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創意科學教案
中班創意科學教案篇1
設計意圖:
《綱要》中明確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愛跳舞的葡萄干》活動中所需的材料簡單:是生活中常見、小朋友愛吃的一些零食;步驟簡單,適合幼兒操作;現象易于觀察,神奇,能充分激發幼兒的興趣。通過本活動能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過程中感受科學的奇妙。
活動目標:
1、讓幼兒了解葡萄在汽水中浮沉的原理。
2、激發對科學游戲的興趣,并提高幼兒參與游戲的積極性。
3、引導幼兒學習科學活動的記錄方法。
活動重點及難點:
讓幼兒認真觀察活動操作及產生的現象,主動地參與活動;讓幼兒對最后產生的結果及現象有初步理解。
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對物體在水中的浮沉的初步經驗。
2、環境準備:椅子、實驗操作臺、黑板
3、教具準備:輕音樂、課件、4個小杯子、各種零食、大雪碧4瓶
4、學具準備:透明小水杯12個、4種不同的零食(QQ糖、花生米、黃豆、葡萄)、幼兒記錄表12張、筆12支、托盤12個
活動過程:
一、回憶物體在水中的浮沉的初步經驗進行導入:
1、試一試:初步感知物體的大小和重量。
幼兒思考問題
(1)比較大小和相應的重量?
(2)屬于記錄表中的哪種食物?
2、嘗一嘗:請幼兒嘗試一下幾種不同食物,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
3、看一看:老師示范將葡萄放在汽水中,讓幼兒仔細觀察現象。
幼兒思考問題
(1)幼兒猜測哪些會和葡萄一樣“跳舞”(一會沉一會浮)呢?
(2)引導幼兒與同伴講述、交流想法。
二、探究不同食物在汽水里的浮沉
1、做一做:幼兒實驗不同食物在汽水里的浮沉
(1)教師講解實驗要求。
(2)教師介紹科學實驗記錄方法。
(3)幼兒實驗操作,探索各種食物在汽水中的浮沉,并記錄。
2、說一說:實驗結果交流與驗證
(1)結合實驗記錄表,與同伴進行實驗結果交流。
(2)結合大記錄表的統計結果,教師與幼兒進行實驗結果驗證,幫助幼兒發現汽水里氣泡的作用。
三、教師小結:浮沉現象原理在現實科技中的運用。
活動延伸:
科學區:請幼兒回家和家長一起探索其他食物(小番茄、李子、蒜頭等)會不會也在汽水里跳舞。
中班創意科學教案篇2
幫小金魚換水
【活動目標】
1、透過動手操作、探索等方式來了解虹吸原理,嘗試利用虹吸原理幫魚缸換水。
2、嘗試根據猜測和實踐填寫記錄表,學習表述自己的實驗結果。
3、樂意參與實驗,對虹吸原理產生興趣。
【活動準備】
吸管,酸奶勺子,一次性盒子,金魚缸,針筒一次性杯子,一次性杯子。
【活動過程】
一、視頻導入(教師拿好吸管兩頭,放進魚缸里,開始往下流水)
師:小朋友,我們人類生存都離不開呼吸,那小金魚是怎樣在水里是怎樣呼吸的呢?
師:小金魚在水里是靠腮呼吸的。
二、視頻停止(小金魚生活在很臟的水里)
師:看這畫面上的小金魚怎樣了?(水很臟,需要換水)
師:那你有什么辦法幫小金魚換水,能夠讓小金魚不從魚缸里出來?
幼兒講述。
教師小結:小朋友想了很多辦法,那我們來看看視頻里的老師是怎樣幫小金魚換水的?
幼兒觀看視頻,教師捏住吸管兩頭,一頭先放進魚缸里,另一頭再放進一次性的盒子里,水開始流動。
三、探索讓吸管滿水的方法。
師:告訴我,你看到了什么?他是怎樣換水的?
師:誰愿意來試一試?
師:為什么視頻中的老師和你用同樣的材料,她能夠讓魚缸的水流下來,你不能夠呢?
小結:讓我們一齊來看看老師的吸管中有什么秘密。
觀看視頻,教師捏住吸管之后,放開一頭,里面有水流出來。
師:老師的吸管里又什么秘密啊?
小結:原先老師的吸管里有水啊!那有水的吸管就能給魚缸換水嗎?
