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流程
編寫教案的過程是教師不斷學習和成長的過程,可以幫助教師提高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怎樣寫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流程?這里提供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流程分享,供大家參考。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流程篇1
活動目標:
1.了解動物小貓、小狗、小羊、小雞的不同叫聲、動作及愛吃的食
2.能夠伴隨有節奏的語言模仿小動物,發展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3.萌發對小動物的喜愛,體驗游戲的樂趣。
活動重點:了解動物小貓、小狗、小羊、小雞的不同叫聲、動作及愛吃的食物。
活動難點:能夠伴隨有節奏的&39;語言模仿小動物,發展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1.課件、小動物的叫聲。
2.小狗、小雞、小羊、小貓等小動物頭飾及它們愛吃食物的圖片若干
活動建議:
一、情境導入:播放動物的叫聲,幼兒能分辨不同動物的叫聲并模仿動作。
1.播放動物的聲音,知道動物有不同的叫聲。
結合多媒體課件引導幼兒聽聲音,猜動物并模仿動作。
二、以“招待客人”的情節讓幼兒動手操作,了解小動物愛吃的食
1.通過生活經驗知道有禮貌的招呼客人,讓幼兒知道可拿食物招待小動物。
提問:寶貝們!家里來客人了我們應該怎樣招待他們呀?你想拿什么食物招待這些小動物?你還知道它們愛吃什么?
小結:小狗愛吃骨頭還喜歡吃大火腿,小貓愛吃魚,小羊愛吃青草,小雞愛吃小蟲和米粒。
2.通過動手操作,讓幼兒知道小動物愛吃的食物。
教師介紹取食物的規則,幼兒自由選擇食物招待小動物。
小結:感謝小朋友為它們準備了真么多愛吃的食物,吃的好飽啊!
我們小朋友都是懂禮貌,會招待客人的好寶貝。
三、通過游戲的方式,引導幼兒用有節奏的語言模仿小動物并說出愛吃的食物。
1.老師有節奏的示范,鼓勵幼兒大膽運用有節奏的語言模仿。
提問:小朋友現在都來做小雞,你們愛吃什么?
教師示范:“小小雞,嘰嘰嘰,你愛吃什么?”引導幼兒學說:“小小雞,嘰嘰嘰,我愛吃小蟲。”(再換做小狗)
2.選擇自己喜歡的動物頭飾去找食物,體驗游戲的樂趣。
看!那邊的草地上好多的啊!小動物們去找你們愛吃的食物吧!
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動物頭飾和小朋友一起來游戲互動。
四、活動延伸:
小動物們吃的香不香啊?讓我們去散散步再來做“你愛吃什么”的游戲吧!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流程篇2
活動目標:
1.講講自己發現的各種洞洞,體驗和老師、同伴一起找洞的樂趣。
2.引導孩子觀察身邊是否有洞洞,以及這些洞洞的用處。
3.初步嘗試能夠通過合作解決問題。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培養幼兒對科學現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活動準備:
紙、剪刀、皮球
活動過程:
一、說說身體上的洞洞。
1、請幼兒找找我們的身體上,哪里有洞洞呢?
