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模板_中学教师优秀教案_高中教学设计模板_教育巴巴

教育巴巴 > 教案模板 >

光合作用教案反思

時間: 新華 教案模板

光合作用教案反思篇1

教材分析:

“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是七年級《生物學》(上)中繼“綠色植物參與生物圈水循環”之后和“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之前的一個學習內容,在教材編寫及知識結構中起者承上啟下的作用。共1課時。

教學目標:

闡明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通過實驗驗證綠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

在實驗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科學探究能力。(重點、難點)

理解光合作用發生的場所和產物的判定方法以及其原理,培養學生體驗生物探究中的科學方法。(重點、難點)

通過學習使學生養成愛護綠色植物的情感。(重點、難點)

學生準備:

預習本課實驗操作內容。

課前準備:各實驗組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將實驗用植物進行必要處理。

查詢有關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資料,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過程及意義。初步形成保護植被,愛護森林的意識。

教師準備:

根據課本準備實驗《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的材料用具。特點是:準備兩株不同處理的天竺葵(洋繡球)。一株是與書中實驗要求一致的處理方法,同時,還要選取一個葉片讓它全部被遮光紙遮住。另一株是提前一天結束暗處理的植株,注意在這株植物上要選取不同著生位置的葉片進行遮光處理,在葉片的處理上同樣要形成部分遮光和全部遮光的區別。

準備課本P121進一步探究的實驗設計方案。

查詢書籍、網站、錄像收集一些有關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過程,實質,意義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組織學生回憶生物的主要特征,引導學生產生疑問并自己提出問題:植物體的自養的營養方式是通過什么生理過程進行的?植物體由小長大的過程中自身營養物資的積累從何而來?植物體內有機無制造的條件、場所和過程是怎樣的?等等。以次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引導學生聯想小學自然課的內容,自己找出答案:植物體內有機物來源于植物體的光合作用。

二、探究過程

方案:學生6----8人一組。

按照書中實驗要求進行實驗操作。

在操作中注意觀察實驗現象,針對實驗步驟提出問題,也可針對實驗步驟提出改進實驗的措施。根據實驗現象討論歸納結論。

教師:巡回指導,提示實驗注意事項,確保實驗安全有序進行;提示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力爭將問題形成結論。組織討論,通過小組間提問解答的方式,鼓勵與同學合作共同歸納光合作用的過程與實質。要提的問題有:光合作用的過程是怎樣的?光合作用的條件是什么?光合作用的場所是什么?光合作用的.產物是什么?我們吃的大豆主要成分是蛋白質說明了什么?生物圈中,動物的食物主要來源于誰制造的產物。這說明了什么問題?食物為我們提供了物質來源的同時還提供了什么來源?通過上述問題你能總結出光合作用的實質嗎?

教師在此基礎上演示此實驗的過程并根據對植物不同的實驗處理引導學生做出判斷。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對前后知識形成連貫性。

三、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的主要內容,理清思路:光合作用的基本過程光合作用的場所、產物光合作用的本質光合作用的產物的運輸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意義與保護森林的情感意識。

四、作業

請學生根據課下搜集的資料以及自己對本課內容的理解,談一談綠色植物對自然界及人類的意義,并能夠根據光合作用的過程處理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光合作用教案反思篇2

教學目標

①闡明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

②運用實驗的方法檢驗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

重點和難點

①探究綠葉能否在光下制造淀粉。

②確保實驗順利進行,對實驗的結果進行深入的分析。

一、實驗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

方案一:參照課本的.實驗方案,4人小組

在實驗小組長帶領下做實驗。

方案二:各實驗小組組內交流課前設計的實驗方案,然后討論、完善,最后確定本組的實驗方案,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實驗。

方案三:為提高效率,全班分成4個大組,每個大組仍以4人為一實驗小組,在老師指導下實驗。

指導學生實驗,并提示注意事項。

參與小組討論,對學生的大膽設計予以肯定,并進行適

當啟發、引導,巡視指導學生實驗。

二、分析實驗結果

方案一:各實驗小組就老師出示的討論提綱討論分析光合作用的條件、產物,

理解每個實驗步驟中包含的科學原理。

方案二:各實驗小組先組內分析實驗成

功與否的原因,然后各組公布自己實驗的過程,產生的結果,再組間互相交流分析光合作用的條件、產物,理解每個實驗步驟中包含的科學原理。

方案三:4個大組各派代表公布自己的實驗過程、結果。然后①前二組間進行對比,后二組間進行對比,看看同一種實驗材料,實驗過程不同,其結果是否一樣,并分析原因,②第2組和第4組進行對比,看看使用不同的實驗材料,實驗過程相同,其結果是否一樣,并分析原因。

啟發學生找到產生不同結果的原因,引導學生思考理解每個實驗步驟中包含的科學原理。

總結出“綠色植物在光下都能制造有機物”這一結論。

三、光和作用的意義

方案一:在分析實驗結果的基礎上,看書自學,了解光合作用意義。

方案二:在老師提示下,根據日常生活舉

例說明光合作用的意義。

指導學生看書,引導學生作出概括。

分析學生舉出的例子,引導學生作出概括。

光合作用教案反思篇3

課程標準要求:

1、培養學生初步的探究能力。

2、通過分析科學家們建立學說的過程和方法,學習如何更好地分析事實與證據,并得出既論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光合作用發現的過程;學習科學家們鍥而不舍的探究精神。

2、培養學生初步的探究能力。

教學案例:

1、重點使學生了解光合作用發現的過程,學習科學家們鍥而不舍的探究精神。難點:通過分析科學家們建立學說的過程和方法,學習如何更好地分析事實與證據,并得出結論

2、教法學法:教法:引導法,分析法。學法:閱讀法理解法,討論法。

教學流程

我們已經學過光合作用的在植物生長過程中的重要。那么,光合作用是怎樣發現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研究這個問題。(板書課題)

請同學們打開書閱讀92頁-93頁前兩自然段內容后分組討論。

1、小組匯報交流情況。

2、得出結論,海爾蒙特實驗證明:水分是植物體建造自身的原料。

3、接著,英國化學家約瑟夫:普里斯特利設計并做了這樣的實驗:

4、分組實驗實驗后得出結論:植物有時能把壞空氣變好,有時也會把好空氣變壞。

5、到1779年夏天荷蘭科學家英格豪斯做了500多次實驗進一步得出結論。

6、分組實驗后得出結論:只有綠葉和綠枝才能真正把空氣由壞變好。

7、又經過瑞士牧師謝尼伯德國科學家末里斯薩克斯等一代又一代科學家不懈的努力。終于了光合作用的秘密:在陽光的作用下,植物的綠葉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碳水化合物,產生了氧氣。即:水+二氧化碳->碳水化合物+氧氣

鞏固練習:

按照“土壤汁”的說法,植物生長的需要的物質全部來自于土壤。你同意這種說法嗎?

