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食品安全教育教案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小編帶來幼兒園食品安全教育教案5篇,希望大家喜歡。
幼兒園食品安全教育教案篇1
活動目標:
1.初步感知生活中的物體體積的大小不會因位置、方向或形態的變化而變化。
2.嘗試用體積守恒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3.發展幼兒的判斷推理能力。
活動準備:
1.座位擺成半圓形。
2.在科學活動區擺放積木、橡皮泥、泥工板、泥工工具、水果、水果刀等以備操作。
3.大蘋果、香蕉各一個,水果刀一把。
4.圖片、筆與幼兒人數相同。
活動過程:
一、老師與幼兒一起玩游戲"變變變"。
在指定范圍內大家邊走邊拍手說兒歌"我變我變,我變變變。"當念到最后一個"變"字時,幼兒根據想象做任意動作并保持不變。如小兔、小狗等動物,大山、小花等自然物體,看書、做操等動態姿勢等。老師拍手,幼兒恢復立正姿勢,重復游戲。
二、每一遍游戲后請幼兒說說自己模仿的是什么,并提問幼兒:雖然大家變成了大山、小兔子、房子……但還原后你覺得自己有變化嗎?有沒有長高、變矮?有沒有變胖、變瘦?你有沒有多個小腳丫?有沒有少個小耳朵呢?(每次提問孩子們都會邊哈哈大笑邊說"沒有",還用動作證實)小結:原來不管我們做什么樣的動作還原后都和原來一樣,沒有變化。
三、再次和幼兒玩游戲"變變變",一起變成小貓輕輕走回自己的座位。
四、講故事《蘋果變多了》(故事附后)。教師邊講故事邊操作演示切蘋果。講完后根據故事提問:小熊的蘋果真的變多了嗎?根據幼兒的回答,老師把切開的蘋果多次合起來再分開,以幫助幼兒判斷分析。
師幼一起討論、小結:雖然蘋果被切成了四塊,但合起來后還是原來那個蘋果,沒有變多,也沒有變少。
五、游戲"變了嗎"。
1.先從正面觀察教室里鋼琴、電視機、桌椅等,再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最后回到正面,看看他們有無變化。
2.教師用五塊大型積木先后搭建成房子、小橋、小汽車等,請幼兒判斷積木雖然搭成了不同的造型,但積木的數量、大小、多少有無變化。
3.幼兒任意玩橡皮泥,塑好一個造型后就還原,看橡皮泥是否有變化,有沒有多或少。
六、幼兒看圖玩游戲(圖示附后)。
1.找相同。看看三排美味食物中,哪兩個食物一樣大,在一樣大的后面打radic;。下面有五塊積木,看看哪兩座房子是用這五塊積木搭成的,把他們圈起來。
2.數方塊。下面是用許多同樣大小的積木搭成的造型,看看哪兩組用的積木一樣多,把積木數量相同的造型連起來。
七、做完圖片游戲的幼兒到活動區游戲:玩橡皮泥、搭積木、切水果。在動手操作中鞏固對"體積守恒"的認識。
活動延伸:
1.請幼兒在家幫爸爸媽媽分蛋糕、水果等,感知體積守恒。
2.請家長引導幼兒在家里、戶外從不同角度觀察家具、建筑、花草樹木等,感知體積守恒。
活動反思:
1.本活動的組織來源于幼兒生活,解決的是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是幼兒感興趣的事,符合幼兒的年齡特征及實際需要。
2.活動自始至終都是在輕松愉快的游戲中進行的,充分體現了活動的游戲性,體現了"玩中學"的教育教學理念。
3.活動中教師不是單純的教授,而是以啟發引導為主,引導幼兒主動探索、思考,尋求答案,使幼兒主動而非被動地參與活動。
4.活動注重幼兒的動手操作,為幼兒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材料,讓幼兒在動手操作中自主思考,充分調動各種感官,達到活動目的。
幼兒園食品安全教育教案篇2
活動背景: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長為孩子提供的飲食也越來越富有營養,但依然有許多家長抱怨孩子不能好好吃飯,孩子的健康不能得到保證,原因是許多幼兒有一些不良的飲食衛生習慣,如:不吃早飯、大量喝飲料、吃冷飲、不定時大便等。為了使孩子們明白食物在體內消化吸收的過程,養成良好的飲食和衛生習慣,學習保護自己的健康,我創編了《小豆子的旅行》教材并設計了本次活動。
活動目標:
1、讓幼兒了解各消化器官的功能和食物在人體內消化吸收過程
2、學習簡單的自我保護方法
3、培養幼兒良好的飲食和衛生習慣
4、知道人體需要各種不同的營養。
5、了解吃飯對身體健康的影響,能按時吃飯,不挑食。
活動準備:
(1)電腦制作《小豆子的旅行》(或圖片及小豆子旅行的故事錄音)
(2)健康知識卡片、消化圖、自制健康行為棋
活動過程:
一、觀看“小豆子的旅行”,了解各器官的功能
今天,有顆小豆子要到淘淘的消化器官中去旅行,它會看到些什么,里面會發生什么事呢?請小豆子來告訴我們。
(1)放第一段食物從口腔到食管的動畫。
提問:小豆子從哪里進去?看到了什么?
