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美術教案設計
美術,也稱造型藝術或視覺藝術,它是運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如紙、布、木板、粘土、大理石、塑料等),通過造型的手段,創造出來的具有一定空間和審美價值的視覺形象的藝術。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小學美術教案設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美術教案設計精選篇1
教學目標:
1.認識華表的造型特征,了解華表的象征意義。
2.運用繪畫、泥塑等造型手段表現心目中的華表形象,提高造型能力。
3、增強民族自豪感,培養民族精神。
教學重難點:
1、認識華表的造型特征,探究表現方法。
2、刻畫華表的細部特征,造型完整美觀。
教具學具:華表圖片、勾線筆、泥、各種紙盒、飲料瓶、手工工具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講授新課:
1、引導階段
從電影節華表獎的獎杯引入。提出探究“華表”的主題。(華表獎獎杯是一座小雕塑,它的原形就是人們常說的“華表”。“華表”到底是什么?)
2、發展階段
(1)學生分組上臺展示所收集的圖片及相關文字資料,用簡短的語言加以介紹。通過交流讓學生了解華表的來歷及其象征意義。教師對各組收集資料的情況進行點評和小結。
(2)教師播放課件組織學生欣賞各式華表,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華表的細部特征了解各部分的名稱和象征意義(典型代表_前的漢白玉華表柱,它是中華民族的象征,也可以說是象征中華民族的圖騰柱)。
引導學生感受華表雕塑古樸精美的整體風格。
(3)組織學生欣賞用不同的材料和造型手段表現的“華表”作品。教師重點講解或示范線描、泥塑、綜合材料組合等的基本表現方法。
(4)學生分區開展創作活動(繪畫、泥塑、綜合材料)。
三、展示評價階段
分組展示,組織學生欣賞同學的作品。學生自評談創作心得,教師點評,學生互評提出修改意見。
四、收集整理階段:回收可利用的材料,清理垃圾。
五、拓展與延伸:欣賞原始部落以及少數民族的圖騰柱,了解圖騰柱文化。
_前的華表是干什么用的
北京_前有一對漢白玉雕刻的華表,十幾米高的大石柱上,從下到上雕刻著精美的蟠龍流云紋飾,形態逼真,栩栩如生。柱的上部橫插著一塊云彩長石片,一頭大,一頭小,遠遠望去,似柱身直插云間,顯示著我國古代雕刻藝術領域中技藝精良巧奪天工的本領。
“華表”究竟是什么東西呢?說起來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遠在中國文字還未健全的時候,華表的前身就已經出現了。相傳在原始社會的堯舜時代,就有了類似的標志。堯曾把刮去皮一根的大木柱立在自己住處的外面,讓人們在木柱上刻寫意見,指責他的過失,讓他引以為鑒,因此該木柱又叫“誹謗木”,其作用類似今天的“意見箱”。后來在大路口上也設了誹謗木,并在木柱上端加一橫木,作為指明路站、識別道路的標志,因此又叫“華表木”或“恒表”。隨著原始社會的瓦解,奴隸制度、封建制度的解立,廣大人民群眾議論政治是非的權利被剝奪了,“誹謗木”上不能再刻寫“意見”了,而被刻上云龍紋,既當作宮殿前面的裝飾物,更作為皇權的象征。華表一般由柱礎、柱身、柱頂組成,明以后柱礎一般為蓮花柱座;柱身以圓形為主,也有八棱形、方形等,柱身一般雕有螭龍、卷草等圖案;柱頂上部橫一云板,稱為承露盤,盤中蹲坐一怪獸,叫“犼”。 