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模板_中学教师优秀教案_高中教学设计模板_教育巴巴

教育巴巴 > 教學設計 >

高中地理最新教案

時間: 新華 教學設計

編寫教案有助于教師提高教學水平,使教學更加規范化和科學化。這里給大家分享高中地理最新教案,方便大家寫高中地理最新教案時參考。

高中地理最新教案篇1

茫茫宇宙,無邊無際,無始無終。宇宙是個什么“模樣”呢?有人做了這樣的比喻:太空像海洋大海,天體像相距很遠的小島,天體系統如同群島。我們的地球所處的環境怎么樣呢?

[講授新課]

二、宇宙中的地球(板書)

1、地球和她的兄弟姐妹(板書)

教師出示掛圖或投影片——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讓學生通過讀圖,首先找到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并提醒學生注意小行星帶的位置,然后教師可根據以下資料把九大行星給學生做一個簡單介紹。

(1)寵愛的小個子——水星

水星是九大行星中的小個子,除了冥王星外,算它最小了。我國古人稱它辰星,國際名“墨丘民”,是羅馬神話中商神的名字。

水星是一個固體行星,自轉一周(一天)58、6天,公轉一周(一年)約88天,體積、質量均為地球的1/20。

水星也是一個不發光的天體,依靠反射太陽光而發亮。用望遠鏡看水星,像一個小月亮。

水星是名不符實的,在水星表面和上空一滴水也沒有。

(2)美麗的女神、地球的姐妹——金星

金星因有白皙的光輝,我國古代稱它為太白,或太白金星,它的國際名為“維納斯”。在我國古典名著《西游記》里描寫有一位白胡子老頭,到花果山請孫悟空上天當弼馬瘟,他就是太白金星。金星是九大行星中離地球最近的行星,每天都可看到,它黃昏后出現在西方天空,稱為長庚星;黎明前出現在東方天空,稱為啟明星。西方國家把金星比喻成太陽神阿波羅的先驅和使者,又說它是愛與美的女神維納斯。

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美、俄共向金星發射了近20個探測器。飛向金星的第一個探測器是美國1962年8月27日發射的“水手—2號”。根據觀測資料,科學家們認為,金星表面溫度很高(可達380℃),那里沒有河流、湖泊和海洋,也沒有磁場,至今沒有發現有生命的痕跡。

金星是太陽系的`九大行星中惟一逆向自轉的行星,所以在金星上看太陽是“西升東落”的。金星上“一天”是243天,“一年”是225天。

(3)戰神瑪爾斯——火星

火星,似火一般,發出火紅的光芒,在地球上看是一顆紅色星球?;鹦窃谖缫箍煽吹?,我國古人稱它為熒惑,國際名叫瑪爾斯。

科學家認為,火星是最像地球的一顆星。它被大氣包圍著固體表面,有四季交替的氣候變化,但證實大氣很稀薄,無氧氣,也無液態水。

近些年對火星的探測較多,有人說火星上有運河,有人說有生命,但至今無定論。

(4)“巨人”朱庇特——木星

木星是九大行星中體積和質量均的一顆星。朱庇特是古羅馬主神的名字,現為國際名。我國古人叫它歲星,民間傳說中的太歲也是指木星。在九大行星中,木星自轉最快,它9時50分自轉一周,但公轉慢,需11.8年。

人類訪問木星的第一位使者是“先驅者——10號”,是1972年3月2日由美國發射的。據探測表明:木星上空有大氣,周圍有光環,是一個流體星球。

(5)戴草帽的星——土星

土星是太陽系中一顆美麗的行星,淡黃的球體,淺藍的極區。用望遠鏡看土星,它周圍有一圈明亮的光環,像是戴了一頂漂亮的草帽,所以有人送它一個雅號:戴草帽的星。在西方,羅馬神話中稱它為農神,國際名叫薩圖恩。中國古代叫它填星或鎮星。

在九大行星中,土星的大小和質量都名列第二,僅次于木星。它的體積是地球的745倍,質量是地球的95倍。它公轉一周需29.5年,相當于地球上2萬天,但自轉很快,僅需10小時14分。

(6)躺著走路的星——天王星

天王星的國際名叫“烏刺諾斯”,是希臘神話中的天神。天王星是在1781年由威廉·赫歇爾發現的。他出生在德國,起初是一個音樂家,17歲去了英國,當宮庭歌會的雙簧管吹奏者,天文是他的業余愛好。1774年,他親手制成了一架望遠鏡,用來觀測星空。天王星是他偶然發現的。

天王星在九大行星中排第三,其他星是側著身子轉的,而天王星的自轉軸和軌道面只有8度的夾角,好像躺著運動。它公轉慢,自轉快。

(7)筆尖上的行星——海王星

天王星發現后,一些天文學家發現它運動有點“古怪”,于是有人就提出其外側可能還有一顆星。1843年,英國劍橋大學23歲的青年學生亞當斯,運用萬有引力定律,于1845年算出這顆新星的位置,于10月21日送到了格林尼治天文臺。當時天文臺并沒理睬這位“小人物”。

在亞當斯的同時,法國青年勒威列也獨立計算出這顆星,1846年9月18日,他把結果寄給了德國柏林天文臺的臺長伽勒。當伽勒接到信的當晚,即9月23日,果然在天空中找到了這顆星。

古羅馬神話中有一位統治水晶宮的海王,名叫“尼普頓”,現為國際名。天文學家根據這個神話,把這顆新星叫海王星。

(8)冥王普魯托

冥王星是在1930年1月下旬由英國洛威爾天文臺的22歲青年天文工作者湯博發現的,是九大行星中發現最晚的一顆星。

因冥王星距太陽非常遙遠,相當于日地距離的40倍,所接受太陽的光、熱僅相當于地球的一千五百分之一,因此,那里到處是黑暗和寒冷。天文學家給這顆行星命名時,想起了希臘神話中的冥府之神——冥王普魯托(現為國際名),所以就叫它冥王星。

冥王星是太陽系中最小的一個行星,體積為地球的1%,質量為地球的1/400,比月亮還輕。它繞太陽一周需248年。

引導學生分析表1.1,依據其質量、體積和距日距離把九大行星分為三類:類地行星,即類似于地球的行星;巨行星,質量、體積都很大的行星;遠日行星,即距離太陽較遠的三顆行星。從表中提供的五項資料數據來看,地球與其他八大行星相比,并沒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2、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板書)

(承轉、過渡)但是,我們已經知道,地球生命存在,特別是在太陽系的九大行星中,地球是一顆適宜于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隨著科學技術尤其是宇航事業的不斷發展,科學界人士也相信宇宙間還會有能夠繁殖生命的星球,但是至今為止,還沒有找到它們。為什么地球上會出現生物呢?請同學們仔細閱讀、分析課文,可以分組討論,來尋找答案。

3、地球的特殊性——具有生命的星球(板書)

(學生分析、討論后教師通過提問來了解情況,然后進行歸納、總結并板書)

[課堂小結]

宇宙是運動著的物質組成的,地球在宇宙中只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但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是較穩定和安全的,地球自身又具備了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溫度、大氣、水等有利條件,也就使地球上出現了生命物質。

[課后作業]

1、根據課本P4表1.1太陽系九大行星的比較數據,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答案:略

2、根據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以及地球本身的條件,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惟一一顆有生命物質的天體的原因。

答案:略

板書設計

二、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和她的兄弟姐妹

2、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3、地球的特殊性——具有生命的星球

高中地理最新教案篇2

一、注重發揮集體教研的力量

設計導學案的工作量遠遠超過設計教案,沒有哪位教師能在短時間內設計出整冊書的導學案,同時它要發放到不同班級學生的手中,所以導學案要經教師集體研究、個人備課、再集體研討制定出來。因此,老師們要通力合作,采取分工制,對自己的任務不能得過且過,每位教師都要把自己精心準備的成果拿出來和大家交流,與大家分享,在交流中不斷修訂和完善,揚己之長,補己之短,群策群力,共同設計出版面精美、環節清晰、重難點突出的導學案。

二、導學案設計主線要清晰明了

加涅在《學習的條件》一書中從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方法及教學結果的測量與評價四方面對教學進行探討。在他看來,學生的學習是學生主動參與教學而產生的行為變化。而導學案“主線”的合理設計恰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的一種載體。實踐證明,主線清晰明了的導學案能使學生很快進入學習狀態,明確學習目標,解決哪些問題,獲取哪些知識,取得怎樣成果。

三、案例精選、問題設計注重生活化和趣味性

托爾斯泰說:“成功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毙睦韺W研究表明,學習興趣的水平對學習效果能產生很大的影響。學生學習興趣濃厚、情緒高漲,就會深入地、興致勃勃地學習相關方面的知識,并且涉獵與之有關的知識。而地理現象、地理規律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讓學生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又會大大激發學生地理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例如,在設計高中地理必修一中“大氣受熱過程”案例時選擇了“四川和北京太陽傘銷售情況統計表”,并設計如下問題:(1)結合圖標談談北京和四川太陽傘銷售情況有何差異?(2)從四川太陽傘的銷售情況上看,四川與北京的太陽輻射量有何差異?(3)結合大氣受熱過程圖談談四川為什么獲得太陽輻射量少?(4)通過以上分析總結大氣對太陽輻射起到怎樣的作用?通過以上問題的探究,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

四、導學案設計要多元化,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存在著語言、邏輯、視覺空間、音樂節奏、身體運動、人際交往等八大智能。八種智能在現實生活中以不同的方式和程度有機地組合在一起。所以每一個人都有獨特的智能組合,教師應幫助學生發現其潛在智能,找出符合其智能特點的學習方式。

五、導學案課堂檢測要注重質和量

高中地理最新教案篇3

《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基本內涵。

2.了解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表現。

3.使學生樹立普遍聯系的觀點,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分考慮各地理要素的關系,避免牽一發而動全身。

過程與方法

1.自主學習,分析討論法。

2.探究與活動,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3.利用景觀圖片分析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幫助學生樹立事物是普遍聯系的思想,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統籌考慮。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原因。

2.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3.自然地理環境的演化過程具有統一性。

4.自然地理環境要素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教學難點

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師:同學們,在第一章中,我們學習了“地球的宇宙環境”,現在我們要學習的是“自然地理環境”.“環境”一詞的含義是相對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其周圍的境況。那么這兩個“環境”的中心事物有什么不同嗎?

生:前者的中心事物是地球,后者的中心事物是人類。

師:對!我們了解了地理環境是由許多種要素共同組成的。在前面的學習中我們的眼光一直是停留在某種單一的地理要素上,但是組成地理環境的各要素是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地理環境具有整體性。今天我們就來共同認識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板書)第一節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播放錄像片斷“西雙版納自然風光”)

[教師精講]

師:同學們欣賞了西雙版納迷人的熱帶風光,請思考一下片中的自然景觀包含了哪些地理要素?

生:包含了大氣、水、巖石、生物和土壤五個地理要素。

師:不錯。那么這五個地理要素是偶然地在空間上的匯聚嗎?如果不是,它們之間又有著怎樣的聯系呢?