海爾蒙特用實驗證明,柳樹長大需要的物質來自雨水,他的結論正確嗎?

普里斯特利設計的實驗想證明什么?他得出的結論是什么?

豪斯的實驗證實了陽光對植物的作用,他的依據是什么?

謝尼伯的貢獻是什么?

為什么說光合作用是生生不息的原動力?你對這句話是怎么理解的?

總結:通過學習本課,這些科學家們對科學研究的執著與懈而不舍的精神是那么值得我們學習呀。

光合作用教案反思篇4

教學目標:

1.了解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

2.了解葉綠體,初步學習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

3.學習光合作用的公式及實驗過程和意義。

教學重點:

1.說出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

2.分析實驗原理及目的。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難點:

闡明發現光合作用實驗的原理。

教學工具:

板圖、掛圖、多媒體課件、實驗。

教學過程:

導入:打開PPT,引導學生仔細研究和光合作用有聯系的圖,分析及思考光合作用的原理。

導議:提問

1:什么是光合作用呢?與光合作用有關的一系列元素是什么?

(答1:光合作用是指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著能量的有機物,并且釋放出氧的過程參與光合作用的元素有葉綠體、光能、二氧化碳和水。最后產生的是有機物和氧。)

講述:板書光合作用的化學公式,同學們有沒有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這個化學方程式是怎么產生的?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

導思:綠色植物隨處可見,有沒有同學在生活中仔細觀察過光合作用的過程?

可通過教材提供的幾個著名實驗為切入點進入學習:德國科學家薩克斯通過實驗成功地證明了綠色葉片在中產生淀粉的實驗;德國科學家恩吉爾曼證明葉綠體是進行場所,且氧由葉綠體釋放出來的實驗;20世紀30年代美國科學家魯賓和卡門采用同位素標記法研究證明釋放的氧氣全部來自水的實驗。

學生活動:

1.仔細研究幾個科學家的實驗及實驗結果。

2.講一講每個實驗各自得出的結論。

3.結合幾個科學家的實驗結果,分析一下知道了哪些光合作用的知識點。

4.由光合作用的發現歷程,你還想到了什么?

活動結果:通過分析科學家的實驗背景及實驗過程,可以獲知科學的發現是需要漫長的時間和自身不斷努力和堅持的,現在課本上許許多多的科學成果都是幾代科學家艱辛實驗而成的,才推動了科學的進步及人類文明的&39;成長。

過渡:接下來,我們在實驗中見證一下光合作用的生理過程吧,首先我來認識一下葉綠體。

問:葉綠體在葉子的哪個部位?主要有什么功能?結構是什么樣的?教師在PPT上展示葉綠體的結構圖。

(答:集中在葉肉細胞中,是主要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胞器。在顯微鏡中,葉綠體呈扁平的棉球形或球形。電鏡下觀察有雙層膜,使葉綠體與細胞基質隔開,葉綠體的膜還可以控制物質的進出,葉綠體內部充滿了基質和綠色的基粒。)

我們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葉綠體的超薄切片,看到的葉綠體的基粒,是不是一個單純的圓柱體呢?

(答:不是,是由一層一層的結構重疊而成的。)

講述:就像一元的硬幣一樣,它們就像一個個硬幣一般累疊而成,形成一個圓柱體,葉綠體中有幾十個這樣的圓柱體,仔細想想,這樣的形狀對于光合作用有什么作用?)

(答:對光合作用化學反應的進行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實驗成果展示:

出示葉綠體色素提取濾紙帶,分析一下:

1,含量最多及最少的色素分別是什么?其中稀釋擴散速度最快的是什么?

2,缺鎂的植物在生長過程會出現什么樣的變化?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變化?

小結:葉綠體中的色素分為兩大類:葉綠素和類胡蘿卜素。葉綠素又分為兩類:葉綠素a,呈藍綠色;葉綠素b,呈黃綠色。類胡蘿卜素也分為兩類:胡蘿卜素,呈橙黃色;葉黃素,呈黃色。

由于葉綠素含量約占總量的四分之三,而類胡蘿卜素僅占四分之一,因此通常植物的葉子總是翠綠醉人的。這是由于葉綠素掩蓋了類胡蘿卜素顏色的緣故。但是,葉綠素很容易被破壞。秋天葉綠素會因為溫度降低而被分解消失;其中活動比較穩定就是胡蘿卜素和葉黃素。其中楓樹“霜葉紅于二月花”產生的緣由就是由于葉綠素分解的時候,大量花青素被轉化形成了所造成的。那么這些色素存在的功能主要是什么呢?可以在一定條件下慢慢轉化成光能,在恩吉爾曼的光能轉化分析的實驗中,我們可以研究出葉綠體中4種色素的顏色是與它們吸收光的情況相關的,我們可將提取出的葉綠體中的4種色素溶液分別放在可見光與三棱鏡之間,可以看到連續光譜中有些波長的光被吸收了。(演示色素吸收光譜幻燈片。)

提問:同學們觀察哪些波長的光吸收量大,哪些波長的光吸收量最少?

(答:主要吸收紅橙光和藍紫光,而對綠光吸收量最少。)

講述:色素吸收的光,都能用于光合作用。由于色素對綠光的吸收量最少,綠光會被反射出來,因此葉綠體才呈現出綠色。

很好,綜上可以得知,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載體,通過一系列的學習,我們不得不贊嘆大自然的神奇。本節課中主要講述了光合作用的實驗過程,通過在科學家們的實驗結果的分析基礎上我們可以得知光合作用是指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著能量的有機物,并且釋放出氧的過程參與光合作用的元素有葉綠體、光能、二氧化碳和水,產物是有機物和氧氣。最終明白我們不僅要知道實驗結果,還要透過實驗,分析科學家們實驗設計的心理及思想,下節課我們再繼續分析光合作用。

目標鞏固:

