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數學下冊的教案
四年級數學下冊的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讀課文。
2、能按照順序進行看圖說話練習。
3、能用一定的記字方法記住9個生字的字形,寫好”追”,”喊”兩個字。
4、通過對課文的朗讀、感悟,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激發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
教學難點:
看圖按順序說一段話。
教學準備:
掛圖、字卡、課前尋找秋天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生活激趣
1、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新課文《秋游》,請小朋友跟老師一起板書課題。
2、“秋”指什么季節?“秋游”是什么意思?(秋天到郊外游玩) 齊讀課題。 `
3、在我們的身邊,秋天已經悄悄來臨了。這兩天,大家都睜大了雙眼去尋找秋天,來說說你們的收獲吧。可以是一句話,也可以是一首詩或兒歌。(全班交流)
4、大家的收獲還真不少。這節課,老師要邀請大家一起去郊外游玩,希望大家能玩得開心,收獲更多。
二、范讀課文,指導看圖。
1、請大家把書翻到第1課《秋游》,捧好書,準備出發。(師范讀)
2、同學們跟著老師去郊外游玩,你看到了些什么?又說了些什么?請大家走進這幅《秋游》圖。
(1)我們從上往下看,秋天的天空中,你看到了些什么?它們是什么樣子的?( ……的天空……幾朵白云有的像……有的像……小鳥……) 板書:天空。
(2)秋天的農田里,長了哪些莊稼?它們有是什么樣子?(稻子金黃,高梁火紅,棉花雪白雪白。)
板書:田野
(3)你們在草地上玩了什么呢?
出示:我們有的( ),有的( ),有的( ),有的( )。
(板書:游玩)
3、大家說得真不錯,現在你能按“天空——田野——游玩“的順序向大家介紹一下你秋游的經歷嗎?(指名一生說)
三、初讀課文。
1、秋游的經歷真令人開心,《秋游》這一篇課文更是生動地記錄了同學們的游玩經歷過程,現在請大家自由輕聲地朗讀課文。。
要求:①讀準字音 ②讀通句子(讀3遍)
2、這些生字詞你能讀準了嗎?自己先練一練。
出示: 追逐 郊外 白兔 綿羊
老師 喊著 高梁 涼了
棉花 稻子 一望無邊
逮螞蚱 打滾兒 亮嗓子
(1) 自由練讀。
(2) 帶拼音開火車讀,齊讀
(3) 去拼音一行一行讀,齊讀
3、大家的生字詞讀得這么棒,相信讀課文也難不了你們。第一節寫了同學們跟著老師去郊外游玩,誰來讀?
(1)來到郊外,同學們看到秋天的天空美極了。(板書:美)誰來讀第2節。(請生讀,評議)
(2)秋天的田野也很美。(板書:美)誰來讀第3節?(請生讀,評議)
(3)第4節寫同學們在草地上玩得很開心。(板書:開心)誰來讀?(請生讀)
4、美好的秋天,盡情的玩樂,真令人難以忘懷,讓我們一起再次走進課文,再次去郊外游玩一番。(齊讀課文)
四、分析字形,指導寫字。
1、今天,同學們跟著老師去郊游,玩得都很開心,可課文中的生字卻急壞了,它們爭著搶著對同學們說:“小朋友們,今天可別光顧著玩,還得認真寫好字呀!”同學們,你們會認真寫好字嗎?”
