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案五年級語文
小學教案五年級語文篇1
《村晚》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詞,學習詩歌理解內容。
2、個性化體會詩歌情感,用朗讀表現自己的理解。
3、提升學生對詩歌的解析能力,并發展對詩歌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點:
1、能正確、流利、有節奏的朗讀并能背誦這首詩。
2、能想象并說出《村晚》所描繪的景象。
教學難點:
個性化理解詩歌。
教學設計:
一、游戲引入,營造情境
1、我們先玩個游戲。
舉個例子,我這兒有個詞:樹,我給它前面加個詞兒:高大的樹
大家懂了嗎?好,現在開始,準備,想到了就站起來說。
草——青青的草
池塘——碧綠的池塘
水——清澈的水
山——巍峨的山
落日——紅紅的落日
放牛娃——快樂的放牛娃
牛——悠閑的牛
……
2、很好,現在換一種方式,把要加的詞放在后面,比如:樹——樹長得根深葉茂
學生說。
3、我們再加大難度,現在把所給出的詞語前后都加上一些修飾性詞語,大家愿意接受挑戰嗎?
學生說。
二、初感詩歌,激發疑問
1、我們今天要去領略的是宋代鄉村的一段美麗風光。這段風光是一位詩人帶給我們的,他的名字叫——雷震(板書)。
指名解題:看了詩題,你想到什么?
(“村晚”意思就是鄉村的傍晚,可以知道這首詩是描繪鄉村傍晚景色的。)
這首詩老師想請我們班書法最棒的一名同學寫在黑板上。
學生上黑板板書古詩:
村晚
草滿池塘水滿陂,
山銜落日浸寒漪。
牧童歸去橫牛背,
短笛無腔信口吹。
其他同學可以先打開書本,自己來讀讀這首詩,要求:讀流利,有問題可以在書上做個記號。
學生自由讀古詩,可分組討論或同桌共同學習。
2、好,詩已經寫完了,現在誰能愿意來為大家讀一下這首詩呢?
(指名讀)
讀完后教師組織學生評點一下朗讀情況。
3、激發疑問。
讀了這首詩,誰有問題嗎?
讓學生闡述自己想到的疑問,教師則在黑板的詩歌上用紅粉筆打上相應的記號。
問題假設:
1)、詩中的“陂”和“池塘”意思一樣嗎?(明白它們的意思是相同的,都是包括了池塘和池邊上的岸上兩部分)學生找出詩句中和圖畫上想對應的地方,看看圖,再說說詩句的意思,理解這一行詩寫出了水草豐美的樣子,寫得生機勃勃。
2)、這一行里的“山銜落日”是什么意思?看圖理解詩句的意思。(意思是山叼住將要落下去的太陽)為什么要用“叼”字呢?找出社區動畫上和詩句內容相對應的部分,并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3)、理解寒漪,(指的是清涼的水面波紋。)“浸”是什么意思?(倒映在水中的意思。)從圖畫上能看出這句詩的內容嗎?為什么?你能相象出這部分的圖畫嗎?(學生自由的發揮想象,比如可以說說圖畫上沒有的內容是怎樣的)
4)、“牧童”是指什么人?(指放牛放羊的兒童,這里指的是放牛娃。)“歸去”是指去哪里?(去村里)“橫牛背”是什么意思(看圖理解該詞的意思。)看看牧童在牛背上干什么?哪一句詩和這個畫面是對應的?(理解“短笛無腔信口吹”,明白這句的意思是:手里拿著短笛不成腔調地在吹。)聽一支牧童短笛。
師:好,還有問題嗎?(肯定已經沒有學生再有問題了)如果沒有,那我們就要開始運用我們的智慧來解決這些問題了。
三、指導學法,理解詩歌
1、同學們,研究問題就好比打仗,一切只有運籌帷幄,最終方能決勝千里。讓我們想一想,怎么才能解決這些問題呢?誰有好的建議?
讓學生講講解決的辦法。
比如,查字典、同桌討論、查找課外資料、結合課文插圖其實,還有很多辦法,荀子曾說過:“君子生非異也,善借于物也”,今天我們周圍有許多老師,我們也可以問問他們,更要告訴大家的是,_已經為大家準備好一個網絡社區,上面稍微有一些資料和動畫,可供大家學習時參考,你們可以把自己通過各種不同方式解決的問題答案回復到社區里,這樣,我們大家資源共享了,呵呵~
學生開始嘗試通過各種方式解決問題。
2、集體交流。
3、誰能將自己對整首詩的理解說說看?
