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領域怎么寫教案
科學領域怎么寫教案篇1
活動目標:情感目標:幼兒體會與同伴游戲時候的歡樂,喜歡做游戲。認知目標:會認讀數字寶寶1-5。能力目標:能大聲地讀出數字1-5中的某一個簡單的知道數字寶寶的筆畫.
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幼兒能認讀出數字1-5.教學難點:幼兒能夠大膽的讀出數字1-5之間的任何一個。
活動準備:數字寶寶卡片1-5各一張、數字寶寶的紙手套若干、數字掛圖、動物卡片
活動過程:
開始部分
教師帶領幼兒做簡單的手指游戲,引導幼兒認識手,并且知道小手的手指數量。
基礎部分
我們有兩只小手,每只小手上有5根手指頭。請小朋友和老師一起來數一數。(教師導幼引兒伸出自己的手,和老師一起數一數。)數完手指以后,出示數字卡片。請小朋友來認一認這是數字幾。鴨媽媽生了5個鴨蛋,最近要孵出鴨寶寶了。請你看一看它孵出了幾只。按照這樣的程序從一到五鴨媽媽孵出了五只鴨寶寶。把相應的數字1-5貼在鴨寶寶的下面。教師把數字掛圖以及相應的有數量的圖片出示在黑板上,帶領幼兒說兒歌,識記數字1-5.兒歌:1像粉筆會寫字、2像小鴨水里游、3像耳朵聽聲音、4像小旗迎風飄、5像鉤子能買菜。(教師邊說兒歌邊做動作,幼兒可以很上口,便于記憶)
結束部分
教師帶領幼兒做游戲,請幼兒將紙手套戴在手上,找出和自己手套上相同數字的伙伴,并且唱出找朋友的兒歌。然后帶領幼兒說兒歌。整理教具下課。
教學反思
本節課選課的內容對于小班的孩子來說,有一點點的偏難。只是簡單的認識數字1就可以了!這節課的內容其實可以作為主題教學,可以在一到二星期上完本節內容。大部分的孩子對于數字1-3記憶的比較清楚,到數字4、5的時候就有點難了,有些孩子記不清楚順序,這就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老師需要下去在更深層次的研究本節課如何讓孩子能盡快的認讀出數字1-5.上課期間,有一部分的孩子注意力不在課堂上,教師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學活動中,環節與環節之間的緊密程度,以及孩子在課堂上的反映情況。都是教師需要改進的地方。本人自己覺得這節課的效果不是很好,有一些常識和自己的目標完成的不是很理想。沒有考慮到孩子們的接受能力,以及孩子的喜歡的教學方法都是這節課的弊端。以后上公開課,需要先了解清楚孩子們更喜歡什么樣的上課方式以及孩子們對課程的方式方法喜歡的程度來設計主題教育。這節課整體還可以,沒有考慮到用更好的更直觀的方式方法來教育孩子,可以試圖用一下PPT做一個課件,再加上直觀教具我想這節課或許會比第一次上的更成功。讓小班的孩子知道簡單的筆畫應該是中班的課程了,此觀點不提倡。
活動設計背景:我園小班幼兒多居于鄉下,個別幼兒不會數數、不會按順序讀數、有些幼兒喜歡讀數可是老把數字的順序搞混淆。孩子們的年齡偏小,農民一年四季只有冬季有時間,針對鄉下的種種局限因素,為了使幼兒能夠很好的掌握科學領域的數學部分,設計了這節課。
科學領域怎么寫教案篇2
活動目標
1、知識目標:想想做做,感知門框寬窄與門洞大小的關系。
2、技能目標:能仔細觀察,自主看圖示操作,并大膽表述探究發現。
3、情感目標:勇于嘗試,樂于分享,體驗探究的樂趣。
重點難點:幼兒自主探索如何用A4紙剪出大小不同的門洞。
活動準備
1、教具:二個不同大小的玩偶(喬治玩偶小于A4紙,佩奇玩偶大于A4紙),大門洞范例,操作圖示PPT。
2、學具:小的操作圖示每組一份,A4紙若干,剪刀人手一把,小框每組一個。
活動過程
一、剪剪玩玩,感知門洞邊框寬窄
1、引出話題。師:今天小豬佩奇和它的弟們班和大家一起玩,可是它們通往咱們的時空門是一面紙墻,它們過不了怎么辦?(幼兒討論)
