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說課稿教案模板
小學正是幫助學生打好語文基礎的重要階段,語文教師必須對閱讀教學提起足夠的重視,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學方法,為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做出更大的貢獻。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小學語文說課稿教案模板,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語文說課稿教案模板1
一、說教材
課文講述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故事,以及在這過程中體現出的這位巾幗英雄爽朗、善良以及忠孝兩全的精神。作者借著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立下赫赫戰功這件事,將其忠孝兩全的精神,展現在了讀者眼前。
基于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將本課的三維目標定位于下:
【三維目標】:
1、知能目標:通過學習,認識本課10個生字,理解詞語“沖鋒陷陣”、“出生入死”等詞。
2、方法目標:引導學生多種方法讀書,抓住文中的語言對話,領會她的忠孝兩全精神。
3、情感目標:體會花木蘭孝敬父母,熱愛國家的精神。
【教學重點】:了解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多種方法讀書,抓住文中的語言對話,領會她的忠孝兩全精神,學習作者是怎樣通過人物對話來表現人物特點的。
二、說學情
本課的學習對象是五年級的學生,他們對事物已經擁有了初步的看法和見解。本課內容表面上淺顯易懂,可學習作者怎樣通過人物的語言對話體現人物的精神品質,可能有些吃力。教學中需要引導,以便于在寫作中學習運用。
三、說教法
《課標》總目標的第七條表述為:“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的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因此,我將本課的教學過程概括為五步:
1、通過播放花木蘭的歌曲,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入新課
2、通過檢查預習,既強化學生的預習習慣,也為學習新內容奠定基礎
3、整體感知,抓課文主要內容
4、分角色以及其他朗讀形式,體會人物特點
5、學習運用作者表現人物特點的方法
四、說學法
閱讀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閱”就是用眼看,就是用心想,就是心腦結合的過程,是理解、揣摩的過程。只有在這樣的前提下,才稱其為“讀”。所以,“讀”并不光表現在抑揚頓挫的聲音,也有靜思默想的默讀。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既有默讀整體感知,也有分角色朗讀;既有文字的欣賞,又有個性化的情感朗讀。通過主體的“閱”,學生才能將文本的語言“翻譯”成自己的語言,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思想,把別人的東西裝進自己的“倉庫”。
學生通過反復朗讀課文來找答案,然后再感情朗讀,深入體會作者情感。
教學時,注意結合本單元讀寫訓練重點,“要注意作者是怎樣描寫人物、表現人物精神的”,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生活積累,使思維訓練和語言表達能力達到一個質的飛躍,體現了個性化的學習。
五、說程序
(一)、聽《誰說女子不如男》曲目,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聽一聽,想想
你知道曲目中唱得是哪位女英雄嗎?(花木蘭)
2、對,今天咱們一起去了解她的故事吧。
(二)、檢查預習,強化預習習慣,為學習新課掃除障礙
1、與大家分享收集到的關于花木蘭的資料、教師介紹課文背景。
2、認讀生字。
3、理解詞語。
(三)、整體感知,抓課文內容
快速默讀課文,邊體會劇本的特點,邊想想課文里講了花木蘭的什么故事?
1、可將三幕的主要內容連起來說一說。
2、可以從以下詞語中選擇幾個詞語串連起來說一說。
(四)、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人物特點
1、分角色朗讀課文。
2、評價花木蘭是個怎樣的人?指名學生寫字黑板上。
3、你從哪兒看出的?品讀文中重點語句,體會人物的品質。
4、教師小結:課文通過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體現她忠孝兩全的精神。
(五)、學習運用作者寫作的方法:
1、找出課文里哪些地方體現花木蘭孝敬父母?
2、找出課文里哪些地方體現花木蘭熱愛國家?
3、體會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4、領會作者是怎樣來表現人物精神的?