古代傳說中,龍生九子,不成龍,而各有所好。九子之中有一形狀類似獅子,喜好守望的犼,常立于華表和房頂上。_前的一對華表的頂上,都有一個石頭蹲獸,頭向宮外;_后面還有一對華表,上面的蹲獸是頭朝宮內。據說這種石獸名叫“犼”,性好望。犼頭向內的,名叫“望君出”,是希望皇帝不要深居宮廷,沉湎于紙醉金迷的生活,而要經常出來看看自己的臣民;犼頭向外的,名叫“望帝歸”,是希望皇帝外出巡視完畢就馬上回宮,不要耽戀山水,快些回來治理朝政。當然,這只是古人對君王的一種虛幻的期望,另一方面,又是封建統治者欺騙、收買人心的伎倆。這個生動的傳說故事,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對皇帝寄存的美好愿望,同時也 流露出對統治階級的不懣情緒。
總之,華表是我國特有的古代文化遺產之一,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產物,它隨著歷史的發展而產生,也是隨著朝代的更替,逐漸改變著它的歷史作用。今天,它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標志之一,巍然屹立在_前。
小學美術教案設計精選篇2
教學目標:
1、 觀察感興趣的生物的外形、結構特征、模仿他們的樣子設計出有趣的建筑;
2、 通過觀察、比較感受建筑物的美,在學習中體驗發現和創造的樂趣;
3、 培養有喜歡大自然的情感,有創造性學習的愿望。
教學重點:
啟發學生由生物的外形特點聯想和設計奇妙的建筑。
教學難點:
如何設計出奇妙的建筑,讓生物的特點與建筑的特點巧妙地結合。
教學過程:
一、 引入課題
1、 將準備好的玉米棒、貝殼或仙人球實物帶入課堂,然后開始組織教學,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課堂用語:老師現在要拿一些很棒的東西給大家看:“這是什么東西?”你們可別小看這些東西哦,知道嗎?世界上有些非常的建筑還是模仿他們的樣子設計出來的呢!
2、拿一種實物出來提問,了解模仿它的原因(從實物的外形、結構特征和色彩去分析)。
提問:你知道為什么要模仿它的樣子設計嗎?
學生:因為它的形狀是圓的,表面長著很多刺,外形既特別又有趣。
問:那么有趣設計,你們覺得奇妙嗎?
好!那我們這節課就一起來學習“奇妙的建筑”,好嗎?
幻燈出示課題
(板書:奇妙的建筑)
二、探討與想像
1、剛才我們了解到有些建筑是模仿一些生物、植物或者是動物的樣子來設計的,那在我們學習設計建筑前先來觀看一些圖片,進一步了解建筑。
2、幻燈演示圖片:
(1)提問:看了這建筑讓你聯想到什么東西?好像是模仿什么東西的樣子來設計的呢?你覺得它哪里最奇妙,最獨特?
(2)除了剛才看到的這些奇妙的建筑,在生活和我們的周圍里,你還見過哪些奇妙的、讓你難忘的建筑嗎?
(3)同桌討論
小結:從剛才看到的建筑、你們有沒有發現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呢?是什么呢?
回答:他們的外觀、結構都很獨特,很奇妙。
(4)通過上面的探討,我們了解到這么美觀、奇妙的建筑物都是設計師設計出來的,你們想不想也來當一名設計師?
提問:誰來說說你準備設計一組怎么樣的奇妙建筑?
三、 引導設計
我們如何來設計一組奇妙的建筑呢?
想一想:
模仿什么東西把奇妙的建筑設計出來呢?
步驟:
1、 構思(模仿什么東西來設計?)
2、 起稿(畫出建筑的形狀)
3、 上顏色(注意色彩的搭配)
4、 調整畫面
四、 同桌討論后作畫。
五、 評一評,比一比
1、 作品展示:畫好的作品拿上展板展示。
2、 自我評價:作者發言,你設計了什么樣的建筑物?是怎樣想出來的呢?