2、出示:“ 追”“喊”
(1)先和它們一起打個招呼。
(2)書空這兩個字的筆順。
(3)說說怎么記住它們。
(4)范寫
追:豎筆寫在豎中線,兩個左框緊貼豎。點的起筆要略低,捺腳運筆重到輕。
喊:口字寫得窄而上,一撇寫到口字下。一橫一口要靠左,斜鉤對角拉拉長,最后一筆點在上。
五、課后作業
這節課,同學們的表現都很不錯,課后希望大家能把這篇美文多讀幾遍,爭取把課文讀熟練。
四年級數學下冊的教案篇2
教學內容:
教材第4-5頁
教材簡析:
這部分教材創設了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綠色環保生活情境,提出了需要用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筆算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利用已有的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的筆算經驗,嘗試著獨立列豎式計算,并通過交流,幫助學生掌握兩個乘數末尾都有0的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簡便筆算方法。
教學目標:
1、讓學生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筆算的簡便算法,能正確的進行計算。
2、讓學生通過計算、比較,初步感知積的變化規律,初步體會簡便算法的依據。
3、讓學生通過解決實際問題,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教學重點:
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的簡便算法。
教學難點:
理解兩個乘數末尾都有0的乘法的簡便算法的依據。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
1、交流口算本上的得數。
問:這些口算題有什么特點?(都是末尾有0的乘法)
末尾有0的乘法怎么口算?(先不看0,乘完后再數兩個乘數的末尾有幾個0,就添上幾個0)
板書其中一題:200×43
這題的得數是多少?怎么算的?
現在請你用豎式來計算,行么?
(板書豎式,強調0先不要對齊)
看板書:200×43=8600,問:誰能根據這個算式很快地編得數也是8600的乘法題?
(2×4300,20×430)
為什么這三個算式的得數都一樣呢?(先不看0,都是2×43;再添上0,兩個乘數末尾合起來都是有2個0,所以都要添上2個0)
2、哪些同學昨天已經預習了數學課本?知道今天要學什么嗎?
(要學習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
二、學習例題
1、出示圖,提問:從圖上知道哪幾個信息?要求“每天大約能釋放出氧氣多少克”哪個條件是多余的?算式怎么列式?
指名學生回答,板書:850×15=
2、嘗試練習,解決問題
850×15=?,用豎式怎樣算,請同學們在自備本上試一試。
指名板演,(可能出現的情況)
(1)按照原來的方法筆算
(2)0先不對齊,但在前面乘的時候,0也參與了
(3)交換了兩個乘數的位置
(4)在第2步乘的時候,沒有把積的末尾和十位對齊
……
講評這幾種做法
第一種方法:是正確的
(重點講)第二種方法:為什么開始列豎式的時候0沒有對齊某個數位?(先不考慮,可以使計算更簡便)
既然是先不考慮,所以在這兩次乘的時候,0也不要考慮。(擦去多余的0)
指出:最后加完之后,這個0要補上。 ……
比較第一、二種豎式,指出:末尾有0的乘法豎式我們可以像這樣寫,比較簡便。
3、完成“試一試”
學生獨立完成,指名學生板演。講評。
三、鞏固提高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
學生獨立完成,再指名說說得數。
2、第3題。
學生獨立分組口算。算完后指名交流每組算的時候有什么特點?
