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模板_中学教师优秀教案_高中教学设计模板_教育巴巴

教育巴巴 > 初中教案 > 九年級教案 > 地理教案 >

九年級地理教學教案

時間: 沐欽 地理教案

九年級地理教學教案都有哪些?引用數學、物理等學科的精確方法和新技術成為地理學界的愿望和長期努力的目標。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九年級地理教學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九年級地理教學教案

九年級地理教學教案篇1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知道天氣與氣候在s念上的區別。

2.記住影響天氣的主要天氣系統:鋒面、低壓(氣旋)系統、高壓(反氣旋)系統。

3.理解鋒面系統的分類,掌握它們對天氣的影響。

4.理解低壓系統和高壓系統的區別,記住它們對天氣的影響。

(二)能力訓練點

1.通過閱讀各類圖形,幫助學生提高閱讀識圖能力。

2.通過閱讀各類圖形,使學生學會綜合分問題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通過閱讀各類圖形,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方法

1.重點

鋒面分類及對天氣的影響。

2.難點

鋒面氣旋的形成及對天氣的影響。

3.疑點

鋒面與氣旋如何相互聯系形成鋒面氣旋。

4.解決辦法

(1)在講“鋒面的分類”時,采用讀圖分析法,先讓同學讀圖分析出哪種氣團是主動移動的氣團,依此來判斷鋒面的類型。“鋒面對天氣的影響”是比較抽象的,主要可采用畫圖分析法,讓同學想象冷暖氣團相遇后出現的天氣變化。

(2)鋒面氣旋的形成及其對天氣的影響,是綜合性較強的知識。它的形成書中并沒有寫出。因此,可采用畫圖設問法來尋找事物的內在聯系,逐漸深入問題內部了解其形成的原因,這樣可大大降低學習難度。鋒面氣旋對天氣的影響,可采用綜合分析法,通過抓住鋒面的概念、對天氣的影響、移動等知識來綜合分析問題。

三、課時安排

1.5課時。

四、學生活動設計

本節學生活動的重點放在畫圖讀圖分析問題。通過教師一系列設問,來指導學生讀圖,從圖中尋找各種事物的形成原因、發展過程及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五、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知識目標

(1)知道冷鋒的定義,過境前、過境時、過境后出現的天氣現象和天氣變化。(2)知道在冷鋒影響下形成的災害性天氣。

(3)知道暖鋒的定義,過境前、過境時、過境后出現的天氣現象和天氣變化。(4)知道低壓系統的概念及分類。

(5)記住低壓系統對天氣的影響。

(6)知道高壓系統的概念。

(7)記住高壓系統對天氣的影響。

2.能力目標

(1)通過閱途“冷鋒與天氣”“暖鋒與天氣”圖,學會區分冷鋒和暖鋒。

(2)通過閱讀“冷鋒天氣、暖鋒天氣”圖,學會從圖中分析天氣現象。

(3)通過閱讀“鋒面氣旋”圖,學會區分冷鋒、暖鋒天氣系統和低壓、高壓天氣系統。

(4)通過閱讀“1996年1月6日8時地面天氣”圖,使學生學會區分冷鋒與暖鋒,研究其對天氣的影響,提高實際分析問題的能力。

(5)通過閱讀“1996年1月31日4時地面天氣”圖,幫助學生區分高低氣壓天氣系統,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3.德育目標

(1)通過閱讀各類形式的地圖,提高學生把圖形語言轉換為口語語言的能力。

(2)通過地圖教學,提高學生分析地理事物間因果關系的能力。

(二)整體感知

在講課之前,教師可先播放一段反映冷鋒或暖鋒、高壓或低壓的天氣形勢預報錄像。實際的天氣狀況配有解說員的解說,可幫助學生建立天氣現象與天氣系統的聯系。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新課導入]:[問]:每天電視臺都播放“天氣預報”。“天氣預報”這個名詞,可以不可以改成“氣候預報”?

(學生討論后,教師播放一段天氣預報錄像。)

[問]:這個天氣預報是預報多長時間內的天氣形勢?

[教師]是預報24—48小時左右的天氣形勢,所以只能用“天氣”這個名詞來表示。

[板書]:一、天氣與氣候的區別

[教師]:從天氣預報中可看出,在同一時間段內各地天氣有明顯的區別,這是因為各地受不同天氣系統的影響或處于天氣系統不同部位的緣故。

任何一個天氣系統都是大氣環流中相當獨立的系統,其生存時間一般較短,它的形成、移動都會對某地的天氣有明顯的影響。

[板書]:二、常見的天氣系統

1.鋒面系統

(1)概念:冷暖氣團的交界面叫鋒面。

(2)分類:冷鋒、暖鋒。

(看課本第49頁“冷鋒、暖鋒與天氣”圖)

[教師]:由于冷空氣密度大,暖空氣密度小。當冷暖氣團相遇時,一般是冷氣團在鋒面下面,暖氣團在鋒面上面。所以在鋒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風等天氣。

(在黑板上畫出閉合的等壓線,讓學生填出氣壓狀況并畫出兩條槽線,說出該地的氣流運動狀況。)

(學生畫在圖中填注出:低氣壓,并指出是氣旋。見圖一)

(讓同學根據風向原理在圖中畫出A、B、C三點的風向。見圖二表示水平氣壓梯度力,表示風向。)

(A、B兩地吹偏北風——冷空氣,C地吹偏南風——暖空氣。)

[教師]:與低氣壓相伴的氣旋,其水平氣流在北半球呈逆時針方向旋轉。由于在低氣壓不同的部位風向及性質均不同,因而出現冷暖氣流相互追趕相遇的現象。A、B兩地的風都是從北部吹來,所以氣溫比較低,屬于冷空氣;C地的風來自南部,所以氣溫比較高,屬于暖空氣。

假設C地吹南風,當它向北移動時會和A地的氣流相遇,冷暖空氣相遇就會形成鋒面。因為是暖空氣主動向冷空氣方向移動,所以叫暖鋒。

假設B地吹北風,當它向南移動時會和C地的氣流相遇,冷暖空氣相遇就會形成鋒面。因為是冷空氣主動向暖空氣方向移動,所以叫冷鋒。

(教師讓學生在圖中A、C之間和B、C之間畫出冷鋒和暖鋒鋒面符號。見圖三)

(看課本第49頁“冷鋒天氣、暖鋒天氣”剖面圖)

[問]:在冷鋒、暖鋒天氣圖中都有暖空氣沿鋒面爬升,但爬升的原因不相同,各是什么?

[教師]:冷氣團主動移動的鋒是冷鋒,暖氣團是被動爬升;暖氣團主動移動的鋒是暖鋒,暖氣團是主動地沿著鋒面爬升的。

(看課本第52頁“1996年1月6日8時地面天氣圖”)

[問]:圖中表示的冷鋒還是暖鋒天氣?

(學生回答:是冷鋒天氣。)

[問]:冷鋒過境時會出現什么樣的天氣狀況?

[教師]:當冷鋒過境時,隨著暖氣團的被動爬升而逐漸冷卻,其中水汽容易凝結成云、雨,常出現陰天、下雨、刮風、降溫等天氣現象。因為是暖氣團被動爬升,所以降水區域在鋒后。

(讓學生回答課本第51頁“活動”的第一題)

[問]:當冷鋒移動到我國東部地區后,內蒙古和青海一帶屬于冷鋒過境時還是過境后?會出現什么樣的天氣?

[教師]:屬于冷鋒過境后。這時內蒙古和青海被冷氣團控制,氣溫和濕度降低,氣壓升高,天氣晴朗。

[教師]:冷鋒對我國的天氣影響很大。比如:在夏季會形成狂風暴雨,在冬季形成寒潮。

(看課本第51頁“鋒面氣旋”圖)

[問]:我國東部的江淮地區是被冷鋒還是暖鋒控制?過境時會出現什么天氣?

