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美術上冊教案
美術的范圍非常廣泛。從大的方面說,它可以大體分成觀賞性藝術和實用性藝術兩種類型。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初一美術上冊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一美術上冊教案1
課型:綜合·探索
教學目標:
通過校服的設計與模擬制作練習,了解服裝設計的基本知識,提高學生對著裝美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激發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
運用所學的服裝設計知識進行設計練習。
教學難點:服裝設計過程中把握大體比例
課前準備:
教師教具:服裝設計作品欣賞投_或多媒體課件;人體模特圖投_及與之配套的數套服裝圖復合投_。
學生學具:搜集若干服裝設計效果圖、照片等圖片參考資料;鉛筆、彩色水筆、各種布頭或彩紙,剪刀,膠水等。 一、導入
同學們,學校是我們學習生活的地方,大家想不想使我們的校園變的更加美麗多彩呢?(生答:“想”)那么讓我們獻出智慧與熱情,為我們的校園添色彩吧。
1、學生討論“如何為我們的校園添色彩”這課題,引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2、請數名已準備好的學生“模特”進入教室進行服裝表演。
3、師生討論:購買服裝時如何進行選擇?
學生裝應該具有什么特點?(請同學們各抒已見)
學生回答:顏色比較鮮艷的、寬松休閑的、適合運動的。有的喜歡顏色比較素淡的、比較合身的衣裙等等。
學生裝的特點:寬松休閑、適合運動,顏色搭配適中。
二、新授
1、投_及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欣賞服裝設計作品,介紹服裝設計過程的幾個環節:
(1)、服裝的款式造型設計:從整體入手,用簡單的幾何形概括的把握服裝的廓形,要與人的職業、身份相實用。
(2)、服裝的色彩設計:服裝的色彩要與人的膚色、發色成對比或調和的關系,也要考慮到人的職業、身份相適應。常用的搭配方法有同種色組合、類似色組合、對比色組合。
2、引導學生進行校服設計練習。(請同學們試試看)
⑴、用鉛筆設計草稿、用水彩筆著色完成。線條應簡練概括,涂色不_于均勻,只做標示性涂繪,體現生動的效果。
⑵、用簡練的線條勾畫出人體的大體輪廓,用碎布頭或彩紙剪貼服裝。
⑶、要求每位同學任選一種方式進行設計。(在設計的過程中放輕音樂,調節課堂氣氛)
三、評講作業
結合學生作業讓同學們一起進行評價,找出優點、缺點,好在那里,缺點如何進行改正會更好,教師總結評價。
四、課后拓展
⑴、評選出秀的校服作業,向學校推薦,爭取用于今后本校校服設計制作的備選方案。
⑵、留心生活中各種不同職業、身份人的不同著裝,分析其優缺點和需改進之處。運用所學知識在父母、親友購買和定做服裝時,嘗試為他們提供參考意見。
⑶、舉辦校服設計作業展覽、交流、評議活動。
⑷、根據優秀的設計稿,利用報紙、布料、包裝紙等材料制成服裝,用圍巾、帽子、樹葉、花瓣作為飾物,進行時裝表演。
初一美術上冊教案2
【教學目標】
1、通過校服設計活動,了解服裝設計的基本常識。
2、提高學生對著裝美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
3、激發創新意識。
4、讓學生建立健康的、積極向上的著裝觀。
【教學重點】
1、掌握服裝設計的基本常識。
2、提高學生對著裝美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
【教學難點】
能否恰當地運用所學的服裝設計知識進行設計練習。
【教學方法】
欣賞、討論、講解、示范、練習
【教學準備】
習作若干張、服裝圖片若干
白紙、透明膠、鉛筆、水彩畫工具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教具+圖片欣賞
二、新課:
1、學生試穿幾套衣服
討論:“學生校服應該具有什么特色?”
學生分組討論后,發表組內見解;
說明校服一般特點常識:款式、色彩、年齡特點與著裝符合人體比例與結構。
請一名學生概括校服的特點,教師板書,做補充或解釋說明
2、展示一些圖片、以前學生設計習作讓同學們欣賞激發學生創作熱情
欣賞后討論:
a、評述比較喜歡的校服設計作品。
b、你覺得這些服裝合適校園環境嗎?
c、如果你是設計師,你覺得設計校服有哪些注意點?