(2)放第二段,了解胃的功能。
提問:胃有什么作用?
小豆子在胃里還看見了什么?
我們怎樣來保護我們的胃呢?
小結:以后我們要注意,少吃冷、硬的東西,少吃零食,不吃不干凈的東西,不能吃得太飽,也不能餓壞了胃,要吃飽早飯少喝冷飲。
(這一部分的目標是讓幼兒在了解胃的功能的基礎上知道不良的飲食習慣會使胃生病。)
(3)放第三段,提問:小豆子到哪里去?(小腸)小腸有什么用呢?
小豆子在小腸里看到些什么呢?
小豆子為什么沒有從小門里出去呢?
(這一部分的目標是讓幼兒知道食物沒有被磨碎就不能被身體吸收利用。)
(4)第四段錄音。
提問:小豆子又到了哪里呢?
大腸里都是些什么呢?什么叫殘渣?能不能讓殘渣長時間在體內呢?
小結:我們小朋友要定時大便。
二、分組找順序排圖
我們知道了每個消化器官的用處,現在,老師為每組小朋友準備了一套圖片分別表示每個消化器官的工作情況,請各組小朋友合作,按照剛才小豆子旅行的順序排列出來。然后,講一講為什么這樣排?
(圖略)
在觀察圖片基礎上討論如何保護各消化器官
例:
(1)如何保護牙齒,保持牙齒的鋒利。
(2)食管旁邊有一把小鎖,平時是關閉。如邊吃飯邊講,就會把食物嗆入氣管。
(3)大腸里的殘渣都是些臟的東西,所以大便以后要洗手。
(這一部分的目標是通過形象的圖片進一步了解各器官的功能及消化的順序。)
三、進行健康知識有獎搶答活動,把幼兒分成四隊。
準備些圖片,上面有的行為是對的,有的是錯的,當教師出示圖片時馬上搶答對還是錯?為什么?回答得又多又對者為優勝。
內容有:小攤下吃東西、喝酒。運動后馬上喝水,飯后劇烈運動,吃湯飽飯等。
延伸活動:玩健康行為棋,(棋譜上都是一些生活習慣方面的內容)
1、老師講一下下棋的規劃。
2、幫助幼兒理解棋盤上圖的意思。
3、自由結合下棋。
活動評析:本活動選取內容接近幼兒生活受到孩子們的歡迎。活動的第一部分,通過一顆沒有被嚼碎的小豆子去淘淘體內旅行時的所見所聞,形象地表述了食物旅行的經過和不良生活習慣對消化器官的損壞,知識容量較大,但通過動畫這種形式使孩子們非常投入,并在不知知覺中接受,第二、第三部分通過動手給消化圖排序,使幼兒進一步明白了食物旅行的順序和各消化器官的功能,并通過細致觀察圖片發現進食時應注意的問題,活動第四部分意在讓幼兒知道消化系統的功能和作用的基礎上引發開去,使幼兒關注平時的生活衛生和飲食習慣,這部分的內容起到鞏固和延伸的功能。為了使幼兒掌握的知識能落實到日常的行為中,并形成習慣,我設計了延伸活動――玩健康行為棋。整個活動運用了多種形式做到動靜交替,充分調動了幼兒的多種感官,幼兒主動性強、同時也體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使活動傳遞給幼兒的信息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和趣味性。
幼兒園食品安全教育教案篇3
活動目標:
1.了解人吃了食物后,食物在身體內經過的路線,以及身體內一些器官的作用。
2.愿意用表演的形式來介紹食物在身體內經過的路線。
設計思路: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長為孩子提供的飲食也越來越富有營養,但依然有許多家長抱怨孩子不能好好吃飯,孩子的健康不能得到保證,原因是許多幼兒有一些不良的飲食衛生習慣,如:不吃早飯、大量喝飲料、吃冷飲、不定時大便等。為了使孩子們明白食物在體內消化吸收的過程,養成良好的飲食和衛生習慣,學習保護自己的健康,結合教材并設計了本次活動《食物的旅行》。
