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衛生健康的教案
小學衛生健康的教案篇1
教學目的:
讓學生知道月經期必須注意經期衛生,否則容易生病。
教學重點:
月經期衛生的要求做。
教學難點:
為什么要按照這些要求做
教具:
幻燈片
教學過程:
一、引入:(復習導入)復習上一次課的內容……
二、新授:
(一)、月經的形成與特點:月經是子宮內膜在性激素的作用下,不斷增生、變厚、繼而脫落出血并從陰道流出來而形成的。月經雖然是正常生理現象,但月經期間身體多少有些變化,如大腦的興奮性降低,容易出現疲倦、思睡;全身抵抗力下降,容易得傷風感冒或其他疾病;生殖器官的某些防御機能被破壞,如子宮內膜脫落使子宮壁形成了一個“大傷口”,陰道的酸性殺菌粘液被經血沖淡,子宮頸口又微微張開,盆腔充血使局部生殖器防御功能降低,很容易受細菌入侵而生病;加上流出的血液又易給細菌生長營養物質,所以容易發生感染。由于存在這些不利因素,如果不注意經期衛生,很可能引起全身性疾病、月經病或生殖器官的疾病。
(二)、月經期要做好自身保健。月經期保健要做到:
1、用清潔的月經帶、月經墊。
月經帶要干凈,而且應備有2—3條,便于輪換使用。換下的月經帶要洗凈,在日光下曝曬(夏天中午曝曬1小時,90%的病菌可以被殺死,其他季節,日曬時間要2—4小時才有效。冬天或陰雨天可在火房烘烤,都能起到消毒殺菌作用),用完后的月經帶要用干凈的布包好備用。有些女同學因為害羞而將月經帶洗后放置在陰暗的角落里陰干,這樣是不能殺死月經帶上的細菌的。
月經帶上的墊子可用柔軟、清潔、消毒和吸水性強的衛生紙、消毒棉花、衛生巾等,干萬不能用不干凈的紙或布做月經墊。月經墊要注意經常更換。
2、保持外陰清潔。
月經期間,要經常用干凈布蘸溫水擦洗陰部(但不要坐盆或讓下身泡入水內,以免臟水進入陰道,也不可用洗腳水洗擦),避免經血結癡。擦布要干凈,要專用和單獨存放,水盆也要專用,大小便后用手紙擦拭,應由前向后擦,避免將屁屁口的細菌帶入外陰部。
3、不做劇烈的運動及重體力勞動。
月經期要注意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以增加機體抵抗力。避免劇烈的體育運動及重體力勞動,因為劇烈的體育運動或重體力勞動,會使下身血液流動過快,容易造成經血過多。遇到月經期上體育課時,可向老師說明。但一般的體育鍛煉和輕體力勞動仍可照常參加。
4、注意飲食衛生。
月經期間應吃新鮮容易消化的營養豐富的食物,如蛋、瘦肉、豆及豆制品。不要吃辣椒、姜、酒等有刺激的食物,也不要吃生冷食物。要多喝開水,保持大便通暢,因為便秘能引起盆腔充血。
5、注意保暖。
如果月經期著涼,尤其是下半身著涼,不但會降低身體抵抗力,招來傷風感冒,而且會刺激盆腔血管收縮而發生月經減少,甚至突然停止。月經期要注意避免淋雨、下河涉水、游泳或用冷水洗澡、洗頭、洗腳以及坐涼地。即使在夏天也要避免喝過多的冷飲料。
6、保持樂觀開朗的情緒。
在月經期間會出現某些身體不適的感覺,如乳脹、腰酸、小腹墜脹等,引起情緒波動,而影響月經。因此,要保持愉快、樂觀的情緒和使情緒穩定,這樣能減輕不適感覺,減少月經失調的發生。
7、不做增加腹部壓力的運動。
作業布置:
1、為什么月經期不應參加劇烈運動及重體力勞動?
2、月經期保健要注意什么?
課后反思:
通過本次課的學習,學生對以前難以開口的月經問題有了根本上的認識,收到較好的效果。
小學衛生健康的教案篇2
教學目的:讓學生了解青春早期的心理特點,這時期心理還未成熟,需要長輩的正確指導和克服自己的不足,才能健康成長。
教學重點:指出“心理斷乳期”的種種表現。
教學難點:做好青春早期的心理衛生,順利通過“心理危機。
期”,使身心健康成長。
教具:幻燈片
教學過程:
一、引入:
(談話導入)從青春期談起:青春期是從兒童發育到成人的過渡時期。這個時期心理的發展充滿著矛盾性,形成半兒童半成人的心理特點,這是一個半幼稚半成熟、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幼稚性錯綜復雜、充滿矛盾的時期。
二、講授:
(一)、青春早期具體表現:
1、自我意識逐漸產生,獨立性和成人感日益增強。升入高年級后便會漸漸感到自己長大了,不愿父母和長輩把自己當小孩子看,不再把父母、教師的話視為“真理”,不希望父母和教師對自己干涉過多,很想自己解決一些問題。但事實上,自己又不能獨立,父母和長輩依然把你看作小孩子,事事提醒,時時關照。原因是你們還缺乏應有的知識和社會經驗,對社會和人生的看法還很膚淺、幼稚,甚至是錯誤的。
所以,對許多問題的處理還需成人的幫助和指導。由于“臍身于成人行列”的心理得不到滿足,于是便產生抵觸情緒,變得與父母和長輩疏遠,不再事事聽從父母的指揮。對很多事情都先有自己的看法和打算,而這些看法和打算又往往與父母不一致,于是對父母和長輩產生反感,而愿意和同齡人一起交談、玩耍,無顧忌地談心里話,互訴苦惱,互相同情,可以為江湖義氣赴湯蹈火;而對父母和教師的教導和勸告持懷疑態度。
2、性意識的產生和發展。青春早期由于身體發生了各種變化,青少年會朦朧地意識到兩性差別,男女同學會產生一些不安和害羞心理。在一起學習、工作、活動中男女生界限分明,即使是學習與工作需要兩性交往,雙方也都很順腆,坐在一起,相互之間也會保持一定的距離,童年時期親密無間的異性朋友,到了青春期開始,往往會不自然地減少往來。
