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七年級教案課件
數學七年級教案課件篇1
教學設計思路
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回顧與反思前三章所學內容,領悟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總結知識結構及主要知識點,側重對重點知識內容、數學思想和方法、思維策略的總結與反思,再通過練習鞏固這些知識點。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對前三章所學知識作一次系統整理,系統地把握這三章的知識要點;
通過回顧與反思這三章所學內容,領悟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
通過練習,對所學知識的認識深化一步,以有利于掌握;
發展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提高對所學知識的概括整理能力;
進一步發展有條理地思考和表達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在老師的引導下逐張復習每張的知識要點,通過練習來鞏固這些知識點。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進一步體會知識點之間的聯系;
進一步感受數形結合的思想。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是這三章的重點內容;
難點是能靈活利用這三章的知識來解決問題。
教學方法
引導、小組討論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
教學過程設計
通過每一章的知識結構及一些相關問題引導學生總結出每一章的知識點。
數學七年級教案課件篇2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六年級上冊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繞一繞、滾一滾等活動,自主探索圓的周長與直徑的倍數關系。知道圓周率的含義,并能推導出圓的周長公式,學會運用公式解決簡單的求圓周長的實際問題。
2.使學生在活動中培養初步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觀念。
3.結合圓周率的教學,使學生感受數學的文化價值,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師:這一節課我們來研究有關周長的問題。
出示正方形
師:看屏幕,認識嗎?
師:這是一個(正方形)
師:誰來指一指它的周長
生上臺指。
師完整指:正方形4條邊的總長就是它的周長。
出示圓
師:繼續看,這是。
生:圓
師:圓的周長你能指一指嗎?
生上臺指
師:我們一起來指一指!從一點開始,繞一圈,回到這一點里結束。看清楚了嗎?(出示動畫)
師:圍成圓一周曲線的長度就是圓的周長
【板書:圓的周長】
二、感知化曲為直
1、師:2個圖形,分別為1號和2號。(給圖形標號。)
師:給你一把直尺,(慢慢的拿出來)。讓你通過測量得到它們的周長,【板書:量】你愿意測量幾號?
師:想想,用手勢1或者2告訴老師……怎么想的?
……
師:對,正方形是由線段圍成的,可以用直尺直接測量。
而圍成圓的——是一條曲線【板書:曲】,直接量確實不太方便。
師:不過呢,老師今天就是要為難一下你們,要求用直尺直接量出圓的周長,這可是要想辦法的哦!敢不敢挑戰?
2、用直尺測量圓的周長
(1)熒光圈
師:看,什么?(圓形的熒光圈)怎樣量它的周長?
生:把接頭拔下來,拉直了量。
師:像這樣!斷開,拉直測量!
把接頭部分去掉,這一段的長就是熒光圈的周長。
這個方法很不錯哦!
(2)飛鏢盤
師:繼續挑戰!第二樣,什么?(圓形的飛鏢盤)能拉直量嗎?
怎么辦呢?
生:用線繞。
課件演示:線貼緊圓繞一周,多余部分去掉或者做上記號,然后把線拉直測量,這一段線的長就是圓的周長。
師:還有其他辦法嗎?
生:滾
數學七年級教案課件篇3
教學目標
讓學生熟練地進行有理數加減混合運算,并利用運算律簡化運算.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加減運算法則和加法運算律.
難點:省略加號與括號的代數和的計算.
課堂教學過程設計
一、從學生原有認知結構提出問題
什么叫代數和?說出-6+9-8-7+3兩種讀法.
二、講授新課
1.計算下列各題:
2.計算:
(1)-12+11-8+39;(2)+45-9-91+5;(3)-5-5-3-3;
(7)-6-8-2+3.54-4.72+16.46-5.28;
3.當a=13,b=-12.1,c=-10.6,d=25.1時,求下列代數式的值:
(1)a-(b+c);(2)a-b-c;(3)a-(b+c+d);(4)a-b-c-d;
(5)a-(b-d);(6)a-b+d;(7)(a+b)-(c+d);(8)a+b-c-d;
(9)(a-c)-(b-d);(10)a-c-b+d.