學生運用自己的語言講述自己個性化的理解。
四、深入誦讀,表達感悟
1、詩歌講究音律美,我們讀詩時應該注意什么呢?(指名說)
2、提出要求:應該把這首詩的韻腳“陂、漪、吹”讀得清晰、響亮。
3、學生自由練讀。
4、指名讀,學生評議。
教師根據評議在社區中劃分出這首詩的節奏:
村晚
草滿/池塘‖水滿陂,
山銜/落日‖浸寒漪。
牧童/歸去‖橫牛背,
短笛/無腔‖信口吹。
5、教師分行領讀,學生跟讀。
草滿池塘——
山銜落日——
牧童——
短笛——
6、指名有感情地朗讀。
7、背誦古詩。
小學教案五年級語文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積累文言實詞和虛詞
2、理解作者的相關文學常識
3、學習景物描寫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1、學生自學謂語與教師的精講點撥結合起來
2、通過互動探究和交流展示翻譯課文
3、反復誦讀,體會文章的結構特色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感受西湖春月之美,品味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以及高雅的志趣
教學重點:
雪后奇景的賞析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投影西湖圖片
俗語云:“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西湖,是我國優美的名勝之一多少文人墨客不惜筆墨來贊美它宋朝蘇東坡《飲湖上初晴雨后》中曾以古代美人西施比擬西湖:“水光瀲滟晴偏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今天,我們學習明代文學家袁宏道寫的《西湖游記二則》中的《晚游六橋待月記》,看看作者是怎樣獨具慧眼,描繪西湖勝景的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
(1)袁宏道:明代文學家,字中郎,湖廣公安(今屬湖北省)人他的美學思想的核心是“獨抒性靈,不拘格套”作品有《錦帆集》《解脫集》《瓶花齋集》等
(2)寫作背景:袁宏道于萬歷二十三年二月由京師至江蘇吳縣任縣令,雖頗有政績,但卻感到“性與俗違,官非其器”,羨慕陶潛“歸去來兮”,萬歷二十五年春被準解官,此時恰如游鱗縱壑,大有“無官一身輕”的解脫之感,是年辭官后自春至夏,乃暢游惠山、西湖、五泄、天目等東南山水名勝,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寄托其追求自由的心靈,欣賞造化之奇妙將其所見所感形諸筆墨其中描敘杭州西湖山水風光的散文即十六篇之多
三、自學質疑
學生反復朗讀課文,掌握下列詞語
夕嵐:傍晚的山光勒:抑制相次:一個接一個戀:迷住去:離開歌吹:唱歌奏樂粉汗:年輕婦女的汗艷冶:美麗,妖艷設色:用顏色描畫夕春:夕陽花態柳情,山容水意:花的姿態,柳的情調,山的容顏,水的意境受用:享用
四、互動探究和交流展示翻譯課文
1、學生翻譯,師生共同糾正
五、互動探究、精講點撥:分析欣賞本文,品味重點詞語、句子
思考并討論問題
①作者認為西湖最盛是什么季節與時辰?
答:西湖是人間仙境,春夏秋冬、陰晴朝夕皆各有其美,但作者卻別具慧眼,情有獨鐘所以開篇便說:“西湖最盛,為春為月”
②為何西湖之春月為最盛,朝煙、夕嵐為一日之盛呢?
③西湖之月為最盛表現在哪里?
④按邏輯,本文應該在描寫“西湖最盛”“為春”之后,應接著描寫“西湖最盛”“為月”,但作者卻先寫了什么?
⑤本文有什么寫作特色?
六、課堂總結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得知本文所描繪的由白堤斷橋至蘇堤六橋一帶著日盛景,并顯示出作者獨特的審美情趣文章以審美感受為線索,按照游西湖的先后順序,用平實的文筆記敘了自己游西湖的感想和西湖美麗壯觀的景色,而描繪春季杭州西湖美景時不尚夸飾,只就眼前之景點染幾筆,卻活畫出西湖的“靈性”,表達了與常人不同的獨到審美情趣,從而表現出作者的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獨以自然山水為樂的情感
七、課外作業
課后認真觀察校園的秋景,依照本文的方式,寫一篇《校園秋景圖》
小學教案五年級語文篇3
教學目標:
1、認識和掌握生字新詞,并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積累優美的語言;
2、感受頤和園美麗的景色和課文優美的語言,激發探究中國的“世界遺產”的興趣。
3、初步掌握按游覽順序抓住景物特點寫的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中感受頤和園的優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難點:引導學生體會課文的寫作方法并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
教學方法:
閱讀、直觀課件欣賞、想象、感悟
教學準備:
課件、有關頤和園的資料、學生課前的預習及查找資料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看圖揭題導入。
1、幻燈片出示文中三幅圖,問: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哪兒的景物?
2、揭題:(板書:18頤和園)指導書寫“頤”左邊有一個小口。
3、導入:頤和園建在哪里?看圖畫上各畫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初讀課文,播放課件,感受景物美。
1、生自讀課文,思考:頤和園寫了哪些景點?你最喜歡哪里,想想理由。
2、(幻燈片出示)認讀生字新詞,了解大意。重點指導:聳、堤、柱、栽、筑、獅等字的讀音,分清平舌音與翹舌音,注意“堤”不能讀成tí;“廊、栽”等字要注意指導筆順。
3、交流自讀情況;
①頤和園給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怎么知道的?首尾兩段都直接寫到頤和園的美,這種寫法叫什么?(首尾呼應)有感情地齊讀首尾兩段。
②交流自己喜歡的景點,說明理由。(教師相機出示相關的圖片、課件,帶領學生去領略美景,并選擇一兩個自然段讀,初步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作者的贊美之情。)
③學生欣賞完課件后談談感受。(板書:美、大)
三、再讀課文,理清文路,領悟結構美。
1、自讀第2——5自然段,交流課后討論題: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游覽的,從課文的哪些語句可以看出來?