(六)、課堂練筆:學習作者采用語言對話表現人物精神。
有兩個話題可供選擇:
1、奇跡課堂書115頁“我的練筆”。
2、看大屏幕。
3、你也可以自定話題。
六、板書設計
女扮男裝 —爽朗善良—————
花 替父從軍 —孝敬父母—————
木 女子如男 —機智善辯—————
蘭 勞苦功高 —熱愛祖國—————
赫赫戰功 —勇于擔當—————
板書設計簡單又清晰,緊扣文本,通過文章中的詞來展示人物的品質。
小學語文說課稿教案模板2
一、 說教材
《景陽岡》是根據我國古典小說《水滸傳》第二十三回改寫的。課文記敘了武松在陽谷縣的一家酒店內開懷暢飲后,趁著酒興上了景陽岡,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現了武松豪放、勇武而又機敏的英雄性格。
全文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先講武松進店飲酒,不聽勸告,執意過岡;接著講武松上岡,見了官府榜文,才知真的有虎,但決定繼續上岡;然后講武松赤手空拳與猛虎搏斗,終于打死了老虎;最后講武松一步步挨下岡來。
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這部分,是課文重點,也是教學重點。了解武松的英雄性格,是教學難點。
二、說學法及目標
1、本文的主人公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故事情節也是如此,學生學起來相對來說不是很枯燥,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中武松打虎的過程。
3、了解課文內容,體會武松豪放倔強、勇敢機智的英雄性格。
三、說教法
1、這篇課文故事性強,比較吸引學生。但篇幅較長。教學時,我覺得應讓學生充分自讀自悟,然后組織學生交流:哪幾段具體描寫了打虎?除了打虎,課文還寫了哪些內容,它們跟打虎有沒有關系?武松是個怎樣的人?通過交流,使學生明確:在酒店喝酒和上岡這兩部分,不僅是故事情節的需要,而且表現了武松豪放、倔強的性格和無所畏懼的英雄氣概,為下文寫他勇猛打虎作了很好的鋪墊。3.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一段寫得非常精彩,集中反映了武松的機敏和勇敢。教學時,可以通過朗讀,讓學生體會那種驚險緊張的打斗場面,讀出老虎“一撲、一掀、一剪”的來勢洶洶和武松“一閃、一閃、一閃”的沉著機敏和打虎時的竭盡全力。有條件的,可放映武松打虎的電影片段,激發學生朗讀興趣。
2、教學時,要注意引導學生從人物的語言、神態和動作的描寫揣摩人物的內心活動,體會武松的性格特點。如,武松與店家的兩段對話。一段是關于酒的。當武松吃了三碗酒后,店家勸他不要再喝,原因是“三碗不過岡”。武松卻說:“原來這樣。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別胡說!難道不付你錢!再篩三碗來!”就這樣,武松一連吃了十八碗。另一段是關于虎的。武松吃完酒,提著哨棒就走。店家又一次勸阻,告訴他景陽岡上有只吊睛白額大蟲,經常出來傷人,必須湊足三二十人,才能過岡。武松聽了,笑道:“我是清河縣人。這條景陽岡少說也走過了一二十遭,幾時聽說有大蟲!……就有大蟲,我也不怕。”這兩段語言表現了武松豪放、倔強的性格。
課文還寫了武松的三次思想活動。第一次,武松想:“轉身回酒店吧,一定會叫店家恥笑,算不得好漢,不能回去。”第二次,他細想了一回,說道:“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樣。”第三次,他一面走,一面自言自語道:“哪兒有什么大蟲!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這些心理活動突出了武松無所畏懼的氣概。