3、教師歸納總結:
設計校服注意點:
a、校服設計的原則:實用與美觀相結合。
b、款式:簡潔流暢。如_、運動服、休閑裝等。c、色彩:穩重明快、清新柔和。
d、面料:透氣性好、易洗易干、價廉物美。
4、教師講授校服設計有關知識
設計步驟
①、構思
②、鉛筆畫草圖
③、彩筆著色完成
三、教師示范設計稿
四、你來試一試(課堂練習)
請你用準備的工具,設計一套你心目中喜歡的常寧八中的男生或_夏季校服一套。
五、展示學生設計作習,進行自評、互評。
六、課堂小結(略)
【板書設計】
我為校園添色彩——服裝設計
1.學生校服應該具有什么特色?
3、設計步驟
①、構思
②、鉛筆畫草圖
2.在服裝設計過程中我們應注意:③、彩筆著色完成a、校服設計的原則:實用與美觀相結合。
4、課堂練習
b、款式:簡潔流暢。如運動服、休閑裝等。嘗試設計男生或_夏裝一套。c、色彩:穩重明快、清新柔和。
d、面料:透氣性好、易洗易干、價廉物美。
5、習作展評:
初一美術上冊教案3
單元總目標:
通過對學生裝、校園環境藝術品的設計與模擬制作活動和校園規劃模型的設計索利用各種藝術方法與藝術手段美化自己的形象、美化校園環境、創設人與環境的自然和諧情境,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學校的情感,以及發現美、創造美的愿望,同時在活動中提高綜合運用多領域知識、技能的能力。
單元課時分配建議:
本單元內容可分3課進行教學,共用5課時完成。
第1課 學生裝設計與模擬制作(1課時)
第2課 校園環境藝術品設計與模擬制作(2課時)
第3課 校園規劃模型設計制作(2課時)
活動一
課題:學生裝設計與模擬制作
學習領域:綜合探索
課時:一課時
教學目標
通過學生裝的設計與模擬制作練習,了解服裝設計的基本知識,提高學生對著裝美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激發創新意識。
活動安排:
設設與展示
1、畫一幅學生裝設計圖,寫出設計思路,還可以用你小活中的材料試著做一件模擬學生裝。
2、利用自己設計的學生裝開—個學生裝發布會。
教學過程:
1、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服裝設計作品欣賞投_或多媒體課件;人體模特圖投_及與之配套的數套服裝圖復合投_;預制供學生疊加粘貼服裝的黑色或灰色男女人體模特剪影圖;請數名同學課前穿好大小合體、款式新穎、色彩搭配協調的學生裝以備課堂表演供同學欣賞、參考。
◆學生準備學具:搜集若干服裝設計效果圖、照片等圖片參考資料;鉛筆、彩色水筆、各色布頭或彩紙,剪刀,膠水等。
2、課堂教學
(1)引導階段
a.與學生討論“如何為校園添色彩”這一話題,引出本單元的學習內容。
b.請數名已穿好學生裝的同學進入教室進行服裝表演,導入本課的學習內容。
c.師生討論以下問題:購買服裝時你如何進行選擇?服裝設計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起什么作用?學生裝應該具有什么特點?我們學校的學生裝應該體現什么特色?
d.出示服裝設計作品欣賞投_或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欣賞介紹服裝設計過程的幾個環節:
①服裝的款式造型設計:從整體造型人手,用簡單的幾何形概括地把握服裝的輪廓,要與人的職業、身份相適應。
②服裝的色彩設計:服裝的色彩要與人的膚色、發色成對比或調和的關系,也要考慮與人的職業、身份相適應。常用的色彩搭配方法有同種色組合、類似色組合、對比色組合。
③服裝的面料選擇(只作提示,內容從略)
(2)發展階段
指導學生進行學生裝設計練習。
練習方式:
①效果圖的繪制:用鉛筆畫設計草圖,用彩色水筆著色完成。線條應簡練概括,涂色不_于均勻,只作標示性涂繪,體現生動的效果。
②用簡練的線條勾畫出人體的大致輪廓,用碎布頭或彩紙剪貼服裝。教師預制的黑色或灰色男女人體模特剪影圖可供學生疊加粘貼,展示自己的設計效果。