1.動動筆,寫出光合作用的總反應式。

2.小組之間互相訴述光合作用的完整過程。

光合作用教案反思篇5

關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教案

教材分析

在學習了綠色植物的蒸騰作用之后,繼續學習植物的光合作用這一重要的生理現象。雖然學生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光合作用的原理比較抽象。初一的學生相應的知識鋪墊不夠,而且光合作用是生物圈中有機物的來源之本,通過光合作用的學習,可以使學生從理論上認識到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通過一系列的實驗設計、操作、探究和討論,使學生對實驗的設計原理、技巧,有更深層次的感悟。通過實驗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所以本節知識要用具體的,形象的實驗進行教學。讓學生體驗到由現象到理論的過程,即通過感性認知上升到理性知識。本節知識點較多,例如光合作用的原料、條件、產物、公式、概念、實質及實驗的原理等。教學中應注重知識點的落實,為學生下一步學習植物的呼吸作用打下良好的基礎。

教學目標

1、通過探究實驗,闡明綠色植物產物和原料及條件。知道光合作用的原理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

2、通過探究實驗設計思路的培養及實際操作能力的訓練,進一步培養學生對知識點的應用能力。

3、合作學習,取長補短,師生互補,良好學習氛圍的培養;對科學知識探索精神的培養。

教學重點

探究綠色植物在光下形成淀粉,光是形成淀粉的條件。

教學難點

提出問題,應用適當的手段解決問題;單一變量對照實驗的設計。

教學準備

課前由實驗小組的同學與教師共同進行

(1)實驗器材的準備:酒精燈、酒精、三腳架、石棉網、鑷子、廣口瓶、瓶塞、凡士林、蠟燭、大玻璃罩、長頸漏斗、試管、玻璃管、三角燒瓶等)

(2)選擇健壯的天竺葵在暗處放置24小時后,選擇適當的葉片用黑紙片進行上下遮蓋。

(3)首先學生分實驗小組,選出組長,實驗員,發言人,填寫實驗記錄單。

教學手段:實驗設計,動手操作,教學課件。

教學形式:小組合作討論,看書自學,動手實驗,及時練習落實知識,教師參與,適時引導。

教學程序

一、情景激疑:

教師講述:記得在一個春光明媚的周日,我領著三歲的女兒來到了植物園。我給她說要愛護花草,因為花草和我們一樣都是珍貴的生命。于是她把手中的面包揉碎撒到了草地上。我問她為什么?她說讓小草吃面包,我給她說:小草不吃面包,喝點水,曬曬太陽就飽了。第二天中午該吃飯了,她要水喝,然后跑到太陽地里說:不吃飯了,曬曬太陽就飽了。

教師引導學生提問:同學們能從老師講的這個小故事中提出與生物學有關的問題嗎?

學生提問,略。(鼓勵學生大膽提問,不要限制學生的思路)

教師總結:人進行生命活動需要的營養物質是從外界攝取的,植物進行生命活動所需要的營養物質是從哪里來的呢?是植物自己制造的嗎?這是一個生物學問題。怎樣研究呢?

學生:通過實驗進行研究。

二、實驗探究

出示課件:探究:綠色植物在光下形成淀粉。

1、提出問題:綠色植物在光下形成淀粉嗎?教師引導學生作出假設,注意強調“光下”這個條件。

2、作出假設:首先教師應解釋假設的設定,就是對下一步實驗過程的簡單概述。然后讓學生假設。

如果綠色植物在光下形成淀粉,那么不在光下就不形成淀粉。(注意學生思維的訓練和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隨時注意學生思維的火花。鼓勵學生。)

3、制定計劃:

思考:首先讓學生通過思考形成合理的實驗思路。針對假設需要做對照實驗嗎?對照的是什么條件?讓學生討論后回答。

學生答:光是對照的條件,是研究的變量。

依據光所做的對照實驗中,以下哪一種方案更能體現實驗的嚴謹性?讓學生討論后回答。

(1)兩盆植物上分別選一片葉子進行對照。

(2)一盆植物上選兩片葉子進行對照。

(3)一盆植物上選一片葉子的兩部分進行對照。

學生答:選擇第三種方案。盡量讓學生解釋選擇的原因。

教師:注意培養學生設計單一變量的實驗思路以及單一變量的設計原理,其他條件都一樣,只是要研究的條件不一樣。在這個實驗中,要研究的條件是“光”。第三種方案中一片葉子的兩個部分是變量最少的,所以選擇第三個方案。

4、實施計劃:

嘗試合作

通過合作嘗試小實驗來驗證淀粉遇碘變藍,同時使學生學會相互配合,為下一步的實驗活動打下基礎。

小實驗---淀粉的檢驗

要求:用碘液滴到面包上,觀察面包顏色的變化。

(由組長指揮,實驗員進行操作。紀錄員紀錄。)

現象描述:淀粉遇碘變藍,可以用這個方法驗證淀粉的存在。

(2)小組討論:

a.綠色的葉影響觀察淀粉的變藍,怎樣把綠色處理掉?

b.實驗前應避免葉片內原有淀粉對實驗結果的影響,怎樣處理?

通過組長的領導,小組看書討論解決。然后選擇小組進行發言。

脫色,是為了避免綠色的存在影響觀察滴碘后變藍的淀粉。葉綠素易溶于酒精,而酒精又易燃燒,因此將葉片進行隔水在酒精中加熱,確保實驗的安全。

暗處理,是為了清除葉片內原有的淀粉。植物在黑暗中不形成新的淀粉,原先的淀粉又被利用掉。經過暗處理后的植物葉片內基本上不含淀粉了。這樣我們就可以讓葉片從新開始制造淀粉進行驗證。

教師對實驗提出要求:

(1)課前實驗小組的同學已經對葉片進行了暗處理,同學們在將葉片上的黑紙片摘除時用筆劃出遮蓋的范圍。

實驗的注意事項:酒精燈的正確使用。點燃用火柴,熄滅用燈帽。如不小心,酒精燈翻倒著火,不用慌張,用教師準備的濕毛巾蓋住即可。

由小組長看著課本的`實驗過程指導組內實驗。(強調組長的責任,以及組內的配合。)

學生實驗(教師巡視,幫助,指導,參與探討。)

注意提醒學生實驗的安全,以及注意觀察酒精顏色的變化和葉片顏色的變化。(以葉片變黃白色為適宜。15分鐘的時間進行實驗)

實驗現象分析:由學生進行。

滴碘變藍的區域(有淀粉)

滴碘不變藍的區域(沒有淀粉)

變藍的區域(接受了光照)

不變藍的區域(沒有接受光照)

受光淀粉變藍

5、得出結論:(引導學生回答,教師補充勘誤)綠葉在光下形成淀粉。光是條件,淀粉是產物。

三、歸納總結

動動腦筋:及時強化實驗過程和落實結論。通過把錯亂的實驗過程的正確排序,使學生對實驗的步驟進一步理解和吃透。由葉片的染色情況分析葉片的受光情況,逆行理解和運用知識,進一步體會結論。