請同學們觀察一下計算結果,可以發現什么規律?
a-(b+c)=a-b-c;
a-(b+c+d)=a-b-c-d;
a-(b-d)=a-b+d;
(a+b)-(c+d)=a+b-c-d;
(a-c)-(b-d)=a-c-b+d.
括號前是“-”號,去括號后括號里各項都改變了符號;括號前是“+”號(沒標符號當然也是省略了“+”號)去括號后各項都不變.
4.用較簡便方法計算:
(4)-16+25+16-15+4-10.
三、課堂練習
1.判斷題:在下列各題中,正確的在括號中打“√”號,不正確的在括號中打“×”號:
(1)兩個數相加,和一定大于任一個加數.()
(2)兩個數相加,和小于任一個加數,那么這兩個數一定都是負數.()
(3)兩數和大于一個加數而小于另一個加數,那么這兩數一定是異號.()
(4)當兩個數的符號相反時,它們差的絕對值等于這兩個數絕對值的和.()
(5)兩數差一定小于被減數.()
(6)零減去一個數,仍得這個數.()
(7)兩個相反數相減得0.()
(8)兩個數和是正數,那么這兩個數一定是正數.()
2.填空題:
(1)一個數的絕對值等于它本身,這個數一定是______;一個數的倒數等于它本身,這個數一定是______;一個數的相反數等于它本身,這個數是______.
(2)若a<0,那么a和它的相反數的差的絕對值是______.
(3)若a+b=a+b,那么a,b的關系是______.
(4)若a+b=a-b,那么a,b的關系是______.
(5)-[-(-3)]=______,-[-(+3)]=______.
這兩組題要求學生自己分析,判斷題中錯的應舉出反例,同時要求符號語言與文字敘述語言能夠互化.
四、作業
1.當a=2.7,b=-3.2,c=-1.8時,求下列代數式的值:
(1)a+b-c;(2)a-b+c;(3)-a+b-c;(4)-a-b+c.
2.分別根據下列條件求代數式x-y-z+w的值:
(1)x=-3,y=-2,z=0,w=5;
(2)x=0.3,y=-0.7,z=1.1,w=-2.1;
3.已知3a=a+a+a,分別根據下列條件求代數式3a的值:
(1)a=-1;(2)a=-2;(3)a=-3;(4)a=-0.5.
4.(1)當b>0時,a,a-b,a+b,哪個?哪個最小?
(2)當b<0時,a,a-b,a+b,哪個?哪個最小?
5.判斷題:對的在括號里打“√”,錯的在括號里打“×”,并舉出反例.
(1)若a,b同號,則a+b=a+b.()
(2)若a,b異號,則a+b=a-b.()
(3)若a<0、b<0,則a+b=-(a+b).()
(4)若a,b異號,則a-b=a+b.()
(5)若a+b=0,則a=b.()
6.計算:(能簡便的應當盡量簡便運算)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1.本課時是習題課.通過習題,復習、鞏固有理數的加、減運算以及加減混合運算的法則與技能.講課前教師要認真總結、分析學生在進行有理數加、減混合運算時常犯的錯誤,以便在這節課分析習題時,有意識地幫助學生改正.
2.關于“去括號法則”,只要求學生了解,并不要求追究所以然.
數學七年級教案課件篇4
5.1相交線
[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操作、推斷、交流等活動,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培養識圖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條理表達能力
2.在具體情境中了解鄰補角、對頂角,能找出圖形中的一個角的鄰補角和對頂角,理解對頂角相等,并能運用它解決一些簡單問題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鄰補角與對頂角的概念.對頂角性質與應用
難點:理解對頂角相等的性質的探索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 激發好奇觀察剪刀剪布的過程,引入兩條相交直線所成的角
在我們的生活的世界中,蘊涵著大量的相交線和平行線,本章要研究相交線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
觀察剪刀剪布的過程,引入兩條相交直線所成的角。
學生觀察、思考、回答問題
教師出示一塊布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布過程,提出問題:剪布時,用力握緊把手,兩個把手之間的的角發生了什么變化?剪刀張開的口又怎么變化?