③要求每位同學任選以上兩種方式之一,設計男、女學生裝各一套
(3)收拾與整理
整理學具,恢復教室整潔。
3.課后拓展
(1)評選出秀的學生裝設計作業,主動向學校推薦,爭取用于今后本校學生裝設計制作的備選方案。
(2)留心生活中各種不同職業、身份的人的著裝,分析其優缺點和需改進之處。運用所學知識在父母、親友購買和定做衣服時,嘗試為他們提供參考意見。
(3)舉辦學生裝設計作業展覽、交流、評議活動。
(4)根據優秀的設計稿,利用報紙、紙盒、塑料、線材、布料、等廢舊材料以及圍巾、帽子飾物等現成品制作成服裝,召開服裝設計新作模擬發布會,進行服裝表演,配以音樂、化妝、動作、舞臺美術、海報招貼等,充分發揮每個人的創造和表演才能。提示學生留心觀察鄉村或社區環境的場景及建筑物,注意物象所呈現的_現象,感受其美感特征并大膽進行寫生表現。
教學評價建議
1.能否自覺地以審美的眼光觀察和分析周圍人們的著裝。
2.能否恰當地運用所學的服裝設計知識進行設計練習。
3.是否對本課內容有持續的興趣并積極的參與本課的各項活動。
相關教學研究課題
1.關于校園學生裝設計教學中的“綜合探索”途徑與方式的研究。
2.關于學生裝設計課堂教學與課外拓展活動相結合的研究。
活動二
課題:校園環境藝術品設計與模擬制作
學習領域:綜合探索
課時:2課時
教學目標:
1、了解校園環境藝術的意義和作用;學習環境藝術壁畫、雕塑小品的設計制作過程。
2、校園雕塑小品和壁畫的設計應與校園整體環境相協調符合審美要求。能初步提出校園環境藝術設計的改進建議。
活動安排:
1、欣賞這些藝術品,想一想,它們與環境協調嗎?
2、集體考察一下自己的校園環境,討論哪些地方需要改進?
教學過程:
1.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教具:環境藝術雕塑、裝飾壁畫的圖像資料、泥、泡塑塊、卡紙或其他材料制作的校園環藝雕塑小品和裝飾壁畫小樣范作多媒體教學課件(如有條件)等。
◆學生準備學具:泥、泡塑塊、卡紙、竹、木、金屬等材料;塑形、切割工具;乳膠等粘接材料等。
2.課堂教學
(1)引導階段
a.展示環藝雕塑、裝飾壁畫的圖象資料和校園環境藝術雕塑小品和裝飾壁畫小樣范作實物,引導學生欣賞并提出思考問題校園里設置的藝術品應該如何與校園環境相協調?在校園里設置藝術品應該考慮選擇那些內容和形式?你認為目前我們的校園環境應作哪些改進?何處應增加何種壁畫或雕塑藝術品?提出作業要求設計一件校園環境藝術雕塑小品或裝飾壁畫,并任選材料制作成小樣。
b.走出教室,進行校園實地考察,然后交流討論,對校園環境現狀各抒己見,發表自己的改進實施方案,包括自己要設計的校園藝術品的內容、形式、使用的材料及制作方法步驟,并對同學的方案加以評述。
(2)發展階段
歸納學生的各種方案,分步講解藝術品與所處環境協調統一的原則、立體造型的基本規律、材料的選用以及制作方法步驟。
學生進入設計制作過程,其間教師及時將有創意的作業向大家介紹,供大家借鑒。對創意構思和制作有困難的同學給以適當的指導幫助。
兩課完成設計制作過程。
(3)展示講評
交流展示作業,師生共同評述作業的優缺點,總結出存在的共性的問題。提出改進的建議和方法。注意將作品與擬置于的環境結合起來進行評價,避免單一評價作品本身。
3.課后拓展
(1)對社區或鄉村環境進行審美考察,提出自己的改造見解,并運用課堂所學的知識技能進行環境藝術小品的模擬設計制作實踐。
(2)如有條件,請校方安排施工,將優秀作業小樣放大為設計尺寸,置于校園中。
環境藝術是人與其活動的環境場所、自然景況、各種接觸用品等之間的綜合設計和處理。它包括城鄉環境總體規劃設計、園林綠地設計、商業及交通信息系統環境設計、室外建筑群體的設計、室內陳設,各種用品設計以及與之相配的室內外雕塑、壁畫等的統一安排設計。
教學評價建議
1.是否明確了環境藝術品與所處環境的協調統一設計原則。
2.通過本課的學習,是否養成留心觀察周圍環境,美化建設的習慣。