四、布置作業
第2、4題
四年級數學下冊的教案篇3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九年制義務教育課本四年級第二學期第四單元的內容。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是學習小數乘法和除法的基礎,也是進行單位換算的重要手段。它是小數的另一性質,它與前面所學的小數性質不同,主要是研究小數點移動如何改變小數的大小,是學習小數知識的重要內容。為了突破難點,我選擇了金箍棒的變化這一情境展開教學,有助于學生由感性到理性、由具體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體的思考和理解問題。同時以完整的、學生熟悉的、又非常感興趣的情境貫穿整節課,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的熱情,自主探究規律、發現規律,更重要的是應用規律解決問題,因為這一變化規律不僅是小數乘除法計算的根據,也是單位名稱換算的重要基礎。
學情分析:
小數點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這一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整數的有關知識,特別是十進制計數法以及小數的意義和性質等知識之后學習的,所以學生對于小數的大小是有認識的。學生能發現小數點移動后,蘊含什么規律,學生還不清楚,還不能把小數點移動和小數的大小變化規律建立聯系。因此,我在設計時,用的是金箍棒變化的情境,借助長度來讓學生形象地理解小數點移動的變化規律。
教學目標:
1、理解并掌握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規律;能應用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進行計算。
2、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掌握新知。
3、初步培養學生用聯系,變化的觀點認識事物。
教學重點:
探索并歸納出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并比較熟練地判斷隨著小數點位置的變化,引起這個小數的大小有什么變化。
教學難點:發現并歸納變化規律。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圓形磁鐵等。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自主建構。
(1)出示例5:
師:同學們喜歡看連環畫嗎?(喜歡)、大家請看:這是西游記里的故事,誰愿意把這個故事講給大家? ( 生講:一只小妖手持大錘對孫悟空說:猴頭,交出唐僧!孫悟空說:休想,看我金箍棒!他邊說邊從耳洞里掏出金箍棒,長0.009米。孫悟空說:變!他邊說邊把金箍棒拋向空中,金箍棒變成0.09米。小妖看得目瞪口呆。孫悟空又說:變!金箍棒又變成了0.9米。小妖驚呆了。孫悟空再大聲一吼:看棒!金箍棒變成了9米長。小妖還來不及反映,“哇!”的一聲,就被金箍棒-。)
這里有一組數據顯示金箍棒變長的過程,誰發現了?
師板:(0.009米, 0.09米, 0.9米, 9米,) 觀察這組數據,看看有什么相同與不同的地方?(數字相同、位數不同,大小不同、小數點的位置不同)說的不錯, 這主要因為小數點的位置移動了,小數的大小也發生了變化.那么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究其中的規律。師板:小數點移動(齊讀)
二、小組合作,發現總結小數大小變化規律。
我們接著來研究,師問:0.009米的金箍棒能打死妖怪嗎?你能比劃0.009米的長度嗎? 為了更清楚的知道這些小數到底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我們把這些小數換算成整數,用毫米來表示。
師板:0.009米=9毫米
0.09米=90毫米
0.9米=900毫米
9米=9000毫米
請同學們從上往下觀察這組數,等號右邊的數有什么變化,等號左邊的數,小數點向什么方向移動了幾位,原來的數怎樣?
自己思考一下,然后五人一小組根據大屏幕的提示進行合作,組長主持,記錄員做好記錄。
出示大屏幕;快樂合作:
從上往下看,以第1式為標準,第2、3、4式分別同第1式比較,等號右邊的數有什么變化,等號左邊的數,小數點向什么方向移動了幾位,原來的數怎樣?
(2)小組討論
(3)小組交流匯報
小組一:(以第1 式為標準,第2式同第1式比較,0.009米變為0.09米,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等號右邊的9毫米變為90毫米,擴大到原數的10倍-----)
能概括地說一說我們發現的這個規律嗎?
小結: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小數就擴大到原數的10倍,小數點向右移動兩位,小數就擴大到原數的100倍,小數點向右移動三位,小數就擴大到原數的1000倍;……
3、拓展延伸,小組合作
(1)猜想
師:剛才我們研究了小數點向右移動會引起小數擴大的規律,那么小數點向左移動,會發生什么變化呢?(小數會縮小)
我們一起來驗證。
(2)驗證猜想
討論:
從下往上看,以第4式為標準,第3、2、1式分別同第4式比較,等號右邊的數有什么變化,等號左邊的數,小數點向什么方向移動了幾位,原來的數怎樣?
(3)小組合作
(4)小組匯報交流
小組1(以第4 式為標準,第3式同第4式比較, 9米變為0.9米,小數點向左移動一位,等號右邊的9000毫米變為900毫米,縮小到原數的1/10----)
小結:小數點向左移動一位,小數就縮小到原數的1/10;小數點向左移動兩位,小數就縮小到原數的1/100;小數點向左移動三位,小數就縮小到原數的1/1000;……。齊聲讀規律
把書打開到61頁,完善書下面的內容。
為了方便我們記憶,老師把它編成兒歌,大家請看。
(5)出示四句歌
三、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談話:剛才咱們班同學發現了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現在能有信心用規律解決碰見的數學問題嗎?咱們來個小比賽,誰最棒!