[教師]:是被暖鋒控制。過境時,暖空氣主動徐徐爬升,冷卻凝結產生云、雨,降水多發生在鋒前,多產生連續性降水。

暖鋒過境后,當地受暖空氣控制,氣溫會升高,氣壓降低,天氣轉晴。

[板書]:

[教師]:影響天氣的天氣系統除鋒面外,還有一個氣壓系統。氣壓是影響天氣狀況的重要因素,風霜雨雪的形成與變化,都與氣壓系統及其變化狀況密切相關。

[板書]:2.氣壓系統

(1)分類:低壓系統、高壓系統。

(看課本第51頁“鋒面氣旋”圖,讓同學指出高壓和低壓中心)

(看課本第50頁“低壓系統和高壓系統天氣圖”)

[問]:高壓中心區和低壓中心區的氣流如何運動?

在高壓和低壓系統的控制下,當地會出現什么天氣?

(學生回答:低氣壓中心區氣流輻散下沉,天氣晴好。高氣壓中心區氣流輻合上升,云雨較多。)

(看課本第51頁“鋒面氣旋”圖)

[問]:蒙古和我國新疆東北部受高壓系統控制是什么天氣?

我國長江中游地區受低壓系統控制是什么天氣?

(學生回答:蒙古和我國新疆東北部是晴朗的天氣。長江中游地區會出現云雨天氣。)

(看課本第50頁“低壓槽和槽線”圖和第51頁“高壓脊和脊線”圖)

[問]:什么是低壓槽?低氣壓中心若從氣流運動狀態來看屬于氣旋還是反氣旋?

什么是高壓脊?高氣壓中心若從氣流運動狀態來看屬于氣旋還是反氣旋?

[教師]:低壓槽是從低氣壓區向外延伸的狹長區域,低氣壓中心屬于氣旋。高壓脊是從高氣壓區向外延伸的狹長區域,高氣壓中心屬于反氣旋。

(讓學生在黑板上畫出北半球氣旋圖)

[問]:在北半球氣旋的東南部和西南部各吹什么方向的風?

(學生回答:東南部吹西南風,西南部西北風)

(看課本第50頁“低壓槽和槽線”圖)

[教師]:所以在低壓槽圖中,槽線的兩側分別刮偏北風和偏南風。這樣冷暖性質不同的氣流在槽線附近相遇形成鋒面,形成鋒面氣旋。

(看前面的圖三)

[教師]:在氣旋槽部形成鋒面有暖鋒也有冷鋒。

(看課本第51頁“鋒面氣旋”圖)

[教師]:鋒面氣旋是具有鋒面的低壓系統。我國全年都受溫帶氣旋影響,主要活動在中高緯度。在此圖中有兩個鋒面氣旋,一個分布在內蒙古北部,另一個分別在長江中游地區。從兩個冷鋒的移動方向看,大體上是自西向東移動。從鋒面的影響地區來看,我國西部主要受冷鋒影響,東部主要受暖鋒影響。

以影響我國北部的鋒面氣旋為例,根據暖鋒和冷鋒分布地區可看出,華北和東北的南部主要受暖氣團的控制,如果暖氣團中的水汽充足而又不穩定,這里可出現弱的降水天氣;若氣團干燥則為晴見多云天氣。若從西部來的冷空氣勢力很強,冷鋒便會追趕暖鋒,致使暖空氣被抬升,華北和東北的南部就會被冷空氣占據,氣溫明顯下降,天氣以冷、晴、干為主。

[板書]:(2)比較

[教師]:在實際的天氣狀況中,一個地區的天氣是受很多天氣系統綜合影響的,但最常見的天氣系統是鋒面氣旋和氣壓系統。

(四)總結、擴展

九年級地理教學教案篇2

3地理復習主要知識點

1、熱帶雨林氣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區,全年高溫多雨。

2、熱帶草原氣候:主要分布在非洲和南美洲赤道雨林氣候的南北兩側。終年高溫,一年中有明顯的干季和雨季。

3、熱帶季風氣候:以亞洲南部、東南部的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最為顯著。這種氣候終年高溫,一年中也可以分為旱雨兩季,風向隨季節而變化。旱季,風從陸地吹向海洋,干旱少雨;雨季,風從海洋吹向陸地,降水集中。

4、熱帶沙漠氣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和內陸地區,這種氣候降水量稀少,終年炎熱干燥,地面有大片的沙漠。

5、溫帶和-帶季風氣候: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地區。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大致以1月平均氣溫0℃等溫線為界,此線以北為溫帶季風氣候,以南為-帶季風氣候。

6、地中海氣候:主要位于大陸西岸的中低緯度地區,以地中海沿岸分布最,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

7、溫帶大陸性氣候:主要分布在中緯度內陸地區,冬冷夏熱,氣溫變化大,降水量較少,集中夏季。

8、溫帶海洋性氣候:位于中緯度地區大陸西岸,以歐洲西部分布最廣,溫和多雨,氣溫和降水的年變化比較小。

9、自然資源:對人類有利用價值的土地、陽光、水、礦產、森林等,都是自然資源。按其形成的特點,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可再生資源;一類是非可再生資源。可再生資源,是指在較短時間內即可再生,或是可以循環使用的資源;非可再生資源,是指在人類歷史時期,用完了就不能再生產的資源。

九年級地理教學教案篇3

大洲和大洋

教學目標

通過閱讀海陸分布圖和海陸面積的比較示示意圖,使學生了解全球海陸分布,記住海陸面積。

通過閱讀教材配備的各種地圖特別是“大陸、半島、島嶼示意圖”,學會運用地圖判別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及大洋、海和海峽,并能在世界地圖上說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位置、輪廓和分布特征。

通過認識地球表面的海陸變遷,了解大陸漂移----板塊運動學說的發展過程和基本觀點,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科學方法、科學探究精神以及辨證唯物主義的思想觀點。

通過挖掘教材中開放性的可供討論的話題,組織討論,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求異思維。

教學建議

關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教材分析

本節是從地球和地圖知識引入世界的陸地和海洋的。因為有了地球知識的和圖知識,教材配備了14張各種類型圖,設計了多個從圖中直接讀取地理信息的環節。

本節主要講述三部分內容:世界的海陸概況,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大陸漂移和板塊運動。其中,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和分布,是本節的重點內容。

“大洲和大洋”部分,是對海陸分布內容的具體化。課本用了“七大洲”、“四大洋”兩個標題,出現的地理概念和地名比較多,大多數是學生在小學已經學過的,或在日常生活中已經了解的,如大陸和大洲、海和洋概念,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等,可作為學生的已有知識。但從讀圖的意義上,如何使學生在圖中能直接概括描述“大陸、半島、島嶼和海洋、海峽的特點,是新的教學任務。

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上,有以下幾個環節,1。七大洲、四大洋的相對位置,即哪個大洲面臨哪些大洋?哪個大洋被那些大洲包圍。2。大洲之間的關系,相連的大洲(大陸)、大洲間的分界(山脈、河流、運河、海峽)3。各大洲的輪廓、面積和分布的對比。

關于“七大洲、四大洋”的教法建議

對于七大洲三和四大洋部分,以讀圖為主:

第一步:讀圖講解:讀“大陸、島嶼、半島示意圖”,讓學生在初中地圖冊上的“世界地形圖”中找出實例加以區別。

第二步:讀“東、西半球圖”,和“亞洲、歐洲、非洲的分界線圖”掌握大洲的名稱,位置和三條洲際分界線。

第三步:讀圖比較:讀“七大洲面積比較圖”,讓學生說出哪個洲的面積?哪個洲的面積最小?并按面積大小的順序說出七大洲的名稱。(可按以下順口溜記憶:“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第四步:讀“東、西半球圖”。讀圖講解:找出四大洋的名稱和位置。讀圖比較:比較四大洋的面積大小。指圖講解:在圖上結合具體的洋、海、海峽,列表講清它們的概念,并讓學生在地圖冊上找出實例加以區別。

關于“世界海陸分布”的教材分析

“世界海陸分布”這一段主要講述了以下兩個內容:1、海陸面積的比例,即三分陸地,七分海洋(或陸地占29%,海洋占71%);2、海陸分布的大勢,即陸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這里應補充說明一點,無論是在北半球還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

關于“世界海陸分布”的教法建議

本節教材配有14張分布圖、示意圖、比較圖。在教學中,應盡量使用地圖、圖表,增強直觀性,便于學生記憶和掌握。由于圖較多,設計問題不但要具體、明確,問題的難度要由淺到深,也要注意系統性、層次性。

對于世界海陸分布:設計了三個環節,1.觀察比較:對照“世界海陸分布圖”和“世界海陸面積比較圖”,看看地球表面是陸地面積大,還是海洋面積大?海陸分布呈什么形勢?2。組織討論:是“地球還是水球?這是一個開放性的討論,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3.讀圖對比:在“南、北半球海陸分布圖”上,看看陸地主要集中在哪個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個半球?圖中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分別是海洋還是陸地?