生:這五個地理要素不是簡單地匯集在一起,而是通過水循環、生物循環和巖石圈物質循環等過程,在它們之間進行著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從而形成了一個相互滲透和相互作用的整體。

師:很好。請舉例說明在西雙版納這幾個地理要素之間是如何相互制約、如何保持景觀的一致性的。

(生回答,師總結)西雙版納是熱帶季風氣候,降水很豐富,因此植物種類繁多,相應的動物種類也很多。地表徑流也因降水多而很發達,土壤是淋溶性非常強的磚紅壤。總之,西雙版納的自然地理要素并不是在空間上的簡單地匯集,而是彼此相互影響,相互制約,表現出高度的統一性。

師:讓我們來看一看教材P93的活動。請思考:

1.圖中有哪幾種地理要素?

2.水在各要素間是如何轉換的?

3.太陽能在各要素間是如何傳遞的?

生1:圖中的地理環境要素有大氣、水、巖石、生物和土壤。

師:對。那么請大家思考一下,水在這幾個要素間是如何傳遞的?

生2:大氣降水使土壤、水圈和生物不斷獲得水分的補給。水面的蒸發、土壤表面的蒸發和植物的蒸騰作用使水又以水汽的形式再進入大氣。

師:說得很好。我們能不能繪制一幅水在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轉換示意圖,讓這一過程更加直觀清晰呢?

(生繪制,師總結)

師:我們知道,維持生物生命活動的能量來自于太陽光能,那么太陽能在地理環境各要素間又是怎樣傳遞的呢?

生3: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太陽光能固定下來,動物直接或間接以植物為食,動植物死亡后,遺體被微生物分解,能量又被最終放散到環境中去。

師:很對,讓我們也來繪制一幅太陽能在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傳遞示意圖。

(生繪制,師總結)

師:太陽能在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轉換過程其實也是一個生物循環的過程。請大家閱讀P92的“生物循環”,仔細觀察圖5.1并找出生物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生閱讀回答)生物是自然地理環境的創造者。

師:那么,生物對地理環境的重要作用最根本的是什么作用?為什么?

(生回答,師總結)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因為只有光合作用才能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及無機鹽合成為貯藏能量的有機物并且放出氧氣。動物必須直接或間接以植物為食,植物和動物的殘體被微生物分解,又以無機物的形式歸還到環境中,這就是生物循環。它使環境中的物質和化學元素發生遷移,能量在生態系統中流動、轉化,因此把地理環境中的有機界和無機界聯系起來。

師:請同學們繪出地理環境中的物質循環示意圖和能量能動示意圖。

師:地球自形成以來,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生物在自然地理環境形成與演化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請同學們閱讀案例1,思考:生物循環是怎樣改造著大氣圈、水圈和巖石圈的?

(活動探究)

生:地球早期的大氣成分不是今天的以氮和氧為主,而主要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F今的氧氣主要是來自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氣中的氮也有一部分來自生物的作用。

師:對。那么生物又是如何改造著水圈的呢?

生:陸地上的水的化學成分也受到生物循環的影響和制約。加上生物有新陳代謝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地發生著生物和地理環境的物質交換,從水中吸取某些化學元素和化合物,同時又向水中排放某些化學元素和化合物,從而改變了陸地水的化學成分。

師:不錯。不僅如此,事實上綠色植物也參與了水循環,這一環節也改變著陸地的水分狀況。哪位同學來說一說巖石圈又是怎樣受到生物的改造作用的呢?

生:有些沉積巖中有化石,說明它們的形成過程是有生物參與的。煤和石油更是由生物的殘體堆積變化而成的。

師:對。陸地上本來沒有土壤,但自從生物在地球上出現以后,加快了巖石的風化,促進了土壤的形成。土壤形成又反過來加速了生物的生長,進而使地理環境受到更大的生物改造。因此,地球上生物的出現,使地表面貌發生了根本的改變,最終形成了適合我們人類生存的地理環境。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由于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每個地理要素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功能,但自然地理環境的各要素絕不是在空間上的簡單匯集,它是一個和諧的系統,這個系統由于各要素的相互作用,還會產生一些各要素自身并不具備的新功能。

(板書)二、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活動探究)

師:請大家看圖5.2中的那棵樹,想一想,這棵樹的長大需要哪些條件?

生:需要陽光、水、空氣、養分。

師:不錯。我們都知道植物的生長是通過光合作用來制造物質的,植物能獨立地完成光合作用嗎?試想,我們如果想把這棵樹移植到我國西部沙漠中,在自然狀態下它能很好地存活嗎?

生:當然不能。

師:為什么呢?

生:缺水。

師:那為什么也有些植物在沙漠中能很好地存活呢?

生:那些植物很耐旱。

師:對,是那些植物長久以來適應了干旱的環境。那這說明了什么問題呢?

生:說明了在不同的區域內,生物與環境間物質能量交換作用的方式和強度有所不同。

師:不錯。很顯然,植物只是具備能夠進行光合作用的能力,但還必須有外部條件來提供相應的物質基礎才行。如大氣為植物提供熱量和二氧化碳,土壤、水圈、巖石圈為植物提供水分和無機鹽,這樣植物才能進行正常的光合作用,生產出有機物。因此,綠色植物的這種生產功能是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功能,而非某個單一的地理要素所能具有的功能。

師:請同學們看P94的“活動”,思考:藏羚羊的數目為什么在自然狀態下可以保持相對的穩定?

(生回答,師總結)藏羚羊在長期的生存中適應了可可西里嚴酷的自然環境。在沒有人類干擾的情況下,可可西里自然環境各要素的變化,迫使藏羚羊不斷通過增減數目來適應環境,從而使藏羚羊的數目保持了相對穩定。

師:滇金絲猴是我國非常珍稀的保護動物,但據報道,近年來數量呈下降趨勢,請同學們思考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呢?

生:由于滇金絲猴的棲息地植被破壞嚴重,環境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它們失去了生存的空間。

師:很好。顯然在沒有外界因素的干擾下,一定范圍內各物種的數量基本可以保持恒定,這說明自然環境具有什么樣的功能呢?

生:自然環境的平衡功能。

師:對。很明顯,這種平衡功能也不是環境各要素所能單獨具備的,而是各自然地理要素通過物質和能量交換,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質保持相對穩定。

師:我們知道,現今地球有變暖的趨勢,原因是什么?

生: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

師:對。溫室效應也只是人類工業革命以后的事情,在這之前并不像我們今天這樣擔心地球變暖,雖然大氣本身并不具有減緩二氧化碳的能力,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沒有增多,是什么在起著平衡大氣成分的作用呢?

生: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消耗一部分二氧化碳,海洋中在生物的作用下,也可以固定一部分二氧化碳。

小結:對。但自從工業革命后,人類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碳的量急劇增加,超過了自然界的平衡能力,因此,這種平衡有被打破的危險。因此,我們在生產和生活中應充分考慮自然生態平衡,做到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相協調。

課后習題

完成地理填充圖冊。

高中地理最新教案篇4

開展學案教學模式,對提高教學質量,改變教學現狀具有重要意義。學案教學模式,適應了素質教育的教學要求,在教學中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其對探索學習問題的主動性。

一、學案模式的概念及特點

(一)學案模式的概念

學案教學,指的就是在教學過程,把學案作為載體,學生根據學案的設計在教師的相應指導下,進行自主探究的教學活動。這種教學模式主要分為:課堂前教師的引導學習,以及課堂中教師進行較深層次的解析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實現學生的有效學習。學案教學模式的應用,一方面重視了教師在教學中的引導和指導作用,另一方面,更加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將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有效的結合,實現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學案模式的特點

1.學案模式重視學生對問題的發現和思考,有針對性的解決問題。學案模式就是有針對性的教學,教師對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都不能很好的掌握和了解,但是可以把相應的教學目標和任務分給每個學生,根據學生的完成情況找到學生存在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解決。這個過程幫助每個學生都克服了學習中遇到的難點和知識的盲點,有利于學生實現有效的學習,提高學習質量。

2.學案模式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以及對知識的挖掘①。學案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教學學生跟著教師的學習方式,教學過程不再是以教師和教材為中心,而是將重點放在了學生。學生對要學習的知識進行自主學習,對遇到的問題需要查閱資料,充分的實現了學生對知識的不斷挖掘,有效的拓展了學生的視野。

3.學案模式重視學生的探究能力培養。新課改要求發展學校的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探究問題能力。學案模式的出現,適應了這樣的發展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提倡學生對知識的學以致用,重視應用性教學。學案模式主要是以“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為主導,將要教學的內容包含在不同的問題中,同時,注重案例的實踐教學,讓學生通過具體的探究活動,真正體會到知識的本質,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

二、學案教學模式在高中地理中的應用措施

高中地理的學習中,往往存在學生理解能力不夠,教師教學質量低的問題。高中地理的教學,已經擺脫了原來教學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開始更加注重學生對各種地理現象的理解,以及各種地理現象之間的聯系,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學案模式在高中課堂的應用也是必要的,教師在課后設計好,下節課要講的知識點,讓學生在上課前充分的自主學習和探究,對自己的不懂的問題有一個認識和了解,在上課時,教師就可以有針對性的講解知識點,幫助學生學習。

(一)教師要設計有效的教學學案

學案教學模式中的學案和傳統教學過程中的學案存在較大差異,傳統學案重在制定一定的教學方案和教學目標,而學案教學的學案設計是要實現學生與教師的有效交流和學習,實現教學目的和學生能力培養的教學目標。

教師學案的設計要注意遵循一些原則,比如自主性原則、指導性原則、動機性原則、差異性原則和創新性原則。自主性原則,是要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充分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來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和要求;指導性原則,是指教師在進行教學學案的設計時,要注意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以便于學生能夠實現充分的自學;動機性原則,是指學案的設計要能夠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同時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差異性原則,是指教師的學案設計要針對學生的水平,問題的設計要能夠適應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創新性原則,要求學案的設計要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系,注重培養學習的創新能力。

(二)充實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教師的導學相結合

完成學案中的有關教學問題,是學案教學模式的核心內容,它需要教師在課前將設計好的學案發給學生,學生帶著一定的學習目標和學習任務,去預習和相應的學習②。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指導學生在自學過程中的學習方法,讓學生逐步掌握教材內容,對重點和難點有所把握,帶著問題去具體的教學中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主導,地理的學習,需要教師結合具體的案例去教學,在課堂上要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交流和討論,加深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當堂鞏固,提高教學質量。

結束語

高中地理的學案教學模式,突出了教師的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也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本文詳細介紹了學案教學模式的概念以及特點,同時,對學案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措施做了一定的論述,學案教學模式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值得廣泛的推廣應用。

高中地理最新教案篇5

主要內容:

第一節環境與資源特征

第二節產業基礎與經濟發展

第三節資源開發與環境整治

教學重點:

1、闡明東北區的資源與環境特征和資源優勢。

2、闡明東北區農業、工業等布局的特征和發展前景。

3、指出東北區資源開發和利用中的主要問題。

第一節環境與資源特征

東北區位于中國的東北部,包括黑龍江省、吉林省和遼寧省,面積78.8×104k㎡,約占全國陸地國土面積的8.2%,人口10696萬(20--年),約占全國總人口的8.4%。