3.是否表現出關心校園和社區環境藝術建設的熱情。
4.制作過程中是否表現出有計劃性、耐心細致、持之以恒的學習態度。
相關教學研究課題
1.美術課環境藝術小品設計制作教學與學生現代設計意識的啟蒙。
2.培養學生以藝術的眼光和審美的思維看待周圍的環境。
活動三
課題:校園規劃模型設計制作
學習領域:綜合探索
課時:2課時
教學目標:
學習建筑和環境,模型設計制作知識和技能,合作設計制作校園規劃模型,開拓學生的三維立體想像空間,訓練立體造型的創意和動手制作能力。培養熱愛生活、學習環境及學校的情感。
活動安排:
1、集體策劃,繪制校園規劃圖。
2、用容易找到的材料,全班同學一起制作一組校園模型。
3、布置展示,邀請全校同學或家長參觀、評述。
教學過程:
1.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教具:建筑模型設計制作圖片、效果圖、制作步驟圖示等參考資料。
◆師生通過搜集,共同準備模型制作所用的材料、工具:各種白色、彩色卡紙、硬紙板、紙箱板、瓦楞紙、玻璃紙、廢透明膠片、易拉罐等金屬板材、木材、吹塑紙、硬泡塑(聚苯乙烯板)、軟泡塑(海綿)、電熱絲泡塑切割器、美工刀、剪刀、圓規、直尺、乳膠、膠水、鉛筆、橡皮等。
2.課堂教學
(1)引導階段
a.引導學生討論、想像自己校園未來的美好面貌,描述自己所見的建筑中最喜歡的一兩個,從造型、布局、結構、色彩等方面進行介紹。
b.展示建筑模型設計制作欣賞圖片、效果圖、制作步驟圖示等參考資料。介紹校園建筑模型的具體制作過程:
(a)總體構思:有哪些建筑設施,如何布局各建筑的造型、結構、色彩等
(b)平面規劃設計:畫出平面布局草圖
(c)主體建筑的制作:大型部件的制作、表面構件的處理
(d)附屬建筑的制作
(e)其他設施的制作與配置
(f)總體調整完成
(2)發展階段
a.討論確定校園模型的總體造型和實施方案。小組之間進行設計在課堂完成模型基礎上,進一步添加制作必要的附屬部件,完善地形、操場、綠化、景觀(如壁畫、雕塑、噴泉)等區域,使整個校園模型更為精致、美觀。
b.為模型拍照,布置模型的展示場地,邀請家長、老師和同學前來參觀,共同進行欣賞、評述。分工合作,各組分別同時設計制作所分工負責的建筑和區域。
c.小組內進一步將各建筑部件的制作分工到人。
d.用兩課時的時間完成設計制作過程。
e.各組同學把做好的模型單元組合在一起,成為校園模型整體。
(3)收拾與整理
作業接近完成時,指導學生從整體上對自己的作品進行調整和修改,最后完成作品。
整理工具材料。恢復教室的整潔。
3、課后拓展
(1)鼓勵學生關注校園環境,根據所學的環境規劃與模型設計制作知識,積極提出設計方案展示自己的設計才干和能力。
(2)在課堂完成的模型基礎上,進一步添加制作必要的附屬部件,完善地形、操場、綠化、景觀(如壁畫、雕塑、噴泉)等區域,使整個校園模型更為精致、美觀。
(3)為模型拍照,布置模型的展示場地,邀請家長、老g幣和同學前來參觀,共同進行欣賞、評述。
教學評價建議
1.是否充分表達出了想像力和新穎的設計創意。
2.設計構思中,是否充分考慮到了各個建筑主體和設施與整個校園環境的協調。
3.制作過程中是否始終保持濃厚的興趣,且步驟清晰,耐心細致,專注投入。
4.在設計制作活動中能否于同學愉快的交流與合作。
相關教學研究課題
1.環境審美意識的培養與中學美術課教學。
2.關于人際良好合作態度的養成與美術課堂教學關系的研究。
初一美術上冊教案4
單元課時:
本單元分2課時教學。
活動安排:
◆觀賞與描述:
_ 你是否知道和理解這些美術作品所表現的勞動的性質和情節?
_ 你對作品所表現的勞動場景有什么感受?
_ 你對作品中人物的勞動心情和態度有什么感受?
◆分析與研究:
_ 你對這些作品和作者知道多少?
_ 你了解作品的時代和社會特點嗎?
_ 你能不能想像作者的創作意圖和要表現的主題?
◆討論與解釋:
_你從這些表現人類勞動的美術作品中獲得了什么樣的審美感受?
_不同的人物對勞動有什么不同的態度和感情?