學生討論。然后回答。

教師:通過剛才的實驗,請同學們把實驗步驟再回憶一下。

(1)請將"綠色植物在光下形成淀粉"的實驗步驟正確排序:

a光照b酒精去除葉綠素

c黑暗放置d清水漂洗碘液

e選擇葉片用f清水漂洗酒精黑紙片遮蓋

g滴加碘液

學生討論后回答。不同的答案可以引發學生的爭論。最后教師出示參考答案:b-c-a-d-f-g-e。

通過實驗的結論,對不同的實驗現象進行分析。

(2)分析葉片(已經脫去葉綠素)接受光照的情況:

葉片a經碘染色后全變藍。(全部接受了光照,形成了淀粉。)

葉片b經碘染色后全不變藍。(全部不接受光照,沒有形成淀粉。)

葉片c經碘染色后部分變藍,部分不變藍。

(變藍的有淀粉,是因為接受了光照,不變藍的沒有淀粉,是因為沒接受光照)

由此進一步證明了:光是綠色植物形成淀粉的必要條件。

教師通過以下的講解,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偉大的化學反應,每年全球光合作用估計產生大約16億噸糖類,產生相應的氧氣。養活著地球上其它的生命。假如綠色植物不再進行光合作用,地球上會出現什么想象?讓同學們想象一下。

科學家曾經幻想,假如將來能搞清楚光合作用的機理,然后將光合作用的基因轉移到人的頭發里,使人的頭發中可以模擬光合作用的過程,只要在人的頭發上灑一點水,再曬曬太陽,頭發中便完成了有機物的制造過程,人類便可以結束吃飯的歷史。這個偉大的設想靠同學們將來能夠完成。

四、遷移深化

通過有趣的事例,進一步引發學生的思考,使知識上升一個高度。

1、分別在早晨、中午、傍晚,從一棵植物上摘取三片相似的葉子經酒精脫色,再用碘染色后發現藍色的深淺不一樣。為什么?

2、農民甲為了多收獲玉米,于是他在同樣的地里種植了比正常情況下多兩倍的種子,秋后他能收獲多兩倍的玉米嗎?

五、開拓創新

充分發揮學生的參與熱情和調動學生的思考。進一步讓學生體會知識在實際問題中的應用,使學生有成就感:你學到了哪些知識?你還有哪些疑問?生活中你還發現哪些問題?知識匯總,質疑,評價。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質疑中的問題提出,由大家一起解決。最后注重生生互評,量化打分。

第二課時

教學程序

一、情景激疑

配以優美的音樂,多媒體展示藍天、白云和郁郁蔥蔥的森林圖片。

全世界的生物呼吸和燃料燃燒消耗氧氣平均為10000噸/秒,而我們生活的大氣層中,氧氣只占21%,按照現有的消耗速度只能維持3000年,可是,許多年過去了,而大氣中的氧含量并沒有減少,這是為什么呢?

用問題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啟發學生的思維。

學生猜測問題的答案,教師抓住學生的猜測“綠色植物光合作用會產生氧氣”提出問題:光合作用產生的氣體是氧氣嗎?我們應如何證明我們的假設呢?導入新課。

二、實驗探究

1、投影小資料:氧氣的性質――無色、無味,常溫下呈氣體狀態,難溶于水,不能燃燒但能助燃(能使帶火星的木條恢復燃燒)。

在教師啟發下,請同學們參考教材,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設計。訓練學生學會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大膽創新和勇于實踐。提醒學生注意實驗的可行性,盡量利用現有的儀器設備巧妙的設計實驗。

請學生總結自己的設計思路:

(1)將天竺葵的部分枝葉裝入密閉的廣口瓶中,照光一段時間后,檢驗氣體成分的變化。

(2)將一株健壯的植物和一只小白鼠同時放在一個玻璃瓶中密閉照光;另將一只生長狀況相同的小白鼠單獨放在一個玻璃瓶中密閉照光,看哪一只先死。

(3)將適量的金魚藻,放在水中,照光,收集產生的氣體,檢驗是不是氧氣……

充分肯定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請其他同學評價各組的實驗設計,并指出設計中的優點、不足,啟發學生確立在探究實驗中控制單一變量,設立實驗組與對照組的科學方法。

把各小組兩兩合并,相互質疑對方的實驗設計,相互交流補充,不斷完善,不斷探討實驗過程的每一個步驟,培養嚴謹的科學實驗作風,體會科學家進行科學探究的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最終形成各自完整的實驗設計。

2、教師請兩三個實驗設計較合理的小組分別詳細敘述實驗設計,及時肯定學生設計的科學性和思維的嚴密性,并鼓勵其他同學完善或補充說明:

(1)取一株健壯的天竺葵,將天竺葵的部分枝葉裝入一個密閉的廣口瓶中,照光一段時間;取另一同樣密封的不放任何枝葉的廣口瓶,同時照光,作為對照。一段時間后,利用燃燒狀況相同的兩支蠟燭同時放入兩廣口瓶中,觀察燃燒時間的長短,預計盛有枝葉的廣口瓶中的蠟燭會燃燒較長的時間,說明植物在光合作用過程中產生了較多的氧氣。

(2)取兩個相同的大玻璃罩,將一株健壯的植物和一只小白鼠同時放在一個玻璃罩中,密封,同時,將另一只生長狀況相同的小白鼠單獨放在另一個玻璃罩中,密封;兩組同時照光,經歷足夠長的時間,觀察兩只小白鼠的生活情況。結果預測:與植物放在一起的小白鼠生活的時間較長,而另一只則首先死去。說明罩中有植物照光后可進行光合作用,不斷產生氧氣供小白鼠呼吸利用;而另一只小白鼠再將玻璃罩中的氧氣耗盡后,窒息死亡。

(3)取適量的金魚藻(或黑藻、水綿等),放在水中,倒罩上一個玻璃漏斗,漏斗頸上套一個盛滿水的試管,照光;另一組實驗裝置同剛才所述,唯一不同的是漏斗下不放金魚藻,同樣照光。觀察漏斗下是否有氣泡產生。收集產生的氣體,用帶火星的木條插入試管口,觀察實驗現象。結果預測:漏斗下不放金魚藻的,不產生氣泡;漏斗下放金魚藻的,會產生氣泡,收集到的氣體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說明試管中收集到的氣體是氧氣,證明光合作用產生氧氣……