3、“有的同學說,現在要保護老虎,武松打虎這樣的故事不該再讀了。你同意嗎?說說你的看法。”這個思考題,是根據學生思想實際安排的。通過討論,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而且可以使學生受到科學思想方法的啟蒙教育。討論時,要鼓勵學生聯系課文,結合現實,各抒己見。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可就兩個方面稍做點撥。一是關于打不打老虎,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在古時候,人還不能主宰自然,老虎等猛獸常常傷人性命,為了自衛,人只能打老虎。現在,老虎已瀕臨滅絕,為了保護生態平衡,就應該保護老虎。二是該不該讀武松打虎這樣的文章。讀《景陽岡》,并不是要學武松也去打虎,而是要學武松勇敢無畏的精神,這種精神任何時候都是需要的。當然,學《景陽岡》,還在于接觸我國優秀的古典名著,學習語言等。
4、課文雖在原作基礎上進行了改寫,但仍保留著原作的語言風格,有不少文言色彩的詞。教學時,不必要求學生逐詞理解,有些詞語通過多讀,能夠意會即可。
四、課外知識拓展
水滸傳元末明初產生的優秀長篇章回小說。作者施耐庵。小說以北宋宣和年間的宋江起義為歷史依據,在民間廣泛流傳的水滸故事基礎上加工而成。是我國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形象地揭示了“官逼民反”這一起義根源,歌頌了起義英雄的斗爭,也反映了起義失敗的原因。《水滸傳》在藝術上最杰出的成就,是成功地塑造了武松、魯智深、林沖、李逵等眾多英雄形象。
景陽岡 位于陽谷縣城東16公里張秋鎮境內。傳為《水滸傳》中描述的武松打虎處,也是龍山文化城遺址所在地。總占地面積33.3公頃,其中水面10公頃。景區內沙丘起伏,莽草叢生,林蔭蔽日,一派荒野景象。其主要景點有三碗不過岡酒店、鄉民告示處、縣衙告示處、山神廟、武松打虎處、石碑、虎嘯亭、武松廟、湖心島、釣魚臺、碑林、虎池、猴山、鹿苑、箭場等20余處。 “武松打虎處”石碑為南宋時期所立。山神廟:已有200余年的歷史,共3間,建在長30米、寬25米、高4米的土臺上,坐北朝南,青磚灰瓦。廟內塑有武松打虎造像。廟的左前方立有原中共山東省委書記舒同題寫的“景陽岡”石碑,右前方立有書法家楊萱庭書寫的高3米的 “虎”字碑。虎嘯亭:位于景區西部,六角單檐,由徐悲鴻的夫人、書法家廖靜文題名。碑林:在山神廟以北。
因武松打虎的故事廣為流傳,故到景陽岡參觀旅游的學術界名人大都在此題詞、賦詩、作書、繪畫。有關人員整理后,刻石立碑。多年積累,碑林漸成規模,到2001年底,有碑刻46碣。武松廟:在北岡之巔。門匾額“武松廟”為趙樸初所書。園內東亭內為武松打虎處碑,西亭內為新鑄大鐘。大殿系五開間三進深歇山式建筑。殿內正中為武松塑像,像上懸“勛業昭彰”四字匾。墻內飾有國家一級美術師和民間藝術家合作的多幅木質彩刻壁畫。“武松打虎”浮雕石像:佇立在山岡前。由畫家劉繼卣創作。象征著除暴安良、見義勇為的武松精神。“天下第一虎”石:位于景陽岡南部,傳為武松打死的那只老虎的化身。書法家劉藝曾為景陽岡題字:“景陽春曉”。現位于景陽岡南端的一塊神奇的巨石,它形體美妙,正看如一“山”字。2001年,景陽岡被定為國家三A級旅游景區。
小學語文說課稿教案模板3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觀潮》是一篇講讀課文。這篇精讀課文寫的是作者耳聞目睹錢塘江大潮潮來前、潮來時、潮退后的景象,寫出大潮這一壯麗的“天下奇觀”,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感情。在這篇課文中,作者運用生動細膩的詞語、生動的比喻緊緊地抓住大潮的聲音、景象兩個方描寫,逼真的再現了大潮那雄奇壯闊、動人心魄的氣勢。
2、說重點
本單元的重點訓練是要繼續培養學生“抓住主要內容”的能力,要引導學生根據課文的特點,了解敘述的順序,抓住主要內容。抓住大潮的特點—聲音大、氣勢壯,抓住聲音和形態是怎樣變化的來理解詞句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3、教學目標
依照教學大綱要求,和本課的教材特點,我制定了三點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使學生了解錢塘江大潮的壯麗與雄奇,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學習作者按照觀潮順序記敘景物的寫作。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3)學會生字新詞;通過語感訓練,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三、四自然段。