一、自然地理條件

(一)地表結構

略呈半環狀的三帶,外帶是黑龍江、烏蘇里江、興凱湖、圖們江和鴨綠江等流域低地;緊接著是山地、丘陵;山地、丘陵地以內則是廣闊的平原。中生代燕山運動,奠定了本區的地形輪廓。

(二)自然景觀

溫帶濕潤、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寒冷漫長,地表積雪時間長。深厚的季節凍土與多年凍土廣泛分布,草甸化與沼澤化現象顯著。夏季氣溫較高,降水集中,對植物的生長有利。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及草甸草原是東北自然景觀的主要表現。

二、資源優勢

(一)農業資源豐富、質量良好

(1)有遼闊富饒的土地資源,為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耕地面積為192×104h㎡,約占全國耕地面積的19.7%,人均占有耕地為0、167h㎡,相當于全國人均量的2倍。土壤比較肥沃,東北區廣泛分布黑土、黑鈣土、草甸土等,都有深厚的暗色表土層。全區可墾荒地多,約有667×104h㎡。

(2)是我國森林主要分布地區。大興安嶺北段為寒溫帶針葉林分布區,以興安落葉松為主,小興安嶺、長白山地以紅松、糠椴、胡桃楸、水曲柳等為主,材質優良。

(3)東北草甸草原區,草地面積2866、7×104hm㎡,占全區土地面積的23.8%,是我國重要的牧業基地之一。牧草的蛋白質含量高,草質好,適口性強,適合多種牲畜飼養。

(4)本區內陸水面約333、3×104h㎡,南臨黃海、渤海,利于發展淡水漁業和海洋漁業。

(二)水資源比較豐富

較多的降水,較低的蒸發量以及植被茂密的山嶺,保證了本區有比較豐富的水資源。集水面積在1000km2以上的河流有290多條,水網稠密。多年平均河川徑流總量為1653×108m。6—9月汛期占全年水量的70%~80%。

地下水資源較豐富。平原區地下水資源量約為330×108m。水力資源的理論蘊藏量約為1530×104kW(大于10000kW),其中可開發的約為1370×104kW。

本區水資源分布的特點是東豐西歉,北多南少,總量屬中等,人均占有量少,相當于全國人均值的72.5%。

(三)礦產資源種類多、儲量大,配合較好

礦產資源豐富,礦種比較齊全,已探明儲量的有100余種,其中儲量居全國前3位的達45種。主要金屬礦產有鐵、錳、銅、鉬、鉛、鋅、金以及稀有元素等。能源礦產有煤、石油、天然氣、油頁巖。非金屬礦產。

有菱鎂礦、石墨、滑石、白云石、石棉、鉀長石、硼、金剛石等。相互配合良好,便于開發利用。

第二節產業基礎與經濟發展

一、以重工業為主導產業的工業基地建設

東北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建成的第一個重工業基地。前期以鋼鐵、機械為重點,后期以石油開采加工為重點,逐步形成了以鋼鐵、機械、石油、化工為主體的重型工業結構。

(一)以鋼鐵工業為主的冶金工業基地

鋼鐵工業是東北區工業的基礎,以鞍(山)鋼、本(溪)鋼為主,建起了包括大連鋼廠、撫順鋼廠、北滿鋼廠,以及通化、齊齊哈爾、凌源等鋼鐵廠在內全國的鋼鐵工業基地,有力地支持了全國的經濟發展。

(二)以大連、沈陽、長春、哈爾濱、齊齊哈爾為中心的機械工業基地

以沈陽、齊齊哈爾為主,形成機床、重型機械、冶金設備、礦山設備生產基地。以長春、大連為中心形成運輸機械制造中心,能夠生產汽車、內燃機車、船舶、鐵路客車、拖拉機、收割機等。以哈爾濱為中心形成動力機械制造業基地,能夠生產大、中型水電、火電發電機組及先進的`輸變電設備。

(三)利用資源優勢,建立了能源生產基地

煤是本區主要常規能源。全區煤炭儲量約723×104t,煤集中分布在本區東部和西部。石油儲量和產量長期約占全國的1/2左右,是我國的儲油和產油區。其中80%的儲量集中分布在大慶。

(四)以大慶、吉林、遼陽、大連、盤錦、錦西、撫順為主的化工工業基地

石油加工能力占全國29%,以硫酸、純堿、燒堿、硼酸為主的基本化工原料工業,以有機化工原料、合成材料、精細化工、橡膠加工等為主的化學工業在全國有相當的優勢?;ぎa值占全國的12.6%。以石油化工為主的化學工業可成為全區有潛力的支柱產業。

(五)其他骨干產業得到良好發展

全國重要的紡織工業基地;食品工業具有堅實的基礎和發展遠景;建材工業也有相當規模;木材加工及綜合利用工業也具有優勢。

二、農業基地建設(一)農業生產的基本特征

(1)本區是大農業結構比較完整,農、林、牧、漁業俱全的農業地區。全國重要的糧食、大豆、甜菜生產基地,玉米、大豆、甜菜的產量分別占全國的32%,45%和54%,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甜菜、亞麻、柞蠶繭產量分別占全國的54%,90%和82%,均為本區的重要工業原料作物。

(2)以農區舍飼為主的畜牧業。本區畜牧業既有與耕作業緊密結合的舍飼畜牧業,也有以放牧為主的畜牧業,但以舍飼為主。全區產奶量約占全國的1/4,是中國主要產奶區。

(3)具有全國意義的用材林基地。東北區是全國的天然用材林區,全區林地總面積約4665×104h㎡,其中有林地3550×104h㎡。東北林區基本上為國有林區。全國130多個森林工業局有82個分布于本區。

(二)松嫩平原農業基地建設

從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出發,堅持開發利用、保護、治理相結合,堅持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的統一。今后應立足于資源的深度開發,著重解決產量不穩不高的問題,加強水利建設和建立旱作農業技術體系,增強對旱、澇的抗御能力;合理調整作物品種布局,避免、減輕低溫冷害;努力培肥地力并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和強化種植業和飼養業、農區和牧區的結合;鞏固提高以玉米、水稻、小麥、大豆、甜菜以及肉、奶為主的農業綜合商品生產基地。

(三)三江平原的開發治理

三江平原是由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三江沖積而成的低濕平原。1949年以來,以國營農場為主力軍,開墾了大量荒地,耕地面積由1949年的40×104hm2擴大到目前的370×104hm2。國有農場機械化程度高,機耕、機播、機械收割面積分別達耕地的99.5%,93.4%和87%。沼澤蘊藏著豐富的生物資源和泥炭資源,又有廣闊的土地資源。對沼澤的開發利用,應全面規劃,因地制宜,綜合利用。

三、交通運輸、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

(一)比較發達的綜合交通運輸網

在東北區的交通運輸網中,鐵路居主要地位,約有70多條,營業里程占全國的28%。鐵路密度達125km/k㎡,高于全國57km/k㎡的水平,縱橫交織的鐵路連接著全區各主要城市和工礦中心。

東北區公路建設發展迅速。公路總長已達14×104km,以大中城市為中心形成不同層次的輻射公路網。

以大連港為中心,以及營口、丹東、錦州港的海上運輸已展開。管道運輸主要是從運輸大慶、扶余油田的石油至東北、北京各煉油廠,部分經大連鲇魚灣港外運。

(二)郵電通訊業:目前綜合通訊能力嚴重不足

目前綜合通訊能力嚴重不足,主要表現在電話普及率低,長途電路不足,農村通訊嚴重落后,管理機制和服務質量跟不上發展的需要。

四、對外開放與邊境貿易發展

(一)東北區具有對外開放的優越區位

周邊有俄羅斯、蒙古、朝鮮,與韓國、日本也相距不遠。從世界地緣角度看,我國東北區及俄羅斯的西伯利亞、蒙古、朝鮮半島、日本共同構成“東北亞經濟圈”。東北區正處于這一經濟圈的中部,為本區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在南部形成了以大連為中心的港口群,在北部形成了滿洲里陸上口岸。

(二)圖們江地區開發

圖們江部分河段是中、朝、俄三國界河。以圖們江口為中心,以900km為半徑,可以到達東北亞各國。圖們江下游地區處于東北亞地區的中央部位,它是我國從陸路進入日本海的惟一水路通道,也是實現東北亞各國的區域經濟互補的重要結合點和經濟聯系的樞紐。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將“小金三角”定義為圖們江經濟區,把“大金三角”定義為圖們江經濟開發區。圖們江開發一般指“小金三角”的經濟開發。

第三節資源開發與環境整治

一、水利建設東北區水資源分布不均,南部、西部水資源短缺,特別是遼中南地區,城市密集、工業集中,水的供需矛盾十分尖銳。跨流域調松花江水入遼河是解決南部水資源短缺的主要途徑。

水利建設的另一重點是松花江、遼河的整治,提高干流防洪工程的標準,同時加強遼河支流柳河流域的水土保持。

二、森林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利用

森林資源豐富是本區得天獨厚的優勢,樹種在300種以上,經濟價值較高的有50多種。森林生態嚴重破壞:

(1)采育失調,采伐大于更新,資源減少,材質下降。

(2)森林覆蓋率下降,生態環境日趨惡化。19世紀末至今,黑龍江省森林覆蓋率由70%降到35、55%,林緣平均后退150km。并造成生態平衡失調,氣候變壞,水土流失加劇,旱澇災害頻繁發生。

合理開發措施:

第一,堅持合理采伐。

第二,促進珍貴樹種紅松的更新。

第三,積極營造人工林。

三、開發旅游資源

1、冰雪旅游。

2、長白山、五大連池、鏡泊湖等火山熔巖風景名勝旅游。

3、自然風景有千山、林海雪原、興凱湖、以及扎龍等自然保護區。

4、沈陽故宮為清初皇宮旅游四、生態環境建設。

大量采伐森林,長白山和大、小興安嶺采育嚴重失調,森林日減,林相漸趨惡化,特有的野生動植物也在迅速減少,有的瀕臨滅絕。草原建設投資很少,而開墾草原,以農擠牧的現象嚴重,加上草原普遍超載過牧,導致土地沙化、堿化,草原退化加劇,產草量下降。從農業上看,水土流失加劇,土壤肥力普遍下降,有機質明顯減少。對環境保護重視不夠,大氣、水、土壤污染嚴重,危及人體健康。環境中的化學元素或化合物過剩或不足,而引起的地方病也較普遍。主要有克山病、大骨節病、地方性甲狀腺腫、地方性氟病等。

東北區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必須切實加強資源保護與環境的治理。依靠法律和經濟、技術手段加強對水、土、森林、草場、野生動物、水產等可再生資源的合理利用,有效保護;積極治理三廢污染,凈化生態環境;對地方病多發區加強環境的改善,逐步促使生態環境的良性、協調發展,達到資源環境的永續利用。

四、能源建設

為了解決能源不足,需加速建設東西部和南北兩頭能源基地建設。

(1)西部煤電新基地建設。重點開發霍林河、元寶山、伊敏河等大型煤田,相應新建和擴建元寶山、伊敏河、通遼、海拉爾等電廠,建設坑口電站。

(2)開采北部煤炭資源,建設一批火力、水力發電站,擴建鶴崗、雙鴨山、雞西、七臺河煤礦及相應的電廠,將來可與俄羅斯合作在黑龍江中上游建設大中型梯級電站。

(3)開發東部的琿春煤田,新建擴建白山水電站等。

(4)擴大南部的能源建設,利用鐵法煤建鐵嶺電廠,用晉煤建綏中電廠、鲅魚圈港口電廠,同時籌建核電站。

教學活動建議主題:東北區在東北亞經濟圈中的地位和作用

方法:閱讀文獻

能力訓練:網上收集信息能力

要求:完成1份小報告

思考與練習

1、簡述東北區的基本特征。

2、分析東北平原農業開發中的主要環境問題

3、分析東北工業基地的發展前景如何?