教師點評:如果把剪刀的構造看作是兩條相交的直線,以上就關系到兩條直線相交所成的角的問題,
二.認識鄰補角和對頂角,探索對頂角性質
1.學生畫直線AB、CD相交于點O,并說出圖中4個角,兩兩相配
共能組成幾對角?根據不同的位置怎么將它們分類?
學生思考并在小組內交流,全班交流。
當學生直觀地感知角有“相鄰”、“對頂”關系時,教師引導學生用
幾何語言準確表達
;
有公共的頂點O,而且的兩邊分別是兩邊的反向延長線
2.學生用量角器分別量一量各角的度數,發現各類角的度數有什么關系?
(學生得出結論:相鄰關系的兩個角互補,對頂的兩個角相等)
3學生根據觀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兩條直線相交所形成的角分類位置關系數量關系
教師提問:如果改變的大小,會改變它與其它角的位置關系和數量關系嗎?
4.概括形成鄰補角、對頂角概念和對頂角的性質
三.初步應用
練習:
下列說法對不對
(1)鄰補角可以看成是平角被過它頂點的一條射線分成的兩個角
(2)鄰補角是互補的兩個角,互補的兩個角是鄰補角
(3)對頂角相等,相等的兩個角是對頂角
學生利用對頂角相等的性質解釋剪刀剪布過程中所看到的現象
四.鞏固運用例題:如圖,直線a,b相交,,求的度數。
[鞏固練習](教科書5頁練習)已知,如圖,,求:的度數
[小結]
鄰補角、對頂角.
[作業]課本P9-1,2P10-7,8
[備選題]
一判斷題:
如果兩個角有公共頂點和一條公共過,而且這兩個角互為補角,那么它們互為鄰補角( )
兩條直線相交,如果它們所成的鄰補角相等,那么一對對頂角就互補( )
二填空題
1如圖,直線AB、CD、EF相交于點O,的對頂角是 ,的鄰補角是
若:=2:3,,則=
2如圖,直線AB、CD相交于點O
則
5.1.2 垂線
[教學目標]
1.理解垂線、垂線段的概念,會用三角尺或量角器過一點畫已知直線的垂線。
2.掌握點到直線的距離的概念,并會度量點到直線的距離。
3.掌握垂線的性質,并會利用所學知識進行簡單的推理。
[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垂線的定義及性質。
2.教學難點:垂線的畫法。
[教學過程設計]
一. 復習提問:
1、敘述鄰補角及對頂角的定義。
2、對頂角有怎樣的性質。
二.新課:
引言:
前面我們復習了兩條相交直線所成的角,如果兩條直線相交成特殊角直角時,這兩條直線有怎樣特殊的位置關系呢?日常生活中有沒有這方面的實例呢?下面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一)垂線的定義
當兩條直線相交的四個角中,有一個角是直角時,就說這兩條直線是互相垂直的,其中一條直線叫做另一條直線的垂線,它們的交點叫做垂足。
如圖,直線AB、CD互相垂直,記作,垂足為O。
請同學舉出日常生活中,兩條直線互相垂直的實例。
注意:
1、如遇到線段與線段、線段與射線、射線與射線、線段或射線與直線垂直,特指它們所在的直線互相垂直。
2、掌握如下的推理過程:(如上圖)
反之,
(二)垂線的畫法
探究:
1、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畫已知直線l的垂線,這樣的垂線能畫出幾條?
2、經過直線l上一點A畫l的垂線,這樣的垂線能畫出幾條?
3、經過直線l外一點B畫l的垂線,這樣的垂線能畫出幾條?
畫法:
讓三角板的一條直角邊與已知直線重合,沿直線左右移動三角板,使其另一條直角邊經過已知點,沿此直角邊畫直線,則這條直線就是已知直線的垂線。
注意:如過一點畫射線或線段的垂線,是指畫它們所在直線的垂線,垂足有時在延長線上。
(三)垂線的性質
經過一點(已知直線上或直線外),能畫出已知直線的一條垂線,并且只能畫出一條垂線,即:
性質1 過一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與已知直線垂直。
練習:教材第7頁
探究:
如圖,連接直線l外一點P與直線l上各點O,
A,B,C,……,其中(我們稱PO為點P到直線
l的垂線段)。比較線段PO、PA、PB、PC……的長短,這些線段中,哪一條最短?