幼兒在自己身上找、也可以在同伴身上找洞洞。鼓勵幼兒仔細發現身上的洞洞。
2、說說身上的洞洞的.作用。
幼兒大膽回答教師小結:嘴巴用來吃飯、眼睛看東西、鼻孔用來呼吸、耳朵聽聲音、肛門拉大便等等。
二、討論如何來保護好我們身上的洞洞。
教師鼓勵幼兒大膽說出保護洞洞的方法,引導幼兒學會科學保護身體上洞洞的常識。
小結:身體上的洞洞對我們的生命很重要,因此我們要保護好身體上的洞洞,不能讓它受到傷害(如:掏耳朵、戳眼睛、把異物放入洞洞等等都是不科學的)。
三、幼兒體驗如何制作出洞洞
(1)出示紙:這是什么?上面有洞洞嗎?我可以變出洞洞來。你們能試一試嗎?我可以用這個洞洞當望遠鏡。(彩紙卷起來,變成望遠鏡,這是一種可以從這邊望到那邊的洞洞;從這一邊穿到那邊的洞洞)老師用剪刀剪紙,請小朋友猜猜會剪出什么來。(圓形的洞洞)用濕的手戳出一個洞洞。
四、游戲:
鉆洞洞教師和配班老師利用肢體做出不同的洞洞造型,請幼兒一個個的鉆過去。洞洞的形狀有大到小,有低到高,慢慢訓練幼兒掌握鉆洞洞的方法。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流程篇3
活動目標
1、認識紅、黃、藍三原色,知道紅、黃、藍兩兩混合分別變成橙色、紫色和綠色。
2、探究紅、黃、藍三種顏色兩兩混合的變化,并嘗試實驗。
3、喜歡探究顏色的變化,感受探究顏色奧秘的樂趣。
活動準備:
兔子圖片、染缸圖片、顏料、瓶子、宣紙、盤子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1、故事《會變色的兔子》
小兔媽媽有三個孩子,一個叫小紅、一個叫小黃,還有一個叫小藍,這三個孩子都非常淘氣,有一天,他們和媽媽一起去熊貓大叔的染坊里去玩,小紅不小心摔倒了黃色的染缸里去了,當他爬出來的時候,兔媽媽問小紅,“你是誰呀”,“我是小紅呀”小紅說,可是媽媽不相信,小黃摔倒了藍色的染缸里去了,當他爬出來的時候,媽媽問“你是誰呀”“我是小黃呀”,可是媽媽不相信,小藍掉在紅色的染缸里去了,當他爬出來的時候,媽媽問“你是誰呀”小藍著急的說“我是小藍呀”,可是媽媽也不相信。
2、教師提問:為什么媽媽認不出小紅、小黃和小藍了呢?讓我們做一個小實驗吧!
二:基本部分
1、小實驗:顏色變變變
給幼兒提供紅、黃、藍三種顏料瓶,讓幼兒進行實驗
紅色顏料和黃色顏料混合,有變化嗎?(橙色)
黃色顏料和藍色顏料混合,有變化嗎?(綠色)
藍色顏料和紅色顏料混合,有變化嗎?(紫色)
2、制作花手帕
教師演示:將三角形宣紙的三個角放入三種不同的顏料盤里,渲染一會兒,兩種顏料的交界處形成另一種顏料,即橙、綠、紫色,然后就變成漂亮的.花手帕了。
幼兒操作,教師適當指導
三、結束部分
作品展示
教師小結:今天小朋友認識了紅、黃、藍三種顏色,這三種顏色是色彩中的三原色,由它們可以變化出很多漂亮的顏色來,我們還制作了小手帕,回家后,教爸爸媽媽來做好嗎?
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中,幼兒的積極性都非常高,激發了幼兒對顏色的探索欲望,讓幼兒在自己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發現顏色變化的規律。在幼兒動手操作顏料瓶時,顏料準備的不夠合理,導致顏色有的深有的淺,在結束環節,由于幼兒存在個別差異,個別幼兒不能主動地參加到展示中去,有了這次的經驗,希望在以后的教學中能夠表現的更好!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流程篇4
活動設計背景
由于工廠每天都排放出大量的廢氣,學校周邊都能聞到難聞的氣味。通過活動,讓幼兒知道空氣是無色無味看不見摸不著的特點,在我們周圍到處都有。同時讓幼兒懂得我們人類生存需要的是清新的空氣,保護環境就是保護人類家園。
活動目標
1、讓幼兒了解空氣的形態和用途。
2、培養幼兒對科學小實驗的興趣,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讓幼兒了解空氣的形態和用途
教學難點:培養幼兒對科學小實驗的興趣,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活動準備
1、塑料袋、小氣筒、小氣球若干、蠟燭、打火機、玻璃杯
2、每個幼兒《我愛學科學》(學前班秋季)1冊
活動過程
一、激發興趣
1、出示袋口密封、裝滿空氣的透明塑料袋,讓幼兒觀察袋子里裝了什么,給幼兒打開袋子摸一摸、聞一聞,說說發現了什么。
2、教師做深呼吸,幼兒也模仿著做深呼吸。提問:我們用鼻子吸到了什么?空氣在哪兒?能用眼睛看到嗎?
