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音樂游戲教學教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下面小編帶來幼兒音樂游戲教學教案5篇,希望大家喜歡。
幼兒音樂游戲教學教案篇1
教學目標:
通過欣賞《牧童短笛》,感受樂曲不同段落的情緒,了解作品的曲式結構。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感受樂曲不同樂段的節奏、速度及音樂情緒的特點。
教學難點:
采用多種教學策略,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記憶作品不同樂段的主題。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首描寫牧童的樂曲,這首樂曲聞名中外,是由我國著名作曲家賀綠汀先生創作的。它的名字叫《牧童短笛》,讓我們一起來聽聽,它是由什么樂器演奏的?
二、新作賞析,目標落實
(一)初次聆聽,整體感知。
1、初次聆聽歌曲
問題設置:這首樂曲是由什么樂器來演奏的?
2、引出樂器鋼琴,教師簡介鋼琴。
3、二次聆聽,加深樂曲的印象。
問題設置:這首樂曲的速度是怎樣變化的?
(二)分段賞析,走進音樂。
1、第一樂段賞析
①聆聽第一樂段,學生感受樂曲情緒。問題設置:同學們聽聽這段樂曲的情緒是怎樣的?
②指導學生視唱第一樂段主題旋律,加深印象
③反復聆聽第一樂段,鼓勵學生用身體動作體驗樂曲情緒。
2、第二樂段賞析
①聆聽第二樂段,感受樂曲速度、情緒的變化。問題設置:同學們聽聽這段樂曲的速度和情緒是怎樣的?
②反復聆聽第二樂段,激發學生為樂曲加伴奏。
3、第三樂段賞析
①聆聽第三樂段,感受“加花”手法所表現的意境。問題設置:同學們聽聽這段樂曲和哪一段相似?
②指導學生視唱第三樂段主題旋律,加深印象
③引導學生將兩段相似的音樂進行對比,進一步感受“加花”手法的表現力。
④反復聆聽第三樂段,用心體驗樂曲恬靜、安逸的情緒。
4、教師對樂曲進行小結
三、作者及作品簡介
1、了解賀綠汀
2、教師講解作品的創作背景
四、再次聆聽,體會樂曲的民間風格。
學生聆聽音樂,課件播放中國水墨畫——牧童放牧的情景
五、達標檢測,當堂反饋:
教師分別彈奏《歡樂的牧童》、《牧童》和《牧童短笛》的樂句,當《牧童短笛》的樂句出現時,學生快速舉手示意。
六、拓展延伸,小結升華
(一)拓展欣賞
多媒體欣賞朗朗現場演奏的《牧童短笛》,進一步感受樂曲的情緒。
(二)課堂小結,情感升華
1、教師簡單小結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2、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欣賞其他版本的《牧童短笛》,如手風琴版、長笛版的。
幼兒音樂游戲教學教案篇2
活動目的:
1、通過欣賞樂曲《小鳥捉蟲》,培養幼兒對音樂的感受力,引導幼兒初步理解和想象樂曲中鳥飛和小鳥捉蟲的音樂形象。
2、培養幼兒聽賞樂曲的興趣,初步讓幼兒知道ABC三段體曲式。
3、復習《小鳥醒來了》,要求幼兒能連貫、愉快地演唱這首歌。
4、熟悉歌曲旋律,為歌曲創編動作。
5、能大膽表現歌曲的內容、情感。
活動準備:
1、春天背景圖一幅:圖片小鳥飛、小鳥捉蟲各一只。
2、各色正方紙,事先教幼兒會折疊小鳥頭飾。
3、配琴老師先熟悉鋼琴曲《小鳥捉蟲》。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1、律動進場.
