論:你認為鄧稼先的那些品質值得我們終身學習?
3. 敘述你收集的鄧稼先的故事,加上簡要評論,表達你對他的情感。
五、總結課文:
(一)、深刻體會作者深沉的愛國主義感情。
(二)寫作特色:
1、樸實無華、平白流暢的語言風格,結合長短變化的句式安排,使文章蘊含了深厚的情感,極富表現力和感染力。
2、作者采用“橫式結構法”,巧立主題式的小標題多角度多側面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優秀品質,六個部分各有各的重點,同時又連成一個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