①請同學們用“——”畫出表現游覽順序的語句。
②討論交流,指句說說作者的游覽順序。(板書:長廊——萬壽山——昆明湖(十七孔橋)
2、學生動手畫畫旅游示意圖,說說為什么這么畫。說說教材中三幅圖各對應的段落。
3、再讀這些過渡句,抓住動詞,領悟移步換景、過渡連接的表達方式。
四、齊讀全文,整體感知,指導分段。
齊讀全文,提示學生:文章是按先總后分再總的方法寫的,因此我們可以給課文分成三大段。
五、作業
1、抄寫生字新詞,并給生字組三個詞。
2、熟讀課文,查找有關圖片感受景物的美。
第二課時
一、復習生字新詞,回顧全文順序。
二、精讀課文,品析景物特點,感受語言美。
學習第二自然段。
1、指名讀,思考:作者來到長廊,抓住長廊的什么特點來描寫的?作者又是怎么觀察長廊的呢?
2、長廊有什么特點呢?從哪些句子知道?(板書:長、美)
3、出示圖片和句子,體會描寫方法。
“綠漆的柱子,紅漆的欄桿,一眼望不到頭。這條長廊有七百多米長,分成273間?!边@句從哪些詞看出長廊的長?用上了什么說明方法?(列數字)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每一間的橫檻上都有五彩的畫,畫著人物|、花草、風景,幾千幅沒有哪兩幅是相同的。”提問:觀看圖片說說畫上有哪些內容?“幾千幅畫沒有哪兩面三刀幅是相同的”這說明了什么?(說明畫的內容豐富,題材各不相同。體現了我國古代園林藝術的輝煌和勞動人民的智慧、才干。)
“長廊兩旁栽滿了花木,這種花還沒謝,那一種花又開了。微風從左邊的昆明湖上吹來,使人神清氣爽?!碧釂枺哼@句寫什么?從哪些詞看出?(“栽滿、謝、開” 看出長廊兩旁花木眾多、鮮花常開、景色宜人的特點,從側面看出長廊的美。)“微風從左邊的昆明湖上吹來,使人神清氣爽?!秉c明了長廊的位置在昆明湖的右邊。
4、有感情地齊讀全段,按提示分層。
先寫怎樣來到長廊,從外部整體介紹長廊的長;從內部介紹長廊的美;講長廊兩旁鮮花常開。(第一層第1、2句;第二層是第3句;第三層是第4、5 句。)
5、總結寫法,提出自學要求:我們這段是按先讀全段整體感知;再說說景物的特點;結合有關圖景和語句體會作者抓住景物特點從不同角度觀察,并采用不同的描寫方法;最后按順序來分層來學習的。下面我們也按學習這段的方法來自學以下3段的內容。
再讀課文,思考各景物的特點,說說它們美在哪里,用上了什么描寫方法。
體驗成功,自主學習。
交流學習“萬壽山”部分(第3、4自然段);
1、說說景物特點,找出最能體現景物美的句子。
萬壽山腳下:佛香閣 高 (聳立)
(抬頭一看) 雄偉壯麗 (八角寶塔形 三層 閃閃發光)
排云殿 大 、多 (一排排)
金碧輝煌
(向下望)樹叢 蔥郁……
登上萬壽山:(正前面) 昆明湖 靜、綠 (像……像……)
(向東遠眺)城樓白塔 古老
2、重點交流:正前面,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游船、畫舫在湖面慢慢地滑過,幾乎不留一點兒痕跡。
可出示填空:找出比喻句,這句把昆明湖比作了 和 ,寫出了昆明湖 和 特點。“幾乎”的意思是 。“滑”字用得 ,因為 。這兩句一靜一動,更加突出了昆明湖的 。
也可讓學生討論:把“滑”字換成“劃”字好不好?