關于選學部分內容的教材分析

第三部分為選學主要介紹了大陸漂移和板塊運動。這一內容安排在這兒,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方面緊接上面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說明了七大洲、四大洋這一海陸輪廊的形成原因;另一方面為第三節講述地形變化、海陸變遷、地震和火山等知識打下基礎。有關板塊運動的內容比較抽象和概括,是教學上的一個難點。為此課文首先介紹了魏格納提出的大陸漂移假說,為講述板塊運動作了鋪墊。

教材安排了一段的閱讀材料,介紹了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學說的故事。魏格納原先德國的一為位年輕的氣象學家。傳說他從世界地圖上發現大西洋兩岸輪廓相似而得到啟示,轉向對大陸漂移的研究,并且堅持不懈,直至為此而獻出生命。這段閱讀材料蘊涵豐富的非智力因素,它可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鉆研問題的主動學習精神和為探索真理而百折不撓、勇于獻身的精神,還可使學生受到地殼“活動論”這一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的教育。

關于選學部分的教法建議

大陸漂移和板塊運動(選學)的內容,。以學生活動為主,通過讀故事,談讀后感,找證據,用魏格納不畏艱難,不怕失敗的精神,來學習他的學說,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培養了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科學研究的方法。

讀圖訓練方面,可引導學生讀三幅不同地質時期的海陸分布圖,說出兩億年來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極洲的位置有了些什么變化?讀圖講解:讀“六大板塊示意圖”,講解板塊學說的主要內容。引導學生讀書:為什么海陸分布不是固定不變的,從板塊學說的角度做出解釋:

(1)地球表層分成六大板塊;

(2)板塊都處在不斷地運動之中;

(3)板塊交界地帶多火山、地震。

關于“大洲和大洋”的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

1.利用地圖說明全球海陸分布特點,記住海洋面積比例。

2.運用地圖判別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及大樣、海和海峽。

3.在世界地圖上說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位置、海廓和分布特征。大洲、四大洋的名稱和分布。

4.通過大陸漂移和板塊運動學說的發展過程,對形式進行科學史的教育科學興趣和探究精神的培養。

〈教學手段〉計算機課件、教材中的各種地圖、示意圖。

〈教學過程〉:

(引課)地球是我們生活的家園,早已廣被接受,但宇航員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卻是一個蔚藍色的美麗的星球。他說:“我們給地球起錯了名字,它應叫做水球。”那么到底應該叫地球還是水球?先不要早下定論,還是看看地球的基本面貌以及海陸的分布。

(板書)第三章世界的陸地和海洋

大洲和大洋海陸分布

(學生活動).觀察比較,對照“世界海陸分布圖”和“世界海陸面積比較圖”

(總結板書)三分陸地,七分海洋

組織討論:你認為是地球還是水球?兩種說法是在什么背景下產生的?(宇航員在太空看到地球是蔚藍色的美麗星球,覺的地球更象水球。而人們生活在陸地上,過去以為海洋是陸地的邊緣,甚至認為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陸地的中心,并未認識到海洋比陸地大。因此,起名地球。這反映了人們的認識的不斷發展)

(讀圖對比)在“南、北半球海陸分布圖”上,看看陸地主要集中在哪個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個半球?圖中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分別是海洋還是陸地?

總結: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北極地區幾乎是一片海洋,南極地區即是一塊陸地,無論是在北半球還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

提問:我們仔細觀察世界海陸分布圖,就會發現地球表面的海洋是連成一片的,陸地呢?和海洋一樣也是連續的嗎?

不是。陸地被海洋分割成許多塊,有的是大陸、有的是島嶼、半島。

你能把他們區分出來嗎?

(學生活動)讀圖講解:讀“大陸、島嶼、半島示意圖”并讓學生在初中地圖冊上的“世界地形圖”中找出實例加以區別。

(學生活動)讀“東、西半球圖”和“亞洲、歐洲、非洲的分界線圖”

看看地球上共分為哪幾個大洲?并牢記七大洲的名稱。并回答:

哪幾個大洲主要分布在東半球?哪幾個大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歐洲、亞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東半球;北美洲、南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赤道橫穿哪幾個洲的大陸?哪幾個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哪幾個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南半球?(赤道橫穿南美洲、非洲的大陸;歐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非洲、亞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極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3)掌握下面幾條洲際分界線

亞、歐分界線——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和大高加索山脈

亞、非分界線——蘇伊士運河

南、北美分界線——巴拿馬運河(

(學生活動)讀圖比較:讀“七大洲面積比較圖”

讓學生說出哪個洲的面積?哪個洲的面積最小?并按面積大小的順序說出七大洲的名稱。(可按以下順口溜記憶:“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總結板書)七大洲: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我們總結了陸地有七大洲,各洲的大小、輪廓都是不同的。那么浩瀚的海洋呢?

它被大陸分割了四大洋,下面通過讀圖了解它們的基本情況。

(學生活動)讀圖講解“東、西半球圖”讀圖比較“四大洋面積比較圖”

看看地球上的海洋被大陸分割成哪幾個彼此相通的大洋,

找出四大洋的名稱和位置。

比較四大洋的面積大小。

(3)指圖講解:在圖上結合具體的洋、海、海峽,講清它們的概念,并讓學生在地圖冊上找出實例加以區別。(洋,海洋的中心部;海,是洋的一部分,位于大洋邊緣,面積較小,一般靠近大陸;海峽,溝通兩個海洋之間的狹窄水道)

(總結板書)四大洋:大洋、海、海峽

我們已了解了世界的海陸分布,即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輪廓和大小。那么這里有一個問題,地球表面的海陸輪廓是怎樣形成的?七大洲、四大洋自古就是這樣分布的嗎?先講一個故事。

(學生活動)P28讀一讀“地圖上得到的啟示”。

魏格納從地圖上得到啟示,然后,堅忍不拔的追求,形成科學假說,讀后,你們有什么感想?

(科學既需要大膽的想象,又要小心求證,更重要的是要有不怕困難、不怕失敗的決心和毅力)現在,我們用這種精神來探索一下這個科學假說。

(板書)大陸漂移和板塊運動(選學)

(組織討論)任何學說都要有依據,請你看書,列舉出大陸漂移學說的證據?