1、把下面的小數點移到位數字的左邊后填空
(1)36.8變為( ),小數縮小到原數的( )。
(2)5.41變為( ),小數縮小到原數的( )。
(3)128.6變為( ),小數縮小到原數的( )。
2、判斷
(1)把5.6擴大它的10倍是560。( )
(2)把1.502的小數點去掉,它的值就縮小10。 ( )
(3)把一個小數的小數點向左移動兩位,就縮小到原數的1/100。 ( )
3、選擇
(1)把5.08的小數點去掉,這個數就( )。
A、擴大到原數的10倍 B、縮小到原數的
C、擴大到原數的100倍 D、縮小到原數的
(2)把的一位數先擴大10倍,再把小數點向右移動兩位后是( )。
A、9 B、 0.9 C、900 D、 9000
(3)把0.717的小數點去掉后,再向左移動三位, 這個數與0.717比較( )。
A、縮小到原數的 B、擴大到原數的1000倍 C、相等
4、思考題:
把一個數的小數點先向右移動兩位,再向左移動一位得4.02,原來的小數是( )。
四、總結本節知識,暢談收獲。
五、布置作業。
四年級數學下冊的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通過天平游戲活動,讓學生發現等式兩邊都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等式仍然成立。
2、讓學生能利用發現等式的性質,解簡單的方程。
3、通過操作、推理等活動,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
教學重難點:
通過天平游戲,幫助學生理解等式的性質,等式兩邊加(或減去)同一個數,等一式仍然成立。
教具、學具:
天平。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老師課前給每個組準備了一個天平。你了解天平嗎?怎么才能使天平保持平衡? (左右托盤中放入同樣重的物品。)
今天我們要利用天平來做游戲,通過游戲同學們將會發現一些非常有趣的東西。
【設計意圖:以學生的經驗基礎出發,引導學生的興趣和思維進入到課堂學習中。】
二、創設情境,建立模型
1、在天平的左側放5克砝碼,右側也放5克砝碼,這時天平的指針在中間,說明什么?(兩邊的質量相等。)能否用一個算式表示:5=5
2、再在天平的左側再放2克砝碼,你們發現了什么?如何才能使天平恢復平衡?(右側也放入2克的砝碼或物品。)
怎樣用算式表示?(5+2=5+2)
3、左側的砝碼重X克,右側放10克砝碼,這時天平的指針在中間,說明什么?你知道左側的砝碼重多少克?你能寫出一個等式嗎?(X=10)
4、如果左側再加上一個5克的砝碼,右側也加上一個5克的砝碼,這時天平的指針在中間,說明什么?你能寫出一個等式嗎?(X+5=10+5)
5、通過上面的游戲你發現了什么?
先小組交流,再全班交流:天平的左右兩邊加上同樣中的物品,天平仍然保持平衡。
6、你們再推想一下如果天平都減去相同質量,天平會怎樣。先看書,再動手驗證你的想法。
【設計意圖: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在學生體會到天平的左右兩邊加上同樣中的物品,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后,讓學生進行猜測和驗證,豐富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了思維能力。】
7、通過剛才兩組游戲,如果我們把天平作為一個等式的話,你發現什么數學規律?小組交流。(通過天平游戲,發現等式兩邊都加上(或都減去)同一個數,等式仍然成立)
8、 120+( )=120+35 234-123=234-( )
345-( )=345-( )
三、解釋運用
1、(出示圖片)這時候天平平衡嗎?你能寫出一個等式嗎?這個等式是一個方程。求出X+8=10中的未知數X
(1)你知道這道題中的未知數X等于多少嗎?說一說你的想法。
X+8=10
X+8-8=10-8 方程兩邊都減去8
X=2
(注意書寫格式,等號要對齊。)
(2)X=2對不對呢?你有什么來證明一下嗎?