讓我來試一試。
教師示范,我先捏住吸管的兩頭,不能讓水流出來啊,要不然可能會失敗,一頭放進魚缸里,必須要讓它進入水里之后才能放手,另一頭對準接水的容器之后就能夠放手,看看,我成功了嗎?
師:那么問題來了,怎樣讓你的吸管滿水,而且沒有空氣?
師:老師那里有幾種材料,猜猜看,什么材料能夠讓吸管滿水沒有空氣,什么不能夠?猜好之后把你的猜想結果記在記錄表上。
幼兒填寫記錄表。
師:誰來說說你的猜想結果,如果你覺得它能夠,你準備怎樣做?
師:你們的想法會不會成功呢?我們一齊到后面去試一試,試一試之前,我有幾個操作要求,
記錄表放回凳子后面,4個小朋友一組,每種材料都要試一下,盡量不要讓你的水漏在桌子上,因為我們每個小朋友都就應節約用水,試完之后,要回來把你的記錄表填寫完整,你的實驗結果是不是和你猜的一樣,開始行動吧!
四、幼兒操作。
師:誰來說一說,你的實驗結果。
師:結果已經出來了,看來用針筒來給吸管吸滿水是最可行的,那么怎樣正確的讓你的吸管吸滿水,而沒有空氣呢?這個需要兩個小朋友一齊合作完成。那我也要請張老師來幫我一下。
兩位教師示范:首先,一位小朋友,吸管兩頭手中拿,對對齊,另一位小朋友,小針筒,手中拿,吸滿水,慢慢對準吸管口,輕輕按下小針筒,小眼睛,看看好,吸管滿水針筒就停止,兩手捏住吸管頭,留意別讓水流走。然后就是我們剛才看的視頻,一頭放進魚缸里,到了水里之后,手再放開,另一頭再放進一次性的盒子里,手再放開,水開始流動。
師:這個方法學會了嗎?那你們能夠和視頻中的老師一樣合作給小金魚換水嗎?
幼兒給金魚缸換水,教師巡回指導。
五、教師總結,講述虹吸原理
師:小金魚說,謝謝你們幫它們換水,剛才我們做的這個換水實驗運用了一種科學原理,叫“虹吸原理”,它是利用大氣對水的壓力把水從高的容器導入到低的容器里,所以你們明白剛才為什么要把魚缸放在高一點的小椅子上了吧!你們回去后,和爸爸媽媽一齊找一找,我們生活中有哪些事情用到了這個虹吸原理。
中班創意科學教案篇3
【活動目標】
1.樂于探索相似圖形的異同,體驗其中的樂趣。
2.了解圓形和橢圓形的異同,并能正確區分圓形和橢圓形,善于發現生活中像圓形和橢圓形的物品。
3.知道圓形和橢圓形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活動準備】
教師:PPT、圓形和橢圓形圖片各1張。
幼兒:每人1根毛根、圓形模板紙1張、圓形和橢圓形卡片人手1套、操作紙1份、彩筆。
【活動過程】
一、謎語激趣,引出活動主題
謎語:形狀有點怪,像圓不是圓,肚圓兩頭尖,樣子像雞蛋。
打一圖形:橢圓形。
二、認識橢圓形,觀察圓形和橢圓形的異同
1.出示PPT,請幼兒觀察橢圓形西瓜和圓形西瓜的不同。
2.教師出示與西瓜相對應的橢圓形和圓形的圖片,觀察橢圓形和圓形的異同。
提問:圓形和橢圓形有什么相同與不同呢?
小結:相同點:圓形和橢圓形的邊緣都沒有棱角。
不同點:橢圓形比圓形長一些、扁一些。
三、幼兒操作,由圓形變橢圓形,體驗兩種圖形的不同
請小朋友們每人拿一張圓形模板紙,選一根毛根,把毛根兩端交叉擰一下,然后把毛根撐開,調整成圓形,和模板紙上的圓形的邊緣重疊。
現在請小朋友想想辦法,把圓形變成橢圓形。
提問:用什么方法可以將圓形變成橢圓形呢?(拉一拉、壓一壓)
小結:通過這個方法,我們知道了橢圓形比圓形扁一些、長一些。
3.討論:那橢圓形可以做輪子嗎?為什么?
引導幼兒比一比、滾一滾的方法,感受圓形和橢圓形的異同。
小結:雖然說圓的物品能滾,比如圓形圖形、圓的球、橢圓的橄欖球都能滾,但它們是立體物品,而作為平面圖形的橢圓形則不能滾動了。
四、找找生活中的橢圓形
提問:我們周圍有哪些東西像橢圓形?