高中地理最新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知道自然資源的概念、分類、總體特征以及陸地自然資源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2.通過學習使學生明確自然資源是有限的,但在科學技術進步的支持下,其潛力是無限的,使學生學會辨證的看待問題,同時使學生懂得利用自然資源要有因地制宜的觀點、整體的和綜合的觀點,對資源的利用應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陸地自然資源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首先使學生明確陸地自然資源與人類活動的關系是雙向的,即自然資源對人類活動有影響,同時人類活動對自然資源也會產生影響。其次,使學生明確本節側重資源對人類活動的影響。而人類活動對資源的影響將在后面的學習中涉及。陸地自然資源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陸地自然資源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物質基礎,雖然自然資源屬于自然環境范疇,不決定社會的發展和人口的發展,但在一定生產力水平下的自然資源狀況、開發利用程度對人口的發展有較為重要的影響。第二,自然資源必須經過人類的生產活動,開發其自然屬性,使其經濟屬性得以實現,成為社會物質財富。對于這一影響教材配有“陸地自然資源是人類社會生產的基礎”示意圖,加以說明。第三,以能源的發展對社會生產力的影響為例,說明自然資源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具有時間變化的動態特征,因此分析其影響,不能忽視其歷史發展特性。

教材分析:自然資源

本節教材是在初中地理知識的基礎上,對自然資源知識的深化,因此有些在初中已具備的概念,在本節不再涉及,而是直接應用,對于自然資源的概念,在初中也已經出現過,本節再次提出,是側重在資源在人地系統中扮演著什么角色?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這個問題,教材為此配備了“陸地自然資源在人地關系中的重要作用”示意圖,概括說明陸地自然資源在人地關系中的重要作用,從而體現人類社會與陸地環境之間所構成的相互關聯的復雜系統,在這個系統中,人類的活動以及人口的發展有可能打破系統的動態平衡,而自然資源正是人類所依賴的自然環境中最能直接利用的部分,在協調系統平衡中起著重要作用。另外了解自然資源的概念時,還應注意兩個方面,第一,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既是同一類物質,又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自然環境是指人類周圍客觀存在的事物,而自然資源是從人類利用的角度理解;第二,能源屬于自然資源,本節包括關于能源的內容。對于自然資源的分類,由于學生在初中時學過,因此這里以列表的形式出現,并強調其利用方式。

關于“自然資源的特點”,教材從四個方面突出了自然資源最重要的、具有共性的特征。其中第一和第二兩個特點是講述自然資源有限性和無限性的辨證關系,資源的有限性主要從三個方面闡述:可利用“量”的有限性;一定空間的有限性;一定時間內利用能力的有限性。通過這三個方面的分析,使學生明確自然資源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樹立珍惜和愛護自然資源的觀念。資源的無限性,是指資源的潛力是巨大的,這里特別強調了科學技術的進步對挖掘資源潛力的作用,使學生能夠辨證的看待資源的有限性,對資源的利用前景充滿信心。資源特點的第三和第四點,分別闡述了自然資源的地域性和整體性。對于地域性,教材從可再生資源和非可再生資源兩個方面說明,可再生資源其分布一般受水熱條件影響顯著,因此其分布具有地帶性,非可再生資源其分布受地質作用的制約,也具有一定的規律性,不同地區資源的分布各不相同。而在一個地域的資源由于其是自然環境的組成部分,各種資源之間也是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當一種資源發生變化時,必然會影響到其他資源發生相應的變化。教材以熱帶雨林為例,從正反兩個方面說明氣候、森林、土壤、野生生物等資源之間的相互關系,通過對這兩個資源特點的了解,使學生明確對資源的利用要有因地制宜的觀點,整體的綜合的觀點。

對于能源的概念及分類,教材主要強調了根據人類利用的技術水平和利用規模劃分的常規能源和新能源,至于其他的劃分方法,教材沒有涉及,教師可根據學生情況靈活處理。另外對于常規能源和新能源的劃分,應使學生明確,一種能源在沒有大規模利用以前,屬于新能源,但隨著人們對它認識的深入以及其廣泛應用于人類社會生產和生活各個方面,新能源也就成為常規能源了。二者的劃分是相對的。

教法建議

本節教材的教學,應注意知識的遷移,教材中圖像的運用,以及與學生實際生活相聯系的特點。關于自然資源的概念,在教學中注意與初中知識應有所區別,應將其深化,可以從分析教材中的示意圖“陸地自然資源在人地關系中的重要作用”入手,使學生通過對示意圖的分析明確陸地自然資源在協調人地關系系統中所起的平衡作用。另外在分析示意圖時,教師還應引導學生思考:“陸地自然資源”與“陸地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對于自然資源的分類,教師可以利用教材中提供的表格說明,必要時,教師可以適當補充實例并將利用方式細化,使學生對資源的分類能夠更清晰。

對于“陸地自然資源的特點”,教師可以選擇適當的實例,從對實例的分析入手,說明其特點。前兩個特點具有辨證的關系,為突出這種關系,教師可以列舉同一類資源在不同技術條件或不同階段利用狀況的不同加以對比說明。“陸地資源的分布特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知識的遷移,分析某類可再生資源的分布特點,由此總結得出資源分布的地域性規律,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分析,如果此類資源或其分布環境發生變化,在此環境中的其他資源是否會發生改變,由此得出“陸地資源整體性特點”。教師也可以利用教材中提供的“雨林破壞對環境的影響”示意圖,首先請學生根據已有的氣候及自然帶等知識分析熱帶雨林分布的特點及其影響因素,由此得出地帶性特征。在此基礎上再分析示意圖,說明資源的整體性特點。

關于“能源”,教師應使學生明確能源屬于資源,并引導學生根據生活實例說明我國目前廣泛使用的能源是哪幾種?世界廣泛使用的能源的有哪幾種?教材提供的兩幅圖片中的能源是否已經被廣泛利用?由此明確“常規能源”和“新能源”的概念。這部分內容也可放到“陸地自然資源與人類活動的關系”中關于能源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部分進行講述。

關于“陸地自然資源與人類活動的關系”,教師可以從引導學生分析教材提供的“陸地自然資源是人類社會生產的基礎”示意圖入手,說明自然資源就其自然屬性看,不決定社會的發展和人口的發展,但對人口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并且通過人類的生產活動,開發其自然屬性,使其經濟屬性得以實現,成為社會物質財富。對于自然資源對人類活動影響的發展史,教師可以引用教材中的實例,以能源的發展變化對社會生產力的推動加以說明。使學生可以意識到對于地理學科某些內容的分析,應從歷史思維的角度出發,綜合分析某類地理事物的時空變化特點,以及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

高中地理最新教案篇7

教材內容分析

本節內容是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影響的一個案例,是前面理論知識的具體應用,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河流地貌是外力塑造地表形態的一種重要的表現形式,同時可以延伸到其他外力作用。在研讀課標的基礎上,比較四個版本的相關內容,可以結合課本案例和鄉土案例,以達到學生學習到身邊的地理,化抽象為具體,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等。

教學設計思路

本節內容通過教學過程中各種河流地貌景觀圖片的多媒體演示,加強直觀性教學,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觀察分析、綜合概括能力。通過具體案例分析,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傊?,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在自主學習與探究學習的結合中,既實現本節的三維目標,又獲取一些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流水侵蝕地貌類型,讀圖分析流水侵蝕地貌的形成,說出河谷的演變過程示意圖,能夠分析不同階段河流侵蝕作用的差異。

(2)掌握流水堆積地貌類型,讀圖分析流水堆積地貌的形成,讀各類河流堆積地貌示意圖,說明其形成原因及地貌特點。

過程與方法

(3)讓學生學會搜集、整理與課堂有關的地理資料的能力,同時運用資料說明地理事物的特點或原因,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讀圖分析、歸納能力。

(4)以“問題為中心”進行探究討論和實驗研究,讓學生開心地進行自主合作學習。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豐富學生學習地理的成功體驗,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2)進一步培養與他人合作交流的學習能力,加強科學、嚴謹的治學態度。

教法與學法多媒體教學法、動畫演示法、問題探究法、小組合作法等等。

重、難點

重點

1、流水侵蝕作用的三種形式,流水侵蝕地貌類型及河谷的演變過程。

2、流水堆積地貌類型及形成原因。

難點

1、流水侵蝕作用的三種形式及河谷的演變過程。

2、河流演變過程中凹岸侵蝕和凸岸堆積的分析以及碼頭的選擇。分析河流堆積地貌形成過程。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現在請大家判斷下面那個圖片分別屬于河流侵蝕還是堆積地貌?多媒體圖片展示,學生回答,教師點評并說清河流侵蝕地貌與堆積地貌的概念。河流在流動過程中,會破壞并掀起地表的物質,形成侵蝕地貌。被河流搬運的物質,在河流搬運能力減弱的情況下,會沉積下來,形成堆積地貌。后導入正題。

展示【學習目標】:

1、以河流地貌為例,分析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2、認識河流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的形成與發展過程

自查自糾(5分鐘)針對課前預習學案,教師多媒體展示預習學案答案,讓學生自己發現本節課存在的疑問點,并對學生提出要求(認真獨立,記憶基礎,對照答案,改正錯誤,標注疑難,準備探究)

[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一]合作探究一

閱讀課本圖4、17三幅圖,思考相關問題

教師提出要求:

1、先自主思考,然后小組合作探究

2、小組探究時組內成員應該共同參與,說出自己的觀點

3、小組合作探究時應全體起立,相互討論

4、小組合作探究后要達成共識

請學生看書P77頁,以小組長為中心,自由討論,然后提問。教師要注意收集學生的信息(尤其錯誤信息)以備總結時點評糾正。

[多媒體展示]討論內容:閱讀課本圖4、17三幅圖,思考相關問題

1、河流侵蝕有三種主要的形式,思考其對地貌的影響有哪些?

作用形式概念對地貌的影響溯源侵蝕向河流源頭方向的侵蝕

下蝕垂直于地面的侵蝕

側蝕垂直于兩側河岸的侵蝕

2、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蝕地貌,它是由溝谷發育而來的。河谷發育和演變過程中,經歷了哪些主要的外力作用?(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SHAPEMERGEFORMAT

[展示點評]教師提出要求:

1、小組成員回答問題時要脫離課本

2、小組成員的回答應代表本組的觀點

3、小組展示時,其他同學應認真傾聽

4、小組展示完后,其他小組可起立點評(問題存在分歧的時候)

小組輪流展示完畢后,小組互評,后師生共同完成下表。

溯源侵蝕下蝕側蝕概念向河流源頭方向的侵蝕垂直于地面的侵蝕垂直于兩側河岸的侵蝕對河流的影響不斷向源頭方向伸長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縱深方向發展使谷底展寬、谷坡后退,河流向橫向發展。特別強調伸長加深展寬

3、[知識拓展]多媒體展示:思考A、B兩點哪個地方建貨運碼頭更合適?

