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音樂簡短教案
小班音樂簡短教案篇1
目標:
1、鼓勵幼兒用自己想象的動作自由的表現蝴蝶與花的形象和愉快的心情。
2、學習聽辨樂句。
3、培養幼兒勇敢、活潑的個性。
4、培養幼兒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快速應答能力。
提供:
頭飾,磁帶。
指導:
1、引起興趣
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一首好聽的曲子,名字叫蝴蝶找花。你們想聽嗎?我們聽聽看有什么感覺?
邊放錄音教師邊旁白:美麗的春天來了,春風輕輕的吹著,花兒睜開了雙眼,看著這美麗的世界。美麗的蝴蝶從遠處飛來了,在花園里飛舞著,一會兒轉著圈,
一會兒和花兒親吻著。就象一對好朋友在春風中做著美麗的夢。
提問:聽了這首曲子你有什么感覺?
2、再次欣賞音樂聽聽看蝴蝶在什么時候飛出來了?
3、美麗的蝴蝶看見美麗的花兒會做些什么?我們再來聽一遍音樂,聽聽蝴蝶在什么時候會在花上停留?
4、幼兒做花,聽音樂擺造型。
5、幼兒做蝴蝶,聽音樂擺造型。
6、自由選擇角色,學習兩兩合作擺造型。
教學反思:
談小班數學《蝴蝶找花》教學后的幾點思考小班數學活動《蝴蝶找花》是基于主題"春天真美麗"下的一節活動,執教過后,及時梳理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1、目標要吃透對于小班數學《蝴蝶找花》這節活動,目標中很明確地提出"能按1~8實物卡匹配相應數量的物體",在數學關系中屬于"量與量的對應"。然而,教材上的"一只蝴蝶找一朵花"很容易理解為"一一對應",所以剛開始一直很糾結,"一一對應"與"量與量的對應"應該是兩個概念,它們之間能有什么聯系呢?
與老師們的對話:
意見一:一般會混淆,因為操作的規則是&39;一只蝴蝶找一朵花&39;,孩子也是一只蝴蝶一朵花這樣送的。
意見二:不用讓他們一個一個送,讓孩子們數好幾朵花后找出相應數量的蝴蝶一起送過去,這樣就能避免與"一一對應"概念的混淆了。
尋找"理論"的支撐:
《綱要》中提出"感知&39;一一對應&39;的關系并用&39;一一對應&39;的方法確定兩組物體的&39;多&39;與&39;少&39;以及&39;等量&39;的關系。"所以,孩子在進行等量的匹配時,更多地運用一一對應的方法。
所以在運用"一一對應"的方法后再來感知量與量的對應是有必要的。
2、自主要適宜在設計教學時,總想能突破傳統的"集體學幼兒操作"模式去組織,讓幼兒學得更自主。思前想后,對于小班孩子來說,動手操作的經驗,語言表述的經驗,規則的內化經驗等等都尚不成熟,所以如何體現孩子的學自主,調動孩子的經驗,體現動手操作在活動中的作用等等,都決定這節活動的設計。"自主要看需要"我還是相信了這樣一句話,所以在活動中,"先自主探索后集體學;這樣的環節還是沒太敢嘗試,只在第一環節中,引導幼兒"你喜歡哪盆花,它有幾朵?""一只蝴蝶找一朵花做朋友,那兩朵花會有幾只蝴蝶飛過去?"這樣的問題,調動孩子對點數的經驗,激發量與量匹配的興趣。事實上,教學效果來說,活動還是控制成分多一些,生生互動不夠充分。
3、品質要關注在活動組織的過程中,鼓勵孩子反復運用"伸出你的食指"進行"手口一致"點數的方法去驗證目測的結果,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我們一起來說說蝴蝶找花的事情"鼓勵幼兒將自己的操作結果通過語言表述出來,雖然這并不作為這節活動的目標之一,但有助于幫助孩子理清思路,培養良好的操作習慣。
4、生活中遷移數學來自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在這節活動中,取小班主題"春天真美麗"中"蝴蝶找花"的情境貫穿始終,孩子的興趣也較濃厚。活動過后仔細思考,"量與量的對應"在生活中又有哪些可以運用的情境?如在用餐時,一組有幾位幼兒,需要幾把調羹;活動中,根據幼兒的量發放相同量的學具等等都可以進一步強化、運用,加深印象,那樣我們的數學才真正為生活服務。
小班音樂簡短教案篇2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用身體動作及身體來感受歌曲的節奏和旋律,初步學唱歌曲。
2、在活動中體驗快樂的情緒。
3、在活動中幼兒傾聽音樂,大膽的游戲表演。
4、通過活動幼兒學會游戲,感受游戲的樂趣。
5、使小朋友們感到快樂、好玩,在不知不覺中應經學習了知識。
活動準備:
木偶小貓、老鼠。小貓頭飾2~3個。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運用身體語言和聲音進行表達。
1、音樂自由做動作進入活動室。
2、播放錄音,幼兒完整欣賞演唱。
3、引導幼兒創編無意義身體動作,集體練習2~3次。
“除了動作,我們還可以用什么聲音來為它伴奏?”