3、利用課件帶領大家去欣賞萬壽山的美景。
交流學習“昆明湖”的部分(第5自然段)。
1、在昆明湖畔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
2、作者重點描寫了什么景物?十七孔橋是什么樣的?(板書:橋洞多 石柱多小獅子多、姿態不一)
3、想象“姿態不一”的小獅子會是怎么樣的?說明了什么?(說明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4、再讀課文,邊讀邊想象昆明湖上的美景。
5、課件再次展示昆明湖上的美麗風光。
三、總結全文,學以致用。
這篇課文描繪了北京頤和園的美麗景觀,全文脈絡清晰,首尾呼應,采用了移步換景的游覽順序記敘的。作者抓住景物的特點采用了不同的描寫方法,為我們再現了三處景點的美麗景色值得我們學習。其實,我們的家鄉也有很多的風景名勝,大家也去游一游,用上移步換景的游覽順序,抓住景物的特點,用上生動的句子寫下來。
四、作業
1、找出文中優美的句子,多讀幾遍,把喜歡的部分背下來。
2、觀察一處家鄉的景物,按游覽順序,抓住景物特點寫下來。
板書設計:
頤和園
長廊 長、美
頤和園 萬壽山 佛香閣 高、雄偉壯麗
(大、美) 排云殿 大、金碧輝煌
昆明湖 靜、綠
十七孔橋 橋洞多、石柱多、小獅子多且姿態不一
小學教案五年級語文篇4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能找出點明題意的句子,能有感情朗讀描寫老班長語言的句子,體會人物的精神,從而理解這個長滿紅銹的魚鉤金色的光芒!這句話的含義。
2、學習生字新詞,理解三長兩短、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詞語。
【教學過程】
一、檢查自學字、詞情況
1、根據意思聽寫詞語:
三長兩短、喜出望外、奄奄一息。
2、齊讀生字、新詞。
3、說說容易讀錯、寫錯的字、詞。
二、初讀課文,感知大意
1、默讀課文并思考:
⑴簡要說說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⑵找出點明題意的句子(用直線劃下來)。
2、反饋。
三、理解這個長滿紅銹的魚鉤,將永遠閃爍著金色的光芒!的含義
1、齊讀。
2、質疑:這個長滿紅銹的魚鉤怎么會永遠閃爍著金色的光芒?
3、討論。
4、定向。找一處老班長的語言,讀讀,簡要說說意思,然后想想反映了老班長的什么精神,最后有感情朗讀。
5、自學。
6、交流。(以感情朗讀為重)
7、體會老班長的精神。
8、說說這個長滿紅銹的魚鉤,將永遠閃爍著金色的光芒!這句話的含義。
9、練習。
四、課堂作業設計
1、根據意思寫詞語。
2、體會這個長滿紅銹的魚鉤,將永遠閃爍著金色的光芒!這句話的含義。
小學教案五年級語文篇5
《小兵張嘎》
一、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選自徐光耀的中篇小說《小兵張嘎》,文章選取了小說前8章節的內容,但有較大的改動,主要是將一到七章節的內容濃縮為前5個自然段,簡單寫了張嘎與奶奶相依為命的情景和奶奶死后他成為小偵察兵的經過。從第6自然段開始,重點敘述了他與區隊長一起消滅日本鬼子這件事:誘敵進屋、與鬼子巧妙周旋、協助戰士消滅鬼子、奪得渴望已久的手槍……故事情節生動,扣人心弦,敘事詳略得當,人物形象十分鮮明,為我們刻畫了一個機智勇敢的少年英雄的形象。
對于高年級學生來說,讀懂本篇課文的內容,感受人物形象是比較容易的。借助課文這個例子,落實高段的閱讀訓練目標,在文章的布局謀篇中注意詳略得當,同時體會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上的效果。學習作者通過符合人物個性的特色語言、傳神的動作、心理活動等細節描寫,突出嘎子鮮活形象的寫作方法。
二、教學目標
1.自主學會本課的8個生字,教師重點檢查“冀”、“淀”的讀音,注意“嘎”的字形識記。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揣摩關鍵詞句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表達效果,感受小兵張嘎的機智勇敢。
3.感知課文在布局謀篇上有詳有略的特點,知道作者是怎樣將重點內容寫詳細的,初步探究文章為什么要有詳有略。
三、教學準備
1.學生課前朗讀課文,借助教材中的“課文鏈接”對《小兵張嘎》這部兒童小說和小嘎子有一個初步的了解。
2.教師認真閱讀《小兵張嘎》這部兒童小說,觀看根據小說改編的電影和電視劇,選擇有關內容作為教學資源儲備。
3.教師認真分析語文課程標準、教材和學生的年段特點,掌握小說塑造人物的方法。
四、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小兵張嘎的機智勇敢。
2.揣摩關鍵詞句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表達效果,知道作者是怎樣將重點內容寫詳細的,并引導學生初步探究文章為什么要有詳有略。
五、教學難點
揣摩關鍵詞句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表達效果,引導學生初步探究文章為什么要有詳有略。
六、教學過程
(一)從課題入手,檢查預習,找準起點。
1.出示課題。
2.學生讀課題。
3.出示“嘎”字在字典上的三個讀音及其解釋,進行選擇。
_ 嘎(ɡā)
①(~~〕象聲詞,形容鴨子、大雁等的叫聲。
② 象聲詞,形容短促而響亮的聲音。
_ 嘎(ɡ)
京劇唱腔里,唱出的一種音叫嘎調。
_ 嘎(ɡǎ)
①乖僻,脾氣不好。
②調皮。
4.課前你們預習了什么?(根據學生的回答,了解學生學習本課的起點。)
5.抽查問題。
①本課所講的故事,發生在什么時期,什么地方?(提問的目的,一是了解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掌握情況,二是從第二個問題的回答中,了解學生對生字詞讀音的掌握情況,因為“冀”、“淀”是生字中讀音最容易出錯的兩個字。)
②初讀課文后嘎子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根據學生的回答了解學生感受課文中人物形象的起點。)
(二)瀏覽課文,整體感知,了解課文哪里是詳寫。
1.瀏覽課文,課文有的地方寫得十分詳細,有的地方一筆帶過,找一找,舉例說說。
2.詳寫的內容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三)細讀課文,體會關鍵詞句的表達效果,知道怎樣詳寫。
1.課文是抓住什么把嘎子奪槍的部分寫詳細的?學生自己讀課文的6—11自然段,批注自己的體會。
預設1:
說時遲,那時快,嘎子見他要跑,急忙“咣當”把門一關,鬼子軍官身子才竄出半截,便夾住了后退,一個嘴啃地,栽在臺階上……
(1)指名學生讀。(根據學生朗讀的情況,指導理解“說時遲,那時快”的意思)
(2)自己讀,想象畫面。
(3)學生練讀,指名讀。根據學生讀的情況指導理解:作者描寫時所用的哪些詞閃到你的眼前,讓你感到特別痛快。(“竄、栽、夾、嘴啃地”等)
“竄”的教學:出示“竄”字的繁體字,讓學生談感受;引導學生感受準確運用帶有感情色彩詞語的表達效果。
(4)指導學生讀好這部分內容。
(5)課文是寫小兵張嘎,為什么作者那么詳細地寫鬼子的狼狽樣?