3、小組成員之間進行分工、合作,按照各組的實驗設計動手完成實驗探究,證明自己的假設,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

教師適時、及時指導,鼓勵學生發現實驗中的問題,獨立思考問題,或者組內討論解決,若還不能解決,也可向老師請教,從而加深對實驗的理解,增強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探究實驗結束,各組總結自己的實驗成果,分析實驗結果得出結論: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產物之一是氧氣。

三、歸納總結

各組向全班匯報自己的探究成果,解答其他各組和老師的質疑,進一步突出實驗設計的嚴謹性。比如:

實驗小組(1)“利用廣口瓶收集枝葉的光合產物”,雖然照光時間足夠長,但最終利用兩支蠟燭檢驗時,燃燒時間并無多大差別。小組內也不能解釋這種現象,其他小組指出:a.可能是由于裝有枝葉的廣口瓶瓶口密封不好,使產生的氧氣跑掉了。b.是不是檢驗前將枝葉取出時,使大量空氣進入了廣口瓶?c.是不是實驗設計原理上的問題,等等。實驗小組一一回答了同學們的疑問。之后,教師肯定了本實驗設計原理的正確性、科學性,并利用這個機會,向同學們指出實驗設計科學性與可行性之間的關系:一個實驗是否能成功,應當首先具備科學性,但如果實驗沒有同時具備可行性,那也不會達到預期的結果,得不出相應的結論。提示:為什么這個實驗不可行,可能與下節課將要學到的光合作用的原料有關,提請同學課下查閱資料解決。

對小組實驗(2)“小白鼠的死亡”原因,有些小組提出質疑:“死亡與否”一定是氧氣造成的嗎?

實際上,只有實驗(3)真正確認了光合作用產生的是“氧氣”!

教師啟發:科學實驗不能靠主觀臆測,關鍵是要拿出事實證據。再次強調科學事實的重要性。

請同學們聯系上節課所探究的知識,總結出光合作用產生的物質有哪些。最后,教師指出淀粉等有機物和氧氣是光合作用的產物,并明確這兩類物質在光合作用中的地位。

四、遷移深化

通過視頻展示原始地球景觀。教師說明原始大氣中并沒有游離的氧存在,氧氣是后來才產生的。

思考:氧氣的出現是哪類生物的功勞?與什么過程有關?搜集資料找到證據。

五、開拓創新

聯系實際,拓寬學生的思維比如:如何有效提高居室中的氧含氣量?家里的養魚缸怎樣較長期的保持水質的新鮮?許多熱帶魚缸中都備有電燈,從生物學方面講有什么科學道理?

有關本節知識,你還能提出哪些問題?鼓勵學生發散思維。

第三課時

教學程序

一、情景激疑

動畫展示“海爾蒙特實驗”激起學生的興致:有句話叫做“民以食為天”。公元前3世紀,亞里斯多德曾經做過一個經驗推測,說土壤就是植物體的全部食物來源。1648年,“生物化學之父”范?海爾蒙特做了一個簡單而有意義的實驗,推翻了這一觀點:海爾蒙特把一棵2.5千克的柳樹苗栽種到一個木桶里,桶里盛有事先稱過的土壤;以后,他只用純凈的雨水澆灌樹苗,還專門制作了桶蓋。5年過去了,柳樹逐漸長大;他發現柳樹的質量增加了80多千克,而土壤卻只減少不到100克。柳樹增加的重量來自于哪里呢?海爾蒙特認為是植物吸收了水分的緣故。海爾蒙特的實驗結論正確嗎?你認為海爾蒙特忽視了哪個重要因素?

(或出示資料:一個人一天平均消耗一千多克氧氣,地球上有六十多億人,每天要消耗60多億千克的氧氣,同時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為什么我們沒有感覺到窒息呢?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導入新課。)

二、實驗探究

1、繼續分析導言:海爾蒙特忽視了“空氣”這個重要因素,誘導學生提出問題“二氧化碳真的是綠色植物所必須的嗎?”

針對以上問題,請實驗小組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作出合理的假設:“二氧化碳是綠色植物所必須的”、“二氧化碳是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2、各小組自己設計實驗來探究“二氧化碳是否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提示:

(1)氫氧化鈉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

(2)溴代麝香草酚藍(BTB)是一種指示劑,當有二氧化碳存在時,它的溶液呈黃色,沒有時溶液呈藍色;

(3)為了保證實驗中只有二氧化碳一個變量,你該怎樣設計對照實驗?

討論設計的實驗的設計原理和方法步驟。

3、同學交流實驗設計方案,共同分析所設計的實驗是否嚴謹、合理。

方案一:用溴代麝香草酚藍溶液變色原理來檢測綠色植物光合作用中對二氧化碳的利用。

步驟如下:

1)準備3支試管,分別標號,在每支試管內裝入大半試管呈藍色的0.1%溴代麝香草酚藍溶液。

2)在第2、3號試管內插入玻璃管,用口向試管里呼氣,至溶液呈黃色。在第3號試管內放入綠色水生植物金魚藻或黑藻等,將綠色水生植物全部浸沒在溶液中。

3)把3支試管放在陽光下,使管內綠色水生植物在光照下進行光合作用。觀察3支試管的顏色變化,并記錄它的結果。

結果預測:1號試管溶液仍呈藍色;2號試管溶液依舊呈黃色;3號試管溶液的黃色消失,恢復到藍色。

方案二:利用氫氧化鈉吸收二氧化碳,造成同一植株不同葉片所處的氣體環境差異(有無二氧化碳),照光后,檢測所測葉片是否進行光合作用。

實驗步驟:

1)取一株健壯的天竺葵,暗處理一晝夜;

2)用一個大三角燒瓶A裝入部分枝葉,再在燒瓶內裝入一個敞開口的,盛有濃氫氧化鈉溶液的小瓶,密封大三角燒瓶瓶口;用另一個同樣的大三角燒瓶B裝入與A瓶中相同的枝葉,再在燒瓶內裝入一個敞開口的,盛有清水的小瓶,密封大三角燒瓶瓶口;

3)將兩燒瓶置光下一段時間;

4)檢測兩瓶中葉片是否形成淀粉。

結果預測:A瓶中的葉片不形成淀粉;B瓶中葉片形成淀粉。

方案三:采取與課本相同的實驗設計。

在這個環節中,教師要注意科學研究方法的指導,用科學家勇于探索的精神激發學生探究科學奧秘的欲望和敢于探索的精神,同時給學生提供必要的提示和展現自我、充分發展的機會,使學生在相互交流、探究的基礎上,把自己的設計方案展示出來,同學之間相互補充、辯論,最后確定最佳方案。要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敏銳的發現、捕捉學生智慧的閃光點,及時激勵,樹立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