4、引導幼兒創編無意義音節,集體練習2~3次。
“除了動作還可以用什么聲音來為它伴奏?”
(二)理解歌詞內容,學唱歌曲。
1、教師操作木偶清唱。
“這首好聽的曲子還能唱成一首好聽的歌,想聽嗎?”
提問:這首歌唱的是誰的故事?
篤篤篤,篤篤篤是誰在敲門?
一敲敲到了誰的家?
一只一只小老鼠聽到小貓的聲音怎么做?怎么叫?
2、幼兒合伴奏朗誦兩次。
“我們一起把小貓敲門的故事說一說吧!”
3、木偶表演,邊學唱歌曲兩次。“我們一起把這個有趣的故事唱出來吧!”
(三)游戲“小貓敲門”。
玩法:“老鼠”在圈中自由的邊唱邊模仿老鼠偷吃東西的樣子。扮演貓的幼兒在圈外繞圓邊唱邊走。唱到“命”字時,貓入圈中捉老鼠,老鼠嘴里喊“救命”并趕快逃回自己的位置。
1、教師當老貓進行游戲兩次。
2、請一名幼兒當小貓進行游戲兩次。
3、結束:讓我們都來當神氣活現的小貓,去找找哪里還有偷吃東西的老鼠。(唱《大貓和小貓》出教室)
小班音樂簡短教案篇3
游戲目標:
1、熟悉音樂旋律,能配合音樂指認五官的位置。
2、學習有節奏地唱準歌曲,喜歡和老師一起做音樂問答游戲。
3、嘗試仿編歌詞,樂意說說歌曲意思。
4、培養幼兒的音樂節奏感,發展幼兒的表現力。
游戲準備:
1、音樂錄音磁帶。
2、請一名大班幼兒與教師配合對唱并表演。
游戲過程:
1、復習游戲,聽口令指五官:
教師即興說出五官的名稱,并不斷地變換口令,逐步加快速度,幼兒聽完口令立即用手指點五官,如:教師說"眼睛",幼兒就用手指自己的眼睛。
2、幼兒欣賞教師和大班幼兒表演的游戲:
(1)在音樂得伴奏下,教師和大班幼兒表演游戲:
"我們現在做的游戲和剛才大家一起做的游戲一樣嗎?哪里不一樣?"
(2)再次欣賞表演,幼兒拍打節奏。
3、幼兒學習音樂游戲:
(1)請全班幼兒跟著大班幼兒和教師對唱,邊唱邊拍手,手口同步。
(2)師生一起做音樂游戲,唱到"在這里"時,用手指點五官的位置。
(3)提醒幼兒注意唱準。
小班音樂簡短教案篇4
活動目標:
1、理解歌曲內容,初步學唱歌曲。
2、感受和表現歌曲風趣、活潑的情緒,體驗與同伴表演快樂。
3、對音樂活動感興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樂。
4、感受旋律的氣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參加集體音樂活動的樂趣。
5、培養幼兒的音樂節奏感,發展幼兒的表現力。
活動準備:
茶壺紙質教具,音樂、小茶杯若干
活動過程:
一、圖片導入,激發興趣
1、今天,老師請來了一位朋友,我們一起來看看它是誰?
