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美術教案
近數十年來歐美各國已不大使用“美術”一詞,往往以“藝術”一詞統稱之。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2022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美術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2022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美術教案1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初步了解中國古代山水畫的藝術特色,及其在歷史長河中是如何發展和完善的。達到開闊眼界,增長知識,陶冶情操,培養健康的審美趣味,提高藝術欣賞能力和樹立準確的審美觀。
2、情感目標:
重視培養學生的個性心理品質,將教材內容有機地轉化為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自我感受,自我激勵和相互合作中大膽想象,講出自己的主觀感受,以培養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操。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賞析中國山水畫的藝術特色,及其在不同歷史階段中的風貌,同時寓思想教育于課堂教學之中。
難點:引導學生著重理解中國古代山水畫獨特的藝術傳統。
教學方法:
直觀教學法, 啟發式教學法,分組合作活動等。
教學準備:
1、教師收集山水畫掛圖布置教室環境,設計多媒體課件。
2、全班分成八個小組,推選出小組長。
布置預習:
1、熟悉課文內容。
2、收集一些與山水畫有關的詩與畫。
教學過程:
(一) 教師導入 (3-4分鐘)
1、 由學生背詩,強調中國畫常把詩與畫相結合,尤其是中國山水畫更注重這重情景交融的意竟。
2、切入課題《中國古代山水畫》(板書課題)
(二) 欣賞 (背景音樂:《春江花月夜》) (7-8分鐘)
1、電腦平臺邊放音樂邊放映欣賞圖片,這些在不同時期出現的具有代表性的圖片都作了簡單介紹,讓學生的視聽覺充分地感受美,欣賞美
2、屏幕顯示圖片: 東晉 顧愷之《洛神賦圖》
——介紹中國山水畫有著悠久的發展史,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山水畫已作為人物畫的陪襯出現了。
3、屏幕顯示圖片: 隋 展子虔 《游春圖》
——此畫是我國目前發現存世最早的一幅山水卷軸畫,展示早期山水畫的基本風貌即青綠法,標志山水畫已獨立成畫科。
4、屏幕顯示圖片 五代 董源《瀟湘圖》(水墨代表作)
宋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 (青綠代表作)
——比較倆幅作品在技法上的不同,(實物投影儀演示筆法上的幾種皴法) 這一時期的山水畫技法嫻熟,形式多樣,內涵豐富,把中國的山水畫推向了高峰。
5、屏幕顯示圖片: 明 戴進《風雨歸舟圖》 清 石濤《淮揚潔秋圖》
——結合時代背景,介紹這一時期的繪畫風格,強調此時山水畫已發展成我國古代繪畫藝術的主流。
6、欣賞小結:歸納板書
1-魏晉時期 萌芽
2-隋代時期 獨立
3-唐宋時期 高峰
4-元明清時期 主流
(三)重點欣賞(北宋,南宋,元代的山水畫作品)(10-15分鐘)
1、通過 設疑 討論 解疑(教師引導學生解決問題)來完成 江蘇省震澤中學 鐘立勝 剛才的瀏覽欣賞相信同學對我國古代山水畫的發展脈絡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感受,從大家的表情我可以感受到此時你們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很想再進一步去理解山水畫的內涵。好!接下來就讓我們以小組合作討論的方法來欣賞幾幅較典型的山水畫作品:
2、電腦平臺顯示圖片:北宋 范寬《溪山行旅圖》,南宋 馬遠《寒江獨釣圖》,元代 倪贊《六君子圖》。
3、搶答題:小組討論搶答
(1)這三幅畫在選材和表現手法上各有什么異同
(2)這三幅畫分別表現了怎樣的意境 (提示意境概念)
(3)你比較喜歡哪幅作品,為什么。
4、重點欣賞小結:
剛才的回答都很精彩,大家不但能很仔細的觀察畫面,而且還能深入畫的內涵,講出具有一定水準的主觀感受。這段時期的山水畫確實形式多樣,內涵豐富,你看從北宋的無我之境到南宋的詩畫結合,再到元代的有我之境,意義深遠。欣賞這些繪畫作品確實讓人回味無窮。
下面就讓我們用這種方法來欣賞我們家鄉的元代畫家黃公望的作品《富春山居圖》。
(四)小組比賽 (10-15分鐘)
1、展示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及提示要點。
2、小組成員根據提示共同欣賞討論,小組長執筆記錄,教師巡堂組織并指導。
教師總評
(五)課后總結與反饋