P28“想一想”

總結證據:(1)各相鄰大陸的邊緣大致吻合;(2)各相鄰大陸,特別是大西洋兩岸的古生物化石、地層構造相吻合,說明在地質時期,非洲大陸和南美洲大陸曾是緊密相連的整體;(3)現在測量證實,海陸分布至今尚在極其緩慢地變化著)

(學生活動)讀圖回答:地質時期的三幅海陸分布圖。

說出兩億年來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極洲的位置有了些什么變化?(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東北漂移,南極洲向南漂移。)

總結:海陸分布不是固定不變的

(學生活動)讀圖講解:讀“六大板塊示意圖”,講解板塊學說的主要內容。

(1)地球表層分成六大板塊;

(2)板塊都處在不斷地運動之中;

(3)板塊交界地帶多火山、地震。

(總結板書)1.六大板塊2.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多火山、地震。

(總結)通過本節學習,我們認識了地球表面的海陸分布;對地表的海陸輪廓的形成即大陸漂移和板塊運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為我們進一步認識地表的差異,即各種各樣的地表形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設計思想〉根據本節教材對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念三個方面的要求,本節課設計了三個主要教學環節:第一個環節,在第一章地球知識和地二章地圖知識的基礎上,本章教材的特點是配備大量的圖,海陸分布的狀況以及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輪廓,都是通過讀圖獲得的。如何使學生在圖中能直接概括描述、分析比較、進而獨立說明,擺脫背誦定義文字的記憶概念的學法。是本節重要的任務。要讀圖較多,難度并不大,教師要特別注意,提問要具體、明確,避免重復、羅嗦。把能由學生完成的盡量讓他們來做,變成學生活動。

第二個環節,充分挖掘教材中,開放性的可供討論的話題,組織討論,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地球還是水球”,“難道僅僅是巧合嗎?”都為學生提供了寬闊的探索空間,增強了求知的欲望。第三個環節,有關大陸漂移和板塊運動的教學,充分利用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假說的故事,挖掘其中豐富的教育因素,通過讓學生讀后談感想,引導他們象魏格納一樣對科學抱有好奇心的進行探索,設計了為大陸漂移學說“找證據”的活動,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培養了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探究精神,在探索的過程中,又受到了辨證唯物主義思想的教育,這一環節的學習內容由學生自己完成。

九年級地理教學教案篇4

【教學重點】基礎工業的分布特點和四大工業基地的位置。

【教學難點】分析四大工業的特點。

【教學用具】我國煤炭資分布圖、中國主要油氣工業基地和石化中心圖、我國主要電力工業的分布圖

【教學過程】

(導入)前面我們學習了農業,農業是人類社會最基礎的物質生產部門,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而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是工業。

(板書)第八 中國的工業

(活動)1.從自己身邊的日常用品中找出兩種工業產品;再找出兩種與工業無關的產品。

2.讀本提供的工業作用示意圖,說明圖中的每一項工業與你的那些活動有關。

(教師)如果說農業為人們提供了生活所必需的吃、穿、用等物質資料,那么,工業則決定著人們吃、穿、用的水平,即人們的生活水平;同時,工業也直接影響國民經濟其他各部門的現代化水平。

(板書)第1節 基礎工業與主要工業基地的分布

一、基礎工業的分布

(活動)讀書回答:1.什么是基礎工業?

2.基礎工業包括那些工業部門?

3.有那些物資是這些基礎工業的產品?各舉一例說明。

4.假設生活中和生產中沒有了這些物資,會怎樣?

(、過渡)可見,基礎工業無論在人們生活中,還是在國民經濟生產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下面我們看看基礎工業的分布狀況。

(板書)1.煤炭工業

(活動)在地圖冊中找到“我國煤炭資分布圖”,復習回答煤炭資豐富的省區。

(教師)因此,煤炭資豐富的西、內蒙古、陜西,就是我國最主要的煤炭工業基地。

(板書)煤炭工業基地:西、內蒙古、陜西

(過渡)目前煤炭在我國能消費中比重是的,但石油和天然氣的消費比重卻不斷上升。

(活動)讀圖“中國主要油氣工業基地和煉油中心、石油化工中心”:

1.找出我國大型油氣田。

2.找出圖中的大型煉油廠。

3.觀察煉油廠的分布與油氣田的關系,并舉例說明。

(教師)我國石油、天然氣工業的分布多于油氣資分布一致,即在油氣產地,如:大慶、吉林等;另外,也有一些是建立在消費市場的,如:北京、上海、南京、廣州等。

(板書)2. 石油、天然氣工業:在油氣產地

消費市場

(活動)讀圖“中國主要油氣工業基地和煉油中心、石油化工中心”:

1.找出主要石油化工中心。

2.觀察其分布特點, 并舉例說明。

(教師)石油工業也是以石油、天然氣為原料的。因此,其分布也是在油氣產地(如:大慶)和消費市場(如北京燕、上海金)。

(板書)3.石油工業

(承轉)電力工業是又一項重要的基礎工業,電力工業的發狀況,直接影響著人民生活水平和其他工業部門的發展。

(活動)讀圖“我國主要電力工業的分布”:

1.我國電力工業的主要形式?

2.這兩種電力工業的分布有什么特點?

3.我國的核電站集中分布在那些地區?試分析其原因。

(、板書)4.電力工業: 火電廠—煤炭基地、大城市

水電站—河流中上游(長江、黃河、珠江)

核電站—東南沿海

()本節介紹的四項基礎工業中,有三項是能的生產工業—煤炭工業、石油、天然氣工業和電力工業。能被稱為“工業的糧食”,能的生產是我國目前的戰略重點。西氣東輸、西油東送、西電東送等工程,不僅帶動了西部的發展,同時也大大緩解了東部能緊張問題。

(反饋練習)

下列城市分別是哪項基礎工業基地:大慶、大同、北京、上海、南京、蘭州、錦州、廣州。

【板書設計】

第八 中國的工業

第1節 基礎工業和主要工業基地的分布

1.煤炭工業

煤炭工業基地:西、內蒙古、陜西

2.石油、天然氣工業

在油氣產地

消費市場

3.石油工業

4.電力工業:火電廠—煤炭基地、大城市

水電站—河流中上游(長江、黃河、珠江)

核電站—東南沿海

點評:

該教案的設計突出了教學重點“基礎工業的分布特點和四大工業基地的位置”,在教學過程中比較重視學生的參與。讓學生在一系列的相關討論中學習相關知識,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及主動探索式的學習方法,并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相互交流的能力。較好貫徹了教學目標的實施,教學設計結構嚴謹,注重景觀圖片的運用,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在每一個讀圖環節中,都設計了大量而嚴謹的問題,由淺入深,形成鏈鎖讓學生思考、討論,有力的鍛煉了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提供了一個有益的參考。

九年級地理教學教案篇5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使了解新疆的自然環境特征;

2.使了解新疆的人口、城市、交通設施的分布特點,并分析其原因;

3.使了解影響新疆農業發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二)能力目標

1.培養運用地圖和資料提取、加工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2.初步培訓繪制簡圖反映事物分布的技能和方法;

3.培養認識趨于特征的方法。

(三)德育目標

通過西部大開發等知識的講述,對進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教學重點

1.新疆人口、城市的分布特點及其影響因素

2.能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

(二)教學難點

1.自然環境特征對城市、人口和交通設施分布的影響

2.能開發過程應如何不破壞環境。

三、教學方法及教具準備

(一)教學方法

地圖教學法、分析討論法、講述法。

(二)教具準備

實物投影儀、相關地圖等。

四、時安排

二時

五、教學過程

(一)第一時

[導入新]

出示維吾爾族姑娘穿著民族服飾的圖片。請大家辨認一下,這是我國哪個少數民族?這個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國哪個省級行政區?