3、 他人評價:你最喜歡誰的作品?為什么?(可以從建筑的奇妙、結構、特點和色彩去評價)
小學美術教案設計精選篇3
一、教學內容:課本第5—7頁。
二、教學目標:
欣賞優秀的卡通片,提高學生對卡通片的鑒賞能力。
了解、認識卡通形象的藝術特點,以及簡單的制作過程。
激發學生運用所學創作可愛的有個性的卡通形象的欲 望。
提高學生的造型表現能力。
四、教學重難點:了解、認識卡通形象的藝術特點,以及簡單的制作過程。
五、教學準備:卡紙。
六、教學設計
本課教學內容內涵很豐富,并且有一定的難度,學生非常感興趣。教師可根據當地條件和自己對教材的理解靈活地處理教材。一般教學過程可作如下安排。
活動一:欣賞感受——分析評述——掌握特點——設計表現——探討研究——課外延伸
活動二:了解方法——確定思路——創作表現——交流欣賞。
活動一可將欣賞和創作結合起來,首先給學生欣賞幾個經典的、積極向上的中外動畫片片段,美美地飽覽卡通明星的多姿風采。然后再讓學生講講最喜歡其中的那一個卡通形象,為什么?接著從片段中抽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卡通形象來分析評述其藝術特點。在分析時可采用直觀的方法,如:講解分析“唐老鴨”的形象特點時,將唐老鴨和生活中的鴨子放在一起,讓學生發現區別在哪兒?并讓他們自己總結,抓住生活原形的特點,運用夸張、變形、簡練、鮮明對比等一些卡通形象的基本的藝術特點,為自己喜愛的小故事中的主角設計形象。
在讓自己設計的卡通形象動起來這一環節,可讓學生根據書上的提示圖,自己探索制作方法。然后教師就一些難點問題提示后,利用課外做出來。
在這一階段讓學生掌握以下幾點:1、簡單了解卡通片的制作過程、方法;2、對優秀的卡通片有基本的鑒別能力;3、掌握運用卡通形象的藝術特點、造型規律進行卡通形象的創作。
活動二可由欣賞一本卡通連環畫入手,來了解創作卡通連環畫的簡單方法。創作過程如下:1、根據故事情節,將故事分為若干個場景(策劃文字腳本)。2、根據每一個場景構思畫面。注意每一副畫面都要清楚地表達出故事情節。3、創作繪制出每一副畫面。注意:構圖飽滿,主要的形象要突出;同一個角色在不同畫面中形象不能差別太大。4、整理裝訂。最后同學們將做好的連環畫互相交流觀看,并評出秀的卡通連環畫。在這一階段應讓學生將在動畫片中所學到的簡明、概括、夸張等手法,運用到連環畫中的人物和場景的創作繪制中去。作業要求:活動一:設計一個造型生動有趣的卡通形象并試著讓它動起來。活動二;將你熟悉的小故事改編成連環畫形式畫出來。
小學美術教案設計精選篇4
《面具》:
學習目標:
1、通過觀察分析了解貴州儺戲面具、藏戲面具、非洲面具的特點學習面具的文化,感受它的藝術魅力。
2、通過繪畫法來提高學生的造型能力和合作能力。
3、學習“油水分離”這一新技法中,體會美術學習的樂趣。
重點:面具文化的認識和學會用油水分離法來表現面具。
難點:學生對面具特點和風格的表現。
教具:演示紙張,課件
學具:油畫棒、油墨、拍刷、碟子、膠棒。
教法:情境教學法、直觀演示法、自主探究法
學法:小組合作法、實踐體驗法
學習過程:
組織教學:穩定紀律,檢查用具。
一、欣賞激趣,導入新課(3分鐘)
(出示圖片)同學們,你們知道這些人戴的是什么嗎?
生:面具。
生活中我們經常見到面具,你喜歡面具嗎?
你都在什么場合見過哪些面具?
今天老師帶領同學們一起來深入研究面具。(板書課題:面具)
二、參觀展廳,加以分析(5分鐘)
老師請來了一位小向導明明博士,帶領大家去參觀有趣的面具博物館。看他來了!在參觀面具博物館之前,同學們要仔細觀察認真分析里面的內容并且回答問題。
帶著問題欣賞(意圖:了解不同區域和國家的面具文化引導學生認識面具在生活中的作用以及面具產生的背景,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
第一展廳講解面具的來歷。
第二展廳欣賞兩種中國傳統戲劇中的面具:儺戲面具和藏戲面具,分別介紹他們的設計特點。
第三展廳欣賞國外的特色面具,分析非洲面具的設計特點。
第四展廳介紹生活中的面具形式特點。
引導總結:不同地區的面具特點不同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運用了夸張和變形的手法。(板書:夸張、變形)
三、變魔術,演示探究(5分鐘)
參觀了這么久都累了吧?老師給同學們變個魔術來輕松一下,好不好?(教師演示)
(小組討論)請同學們猜一猜這是用什么畫的?用了什么方法完成的?為什么這種方法可行呢?我們可以給這種方法起個什么樣的名字?
(油水分離法)
(課件演示一遍過程)你敢嘗試一下這種方法嗎?在嘗試之前還有什么問題嗎?