2、對,是小茶壺,這還是一只會唱歌的小茶壺,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評:3~6歲的幼兒有意注意保持的時間較短暫,因此活動的開始部分要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結合具體的學習內容、明了導入課題,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從而更好的推動活動的開展。)
二、感受歌曲,熟悉歌詞
(一)范唱歌曲第一遍。
你聽到了什么?(幼兒自由回答)
(二)范唱歌曲第二、三遍。
聽一聽歌曲里的小茶壺它長什么樣?(用動作模仿小茶壺的樣子)
(三)范唱歌曲第四遍歌曲中的小茶壺在說什么?
(評:幼兒要想學會歌曲,必須理解歌詞,熟悉旋律,教師的范唱是最好的引導。通過多遍的范唱呈現給幼兒的是一種完整的印象,讓幼兒逐步加深對歌曲的理解,熟悉歌詞,不同側重的提問使幼兒更專注于傾聽教師的范唱,對歌曲的難點部分,則通過形體動作表現的方式,既增加了幼兒表現的機會,又加深對歌詞的內化。在多次的范唱過程中,教師要注意運用自己的眼神、動作、語調等具有感染力的演唱調動幼兒的興趣,帶動幼兒的情緒,使孩子產生積極學習歌曲的愿望。)
三、學唱歌曲,游戲激趣
1、幼兒集體學唱歌曲2遍。
2、幼兒邊表演邊演唱歌曲。
3、扮演角色表演唱。(師幼互動、幼幼互動)
(評:學唱歌曲反復單調,小班幼兒容易疲勞,于是針對歌曲動作性強的特點,可以在歌曲演唱的過程中配以簡單形象的動作,孩子們邊說歌詞邊表演,來調動教學氣氛,加快學習歌曲的速度。而游戲環節則使得幼兒學習的積極性達到另一高潮,讓幼兒不僅自主演唱而且通過自身的形體動作能大膽表達表現對歌曲的理解。)
活動反思:
作為一個日常的集體歌唱教學,本活動我在多次參與工作室歌唱教學,觀摩名師的課堂實踐后,對名師歌唱教學模式進行了模仿與嘗試。主要通過導入激趣—感受理解—學唱鞏固三個環節來實施本次教學。
活動的環節設計思路還是比較清晰,過渡比較自然。整個環節的設置符合小班幼兒學習的特點,激發了幼兒學習的主動性。首先感受環節,教師安排的`傾聽欣賞歌曲都是在無伴奏的情況下,注重培養幼兒欣賞音樂的習慣和喜愛音樂的情感。通過教師的表演以及茶壺圖片的展示,抓住茶壺的外形特征“矮又胖”,并初步嘗試用動作表示“小茶壺”。為之后的表演環節奠定基礎,同時也增加了活動的趣味性,激發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在學唱歌曲及表演環節中,我把學習歌曲與動作表演進行了整合,給予孩子比較自由的表現空間,幼兒在學唱歌曲的同時,進行了肢體的模仿。因為孩子們是好動的,而通過肢體模仿也是讓孩子理解記憶歌詞的手段之一,在使孩子進一步熟悉歌曲的同時,也解決了動作表演,可謂一舉兩得。最后通過角色扮演,體驗游戲快樂。先是教師與幼兒分角色扮演茶壺和茶杯,然后是個別幼兒與其他幼兒分角色扮演,最后讓幼兒自己找伙伴兩兩合作分演角色。這一系列的表演歌曲中,讓幼兒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參與演唱表演,盡情體驗活動的樂趣。
但活動中我們也發現,幼兒小班的孩子在互動表演的時候,往往只記得表演而忘了演唱歌曲,我想是否可以在的活動中,先從獨立的個體表演出發,再延伸到與他人的合作上,也許效果會更好些。
小班音樂簡短教案篇5
教育目標:
1、能聽辨音源的方向,提高聽音能力。