(教師彈小鳥飛樂曲)幼兒依次隨著音樂飛進教室入座,(做發音練習時請小朋友身子坐直,用自然聲發音、唱歌)。
2、組織幼兒做發音,練習曲:《布谷鳥叫》
二、基本部分:
1、復習歌曲《小鳥醒來了》。
(1)師生齊唱一遍,(要求幼兒聲音連貫,歌曲要唱得快樂,第一段,表現小鳥醒來,愉快見媽媽。第二段,表現小鳥洗臉,整理羽毛,快樂的心情。第三段,小鳥作早操,展翅高飛。最后一句要唱得慢,表現小鳥飛走了。
(2)幼兒聽音樂,再輕聲唱一遍。
2、欣賞鋼琴曲:《小鳥捉蟲》
(1)師:現在請小朋友欣賞一首很好聽的鋼琴曲。名字是《小鳥捉蟲》,請你們聽一聽小鳥在干什么?(幼兒完整欣賞一遍鋼琴曲)聽完整首樂曲后,啟發幼兒講出:小鳥從飛出來-捉蟲-飛回的情節。(請1--3名幼兒回答問題)。
(2)讓幼兒逐段欣賞樂曲。
第一段:啟發幼兒說出這段音樂表現出優美舒展:春天來了,小草、樹枝都發出了新芽,小鳥飛舞著翅膀,歡快地在森林里自由自在地飛翔,唱歌。(教幼兒邊聽音樂邊做小鳥飛得動作)。
第二段:請小朋友聽聽第二段跟第一段的音樂有什么不同?小鳥在干什么?啟發幼兒講出小鳥捉蟲的情景,啟發幼兒講出這一段音樂非常歡快:啊,草地多美,小鳥在草地上看到有一些小蟲,高興地學著媽媽地樣子捉起蟲來。(教幼兒邊聽音樂邊做小鳥捉蟲的動作)第三段:老師:小鳥又在干什么?這一段音樂與第二段音樂有什么不同?啟發幼兒說出樂曲很優美、自由:小鳥在草地上吃了很多蟲子,吃飽了,高高興興飛回家了。(請幼兒邊聽邊做動作)
(3)老師小結:第三段音樂與第一段完全一樣,這樣的曲叫三段體(幼兒重復一遍三段體)。讓幼兒完整地欣賞音樂一遍。老師用圖片教具演示、講解整首鋼琴曲。(請2--3名幼兒敘述音樂所表達的內容)
(4)老師拿出紙,教幼兒折疊小鳥頭飾,幼兒在鋼琴曲《小鳥捉蟲》的音樂聲中折疊小鳥頭飾。
三、結束部分
做好的小鳥頭飾戴在頭上隨音樂做小鳥--捉蟲--鳥飛出教室。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圍繞小鳥學捉蟲這個故事情節展開的,通過鳥媽媽帶幼兒出來做游戲,鍛煉幼兒的基本動作,再以鳥寶寶很餓這一問題,激發幼兒學習捉蟲的興趣,主動地探索、嘗試捉到蟲子的方法,鍛煉踮起腳跟摘物的能力,讓幼兒在活動過程中不僅學到本領,還能培養克服困難的勇氣。這正迎合《綱要》中指出的:“用幼兒感興趣的方式發展基本動作,提高動作的協調性、靈活性。”
在整個活動過程中,為幼兒創設了游戲情景氛圍,豐富的游戲活動使幼兒注意力集中、活動積極性高、情緒激動、心情愉快,一系列的游戲圍繞目標展開、層層深入、銜接自然。整個活動不僅發展了幼兒的多種運動能力,也讓幼兒在活動中了解了知識、明白了道理,同時還獲得了心理上的滿足。
不足之處:
1、在第一環節引領幼兒游戲時,由于隊伍太長,后面的幼兒不能清楚地看清教師的示范動作,使得少數孩子動作凌亂,不知所措。
調整:游戲前先向幼兒講清楚,然后在進行游戲
2、游戲環節時,由于準備不夠充分,幼兒摘到的蟲子沒處放,使得幼兒在下面的環節中過多的關注自己手中的蟲子,影響了活動效果。
調整:課前為幼兒每人準備一個小口袋縫制在幼兒衣服上。
幼兒音樂游戲教學教案篇3
教材分析
模仿成人世界是孩子的天性,《大鞋小鞋》這首歌曲的主要特征是前后兩段在速度和力度有變化,主要是因為穿爸爸的鞋子和寶寶的鞋子時產生的鮮明聲音對比。大班幼兒音樂教育目標中“能把生活中所感受到的、思考的事情用身體動作大膽地、有節奏地隨意表現出來。學習基本的踮步, 踢踏步”,因此通過這樣一個活動讓幼兒在感受兩種不同音樂中表演,在表演的情境中滿足他們的需要,感受歌曲的趣味性。
活動目標
1.掌握踮步走、踢踏步的動作,能隨音樂有節奏的舞蹈游戲。
2.能根據歌曲內容大膽的創編動作,有表情的進行表演。
3.體驗與同伴一同舞蹈、游戲的樂趣。
活動準備
幼兒提前學唱歌曲,與幼兒人數相等的彩環。
活動過程
1.唱《大鞋小鞋》歌曲,回憶歌曲內容。
2.學一學,引導幼兒掌握基本步伐。
(1)學習踢踏步。
①提問:小朋友,在歌曲里穿上爸爸的大鞋是怎樣的?引導幼兒通過拍手、跺腳的方式,掌握動作的節奏。
②教師示范動作:看看我穿上爸爸的大鞋是怎樣的。
③幼兒通過練習掌握動作。重點幫助幼兒掌握兩腳間重心的移動。
(2)學習踮步走。
①提問:穿上娃娃的小鞋是怎樣的?走起路來是什么樣的?
②教師進行示范,引導幼兒圍成圓圈練習向前、向后、轉圈的動作。
3.引導幼兒根據歌曲內容創編動作。
(1)完整播放歌曲。
提問:還可以用哪些動作進行表演?