四、動手實踐,教師輔導(15分鐘)
四人一小組進行合作。畫一個創作出一幅你們小組喜歡的與眾不
同的面具。(培養孩子們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合作意識。)
五、你評、我評、大家評(5分鐘)
先出示評價樣題,再展示你們小組的面具,講一講你們的獨特構思,說說你最喜歡的作品,他的什么裝飾方法是你沒有想到的,值得你學習。
(注重生與生之間的評價,師主要給予肯定和鼓勵。)
六、創作“圖騰柱”(2分鐘)
繞著“柱子”轉一圈進行粘貼,拿到前臺展示。
八、欣賞作品展(3分鐘)
看到這樣的圖騰柱,你有什么感想?
九、拓展(2分鐘)
同學們做的太好了!生活中我們還可以用什么材料什么方法來制作面具呢?我們一起來欣賞(出示課件)。希望同學們課下能夠勇敢嘗試面具的創作。
小學美術教案設計精選篇5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學習簡單的攝影知識。
2、指導學生模仿記者進行采訪活動,了解美術記者的工作內容和具體的工作流程。
3、引導學生通過簡單的策劃,采訪,編輯和展示活動,感受美術記者工作樂趣和成功的喜悅。
重點難點:
1、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的各個過程,敢于采訪實踐,并樂于與他人合作。
2、對資料整理,編輯,展示工作產生興趣,能在某一環節中發揮自己的作用。
教具: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檢查學生用具準備情況
二、講授新課
1、引導階段
(1)做好學生分組采訪的組織工作。
(2)導入此課的內容,傳授美術記者的工作過程和具體要求。
(3)教師可先讓學生欣賞一些圖片文字展示的示范作品,激發學生強烈學習興趣。
2、發展階段
(1)、教師組織學生分組,組員共同擬訂采訪內容及活動計劃。
(2)、學生分組按計劃進行采訪活動。
(3)、按照計劃內容對采訪記錄資料進行整理編輯。鼓勵學生通過集體構思設計,選定喜愛的色彩和排版形式,利用各種材料工具,制作出一幅生動有趣的,圖文并茂的主題性展示作品。
三、學生作畫,教師輔導
在作業過程中要激勵學生大膽,自由地創意和制作。
四、作業展評
作業完成后讓學生進行互相評價,欣賞其他同學的作品。
五、課后拓展
1、鼓勵學生積極地尋找進行拍攝,采訪實踐的機會,去創作更生動有趣的形象,報道展示更有意義的事物
2、利用模擬活動培養學生多方面具體能力的方法研究。
3、指導學生如何利用某一主題或活動去發現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研究。
板書設計:
美術小記者
小學美術教案設計精選篇6
課時:2課時
[教材簡析]
一樣物體在另一樣物體的前面,就產生了重疊。一樣物體在另一樣物體的上面,也會產生重疊。在本課的內容里,通過教師的啟發、引導,使學生認識到景物的前后遮擋關系的普遍性和合理性。使學生能夠在今后的繪畫實踐中有意識的注意觀察對象,發現它們的前后遮擋關系,并且能輕松的在畫面中表現出來。
[教學目標]
讓學生對生活中很普遍的、合理存在的遮擋現象有初步的認識,促進學生有意識的注意觀察和表現遮擋關系,并通過自己動手制作的過程進一步增強理解。
通過繪制過程滲透三度空間概念,培養和鍛煉動手動腦的能力。
[教學重點]
遮擋關系
[教學難點]
繪制過程中出現的重疊表現問題。
[教學構想及方法]
通過欣賞藝術作品和教師的講授和演示,使學生對生活中很普遍的、合理存在的遮擋現象有初步的認識,促進學生有意識的注意觀察和表現遮擋關系,并通過自己動手制作的過程進一步增強理解。。
[教具、學具準備]
實物投影儀、教材、范圖。
教與學活動的過程:第一課時
施教時間:3月1日——3月3日
活動一:
引導學生觀察前后景物的遮擋關系,導入新課。