【設計意圖:在教學之前,讓學生先自己體會,獨立完成解方程的題目,然后再由教師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和點評,這樣學生的學習就會更加高效。】
2、試一試:求未知數X
獨立完成,全班反饋,交流。
3、全課小結。
通過今天的游戲,你有什么收獲?
四年級數學下冊的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引導學生初步理解小數的性質;能運用小數的性質正確地化簡小數和改寫小數。
2、能力目標:激發學生積極主動的探究精神,培養學生歸納、分析的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愛學數學的情感。
教學重點:
理解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的道理。并正確運用這一性質解決相關問題。
教學難點
掌握在小數部分什么位置添“0”去“0”,小數大小不變。
教具準備:學習紙 “小魔術”紙卡多媒體課件
課 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小魔術)
1. 師:同學們,第一次給你們上課,作為禮節,我給大家表演個魔術——數字的變化。看這是數字1?等會你們一起小聲喊:1,2,3,大,老師就可以把這個數變大了。信不信?
生:1,2,3,大。
師:把1變成10,10和1比擴大了10倍,……
2. 老師還有一個數0.1,我們再來試一試。
引起學生的沖突:到底變大了嗎?
(設汁意圖:是把枯燥的數學知識貫穿在小學生喜聞樂道的游戲中,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燃他們求知欲望的火花,從而進入的學習狀態,為主動探究新知識聚集動力。)
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小數末尾“0”對小數的大小的影響。也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內容——小數的性質。
二、探求新知
(一)教學例1
1.師: 0.1米、0.10米、0.100米,他們到底會不會相等呢?
師:請拿出你的學習紙把第一題完成。
匯報:請學生上臺展示。填空、比較發現一樣,從而得出0.1米=0.10米=0.100米。
教學中讓學生說說你是怎樣找出0.1米、0.10米、0.100米。
(0.1米是一位小數,它的計數單位是1/10,有1個1/10,也就是說0.1米=1/10米,把1米平均分成10分,1份就是1分米。所以0.1米=1分米。
0.10米是兩位小數,它的計數單位是1/100,有10個1/100,也就是說0.10米=10/100米,把1米平均分成100分,1份就是1厘米,10份是10厘米。所以0.10米=10厘米。
0.100米是三位小數,它的計數單位是1/1000,有100個1/1000,也就是說0.100米=100/1000米,把1米平均分成1000分,1份是1毫米,100份就是100毫米。所以0.100米=100毫米。)
因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師:0.1米=0.10米=0.100米(板書)這三個長度是一樣的,都是以“米”為單位,我們就可以把數抽象出來0.1=0.10=0.100。
(設計意圖:這樣,學生根據小數的意義,主動從“0.l米、0.10米、0.100米”出發研究問題。在問題得以解決的過程中,學生鍛煉了運用已有知識解答新問題的能力,培養了運用數學知識的意識)。
仔細觀察這組小數,你有什么發現?
生:小數的末尾添上“0” ,小數的大小不變。
師:同學們的眼光真銳利。小數的末尾添上“0” ,小數的大小不變。我現在有個疑問,其它的小數也有這樣的特點嗎?
師:現在請同學們翻開學習紙,根據方格圖,自己想一組小數把它表示出來。
學生操作,交流匯報。
課件展示。
(教師在學習研究中要加強指導)
2.師:現在請同學們觀察上面的題目中的小數,你能說出幾組和它們類似的小數嗎?
學生說說。
師:能說出這么多組,你們一定發現了什么規律吧?(交流,匯報)
總結: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
(設計意圖:這樣教學,把靜態的知識結論轉化動態的求知過程,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對所學的內容理解深刻,記憶牢固。同時,還培養了學生歸納概括事物本質屬性的能力。)
3.聯系生活,再現新知:還有同學們在商場看到貨物的標價如:這樣寫,不但沒有改變小數的大小,而且讓顧客很清楚地知道是幾元幾角幾分。
(二)小數性質的應用
1.教學例2
師:現在我們認識了小數的性質,那么應用小數的性質,我們可以根據需要對小數進行改寫。
電腦演示:化簡下面的小數。0.70= 105.0900=
教學0.70=0.7
問:①你是怎樣化簡的?(根據小數的性質,去掉小數末尾的“0”就可以把小數化簡)
②0.70與0.7它們的大小不變,但意義相同嗎?