齊答;維吾爾族,主要分布在我國西北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大家可能知道新疆的瓜果又香又甜,但為什么這么甜呢?今天我們就學習、認識這個中國面積,鄰國最多的省級行政區。

板書:西部開發的重要陣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講授新]

講述:由于我國地域遼闊,各地的自然條和經濟基礎差別很大,造成在過去的發展過程中,東部與中西部在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發展速度兩方面差距很大。同時由于東部人口稠密、經濟發展水平高,對資的需求量大,而西部相對地廣人稀,資豐富。國家為了使西部的優勢得到發揮,同時緩解東部地區人口與資矛盾突出的狀況;為了促進東部和中西部協調發展而決定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

承轉:新疆地處祖國的西部邊陲,無疑成為西部大開發的橋頭堡,首先讓我們認識新疆的自然環境特征。

板書:一、新疆的自然環境特征

活動:請大家閱讀地圖冊中國政區圖,P40和圖6.31,回答下列問題

1.描述新疆在中國的位置特點,找出與新疆相鄰的國家有哪幾個。

2.找出橫亙于新疆北部、中部和南部的三列脈,說出它們的走向。

3.找出新疆的兩大盆地及其分界地。

4.將上述地和盆地在P41頁新疆輪廓圖中畫出(用鉛筆)。

讀圖畫圖,教師巡回指導畫圖方法。

講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簡稱新,地處我國西北邊陲,從東北向西南與蒙古、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八個國家相鄰,是我國鄰國最多的省級行政區。

新疆的面積160多萬平方千米,是我國面積的省級行政區。

新疆現有人口1925萬人,人口密度12人/km2,屬我國地廣人稀的少數民族聚居區,有維吾爾、漢、哈薩克、回、蒙古、柯爾克孜等10多個民族。

新疆的地形特點可以用“三夾兩盆”概括。

新疆北部是西北——東南向的阿爾泰,新疆的外流河——額爾齊斯河發于此,中部是東西向的天。南部為包括多條脈組成的東西向地昆侖。天把新疆分為南疆和北疆兩大部分,南為塔里木盆地,面積53萬km2,為世界內陸盆地。盆地中有面積達32.4萬km2的“死亡之海”——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有我國最長的內流河——塔里木河。新疆北部為準噶爾盆地,盆地中有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為我國第二大沙漠。

新疆的“疆”字高度濃縮了新疆的地形特點和國防重要性。(在黑板上邊寫邊解釋每一部分的含義。)右上第一橫代表新疆北部的阿爾泰,中間一橫代表天,最下邊一橫代表昆侖,三橫之間的兩個“田”分別代表兩大盆地。左邊擺放了一張“弓”,弓是中國古代的冷兵器,而新疆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且遠離統治中心,位于邊防要塞,因此需要設防保護,保護國土不被侵占,因此在“弓”內加了一個土字。

承轉:剛才我們講到新疆兩大盆地內都有面積廣大的沙漠,新疆之所以沙漠廣布,與新疆的氣候密不可分。

活動:請大家在中國政區圖上量算新疆南部距印度洋、新疆東部距太平洋的直線距離。

量算。

提問量算結果,回答。(略)

講述:新疆東距太平洋達2500 km之遙,南距印度洋1600 km,距海遙遠,加之重重嶺,高原的屏障作用,自海洋的濕潤氣流很難到達新疆,所以導致新疆形成了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其突出特征是冬冷夏熱,日照長,溫差大,降水少,蒸發強。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在150mm以下。

承轉:我們知道,水是地球上一切的生命之,人類尤其離不開水,人類的各種活動都離不開水,因此,水會影響、制約人類的一些活動。

活動:請大家閱讀圖6.34,回答以下問題:說明塔里木盆地的人口、城市和交通設施分布的主要特點,并分析原因。

提問,回答。(略)

歸納講述:由于新疆地處亞歐大陸內部(據中科所地理研究所科研人員研究測定,亞洲大陸的“心臟”——中心位于新疆烏魯木齊郊區的烏魯木齊縣永豐鄉包家槽子村),距海遙遠導致干旱少雨,因此水主要自高冰雪冰川融水。在這冰雪、冰川融水的滋潤下,在盆地的邊緣麓地帶出現了許多綠洲,新疆的人口、城市等也就集中分布于這些綠洲中。冰川冰雪融水還孕育了一些內流河。在這些河流沿岸也分布有城市、人口等。交通運輸是加強人類活動的地域聯系,促進工農業生產和方便人民生活的一種主要方式,因此交通設施的分布與人口、城市密不可分,多沿盆地邊緣分布,將人口、城市和經濟活動集中的綠洲聯系起,既靠近水,也帶動了城市和經濟的發展,方便了人民生活,但新疆各綠洲之間相距遙遠,這勢必導致新疆的物流、人流不暢,通達度較差,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極大地影響、制約新疆的經濟發展。面對這種境況,應從實際出發,加大新疆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擴大新疆的對外交流,加快經濟發展速度。

承轉: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還應注意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治理。新疆由于特殊的環境特征,生態環境很脆弱,是我國荒漠化較嚴重地區。

活動:請大家讀圖6.34,完成:荒漠化最容易在哪些區域發生?人們在這些地區生產和生活時,應該注意什么問題?

自由發言,互相補充。

歸納講述:簡單地講,荒漠化就是指由于人類的不合理活動,在自然因素干旱、半干旱和半濕潤等促使下,造成的以上一些地區的土地逐漸退化,直至變成荒漠的過程。的絲綢之路上的樓蘭古城就是因為土地的不斷荒漠化而在版圖上消失的。

在新疆,綠洲是人口、城市的集中分布區。而綠洲的外圍就是茫茫沙漠,如果因為過度放牧、過度樵采等人類行為破壞了植被;過度抽取地下水、不合理的灌溉等不合理利用水資,就很容易導致脆弱的綠洲邊緣的土地荒漠化。為了不讓樓蘭古城的悲劇重演,我們應從生產和生活的多方面著手,如培養優種牲畜,合理放牧、輪牧,采用先進的灌溉方式,日常生活中節約用水等等阻止土地的荒漠,使綠洲常綠、草地常青。

[堂小結]

本節我們著重了解了新疆的自然特征,以及在獨特環境特征影響下的人口、城市交通設施的分布特點。新疆的位置和地形特點導致新疆的氣候以干旱為突出特點,進而使新疆形成與之相適應的荒漠為主的自然景觀,這說明自然環境是一個整體,各要素之間相互制約、相互影響。同時人類是自然環境的產物,環境特征也會影響到人類的活動,干旱的自然環境導致人口、城市等主要分布在水充足的綠洲和內流河沿岸,同時人類的某些過激行為也會破壞生態,導致環境惡化。人類與環境應和諧相處,共同發展。

(二)第二時

[導入新]

上節我們了解了新疆的自然環境。干旱是新疆自然環境的突出特征。干旱缺水直接影響到新疆人民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農業生產作為人類最基本的一種生產活動,以種植農作物為基本勞動,而農作物的生長離不開充足的水。在新疆干旱缺水的條下,農業又有什么特色呢?今天我們學習本節第二部分,新疆的農業及能開發。

[講授新]

講述:通過上節的學習我們了解了新疆干旱缺水,年平均降水僅120—150 mm,個別地區甚至不足50mm,這就意味著靠天然降水根本不能滿足農業生產的需求。因此,新疆的農業主要分布在有高冰雪融水滋潤的綠洲,發展了特色鮮明的灌溉農業。

活動:請大家閱讀P42及圖6.35、6.36、6.37分析討論完成以下問題:

1.新疆的特色農產品有哪些?它們有什么共同特點?

2.“坎兒井”是一項什么工程?與當地自然環境有什么關系?

3.在新疆及中國西北內陸的其他省區普遍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隨人口的增長、經濟的發展,人口與水資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你認為應怎樣合理開發水資?