性質2 連接直線外一點與直線上各點的所有線段中,垂線段最短。
簡單說成: 垂線段最短。
(四)點到直線的距離
直線外一點到這條直線的垂線段的長度,叫做點到直線的距離。
如上圖,PO的長度叫做點P到直線l的距離。
例1
(1)AB與AC互相垂直;
(2)AD與AC互相垂直;
(3)點C到AB的垂線段是線段AB;
(4)點A到BC的距離是線段AD;
(5)線段AB的長度是點B到AC的距離;
(6)線段AB是點B到AC的距離。
其中正確的有( )
A. 1個 B. 2個
C. 3個 D. 4個
解:A
例2如圖,直線AB,CD相交于點O,
解:略
例3如圖,一輛汽車在直線形公路AB上由A
向B行駛,M,N分別是位于公路兩側的村莊,
設汽車行駛到點P位置時,距離村莊M最近,
行駛到點Q位置時,距離村莊N最近,請在圖中公路AB上分別畫出P,Q兩點位置。
練習:
1.
2.教材第9頁3、4
教材第10頁9、10、11、12
小結:
1.要掌握好垂線、垂線段、點到直線的距離這幾個概念;
2.要清楚垂線是相交線的特殊情況,與上節知識聯系好,并能正確利用工具畫出標準圖形;
3.垂線的性質為今后知識的學習奠定了基礎,應該熟練掌握。
作業:教材第9頁5、6.
數學七年級教案課件篇5
教學目標1,掌握有理數的概念,會對有理數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培養分類能力;
2,了解分類的標準與分類結果的相關性,初步了解“集合”的含義;
3,體驗分類是數學上的常用處理問題的方法。
教學難點正確理解分類的標準和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
知識重點正確理解有理數的概念
教學過程(師生活動)設計理念
探索新知在前兩個學段,我們已經學習了很多不同類型的數,通過上兩節課的學習,又知道了現在的數包括了負數,現在請同學們在草稿紙上任意寫出3個數(同時請3個同學在黑板上寫出).
問題1:觀察黑板上的9個數,并給它們進行分類.
學生思考討論和交流分類的情況.
學生可能只給出很粗略的分類,如只分為“正數”和“負數”或“零”三類,此時,教師應給予引導和鼓勵.
例如,
對于數5,可這樣問:5和5.1有相同的類型嗎?5可以表示5個人,而5.1可以表示人數嗎?(不可以)所以它們是不同類型的數,數5是正數中整個的數,我們就稱它為“正整數”,而5.1不是整個的數,稱為“正分數,,.??…(由于小數可化為分數,以后把小數和分數都稱為分數)
通過教師的引導、鼓勵和不斷完善,以及學生自己的概括,最后歸納出我們已經學過的5類不同的數,它們分別是“正整數,零,負整數,正分數,負分數,’.
按照書本的說法,得出“整數”“分數”和“有理數”的概念.
看書了解有理數名稱的由來.
“統稱”是指“合起來總的名稱”的意思.
試一試:按照以上的分類,你能作出一張有理數的分類表嗎?你能說出以上有理數的分類是以什么為標準的嗎?(是按照整數和分數來劃分的)分類是數學中解決問題的常用手段,這個引入具有開放的特點,學生樂于參與
學生自己嘗試分類時,可能會很粗略,教師給予引導和鼓勵,劃分數的類型要從文字所表示的意義上去引導,這樣學生易于理解。
有理數的分類表要在黑板或媒體上展示,分類的標準要引導學生去體會
練一練1,任意寫出三個有理數,并說出是什么類型的數,與同伴進行交流.
2,教科書第10頁練習.
此練習中出現了集合的概念,可向學生作如下的說明.
把一些數放在一起,就組成了一個數的集合,簡稱“數集”,所有有理數組成的數集叫做有理數集.類似地,所有整數組成的數集叫做整數集,所有負數組成的數集叫做負數集……;
數集一般用圓圈或大括號表示,因為集合中的數是無限的,而本題中只填了所給的幾個數,所以應該加上省略號.
思考:上面練習中的四個集合合并在一起就是全體有理數的集合嗎?