2、提出要求。師:佩奇說了請你們在紙墻上為它們剪一個門洞,它們就能過來了,剪的門洞有兩個要求,一是能讓它和弟弟穿過來,二是門洞的四個邊框都不能斷,如果斷了它們的時光大門就再也開啟不了了。操作時有三個要求,一是不搬椅子,二是安全使用剪刀,三是聽到音樂迅速拿著你的門洞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3、檢驗、展示。教師逐一用佩奇和喬治對剪好的門洞進行檢驗,并讓幼兒把大、小門洞掛到黑板上。感知邊框的寬窄與門洞大小的關系。
二、觀察操作,探索門洞變大的秘密
1、提出任務。師:喬治可以從門洞過來,可佩奇比喬治大,它過不了,我們能不能想個辦法讓佩奇也能穿過來,你們能行嗎?佩奇的身體大大超過了這張紙,咱們能剪出它穿得過去的門洞嗎?讓我們先剪剪試試。
2、幼兒嘗試操作,教師觀察。
3、范例引導。師:你們有沒有剪成功?小羊蘇西剛開始也和你們一樣,沒有成功。它堅持不放棄,天天想辦法,不斷嘗試剪門洞。終于有一天,它剪出了一個能讓佩奇也順利穿越的門洞。
出示大門洞范例,師幼合作讓佩奇穿過門洞。師:為什么門洞比原來的紙大?
4、尋找秘訣。師:小羊蘇西是怎么剪成超大門洞的呢?他把這個剪超大門洞的秘訣拍了下來(出示操作圖示PPT),請大家仔細看一看,找一找剪超大門洞的秘訣。
把小的操作圖示分發到每組,幼兒自主觀察。
師:如果你已經有了發現,可以拿一張紙試一試。我們有五分鐘時間,看你能不能變出這樣神奇的大門洞。(為每組提供足夠多的A4紙)
5、交流難點。師:有些小朋友成功了,但有的小朋友遇到了困難,誰來說一說你遇到的問題?或許其他小朋友可以幫你解決哦。
幼兒逐一提出自己的困惑,師幼共同探究解決辦法。如果沒有幼兒主動提問,教師可以向幼兒提問。
小結:按圖示剪,能讓門框紙條不斷變長,這樣就會變出一個遠遠大于原來紙張的超大門洞。
三、再次嘗試,挑戰剪出超大門洞
1、提出新的挑戰。
師:佩奇邀請我們大一班小朋友去它家玩,可是我們去它家同樣要穿過這面紙墻,讓我們為自己剪一個能穿越的大門洞吧。
師:你準備怎樣剪能穿過的大門洞呢?(鼓勵幼兒把準備操作的過程用語言表達出來)
師追問:剪特別大的門洞,要注意什么呢?(邊框盡量剪窄一點)
2、幼兒自主操作,教師巡回觀察
3、檢驗
第一個剪成的門洞,由一位幼兒試著穿越。后面剪好的門洞,請小朋友自己穿越檢驗。檢驗好的門洞按由小到大的順序掛在“超大門洞”展板上。
師:為什么門洞會越來越大?(引導幼兒回答:因為邊框越來越窄)
4、集體穿越門洞
師:你們想不想知道今天你們剪的最大的門洞能讓我穿過媽?哪個門洞最大?讓我試一試。
四、延伸活動,增強幼兒的成就感
大家都能去佩奇家玩了,讓我們邀請客人老師和我們一起穿越紙墻去佩奇家轉轉!請大家排好隊一個跟著一個穿越紙墻。
活動總結
此次科學活動“穿越紙墻”的教學嘗試,讓我深深地體會到幼兒的興趣性體驗與自主性體驗在教學活動中的重要性。教學過程中游戲情境的設計,一要考慮幼兒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年齡特點,盡可能地賦予教學活動一定的角色性情境;二要考慮幼兒自身游戲的需求,盡可能地把幼兒的參與設計到游戲情境之中。從為喬治、佩奇剪門洞到為以及小朋友自己、老師剪門洞,孩子們的游戲興趣被調動起來,這是為孩子們自主探究“剪線長短、相間距離與門洞大小關系”所提供的最重要的學習支撐,由此激發起幼兒的自主學習意愿,使之充滿愉悅地投入到整個學習活動之中。
科學領域怎么寫教案篇3
活動目標:
1、學習用放大鏡觀察西瓜蟲,感知西瓜蟲的主要外型特性及其生活習性。
2、對小蟲子產生探索的興趣。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5、激發幼兒樂于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準備:
放大鏡、畫紙、筆、塑料透明小瓶若干。
活動過程:
一、談論西瓜蟲
1、教師出示西瓜蟲的圖片,引出話題:
“你們認識西瓜蟲嗎?”“你知道西瓜蟲哪些有趣的事?“你知道西瓜蟲喜歡生活在什么地方?