并說明理由。學生搶答展示。

4、【重點點撥】河谷形成過程的動畫演示并在黑板上畫河谷剖面圖加以說明。

5、[重點提示]河流在凹岸侵蝕,凸岸堆積。

初期:形成“V”字形峽谷。

形成期:在凹岸侵蝕,凸岸堆積,出現連續的河灣。

成熟期:形成槽形河谷。

6、[知識拓展]多媒體展示:思考A、B兩點哪個地方建貨運碼頭更合適?

高中地理最新教案篇8

一、本節教材的地位和內容分析

本節課處于自然環境中的物質和能量交換最后一節,上承巖石圈和大氣圈相關知識,主要內容涉及水圈,水既是自然地理環境主要組成要素之一,又對人類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體現了地理學人地關系主線。

二、課程標準:

運用示意圖,說出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說明水循環地理意義。

三、課標解讀

從本條標準的內容要求來看,重在引導學生了解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水循環的過程是指水在陸地、海洋、大氣之間的轉變。水循環的環節是指實現水循環運動的途徑,包括:蒸發(植物蒸騰)、水汽輸送、降水、下滲、地表徑流、地下徑流等。

四、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普遍學習積極性較高,但水平層次不齊,地理知識基礎相對薄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仍存在重識記而輕理解的傾向。

五、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使學生了解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

使學生理解水循環地理意義.

(2)能力目標

學生學會讀圖,掌握讀圖方法,能繪制簡單示意圖,提高讀圖識圖能力;

學生能運用水循環示意圖解釋相關地理現象。

(3)情感目標

使學生樹立正確的資源觀和環境觀,養成節約用水的習慣.

六、重點難點分析

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

水循環的意義。

八、教學方法分析

微課教學法、分層推進設問法、

九、學法指導分析

自主合作探究

十、教具準備及學具準備

1、多媒體課件2、導學案

十一、教學過程(節選)

教學活動

活動目標

師生活動

主要評價方式

參與式導入

創設情境,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背景音樂)“風中有朵雨做的云”

讓學生動手寫出《假如我是》與水有關的詩歌,“即興三兩句”,并予以展示。

教師對學生進行激勵性評價,引起學生興趣。

觀看微課自主學習

回顧舊知,并為下一環節的學習做好鋪墊。

地球因為有水而顯得與眾不同,那么地球上的水按它們存在的位置和狀態可以分為哪幾種呢?學生帶著問題觀看微課視屏,得出結論:地球上的水可分為海洋水、陸地水、大氣水和生物水。

高中地理最新教案篇9

一、介紹“我”為什么要選這節課。(主要是介紹這節課的重要性、這節課在教材中的前后聯系和本課的教學目標。)

介紹大氣的運動在大氣環境單元中的地位、和其他大氣要素的聯系;對其他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

例:大氣運動是大氣環境這一單元中非常重要的學習內容之一。大氣中的熱量、水汽的輸送、天氣的變化都是通過大氣運動實現的。。。

首先,表現在他和本單元前、后知識的聯系上。。。

其次,從本課時所涉及的知識來看,“風”是表征天氣和氣候特點的要素之一。。。

第三,從學生的認知角度看。。。

第四,從教學大綱對本課的要求看。。。

所以我覺得本課學習的重點應該是。。。。(注意應包括認知、技能、情感)

二、介紹“我”關于對這節課的教學策略。(實際上是介紹這節課擬采用的教學模式、方法、流程、教學目標達成的途徑,尤其注意對教材、教學重點、難點的處理。)

例:(以教學方法為例,注意應說明幾方面,針對某一方面“我”打算怎么做?為什么這樣做?如果有必要還要加上這樣做有什么好處。)

根據前面的分析,打算首先從呈現具體現象入手。。。

其理由是。。。

再例:在有等壓線配置情況下的實際風向判讀,是本節知識應用于實際的關鍵,也是學生必須掌握的重要技能,我打算。。。。

其理由是。。。

三、介紹本課的應準備和使用的教具、其他的學習材料。(方法同上)

例:本課打算主要以多媒體課件作為輔助教學的手段。因為多媒體具有。。。的特點,而本課有許多地方都需要有過程的呈現。比如,在不同等壓線分布的情況下,水平氣壓梯度力、地球自轉偏向力、摩擦力對風向的影響是學生難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識。通過多媒體課件可以。。。

四、關于教材中插圖、圖冊的使用。

例:圖是地理的重要語言,使學生獲得讀、用、析圖的方法是地理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在本節課中,打算著重指導學生。。。

五、關于本課板書的設計和結構。

例,這節課的板書,打算設計成“綱要信號”的形式,其好處是。。。

特別提示:

1.在第二部分中,有些覺得有必要單獨立出來講的,可以再分幾點。

2.說課的關鍵是解決好“我”將做什么和“我”為什么這樣做的問題?;驹瓌t是“合情合理”和“有依有據”。

3.如果把說課簡單地認為是說“教案”那就大錯特錯了。

4.從教學相長的原則看,說課時還應說明"我"對學生學習策略的指導。

高中地理最新教案篇10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地理區域劃分的不同依據及相應的區域類型。

2、知道四大地理區域劃分的自然、人文原因。

3、初步了解四大地理區域的自然地理差異。

能力目標:運用地圖指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的位置和范圍。在圖上找出秦嶺、淮河,并說明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

情感態度價值目標:通過對家鄉自然地理的了解增強學生熱愛家鄉、熱愛自然的思想情感。

教學重點

1、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依據;

2、宏觀認識“我國的四大地理區域”;

3、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

教學難點

地理區域的不同劃分類型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談話:上節課,我們了解了我國顯著的地理差異表現在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方方面面,一些高大綿長的山脈往往成為區別地理差異和劃分地理區域的自然界線,你能說說我國最典型的事那一條嗎?

2、指名交流,及時補充。

3、引導:根據不同的標準,可以把我國劃分為不同類型的地理區域。提問:你知道我國有哪些類型區域?這些類型區域是根據什么劃分的?

(如:溫度帶是根據氣溫差異劃分的等)

4、揭示課題:綜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點,可以將我國劃分為四大地理區域。

二、新課教學

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版書)

1、播放(出示)四大地理區域圖片

講述:我國面積遼闊,跨經緯度廣,氣候類型多,地勢高低差異大,根據地理位置、氣候特點、人文差異等自然社會條件劃分為四大地理區域。

2、請學生讀幾遍四大區域的名稱。

3、播放四大區域不同的自然景觀,請同學分辨其所屬區域,再說自己家鄉屬哪個區域,并描述自己家鄉的地形,氣候特征。21教育網

4、指導學生讀四大區域圖,說出各區域的位置、范圍及主要省、直轄市、自治區。

出示(播放)“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圖”

問:西北地區與青藏地區及北方地區界線與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界線比較是否相似?這條界線確定的主導因素是什么?

生討論:回答,這條線與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基本吻合,其主導因素是夏季風影響。

師:出示(播放)“一月等溫線分布圖”和“年降水量分布圖”

問: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分界線大致與1月那條等溫線和多少毫米等等水量線大致一致?這條分界線確定的主導因素是什么?

生:大致與1月0C度等溫線,800毫米等降水量線接近,大致與“秦嶺淮河”一線相吻合。這條線確定的主導因素氣候和降水。

師:出示播放我國三級階梯圖片

問:青藏地區與其他三個地理區域大致與那兩級階梯的分界線相吻合?確定這條分界線的主導因素是什么?

生:看圖回答,地勢第一級與第二級階梯分界線大致吻合,確定的主導因素是地勢和地形。

三、活動與鞏固練習

1、講述:四大地理區域雖然是一種綜合的區劃,但是,確定某一條界線時考慮的主導因素可能只是一種或兩種

2、學生將教材圖5.5與5.1對照,依次討論圖5.5中A、B、C三條界線的確定所考慮的主導因素,完成“活動”3、指導學生完成“活動”,讓學生歸納四大地理區域在氣溫、降水、地形方面的突出特點和相互的差異。

界線A大致與400毫米等降水量線的分布最接近

確定界線A考慮的主導因素是降水(水分)

界線B大致與1月1℃等溫線的分布最接近

界線B大致與800毫米等降水量線的分布最接近

確定界線B考慮的主導因素是氣溫和降水(熱量和水分)

界線C與地勢的第一階梯的邊界線基本吻合

確定界線C考慮的.主導因素是地形

4、完成地理填充圖冊地4頁

四、師課堂評價、小結:

師:四大地理區域是體現我國宏觀地理差異的一級區劃,每個大的地理區域范圍都很大,所以,其內部的地理差異仍然明顯,可以進一步劃分為不同的地區。例如:北方地區還可以劃分為東北地區、華北地區、黃土高原等。

生:同桌相互在地圖上指出我國四大地理區域。

板書設計

第五章中國的地理差異(二)

北方地區

南方地區

我國的四大地理區域〈

西北地區

青藏地區

高中地理最新教案篇11

一、教材分析:

地殼是自然地理環境中眾多要素的基本載體。了解地殼的物質組成與物質循環,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前提。地殼的物質組成主要為礦物與巖石,地殼物質的運動,構成了大大小小的物質循環過程,其中規模最大、歷時最長、影響最為深遠的就是地質循環。

二、教學目的:

1、了解礦物的定義及分類,能正確識別常見的礦物。

2、觀察巖石標本,說明三大類巖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3、運用示意圖說明三大類巖石的相互轉化過程。

4、結合實際,理解地質循環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5、通過對不對礦物、巖石的對比,初步學會對常見巖石的識別方法。

6、通過對常見礦物和巖石的簡易識別,了解礦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

7、通過填繪地殼物質循環示意圖,說明地殼物質的循環過程,從而提高學習能力和想像能力。

三、教學重點:

1、三大類巖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2、地殼的物質循環。

四、教學難點:

1、正確識別常見的礦物。

2、地殼的物質循環。

五、教具:

教師:礦物、巖石標本、瓷板、多媒體課件學生:采集巖石標本。

六、教學方法:

講解法;圖表對比法;多媒體課件演示法。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在第一章,我們從宇宙的角度了解了地球,現在讓我們回到地球,站在地球上來認識人類的唯一家園——地球。我們知道,地球從形成至今經歷了46億年,而在這漫長的時間里,其地表形態、大氣環境等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這些變化是由于什么引起的呢?