2022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美術教案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感受中國畫的獨特的文化內涵和審美特色,了解中國畫發展和完善的歷程,認識中國畫的藝術形式與審美特色,豐富自身的審美體驗。
過程與方法:賞析中國畫不同發展階段和領域的作品,引導學生掌握欣賞中國畫作品的方法,形成綜合審美感知體驗,促進審美活動個性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生在對中國畫作品的欣賞與評述中,感受畫家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情感,體會中華民族的精神風貌和審美文化內涵,陶冶愛國主義情操,增強民族自豪感,達成審美情感的升華。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使學生深入理解中國人物畫傳神寫照的內涵,中國山水畫要表達的意境和中國花鳥畫的寓意。
教學難點:如何理將教材內容有機地轉化為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著重理解中國畫獨特的文化內涵和審美特色。
三、教學策略
結合作品賞析,講授中國畫的起源,及其發展完善過程中形成的三大領域、兩大畫法,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不同技法和領域的作品所傳達的意境與寓意。啟發學生在藝術家的作品中獲得審美感受,明確作品的社會寓意、藝術表現及畫家的思想情感的表達。
四、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獨樹一幟的中國畫》
教學活動(含過程與方法)
設計目的和說明
課前準備
課前布置學生搜索相關材料,預習了解本課知識點:1.中國畫作畫工具材料有筆、墨、紙、硯。
2.中國畫的畫幅形式有壁畫、屏障、卷軸、冊頁、扇面等。
3.中國畫的按表現題材來分類大概有人物、山水、花鳥。
4.中國畫的按畫法分為工筆、寫意。
努力搜集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來理解分析新知識,鍛煉學生自主學習,使其對中國畫相關知識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提問導入
幻燈片出示筆墨紙硯圖片。
提問:
1.同學們知道以下這些繪畫工具是畫哪類繪畫形式所需要的工具材料嗎?
2.你都聽說過哪些中國畫家?他們的代表作都有哪些呢?
3.你對中國畫有哪些了解呢?
引出課題:《獨樹一幟的中國畫》。
由問題導入新課,對學生課前預習和已有知識的鞏固,使學生明確本課的教學內容。
新課傳授
中國畫的概念:國畫在古代無確定名稱,一般稱之為丹青,也叫水墨畫,主要指的是畫在絹、宣紙、帛上并加以裝裱的卷軸畫。
近現代以來為區別于西方的油畫(又稱西洋畫)等外國繪畫而稱之為中國畫,簡稱“國畫”。
明確中國畫的概念,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和認識。
追根溯源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作為人類對美的追求的最直觀的形式,繪畫的歷史源遠流長,遠比書法和文學的自覺產生與成熟悠久得多。中國畫的源頭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的象形文字,從早期的壁畫到卷軸,留下不少的傳世佳作。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幾幅圖片,共同來領略中國古代繪畫的風采。
多媒體出示象形文字圖片、早期的繪畫形式壁畫:敦煌莫高窟《鹿王本生圖》、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卷軸等圖文資料。
引導學生認識中國畫的發展與完善的歷程,增強民族自豪感,加強進一步學習的興趣
作品賞析
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局部)
1.提問
(1)這幅畫整體表現的是什么內容?內容上屬于哪一題材的作品?夜宴聽樂;人物畫。
(2)在繪畫技法上,是工整嚴謹,還是粗放簡練?從設色的濃淡來看,是淡彩還是重彩?工整嚴謹;重彩。
(3)你能找到哪位是中書侍郎韓熙載嗎?你是怎么判斷的?身穿黑袍,頭戴高帽,倚欄傾聽的是韓熙載;穿戴衣著、面部眼神、人物身材比例的大小也顯示出了他的身份地位等。
(4)畫面中的賓客聽得入神嗎?你是怎么看出來的?聽的很入神;有轉身注視著彈琵琶歌伎,半掩在屏風后面探頭傾聽的女子等。
(5)細致觀察韓熙載的表情,此時他的心情是怎樣的?抑郁,心事沉沉。
2.小組討論:想一想,細致觀察人物的表情,心理狀態。試分析南唐危難之際,為什么韓熙載還經常夜宴賓客、歌舞升平?如此歡快祥和的場景,為什么韓熙載又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呢?