活動準備:
1、影像資料,嘴、食道、胃、大腸、小腸等角色頭飾。
2、翻牌
活動重點:了解身體器官的作用,知道食物在身體內經過的路線。
活動難點:難點:在集體協商的基礎上進行合作表演。
活動預設流程:
一、觀看影像:了解食物在身體里旅行
1、知道我們每天吃的食物都到那里去了嗎?
2觀看影像,了解食物在身體里旅行。
二、表演活動:跟著食物在身體里旅行
1、分組商討、表演
(1)共同商量、探索怎樣表現食物在身體里旅行過程。
(2)分角色進行嘗試,教師進行指導。
(3)幼兒進行角色表演(分組)
2、討論,演示
(1)對照人體內臟模型圖,食物在身體里行進的路線:口—食道—胃—小腸—大腸—便便。(進行糾正)
(重點指導一個點:如:進入胃的一個表現)
(2)再次演示
3、合作表演
進行完整表演(1—2次)
三、知識競賽
搶答題:
燒烤美味又營養
小孩也可以喝酒
運動后馬上喝水
飯后劇烈運動
吃湯泡飯好又快
必答題:
(1)如何保護牙齒?
(2)可以邊吃飯邊講?
(3)大便以后要洗手?
(4)怎樣保護我們的胃?
價值分析:影像資料觀看,了解食物進入人體的過程。
價值分析:從表演活動中進一步獲知食物在身體里經過的路線。
幼兒園食品安全教育教案篇4
活動設計背景
這節活動的選材關注了當前社會的熱點話題——食品衛生安全。
在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的提高地同時,一些不法分子為了謀利,將各種各樣的垃圾食品帶入市場。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嚴重的危害。為了避免這種危害,我們首先應該擁有一些安全食品的常識,那么孩子也不例外。所以想通過本次活動,使孩子們具備選擇安全食品的最基本的能力。逐步的建立起購買食品應具有的自我保護意識。其次本次選材也遵循了綱要精神——科學教育生活化,學習身邊的科學。食品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利用身邊的事物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為幼兒認識周圍世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提供了獲得直接經驗的前提和可能。
活動目標
1、情感目標:喜歡參與科學探究活動,能主動的發現食品包裝袋上的各種標志。
2、技能目標:能觀察各種食品包裝袋上的圖文標志,理解不同的標志代表不同的含義。
3、態度目標:知道食品包裝袋上應具備這些標志的食品才是安全的,有自我保護的意識。
4、培養幼兒敏銳的觀察能力。
5、加強幼兒的安全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引導幼兒觀察、發現食品袋上的標志,并理解不同標志的含義。
難點:知道食品包裝袋上應具備哪幾種標志的食品才是安全的,并在表格中找出各類標志。
活動準備
1、收集各類帶有不同圖文標志的食品包裝袋布置成超市。
2、用白紙遮住底部文字注解的各種食品標志圖片。
3、大小表格、小小質檢員掛牌、鉛筆、兩個不同顏色的大塑料籃和六個小籃子。
活動過程
一、游戲引入,發現標志。
1、以幼兒購物引入活動,提出問題。
問:“你選的是什么食品,你為什么選它?原來很多小朋友只是通過包裝袋的漂亮、感覺這種零食很好吃來選擇食品的,其實食品包裝袋上有很多的秘密——各種標志,它們分別代表食品是安全的、綠色的、沒有過期的?小朋友們,你能把它找出來嗎?”