引起這些變化的主要因素就是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那么自然環境中的物質是怎樣運動的?能量又是如何進行交換的呢?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課程地殼的物質組成和物質循環。

【講授新課】

一、地殼的物質組成(板書、圖片、幻燈片并講解)

(一)礦物(板書并講解結合用表格形式講解)

1、礦產的概念(板書并講解)

2、礦產的基本存在形式(板書并講解)

3、礦物的硬度等級

4、礦產的形成

地殼中的礦物很少單獨存在,它們常常按一定的規律聚集在一起,形成巖石。(二)巖石(板書并講解)1、巖石的概念(板書并講解)

2、地球上主要的巖石類型、成因及主要特征(用表格形式講解)

研究表明,我們生活的地球已走過了她46億年的漫長歷史。在這46億年中,她經歷了滄海桑田的變化,其中規律最大、歷時最長、影響最為深遠的是地質循環。

二、地殼的物質循環(板書并講解)

(一)地質循環(板書并講解)

(二)巖石的轉化(板書并講解結合幻燈片講授)

巖漿巖沉積巖

上變變風化

升熔質侵蝕

冷融作搬運

凝沉積

巖漿變質巖

熔融作用

特別講授:化石的地質意義

【復習新知】

地殼物質循環需要的時間很漫長,往往需要幾十萬年,有的要經過幾億年,遠遠超出了人類歷史的長度。從這個意義上說,巖石和礦產是不可再生的;因此,我們要提倡保護和合理利用礦產資源。

地殼的物質循環一刻也不停地進行著,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地表形態,只是地殼的物質循環一段時期內留在地表的痕跡而已。因此,在自然界中物質的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地殼的演化。

高中地理最新教案篇12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為魯教版必修二第二單元第一節《城市發展與城市化》,本節介紹了城市的起源和城市的發展,重點探討了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城市化的差異、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等四個問題。城市化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是互相促進的,但城市化也給化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城市起源的條件和發展的三個階段;了解城市化的含義、標志和當代

城市化的特點;理解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圍繞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等因素分析城市起源和發展;從城市化的概念入手,圍繞著城市化的三個標志,分析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從城市數量、規模擴大所引起的變化角度分析影響。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悟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影響;領會當代城市發展的趨勢;重視城市環境問題。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城市化及其特點,城市化帶來的環境問題

難點:郊區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四、學情分析:

學生對城市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對于城市的起源、城市化的概念等沒有什么知識基礎,要求教師多搜集資料、圖片,讓學生有一個細致的了解,給下面的學習打下基礎。

五、教學方法:

1、圖表、圖片展示法

2、學案導學

3.新授課教學基本環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情境導入、展示目標→合作探究、精講點撥→反思總結、當堂檢測→發導學案、布置預習。

高中地理最新教案篇1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內力作用形成山岳的三種類型。

2.山岳對交通運輸的影響。

3.通過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分析,進一步使學生理解內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

過程與方法

1.分析法、討論法。

2.探究與活動,理解背斜、向斜的判斷。

3.利用直觀的錄像、景觀圖片等進行展示,使學生理解山岳地貌的成因與特征。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火山的危害和好處的分析使學生樹立辯證法的思想;通過山岳對交通的影響內容的學習,使學生明白人類的活動應和自然和諧統一。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山岳的三種類型。

2.山岳對交通運輸的影響。

●教學難點

背斜、向斜的判斷依據

教學過程

【活動】判斷背斜和向斜

1.結合上圖,你可以從哪些方面來判斷背斜和向斜?

從形態上可以區別它們,背斜的巖層向上拱起,表現為山嶺;向斜的巖層向下彎曲,表現為谷地。

巖層的新老關系才是判斷背斜、向斜的重要依據。背斜的中心部分巖層較老,兩翼巖層較新;而向斜中心部分巖層較新,兩翼巖層較老。

【練習】褶皺構造判斷及成因

1.判斷甲乙兩地何處是背斜?何處是向斜?

2.甲乙兩處何處是山嶺?何處是山谷?

3.解釋甲地形成山嶺,乙地形成山谷的原因?

背斜頂部受張力作用,巖石疏松、破碎易被外力侵蝕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擠壓,巖石致密、堅硬,不易被外力所侵蝕,而保留下來形成山嶺。

【講授】板塊學說的基本觀點

1.巖石圈可以劃分為六大板塊,且之間還有若干小板塊

2.板塊位于軟流層之上,處于不斷的運動之中

3.板塊內部相對穩定,交界處活躍,碰撞的位置多火山地震

4.板塊的相對運動形成了地表的基本面貌

【活動】板塊構造學說應用

1.為什么亞洲多火山地震?

亞洲位于三大板塊交界處(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亞歐板塊)

2.‘為什么太平洋沿岸多火山地震,而大西洋沿岸火山地震相對要少?

太平洋沿岸多板塊交界處,印度洋沿岸較少

3.新西蘭地震的形成原因?

印度洋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相撞

【活動】褶皺構造與礦產

1.為什么背斜多能成為良好的儲油、氣構造?

油、氣密度小,上浮,因而分布在背斜。

2.為什么“向斜巖層儲水好,水量豐富容易找”?

水的密度大,由高處往低處滲流,因而分布在向斜。

【講授】探究分析:背斜、向斜的實踐意義。

背斜:石油、天然氣埋藏區

隧道的良好選址

頂部地帶適宜建采石場

向斜:地下水儲藏區,常有“自流井”分布

【講授】火山活動的影響

有利影響:帶來肥沃的火山灰土壤;帶來硫磺、建材、能源(地熱資源)和其他礦產資源;利用火山景觀發展旅游(溫泉);有利于火山研究(或火山科研考察)。

不利影響:火山噴發可能會造成當地冰雪融化,形成洪水;空氣中的懸浮物增多,污染大氣;火山灰漂浮在空中,影響航空和旅游業;還會使地面接收太陽輻射減少,引起地面溫度下降;火山噴發的有毒氣體會影響到人的健康。

高中地理最新教案篇14

各位評委,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三第一章第三節的內容─區域發展差異。下面我將從本節課的教材地位、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方面來進行我的說課。

我們先來看看第一個方面的內容,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從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來說,本節內容是第一章的第三節,也是學生學習第二章的基礎,知識結構層次遞進明顯,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同時,了解我國區域發展的差異,能有效直觀地讓學生養成主動關心我國基本地理國情的習慣,增強學生愛國、愛鄉的情感。這就使該節課具有強大的現實意義。其次,本節課分為兩個課時進行教學,本節為第一課時。

2、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

知道我國三大經濟地帶的劃分。

通過比較,分析我國東、中、西部區域發展差異。

過程與方法

通過讀圖,比較我國三大經濟地帶區域發展的差異,提高讀圖、析圖能力。通過自主學習,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合作交流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關注我國區域發展的現狀和趨勢,增強其愛國、愛鄉情感,從而形成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觀。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我國三大經濟地帶的發展差異。

難點:我國三大經濟地帶差異形成的原因。

各地區應該如何因地制宜,互相協作、協調發展。

二、教學方法

高中學生的理解、比較、分析、歸納能力有所提高,因此在課堂上應注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能力。考慮到他們具有較強的探究能力,并且根據新課改的要求,我們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高效課堂五環節教學方法

我們可以從發現問題→合作學習→交流主講→引導點撥→達標拓展五個環節來進行教學。這種教學方法能更新教師的觀念,轉換教師的角色,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它強調合作和自主學習,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學生的綜合素質。

2、讀圖分析法

3、任務驅動法:教師提供圖表,設定預習目標,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完成任務。

4、歌訣法

三、教學手段

1、多媒體輔助教學

2、文本材料(教科書)

3、圖像展示(視頻)

四、教學過程

1、幻燈片導入:

現在請欣賞一組幻燈片,他展現的是我國不同區域的發展差異,有雄偉的雪域高原,也有海南島風光,更有攀枝花夜景等。從而提出一個問題:我國區域之間的發展究竟有什么差異,而這種差異形成的原因又是什么?使學生帶著問題和好奇心進入學習,激發學生主動思考,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2、自主預習目標展示

我利用書本上的幾幅圖構思了五個問題,引領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看圖解圖的習慣。

問題一:我國三大經濟地帶的劃分;

問題二:我國三大經濟地帶的發展差異及形成的原因;

問題三:產業結構的差異;

問題四: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差異;

問題五:對外開放的區域差異;

3、交流展示

4、點撥升華

1、我首先展示一幅中國省級行政區劃圖,并且分發空白的省級行政區劃圖,讓同學們自主填寫、自己總結我國三大經濟地帶對應的省級行政區。

2、我國三大經濟地帶的劃分

東部遼冀京津魯,蘇滬浙閩粵桂瓊。

中部湘贛鄂豫皖,黑吉晉入內蒙古。

西部滇藏黔渝川,外加青新陜甘寧。

3、三大經濟地帶的發展差異:東部地區經濟相對發達,中部地區加速崛起,西部地區地域廣闊,資源豐富,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實施,取得了長足進步。

4、三大經濟地帶差異形成的自然原因(四字模板)

東部經濟地帶:位置臨海,地勢低平,土壤肥沃,礦產貧乏。

中西部經濟地帶:距海遙遠,位置閉塞,氣候干燥,水源較少。

5、產業結構差異

東部地區:先進制造業、高新產業、第三產業相對發達。

東北地區:重化工業為主導。

中西部地區:農業經濟占較大比重。

6、工業化與城市化差異:東部地區、東北部地區工業化進程快,而中、西部地區則相對滯后。從城市化水平來看,東部地區和東北部地區遠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區。

7、對外開放的區域差異:東部地區開放程度高,吸納外資能力強,而中、西部地區對外開放的程度則比較低。

5.板書小結

6.活動題

1、你的家鄉位于我國四大地區的哪一個地區?

2、在你的家鄉,區域發展有哪些優勢與限制性因素?對于家鄉建設,你又有哪些好的建議?

7.布置作業

四.課后反思:

本節課理論性比較強,知識點較多,我應該在講課期間更加的生動有趣,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運用編歌訣、四字模板等記憶術,使學生牢固掌握所學內容。

高中地理最新教案篇15

教學課題:

山地的形成

所用教材: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節

教學內容:

本節課主要是介紹褶皺山和斷塊山的形成作為典型案例,說明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通過褶皺山、斷塊山等實例了解褶皺、斷層的概念,認識褶皺山和斷層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態特征,向學生介紹內力作用是如何影響它們的形成和變化的。按照“標準”的要求主要是通過實例了解內外力對地表形態影響,因此在教學中一定要緊密圍繞著課文內容中所列舉出來的一些實例,如褶皺山的“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等案例,從而要求學生學會分析內外力以及所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2、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在前一節課的內容當中學生已經學習過了內力和外力作用,但是對于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在形成地表形態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還是知之甚少,對于板塊構造學說在初中時學生知道有六大板塊的基礎。大多數學生外出旅游的機會并不多,很多地質構造沒有親眼見過,或者見過但是不知道其名稱以及形成的原因,本節課應該多培養學生探究地理原理的特點。

設計思想

本節課涉及到比較多的地質構造和地理原理,難度比較大,所以應該利用多媒體設備通過圖片和山地的形成過程的演示過程讓學生了解這節課的知識點。還可以通過實驗和探究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和總結地理現象,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提高學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

通過褶皺山和斷塊知識的學習,讓學生掌握褶皺和斷層的概念,認識褶皺山和斷塊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態,并能夠繪制褶皺構造的示意圖,判斷褶皺的基本類型。讓通過讀圖、實驗和探究活動培養學生思考和分析地理現象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5、教學難點和重點

重點:1.山地的類型的判斷。

難點:1.正確判斷背斜和向斜。

2.閱讀褶皺、斷層示意圖、分析褶皺、斷層的成因及地貌表現。

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新課】同學們一定見過和聽說過許多山脈,如喜馬拉雅山、太行山、華山、日本的富士山等,不知大家是否注意過這樣一個問題:這些山脈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他們的形成原因是否一樣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一問題。

【板書】第二節山地的形成

【板書】一、褶皺山

【板書】=1GB3MERGEFORMAT①褶皺

【引導】什么叫褶皺呢?