4、學生分組實驗,相互交流、合作,進一步體味科學探究的嚴謹性,觀察實驗現象,思考、爭論,最終得出實驗結論。

三、歸納總結

動畫配音:動畫展示光合作用的過程,燦爛陽光下,一株大樹盡情伸展著茂盛的枝葉,不斷有物質進進出出……,請同學們給動畫模擬配音,用語言描述光合作用的過程,并填表格:

原料

場所

能量

產物

光合作用

通過同學們相互之間的補充,教師漸次點撥、引導、規范學生的描述,最終形成光合作用的概念。

投影光合作用的概念,突出顯示原料、場所、能量和產物,師生共同分析三節課來的探究結果,進一步深化對光合作用過程與原理的認識。

學生討論:嘗試用公式的形式表達光合作用。用動畫變成公式:

光能

二氧化碳+水有機物+氧氣

葉綠體

并請學生代表進行講解公式的含義。

深入分析光合作用的過程,對比原料產物變化及能量轉化,闡釋光合作用的兩方面實質:物質變化和能量轉化。

四、遷移深化

從光合作用的產物入手,聯系實際,歸納光合作用的意義及應用:

1、我們知道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一般是0.03%。當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到0.5%-0.6%時農作物的光合作用會顯著增強,產量就會有較大的提高,這種給農作物施用二氧化碳的方法稱為“氣肥法”,你能說一說“氣肥法”的原理嗎?

2、據聯合國預計,到2050年世界人口將達90億,而地球的資源十分有限,吃飯問題將成為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在耕地有限的情況下,你認為解決此難題最關鍵的問題是什么?

五、開拓創新

資料:“根據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光合作用研究中心主任李良壁教授介紹,目前大田作物的光能利用效率很低。主要作物稻、麥高產品種的光能利用效率僅為1%~1.5%。因為,照射在葉片上的太陽光能約有47%是在光合作用的作用光譜之外(紫外和紅外光部分),不能被植物吸收,而其余53%的太陽光能中,約有16%的太陽光能不能被植物充分吸收,約9%的太陽光能被吸收后在體內不能有效傳遞,它們通過光抑制、光破壞等耗散了激發能,還有19%的太陽能不能有效地轉化為穩定的化學能。此外,太陽光能被用在植物代謝消耗的約占4%。這樣一來就是光能利用效率最高的植物也只有5%左右。”這段話對你有何啟發?如何提高植物的光能利用率呢?

教學設計說明

光合作用是經典而富有科學理論與實踐功能的綜合教學內容。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植物的重要生理現象,同時又是較抽象、不易理解的知識。不論是什么版本的教材,這些都是學習生物知識以來較難以理解的內容,同時也是教師的教學工作中較難處理的內容之一。為了增強學生的興趣,鞏固前面所學過的探究實驗的基本思路的相關知識,把實驗中內涵的單一變量的探究思路提煉出來,增大學生的思考的力度,培養學生科學研究的情趣以及科學思維的模式,因此把教材安排的三個實驗:對光合作用的產物、條件和原料的驗證或演示,改為系列探究性學習過程,以更好地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目的是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體現新課程的目標和理念。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嘗試通過教學方式的改變以達到學生學習方式的改善:在教師必要提示和引導下的學生探究、設計實驗的過程。通過對實驗的分析、探究、設計及對科學家的那種孜孜不倦、勇于探索科學奧秘精神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發展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同時培養學生樂于探索科學奧秘的精神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本設計盡量挖掘潛在的課程資源,落實課程內容呈現方式多樣化、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更有利于培養學生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造多層面、立體化的空間,體現面向全體,因材施教的原則。同時應注意訓練學生從生活中的所見所聞中提出問題,進行探究。注意知識層次的銜接和相應知識的落實。加強知識的提高以及應用。課堂上教師并不是知識的傳授者,本節課的知識、技能并不是通過教師得口頭講述灌輸給學生的,而是在教師的組織、啟發、引導下,學生通過主動觀察、分析、探究及合作與交流,獲取了相應的知識和技能。

這種教學設計充分考慮到初一學生的特點,給學生提供展現自我、充分發展的機會和拓寬思維的空間。特別是以學習小組為活動單元,使不同能力的學生得以相互合作、取長補短,充分體現了合作學習的特點。

教學反思

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雖然增加了學生思考的興趣,但是對于一般的學生也增加了思考的難度。盡量使學生從生物學的學習中獲得知識和研究方法是本節課的貫穿始終的宗旨。

第一課時設計了五個版塊。由于受版塊的限制,在銜接上不太流暢。個別環節的處理上不是太精細。但是教學的目的性體現的較明確,就是學生知道了通過設計對照實驗,可以證明光合作用的產物之一以及條件之一。本課時重視了學生看書自學的訓練,但是由于教師的指導不細致,或許以前缺乏自學能力的培養,所以有的學生不會從書中獲取有用的知識點。

小組長的選擇很重要。有的小組長能力強,小組活動效果就好。反之指揮不當,討論和實驗活動都不理想。因此,應結合授課內容分別對學生進行組織能力和實驗能力的培養。同時也可以培養部分學生成為生物學課的帶頭人

第二課時,同學們對氧氣的性質了解不多,在探究的過程中積極性非常高,爭先恐后地闡述各自的設計方案,顯示了極大的探究熱情,智慧的火花隨處可見。但是,在實驗原理的領悟和實驗步驟的設計方面暴露出許多的漏洞,表現出初一學生思想的活躍性與思維的局限性并存,同時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有待于培養,對實驗結果預測的科學性不強,需要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完善設計。逐步養成科學的思維習慣,提高驗設計水平,教學中能注重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之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同時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生在探究活動中觀察、歸納和發現問題,培養了他們設計實驗、動手實驗的能力,親自體驗到了學習過程和成功的喜悅。

第三課時應用“啟發探究式”教學模式,引導學生探究設計實驗來檢驗“二氧化碳是否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拓寬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通過進一步的實驗設計和訓練以及生生合作、師生合作。培養了學生合作能力和創新能力。但是當把這些知識過渡到農業實踐中時,反映出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換有待于加強。

光合作用教案反思篇6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識別綠色植物葉片的結構,說出各部分結構的主要功能。(重點)

2、解釋葉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難點)

3、說明葉綠體是光合作有物場所。

4、舉例說出光合作用需要光。

(二)能力目標:

1、練習徒手切片。

2、觀察葉片的結構,觀察綠葉細胞中的葉綠體。(重點)

3、情感目標:

讓學生建立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三)教學重難點:

1、重點葉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2、難點:解釋葉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已初步了解光合作用離不開光和葉綠體。你知道光合作用是在植物體的哪個器官中進行的呢?