2、幼兒通過觀察,找出包裝袋上有的各類標志。
二、主動探索,理解標志。
1、老師將幼兒找出來的主要標志以圖片的形式貼于黑板上。
(1)質量安全
(2)食品的身份證
(3)食品安全食用期
(4)綠色食品
2、請幼兒猜猜每個標志分別所代表的意思。
問:“這些包裝袋上的秘密被我們找出來了,那它們分別代表什么意思呢?你能告訴我嗎?你是怎么知道的?”
3、教師歸納、總結標志的正確含義。
三、加深理解,討論危害。
問:“小朋友們,原來食品包裝袋上有那么多的標志,有了這些標志就說明食品是安全的、合格的;如果我們不認識這些標志,吃了什么標志都沒有的那種不合格的食品,會發生怎樣的后果呢?
四、扮演角色,檢查標志。
1、老師出示大范例,講清填表的細則。
2、幼兒扮演小小衛生質檢員,到超市檢查食品袋上的標志,并將合格、不合格的食品分類放。
3、請幼兒拿著表格分享講述自己檢查的結果,將不合格的食品進行銷毀,結束本次活動。
教學反思
我覺得本次活動的亮點就是充分的體現了幼兒的主動性,以孩子的主動觀察、探索為主。以及教師的退位。在活動中,從最初幼兒找出各種標志,通過觀察猜想它們的含義到在表格中檢查標志,分類找出食品,處處體現出教師在活動中的退位,使幼兒成為了本次活動的主體。充分的體現了孩子的主動觀察和主動探索。
幼兒園食品安全教育教案篇5
教學目的:
讓學生了解食品衛生安全知識,認識食物中毒特征,提高自我救護意識,預防發生食物中毒。
初步培養幼兒的安全意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
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判斷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有些學生在吃了一些食品之后會有腹瀉、腹痛、嘔吐等現象。
2、讓學生說一說怎樣區分問題食品,預防食品中毒。
二、重點
1、認識食物中毒特征。
胃腸道癥狀:腹瀉、腹痛,有的伴隨嘔吐、發熱
2、提高自我救護意識出現上述癥狀,應懷疑是否食物中毒,并及時到醫院就診,同時報告老師。
3、預防發生食物中毒a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勤洗手特別是飯前便后,用除菌香皂,洗手液洗手b不吃生、冷、不清潔食物c不吃變質剩飯菜d少吃、不吃冷飲,少吃、不吃零食e不要長期吃辛辣食品f不要隨便吃野果,吃水果后不要急于喝飲料特別是水。
g劇烈運動后不要急于吃食品喝水。
h不到無證攤點購買油炸、煙熏食品,盡可能在學校食堂就餐。千萬不要去無照經營攤點飯店購買食品或者就餐。
i不喝生水,建議喝標準的純凈水。從家里所帶腌制品在校不能超過2天j謹慎選購包裝食品,認真查看包裝標識、廠家廠址、電話、生產日期是否標示清楚、合格。查看市場準入標志(QS).
三、要牢固樹立"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思想,因為它關系到我們全體師生的身心健康問題。希望同學們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要引起注意,如果忽略了這項,其后果不堪設想
活動反思:
“民以食為天”,我們每天都要吃食物,但我們的食物安全嗎?這是值得我們探究的問題。特別是現在很多的孩子熱衷于垃圾食品,肯德基、薯片、可樂、口香糖更是孩子們的最愛。這些食品雖美味可口卻含有很多的食品添加劑,長期食用定會危害人體健康。因此,通過本課的學習,旨在幫助寶寶形成正確的食品安全觀念,增強寶寶的食品安全意識,掌握在日常生活中相關的食品安全知識,從而提高安全系數,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