在生活中我們也常常遇到這種現象:
1、一盤水果(端出實物)
2、教師做站立在講臺后邊的動作
3、請一個小朋友擋在教師的前邊站立
活動二:
我們把這種現象叫做“遮擋現象”,如果我把它們畫成這樣就不對了,(出示圖片)因為沒有了遮擋現象,是不真實的,必須畫成下邊圖中的樣子,(出示圖片2),出現了遮擋關系也就真實了。
實物投影儀演示:為了表現遮擋關系,就要先把前邊的東西畫好,后邊的東西露出多少畫多少,被遮擋的部分不畫,畫面就正確了。
畫面上有前有后的東西,前邊的東西在較低位置上,后邊的東西在畫面較高位置上,才能看出遠近關系。
活動三:
學生作業,教師巡回輔導
※畫出或用紙剪出動物、人物,進行重疊排列。
※也可畫疊羅漢圖
活動四:作業展示,教師小結。
第二課時
施教時間:3月3日——3月5日
活動一:
※講評優秀作業,引導學生觀察前后景物的遮擋關系。
※展示立體圖書或立體賀卡,引發學生興趣。
活動二:
1、觀察分析:它們的特點是有前有后,有的還能分出近的景物、中間的景物和遠的景物多種層次。這些形象是如何立起來的呢?立的方法很多,今天我們就學習其中的一種。
2、教師像變戲法似的將教具底邊折一下,在折出的小邊上抹上乳膠,貼在底板紙上,汽車就立起來了。請幾個小朋友也這樣幫忙折和粘,立體的街景很快出現。
3、分析立體街景的層次關系:有前后層次就會出現遮擋現象。大家看,前邊的汽車折擋住中間汽車的頭或尾,這些汽車又遮擋住后邊樹和樓房的底部,我們既看見了前邊的汽車,也看見了遠處樹和樓房沒被遮擋的部分,畫面效果很好。
※制作步驟:
1、用一張8開紙作基礎,從中間對折。
2、在后邊里面上用油畫棒或彩色水筆畫出背景處的山、云、太陽或星星、月亮、樓房……
3、用小塊紙畫出前面的景物中的平房、樹、郵筒、行人,并留出一部分粘貼的紙邊。
4、按照場景,依次粘貼。
活動三:
學生作業,教師巡回輔導。
活動四:
作業展示,教師小結
板書計劃:課題
范畫
作業展示
札記:
上這節課時,我鼓勵學生們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來完成一幅至少八開大小的作業,由小組討論決定來做什么,然后組長根據個人的特長進行合理分工。開始時我有些擔心:萬一大家意見不統一,或者合作的作業在大小、粘貼位置上不合適怎么辦?在合作中也確實有的小隊出現了這樣的問題,但沒等我“出面”,孩子們自己迅速的調整了合作方法和態度。最后各組的作業構圖都很飽滿、顏色鮮艷、形象豐富,最重要的是“重疊”這一作業難點解決的棒極了!看來經過一年半的訓練,孩子們不光學會了在美術作業時的合作,還學會了在與別人的意見不和時能夠冷靜地思考、討論,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也就是說,他們初步體會到了“如何待人處世”。
小學美術教案設計精選篇7
教學目標:
復習、鞏固水墨畫的基礎知識。即,工具材料,用筆用墨。學習幾種動物的畫法。
教學重、難點:
訓練學生的用筆、用墨。用筆用墨的技法、技巧,以及動物的造型。
教學過程:
一、簡要地復習國畫的基礎知識和用筆用墨等作畫技巧。
二、教師出示幾幅動物的水墨畫,并結合課本的范圖,引導學生進行欣賞。
a.欣賞靈活多變的用筆,加深中鋒、側鋒以及點筆的了解。
b.欣賞用墨焦、濃、重、淡、輕五色,加深學生對墨色的了解。
c.構圖以及動物的造型。
d.欣賞名家名作,了解名家的風格及其代表性作品。了解幾位畫壇大師,
激發學生對傳統藝術的熱愛。
三、教師現場示范,讓學生直觀了解作畫的全過程,并歸納出步驟:
a.講解歸納動物的大形體。
b.講述調墨、調色。
c.分步作畫,講解畫動物的先后順序。
d.修改調整完成。
四、布置作業,畫兩幅自己喜歡的小動物——麻雀、蝦。
五、老師巡回指導,主要是用筆、用墨以及動物的造型。
六、征集作業、講評,提高審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