4、說教具:在本課教學中,我采用了錄音機、投影片、錄像等教學教具,目的是充分用電化教學手段,幫助學生入情入境,理解課文內容,縮短教學時間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二、說教法
教學中采用情境教學法,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把學生帶到一個錢塘江大潮來臨時雄偉壯美的景象中。讓學生身臨其境,情寓其中,從而感受到大自然的偉大力量。
三、說學法
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這節課我將引導學生“邊聽邊看,邊讀邊思”的方法來學生,即引導學生在觀看錄像時要用心看,仔細聽,在閱讀文章時要一邊讀、一邊想,并能做到聯系上下文,讀后想前,邊讀邊想,學生采用聽、看、讀、思、品的方法學習。
四、說學情
我班學生雖沒去錢塘江,也沒觀賞到千軍萬馬奔騰的潮水,但他們思維活躍,善于發表個人觀點,敢于創新、想像豐富,而且對新鮮事物充滿了好奇心,所以我在教學中,根據他們的特點,采用了多種生動的教學方法和電教化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從而達到的教學效果。
五、說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觀潮》一文,首先請同學們回憶作者是按什么順序來寫的?(結合學生的回答板書:潮來前、潮來時、潮來后。)
(二)逐段分析課文
1、學習第一自然段
學生齊讀第一自然段后,我緊接著提問:錢塘江大潮在世人眼中是怎樣的一種景觀?(依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天下奇觀)
“天下奇觀”四個字說明了什么?從哪里知道?(我這樣做的目的是引導學生抓住中心詞“天下奇觀”理解錢塘江大潮是雄偉壯麗而又罕見的景象,教給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理解重點詞語的方法。)
2、學習第二自然段
在學生經過合作交流,他們對“天下奇觀”的體會后,我隨后用充滿激情的語氣說道:“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就被稱為“天下奇觀”,那一定壯麗、雄奇、令人神往的。遺憾的是老師沒見過,你們見過嗎?想不想去看看?”好,那我們就做好準備。(接下來我以快速的動作放好投影片,用語言渲染氣氛。)學生興趣勃勃地,迫不及待地觀看錄像。
農歷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觀潮日,這一天早上,我們來到了海寧市的鹽官鎮,據說這里是觀潮的地方。我們隨著觀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這時潮來了沒有?我們看到了什么?隨著錄像的播放,我用生動語言向學生介紹,并提出問題,讓他們思考。
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提問:說說你知道了什么?(依照學生回答教師板書:江面很平靜……)
3、學習第三、四自然段
(1)同學們,潮來時究竟是怎樣的景象呢?現在讓我們隨著錄象細細觀賞一番,不過要邊看邊聽邊想,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此時此刻你又想到了什么?看完后小組討論。
(2)這種驚心動魄的場面,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點描寫的?(板書:聲音、形狀)潮來時是先聽到的?還是先看到的?為什么?聲音是怎樣變化的?請用“”在課文中劃出有關詞句。(依照檢查學習情況,相應板書:“悶雷滾動——越來越大——山崩地裂”)
