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相關科學活動教案
幼兒園相關科學活動教案篇1
設計意圖
幼兒升入大班以后就成為幼兒園里的大哥哥大姐姐了,這一角色的轉(zhuǎn)變使幼兒充分體驗到了長大的自豪感。該活動意在指導孩子們用科學的測量方法發(fā)現(xiàn)自己在身高和體重上的變化,形象地感知到自己長大一歲了。指引幼兒嘗試運用不同工具和方法測量身高、腰圍等,激發(fā)幼兒自主展開探索活動,讓幼兒在與伙伴相互測量的過程中,學習簡單的比較和記錄的方法。長大是一個過程,希望通過活動幫助、促進幼兒獨立、自信、自主意識的建立,并使這些品質(zhì)一直伴隨幼兒成長,為其今后的發(fā)展打下基礎。
活動目標
1.學習運用繩子、毛線等測量人的身高和胖瘦。
2.學習簡單的比較和記錄的方法。
3.感受相互測量的樂趣,感知相互之間的差別。
活動準備
1.幼兒每組一張身高記錄紙,一張胖瘦記錄紙,一盒水彩筆。
2.長短不一的尼龍繩、毛線繩若干:提早在相應高度的墻上貼上白紙。
3.《高人走,矮人走》音樂磁帶、錄音機。
活動過程
音樂激起幼兒活動興趣
伴隨《高人走,矮人走》音樂,帶領幼兒交替變換動作做踮步、屈腿下蹲走等進入活動室。
(評析:讓幼兒在音樂游戲中感受高、矮的變化,激起幼兒對高矮的探究欲望。)
學習測量身高的方法
1.小朋友們,剛才我們跟著音樂模仿了高人走、矮人走,我們班小朋友個子一樣高嗎?誰最高?
幼兒自由討論、推薦出自己認為最高的小朋友。
2.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身高?還有什么方法?
幼兒提出測量方法:背靠背比一比;用東西量一量(尺子、繩子、本子、書……);靠墻比一比。
幼兒每說出一種方法,教師就請幼兒上前來試一試。
提示幼兒在測量時注意:
①站直;
②從下往上沿身體中間脊柱部位測量;③靠墻比時兩人站在同一位置。
3.組織幼兒分成5組嘗試測量身高,并在記錄紙上記錄測量結(jié)果,教師巡回指導。
①小朋友們學會了這么多測量身高的方法,請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互相測量一下身高。
②出示身高記錄表,激勵幼兒用自己的方法記錄測量結(jié)果。
③請各組幼兒按從高到矮排隊,檢測剛才的記錄是否正確。
探索測量胖瘦的方法
1.教師指導幼兒思考:想知道伙伴的胖瘦應當測量哪里。
2.請幼兒互相探索測量方法。
提示幼兒在測量時注意:測量腰圍時應注意從哪個地方開始測量,到哪個地方結(jié)束。
3.組織幼兒測量腰圍。
幼兒自由取尼龍繩、毛線繩等不同長度的“量具”測量彼此的胖瘦(腰圍)。
教師巡回指導并提示幼兒記錄測量結(jié)果。
(評析:《綱要》科學領域目標明確指出:“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shù)姆绞奖磉_,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jié)果。”以上兩個環(huán)節(jié),引導幼兒看一看、試一試、比一比、說一說,多種感官參與,不知不覺中運用多種方法測量了自己和同伴的身高、胖瘦,對自己的成長發(fā)生了興趣。同時將身高和胖瘦記錄表設計成兩張獨立的表格,并在每次測量活動時分發(fā)相應的記錄表格,避免了幼兒出現(xiàn)記錄上的混淆和差錯。)
健康教育
引導幼兒討論:怎樣可以使自己長高、長胖,怎樣使自己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
(評析:通過討論,讓幼兒知道不挑食、不貪食、勤鍛煉、保證充足的睡眠等好習慣的重要性,使本次活動得到升華。)
延伸活動
1.組織幼兒用自然測量的方法,操作各種不同材料(書、本子、鉛筆、枝條、紙等),在活動室測量室內(nèi)物品,到戶外測量大樹等。
2.在益智區(qū)投放皮尺、直尺等長度測量工具,教幼兒學習精確測量和認讀。
幼兒園相關科學活動教案篇2
科學活動:繩子的用途
活動目標:
1、了解生活中各種繩子及其用途。
2、樂意開展創(chuàng)造活動,喜歡和同伴交流、分享。
活動準備:
1、漢字卡片:掛、系、扎、串(已認識過這四個漢字)。
2、將衣服、毛巾、圖畫;沒穿鞋帶的鞋子;各種有孔的珠子;包裝盒分四組擺放。
3、收集一些關于繩的照片。
4、寶物筐:各種材質(zhì)不同、粗細不同、長短不同的繩子、衣架、夾子、剪刀等。
活動過程:
一、了解材料,引出繩子的主題
(出示各種材料包括各種繩子)師:你們瞧,桌子上都有些什么?