3.教師講述作者顧閎中創作此幅作品的時代背景、創作原由。
此畫是顧閎中奉詔而畫。韓熙載原北方豪族,后投靠南唐統治者,他雖然很有才,但不受重用,他怕遭人暗算,便故意裝出不問政治沉浸于享樂生活。南唐統治者對他不放心,便派顧閎中去窺探真情,顧閎中憑借他那敏捷的洞察力和驚人的記憶力,把韓熙載在家中的夜宴過程默記在心,回去后即刻揮筆作畫,故才有此畫產生。
教師引導啟發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從學生興趣入手,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
進一步將問題引向深入,使學生加深對作品內涵的理解,提高審美認識。
引導學生從作品的內容、題材、表現手法、藝術特點等全方面進行鑒賞,學會正確賞析作品
合作探究
再品佳作:
(1)這幅作品的意境與傳神從哪里表現出來的?如果你去創造,還會怎么表現?(分組討論并各派代表回答,同組同學可以作出補充)
(2)了解了這幅畫,你有什么樣的感受?(個人思考,教師請學生講出自己的感受。)
眼神、面容、姿態、表情、手勢、身體動作、服裝輕淺…呼之欲出。
鼓勵學生大膽想象,發表自己的見解和觀點。
引導學生、探究,以形成綜合審美感知體驗,促進審美活動個性化。
對比賞析
中西名作《韓熙載夜宴圖》與《最后的晚餐》對比賞析,感受中國畫的獨特內涵與審美特色。
教師總結:中國古代人物畫對于人物的描繪,不僅僅滿足于外形的肖似,而是更著重對人物性格及內心世界的揭示,強調“以形寫神”。
對比賞析,加深學生的審美體驗,直觀感受中國古代人物畫的藝術特色。
自主探究
多媒體出示兩幅作品:
元代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局部)
五代黃荃《寫生珍禽圖》(局部)
學生自主探究,比較兩幅作品在題材、畫法、內容、墨色與筆法上的不同,感受兩幅作品的藝術內涵與審美特色。
引導學生自我感受,自主探究,水到渠成地逐步掌握中國畫的賞析方法。
總結評述
1.中國畫分類:
(1)按內容題材分類
山水畫
花鳥畫
人物畫
(2)按畫法分類
工筆
寫意
2.中國畫各個題材的藝術特色:
中國人物畫:以形寫神,形神兼備。
中國山水畫:咫尺千里,重在意境。
中國花鳥畫: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3.品評中國古代美術作品的標準:南齊謝赫的“六法”: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
師生共同總結,鞏固本課知識點,深化學生對本課主題的理解和對知識點的掌握。
提高學生綜合賞析能力,深入挖掘各個題材的藝術特色,使學生對中國畫的賞析有一個較為深刻,和全面的認識。
延伸拓展
選擇自己喜愛的中國古代繪畫作品,結合欣賞與評述,談談自己的感受和體會。
賞析方法:
1.從分析形式和形象入手。
2.融入畫面,感受作品的內容、體驗畫家的情感、理解中國畫的筆情墨趣。
3.聯系畫家的性格、人生態度及時代背景,領悟作品的內涵、意蘊。
鞏固、拓展所學知識,引導學生讀懂、理解特定歷史時期作品的內涵,并理解畫家“緣物寄情”的特點,感受畫家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情感。
課堂總結
中國畫是我國的文化瑰寶,她以藝術的形式再現了我們民族的精神與文化。她千年的歷史,對世界文化和藝術的發展產生著深遠的影響,希望同學們能夠在尊重其它民族文化的基礎上,繼承和發揚我們自己的民族文化,理解和懂得我們中國畫獨特的文化內涵和審美特色。通過本節課的學習,相信同學們感受到的不僅僅是中國畫五千年歷史所積淀下來的美,更將擁有一雙發現生活中美的眼睛和一雙創造美的手。
給學生更多的鼓舞與啟迪,體會中華民族的精神風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高尚愛國主義情操,達成審美情感的升華,讓學生學有所思,學以致用。
2022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美術教案3
一、教學目標的確立:
1、背景:
豐富學生的閱歷,積淀專業修養,提高審美能力。
2、要點:
①知道中國古代雕塑一般的表現形式。
②了解中國古代雕塑發展歷程。
③對其代表作品欣賞,了解其藝術特點。
3、教學重難點:
古代雕塑呈現形式和重要作品的欣賞。
二、教學過程:
創設問題情景,導入探究課題:用多媒體展示樂山大佛的圖片,提問
1、 你知道雕塑的名字嗎?說說有關信息。
2、 它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雕塑的材料可以是石頭、金屬、泥土、木頭等。)
3、 雕塑和繪畫相比在外在的形式上有什么不同?(雕塑是有實在體積的形象,我們用手就可以摸得著。)