也可以教師說出一些數,讓學生進行判斷。
集合的概念不必深入展開。
創新探究問題2:有理數可分為正數和負數兩大類,對嗎?為什么?
教學時,要讓學生總結已經學過的數,鼓勵學生概括,通過交流和討論,教師作適當的指導,逐步得到如下的分類表。
有理數這個分類可視學生的程度確定是否有必要教學。
應使學生了解分類的標準不一樣時,分類的結果也是不同的,所以分類的標準要明確,使分類后每一個參加分類的象屬于其中的某一類而只能屬于這一類,教學中教師可舉出通俗易懂的例子作些說明,可以按年齡,也可以按性別、地域來分等
小結與作業
課堂小結到現在為止我們學過的數都是有理數(圓周率除外),有理數可以按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標準不同,分類的結果也不同。
本課作業1,必做題:教科書第18頁習題1.2第1題
2,教師自行準備
本課教育評注(課堂設計理念,實際教學效果及改進設想)
1,本課在引人了負數后對所學過的數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提出了有理數的概
念.分類是數學中解決問題的常用手段,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分類的思想并進
行簡單的分類是數學能力的體現,教師在教學中應引起足夠的重視.關于分類標準與分
類結果的關系,分類標準的確定可向學生作適當的滲透,集合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真正接受需要很長的過程,本課不要過多展開。
2,本課具有開放性的特點,給學生提供了較大的思維空間,能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加學習,親自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可避免直接進行分類所帶來的枯燥性;同時還體現合作學習、交流、探究提高的特點,對學生分類能力的養成有很好的作用。
3,兩種分類方法,應以第一種方法為主,第二種方法可視學生的情況進行。
課題:1.2.2數軸
教學目標1,掌握數軸的概念,理解數軸上的點和有理數的對應關系;
2,會正確地畫出數軸,會用數軸上的點表示給定的有理數,會根據數軸上的點讀出所表示的有理數;
3,感受在特定的條件下數與形是可以相互轉化的,體驗生活中的數學。
教學難點數軸的概念和用數軸上的點表示有理數
知識重點
教學過程(師生活動)設計理念
設置情境
引入課題教師通過實例、課件演示得到溫度計讀數.
問題1:溫度計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用來測量溫度的重要工具,你會讀溫度計嗎?請你嘗試讀出圖中三個溫度計所表示的溫度?
(多媒體出示3幅圖,三個溫度分別為零上、零度和零下)
問題2:在一條東西向的馬路上,有一個汽車站,汽車站東3m和7.5m處分別有一棵柳樹和一棵楊樹,汽車站西3m和4.8m處分別有一棵槐樹和一根電線桿,試畫圖表示這一情境.
(小組討論,交流合作,動手操作)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發現生活中的數學
點表示數的感性認識。
點表示數的理性認識。
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教師:由上述兩問題我們得到什么啟發?你能用一條直線上的點表示有理數嗎?
讓學生在討論的基礎上動手操作,在操作的基礎上歸納出:可以表示有理數的直線必須滿足什么條件?
從而得出數軸的三要素:原點、正方向、單位長度體驗數形結合思想;只描述數軸特征即可,不用特別強調數軸三要求。
從游戲中學數學做游戲:教師準備一根繩子,請8個同學走上來,把位置調整為等距離,規定第4個同學為原點,由西向東為正方向,每個同學都有一個整數編號,請大家記住,現在請第一排的同學依次發出口令,口令為數字時,該數對應的同學要回答“到”;口令為該同學的名字時,該同學要報出他對應的“數字”,如果規定第3個同學為原點,游戲還能進行嗎?學生游戲體驗,對數軸概念的理解
尋找規律
歸納結論問題3:
1,你能舉出一些在現實生活中用直線表示數的實際例子嗎?
2,如果給你一些數,你能相應地在數軸上找出它們的準確位置嗎?如果給你數軸上的點,你能讀出它所表示的數嗎?
3,哪些數在原點的左邊,哪些數在原點的右邊,由此你會發現什么規律?
4,每個數到原點的距離是多少?由此你會發現了什么規律?