(出示四個漢字)師:這幾個字能用繩子和桌子上什么東西做好朋友?
二、分組試一試,繩子的用途
1、師:老師把它們分成了四組,每組的中間有一個字,看了這個字后,你們四人為一組就要動腦筋把桌子上的東西變一變!
2、每組幼兒展示自己的成果
師:你們桌子上的是什么字?怎么變了?
三、說一說用過的繩子
師:剛才你們干什么了?
你們都用到了哪些繩子?教師與幼兒一起總結(jié)繩子的用途,讓幼兒了解各種繩子的特性。
如:棉繩很軟,打在臉上也不痛:尼龍繩比較堅固,可以用來掛重的東西;塑料繩用來做跳繩…
四、合作玩繩子
師:繩子還可以用來玩呢,我這里就有一些繩子,帶得太少了,不能每個人一根,你們可以幾個好朋友一起玩一條繩子,看看哪幾個小朋友繩子能玩出新花樣。
玩的過程中及時發(fā)現(xiàn)新的玩法,引導幼兒合作完成。
五、生活中的繩子
師:小朋友真棒!剛才我們用不同的繩子進行了扎、串、系、掛的活動,在我們的生活中,你還在哪里發(fā)現(xiàn)了繩子?
1、幼兒自由討論
2、播放各種繩子的照片
師:生活中還有很多繩子可調(diào)皮了,躲起來很難發(fā)現(xiàn),金老師就把這些繩子找出來,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繩子藏在哪里了?有什么用呢?
六、結(jié)束
原來生活中還有那么多有用的繩子,那樓下的小朋友肯定等不及了,我們把今天看到學到玩到的趕快去告訴他們吧!
幼兒園相關科學活動教案篇3
活動背景:
本活動選自大班教材《我身邊的科學》這一主題。生活中的許多自然現(xiàn)象,如本活動中水的三態(tài)變化,蘊含著深刻的科學道理。幼兒又非常感興趣,平時遇到雨天,有孩子就會問雨是從哪來的,冰是由什么變的等問題。幼兒對此類科學現(xiàn)象非常好奇,并且也有一定的求知欲,所以根據(jù)幼兒的需求,設計了此次活動,讓幼兒通過故事、實驗等方式來更直觀了解水的三態(tài)變化,積累生活經(jīng)驗。
活動目標:
1.了解水的三態(tài)(氣態(tài)、液態(tài)、固態(tài))變化。
2.能安靜傾聽故事,并理解故事內(nèi)容。
活動準備:
物質(zhì)準備:冰塊、干、濕毛巾、水杯、水、電水壺、小水滴變化過程幻燈片等。
知識準備:小朋友對于水的三態(tài)有一點點了解。
活動過程:
一.經(jīng)驗交流1.教師出示一杯水(透明的杯子裝的),并提問師:小朋友,你們看,這是什么?
幼:是一杯水。
師:恩。那水會變成什么呢?
幼:水會變成冰。
2.教師出示冰塊師:那水是怎么變成冰的呢?
(幼兒自由舉手回答)3.前些天,天上一直下雨,你們知道雨是從哪兒來的嗎?
(幼兒自由舉手回答)4.教師出示干、濕毛巾師:王老師這有兩條毛巾,請你來摸一摸它們有什么區(qū)別?
幼:一條是濕的,一條是干的。
師:你們說,濕毛巾怎么讓它變干呢?
幼:放在太陽底下曬曬。
幼:放在火上烤。
師:濕毛巾變干了,原來濕毛巾上的水上哪去了?