二、討論怎樣去捉西瓜蟲
1、教師:“幼兒園里什么地方有西瓜蟲?我們到什么樣的地方才能捉到西瓜蟲?
2、教師:“我們捉西瓜蟲需要哪些工具?捉西瓜蟲時需要注意什么?
三、幼兒在園內自由尋找西瓜蟲
教師鼓勵幼兒結伴去找西瓜蟲,并提醒幼兒聽到信號就結合。
四、交流捉西瓜蟲的經歷
1、教師“你們找到西瓜蟲了嗎?怎么發現的?是在哪里找到的?
2、教師小結:西瓜蟲喜歡生活在陰暗、潮濕的地方。
五、觀察西瓜蟲并進行交流
1、引導幼兒借助放大鏡觀察西瓜蟲。
教師:“西瓜蟲這么小,我們能看的清嗎?可以用什么工具讓我們看清它?
2、引導幼兒自由觀察“你發現了什么?”
3、教師帶領幼兒自由觀察“西瓜蟲的頭上有什么?是什么樣的?西瓜蟲的身體是什么樣的?(教師可讓幼兒自由說)
六、引導幼兒畫西瓜蟲,并記錄自己的觀察發現
教師:“今天西瓜蟲跟我們一起玩,我們給這位小客人畫個像吧!
活動反思:
讓他們了解它的外形,特征和生活習性,并讓他們知道泥土有很多的養分,是許多動植物生存的基礎,活動中幼兒樂于發現、主動參加科學活動,學會運用各種感官觀察、比較。幼兒對本次活動充滿了積極探索的樂趣。
關注幼兒的興趣與需要,教學活動中也體現幼兒的經驗。根據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體現教學目標的適宜性、個性化。依據本班幼兒的實際,在研究和把握本班幼兒身心發展的實際水平、發展需要和可能性的基礎上,確定幼兒進一步發展的潛力、方向和步伐。同時,老師們關注本領域的核心價值,給孩子們一個最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科學領域怎么寫教案篇4
活動目標:
1、進一步感知橘子寶寶的內外特征。
2、體驗剝橘子、吃橘子的快樂。
活動準備:
布袋一個,內裝有橘子,每組一盆橘子,毛巾每組一塊
活動過程:
(一)神秘禮物導入
1、教師出示布袋,以神秘的口吻,請幼兒猜猜布袋里裝的是什么。
2、請個別幼兒上來摸摸、說說是什么禮物?結論:是橘子寶寶。
(二)、感知橘子寶寶的外形特征
1、橘子寶寶長什么樣子的?(引導幼兒從顏色、形狀等觀察)
2、這么多的橘子寶寶都一樣嗎?
結論:橘子寶寶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圓、有的扁、有黃黃的,有綠綠的等。
3、圓圓的橘子寶寶像什么呢?
4、請小朋友摸一摸、捏一捏橘子寶寶,感覺怎么樣?
(三)、體驗剝橘子、吃橘子的快樂。
1、老師把橘子寶寶剝開來,看看橘子寶寶里面的秘密。
老師把橘子皮剝掉,里面是什么樣子的?
2、你吃過橘子嗎?是什么味道呢?