◆體驗與評價:
_你對人類勞動的意義有什么體驗和聯想?
_你對“勞動創造世界”有什么體會和看法?
活動一
1、課題
勞動──人類創造力的源泉(上)
2、學習領域
欣賞評述
3、課時
1課時
4、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教具:欣賞掛圖、課件、課外收集表現勞動題材的美術作品、課本等。
學生準備學具:課本、鋼筆、筆記本、自己收集到的作品等。
5、課堂教學
(1)引導階段
① 通過欣賞(用課件展示)表現勞動題材的中外美術作品,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對學習美術的興趣。
② 教師宣布本課時教學任務及采用的學習方式方法,要學生注重對中外美術作品的比較、分析,談自己對作品的初步感受和理解。
③ 學生預習,看課本上的圖片和p;#8226;凡?高,1953年生于荷蘭格羅渥忒-松丹特他是一位牧師的兒子。年少時的凡高并沒有體現出任何獨特的藝術天賦,在他16歲時,他才有機會接觸藝術,而當時也只是在占比爾美術公司當職員。不久后,在愛情上遭受挫折的凡高,對生活感到十分痛心,他渴望尋求神靈的幫助,于是投入了宗教的懷抱,決心做一個“_”牧師。可是凡高未能熟諳深奧的教義,于是只好到比利時南部礦區波里納士去傳教。但是因為他的口才不好,最終還是未能成功。
在美術公司工作期間,凡高喜歡在業余時間參觀一些美術館,對當時弗朗索瓦?米勒的藝術頗有興趣,同時從他的作品中有所領悟。于是,在事業和愛情上屢經失敗的凡高,終于決定自己也當個畫家。
1886年3月,依靠他在巴黎當畫商的弟弟的幫助來到巴黎,并通過弟弟的關系認識了印象派畫家,并與他們密切交往,畫風深受其影響。一年半后,他遷居到終年充滿陽光的法國南部小城阿爾居住,他在這里拼命作畫,主要作品都產生在這一時期。由于窮困和勞累,他精神失常,反反復復,最終自己結束生命,那時才37歲。十幾年的藝術生涯,留下八百多幅油畫。他的畫風對后來二十世紀的現代主義藝術影響很大,堪稱世界繪畫承前啟后的重要人物。
他的主要藝術特點是運用對比強烈而又明亮的色彩,以粗獷的筆觸,表現畫家對客觀事物的獨特感受,而不是簡單地再現客觀事物,所以,他的作品具有強烈的主觀色彩。
油畫《播種者》,從其構圖來看,雖然帶有模仿十九世紀法國農民畫家米勒同名作品的痕跡,但卻具有凡_高特有的藝術個性。這突出地表現在色彩和筆觸的運用上。全畫以鮮明的黃色為基調和燦爛的色彩表達了畫家內心強烈的情感,充分顯示了一種強調表現畫家主觀感受和藝術個性的新的畫風,把油畫中色彩和線條的表現力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③ 欣賞、評述《收獲》
☆展示掛圖,欣賞、討論。
☆學生根據預習時提出的問題談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師歸納總結:
《收獲》(雕塑,青銅)
作者:(蘇聯)穆希娜,蘇聯老一輩女雕塑家,是一位具有才華和大膽創新精神的杰出藝術家。她在1937年巴黎世界博覽會蘇聯展館所創作的巨大的《工人與集體農莊女莊員》的不銹鋼雕像(高24米),使她獲得了世界性的榮譽。以后多次獲獎,對蘇聯雕塑藝術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
雕塑《收獲》(又稱“糧食”)是她創作的裝飾性雕塑的代表作。它原是為莫斯科河橋面設計的裝飾性組雕,1939年曾經在“食品工業展覽會”上展出。它表現兩個青年婦女,共同扛著一捆沉甸甸的麥子,一個向右,一個向左,通過共同扛著一捆麥子的動態。將兩個人物有機地連續在一起,在統一中求變化。不論從哪個角度去欣賞,都能看清其中一個婦女臉部顯露出的豐收喜悅之情。作者將兩個青年婦女的形象塑成結實有力的全_和半_的女人體,既是為了贊美青年婦女蘊藏的青春活力,也是以此象征蘇維埃國家的豐收景象。作者雖沒有直接表現勞動,但以勞動后的豐收表現勞動給予人們的愉快和幸福。
② 欣賞、評述《紡織女》
☆展示掛圖,學生欣賞、討論。
☆學生交流發言,根據預習時提出的問題談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師歸納總結:
《紡織女》(油畫)
作者:(西班牙)委拉斯凱茲,十七世紀西班牙最杰出的畫家。擅長肖像畫和風俗畫。雖任宮廷首席畫師,繪畫題材受到一定限制,但仍然有不少作品具有積極的思想意義。