5.小結(jié)剛才我們小朋友說了一些有關水的變化,水一會變成冰,一會變成水蒸氣,它到底是怎么變化的呢,為什么會變化,現(xiàn)在請小朋友來聽聽這個《小水滴旅行記》的故事,聽完以后你也許會明白了。
(第一環(huán)節(jié)讓幼兒了解水是會變化的,并根據(jù)經(jīng)驗講述水的變化形式。)二.欣賞故事,理解內(nèi)容,初步了解水的三態(tài)變化1.教師完整講述故事,幼兒安靜傾聽師:故事聽完了,告訴我小水滴是怎樣旅行的?
2.教師提問,幫助理解故事師:一開始,小水滴們想做什么?它們是怎么對大海媽媽說的?
師:太陽公公是怎樣幫助小水滴的?小水滴變成了什么?
師:小水滴飛啊飛啊,感覺冷了,它們?nèi)齻€一伙,五個一群抱在一起,變成了什么?
師:小水滴的身體變沉了,它又變成了什么?為什么會變成雪花?
師:小水滴在旅行過程中一共經(jīng)歷了幾次變化?
3.看小水滴變化幻燈片師: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小水滴在旅行過程中的變化情況吧4.總結(jié)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小朋友知道了水在不同的條件下會發(fā)生變化,也就是水的三態(tài)變化過程。可是對于水到底在什么條件下變什么,具體應該還很模糊,老師來做幾個實驗,讓你們更清楚的了解水的三態(tài)變化。
(第二環(huán)節(jié)讓幼兒通過故事來了解水的三態(tài)變化)三.做實驗,讓幼兒直觀了解水的三態(tài)變化1.教師做實驗,幼兒仔細觀察師: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通過實驗的方式來看看水到底是怎樣變化的。
教師把一塊冰塊投進一杯開水中,幼兒發(fā)現(xiàn)冰塊很快就沒了,杯子里的水上升了。然后再把那杯水再放進電水壺燒,水燒開時有熱氣冒出來,熱氣遇到冷玻璃,又變成了小水滴。再把水放進冷凍室,水又會變成冰。
2.師:小朋友,你們剛才看清楚水的變化過程了嗎?
3.教師小結(jié):
水會隨著溫度的變化而改變它原來的樣子,水在很冷的時候會結(jié)成冰,冰遇熱又變成了水,水再加熱,就會變成水蒸氣,水蒸氣遇到冷又會變成水。
(第三環(huán)節(jié)讓幼兒通過看實驗,更加清楚的了解水的三態(tài)變化)活動反思:
剛開始時,我把這個活動主要定位在語言領域,而且想以自主閱讀的形式來讓幼兒學習這個故事,后來聽了一位老師的這節(jié)課,她也把這活動定位在了語言、科學,聽完后,我總覺得小朋友應該對故事內(nèi)容理解的不透徹,而且對于水的三態(tài)(液態(tài)、固態(tài)、氣態(tài))也是稀里糊涂,根本不能通過這個故事來理解水的三態(tài)變化。也有老師也說別的班級就這節(jié)課也用的自主閱讀的形式來上,但是效果不理想,而且要把它定位在科學領域來上是相當困難,要對幼兒做大量的知識鋪墊。他們建議我主要定位在語言領域。我左思右想,想挖掘一下故事,語言也不優(yōu)美,也算不上經(jīng)典,也難上。后來經(jīng)師傅提點,說還是定位在科學、語言,因為這個活動本身就屬于"我身邊的科學"這一大主題,還是上成科學為主比較順當,于是我才決心以科學為主,師傅給了我一些建議后,自己設計教案,把每一句要說的話,小朋友可能產(chǎn)生的反應都想了一下,有的都寫下來了。尤其是那些引導語和過渡語,我想了很多,總覺得不太好,寫了改,改了又改,就想使自己的課堂語言簡練又能讓幼兒聽明白。