小結:生活中有很多物品都很像橢圓形,如操場跑道、鼠標、橄欖球、哈蜜瓜、檸檬、雞蛋、土豆等。
五、幼兒通過操作紙,再次區分圓形和橢圓形的異同
請小朋友看看操作紙上都有什么圖形?請將里面的圓形(打對號)和橢圓形(劃橫線)進行分類。
【活動延伸】
教師將生活中像橢圓形、圓形的東西投放入益智區,讓孩子再次區分,并在記錄紙上記錄下來。
中班創意科學教案篇4
學習目標:
1.通過對園內各種樹木的觀察、探索、發現和了解,使幼兒產生保護樹的欲望,說出為何喜歡它。
2.學會主動關心照顧小樹或大樹。
3.在活動中增長幼兒對文學作品的愛好和對大自然的愛。
4.激發幼兒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培養幼兒初步的審美能力。
學習準備:
1.活動前對園內樹木進行觀察,不同樹上都掛有樹牌(樹的名稱、樹齡及生活習性)及編號(以便幼兒記錄)。
2.彩筆、圖畫紙、鉛筆。
3.幼兒卡(幼兒姓名、性別、年齡)。
4.小桶。
學習過程:
1.在觀察了解園內不同樹種的情況下,開展自由討論:你看到哪些樹?它是什么樣子的?叫什么名字?教師用幼兒已有的經驗描述不同樹的外形特征并提問:你喜歡什么樹,它是什么樣子?
2.通過老師的提問和討論再次帶幼兒去室外觀察,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從下到上,從樹根到樹冠、樹葉及不同部位的粗細高矮、大小、長短、形狀、顏色等。討論提問:你喜歡哪些樹?為什么喜歡?你如何對待它?
3.領養小樹或大樹活動,讓幼兒把自己的卡片掛到自己喜歡的樹上,與大樹擁抱感知粗細,與小樹牽手,給小樹澆水。
4.觀察記錄:用不同方式記錄所觀察到的樹種(根據樹葉的不同形狀、高矮、粗細、是否開花);記錄小樹家的路線圖。
5.讓幼兒說出樹的種類,老師用圖表示出數量,讓幼兒學習點數。
6.把自己喜歡的樹畫下來,并畫上它的鄰居,組成一幅完整的圖畫,放在展區展覽。
7.總結分享:請幼兒談談對園內春天樹木千姿百態的感受。
中班創意科學教案篇5
可愛的瓢蟲
活動目標:
1、了解瓢蟲的外形特征,初步了解瓢蟲的命名方式。
2、學習用目測撕的方法撕出瓢蟲的外形特征,鍛煉手部動作的靈活性。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準備:
各色手工紙,糨糊,抹布,瓢蟲圖片若干。
活動重難點:
活動重點:學習制作瓢蟲。
活動難點:瓢蟲的命名方式
活動過程:
(一)圖片導入
出示圖片
1、提問:你們看,今天老師請來了誰(瓢蟲,先出示7星,介紹完之后再引出它還有很多朋友,我們來看看它們長的什么樣?)
2、你們仔細看看,他們長得哪些地方是一樣的,哪些地方是不一樣的?(形狀一樣,背上的花紋不一樣)
3、小結:瓢蟲是一類非常漂亮的甲蟲,圓圓的身體,鞘翅光滑或有絨毛,通常黑色的鞘翅上有紅色或黃色的斑紋,或紅色、黃色的鞘翅上有黑色的斑紋,但有些瓢蟲,鞘翅黃色、紅色或棕色,沒有斑點;體長通常在1-15毫米之間。
4、逐一介紹瓢蟲:這只背上的花紋是怎么樣的----它叫__瓢蟲(7星是益蟲,其它都是害蟲)。
5、教師小結:我們見到或捉到瓢蟲時,往往會數一數鞘翅上的斑點數,隨后會說幾星瓢蟲,有時這種方法真的管用。因為瓢蟲的種類很多,不易記住名字。一般只要數一數鞘翅上的斑點或條紋,說幾星或幾條瓢蟲就可以對69.2%。不管怎么樣,我們看到瓢蟲時,還是要數一數它的星點數。
(二)制作瓢蟲
1、講解方法:
(1)教師出示范例作品:
――“看看這只是什么瓢蟲?”