《紡織女》,宮廷生活題材,畫面分前后兩大部分:前景部分是西班牙馬德里皇家織造廠的紡織工正在勞動的情景;后景則是宮廷貴婦們正在欣賞由皇家織造廠織造出來的壁毯。兩個場景代表了兩個不同的階級,而且似乎隱含著一種對比。這不能不說是體現了畫家的一種思想傾向。加上畫家著重表現的各種勞動姿態,而且有意識地通過畫面右側白衣的紡織女勞動時的優美體態,讓人清楚地看到了勞動婦女特有的質樸的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根據西班牙美術史家對這一作品的最新研究,這一作品在思想內容上還有更深的含義。這就是畫面后景壁毯上所表現的圖像,是以技藝女神巴拉斯與擅長紡織的人間少女阿萊辛比賽織布的神話故事為題材的。它描繪巴拉斯因比不過阿萊辛,而惱羞成怒把阿萊辛變成了永遠吐絲的蜘蛛。據研究者講,前景的紡織女是為陪襯這個故事而安排的。所以此畫原名《巴拉斯與阿萊辛》。從這個研究成果看,這幅畫實際上是描繪了天上人間兩個紡織世界,反成為背景,作為陪襯的人間的紡織女倒成了全畫的主角。這證明委拉斯凱茲雖然以神話為題材,但他更重視現實人間,特別是重視他在宮廷中可以經常見到的他很同情的勞動婦女。
③ 欣賞、評述《弋射收獲圖》
☆展示掛圖,學生欣賞、討論。
☆學生交流,根據預習時提出的問題談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師歸納總結:
《弋射收獲》(東漢畫像磚,四川出土。)
畫像磚畫像石,是漢代統治階級盛行厚葬的產物。它主要用于地下墓室,也包括少數地上祠堂。這是一種介于繪畫和淺浮雕之間、更多的屬于繪畫性質的藝術形式。已發現的畫像磚,主要集中在四川。本圖是其中的代表。整個畫面分上下兩部分:上部弋射圖,右為蓮池,池內浮著蓮葉,蓮蓬結實飽滿,水中有魚鴨遨游,空中有大雁飛行、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下部為收獲圖,一人挑擔提籃,三人俯身割草,整個畫面,簡潔分明,但所表現的內容十分豐富,而且將不同的空間自然地結合在一起。所表現的勞動場面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3) 收拾與整理
收拾課堂用品及資料。
(4) 課后拓展
提醒學生課后收集優秀中外美術作品,用已學過的知識進行欣賞、評述,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
初一美術上冊教案5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了解一部分勞動的場景,通過欣賞這些場景來認識勞動創造世界。勞動是古今中外許多藝術家表現的重要題材之一。
教學方法:
1、欣賞
2、討論
3、動手畫勞動場景
一、導入新課:
1、簡介本屆學生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青島實驗區第一屆,師生共同參與、積極配合來完成教改任務。
2、本節課為欣賞課。
3、觀看勞動的場景畫面
4、把學生分成 四個組。
搶答問題:觀看1---2頁的五個畫面
1:你是否知道和理解這些美術作品所表現的勞動性質和情節?
二、新授課:
教師活動:
1:根據座次分成四個組。
2:提出活動一的第一個問題。
3:教師在黑板上分四個記分牌,分別記分。
4:活動一(2)、(3)問題根據時間再定。
5:教師布置畫一幅“表現勞動場景的畫”。
學生活動:
1:分成四個組,自己選隊長,起隊名。
2:搶答問題。
3:選代表作總結。
4:學生動手畫“表現勞動場景的畫”。
能力要求:通過學生回答問題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三、布置下節課的內容:
對課本3、4頁問題找出一、二個來論述,寫成小短文下節課交流。
資料來源提示:互聯網、圖書館
課后記:
新教材的實施,新的教學理念給我們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求知欲,需要我們認真探索。
1、教師要以平等的身份組織和參與討論。
2、鼓勵學生大膽創新、探索,注意對有創見觀點的學生充分肯定。
3、對課本中的知識點要強調清楚。
4、師生共同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