(3)江潮由遠及近滾滾而來,它的形狀又是怎樣變化的?是怎樣描寫的?學生輕聲朗讀課文。并按要求用“____”在課文中劃出有關詞句。學生自由組合檢查,老師根據學生的匯報并相應板書:“一條白線——白色城墻——白色戰馬”。
(4)指導朗讀第三、四自然段。語氣由緩到急,語調由平靜到高昂,讀出潮由遠到近,由小到大的聲勢來。并引導學生把自己的真情實感通過讀表達出來。
4、學習第五自然段
大潮奔騰而去,這時的江面又是什么情景呢?學生帶著問題自由讀第五自然段。
學生通過學習讀、劃、議,明白潮過之后江面才恢復平靜,江水漲了兩丈來高。
(板書:恢復平靜)
5、總結全文
剛才我們一起去觀看了錢塘江漲潮,那種驚心動魄、奇異壯觀的景象,真不愧為天下奇觀。
6、布置作業(略)
六、說板書
好的板書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種直觀的教學方法,是課堂教學中師生雙邊活動的縮影,反映課堂教學的全部過程。本篇板書我按照觀察的順序潮來前、潮來時、潮來后設計的。
附板書設計:
觀潮
天下奇觀
潮來前: 江面很平靜
聲音:悶雷滾動——越來越大——山崩地裂
潮來時
形狀:一條白線——白色城墻——白色戰馬
潮來后: 恢復平靜
小學語文說課稿教案模板4
一、說教材
《秦兵馬俑》是四年級第二學期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課文一方面用詳盡的數據說明了兵馬俑宏大的規模,另一方面從身材體格、衣著披掛、動作神態等方面,準確、細膩地表現了兵馬俑的類型眾多、個性鮮明。文中既有說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豐富的聯想與想象,使我們如臨其境。學習這篇課文,是讓學生了解秦兵馬俑,感受其宏偉氣勢,激發民族自豪感,培養探究中國的“世界遺產”的興趣。根據《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我制定的教學目標是:
1、通過學習課文,了解“舉世無雙的秦陵兵馬俑是我國享譽世界的珍貴歷史文物”,激發民族自豪感。
2、獨立認識本課生字,理解“惟妙惟肖”等詞語。
3、感情朗讀課文,從感受兵馬俑的規模宏大、類型眾多、個性鮮明入手認同它的舉世無雙、歷史價值。
4、指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體會作者的寫作手法,并學習運用。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學習課文,了解“舉世無雙的秦陵兵馬俑是我國享譽世界的珍貴歷史文物”,激發民族自豪感。教學難點是指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體會作者的寫作手法,并學習運用。
二、說教法
1、有效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多媒體運用于教學,可以使抽象、復雜的內容變得更加形象、具體、生動,能給學生身臨其境的體驗。多媒體的恰當介入,會給課堂一個全新的感受。所以在課前,我多方搜集可用的圖片,并且在音樂的選擇,語言的設計上作了一些思考,以期達到預設的教學目標。
2、注重自讀感悟、少講析
課堂要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能動性,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做好引導。在語文教學中,“精講多讀”是非常必要的。教學時,我選擇了以學生自己輕聲讀為主,同時穿插了瀏覽、自讀、齊讀、有選擇地讀、師生配合讀這些讀書形式。朗讀有“正確、流利、有感情”三級目標的要求,四年級的學生在正確流利這方面沒有大問題,但要有感情的朗讀有一定的難度,在教學中,我運用了多種形式的讀,還運用配樂把朗讀課文變為一種欣賞。在這充分接觸文本的基礎上,給學生大量的時間去想象、感悟、交流。
三、說學法
(一)介紹背景,激趣導入
雖然學生對秦兵馬俑本身非常感興趣,但它畢竟是離我們兩千多年前秦王朝的產物,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太遠,這除了給秦兵馬俑本身罩上了一層神秘感之外,也讓學生對于它的理解與想象產生了很大的難度。因此我在開課時首先對兵馬俑做了簡單的介紹,為學生接下來在閱讀中感悟文本打下伏筆。