回答:葉

提出問題:參天大樹拔地而起,枝繁葉茂;纖纖小草茁壯成長,生生不息。無論是參在大樹,還是纖纖小草,一般都具有葉,葉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葉片是葉的主要部分。葉片作為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它具有哪些結構及其結構相適應的功能?

二、引導學生進行試驗探究

[講述]:讓我們通過實驗觀察并認識葉片的結構。

[實驗]:葉片的結構。

[步驟]:(1)練習徒手切片,制作葉片橫切面的臨時玻片標本。

(2)使用顯微鏡先觀察葉片橫切面的臨時玻片,再觀察葉片的永久橫切片,根據《葉片結構》認識葉片各部分的名稱,了解其功能。

4人一小組進行實驗,先制作并觀察徒手切片,然后再觀察葉片結構的永久切片,對照書P36的“葉片立體結構模式圖”認識葉片各部分名稱。

[想一想]:

(1)葉片的背面與正面的綠色一樣深嗎?為什么?

(2)怎樣區分上表皮與下表皮?

(3)氣孔的開關受什么控制?

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交流。

(1)葉片正面顏色深,柵欄層細胞內含有較多的葉綠體。

(2)上表皮的氣孔少,下表皮較多;上表皮靠近柵欄層,下表皮靠近海綿層。

(3)氣孔的開關受保衛細胞控制。

[小結]:葉片的結構

表皮——保護作用

氣孔——葉片與外界環境進行氣體交換的門戶

柵欄層——細胞排列緊密且整齊,細胞里含有較多的葉綠體

海綿層——細胞排列較疏松,細胞內含有較少的葉綠體。

葉脈——具有輸導水、無機鹽和有機物及

[提問]:(1)葉片呈現綠色的原因是什么?

(2)光合作用的場所是什么?

(3)你是否能解釋葉為什么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講述]:葉片的葉肉細胞和保衛細胞中含有葉綠體,葉綠體中又含有綠色的葉綠素。葉綠素能吸收光能,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因此葉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觀察]:讓我們動手親自觀察綠葉細胞中的葉綠體。

[指導]:學生2人一組,用鑷子取下天門冬植物的小枝,制作成玻片標本,放在顯微鏡下,注意細胞中的綠色部分。

[講述]:葉綠體中的葉綠素,是葉片呈現綠色的主要原因。葉綠體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沒有葉綠體,綠色植物就不能進行光合作用。

[講解]:同學們提出的問題很好,其實植物葉綠體中含有的色素即葉綠體色素一般由葉綠素a、b,葉黃素,胡蘿卜素組成,表現出綠色、藍綠色、橙色、黃色。

[提問]:葉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其他器官是不是都不能進行光合作用?

[小結]: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場所。

[講述]: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也需要光。只有在一定強度的光照下,植物才有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滿足自身生長發育的需要。

[出示]:在光下和黑暗處培養的小麥苗。

[提問]:你知道兩盆小麥苗的葉色為什么不同嗎?

[講述]:葉綠素只有在光下才能形成,因此,在生產實踐中,可以利用“葉綠素的形成需要光”的原理生產韭黃。

三、課堂總結:

教學反思

本節課著眼于學生科學探究精神和能力的培養,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動精神,注意開發學生的智慧和潛能,通過讓學生動手實驗、仔細觀察、探究分析,在自主獲得新知的同時,提高自身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本節通過激發興趣導入新課,引起學生熱烈討論;引導學生進行實驗,讓學生全員參與、全程參與實驗,動手動腦,既分工又合作;結果展示討論的過程就是交流質疑的過程;結合實際事物進行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整個教學過程充分體現了STS教學理念。

光合作用教案反思篇7

一、設計思想

【設計理念】

“提高科學素養;面向全體學生;倡導研究性學習;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的課程理念來設計教與學的過程。最想突出的處理:

1.還原科學研究的歷史面貌,突出生物學的“實驗學科”特點;

2.以實驗探究貫穿整個教學。

【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是整個第三章乃至整個高中教材中處于重要地位。本章節內容按照課標安排應2課時完成,我準備改為3個課時:第一課時只學習“光合作用的發現”,第二課時“通過實驗學習有關光合色素的知識”,第三課時具體學習“光合作用的過程”。本節教學設計是該節的第一課時內容。光合作用研究的歷史,本來不需一個課時的時間,但我準備讓學生以經典的光合作用研究歷史中的重要事件為線索,遵循科學家的探索思路,總結出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了解科學家探究科學的艱辛歷程和學會探究的一般方法,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學情分析】

學生在初中生物課中學習過有關光合作用的知識,而且生活實踐中也對光合作用有所了解。但是,對于光合作用的發現歷史卻很陌生,關鍵對于我們這節課要達到的目標“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知之甚少。高中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和認知能力,分析思維的目的性、連續性和邏輯性也已初步建立,但還很不完善,對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對探索科學的過程與方法及結論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盡量創設學生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只是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必要的指導和知識鋪墊。

二、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

① 光合作用以及對它的認識過程;

② 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反應式。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析科學家發現光合作用的過程,嘗試提出問題、做出假設,設計方案驗證假設。理解假設的提出要有實驗和觀察的依據,需要嚴謹的推理和大膽的想象,并通過觀察和實驗進一步驗證和完善。同時,理解實驗技術的進步所起的作用。

3、情感、態度、價值觀

①關注“能量之源──光與光合作用”與人們生活的關系,認識生物科學的價值;

②討論科學史上的經典人物和實驗,避免知識“去背景”和“簡單化”。

③明確科學的研究態度在實驗探究中的重要性

④認識到技術的發展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學且用發展的觀點看待科學、樹立辨證的科學觀。

⑤學會參與、合作和交流

4、能力方面

①掌握科學實驗探究的一般原則,重點是對照實驗原則和單因子變量原則;

②培養觀察、分析綜合能力。

三、教學重點

①光合作用的發現及研究歷史;