在一開始,我先出示一杯水,讓小朋友想水會變成什么,然后順著他們說到的展開我早已準備好的問題,在第一環(huán)節(jié)時,幼兒發(fā)言不積極,可能和我引導語、設計的問題有關。接著引出故事《小水滴旅行記》,讓幼兒安靜傾聽。然后通過回答我提的問題幫助他們理解故事內(nèi)容。因為我的問題有些不好回答,幼兒沒反應,所以我當時把準備好的一個問題分解成了幾個,于是就給人很啰嗦的感覺,語言就不精煉了。在第二環(huán)節(jié)的最后,我就是預測到幼兒可能還不理解小水滴在故事中的幾次變化過程,所以根據(jù)故事我制作了一個簡單的幻燈片。幼兒在欣賞幻燈片時很開心,可是不知他們是否真的通過看幻燈片理解小水滴旅行過程中的變化了。所以我設計了第三個環(huán)節(jié),讓幼兒再次理解水的三態(tài)變化,通過看老師做實驗的方式,讓他們更直觀、更清楚理解。在做實驗時,幼兒很興奮,很好奇,好像一下子把他們的求知欲全釋放出來了,四十多雙明亮的眼睛都盯著我。
幼兒園相關科學活動教案篇4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引導幼兒知道每個人的指紋是各不相同的,發(fā)展幼兒仔細觀察的能力。
2、探索復制指紋的方法,萌發(fā)多樣探索的意識。
3、初步激發(fā)對科學、創(chuàng)造和探索自身的興趣。
活動準備
數(shù)字卡片、小紙片、顏料、印泥、橡皮泥、鏡子、抹布等。
趣味練習剪手指甲
活動過程
一、觀看手指,提問交流。
1、請大家提出自己的問題。
2、引導幼兒觀察手指,進行相關的經(jīng)驗交流,如:上面的線長得怎么樣?
二、操作體驗
1、討論:怎樣將指紋復制下來,讓別人觀看?
2、幼兒嘗試用各種方法復制指紋,如:在橡皮泥上印指紋等。
三、觀察比較
1、介紹自己是怎樣復制指紋的,滲透多元探索的意識。
2、引導幼兒仔細觀察比較,從而得出每個人的指紋是不一樣的結(jié)論。
四、拓展內(nèi)化
1、討論:除了指紋與別人不一樣,還有什么也是與人不同的?
2、討論:指紋有什么用?
五、教師介紹有關警察用指紋破案的事和指紋鎖的好處,激發(fā)幼兒對科學和創(chuàng)造的興趣。
幼兒園相關科學活動教案篇5
設計思路:
一次,孩子們正在高興地玩體育游戲,一只被風刮起的、在半空中飛舞的塑料袋引起了他們的注意。大家叫著,跳著,搶著,玩起了塑料袋。于是,我們在活動區(qū)投放了各種各樣的塑料袋,并注意觀察幼兒的表現(xiàn)。孩子們有的把塑料袋當帽子,有的用塑料袋折東西,還有的設法讓塑料袋發(fā)出聲音,在這一過程中,孩子們對塑料袋的特性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隨后,我們設計、組織了活動“好玩的塑料袋”,鼓勵幼兒積極探索塑料袋的玩法,從中獲得豐富的經(jīng)驗。
目標:
1.大膽探索使塑料袋發(fā)出聲音的辦法,如,搓、揉、甩、拍、捏等。
2.借助音樂發(fā)揮想象,并運用肢體語言表現(xiàn)已有經(jīng)驗,體會游戲的樂趣。
準備:
1.各種塑料袋若干(每個幼兒兩只以上)。
2.用于律動表演的音樂磁帶,如《下雨》《小小云朵》等。
過程:
一、會變魔術(shù)的塑料袋
1.組織幼兒玩手指游戲“小孔雀”,在游戲的最后將手放至背后巧妙地引出塑料袋。
2.塑料袋不但可以裝東西,還會變魔術(shù)呢!看,變變變,塑料袋變成了什么?(教師一一演示塑料袋變魔術(shù),幼兒回答:一朵花、棒棒糖、小提包等。)
3.幼兒嘗試用塑料袋變魔術(shù)。
4.幼兒集體交流用塑料袋變出了什么,是怎么變的。
幼:我把塑料袋卷成長條,變成了金箍棒。
幼:我把塑料袋口捏住,它鼓起來像氣球。
幼:像榔頭。
幼:來回折就像折扇子。
5.幼兒互送禮物,學說“我把塑料袋變成某某送給你”。
二、會唱歌的塑料袋
1.自由探索塑料袋發(fā)出聲音的方法。
(1)塑料袋不但會變魔術(shù),還會唱歌呢!