(在講課時可利用隨手教具--書本、紙張進行演示,并強調巖層的受力方向)

【講解】在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的擠壓作用下,巖層會發生塑性變形,產生一系列的波狀彎曲,叫做褶皺。我們下面先來了解一下褶皺山的有關知識。

【板書】②背斜和向斜

【提問】同學們仔細觀察,從外部形態上看褶皺有什么不同呢?

【學生回答】從外部形態看,有的巖層一般是向上拱起,有的巖層一般是向下彎曲的。

【教師講解】我們將巖層向上拱起的稱作背斜,巖層一般是向下彎曲的稱作向斜。在地貌上,背斜常成為山嶺,而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但這只是一般情況,還有特殊情況。

(教師用黑板擦把背斜上部擦去一部分,把向斜上部用粉筆添繪上一部分,變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形態。)

【引導】大家請看!有的時候恰恰相反,背斜由山嶺變成為谷地,而向斜由谷地變成了山嶺,這是怎么回事呢?

【學生回答】略

【板書】=3GB3MERGEFORMAT③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與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教師講解】這是受到外力作用的結果。背斜頂部因受到張力作用,巖性比較疏松,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到風力、流水等外力因素的侵蝕,所以就有可能變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到擠壓力作用,巖性比較堅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蝕,反而成為山嶺。所以我們在分析問題時,既要看到它的一般性,也要注意到它的特殊性。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這種現象叫地形倒置,在山區、礦山等地帶是可以看到的。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從形態上來判斷背斜或向斜。

【引導】那要怎么判斷是背斜還是向斜呢?大家請看PPT。

【教師講解】背斜中心部分巖層較老,兩翼巖層較新;向斜中心部分巖層較新,兩翼巖層較老。無論巖層怎樣變形,依據巖層的新老關系來判斷都是可靠的。

【板書】④背斜與向斜的比較:

高中地理最新教案篇16

案例教學就是為了達到掌握地理知識的目的,展開典型案例,并對案例進行判斷、推理以及分析。在平時的高中地理教學中要重視案例教學的應用,通過對典型案例的教學可以使學生掌握某一地理問題的基本技能和一般分析方法,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案例教學運用的都應該比較多。

一、運用案例教學法的意義

高中地理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愛國熱情有重要意義,能使學生更加深入的了解我國的氣候特征、地質概貌以及地形結構等,高中地理歷來都是一門基礎學科。但很長時間以來,學生幾乎所有的時間都被教師安排了,有些學生甚至產生了厭學傾向,大多數學生毫無主動性可言,只能被動的接受知識。教師課堂影響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過分注重成績提升,導致課堂形式單調,課堂內容枯燥,教學方法傳統僵化。案例教學法沒有特定的解決之道,本質是提出一種教育的兩難情境,是一種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法,而教師并非傳統教育思想中單純就是一名傳道、授業解惑之人,而是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在教學中扮演著激勵者以及設計者的角色。本文在新課改背景下,擬將案例教學法運用到高中地力教學之中,最終為促進高中地理有效性教學打好基礎。

二、案例教學法運用的策略

1、構建案例運用平臺,充分挖掘案例素材

一個恰到好處的案例,可以提升課堂教學的直觀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課堂增色,有效提升整個課堂的氛圍。所以,很多地理教育工作者一直為之努力的事情之一,就是如何方便快捷的獲取有效的案例。但在快節奏的教學工作中,對于大部分教師來說,要想方便的獲得很多急需的案例素材,是很難通過自己查找實現的。所以,學校可以聯系其它學校的地理教育工作者,協調自己學校各年級的地理教師,互相交流經驗、交換意見,定期的進行研討。并且為了激發教師們搜集案例的積極性,對于能夠積極提供案例的教師,要在工作考核方面以及職稱評定方面給予相應的照顧。

2、科學評價學習效果,加強課堂進程指導

有了案例,就不用在進行什么指導了,學習起來都會非常直觀,這是很多教師在案例教學中所認同的。實際上,案例教學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只是方式更為直觀一些,其實案例教學也無非是一種教學平臺。而這種教學效果的好壞,還是要通過評價以及學習過程中的指導來最終確定。所以,恰當的、及時的學習評價,在高中地理的案例教學中,是非常必要的。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我們追求的評價標準既要關注學生發展的不同需求和學生個體的差異,又要體現學生的基本要求。所以在案例教學中,我們要將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將小組評價和個人評價相結合,學生評價和教師評價相結合,注重案例教學過程,將終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相結合。

3、拓展案例應用思路

地理課程可運用的案例非常多,其案例具有形象、直觀、典型等特點,是一門介于社會科學以及自然科學之間的學科。而現在很多教師感覺棘手的問題就是在地理教學實踐中,怎么能夠使這些案例的價值更好的體現,以及怎么應用這些案例。實際上,教師還是需要積極拓展應用的方法和思路,充分理解案例自身的特點和內涵。還有一個例子,教師在講解長江沿江地帶的教學,可以在分層分析、分段分析之前,先展示沿江地帶的基本情況,必要時可重新展示案例的部分或者全部。這個例子說明,除了上述應用思路之外,教師還應當對案例進行必要的加工。

4、豐富課堂組織形式

同學們聽教師一個人在課堂上的講解,然后按照教師布置的任務去記憶,這并不是運用案例教學。相反,有了案例作為平臺,教師更可以更多的激發學生主體性,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性,運用更為豐富的更多的課堂組織形式。教師在案例教學中一定要明確學生和自己分別承擔什么樣的作用,這是教師在開展案例教學的時候必須要考慮的。在案例教學中,具體來說,學生是研討案例、分析案例的主體。教師的作用是促使學生展開研討和探索,主動交流,積極參與,并且對學生的地理知識的學習起到調控、組織、引導、啟發的作用。教師要啟發學生思考教材有哪些問題值得探討?教材涉及哪些方面的地理知識?這是教師在展示案例后仍需要做的。另外,教師還可以發動學生參與到案例的搜集和制作之中,這樣可以提升案例教學的針對性,豐富案例的獲取途徑。學生負責動手搜集和整理,教師只是提出方向。這樣以來,學生也會感覺到案例與自己關系更加親切,所有的案例經過師生一起加工,學生接受起來也會更加容易。

三、結束語

案例教學正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主要原因就是其貼近生活、說服力大、直觀性強的特點。應用案例教學,切記不能為了應用案例而引入案例,那樣的話,不但不會有很好的教學效果,如果很多教學內容與所舉案例都沒有關系的話,還會適得其反,使得案例教學流于形式。所以,為構建高效的高中地理課堂,還需要教師積極的總結案例教學方法,充分聯系學生的具體情況,認真結合教學內容和課堂進程,提供更多有價值的參考。

參考文獻:

[1]王剛.淺談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案例應用.四川省彭州市第一中學,20--.

高中地理最新教案篇17

一、指導思想

端正教育思想,轉變教育觀念,面向全體學生,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為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切實提高地理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明確地理新課程的總體目標是要求學生能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獲得地理基本技能,發展地理思維能力,初步掌握學習和探究地理問題的基本方法和技術手段;增強愛國主義情感,樹立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觀。

二、教學目標

1、全面體現《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的基本理念,落實課程目標,達成課程標準。

2、明確落實課程的五大基本理念: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強調信息技術在地理學習中的應用;注重學習過程評價和學習結果評價的結合。

3、認真學習和研究高中地理,明確教學目標的要求,從整體上確定與把握教學內容,以《新課程標準》為教學依據和評價依據。改變教學方法,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注重學生的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習和實踐新的教學理念,探索以學生為主體的新的教學模式。

三、教學要求

1、第一學期以學習必修1為主要學習內容,充分利用好教材,認真鉆研教材,以課標為依據,對照兩個版本教材的內容,落實新課程要求。忌諱不按要求進行知識的擴充,要在規定的時間里完成教學內容。

2、教學過程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避免教師的一言堂,強調在教師的正確引領下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強調學生的學習體驗過程,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整體水平。

3、加強教研組內的教研活動,形成合力,完成好教學活動。

四、評價要求

評價的依據是《課程標準》,終結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并重。注重知識落實的同時注重能力的培養。模塊學業成績測驗是模塊學習完成后終結性評價的主要形式,其目的在于檢查學生在地理課程模塊學習結束后所達到的水平,診斷學生在此部分的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五、本學期教學內容與課時安排

教學進度

必修一第一單元從宇宙看地球、

第一節地球的宇宙環境2課時

第二節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2課時

第三節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2課時

第四節辨別地理方向1.5課時

第二單元從巖石圈看地理環境

第一節巖石圈與地表形態2課時

第二節大氣圈與天氣氣候2課時

第三節水圈和水循環2課時

第四節分析判斷氣候類型2課時

第三單元從全層作用看地理環境內在規律

第一節地理環境的差異性2課時

第二節地理環境的整體性2課時

第三節圈層相互作用案例分析2課時

第四節學會應用地形圖2課時

第四單元從人地關系看資源與環境2課時

第一節自然資源與人類2課時

第二節自然災害與人類2課時

第三節全球氣候變化機及其對人類的影響2課時

第四節遙感技術及其應用1課時

本學期的教學內容為地理必修1的全部內容,其中有一到兩個周的時間為復習考試時間。其余根據情況穿插練習。

高中地理最新教案篇18

一、教學內容分析

《城市內部空間結構》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一節的內容,是本單元的重點,也是難點。同時本節內容又是重要的基礎性部分,為人文地理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本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教材分三部分:城市形態、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區、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和變化。其中,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和變化是重點,而要理解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和變化,必須了解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區的基本知識??紤]到本章討論的是城市與城市化的問題,因此,作為基礎知識,也為了溫故知新,本節教材把與自然地理關系較為密切的“城市形態”放在本節的第一部分。三部分內容相互聯系,使學生對城市的有關理論知識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

三、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已經學習了不少關于城市的知識,日常接觸的媒體中或日常生活或旅游等活動過程中,學生也積累了一定的城市感性認識。高中階段的主要目標,就是要引導學生在大量的感性知識的基礎上,對城市進行理性的思考,進而理解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關系,形成正確的人地關系觀。

四、教學目標

1.理解城市空間結構的概念

2.了解城市重要功能區如商業區、住宅區、工業區的特點和區位

3.理解城市空間結構形成的原因

五、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城市的幾個重要功能區(商業區、住宅區和工業區)的特征和區位;

2.形成城市空間結構的原因

教學難點:形成城市空間結構的經濟原因

六、教學準備

比較分析法、圖示法、講述法、列表對比

七、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學過程

學生活動

高中地理最新教案篇19

一、背景材料

1、20_年11月2日云南楚雄等地相繼發生泥石流滑坡等重大地質災害。據不完全統計,截至6日,全省因災死亡四十一人,失蹤四十三人。其中,楚雄市西舍路鄉災情最為嚴重。由于楚雄災區一直降雨,通往西舍路等重災鄉鎮的道路全部中斷,并難以在短時間內搶通,這給救援工作帶來極大困難和壓力。

2、20_年中國的自然災害共造成近1,110億美元的損失,國際減災策略組織(ISDR)表示,從經濟方面來看,汶川大地震和極端天氣使中國成為20_年受自然災害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20_年,洪水、風暴、火山爆發、山火和乾旱等自然災害共造成全球經濟損失1,810億美元。

二、知識鏈結:

1、泥石流的形成條件

(1)坡度大,便于集水的溝谷;(2)植被破壞,有大量的松散碎屑物;開礦、修路等工程建設的大量棄渣;(3)暴雨、山洪等。

延伸閱讀

09屆高三地理大氣環境

專題四、大氣環境

長沙縣實驗中學

周維

〖主干知識整合〗

一、氣溫高低

1.影響某地氣溫高低的因素。?