讀書、分析、討論。

提問,回答。(略)

歸納講述:新疆的特色農產品主要有棉花、甜菜、多種水果。

新疆的瓜果特別甜,色彩也特鮮艷,這是因為新疆夏季熱量充足,由于空氣中云量少,降水少,白天光照強烈,利于瓜果著色,同時白天光合作用強,可以積累大量糖分。而夜晚降溫很快,氣溫低,農作物的呼吸作用弱,也減少了對白天積累糖分的消耗,因此,由于晝夜溫差大,新疆的瓜果特別甜。同理,由于光熱資充足,降水稀少而有比較穩定的灌溉水,新疆成為我國重要的長絨棉產區。

穩定的灌溉水得益于新疆一種古老的引水工程——坎兒井。(看圖講述)坎兒井中的水自麓地下水富集地帶。在麓地帶,由于有高冰雪融水的下滲,形成地下水富集地帶,睿智的新疆人民從麓開始,順著傾斜的地勢先開鑿豎井,然后利用豎進不斷疏通開鑿了地下暗渠,將汩汩清泉引向盆地的邊緣,維持著綠洲的生存。由于水渠在地表以下,因此有效避免了因氣候干旱而引起的大量蒸發,充分而有效地利用了有限的水資,使新疆人民得以在這廣袤的沙漠邊緣繁衍生息。

但目前新疆乃至整個西北地區都因為缺水而陷入了生存和發展的困境。面對現實,我們應從生產和生活兩方面人手,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緩解人——水矛盾。

1.提高現有水資利用率。如采用先進的灌溉方式:噴灌、滴灌等發展節水型農業。

2.減少水污染以及污水的治理再利用。

3.節約每一滴水。如日常生活中洗衣水可沖座便器,洗拖布;淘米水可以澆花等等。

承轉:由于我國是人口大國,農業的基礎地位始終不可動搖。在西部大開發過程中,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同時,如何發揮本地區的優勢,發展具有競爭實力的特色農業呢?

活動:請大家閱讀圖6.38及P44:材料,分析,思考,完成以下問題:

1.吐魯番的農民為什么要調整農作物的種植種類?調整方向是什么?

2.當地推行了什么樣的農業先進技術?這些技術有什么針對性?

3.就維族老大爺的煩惱,說說你的想法。

讀書、讀圖,思考、分析、輕聲討論。

提問,回答。略。

師生共同歸納:吐魯番地區的農民為了增加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為了提高收入,改善提高生活水平,在政府的鼓勵支持下,將糧食面積大為縮減,增加了葡萄、孜然等有市場的特色作物。

為了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充分利用當地的光、熱、水、土等資,當地還推行了間作套種、立體農業、節水農業等先進技術。當然,這些技術的推廣,主要是針對當地水資短缺而

推行的。

針對維族老大爺的煩惱,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幫助他。

首先,通過大力宣傳,如各種新聞媒體的廣告,游客品嘗等形式讓葡萄走出新疆,走向全國,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其次,通過各種手段,如上網查詢等,進行市場調查和預測,以便及時調整種植面積,更新品種,減少風險。

減少風險,增加收入的另一個辦法是開發葡萄的相關產業,如葡萄酒、飲料等產品。這樣做既可以將葡萄就地加工,減少因長途販運而帶的損失,也減少了運輸壓力。當然,要讓新疆的特色水果走出去,還要加大基礎設施的建設,縮短產品與市場的距離,同時不斷研發新的保鮮、冷藏技術,解決水果運輸過程中的腐爛變質問題。為了擴大競爭力,還應將個體農民的果園聯合起,采用股份制等經營形式,形成產、銷以及產品的加工、服務等一條龍的大農場,提高規模效益。只有對內增強相互信賴,相互協作,對外才有更強的競爭力。

承轉:新疆的經濟優勢除發展特色農業以外,更主要是發揮能優勢。

講述:據探測,新疆的石油、天然氣儲量約占全國的1/3。而中國東部由于經濟發展速度快,水平高,對能的需求量大,東部又缺乏能,造成經濟發展與能供應的矛盾。東部地區80%以上的能從外地調進,同時東部地區由于大量燃煤而使環境污染日趨嚴重。為了緩解東部能短缺的現狀,穩定東部的經濟發展,同時帶動中西部經濟發展,縮小東西差距,國家制定的西部大開發戰略中一項重要的工程就是西氣東輸。

活動:請大家讀圖6.39、6.40回答以下問題。

1.新疆為什么成為中國重要的油氣工業基地?

2.找出西氣東輸的起點和經過的省級行政區。

3.西氣東輸工程跨越了哪幾個大的地形區和哪幾條大河?

4.西氣東輸的實施,將為東、西部地區帶什么好處?

5.西氣東輸工程的實施中是如何體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贏”的基本準則的?

讀圖、分析、討論、教師指導。

提問、回答。略。

歸納小結:1.新疆的兩大盆地油氣資十分豐富,潛力巨大。預測儲量占全國1/3以上,僅塔里木盆地中的天然氣就占全國陸上天然氣的22%。有克拉瑪依、輪臺、庫車等大型油氣田。因此,新疆成為中國的重要油氣工業基地,成為西部開發的重要陣地。

2.西氣東輸工程西起塔里木天然氣田輪南,途經新、甘、寧、陜、晉、豫、皖、蘇、滬9個省市,目標地是長江三角洲。

3.西氣東輸工程自西向東跨越了塔里木盆地、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等幾個大的地形區及黃河、淮河、長江、京杭大運河等水系。

4.西氣東輸工程的實施將使我國中西部的能、原材料優勢得以充分發揮,迅速增加當地的財政收入,帶動當地相關行業,如建筑、鋼鐵等工業的發展,為當地人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大大促進西部經濟的發展,縮小了東西部的經濟差距。同時,西氣東輸工程的實施,緩解了東部經濟發達地區能短缺的問題,從塔里木盆地到上海的天然氣價格比進口天然氣要便宜,這也降低了東部地區的生產成本;天然氣是潔凈能,改善了東部日益嚴重的環境狀況。

5.西氣東輸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工程,因此在工程實施之初就建立了“健康、安全、環保的管理體系”。在設計和施工上處處強調對環保的要求。如嚴格規定28 m寬的施工區域,對管道埋人地下的回填土要求必須是草類能夠生長,為保護羅布泊地區80多只野駱駝,專門追加了近1.5億元投資,增加管線長度15 km等等。這些措施充分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公平性、持續性和共同性原則,相信這樣的工程必將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贏”。

[堂小結]

本節我們主要學習了新疆的農業特色,了解了西氣東輸的線路所經地區,西氣東輸工程實施的重大意義。新疆作為西部大開發的重要陣地,一定會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而不斷發展,新疆的明天會更美好,西部的未會更燦爛。

九年級地理教學教案篇6

教學目的

1.使學生掌握海洋與陸地分布的基本概況以及大陸、島嶼、半島、海等基本概念,掌握七大洲及其分界。

使學生了解海陸形成的基本理論——板塊構造學說并記住六大板塊的名稱和分布。

2.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培養學生初步掌握讀圖和用圖的方法,掌握畫大陸輪廓略圖的技能。

3.在學習“大陸漂移和板塊運動”的理論知識中,使學生認識地球表面也是在不斷運動的,從而進一步理解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課型 講授新課,

教學方法 講授與問答相結合的方法。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是有關海洋、陸地的基本概念及分布和七大洲及其分界,難點是板塊構造學說。

教學用具 自制投影片:1.南北半球的海陸分布。2.大陸漂移的三個階段.3.大陸、半島、島嶼示意圖,世界主要火山地震的分布帶

教學掛圖:①《世界地形圖》。②六大板塊示意圖。

小地球儀,每個學生一個;立體地表地球儀一個。

教學提綱

第一節 大洲和大洋

一、海洋與陸地

1.海陸的分布

2.大陸與大洲

3.洋與海

二、海陸的形成

1.大陸漂移學說

2.板塊構造學說

教學過程

[出示地球儀]將立體地表地球儀置于講臺上,并演示地球自轉。

引入新課 這是演示地球在自轉,請同學們觀察地球的表面。這些廣大的地區被水覆蓋著,我們稱其為海洋,這些未被海水淹沒的部分,我們稱為陸地。我們人類就是居住在陸地上。那么,地球上的海洋與陸地是如何分布的呢?有哪些特點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三章:世界的海洋和陸地。

第一節 大洲和大洋(板書)

[提問] 觀察自己桌子上的地球儀,看一看海洋與陸地誰的面積大?(海洋)一、海洋與陸地(板書)

[教師總結] 1.海陸的分布(板書)