(不同,0.70表示70個1/100,0.7表示7個1/10)
教學105.0900=105.09
問:小數里的其他“0”可以去掉嗎?為什么?(不可以,大小改變。師要強調末尾)
2. 教學例3
電腦演示:不改變數的大小,把下面各數寫成三位小數。
0.2 = 4.08 = 3 =
師:你是如何把它改寫成三位小數的?(根據小數的性質,在小數的末尾添上“0”小數的大小不變)
師:3如何改寫成三位小數?這個小數點不點的話可以嗎?
注意:A、在小數的末尾添“0”。
B、當這個數是整數時,在整數個位的右下角點上小數點,再添“0”。
師:應用小數性質時,應注意什么?(小數、末尾)
三、鞏固練習
課本59頁的做一做。2、開火車的形式回答59頁的做一做。
問:你是怎樣化簡和改寫這些數的?
四、全課小節
1.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
2、我們是怎樣探索小數的性質的?
在整數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整數的大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在小數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卻不變,但是通過在小數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我們就給一個小數找到了許多大小不變的朋友,0就是這樣一個奇妙的數字。其實,數學王國里有許多奇妙的現象,等著我們不斷去探索、發現。
板書:小數的性質
小數末尾“0”對小數的大小的影響
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
0.1米=0.10米=0.100米
0.1=0.10=0.100
四年級數學下冊的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通過測量活動,進一步體會小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動手操作的能力。
2、通過探索怎樣把幾分米或幾厘米用米單位來表示的過程,進一步體會小數的意義。
3、能用小數表示一個物體的長度、重量等。
重點難點:
1、通過測量活動進一步體會小數的意義。
2、十進制單位間的換算。
教師準備:
測量記錄表
學生準備:
常見的測量工具,需要測量的物品。
教學過程:
一、想一想,憶一憶。
同學們,你們還記得1米有多長嗎?
用手勢表示一下,我們來看看黑板有多長?今天我們學習新課。(板書:測量活動)
二、量一量
1、每組各派一名代表,分別測量黑板的長度。
2、匯報結果。
3、小組合作學習,怎樣以米為單位來表示呢?
4、匯報:2米85厘米=2 米=2.85米
1米1分米=1 米=1.1米
小結:把幾分米或幾厘米用“米”作單位來表示的過程,就是我們這節課重點學習的內容。
三、再量一量。
同學們,在你的身邊有許多物品,選擇自己喜歡的量一量?以米為單位記錄下來(學生自行完成填一填)。
匯報結果。
四、試一試
春天來了,燕子也從南方趕來了,它給同學們提了幾個問題請你們來回答,你們愿意回答嗎?(愿意)
我的體重是1千克500克,骨骼重113克,以千克為單位怎么表示?
全班匯報:1千克500克=(1.5)千克
113克=(0.113)千克
小結:同學們都能用千克把燕子的問題回答出來,那么同學們老師的身高用米作單位,你能表示出來嗎?(能)
五、激趣活動。
我請一名學生來測量我(老師)的身高,再請一名學生監督,不當之處,給予糾正。
匯報:1米70厘米=(1.7)米
下面請同學到自己的小組里任選一人,測量同學的身高,并以米為單位表示出來?
六、課堂小結
同學們學了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七、布置作業,
試一試1、2題。
板書設計:
測量活動
1米=10分米=100厘米 20厘米=0.20米
1厘米=1/100米=0.01米
1厘米=0.01米 1分米=0.1米
1千克=1000克 1克=0.001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