小結:塑料袋里裝著空氣,空氣無色無味,我們看不見摸不著。
二、找一找空氣在哪里
(1)用小氣筒給氣球充氣
(2)每人拿一個塑料袋自由地抓空氣。(告訴幼兒先張開塑料袋口,然后再捏緊袋口)
(3)對著氣球吹氣,盡量不讓氣球落地
提問:
(1)你們在什么地方抓到了空氣?引導幼兒感知空氣在我們周圍,到處都有。
三、我們需要空氣
(1)啟發幼兒想象:如果沒有空氣,人、動物、植物會有什么感覺和變化?提示幼兒閉上嘴巴,用手指捏著鼻子片刻,然后說出自己的感受。
(2)給幼兒做實驗:點燃蠟燭后用透明的玻璃杯將蠟燭罩住,火苗慢慢熄滅。請幼兒想一想火為什么滅了。
(3)引導幼兒想一想:潛水員和宇航員的服裝為什么是密封的,還要帶著氧氣筒?小結:人、動物、植物都需要空氣才能生存》
(4)出示課本畫圖,讓幼兒說說人們為什么喜歡在空氣好的地方休息或游泳,有什么辦法可以把空氣變好?
師小結:不在公共場所吸煙,盡量使用交通工具和沒有污染的交通工具,不隨地亂扔垃圾,減少工廠的廢水污染,多種樹木花草,就能是我們周圍的空氣更清新,身體更健康。
教學反思
本活動我讓幼兒在多次的實驗當中感受空氣的存在,使得幼兒一直處于興奮,積極的探索過程中。
活動開始,我首先出示一個裝滿空氣的密封塑料帶讓幼兒進行摸一摸,聞一聞塑料袋里裝的是什么,接著又讓幼兒跟著我進行深呼吸,用鼻子吸,使得他們知道袋子里裝的是空氣,鼻子吸得也是空氣,空氣是無色無味,看不著也摸不著,對我們特別重要。在幼兒找一找空氣在哪里環節,我讓幼兒用袋子捕捉空氣、用小氣筒給氣球充氣、對著氣球吹氣,盡量不讓氣球落地,一系列活動讓幼兒充分感受到空氣的無處不在。活動中我親自試驗操作:點燃蠟燭后用透明的玻璃杯將蠟燭罩住,火苗慢慢熄滅。讓幼兒明白燃燒也需要空氣。讓幼兒屏住呼吸,嘗試沒有空氣的.感覺;然后深呼吸,感受有空氣的好處。在通過屏息讓幼兒感受到空氣的重要。通過多次的實驗探索活動使得幼兒了解了空氣的無處不在以及空氣的重要性。最后在讓幼兒感受了空氣的重要性之后樹立幼兒環保的意識,并讓幼兒自己說說怎么保護環境。
總之,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我感覺我的言語比較多,導致了活動沒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在以后的教學活動中我應該讓幼兒自己多發揮自己的想象,多動手,盡量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使每個幼兒都能參與學習、參與活動,參與討論、參與發言,增強了幼兒學習科學的信心,滿足幼兒探索欲望。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流程篇5
設計思路:
一次,孩子們正在高興地玩體育游戲,一只被風刮起的、在半空中飛舞的塑料袋引起了他們的注意。大家叫著,跳著,搶著,玩起了塑料袋。于是,我們在活動區投放了各種各樣的塑料袋,并注意觀察幼兒的表現。孩子們有的把塑料袋當帽子,有的用塑料袋折東西,還有的設法讓塑料袋發出聲音,在這一過程中,孩子們對塑料袋的特性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隨后,我們設計、組織了活動“好玩的塑料袋”,鼓勵幼兒積極探索塑料袋的玩法,從中獲得豐富的經驗。
目標:
1.大膽探索使塑料袋發出聲音的辦法,如,搓、揉、甩、拍、捏等。
2.借助音樂發揮想象,并運用肢體語言表現已有經驗,體會游戲的樂趣。
準備:
1.各種塑料袋若干(每個幼兒兩只以上)。
2.用于律動表演的音樂磁帶,如《下雨》《小小云朵》等。
過程:
一、會變魔術的塑料袋
1.組織幼兒玩手指游戲“小孔雀”,在游戲的最后將手放至背后巧妙地引出塑料袋。
2.塑料袋不但可以裝東西,還會變魔術呢!看,變變變,塑料袋變成了什么?(教師一一演示塑料袋變魔術,幼兒回答:一朵花、棒棒糖、小提包等。)
3.幼兒嘗試用塑料袋變魔術。
4.幼兒集體交流用塑料袋變出了什么,是怎么變的。
幼:我把塑料袋卷成長條,變成了金箍棒。
幼:我把塑料袋口捏住,它鼓起來像氣球。
幼:像榔頭。
幼:來回折就像折扇子。
5.幼兒互送禮物,學說“我把塑料袋變成某某送給你”。
二、會唱歌的塑料袋
1.自由探索塑料袋發出聲音的方法。
(1)塑料袋不但會變魔術,還會唱歌呢!