[提問] 請看教材封底的地球衛星照片,說一說從太空中看地球是什么樣?(請學生描述教師總結時強調從太空中看地球,蔚藍色,大部分為海洋水覆蓋。)

[提問] 為什么地球最初未被命名為“水球”?(因為人類居住在陸地上。)

[展示投影片] 南北半球的海陸分布。

[提問] 北極和南極分別是陸地還是海洋?陸地主要集中在哪個半球?(北極為海洋、南極為陸地。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

下面我們具體地學習陸地知識。

2.大陸與大洲(板書)

[展示投影片] 大陸、半島和島嶼示意圖。

[教師講述] 講解大陸、半島和島嶼的概念。

[提問] 大陸、半島和島嶼有什么區別?(面積大小和臨海情況不同。)

[展示教學掛圖] 《世界地形圖》。

[練習] 請學生在圖上指出面積的大陸——亞歐大陸和面積最小的大陸——澳大利亞大陸。指出世界的島嶼——格陵蘭島及我國的臺灣島和海南島。

[教師講述] 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合起來叫大洲。

[提問] 請同學仔細觀察世界地形圖,回答下列問題:①地球上共劃分哪幾個大洲?(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極洲,共七個大洲。)

②哪幾個大洲主體分布在東半球?哪幾個大洲主體分布在西半球?(亞洲、歐洲、非洲主體分布在東半球,北美洲與南美洲主體分布在西半球。)

③赤道穿過哪幾個大洲的大陸?哪幾個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在北半球?哪幾個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在南半球?(赤道橫穿南美洲、非洲大陸。北美洲和歐洲全部在北半球,亞洲、非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極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④山脈、河流、海峽等常常成為大洲的分界,請在圖上指出主要大洲的分界各是什么?(歐、亞兩洲的分界是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和高加索山脈。亞洲與非洲的分界是蘇伊士運河。北美洲與南美洲的分界是巴拿馬運河。)

[提問] 觀察地球儀,注意七大洲的輪廓,按面積請說出七大洲的順序是什么?(教師最后歸納:亞洲——4400萬平方千米,非洲——3000萬平方千米,北美洲——2400萬平方千米,南美洲——1800萬平方千米,南極洲——1400萬平方千米,歐洲——1000萬平方千米,大洋洲——900萬平方千米)。

學完陸地基礎知識,下面我們來學習洋和海。

3.洋與海(板書)

[教師指圖講述] 地球表面廣大的海洋被大陸分割成彼此相連的四個大洋。按面積順序,它們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提問] 觀察地球儀,說出各大洋分別在哪些大洲之間?(學生回答時,教師在黑板上配合畫出世界大洲、大洋略圖)

[教師講述] 大洋的邊緣部分是海。海的面積較小,且靠近大陸,一般由半島或島嶼把它與大洋隔開。有的海與大洋之間僅是海峽相連。海峽是溝通兩個大洋或海與海、海與洋之間狹窄水道,它往往成為交通要道。

[練習] 在《世界地形圖》上指出我國附近的海和海峽并在圖上指出英吉利海峽、馬六甲海峽與直布羅陀海峽、霍爾木茲海峽。

[練習] 完成第27—28頁“做一做”。

過渡 前面我們學習了海陸的分布,那么今天的海洋與陸地的分布是怎樣形成的呢?許多科學家都曾經或正在研究這個問題,他們提出了不少的學說。其中的是板塊構造學說。

二、海陸的形成——板塊構造學說(板書)

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學說和其他學說的基礎上,于本世紀60年代提出的。

1.大陸漂移學說

[展示投影片] 大陸漂移的三個階段

[指導閱讀] 請同學們閱讀課文第28—29頁的“讀一讀”及29頁最后一段,思考回答下列幾個問題:

①魏格納是怎樣提出大陸漂移學說的?

②大陸漂移學說的主要觀點是什么,

③大陸漂移學說的主要證據是什么?

④在大陸漂移過程中,面積縮小的大洋和面積擴大的大洋是什么大洋?

[教師總結] 魏格納為了研究大陸的漂移,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這正是一種科學獻身精神。今天人們已經接受了魏格納所提出的“今天的海陸分布是因為大陸漂移的結果”觀點。到了本世紀60年代,人們通過進一步研究,認為大陸的漂移是因板塊運動造成的,從而提出了板塊構造學說。

2.板塊構造學說(板書)

[展示教學掛圖] 六大板塊示意圖

[教師講述] 板塊構造學說認為:

①由堅硬的巖石組成的地球表層,被分成六大板塊。(請同學指出六大板塊名稱)

②六大板塊是不斷運動的。當板塊運動時,地球表面分屬不同板塊的大陸,便出現漂移現象。(請同學注意板塊的邊界和板塊的運動方向。)

③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運動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帶。(配合展示投影片:世界主要火山和地震分布帶。)

[練習] 課文第30頁“想一想”。

[提問] 看六大板塊示意圖,解釋為什么地中海在縮小,而紅海在不斷擴張?(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相互靠攏,而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之間在相互離開。)

布置作業 繪制海陸輪廓簡圖,并注意掌握繪制技能,在繪圖中復習本節知識。

九年級地理教學教案篇7

一、教學目標

1、運用圖表認識東北地區的人口、民族和城市分布。

2、學會運用地圖和其他資料歸納某地人口、城市的分布特點

3、培養學生對圖文信息的獲取、處理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

4、培養學生人地協調的觀點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1、運用“東北地區的人口分布”圖和“東北地區的面積與人口統計”表,歸納東北地區人口的分布特點。

2、運用“東北地區城市與鐵路分布”圖,歸納東北地區城市的分布特點。

難點:掌握本節教材所滲透的學習區域地理的一般方法,能夠在新情境中遷移運用。

三、教學流程設計

【揭示課題,直入主題】

【提出學習目標】

1、運用圖表了解東北地區的人口、民族和城市分布,能從圖表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及地理計算能力。

2、學會運用地圖和其他資料歸納某地人口、城市的分布特點。能學以致用,聯系實際解決問題。

【指出學習重難點】

重點:

1、運用“東北地區的人口分布”圖和“東北地區的面積與人口統計”表,歸納東北地區人口的分布特點。

2、運用“東北地區城市與鐵路分布”圖,歸納東北地區城市的分布特點。

難點:掌握本節教材所滲透的學習區域地理的一般方法,能夠在新情境中遷移運用。

【人口分布】

教學過程:

【自學指導】看圖思考(同桌之間互相協作)

完成課本P31活動題(大致5分鐘)

活動第一、二題由學生直接計算。第三題引導學生先看圖例明確不同顏色代表不同人口密度,然后讓學生再來看東北地區人口分布圖。首先找出人口密集區,人口稀疏區,再進一步引導學生歸納總結東北地區的人口分布特點。學生歸納總結出人口分布特點后,叫幾名學生回答下列問題:

1、通過讀圖分析,請說出東北地區人口密度大于100人/km2的地區主要分布在哪里?

老師強調:中部、南部平原區,主要的平原是松嫩平原和遼河平原

2、想一想,影響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學生回答,最后老師總結。影響一個地區人口的主要因素有地理位置(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氣候、河流、交通運輸條件,工業與城市分布、資源分布等。

分析完這個題之后呢,讓學生齊讀31頁課文,指導學生劃出重點知識點。

教師:同學們,我們知道東北地區以前被人們叫做“北大荒”,人煙稀少,那么昔日的荒涼之地如何成為今日的人口稠密區,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呢?下面我們通過一段視頻來了解一下造成東北人口急劇增長的原因。(我選的是一部熱播電視劇《闖關東》的片頭部分,它剛好講述的是闖關東的時代背景,這樣更能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師:大家都知道東北是我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區之一,請同學們在課本32頁東北地區主要民族分布圖上找出東北主要的少數民族所分布的位置。師生互動:老師說哪個民族讓學生找哪個民族,通過看圖,讓學生在圖中找出分布最廣的民族。完成師生活動之后,讓學生看多媒體,老師引導學生學習各個民族的分布。讓學生對各民族的分布,有更深刻的印象。給出一張滿族特色圖片,吸引學生注意力。找一名學生朗讀《旗袍與旗裝》,增加學生課外知識。

課堂活動:

課本33頁活動題以學生活動(以小組為單位)為主,由學生小組間進行討論,最后由一名學生代表回答相關問題。學生們回答完后,最后由老師總結歸納前面學生所回答的情況,帶領學生看多媒體課件,看兩個民族的習慣和傳統文化以增長課外知識。

教師總結:通過我們前面的學習,我們現在會用地圖和相關圖表來分析一定的地理方面的問題,另外我們了解了不同少數民族它的生活習慣和文化特色,為我們今后的學習、生活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城市分布】

教學過程:

教師:同學們,你們都知道東北有哪些城市嗎?你們知道這些城市是怎樣分布的嗎?