(一)雕塑的涵義
雕塑──雕塑是以一定的物質材料和手段,在實在的三維空間內占據一定的空間位置塑造可視的靜態藝術形象的一個藝術門類。作為雕塑作品而言,三維空間的體積是其藝術語言最根本的東西,所以作品本身的凹進、凸現、間隔、斷裂、穿透、大小是雕塑作品的目的之一。盡管雕塑也可以實現由三維到二維空間的轉換,但是立體空間才是其生命根本之所在。
(二)雕塑的種類
下面兩件雕塑作品在表現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從表現形式可分為圓雕、浮雕(這里將浮雕和圓雕以概念結合實例的形式讓學生理解)
(三)想一想:
怎樣欣賞雕塑作品?
了解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通過感受、體會作品的藝術魅力,進一步理解作品所表達的主題思想分析雕塑作品的藝術特點。(形象美、材質美、藝術性)
教師板書: 陵墓雕刻 佛教石窟造像
網絡環境下學生自主學習探究
教學活動1、陵墓雕刻
陵墓雕刻產生的背景:
在封建社會里,帝王、貴族為了鞏固他們的統治地位,炫耀其顯赫聲勢,而盛行厚葬。在他們的陵墓區里,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制作了大量陵墓雕刻作品。這些雕刻作品代表了當時的藝術水平,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征,成為中國古代雕塑藝術最重要的部分。
欣賞:中國古代雕塑──陵墓雕刻
欣賞任務:霍去病陵墓雕刻
教師提出問題:
①說一說:霍去病墓石雕的藝術特點
②學生討論,回顧教師提出的問題并作回答。
形體單純、古樸,構思獨特,氣魄雄偉,力量沉厚。作者通過巖石的自然形態,產生聯想,某些部位甚至不施一鑿一錘,極富藝術創造力。
教學活動2、中國古代雕塑──石窟造像
佛教造像產生的原因
在我國歷有一段長期分裂割據的時期,人民生活極端困苦,自然地會向往有一個能解放他們的救星出現統治者也需要一種法寶來證明自己作威作福是理所當然的,使人民甘愿受宰割。佛教就這樣出現了。因此當時的統治者都大力推崇佛教,開鑿石窟雕造佛像。
欣賞任務:我國四大石窟簡介
在我國,自魏晉、十六國和南北朝開始鑿的石窟有15處,其中最的佛教石窟造像有以下四個石窟群:
A 甘肅敦煌石窟
B 甘肅天水城東麥積山石窟
C 山西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南崖的云岡石窟
D 河南洛陽市南郊的龍門石窟
(四)教師總結
1、陵墓雕刻產生的社會原因:是帝王貴族為鞏固他們的統治地位,炫耀其顯赫聲勢,盛行厚葬而產生的。
2、佛教石窟造像產生的原因:在戰亂的年代,人民要尋求得到解脫的精神支柱,統治者要尋求鞏固政治的理論根據。佛教恰恰提供了這樣包治百病的精神藥方。隨著佛教的傳播,石窟雕刻得以產生。
3、石窟造像、陵墓雕刻的發展歷程和藝術特點
時代特點:在什么樣的特定社會環境里,就有什么樣與之相適應的作品的出現。沒有游離于時代背景之外的藝術。如陵墓雕刻與佛教造像。
民族風格:古樸莊重、深沉雄大、氣魄宏偉、想象神氣、富于審美理想,是中國古代雕塑作品突出的特點。
三、課后拓展作業(網上查閱)
查閱《秦始皇兵馬俑》《斷臂維納斯》的相關資料,試比較它們的藝術特點。
2022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美術教案4
教學目的:
使學生對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主要成就及主要雕塑作品有所了解、認識。開闊眼界、提高認識、增進知識,培養健康的的審美情趣和感受、體驗、鑒賞藝術美的能力。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了解中國古代雕塑中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的藝術成就及藝術特點。陵墓雕塑重點是霍去病墓雕刻(地面雕刻)和秦始皇兵馬俑(陶俑),宗教雕塑重點是四大石窟藝術。
教學難點:
分析雕塑藝術的藝術成就。
教學過程:
引入:說起雕塑人們都會如數家珍的說出《大衛》、《維納斯》、古希臘米隆的《擲鐵餅者》、《思想者》等等西方雕塑作品。但同時也讓我想起一句話,現代很多中國雕塑系學生去西方學習雕塑藝術,一位美國雕塑家這樣說:“你們不要捧著金飯碗要飯”。這句話說明什么呢?說名中國古代雕塑也有很高的藝術成就,也有西方雕塑不可及的地方。那么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中國古代雕塑有什么樣的成就,到底好在哪里,美國雕塑家為什么那么說?首先來了解一下什么是雕塑?