(1)地面-大氣系統的熱量收入太陽輻射、支出(由于地面和大氣反射、散射輻射而射向宇宙空間的熱量)狀況;

(2)地面狀況如熱容量大小(水體熱容量大,陸地小)地形等;

(3)大氣運動與洋流的熱能輸送和交換情況;?

(4)人類活動的影響(改變大氣成分與地面狀況,釋放人為廢熱等)。?

2.分析方法:?

(1)太陽輻射是根本原因--分析緯度位置、太陽高度;

(2)大氣自身條件(天氣狀況、大氣透明度、大氣密度)--主要分析大氣對太陽輻射削弱作用和保溫作用的強弱;?

(3)下墊面(海陸差異、洋流、地形、地面反射率等)--大氣的直接熱源,影響熱量的吸收和再分配;?

(4)人類活動--影響大氣和下墊面。

高中地理最新教案篇20

一、高中地理學案的組成

1、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是地理學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依案自學和教師精講點撥的“導航器”。學習目標主要是根據地理課程標準、高考考綱、學生的知識基礎和學習能力確定的三維目標,是教學過程的出發點和歸宿。

2、學習重點

學習重點是地理學案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是學生依案自學和教師精講點撥過程中著力解決的問題,通常是從學習目標中篩選出來的地理主干知識、地理核心知識點、地理知識的“生長點”或地理“十項能力”要求中的能力項目,是要求學生了熟于心的知識或能力。

3、學習難點

學習難點也是學案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案中列出學習難點,有利于學生在依案自學過程中集中精力,知難而進,深入思考。難點是基于教師對學生學習心理、學習習慣、知識基礎和基本能力的了解確定的,是學生不容易掌握的知識或技能以及難以解決的問題。

4、學習過程

學習過程是地理學案的關鍵部分,多以問題的形式表現。主要是針對教材內容的知識體系以及重點、難點內容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引導學生在思考和嘗試性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閱讀教材、理解教材,回憶和調動運用已有知識,獲取和解讀信息,從而讓學生在老師講課之前,首先進入自主學習狀態,對于學習目標中的基礎知識、基本概念、基本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易于理解的地理原理、地理規律、地理技能等在問題的引導下通過自主學習掌握,并且把問題答案思考結論寫在學案上。此過程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學生復習鞏固和運用已有知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正確表述地理現象,準確描述和解釋地理事物特征的能力。

5、知識體系構建

知識體系構建是地理學案的總結部分,主要是在學生依案自學和教師的精講點撥完成之后,讓學生將所學知識的邏輯關系梳理出來,一般以知識框架圖的形式表現。知識體系的構建是讓學生不斷將所學知識系統化的過程,有利于培養學生歸納知識和梳理知識間邏輯關系的能力。

6、習題檢測

習題檢測是地理學案中的反饋部分,其中習題的選擇主要是針對當堂的教學內容,適當增加一些綜合題甚至是往年的高考題。

7、反思感悟

反思感悟是地理學案中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學生完成一節課的學習后進行反思總結,是不斷提高地理學習能力的重要手段。反思感悟可以是針對學習過程的,也可以是針對解題過程的,可以針對知識的學習,也可以針對能力的形成。在學案統一要求的學習過程中,不同的學生在知識的接受,問題思考等方面有很大的個體差異,學完之后的感悟各有不同,而這些感悟正是學生自己在求知過程中所發現的獨特亮或所掃除的獨特障礙,及時反思總結有利于查漏補缺和加快能力提升的速度。

二、高中地理學案設計策略

1、目標化策略

設計地理學案,首先要從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地理教材內容和高考考綱的要求出發,根據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水平,確定確切的(表述要具體)、真實的(可達成的)三維學習目標(即:要有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中各項要求的表述要具體、明確,避免使用“掌握、理解”等含糊的用詞,而要用“說出、說明、列舉、繪制”等行為動詞,使每一條學習目標都成為學生能夠自我檢查的命題。三維目標可以分別表述,也可以綜合在一起表述。學案中有了確切、真實的學習目標,學生的依案學習過程就能有的放矢。

2、問題化策略

學習過程部分實際就是由一個個問題組成,所以問題的設計就成為地理學案設計的核心。設計問題就是要把地理課程內容轉變為探索性的學習任務,以問題的形式將知識點、能力點呈現出來,學生在解決問題或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進行學習。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需要閱讀教材,調動原有知識,查閱相關資料,這樣既能起到預習的作用,又能讓學生把新學知識建構在原有知識的體系中,在深入理解的基礎上形成新的更加合理的知識體系。問題的設計要符合以下要求:①符合地理課程標準;②能夠反映地理學科知識結構體系;③問題與問題之間要有鮮明的邏輯關系;④問題形式要多樣化;⑤符合高中學生的認知水平;⑥促進學生的思維向“最近發展區的發展”,具有思維訓練價值。

3、方法化策略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地理教學不僅僅讓學生“學會地理”,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會學地理”,即讓學生掌握學習地理的科學方法。因而,在地理學案中問題設計的基礎上,還要有解決這些問題的地理方法的指導,這些方法指導常??梢耘c問題結合在一起。例如以下問題就含有學習方法指導,“用列表法比較地球自轉、公轉運動規律”、“用結構圖歸納出本節知識”、“演示一年中晨昏線的變化過程,說明晨昏線與緯線的關系”等,這樣能使學生在運用學案學習的過程中,掌握學習地理的方法,提高學習地理的能力。

85253 主站蜘蛛池模板: 100国际学校招生 - 专业国际学校择校升学规划 | 超声骨密度仪-骨密度检测仪-经颅多普勒-tcd仪_南京科进实业有限公司 | 阻垢剂,反渗透阻垢剂,缓蚀阻垢剂-山东普尼奥水处理科技有限公司 真空粉体取样阀,电动楔式闸阀,电动针型阀-耐苛尔(上海)自动化仪表有限公司 | 葡萄酒灌装机-食用油灌装机-液体肥灌装设备厂家_青州惠联灌装机械 | 点焊机-缝焊机-闪光对焊机-电阻焊设备生产厂家-上海骏腾发智能设备有限公司 | 集菌仪厂家_全封闭_封闭式_智能智能集菌仪厂家-上海郓曹 | 大型冰雕-景区冰雕展制作公司,3D创意设计源头厂家-[赛北冰雕] | 真空包装机-诸城市坤泰食品机械有限公司 | 酒精检测棒,数显温湿度计,酒安酒精测试仪,酒精检测仪,呼气式酒精检测仪-郑州欧诺仪器有限公司 | 5nd音乐网|最新流行歌曲|MP3歌曲免费下载|好听的歌|音乐下载 免费听mp3音乐 | 合肥白癜风医院_[治疗白癜风]哪家好_合肥北大白癜风医院 | 移动厕所租赁|移动卫生间|上海移动厕所租赁-家瑞租赁 | 馋嘴餐饮网_餐饮加盟店火爆好项目_餐饮连锁品牌加盟指南创业平台 | 小程序开发公司_APP开发多少钱_软件开发定制_微信小程序制作_客户销售管理软件-济南小溪畅流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好杂志网-首页 | 精益专家 - 设备管理软件|HSE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EHS安全管理系统 | 齿式联轴器-弹性联轴器-联轴器厂家-江苏诺兴传动联轴器制造有限公司 | 耳模扫描仪-定制耳机设计软件-DLP打印机-asiga打印机-fitshape「飞特西普」 | 废气处理设备-工业除尘器-RTO-RCO-蓄热式焚烧炉厂家-江苏天达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 塑胶地板-商用PVC地板-pvc地板革-安耐宝pvc塑胶地板厂家 | 酒糟烘干机-豆渣烘干机-薯渣烘干机-糟渣烘干设备厂家-焦作市真节能环保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 超声波成孔成槽质量检测仪-压浆机-桥梁预应力智能张拉设备-上海硕冠检测设备有限公司 | ASA膜,ASA共挤料,篷布色母料-青岛未来化学有限公司 | 福州时代广告制作装饰有限公司-福州广告公司广告牌制作,福州展厅文化墙广告设计, | 台式核磁共振仪,玻璃软化点测定仪,旋转高温粘度计,测温锥和测温块-上海麟文仪器 | 杭州中策电线|中策电缆|中策电线|杭州中策电缆|杭州中策电缆永通集团有限公司 | 河南卓美创业科技有限公司-河南卓美防雷公司-防雷接地-防雷工程-重庆避雷针-避雷器-防雷检测-避雷带-避雷针-避雷塔、机房防雷、古建筑防雷等-山西防雷公司 | 丹尼克尔拧紧枪_自动送钉机_智能电批_柔性振动盘_螺丝供料器品牌 | 深圳公司注册-工商注册公司-千百顺代理记账公司 | 中国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 福州时代广告制作装饰有限公司-福州广告公司广告牌制作,福州展厅文化墙广告设计, | 福兰德PVC地板|PVC塑胶地板|PVC运动地板|PVC商用地板-中国弹性地板系统专业解决方案领先供应商! 福建成考网-福建成人高考网 | 湖南印刷厂|长沙印刷公司|画册印刷|挂历印刷|台历印刷|杂志印刷-乐成印刷 | 棕刚玉_白刚玉_铝酸钙-锐石新材料 | 禹城彩钢厂_钢结构板房_彩钢复合板-禹城泰瑞彩钢复合板加工厂 | 北京征地律师,征地拆迁律师,专业拆迁律师,北京拆迁律师,征地纠纷律师,征地诉讼律师,征地拆迁补偿,拆迁律师 - 北京凯诺律师事务所 | 欧景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无锡欧景装饰官网| 冷水机,风冷冷水机,水冷冷水机,螺杆冷水机专业制造商-上海祝松机械有限公司 | 创客匠人-让IP变现不走弯路| 筒瓦厂家-仿古瓦-寺庙-古建琉璃瓦-宜兴市古典园林建筑陶瓷厂有限公司 | 蓄电池在线监测系统|SF6在线监控泄露报警系统-武汉中电通电力设备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