預設2:
(1)體會正面描寫嘎子的語言。
嘎子推開門,只見兩條黃色的影子正在院子里晃,再一看,可不是兩個日本鬼子嗎?前面那個挎把洋刀,背個圖囊,還是個官兒呢。嘎子一驚,失聲叫道:“哎呀,兩個鬼……”“子”字還未出口,他急忙改口高叫道:“奶奶!有兩個太君進院啦!快預備飯啊!”只聽屋里微微的一陣響,傳來區隊長裝出的奶奶的聲音:“嘎子,好好把太君往屋里請?!?/p>
①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人物對話的內容。
②指導學生讀好“哎呀,兩個鬼……”從朗讀中體會嘎子的機智。
③學生練習朗讀,體會人物語言背后的含義。(他急忙改口高叫道:“奶奶!有兩個太君進院了!快預備飯啊!”“奶奶”實際上是在叫誰?“快預備飯”指的是什么?指導學生用虛聲表現距離感。)
④分角色朗讀課文的第7自然段。
2.出示作家手跡,讓學生感受精彩文字背后的語言錘煉。
總結:文章不厭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來的。
(四)感受照應,升華人物形象,知道為什么詳寫
1.出示課文最后一段。
就連老鷹抓小雞也沒有這么快。小嘎子飛身撲過去,一下就把“王八盒子”搶在手里了。他的心是怎樣在沸騰啊,什么過年放炮,什么趕會逛燈,怎么比得上他此刻的快樂呢?
(1)出示老師改寫的文字。
他的心在沸騰啊,過年放炮,趕會逛燈,都比不上他此刻的快樂。
(2)兩段對比讀,感受到有什么不同?
(3)嘎子喜歡槍,作者在描述中作了鋪墊嗎?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段落:
這時,他發現那個軍官腰里挎著個皮盒子,一支手槍把翹在外面。一霎間,他那饞蟲兒似的小舌頭,一連在嘴角上舔了好幾下。
老鐘送他一把做工精巧的木制小手槍,可嘎子多么想擁有一支真正的手槍啊!
2.出示小說原文中的一段文字:
啊,削得多么精巧呀!不只彈槽、護圈、槍柄削得毫厘不差,惟妙惟肖,單看那“槍筒”,竟是用一個銅子彈殼改成的,金光燦燦地裝在上面,襯著柄兒上的片片魚鱗,簡直就是小巧玲瓏的“張嘴燈”,裝上子彈能打得響哩。
(1)這一段精彩的描寫在課文中卻濃縮成了一個詞,(精致)想一想為什么要這樣呢?
(2)根據學生的回答,提升學生對文章布局謀篇要做到詳略得當的認識。
3.回扣課題,提升人物形象。
4.激發閱讀中篇小說《小兵張嘎》的興趣。
小學教案五年級語文篇6
知識目標:了解寓言的一般特點。
能力目標:感受故事主人公形象,感悟寓意。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對寓言的喜愛,從故事中學會做人。
教學過程:
一、復習。
用簡潔的語言說一說其中一兩則故事的主要內容。
二、精讀課文。
(一)《狐貍和葡萄》。
1.引導學生觀察插圖,抓住文中關鍵詞語來體味葡萄的誘人。
2.一只狐貍看到了,讒得直流口水,他是怎樣做的?能通過想象說具體嗎?
3.盡管狐貍想盡了各種辦法,但還是白費勁。如果是你,你會怎樣想,怎樣做?
4.狐貍是怎樣說的呢?為什么這樣說?
(“這些葡萄是酸的,不好吃?!碧摌s心強、愛面子、生怕別人笑話;自己無能為力,卻又不敢承認,表里不一。)——即狐貍的形象
5.讀一讀課文結束的話。想想這句話在故事中起什么作用?(揭示了道理,畫龍點睛)
6.理解寓意。
(1)齊讀第三自然段。(聯系狐貍想吃葡萄的讒樣兒,狐貍的言行,剛才分析的狐貍的形象。)體會寓意。
(2)現實生活中你還想到了哪些類似的話語?