(二)初讀感知,直奔重點
兵馬俑究竟有哪些特點,文中一句話概括的好,迅速瀏覽課文,找一找。課文第三自然段是對全文主要內容的概括,同時又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讓學生通過瀏覽課文的形式再次接觸文本,直奔重點,抓出兵馬俑的三個特點:規模宏大、類型眾多、個性鮮明。
(三)體會兵馬俑的規模宏大
重點指導學生從“已發掘的三個俑坑,總面積19120平方米,差不多有50多個籃球場那么大,坑內有兵馬俑近7000個。”這句話中感悟兵馬俑的規模宏大。結合課文中的數據“50多個籃球場”、“7000個兵馬俑”,用學生熟悉的事物作比較,使模糊的概念清晰化,同時引導學生注意文章所用的表達方法。
(四)了解兵馬俑的多種類型,感受他們威武的氣勢。
1、課文介紹了兵馬俑的哪幾種類型,輕讀相關部分,找一找。
2、在學生了解了兵馬俑的各種類型的基礎上,尊重學生的閱讀喜好,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種,認真讀一讀那一段,然后結合自己的想象交流讀后的感受。
(五)走近兵馬俑,感受每個兵馬俑都是極為精美的藝術精品。
1、在學生談完自己的感受后,再次讀一讀這一段,看看兵馬俑都有著什么樣的神態,然后師生配合讀。通過多次對這段文本不同形式的朗讀,挖掘學生的想象空間。
2、還有的兵馬俑會是什么樣子,它們又在想著什么呢?請學生也用“有的好像”來說一說。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感受兵馬俑的神態各異,擴展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
(六)總結談話,激發學生探究中國世界遺產的興趣。
1、再次看兵馬俑圖片,感受它的特點。
2、出示各國領導人瀏覽了兵馬俑后說的話,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說板書設計
恰當的運用板書,不僅能加強內容的直觀性,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而且能起到提綱契領的作用。本課板書,我是這樣設計的:
總起:舉世無雙 享譽世界
分述:規模宏大 (列數據)
17、秦陵兵馬俑 類型眾多 個性鮮明 (聯想)
總結: 惟妙惟肖
小學語文說課稿教案模板5
一、說教材
《漁歌子》是鄂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古詩誦讀。作者是唐代詩人張志和,張志和不僅是詩人,也是一位畫家,因此他筆下是一片詩情畫意。這首詞描繪了江南秀麗的山光水色,表達詩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二、說目標
1、 體會詞的內容,體會詩人思想感情。
2、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詞。
3、 培養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教學重點:理解詩詞內容,想像詩句所描繪的圖景,體會詩人思想感情。教學難點:通過讀懂詞,體會詩人思想感情。
三、說教法和學法
教法上,在根據詞作內容簡短易懂的特點,以突破教學重難點為重要目的,采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意境的方法,讓學生充分表達,展現自我,從而提高審美能力。學法上采用聽、想、說、品、唱等多種感官互動的學習方法,調動學生 一切積極因素,達到學習目的。四、教學過程這首詞詞中有畫,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根據這一特點,我設計配樂示范朗讀,想象、和詞、唱詞。創設情境,師生角色對話,體會詩人情感,突破難點。
一、講故事,走入《漁歌子》。