(2)幼兒隨音樂邊演邊唱。
(3)師幼共同確定表演的動作,并進行練習。
①引導幼兒進行舞蹈,教師針對幼兒舞蹈中的問題進行示范指導。
②幼兒面對面進行舞蹈,重點引導幼兒注意舞蹈時的交流,及動作的整齊到位。
4.引導幼兒在舞蹈基礎上進行游戲。
(1)教師交代游戲玩法。
在舞蹈結束后,孩子們進行 3 次剪刀石頭布的游戲,勝者原地不動, 輸了的從隊員的后面跑到隊尾,其他隊員隨之調整位置,舞蹈繼續開始。
(2)請一組幼兒進行嘗試,幼兒集體進行練習,教師根據情況進行引導。
(3)教師與幼兒一同隨音樂進行舞蹈游戲。
幼兒音樂游戲教學教案篇4
活動目標:
1、學唱歌曲《夏》,能初步唱準歌曲中的象聲詞“轟隆隆”“嘩啦啦”“呱呱呱呱”。
2、用拍節奏的方法掌握歌曲節奏。
3、能注意傾聽同伴與教師的歌聲,較協調一致地唱歌。
4、能唱準曲調,吐字清晰,并能大膽的在集體面前演唱。
5、感受樂曲歡快富有律動感的情緒。
活動準備:
1、初步了解夏天的氣候特征和自然現象(前期豐富)
2、《小朋友散步》《下雨啦》的音樂
活動過程:
一、游戲《小朋友散步》導入老師與幼兒一起跟隨音樂,表現小朋友睡覺——起床——散步——打雷——下雨——回家的一系列動態(在此過程中鼓勵幼兒表現與別人不一樣的動態,調動幼兒的積極情緒)
二、學習歌曲
1、提問引起興趣,學習歌詞
(1)打雷啦,會發出什么樣的聲音呢?誰來學一學?(掌握轟隆隆)
(2)嘩啦啦,是什么聲音啊?是下大雨還是小雨呢?(嘩啦啦,下大雨)
(3)下大雨啦,小青蛙會干什么呢?(呱呱呱呱叫)
2、跟隨節奏念歌詞
(1)跟隨老師的節奏學念歌詞
(2)重點練和_X的節奏型,可以引導幼兒用拍手、拍腿或拍身體的其他部位來表現這兩個節奏型。
3、學習歌曲《夏》
在旋律的伴奏下唱出歌曲《夏》,鼓勵幼兒邊拍出歌曲的節奏邊演唱歌曲
三、結束。放松游戲《下雨啦》
在有雨聲的音樂中參與音樂活動,體驗即興舞蹈的快樂與奔放。
幼兒音樂游戲教學教案篇5
活動目標:
1.學習有感情地對唱歌曲,并愉快地參與游戲。
2.熟悉同伴名字,初步學習有禮貌地交往。
3.對音樂活動感興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樂。
4.啟發幼兒按照原歌詞的結構,創編新歌詞并演唱。
活動準備:
小猴及小熊的貼絨、布偶、頭飾若干,節奏卡等。
活動過程:
一、練習節奏
1.請小朋友聽老師拍節奏,猜猜是什么小動物來了。
2.出示貼絨小猴及節奏卡。小猴是按這個節奏跳出來的:"小猴,跳跳跳。"
3.出示巾絨小熊,引導幼兒按節奏說:"小熊,走走走"。(這個環節重點練習節奏,貼絨小猴、小熊隨著節奏在節奏卡上跳躍,能使幼兒獲得直觀印象,自覺把歌詞與節奏聯系起來,為后面學習歌曲打下基礎。)
二、欣賞歌曲
1.咦!小猴、小熊怎么豎起了耳朵?它們聽到了什么聲音了嗎?
2.兩位教師分別扮演小猴、小熊對唱,幼兒完整欣賞。
3.這首歌幾個人唱?和其他的歌曲有什么不一樣?(教師神秘的表情和口吻很快把幼兒的興趣調動了起來。兩位教師的表演使幼兒很好地理解了什么是對唱。)
三、學唱歌曲
1.幼兒分句學唱一遍,重點練習"你是___"這一句。(為使幼兒準確地掌握旋律,教師教唱時采用單手旋律伴奏。)
2.幼兒整首跟唱兩遍。教師提示幼兒最后一句要唱得輕巧、跳躍,表達高興的心情。(整首跟唱時每次都替換填入幼兒的名字,能保持幼兒的興趣,調動幼兒良好的情緒體驗。)
四、師幼游戲
1.教師扮客人敲門,幼兒扮主人,師幼對唱。
2.師幼相互換角色對唱。
3.請幾名聲音響亮的幼兒扮客人,與全班幼兒對唱,教師伴奏,并用眼神、手勢提示。
五、表演布偶
1.小猴和小熊聽了這么久,也學會了,我們來看它們的表演好嗎?(當幼兒感到疲勞時,而偶表演能再次引起幼兒的注意,并使他們在欣賞中得到休息。)
2.小熊請小猴進屋后還可以怎么樣招待客人?(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即興用布偶表演。)
六、集體表演
1.一半幼兒扮小猴,一半幼兒扮小熊邊對唱邊表演,兩個教師也各扮一種角色,與幼兒一同游戲。
2.視幼兒興趣,鼓勵幼兒相互換角色再次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