(3)對于這些不良話語和心理,我們應該怎樣對待?
(二)《牧童和狼》。
1.集體讀第一自然段,指名說一說你讀懂了什么?
(主人公是牧童,任務是在村邊放羊。閑得無聊,大喊“狼來了”,拿村民們的“驚慌失措”取樂。)
2.到底有沒有狼?
(理解反問句:哪里有什么狼!注意它的標點,說說為什么不用“?”而用“!”。)
明明沒有狼,孩子為什么說“狼來了”?
(理解“驚慌失措”,給“措”選擇合適的字意)
3.你覺得牧童“好幾次”大叫“狼來了”,是什么行為?
(欺騙、撒謊、不誠實、不老實。)
4.引讀第二自然段,村民們好幾次上當受騙后,會怎么想?怎樣說?
(村民們知道牧童在撒謊,不愿意再上當。)
5.以后村民們再聽到“慌忙大叫”后,會怎樣想?怎樣做呢?牧童的結果會是什么?
6.小組之間討論:牧童是一個怎樣的人?
7.集體朗讀課文最后一段。
8.牧童說謊的結果是什么?
現實生活中你遇到過類似的人和事嗎?
讀了這則寓言,你想對那些說謊的人說些什么?對自己說些什么?
(三)《蟬和狐貍》。
1.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圈套”本來指什么?在本則寓言中指什么?
(使人上當受騙的、壞的、害人的計謀、計策,陰謀詭計。把蟬從樹上騙下來,吃掉他。)
2.怎樣騙的?
(細讀第二自然段。并畫出突出表現狐貍會騙的詞語。)
朗讀狐貍的話。
3.這是一只什么樣的蟬?從哪里看出來的?他是怎樣想?怎樣做的?
(細讀課文第三、四自然段。用不同的線畫出最能說明上述問題的內容。拓展思維:想象蟬的思考過程。)
4.對待狐貍這樣的詐小人,我們應該怎樣做?
5.理解寓意。
(1)這則寓言中蟬聰明在哪里?(讀“蟬和狐貍”的最后一自然段。)
(2)小組之間交流:你想對寓言中的蟬說些什么?對那些中了“圈套”的“蟬”說些什么?
(3)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則寓言的寓意。
三、對比“狐貍和蟬”與“狐貍和烏鴉”的主人公形象。
主要把握“烏鴉”愛聽奉承話,不能正確認識自己,抵不住,失去戒心。而“蟬”善于思考,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存有戒心,識破了狐貍花言巧語的險惡用心。
四、總結。
讀了三則寓言故事,你有什么收獲?
(啟發學生從文章結構和寓言寓意等方面談收獲。)
五、作業。
1.完成練習冊。
2.選讀《伊索寓言集》。
板書設計伊索寓言
《狐貍和葡萄》狐貍:虛榮,表里不一
《牧童和狼》牧童:不誠實,經常說謊,自食其果
《狐貍和蟬》蟬:善于觀察、思考,保持警覺,存有戒心
小學教案五年級語文篇7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7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鯨、屬于、前肢、濾出、噸、肺、胎生、判斷。
2.朗讀課文,了解鯨的特點和生活習性,認識列舉數字、比較、舉例、比喻等說明方法。
3.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了解鯨的種類和生活習性,學習用打比方、列數字等方法來說明事物的特點。
教學難點:
鯨的進化過程。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7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鯨、屬于、前肢、濾出、噸、肺、胎生、判斷。
2.初讀課文,理清課文脈絡。
3.學習課文第一段。
一、啟發談話,導入新課
1.有一種海洋里的動物,單是一條舌頭,就有十幾頭大肥豬那么重,這種龐大的動物就是鯨,誰能簡單說說你對鯨的了解?
2.今天我們就學習有關鯨的知識,板書課題。
二、預習課文
1.學習生字新詞,讀生字-組詞-讀句子,說說書寫和記憶時應該注意的問題。
2.認真讀讀課文,想想課文介紹了鯨的哪些特點和生活習性。
3.把講由于環境的變化,鯨逐漸發生變化的句子畫下來,讀一讀。
4.質疑。
三、檢查預習
1.指名按自然段讀課文。
2.讀生字組詞,說說學習生字中要注意的問題。
注意“肺”字右半部與“市”字的區別。
3.形近字、同音字組詞
鯨()肢()濾()噸()
驚()技()慮()頓()
肺()判()胎()苔()
痱()叛()抬()怠()
4.找出鯨由于環境變化而逐漸進化的句子讀一讀。
四、理清課文脈絡
1.默讀課文,思考并討論:
(1)鯨有哪些特點?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2)根據鯨的特點,課文可以分幾段?