利用學生好奇心,為學生講張志和直鉤垂釣的傳說。張志和直鉤垂釣到底在釣什么呢?今天我們就去尋找答案,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詞——《漁歌子》由作者自然引出本課要學的詞《漁歌子》(板題)。漁歌子是詞牌名,對于詞牌學生已有所了解,所以這里不再重復。只是讓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詞牌,鞏固對詞牌的了解。 二、品畫意,吟誦《漁歌子》。
(一)讀出節奏美
1、(出示整首詞)誰來讀給大家聽?(指導正音)這首詞比較簡單,讀來朗朗上口,多讀幾遍,孩子自然就能讀通讀順。有幾個生字,根據學情不同,著重正音。兩個平舌音“塞、蓑”,一個翹舌音“箬”,再有“斜風細雨”可能也有部分孩子念不準。借助注釋、插圖指導理解“箬笠、蓑衣”。利用課件指導觀察“塞”的寫法,指導寫生字。
2、指導吟詞。詩詞的讀法和文章不一樣,詩詞在古代都是用來唱的,所以,詞句本身就含有很強的音樂感,這就要求我們讀的時候要注意抑揚頓挫、輕重緩急。(師配樂配畫范讀)古詩詞是十分講究音韻的文體,詩歌與音樂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淵源,為了讓學生真正領悟古詩詞的情韻,增強古詩詞的教學效果,我借助音樂把他們帶到詩詞所創設的意境中,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從而與作者產生感情上的共鳴。“詩畫合一”的觀念在中國文學中源遠流長。一首好的詩詞,就是一幅耐人尋味的圖畫。因此,在指導學生學習古詩詞時,我盡可能減少理性的分析,而通過再現與作品相應的立體畫面,使學生進入詩詞所描繪的境界中,與詩詞的意象融為一體,與詩人同歌同吟,同悲同樂,從而更好地領悟到作者寄寓于詩詞中的情感,以達到的欣賞效果 3.生練讀、指名讀。
(二)讀出意境美
1、讀了這么多遍,你從這首詞中讀出了什么? 作者描述的是一幅怎樣美麗的畫面呢?我們來看看畫中都有什么?
2、如果讓你用一個詞語形容一下這山、這水、這白鷺、這桃花,你想用上什么呢?
3、好一幅江南的景色!用一個什么詞語來形容這里的景色?
4、誰再來讀?用你的朗讀,帶大家一起走進這幅畫。生配樂配畫朗讀,讀出意境美。
5、短短的27個字,我們品出了一幅美麗的畫,這就是讀詩詞的好方法。讀懂了詞中畫,我們再來品品詞中人。多媒體出示課文插圖,想象詞人的神態、心情。
6、“不須歸”的意思是——?“不須歸”的理由是——?瀟瀟春雨灑江天,漁人垂釣好悠閑。這位陶醉在青山綠水間的漁翁是個怎樣的人呢?
三、悟詩情,和唱《漁歌子》。
1、出示張志和的介紹。
2、探討“斜風細雨不須歸。”這個“歸”字還僅僅是回家么? 他的哥哥張松齡怕弟弟隱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詞:《和答弟志和漁父歌》:這首詞也是采用漁歌子的詞牌寫的。(課件出示詞: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全班讀)對比欣賞,初識和詞。形象感悟詞牌的作用。師生和詞:師:兄弟啊,聽說你是直鉤垂釣,不放魚餌,你釣到了什么哪?點明主旨,升華感情。能不能釣到魚,張志和已不在乎了,他在乎的是如詩如畫的美景,在乎的是無拘無束,心志平和的田園生活。
3、 投放詩詞畫境(音樂、書法、國畫),營造詩詞教學的情境此詞一出即被中國的詩人奉為詞宗,這首詞后來流傳到日本,當時日本天皇、皇親國戚、學者名流爭相仿效漁歌子,從此日本一些喜愛中國詩歌的人開始學著填詞。可以說,這首詩宛如架在中日之間的一座橋梁——齊誦:漁歌子(畫家用畫筆描繪,書法家用書法詮釋,音樂家用歌聲傳唱)
4、古詞新唱,欣賞學唱。古詩詞是我國文學作品中的瑰寶,古詩詞的教學對學生了解和熱愛祖國傳統文化有著重要的導向作用。運用多媒體電教手段能充分引導學生領悟古詩詞的意韻,使學生由聲入情,由情入景,學生的聽覺、視覺得到了充分的調動,能力的培養就有了保證。而且,教學過程直觀、生動、形象、感染力強,可以滿足學生各感官的需要,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得到了充分的調動,他們學得輕松,學得有趣,其效果必然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