3、認識社會的.能力尚不完善。隨著“成人感”意識的增強,青少年還表現出一種特殊的積極性,去模仿成年人的生活和活動。進入青春期后,青少年獨立性心理逐漸增強。喜歡發表意見,但往往偏激。由于分辨是非的能力不夠成熟,有時會產生一些不正確的和行為;青春期的情感活動常表現出不穩定,欠成熟,容易沖動,遇到生活中的矛盾,感到不滿和委屈時容易激怒,部分男生容易發生爭吵、打架、斗毆,甚至一氣之下發生反社會的行動。他們非常自信,因而有時使行動帶有盲目性。他們興趣廣泛,但缺乏足夠的自覺和毅力,因此,做事需要別人督促,否則會虎頭蛇尾;他們有強烈的自尊心,常高估自己,認為別人能做到的自己不僅能做到還能超過別人;他們喜歡冒險,做一些別人難以置信的事,來顯示他們的力量;他們有強烈的榮譽感、責任感,喜歡向英雄學習。
(二)、做好心理衛生工作:
1、虛心、耐心聽取長輩們的正確指導。
2、遇事不要輕易激動,要多聽多看后才發表意見;還要對事物多作分析,多問幾個為什么,培養獨立思考能力。
3、培養多種有益的興趣,多讀課外書、多參加集體活動,建立正常的男女同學關系,情緒激動時,要努力控制感情,不能任性。
作業布置:喜歡獨立和凡事都有自己的見解,這是缺點嗎?
課后反思:通過本次課的學習,學生了解了青春早期的心理特點,學生能夠順利通過“心理危機期”,使身心健康成長。
小學衛生健康的教案篇3
教學目的:
使學生了解什么是合理的營養與膳食,怎樣才能做到營養合理從而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
教學重點:
什么是合理的營養與膳食。
教學難點:
怎樣才能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
教具:
幻燈片
教學過程:
一、引入:
一個人為了維持生命和身體各個器官組織的正常功能,必須從外界獲取一定數量的食物,正是這些食物為我們提供了身體所需的各種營養物質。營養學家把食物中的這些營養物質稱為“營養素”,人體需要的營養素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即糖類)、維生素、礦物質與微量元素、食用纖維素和水等七大類。這些營養素具有保證人體正常的生長發育、維持體內器官、組織的各種生理活動,提高機體的抵抗力和免疫功能等。人若缺乏這些營養物質,輕者會生病,嚴重者生命受到威脅。
二、講授:
獲得合理營養和膳食的方法:
1、平衡膳食。平衡膳食是指食物種類齊全,數量比例適當,符合人體需要的膳食,為此,我們每天的膳食要注意多樣化,注意主副食品的種類和數量的適當搭配,以避免從食物中攝入的某些營養素過多,有的營養素又不足,而影響身體健康。例如碳水化合物(糖)是人體能量的主要來源,人日常勞動、工作、學習、運動以及維持生理活動所需的能量70%來自糖。如果血中的糖少了就會發生“低血糖”,出現心慌、腿軟、虛脫現象。大腦缺了糖,就會抽筋、昏迷;心臟缺了糖,就會停止跳動。有些女同學伯自己發胖不好看,盲目節食減肥,過分地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入,結果造成人體熱量不足,出現疲乏、身體消瘦、抵抗力下降,生長發育遲緩等現象。相反,如果大量吃糖和不注意運動,也會使體內代謝失調而發生疾病,如肥胖癥、動脈硬化、消化不良、胃酸過多和糖尿病以及齲齒等。
蛋白質是塑造人體中細胞和組織結構的重要組成成份。從人的皮膚、肌肉、骨骼、直至人的指甲、頭發、大腦,體內的各個臟器無處沒有蛋白質的參與。所以說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組織和維持生命所必須的物質,對身體的生長發育和體質的增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經常供應不足或因挑食、偏食、盲目節食以致攝入不足,就會引起發育遲緩,身體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疾病。因此,在我們的膳食中應常有蛋類、魚類、牛奶、瘦肉和豆類等含蛋白質豐富的食物。
2、建立合理的膳食制度。膳食制度包括每日進餐的時間、次數以及各餐熱能的分配等。合理的膳食制度可以防止過饑或過飽,使胃腸道始終保持一種正常的功能狀態,提高食物營養素在體內的吸收和利用。
早、午、晚三餐熱量供給占全日總熱量的比例是:早餐占30—35%,午餐占40%,晚餐占25—30%。如果安排有課間加餐,可相對減少早餐供熱的比例;午餐為25%,課間餐為15—20%。
3、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良好的飲食習慣包括定時定量進餐,不挑食不偏食和少吃零食等。有些少年兒童不喜歡吃胡蘿卜、海帶蔬菜、豆腐等,結果缺乏微量元素而生病。因為鈣是骨路和牙齒生長發育的物質基礎;鐵是構成血紅蛋白的主要成份;碘能維持甲狀腺的生理功能;鋅對人體生長發育和智力發展都有特殊作用。所以我們應多吃蛋、奶類、水果、蔬菜、海帶、蝦皮、豆腐等食物。
三、小結。
作業布置:
1、為什么要“平衡膳食”?
2、盲目節食減肥有什么害處?
課后反思:通過學習,了解到了什么是合理的營養膳食,并培養了學生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