一、雕塑:用可雕性可塑性物質材料為媒介,通過雕塑等個種手段,塑造出一種反映社會生活具有審美價值、具有三維實體的一種造型藝術。(參考美術的定義說明)
雕塑的基本形式:圓雕(又稱立體雕)、浮雕(附在另一平面上)、透雕(鏤空其背景)。
二、古代雕塑:
1、陵墓雕塑(地上陵地下墓)
(1)陶俑:表現為秦始皇兵馬俑(地下替代活人陪葬的偶人)
秦始皇兵馬俑的藝術特點:(因為秦始皇時期是一種法家思想,以法治國,所以當時的人們非常嚴謹,藝術家們也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追求一種寫實的手法,所以秦始皇兵馬俑具有以下的藝術特點):崇尚寫實,手法嚴禁;性格鮮明,形象生動各異;在總體布局上,陶俑面向東方,具有排山倒海的氣勢,使人產生敬畏而難忘的印象。
(2)石刻造像:表現為霍去病墓雕刻(立于神道兩側的石刻)
霍去病墓石刻即漢代石雕藝術的特點:(漢代特別是漢武帝時期,遵循一種道家思想,只要不偷不搶不殺人,什么都可以。這就使藝術家們的思想得道空前的放松。而雕塑藝術上有一種天人合一的特點,即保留著石頭的那種天然美,天然造型,循石造型,因材施藝。霍去病墓雕刻用的全部是花崗巖材料。
唐代雕塑:
(1)唐三彩
(2)昭陵六駿
宋代雕塑:因為宋代不比唐代強盛,國力衰敗,藝術家們經受挫折,對個種人情世故認識更為深刻,所以雕塑作品有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對人性的刻畫非常深刻。
明代雕塑:毛澤東說,明朝只有兩個會當皇帝,一個是朱元璋,一個就是朱棣。如,朱棣建立故宮、武當山,里邊就有很多雕塑,也有非常高的藝術成就。
2、宗教雕塑
(1)中國的四大石窟
甘肅敦煌的莫高窟、甘肅的麥積山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崗石窟、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
(2)四大石窟的藝術特點:
甘肅敦煌的莫高窟:是規模、內容最豐富的石窟群。容壁畫、雕塑、建筑于一體,以壁畫、泥塑著稱。
甘肅的麥積山石窟:也是以泥塑著稱。
山西大同的云崗石窟:以壯觀的石刻聞名。
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是歷代皇家貴族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具有“皇窟”的美譽。也以壯觀的石刻聞名。
補充:四川重慶的大足石窟也非常有名,也有很高的藝術成就。
三、小結
1、陵墓雕刻產生的社會原因:是帝王貴族為鞏固他們的統治地位,炫耀其顯赫聲勢,盛行厚葬而產生的。
2、佛教石窟產生的原因:佛教大約在東漢時代從印度傳入我國,為了利于將難懂的宗教教義變成通俗易懂,易于人們接受的東西,隨著佛教的傳播,從南北朝起,佛教壁畫和佛像便大量產生。
四、練習
1、認識陵墓雕塑與其代表作
2、認識四大石窟與其代表作
2022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美術教案5
一、教學目標的確立:
1、背景:增大學生的閱歷,沉淀專業修養,提高審美能力。
2、要點:①知道中國古代雕塑一般的表現形式。②了解中國古代雕塑發展歷程。③對其代表作品欣賞,了解其藝術特點。
3、教學重難點:古代雕塑呈現形式和重要作品的欣賞。
二、教學過程:
導入:提問:你在什么地方看到過雕塑?它們是什么樣的?你知道它們的名字嗎?它們都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答:雕塑的材料可以是石頭、金屬、泥土、木頭等。
雕塑和繪畫相比在外在的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雕塑是有實在體積的形象,我們用手就可以摸得著。
(直接入題)平時所說的“雕塑”,指的是什么?