2、能遵守游戲規則,愉快地參加游戲。
3、通過音樂活動培養幼兒想象力、口語表達能力及肢體的表現能力。
4、樂意參加音樂活動,體驗音樂活動中的快樂。
教育準備:
一個音樂盒、小動物頭飾若干。
教育過程:
一、聽聽故事
1、有一天,小動物們在森林里玩得開心極了,不知不覺天黑了,森林里一片漆黑,看不見回家的路了,怎么辦呢?大家都非常著急……
2、教師出示音樂盒,撥動發條,發出好聽的音樂,請幼兒閉上眼睛仔細聽一聽。
二、玩玩游戲
1、挑選一個喜歡的小動物的頭飾,然后在教室里和朋友玩。
2、幼兒可以做自己所拿頭飾動物的動作,當聽到老師說:“天黑了”。就把頭飾拉下來,遮住眼睛表示天黑了。
3、教師播放音樂盒里的音樂,慢慢向前走,請幼兒聽聲音的來源跟隨著“小仙女”前進,尋找走出去森林的路。
4、音樂停下來,幼兒摘下頭飾高興地歡呼“謝謝小仙女”。
5、重復游戲3—4次,熟悉規則后,可請個別幼兒來扮演手持音樂盒的小仙女。
教學反思:
在《小仙女的音樂盒》這次活動中,我采用了情景化的游戲方式,因為我班孩子人數太多,因此我設計了多個角色,如大樹、小動物、河流、小石頭,孩子們在活動時自由選擇角色進行表演,喜歡動的孩子和喜歡靜的孩子都能在活動中有所釋放,參與到其中。
通過這次感官訓練,我發現游戲化、情景化的表演確實很適合小班孩子的年齡特點,孩子們喜歡演繹不同的角色,模仿不同的聲像。
在活動中,“小動物們”能夠按照游戲規則參與進來,并能夠較準確地聽辨聲源的位置。但孩子們只能聽辨出音源的前后左右,并不能很好的聽出音的高低位置,這有待于我們以后的訓練。我們在平時的訓練中,還可根據幼兒情況設置三個或四個音源讓幼兒聽辨,加大了聲音的干擾,為聽辨制造更大的困難。
小班音樂簡短教案篇6
活動目標:
1、感受與練習四拍的節奏。
2、理解歌詞、學唱歌曲。
3、通過音樂游戲與表演加強拍子之間的連貫性及體驗 音樂帶來的快樂。
4、在感受歌曲《小花狗》的基礎上,理解歌曲意境。
5、學唱歌曲,掌握斷頓、歡快和連貫、舒緩的不同演唱方法。
活動準備:
1、骨頭卡片、小貓、小鴨圖片、手鈴
2、歌曲《小花狗》、《小狗圓舞曲》
活動過程:
一、導入
1、師生問好,以說唱打節奏的形式進行
師:小朋友們好,老師好。(變換不同的形式進行問好,讓幼兒熟悉節奏的形式)
二、基本部分
1、已變魔術的形式出示卡片,激發幼兒的興趣
師:小眼睛看老師,仔細看老師要給小朋友變魔術,看看老師變出什么來了?(骨頭)
師:誰最喜歡吃骨頭?(小狗)對啦,小朋友們真聰明!
師:小狗看見骨頭會怎么樣呢?(把它吃掉、會叫)那小狗怎樣叫?(汪汪汪)
教師小結:繼續出示卡片,小狗看見骨頭就叫“汪”,兩個骨頭就叫“汪汪”,如果沒有骨頭就不出聲。
2、出示四張骨頭卡片組成一個節拍,進行交換練習節奏(此環節重復進行)
3、以小狗唱歌為由引出歌曲
師:小狗玩累了聽到有人在唱歌,(教師演唱歌曲幼兒欣賞)唱的好不好聽?(好聽)
師:小狗也想唱歌,可是小狗怎樣唱?(引導幼兒學習在結尾處唱汪汪)
師:教師領唱,幼兒在最后一個拍子處唱
師:小朋友唱的真好聽,除了小狗會唱歌還有哪些小動物會唱歌?(小鴨子、小兔)那我們請他們出來唱唱吧!(出示小貓、小鴨子圖片)
4、運用身體動作代替“汪”的節拍
師:小朋友唱了這么長時間,我們聽音樂跟著音樂休息休息好不好?(好)(放音樂帶領幼兒做動作)
5、聽音樂用樂器演唱
師:小朋友表現的真棒,看老師請誰來和小朋友做游戲!(出示手鈴)
師:每個小朋友兩個小手鈴,拿到的小朋友使勁搖一搖你手里的小手鈴,看老師的手一收,看誰的小手鈴收的最快沒有聲音。(幼兒玩手鈴)
三、結束部分