(2)(教師示范搓袋子,發(fā)出“沙沙”聲)好聽嗎?我剛才是用什么方法讓塑料袋唱歌的?
(3)還有什么辦法能讓塑料袋唱歌呢?動腦筋想一想,看誰讓塑料袋唱歌的辦法最多。
(鼓勵幼兒獨立嘗試或與同伴合作,及時發(fā)現(xiàn)幼兒的新玩法。)
2.交流讓塑料袋唱歌的方法。
(1)你剛才是用什么方法讓塑料袋唱歌的?
幼:我用手拍塑料袋,它就會唱歌。
幼:我拎住袋子用力甩,它也會發(fā)出聲音。
幼:像媽媽洗衣服那樣搓一搓。
(鼓勵幼兒介紹自己的動作,引導幼兒互相學習。)
(2)用塑料袋給音樂伴奏。
你們想出了這么多辦法讓塑料袋變成了樂器。下面我們聽著音樂用各種辦法讓塑料袋有節(jié)奏地唱歌吧。
三、給塑料袋洗澡
1.塑料袋和我們玩了這么長時間,都臟成了小花臉,怎么辦?
2.讓我們聽著音樂,帶著塑料袋跳進浴缸里洗洗澡吧!
(幼兒隨音樂舞動,教師用語言加以引導。如:“一、二、三,跳進浴缸洗澡了。一會兒上,一會兒下,左邊洗洗,右邊洗洗,打個滾兒洗一洗,再翻個身子洗一洗。慢慢地漂起來了,轉(zhuǎn)個圈兒洗一洗。洗干凈了甩甩水,晾在竹竿上。”以此鼓勵幼兒運用肢體語言表現(xiàn)清洗和晾曬塑料袋的過程。)
四、帶著塑料袋回家
1.塑料袋曬干了,我們得把它整理好下次再用。
2.以有趣的兒歌(一個胖子,變成一個瘦子;一個高個子,變成一個矮個子)指導幼兒整理好塑料袋,自然結(jié)束活動。
幼兒園相關科學活動教案篇6
活動目標
1.尋找探索生活中常用的手勢和肢體語言所代表的含義。發(fā)現(xiàn)用身體說話的樂趣。
2.嘗試與同伴合作游戲,知道在有些情況下,用身體說話更有用。
活動重點:
尋找探索生活中常用的手勢和肢體語言所代表的含義。
活動難點:
嘗試與同伴合作游戲,知道在有些情況下,用身體說話更有用。
活動準備
1經(jīng)驗準備:對生活中常見的手勢、肢體語言有一定的了解。
2實物準備:PPT課件、視頻課件、4張圖片(印有小動物、時間、地點等若干)
活動過程
一、認識生活中常見的手勢和肢體語言。
1、教師使用手勢向幼兒問好。
提問:剛才老師做了什么動作?這個動作是什么意思?
師:這就是手勢,只要一些手部動作就可以表達向你們問好的意思了。所以在我們生活中,手勢無處不在,你們還知道什么手勢呢?(幼兒演示手勢)
2、出示肌體動作圖片,幼兒觀察并討論
提問;這個手勢表達什么意思?
提問;除了手勢還有什么動作,表達了什么意思?
師:有的時候,手勢加上一些肢體動作就可以更清楚的讓別人知道我們的意思了。
二、解讀繪本,嘗試解決動物王國內(nèi)的問題
1、出示《動物王國》故事背景介紹。
師:在動物王國里,有許多許多的動物,它們生活的非常愉快,但是生活中也遇到了一些問題,它們遇到最難的一個問題就是,它們聽不懂其他小動物的語言,你們愿意幫幫它們嗎?怎么幫?
2、出示小猴和小松鼠的圖片
提問:小松鼠在想什么?(想吃飯)
提問:小松鼠怎樣告訴小猴子我想吃飯?怎樣做手勢?(幼兒上臺演示)
師:原來可以用簡單的手勢告訴對方自己要干什么。
3、出示貓頭和狐貍的圖片
提問:貓頭鷹在想什么?(想知道現(xiàn)在的時間)
提問:現(xiàn)在的時間是多少?是白天還是晚上?(晚上9點)
提問:怎么知道是晚上9點?(有月亮)
提問:9點的手勢怎么做?晚上的手勢,月亮的手勢怎么做呢?