學生自由發揮

教師:好,同學們說了那么多,說的都不錯,但是比較雜亂,那么今天老師帶領大家從地理角度來系統分析學習東北地區的城市分布,學完之后你將有所收獲。

課堂活動

合作探究:老師給出一幅東北地區城市與鐵路分布圖,結合課文35頁活動題讓學生找出相關城市。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思考課件給出的前兩個問題。第三個問題,給出一張鐵路分布圖,讓學生在圖中找出東北地區主要鐵路干線——京哈線、哈大線、濱州線、濱綏線,強調每條鐵路干線的起止城市名稱。老師引導學生總結東北城市的分布特點:東北地區是中國城市密集、城市化水平較高的區域;城市集中在交通干線沿線分布,特別是哈大線、濱州線、濱綏線沿線地區。

自主學習: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文及小字部分文字,歸納出哈爾濱、長春、沈陽三個省會城市的主要特點。出示課件加深記憶。

思維升華:大連是一個北方城市,為什么“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呢?在大連舉辦國際服裝節,有哪些優勢條件?

老師提示:結合前面學習人口分布特點的方法從地理位置、氣候、交通運輸條件等方面分析。出示課件,加深理解。

小結:給出本節課的一個學習框架,讓學生填空,目的是對本節進行梳理,加強記憶。

課堂檢測:

一、猜猜我是誰

1.在東北的三大平原中我的人口密度最小。我是__三江平原_______。

2.我是東北三省中人口密度的省區。我是____遼寧省___。

3.我是東北地區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我是____滿族_。

4.我連接了哈大線、濱洲線和濱綏線。我是__哈爾濱_____。

二、能力提升

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根據所學知識,分析東北地區中南部人口較稠密的原因。

教師總結:中南部以平原為主;農耕發達;工業和交通運輸發達;開發歷史悠久等

這個活動的目的是檢查學生對學習目標(學會運用地圖和其他資料歸納某地人口、城市的分布特點。能學以致用,聯系實際解決問題)以及重難點(理解本節教材所滲透的學習區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在新情境中遷移運用)的掌握程度。

32923 主站蜘蛛池模板: TwistDx恒温扩增-RAA等温-Jackson抗体-默瑞(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不锈钢轴流风机,不锈钢电机-许昌光维防爆电机有限公司(原许昌光维特种电机技术有限公司) | 全自动翻转振荡器-浸出式水平振荡器厂家-土壤干燥箱价格-常州普天仪器 | 上海租奔驰_上海租商务车_上海租车网-矢昂汽车服务公司 | 食药成分检测_调料配方还原_洗涤剂化学成分分析_饲料_百检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土壤养分检测仪_肥料养分检测仪_土壤水分检测仪-山东莱恩德仪器 大型多片锯,圆木多片锯,方木多片锯,板材多片锯-祥富机械有限公司 | Copeland/谷轮压缩机,谷轮半封闭压缩机,谷轮涡旋压缩机,型号规格,技术参数,尺寸图片,价格经销商 CTP磁天平|小电容测量仪|阴阳极极化_双液系沸点测定仪|dsj电渗实验装置-南京桑力电子设备厂 | 北京四合院出租,北京四合院出售,北京平房买卖 - 顺益兴四合院 | 艺术漆十大品牌_艺术涂料加盟代理_蒙太奇艺术涂料厂家品牌|艺术漆|微水泥|硅藻泥|乳胶漆 | IHDW_TOSOKU_NEMICON_EHDW系列电子手轮,HC1系列电子手轮-上海莆林电子设备有限公司 | 衬氟止回阀_衬氟闸阀_衬氟三通球阀_衬四氟阀门_衬氟阀门厂-浙江利尔多阀门有限公司 | 电销卡_北京电销卡_包月电话卡-豪付网络 | 上海单片机培训|重庆曙海培训分支机构—CortexM3+uC/OS培训班,北京linux培训,Windows驱动开发培训|上海IC版图设计,西安linux培训,北京汽车电子EMC培训,ARM培训,MTK培训,Android培训 | 非小号行情 - 专业的区块链、数字藏品行情APP、金色财经官网 | ★济南领跃标识制作公司★济南标识制作,标牌制作,山东标识制作,济南标牌厂 | 517瓜水果特产网|一个专注特产好物的网站 | 安徽千住锡膏_安徽阿尔法锡膏锡条_安徽唯特偶锡膏_卡夫特胶水-芜湖荣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立式硫化罐-劳保用品硫化罐-厂家直销-山东鑫泰鑫硫化罐厂家 | 缠膜机|缠绕包装机|无纺布包装机-济南达伦特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减速机电机一体机_带电机减速器一套_德国BOSERL电动机与减速箱生产厂家 | 钢托盘,铁托盘,钢制托盘,镀锌托盘,饲料托盘,钢托盘制造商-南京飞天金属13260753852 | 自动检重秤-动态称重机-重量分选秤-苏州金钻称重设备系统开发有限公司 | 深圳展厅设计_企业展馆设计_展厅设计公司_数字展厅设计_深圳百艺堂 | 不干胶标签-不干胶贴纸-不干胶标签定制-不干胶标签印刷厂-弗雷曼纸业(苏州)有限公司 | 环讯传媒,永康网络公司,永康网站建设,永康小程序开发制作,永康网站制作,武义网页设计,金华地区网站SEO优化推广 - 永康市环讯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 太原装修公司_山西整装家装设计_太原室内装潢软装_肖邦家居 | 炭黑吸油计_测试仪,单颗粒子硬度仪_ASTM标准炭黑自销-上海贺纳斯仪器仪表有限公司(HITEC中国办事处) | 陕西华春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耐酸碱泵-自吸耐酸碱泵型号「品牌厂家」立式耐酸碱泵价格-昆山国宝过滤机有限公司首页 | 电伴热系统施工_仪表电伴热保温箱厂家_沃安电伴热管缆工业技术(济南)有限公司 | 硫化罐_蒸汽硫化罐_大型硫化罐-山东鑫泰鑫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 西门子伺服控制器维修-伺服驱动放大器-828D数控机床维修-上海涌迪 | 全自动定氮仪-半自动凯氏定氮仪厂家-祎鸿仪器| 糖衣机,除尘式糖衣机,全自动糖衣机,泰州市长江制药机械有限公司 体感VRAR全息沉浸式3D投影多媒体展厅展会游戏互动-万展互动 | 校车_校车价格_19座幼儿园校车_幼儿园校车_大鼻子校车 | 客服外包专业服务商_客服外包中心_网萌科技| 河南膏药贴牌-膏药代加工-膏药oem厂家-洛阳今世康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 食品质构分析仪-氧化诱导分析仪-瞬态法导热系数仪|热冰百科 | 台湾Apex减速机_APEX行星减速机_台湾精锐减速机厂家代理【现货】-杭州摩森机电 | 北京晚会活动策划|北京节目录制后期剪辑|北京演播厅出租租赁-北京龙视星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桥架-槽式电缆桥架-镀锌桥架-托盘式桥架 - 上海亮族电缆桥架制造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