2.學生討論交流
(1)鯨很大,用肺呼吸;種類多,一般分為兩大類;吃得多,睡覺特別,長得快。
教師邊聽邊總結性板書:很大,哺乳動物,種類,生活習性)
(2)課文向我們介紹了鯨的這些特點,依據這些特點我們可以把課文分為幾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主要講鯨非常大。
第二段(第2自然段):說明鯨是哺乳動物,不是魚。
第三段(第3自然段):介紹鯨的種類。
第四段(第4自然段到結尾):描寫鯨的生活習性。
五、學習第一段
1.指名讀第一段,其他同學邊聽邊把描寫鯨很大的句子勾畫下來,試著用自己的話說。
教師結合學生自己談的內容板書。
2.作者在說明時列舉了很多數字,這種用具體數字來說明事物的方法叫做列數字,板書:列數字;在說明鯨很大時,作者還列舉了人們熟知的事物象作比較,板書:作比較。這樣使說明更通俗,更易讓人理解,陌生的鯨就變得不陌生了,今后我們在寫作時應用這種方法,會使文章更加清楚、明白。
3.朗讀第一段。
4.小結:讓學生對照板書總結這節課主要內容。
六、布置作業
1.抄寫生字新詞。
2.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繼續學習課文,了解鯨的特點和生活習性,認識列舉數字、比較、舉例、比喻等說明方法。
2.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聽寫生字詞。
2.分段朗讀課文,說說鯨有哪些特點?
二、學習第二段
1.指名讀。
2.哺乳動物一般具有哪些特征?從哪看出鯨是哺乳動物?
3.鯨是怎樣由陸地生活逐漸適應了在海洋生活的?
重點理解“退化”和“進化”。
三、學習第三段
1.默讀第三段,說說鯨可以分幾類,是根據什么來分的?
2.播放視頻資料。
四、學習第四段
1.指名讀第四段,思考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講鯨的生活習性的?
2.舉例說說應用到了哪種說明方法?
3.播放視頻資料。
五、小結
1.朗讀全文。
2.觀看電視教材。
3.從多方面多角度談談學習本課的收獲。
附:板書設計
教案點評:
學習這篇精讀課文的目的是使學生了解鯨的一些知識,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同時,通過學習本文培養學生探索動物世界的興趣。教學的重點是了解鯨的種類和生活習性,學習用打比方、列數字等方法來說明事物的特點。教學難點是理解鯨的進化過程。教學中引導學生逐段進行討論,通過朗讀、默讀等形式,學生自悟,教師及時點撥歸納,從而抓住重點;通過觀察圖片和理解重點詞語使學生突破難點。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及時引導學生舉例。通過理解語言文字,引導學生認識自然,激發探索自然奧秘的興趣,增強保護大自然的意識。視頻資料的選擇使用,很好地起到了輔助教學的作用,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探究活動
1.將搜集到的有關資料,以“編小報”、“出板報”、“畫圖”、“班隊主題活動”等形式向大家介紹有關鯨的知識、故事。
2.還可以用“鯨不屬于魚類,是哺乳動物”,這一線索貫穿全文。根據這一特點,可設計如下的訓練:讀下面一段話,再按要求寫一段話。
一天,東海龍王突然心血來潮,想搞個魚類比賽活動,比一比哪一種魚,哪一種魚最重。得到名次的,龍王將給與重獎。到了比賽那一天,許許多多,各種各樣的魚都游到了指定的海峽,并順利通過了蟹將軍的查驗進入了賽場。鯨得到了這個消息,它也想乘機溜進去拿個大獎。當他正想混進賽場時,被蟹將軍擋在了門外。鯨和蟹將軍發生了爭吵,蟹將軍說出不準他參加比賽的理由,鯨只好灰溜溜的游回去了。
要求:
(1)想一想,鯨想什么混進去拿大獎的?蟹將軍說出了哪些理由讓鯨只好灰溜溜的又回去了?
(2)寫出鯨的想法和蟹將軍爭吵時的對話,并對它們爭吵時的動作、神態加以描寫。
這一訓練可安排學生選做,既使學生認真讀了短文和課文,了解了鯨的有關知識,又要展開想象、寫作,將讀、想、寫巧妙的熔為一爐,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小學教案五年級語文篇8
《齊天大圣》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詞,會義10個生字(包括2個多音字),會寫8個生字,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初步感受古典文學的語言特點。感情個性鮮明的語言描寫,了解名著中主要人物的形象特點。
3.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學會讀書的方法,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自主學習的能力。
4.體會作為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西游記》的語言美和作者豐富的想象力。
教學重點
讓學生了解孫悟空戰勝天兵天將被封為“齊天大圣”的經歷,感受其形象,激發對古典文學的興趣,學會閱讀名著的方法。
教學難點
本文有詞語與現代漢語有區別,因此,要先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進而讀懂課文內容,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是教學的難點。
教學準備
學生搜集的材料,視頻材料
教學時數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詞,會認10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能把課文讀通讀順。
2.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感受古典文學的語言特點,理清課文脈絡。
教學重點:
學習生字新詞,讀通課文,理清課文脈絡。
教學準備:
《西游記》主題曲、小黑板
教學過程:
1.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1)播放電視劇《西游記》主題曲導入新課。
同學們,聽著這熟悉的歌曲,看著這精彩的畫面,我們都知道這是哪一部電視劇的內容?我們都看過《西游記》是嗎?它講的是什么?都有哪些人物?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誰?