1、涵義
雕塑——雕塑是雕和塑的合稱。以一定的物質材料和手段,在實在的三維空間內占據一定的空間位置塑造可視的靜態藝術形象的一個藝術門類。作為雕塑作品而言,三維空間的體積是其藝術語言最根本的東西,所以作品本身的凹進、凸現、間隔、斷裂、穿透、大小是雕塑作品的目的之一。盡管雕塑也可以實現由三維到二維空間的轉換,但是立體空間才是其生命根本之所在。
2、種類
下面兩件雕塑作品在表現手法上有什么不同?從表現形式可分為圓雕、浮雕(這里將浮雕和圓雕以概念結合實例的形式讓學生理解)
3、想一想:
怎樣欣賞雕塑作品?
了解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通過感受、體會作品的藝術魅力,進一步理解作品所表達的主題思想分析雕塑作品的藝術特點。(形象美、材質美、藝術性)
師言:了解了雕塑的表現形式,那讓我們看看中國古代雕塑。
⑴教師板書:概術陵墓雕刻佛教石窟造像
⑵網絡環境下學生自主學習探究
(教學活動)
[一]、陵墓雕刻
陵墓雕刻產生的背景:在封建社會里,帝王、貴族為了鞏固他們的統治地位,炫耀其顯赫聲勢,而盛行厚葬。在他們的陵墓區里,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制作了大量陵墓雕刻作品。這些雕刻作品代表了當時的藝術水平,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征,成為中國古代雕塑藝術最重要的部分。欣賞:中國古代雕塑——陵墓雕刻欣賞任務:霍去病陵墓雕刻教師提出問題:①說一說:霍去病墓石雕的藝術特點②學生討論,回顧教師提出的問題并作回答。形體單純、古樸,構思獨特,氣魄雄偉,力量沉厚。作者通過巖石的自然形態,產生聯想,某些部位甚至不施一鑿一錘,極富藝術創造力。
[二]、中國古代雕塑——石窟造像
佛教造像產生的原因在我國歷有一段長期分裂割據的時期,人民生活極端困苦,自然地會向往有一個能解放他們的救星出現統治者也需要一種法寶來證明自己作威作福是理所當然的,使人民甘愿受宰割。佛教就這樣出現了。因此當時的統治者都大力推崇佛教,開鑿石窟雕造佛像。
欣賞任務:我國四大石窟簡介在我國,自魏晉、十六國和南北朝開始鑿的石窟有15處,其中最的佛教石窟造像有以下四個石窟群:甘肅敦煌石窟、甘肅天水城東麥積山石窟、山西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南崖的云岡石窟、河南洛陽市南郊的龍門石窟。
三、教師課后總述:
1、陵墓雕刻產生的社會原因:是帝王貴族為鞏固他們統治地位,炫耀其顯赫聲勢,盛行厚葬而產生的。
2、佛教石窟造像產生的原因:在戰亂的年代,人民要尋求得到解脫的精神支柱,統治者要尋求鞏固政治的理論根據。佛教恰恰提供了這樣包治百病的精神藥方。隨著佛教的傳播,石窟雕刻得以產生。
3、石窟造像、陵墓雕刻的發展歷程和藝術特點。時代特點:在什么樣的特定社會環境里,就有什么樣與之相適應的作品的出現。沒有游離于時代背景之外的藝術。如陵墓雕刻與佛教造像。民族風格:古樸莊重、深沉雄大、氣魄宏偉、想象神氣、富于審美理想,是中國古代雕塑作品突出的特點。
4、課后探究作業(網上查閱)查閱《擊鼓說唱》《昭陵六陵》的相關資料,概其藝術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