小結:橘子寶寶酸酸的、甜甜的、冷冷的、
3、幼兒嘗試自己剝橘子、吃橘子。
4、你吃的橘子是什么味道的?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我圍繞主題《秋天的水果》,選取橘子這個農村自然物開展了這次小班科學活動。活動中能夠使幼兒對生活中最常見的橘子有進一步認識,對橘子的內外特征有了較深的感知和了解。活動中通過看一看、說一說、摸一摸、猜一猜、做一做、嘗一嘗等活動方式不僅鍛煉了幼兒動腦、動口、動手能力的培養促進了幼兒語言表達的完整和規范,同時也激發了幼兒大膽表達的欲望,調動了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思維的活躍性。
科學領域怎么寫教案篇5
一、課程基本信息
課程類別:專業基礎課
適用專業:學前教育
開課單位:幼特音樂教育系
備選教材:趙娟主編:《幼兒園環境布置與教玩具制作》
二、課程性質和目標
《幼兒園環境布置與教玩具制作》是學前教育專業(專科)一門專業基礎必修課。它全面、系統、科學地闡述了幼兒園教育環境創設的基本理論、幼兒園各種教育環境設計的主要內容、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包括幼兒園室內外空間環境及區域環境的創設、幼兒園各類墻飾的設計與制作等內容。
它的教學目的和要求是:
1.使學生了解幼兒園環境創設工作的主要內容,充分認識創設幼兒園教育環境的意義,理解環境創設與幼兒園課程的關系,深刻認識環境對幼兒發展的重要意義,樹立正確的學前教育觀念。
2.使學生掌握幼兒園各類教育環境創設的要點,能根據各年齡段幼兒的特點創設適宜的教育環境,并能合理利用
科學領域怎么寫教案篇6
【活動目標】
1.能自己探索制作“小鳥進籠”游戲,能正確把握小鳥身體的比例。
2.會玩小鳥進籠游戲,發現轉動速度與小鳥入籠的關系。
3.體驗自制玩具的快樂,感受視覺暫留現象的奇妙。
【活動準備】
白色硬卡紙、小木棍、水彩筆、雙面膠、剪刀
【活動重點】
掌握自制游戲的做法。
【活動難點】
知道“視覺暫留”現象的原理。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教師給小朋友變個魔術,吸引幼兒探索制作興趣。
二、基本部分:
1.教師展示“小鳥進籠”游戲用具,請幼兒自由探索制作方法。
(1)在一張硬卡紙上畫上小鳥,重點指導幼兒畫小鳥時要掌握身體的比例。提醒幼兒給小鳥圖上漂亮的顏色。
(2)在另一張紙上畫鳥籠,在兩張紙的中間夾上小木棍粘貼在一起即可。
2.引導幼兒玩游戲,雙手來回搓動小木棍,即會出現小鳥入籠現象。
三、結束部分:
在玩的過程中發現手的轉動速度與小鳥入籠的關系,體驗視覺暫留現象的奇妙感受。
【活動延伸】
鼓勵幼兒在美工區尋找材料,制作更多的同原理游戲,投放到益智區,探索不同游戲轉動的秘密。
科學領域怎么寫教案篇7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認真細致做一件事,并把事情做完的態度。
2、鼓勵幼兒嘗試用各種方法堆高,激發幼兒對嘗試活動的興趣。
3、通過操作,讓幼兒懂得運用各種材料來堆高,堆穩。
4、促進幼兒的創新思維與動作協調發展。
5、激發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活動準備:
1、掛圖:圖一,小長頸鹿開心地住在小房子里;圖二,小長頸鹿沒房子住哭了。
2、大小各不同的積塑,紙筒,紙盒(大小不同),小籃子,托盤,各種罐子和瓶子,紙杯,紙皮……
活動過程:
1、故事導入活動,引起幼兒活動的興趣。
故事內容:小長頸鹿住在小房子里很快樂,后來小長頸鹿長大了,小房子住不下了,沒有房子住哭了。
1)小長頸鹿沒房子住哭了,你們說怎么辦呢?
2)我們一起建一間高高的房子讓小長頸鹿住好嗎?
2、介紹游戲材料,鼓勵幼兒嘗試用各種材料堆高。
⑴你們看老師這里有很多可以建房子的東西,它們有什么?
⑵你們能用這些東西建一間高高的房子嗎?那我們現在就一起做好嗎?
3、幼兒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1)幼兒可以自己建房子也可以幾個小朋友一起做。
2)注意拿了材料找個舒服的地方去建房子,不要都擠在一起。
4、小結。
1)剛才你是用什么東西來建房子的?
2)老師剛才看到有個小朋友怎么也建不成高高的房子,他是這樣建的,你們看房子為什么會倒?(樓底部太小,不平。)
3)我們怎樣建房子才又高又穩?(樓底要平和寬,建的時候要輕拿輕放。)
啟發幼兒用托盤,紙皮等輔助材料來建房子。
5、鼓勵幼兒再一次進行嘗試,并用多種材料來建房子。
1)提醒幼兒行走時要注意,手腳放輕點,以免碰到房子而使其到掉。
2)重點引導幼兒如何利用輔助材料建高樓
6、評價結束活動。
請幼兒比比誰的房子又高又穩,請他說說他建樓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