提問:晚上8點怎么做?
師:我們有的時候也可以用手勢來表示數(shù)字和時間。
4、出示小貓和小狗的圖片
提問:小貓想做什么?(想去醫(yī)院看望小兔子)
提問:醫(yī)院的手勢怎么做?(幼兒演示)
師:手勢有的時候還可以表示符號。
5出示有時間、醫(yī)院符號和小兔的.圖片。(幼兒上臺演示手勢)
三、理解游戲規(guī)則,合作完成游戲。
1、介紹游戲規(guī)則。
師:老師給你們一張圖,這張圖里有三樣東西,一個小動物,一個是時間,還有一個是它在干什么,你們?nèi)齻€人一組把它們表演出來,不可以說出來,你們的表演要讓大家都明白是什么意思了,你們才算成功。
2.小組討論演示動作。
3.各組分別上臺表演后出示圖片驗證。
四、觀看視頻,并討論
1、觀察交通指揮手勢視頻并嘗試理解視頻。
提問:交通警察為什么要用手勢,不直接告訴司機呢?
2、討論在什么時候的情況下,用身體說話更好。
3、小結(jié)。
師:在一些特別吵鬧或者特別安靜的地方,用身體來說話更好。
師:手勢需要有彼此的默契,同樣一個動作用的時間長了,人們就都知道它的意思了。在需要的時候就用手勢來表達自己的意思了。
師:生活中的殘疾人,聾啞人很不幸,上天剝奪了他們的說話能力,但他們同樣需要溝通,感謝手勢給予了他們表達自己的機會。
幼兒園相關科學活動教案篇7
活動目標:
1.知道輪子是圓的,會滾動,了解輪子在生活中的用途。
2.嘗試用簡單的語言交流自己輪子的特點、用途等的認識。
3.產(chǎn)生對輪子探究的欲望。
活動重難點:
活動重點:
知道輪子是圓的.,會滾動,了解輪子在生活中的用途。
活動難點:
嘗試用簡單的語言交流自己輪子的特點、用途等的認識,產(chǎn)生對輪子探究的欲望。
活動準備:
1.活動前請幼兒和爸爸、媽媽一起搜集玩具小汽車、拉桿箱、嬰兒車、扭扭車等物品并喜歡玩帶輪子的玩具;有輪子和沒輪子的整理箱各一個,水桶。
2.每人一個輪胎。
3.ppt:各種帶輪子的物體圖片,如鋼琴、購物車、輪椅、火車、飛機等。
活動過程:
一、幼兒玩輪胎,感知輪子是圓的、會滾動。
1.鼓勵幼兒用多種方法運輪胎,發(fā)現(xiàn)滾輪胎最省力指導語:你是用什么方法運輪胎的?哪個辦法最省力?小結(jié):運輪胎的方法很多,可以搬、可以抬、可以拖,還可以滾,我們發(fā)現(xiàn)滾輪胎的方法最省力。
2.幼兒都嘗試滾輪胎,感知輪子會滾動這種有趣的現(xiàn)象。指導語:輪子為什么會滾動?(輪子是圓圓的,圓圓的輪子會滾動。)看一看、摸一摸,輪子上面有什么?(感知輪子上面的花紋)輪子上為什么有花紋?
二、游戲:“運玩具”,進一步感知輪子省力的特點。請兩組幼兒分別用大小相同的整理箱運玩具,一個有輪子,一個沒有輪子,比比看哪組運得快,游戲后請幼兒交流自己的體驗,進一步感知輪子省力的特點。
三、結(jié)合課件引導幼兒了解輪子在生活中的廣泛運用。指導語:你玩過什么帶輪子的玩具?生活中你還見過什么帶輪子的物品?它們?yōu)槭裁匆采陷喿樱浚ńY(jié)合課件引導幼兒觀察討論)小結(jié):生活中很多東西上都安裝了輪子,輪子的作用很大,有了輪子,物體移動可以更快、更方便、更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