“這張作品看上去和平時的剪紙作品有什么不一樣?”
(2)幼兒議論,教師告訴答案是用目測徒手撕的作品,所以瓢蟲的邊線不像用剪刀剪出那樣光滑。
2、嘗試新方法:
(1)教師講解目測徒手撕瓢蟲的方法:
可以將紙對折撕出完整瓢蟲身體。
可以將瓢蟲的身體分開表示在飛。
撕貼完成后,添上瓢蟲的花紋、眼睛、觸角。
(在粘貼瓢蟲時,要呈現瓢蟲的不同方向,使畫面生動。為表示瓢蟲在飛時,可以粘住瓢蟲一半的翅膀,另一半翅膀向外翻折。)
(2)幼兒操作練習,教師巡回指導。
3、展示欣賞
幼兒介紹自己作品,欣賞同伴作品。
(這只是誰做的,這叫什么瓢蟲,哪里最可愛,我們給他取個好聽的名字)
中班創意科學教案篇6
活動目標:
1、在吸吸玩玩的過程中,了解磁鐵,感受磁鐵吸鐵的特性;
2、積極參與探索活動,萌發求知,體驗成功快樂。
活動準備:人手一份的操作材料(磁鐵和內裝各種制品的封套)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
1、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們變個魔術。(事先準備好的一張公園圖片放在桌子上,圖片上放著磁鐵小人)老師操控磁鐵在下面移動,帶領磁鐵小人游公園。 操控磁鐵使小人翻滾跳躍,表現出小人游公園的快樂心情。
2、師:小朋友,你們想想看,老師是怎樣變的魔術呢?到底是誰在幫助小人游公園呢?(出示磁鐵)
3、介紹磁鐵的特性,結合實例講解什么叫“吸引”。
4、“小朋友,你們在生活中有沒有用過磁鐵,用來做什么?
5、產生問題:磁鐵能吸引住哪些東西?(幼兒假想猜測)
(二)操作探索
1、吸各種制品
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很多磁鐵和裝著各種小東西的封袋。假如你們想知道磁鐵能吸引住哪些東西,就用磁鐵吸吸看,然后互相說一說,吸住了哪些東西?”
幼兒玩磁鐵,老師巡回指導,鼓勵幼兒每樣都去吸一吸。
提問:磁鐵吸住了哪些東西?
小結:原來磁鐵吸住了鋼筆、鐵釘、針……
2、歸類
師:小朋友用磁鐵吸住了很多東西,也有很多東西沒被吸住,小朋友能不能把它們分開來放?
請幼兒將磁鐵能吸住的和不能吸住的分開擺放。
(三)討論活動
1、為什么有的東西能被吸住,有的東西不能被吸住?
2、被吸住的東西是什么做的?
3、小結:鐵制品能被磁鐵吸住。
(四)磁鐵游戲
1、師:“磁鐵在我們生活中有很大的用處,它還能變魔術呢。今天就讓它帶著小朋友們玩魔術好嗎?”
2、讓幼兒玩磁鐵,讓磁鐵貼著桌子下面移動,看桌子上的鐵制品也會跟著移動。
(五)延伸活動
1、在科技操作區提供磁鐵及各種制品,鼓勵幼兒進一步操作探索。
中班創意科學教案篇7
活動背景
中班幼兒的好奇心強,喜歡對新鮮的、感興趣的事物詢問、探索,特別喜歡尋找草叢里的小蟲子、小動物。在一次散步的時候,幼兒無意中在圍墻的草坪里發現了一只小小的蝸牛,就大聲喊:“快來看,小蝸牛。”大家都圍過去:“真的是蝸牛呀!”“小蝸牛身上有殼!”“小蝸牛的身子一爬一爬的。”于是這個有關蝸牛的話題引起了大家的興趣。我們發動幼兒、家長一起尋找蝸牛,并搜集關于蝸牛的一些資料,為了讓幼兒對蝸牛有一個比較清楚的認識,我們設計了這一活動方案。
活動目標
1.認識蝸牛,初步了解蝸牛的外形特征及生活習性。
2.萌發對事物的探究興趣。
3.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4.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現現象,并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象。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有關蝸牛的圖片、VCD、錄像、放大鏡等;
2.課前捕捉蝸牛。
活動過程
1.了解蝸牛的外形特征。師:蝸牛的身體是怎樣的?