1、音樂欣賞《小狗圓舞曲》
師:小朋友的小手鈴真聽話,現在把小手鈴放好,老師要給小朋友講個故事,故事里也有只小狗,看看這只小狗在干什么,好不好?(好)(教師講故事,帶領幼兒放音樂跟隨音樂玩游戲)
2、以說唱的形式結束整節課
師:小朋友玩的開不開心(開心)我們下節課再一起玩好不好?(好)
小朋友再見,老師再見。(以打節奏的形式結束)
評價反思:
1、教師指導:音樂戲課程之前沒有接觸過,所以在上課之前讓幼兒對打擊樂器有所了解,帶領幼兒玩手鈴,以多種形式了解打擊樂器。活動過程以小花狗唱歌的形式讓幼兒熟悉歌曲,整節課以幼兒為主,教師引導,讓幼兒多唱、多聽、多玩。在熟悉歌曲后讓幼兒創編歌詞,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及興趣。
2、幼兒反應:以骨頭卡片的形式體現樂句,幼兒能夠積極參與,個別幼兒精神不集中,拿到手鈴后秩序有些混亂,精力集中到手鈴亂敲亂玩的現象。欣賞《小狗圓舞曲》時隨音樂不太熟悉但是都可以跟隨老師做動作。
3、反思:整節課比較順利,幼兒挺感興趣也很配合,但是時間過長,中間銜接不是很好,最后音樂欣賞可以作為另一節課單獨進行,這樣效果可能會更好。這節課重點難點不突出,沒有明確的目標,再加上幼兒對歌曲本身已經熟悉,所以在學唱部分很輕松。在玩手鈴的部分有些混亂,需要課后讓幼兒多接觸多練習。
小百科:狗屬于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真獸亞綱、食肉目、裂腳亞目、犬科動物。中文亦稱“犬”,狗分布于世界各地。狗與馬、牛、羊、豬、雞并稱“六畜”。
小班音樂簡短教案篇7
活動目標:
1、學唱歌曲《開車歌》
2、分辨行進與停止的交通信號并做相應的動作。
重點難點:
學唱歌曲
活動準備:
幼兒用書,CD《開車歌》,紅色、綠色交通燈紙模
活動過程:
一、組織教學,幼兒討論,激發幼兒學習興趣。
二、和幼兒討論有關交通信號燈的作用,請幼兒自由表達想法。
1、汽車遇到紅燈時,該怎么做?(紅燈停,綠燈行)
2、小朋友在過人行道時,該怎么做?(紅燈停,綠燈行)
三、活動過程
1、播放CD,請幼兒傾聽并學唱歌曲。
(1)你聽到了什么?(叭叭叭,汽車開來了)
(2)看見紅燈怎么樣?看見綠燈怎么樣?
2、反復學習歌曲。
3、游戲:請幼兒扮演汽車司機,教師扮演交通警察,幼兒伴隨音樂開車子,并根據教師出示的交通燈顏色決定行進還是停止。
(1)請幼兒扮演小司機,并說說自己開的是什么車?(鼓勵幼兒想象并說出自己喜歡開的車)
(2)請幼兒從教室的某一處出發,沿著一條路線前進,教師同時播放音樂。
(3)教師說“紅燈”,并出示紅色紙模,幼兒原地踏步,停止前進;直到教師說“綠燈”并出示綠色紙模,幼兒再開始繼續前進。
三、活動延伸
幼兒到戶外,自由組合進行游戲。
活動反思:
1、由于在活動前做了較好的準備,以游戲的形式讓孩子們學習和練習歌曲,孩子們很快就學會了歌曲,還能根據歌曲與游戲的指示做出停止、前進的動作,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和效果。
2、由于幼兒較多,在游戲室內奔跑不開,臨時做了游戲的調整,將孩子們以組別編號,模仿車輛限號進行分組游戲,但是由于孩子們沒有這樣的經驗積累,同時,小班孩子對數字的理解有差別,所以大部分孩子不能理解限號行駛的游戲規定,可以加強這方面的鞏固與練習,這也是大班額下幼兒分組游戲的一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