(小組討論,交流歸納)
歸納出一般結論,教科書第12的歸納。這些問題是本節課要求學會的技能,教學中要以學生探究學習為主來完成,教師可結合教科書給學生適當指導。
鞏固練習
教科書第12頁練習
小結與作業
課堂小結請學生總結:
1,數軸的三個要素;
2,數軸的作以及數與點的轉化方法。
本課作業1,必做題:教科書第18頁習題1.2第2題
2,選做題:教師自行安排
本課教育評注(課堂設計理念,實際教學效果及改進設想)
1,數軸是數形轉化、結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設計的原型來源于生活實際,學生易于體驗和接受,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和自己動手操作、經歷和體驗數軸的形成過程,加深對數軸概念的理解,同時培養學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體出了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到抽象概括的認識規律。
2,教學過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線,教學方法體了特殊到一般,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方法。
3,注意從學生的知識經驗出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并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感悟知識的生成,發展與變化,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方法。
數學七年級教案課件篇6
教學目標:
1.借助數軸了解相反數的概念,知道互為相反數的位置關系.
2.給一個數,能求出它的相反數.
教學重點:理解相反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理解和掌握雙重符號簡化的規律.
教與學互動設計: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活動請一個學生到講臺前面對大家,向前走5步,向后走5步.
交流如果向前走為正,那向前走5步與向后走5步分別記作什么?
(二)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觀察下列數:6和-6,2和-2,7和-7,和-,并把它們在數軸上標出.
想一想(1)上述各對數有什么特點?
(2)表示這四對數的點在數軸上有什么特點?
(3)你能夠寫出具有上述特點的n組數嗎?
觀察像這樣只有符號不同的兩個數叫相反數.
互為相反數的兩個數在數軸上的對應點(0除外)是在原點兩旁,并且與原點距離相等的兩個點.即:我們把a的相反數記為-a,并且規定0的相反數就是零.
總結在正數前面添上一個“-”號,就得到這個正數的相反數,是一個負數;把負數前的“-”號去掉,就得到這個負數的相反數,是一個正數.
2.在任意一個數前面添上“-”號,新的數就是原數的相反數.如-(+5)=-5,表示+5的相反數為-5;-(-5)=5,表示-5的相反數是5;-0=0,表示0的相反數是0.
(三)應用遷移,鞏固提高
【例1】填空
(1)-5.8是的相反數,的相反數是-(+3),a的相反數是;a-b的相反數是,0的相反數是.
(2)正數的相反數是,負數的相反數是,的相反數是它本身.
【例2】下列判斷不正確的有()
①互為相反數的兩個數一定不相等;②互為相反數的數在數軸上的點一定在原點的兩邊;③所有的有理數都有相反數;④相反數是符號相反的兩個點.
A.1個B.2個C.3個D.4個
【例3】 化簡下列各符號:
(1)-[-(-2)];(2)+{-[-(+5)]};
(3)-{-{-…-(-6)}…}(共n個負號).
【歸納】 化簡的規律是:有偶數個負號,結果為正;有奇數個負號,結果為負.
【例4】 數軸上A點表示+4,B、C兩點所表示的數是互為相反數,且C到A的距離為2,則點B和點C各對應什么數?
(四)總結反思,拓展升華
【歸納】(1)相反數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相反數的代數意義和幾何意義.
(3)符號的化簡.
(五)課堂跟蹤反饋
夯實基礎
1.判斷題
(1)-3是相反數.()
(2)-7和7是相反數.()
(3)-a的相反數是a,它們互為相反數.()
(4)符號不同的兩個數互為相反數.()
2.分別寫出下列各數的相反數,并把它們在數軸上表示出來.
1,-2,0,4.5,-2.5,3
3.若一個數的相反數不是正數,則這個數一定是()
A.正數B.正數或0
C.負數 D.負數或0
4.一個數比它的相反數小,這個數是()
A.正數 B.負數
C.非負數D.非正數
5.數軸上表示互為相反數的兩個點之間的距離為4,則這兩個數是.
提升能力
6.若a與a-2互為相反數,則a的相反數是.
7.已知有理數m、-3、n在數軸上位置如圖所示,將m、-3、n的相反數在數軸上表示出來,并將這6個數用“<”連接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