②實驗設計的兩個基本原則——對照實驗原則,單因子變量原則

四、教學難點

單因子變量原則中實驗變量與無關變量的辨析

五、教學準備

【教具準備】

搜集相關圖片和素材;制作Flash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1課時

六、教學反思

在整個教學設計和實施的過程中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1、課題特點和材料處理

有關光合作用的知識是整個高中教學的難點和重點,而本節課僅僅對“光合作用的發現”進行探討學習。就知識目標看很少,很容易達到;但是我為該節課定下的能力目標卻很高,是學生要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達到“掌握科學實驗探究的一般原則,重點是對照實驗原則和單因子變量原則”的目標,為以后生物學的學習掃除障礙。所以我在教材處理上,按時間線索對有關光合作用的經典實驗縱然書上沒有的也進行了補充學習,沿著科學家的腳印進行了光合作用的發現探究之旅。使學生在體會科學的艱辛和嚴謹的同時,體驗掌握了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2、教學中始終堅持“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

新課程的教育體系要求教學過程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提出“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因此我在設計本課的教學過程時,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心理,循序漸進,通過相應的現象或情境引入,然后讓學生自己觀察實驗現象,通過討論由學生自己去歸納,做出結論,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進入到一種主動學習的狀態。而我則緊緊抓住學生的思維,激發其強烈的求知欲,真正成為了教學活動的組織者。

3、本節課也有些失誤的地方,最重要的是:由于本課題實驗多,跨度大,學生又沒有科學探究實驗設計的基礎,在學生討論、師生互動的過程中,如果時間不把握好,很難完成教學計劃。

4774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包装盒厂家_纸盒印刷_礼品盒定制-济南恒印包装有限公司 | 岛津二手液相色谱仪,岛津10A液相,安捷伦二手液相,安捷伦1100液相-杭州森尼欧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 集装袋吨袋生产厂家-噸袋廠傢-塑料编织袋-纸塑复合袋-二手吨袋-太空袋-曹县建烨包装 | 接地电阻测试仪[厂家直销]_电缆故障测试仪[精准定位]_耐压测试仪-武汉南电至诚电力设备 | 聚氨酯催化剂K15,延迟催化剂SA-1,叔胺延迟催化剂,DBU,二甲基哌嗪,催化剂TMR-2,-聚氨酯催化剂生产厂家 | 不锈钢螺丝,不锈钢螺栓,不锈钢标准件-江苏百德特种合金有限公司 交变/复合盐雾试验箱-高低温冲击试验箱_安奈设备产品供应杭州/江苏南京/安徽马鞍山合肥等全国各地 | 北京印刷厂_北京印刷_北京印刷公司_北京印刷厂家_北京东爵盛世印刷有限公司 | 阜阳在线-阜阳综合门户 | 活动策划,舞台搭建,活动策划公司-首选美湖上海活动策划公司 | MOOG伺服阀维修,ATOS比例流量阀维修,伺服阀维修-上海纽顿液压设备有限公司 | 阻垢剂-反渗透缓蚀阻垢剂厂家-山东鲁东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黄页88网】-B2B电子商务平台,b2b平台免费发布信息网 | 污水处理设备维修_污水处理工程改造_机械格栅_过滤设备_气浮设备_刮吸泥机_污泥浓缩罐_污水处理设备_污水处理工程-北京龙泉新禹科技有限公司 | 深圳市源和塑胶电子有限公司-首页 | 银川美容培训-美睫美甲培训-彩妆纹绣培训-新娘化妆-学化妆-宁夏倍莱妮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有限公司 临时厕所租赁_玻璃钢厕所租赁_蹲式|坐式厕所出租-北京慧海通 | 对辊破碎机_四辊破碎机_双齿辊破碎机_华盛铭重工 | 恒湿机_除湿加湿一体机_恒湿净化消毒一体机厂家-杭州英腾电器有限公司 | 掺铥光纤放大器-C/L波段光纤放大器-小信号光纤放大器-合肥脉锐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作文导航网_作文之家_满分作文_优秀作文_作文大全_作文素材_最新作文分享发布平台 | 电动百叶窗,开窗器,电动遮阳百叶,电动开窗机生产厂家-徐州鑫友工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水压力传感器_数字压力传感器|佛山一众传感仪器有限公司|首页 | 工业硝酸钠,硝酸钠厂家-淄博「文海工贸」| 厌氧工作站-通用型厌氧工作站-上海胜秋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 培训无忧网-教育培训咨询招生第三方平台| 明渠式紫外线杀菌器-紫外线消毒器厂家-定州市优威环保 | 济南ISO9000认证咨询代理公司,ISO9001认证,CMA实验室认证,ISO/TS16949认证,服务体系认证,资产管理体系认证,SC食品生产许可证- 济南创远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郑州电线电缆厂家-防火|低压|低烟无卤电缆-河南明星电缆 | 彼得逊采泥器-定深式采泥器-电动土壤采样器-土壤样品风干机-常州索奥仪器制造有限公司 | 防腐储罐_塑料储罐_PE储罐厂家_淄博富邦滚塑防腐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 PCB接线端子_栅板式端子_线路板连接器_端子排生产厂家-置恒电气 喷码机,激光喷码打码机,鸡蛋打码机,手持打码机,自动喷码机,一物一码防伪溯源-恒欣瑞达有限公司 假肢-假肢价格-假肢厂家-河南假肢-郑州市力康假肢矫形器有限公司 | 铝箔袋,铝箔袋厂家,东莞铝箔袋,防静电铝箔袋,防静电屏蔽袋,防静电真空袋,真空袋-东莞铭晋让您的产品与众不同 | 线材成型机,线材折弯机,线材成型机厂家,贝朗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1 | 砂石生产线_石料生产线设备_制砂生产线设备价格_生产厂家-河南中誉鼎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 地源热泵一体机,地源热泵厂家-淄博汇能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 快速门厂家-快速卷帘门-工业快速门-硬质快速门-西朗门业 | 沈阳液压泵_沈阳液压阀_沈阳液压站-沈阳海德太科液压设备有限公司 | 德国进口电锅炉_商用电热水器_壁挂炉_电采暖器_电热锅炉[德国宝] | 变色龙云 - 打包app_原生app_在线制作平台_短链接_ip查询 | 可程式恒温恒湿试验箱|恒温恒湿箱|恒温恒湿试验箱|恒温恒湿老化试验箱|高低温试验箱价格报价-广东德瑞检测设备有限公司 | 安平县鑫川金属丝网制品有限公司,声屏障,高速声屏障,百叶孔声屏障,大弧形声屏障,凹凸穿孔声屏障,铁路声屏障,顶部弧形声屏障,玻璃钢吸音板 | 奶茶加盟,奶茶加盟店连锁品牌-甜啦啦官网 | 气力输送_输送机械_自动化配料系统_负压吸送_制造主力军江苏高达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