幼A:蝸牛的背上有殼,像小房子。
幼B:它的殼是一圈一圈的。
幼C:蝸牛還有兩根細細的腳呢?
師:蝸牛頭上的角叫觸角,那蝸牛的眼睛長在哪里呢?
幼A:不知道。師:就長在觸角上。師:蝸牛是怎樣走路的呢?它有腳嗎?
幼A:蝸牛沒有腳,它身體一動一動的就是在走路。
幼B:蝸牛沒有腳也能走路,它本領真大。
幼C:不是,蝸牛有腳的。師:你怎么看見蝸牛有腳的?
幼D:反正我看見的。
師:蝸牛到底有沒有腳,讓我們一起去找找,仔細地看一下。
評析:通過觀察,幼兒發現蝸牛真的有腳,而且是一只腳,就像鞋底一樣,大家為這驚人的發現而歡呼。幼兒通過共同探索活動,增長了知識、開闊了眼界。
2.觀察蝸牛,觀看VCD,了解蝸牛的生活習性。
幼:(觀察)蝸牛爬行。
師:剛才你們發現了什么?蝸牛走過的地方會留下什么?
幼A:蝸牛走過的地方有一根白線。
幼B:這白白的東西是什么?
幼C:是小蝸牛的唾沫。師:這可不是唾液沫,你們看,小蝸牛在爬的時候身體在蠕動,它的腹部就會分泌出這種白色的沾液,看上去就像白線一樣。
幼A:那為什么要分泌這種白色的東西呢?
師:讓小蝸牛自己來告訴你們吧。(觀看VCD“趣味動物小百科)師:原來蝸牛是靠身體蠕動來爬行的,它分泌這種白色的沾液,是為了讓身體更潤滑,這樣在爬行的時候就不會擦傷皮膚了,而且前進的更快。
3.交流信息,繼續了解蝸牛的生活習性。在前一次“蝸牛大搜索”活動中,孩子們都產生了一個問題。師:最近我們怎么找也找不到蝸牛?
幼B:蝸牛是不是都躲起來了。
幼C:蝸牛怎么老喜歡睡覺,它冬眠了嗎?師:老師也覺的奇怪,蝸牛好像很少,讓我們一起來揭開這個秘密。
幼A:我爸爸幫我去圖書館查了,蝸牛要冬眠的。
幼B:我媽媽對我說,她在網絡上看到的,蝸牛不但要冬眠,還要夏眠。師:蝸牛真有趣,我們觀察很仔細,了解的也很多。讓我們再到自然角去看看螺螄,跟蝸牛相比,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的地方?
活動延伸
用橡皮泥做蝸牛。
活動反思
在這次活動中,幼兒自己去尋找問題的答案,而不是大人灌輸。出一個問題,然后讓孩子自己去圖書館找書、上網查資料,這樣孩子獲得的知識更系統、全面、深刻,學習能力由此增強。無疑,網絡是一本大百科全書,提供知識更為快捷、方便。在這次活動中,幼兒還初步了解到網絡給學習帶來的好處,這為他們成為信息時代的合格人才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中班創意科學教案篇8
有趣的飛盤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探索飛“飛盤”的不同方法,以及探索不同形狀的飛盤與距離遠近的關系。
2、培養幼兒勤于探索、樂于發現的科學精神,激發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重難點:
探索飛飛盤的方法、不同形狀的飛盤與距離遠近的關系
活動準備:
三角形、圓形、長方形飛盤各8個、裝飾好的飛盤3個、黑板、活動場地安排
活動過程:
一、玩飛盤
1、出示3種形狀的飛盤,鼓勵孩子自由玩
2、小結玩的多種方法,引出方法――飛飛盤
二、探索飛的方法
1、同種形狀兩兩結對飛飛盤,比一比誰飛的遠
2、小結飛飛盤的多種方法
三、探索誰飛的遠
1、3人一組(三角形、圓形、長方形)用科學的方法飛飛盤,比一比誰飛的最遠
2、集中交流:哪個飛盤飛的最遠,為什么?
3、小結:圓形飛盤在飛的時候轉的很快,空氣寶寶推它的力量就很小,飛的也就遠了。長方形、三角形飛盤在飛的時候轉的比較慢,空氣寶寶推它的力量就比較大,所以就飛的近了。
四、活動延伸
看老師的飛盤漂亮嗎?請你們也給飛盤打扮一下,再來玩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