(2)談談你對孫悟空的了解。
你知道孫悟空是怎樣成為齊天大圣的嗎?今天我們就學習這篇課文,了解孫悟空成為齊天大圣的經過。(板書課題:齊天大圣)
2.《西游記》,中國古典神話小說,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記》主要描寫的是孫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的故事。全書共一百回,其中孫悟空、唐僧、豬八戒、沙僧等人物和“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等故事更是婦孺皆知,耳熟能詳。幾百年來,西游記被改編成了各種地方戲曲、電影、電視劇、動畫片、連環畫,版本繁多。
3.初讀課文,了解大意,打清文安障礙。
(1)大聲讀課文,把句子讀通順,把讀不懂的地方畫出來。
(2)邊讀邊想,這篇文章講的是一件什么事?
4.交流自學情況。
(1)文章講的是一件什么事。
(2)你有哪些不懂的問題,提出來與大家一起交流。
(主要解決字詞問題,掃清文字障礙)
①生字
本課要求學生會認“御、陛、(哪)、吒、擒、(挑)、霄、盔、遣、旨”,注意這些字的讀音,特別是盔、挑、遣。
本課要求會寫8個生字。書寫的時候,要注意字的結構,左右結構的要注意左右占位,上下結構的要求書定緊湊一些。
②詞語
調派、擒拿、夸口、垂頭喪氣、氣勢洶洶、派遣、神通廣大、蟠桃
5.以小組為單位自由讀課文,給課文加小標題,理清課文脈絡。全班討論,共同篩選出小標題。
參考小標題:(1)反下天庭,討伐悟空
(2)打敗巨靈神,大戰哪吒
(3)玉帝害怕,封為“齊天大圣”
6.(1)說說下面哪些詞用得好。
他戴上紫金冠,披上黃金甲,手拿如意金箍棒,帶領猴兵猴將沖出門外,擺開了陣勢。
這場惡戰真是地動山遙。哪吒三太子六般兵器變作千千萬萬,孫悟空金箍棒變作萬萬千千,打來密如雨點,打去疾似流星。兩人在半空中混戰三十回合,不分勝負。
(2)指名讀、分角色讀、齊讀課文,體會人物性格特點。
7.默讀課文,用自己的話說說孫悟空是怎樣打敗哪吒三太子的?
8.小結,從孫悟空反下天庭,打敗巨靈神、哪吒,最后逼迫玉帝封為“齊天大圣”可以看出孫悟空具有怎樣的一個性格特點?
9.課后作業:閱讀《西游記》,搜集《西游記》中故事,特別是有關孫悟空的故事,準備召開《西游記》故事會,看誰講的故事最精彩。
板書計劃:
齊天大圣
(1)反下天庭,討伐悟空。
(2)打敗巨靈神,大戰哪吒。
(3)玉帝害怕,封為“齊天大圣”。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課文,感悟個性鮮明的語言描寫,了解名著中主要人物的形象特點。
教學重點:
感悟文中人物形象
教學準備:
《西游記》中與課文有關的視頻片斷。
教學過程:
1.導入:
上節課我們對本文有了初步的了解,孫悟空反下天庭,又打敗了天兵天將,天庭震驚,玉帝無奈封孫悟空為“齊天大圣”。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這節課。
2.明確教學目標。
(1)感受古典文學的語言特點。感悟個性鮮明的語言描寫,了解名著中主要人物的形象特點。
(2)掌握讀書的方法,特別是閱讀名著的方法,展開想象和創造的翅膀。
3.自由讀課文,你喜歡那些詞句?畫下來,說說你喜歡的理由,并把它們有感情地讀出來。
4.交流自己喜歡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讀這些段落。
(1)眾猴向孫悟空報告,一開口就是:“禍事來了!禍事來了!……”(對話很傳神,顯出了焦急和害怕。)而孫悟空則回答說:“把我的披甲拿來!”(話語簡短有力,毫無懼色,顯得胸有成竹。)
(2)他戴上紫金冠,披上黃金甲,手拿如意金箍棒,帶領猴兵猴將沖出門外,擺開了陣勢。
(孫悟空鎮定、從容應對,且威風凜凜,體現了孫悟空的特點。)
(3)巨靈神垂頭喪氣。
(讀出巨靈神打了敗仗情緒低落、懊喪的樣子。)
(4)哪吒三太子六般兵器變作千千萬萬,孫悟空金箍棒變作萬萬千千,打來密如雨點,打去疾似流星。
(兩人交戰的場面,說明兩人交戰非常激烈。)
(5)李天王大驚失色。
(哪吒被打敗后,李天王沒想到,非常害怕,以至于臉色都變了。)
5.本課講了一件什么事?體現出主要人物怎樣的特點?從哪些地方看出了作者豐富的想象?作者構思很奇妙,生動展示了他們打斗的每個場面,展開你的想象,如果你來寫,你會怎樣展示這場打斗?
6.看《西游記》片斷,進一步感受人物特點。
7.概括讀書的過程,總結讀書的方法。
8.你知道了《西游記》這本書的哪些知識?除了書上介紹的,你還知道哪些?你還想知道哪些?
板書計劃:
齊天大圣
敢作敢為、勇敢、神通廣大……
(個性化的動作、語言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