(2)(教師示范搓袋子,發出“沙沙”聲)好聽嗎?我剛才是用什么方法讓塑料袋唱歌的?
(3)還有什么辦法能讓塑料袋唱歌呢?動腦筋想一想,看誰讓塑料袋唱歌的辦法最多。
(鼓勵幼兒獨立嘗試或與同伴合作,及時發現幼兒的新玩法。)
2.交流讓塑料袋唱歌的方法。
(1)你剛才是用什么方法讓塑料袋唱歌的?
幼:我用手拍塑料袋,它就會唱歌。
幼:我拎住袋子用力甩,它也會發出聲音。
幼:像媽媽洗衣服那樣搓一搓。
(鼓勵幼兒介紹自己的動作,引導幼兒互相學習。)
(2)用塑料袋給音樂伴奏。
你們想出了這么多辦法讓塑料袋變成了樂器。下面我們聽著音樂用各種辦法讓塑料袋有節奏地唱歌吧。
三、給塑料袋洗澡
1.塑料袋和我們玩了這么長時間,都臟成了小花臉,怎么辦?
2.讓我們聽著音樂,帶著塑料袋跳進浴缸里洗洗澡吧!
(幼兒隨音樂舞動,教師用語言加以引導。如:“一、二、三,跳進浴缸洗澡了。一會兒上,一會兒下,左邊洗洗,右邊洗洗,打個滾兒洗一洗,再翻個身子洗一洗。慢慢地漂起來了,轉個圈兒洗一洗。洗干凈了甩甩水,晾在竹竿上。”以此鼓勵幼兒運用肢體語言表現清洗和晾曬塑料袋的過程。)
四、帶著塑料袋回家
1.塑料袋曬干了,我們得把它整理好下次再用。
2.以有趣的兒歌(一個胖子,變成一個瘦子;一個高個子,變成一個矮個子)指導幼兒整理好塑料袋,自然結束活動。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流程篇6
活動目標
1、能夠根據提供的線索進行觀察、分析,正確找到藏寶地點。
2、嘗試用科技產品和軟件功能共同合作、溝通解決遇到的困難。
3、愿意與同伴分工合作,體驗共同完成任務的快樂。
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能夠根據提供的線索進行觀察、分析,正確找到藏寶地點。
活動難點:嘗試用科技產品和軟件功能共同合作、溝通解決遇到的困難。
活動準備
物質:一體機、IPAD、希沃白板、希沃授課助手、網絡、拼圖碎片。
經驗:幼兒對幼兒園環境熟悉、會使用iPad拍照功能和微信的一些基本功能、能夠進行九宮格拼圖。
活動過程
(一)活動引入,激發幼兒興趣。
1、利用希沃白板創設和朵拉去尋寶的情境,激發幼兒興趣。
(1)白板蒙層功能與朵拉捉迷藏。
——小朋友們,今天咱們大二班來了位老朋友,我們來看看是誰?
聚光燈到朵拉時幼兒說出名字。
(2)播放《愛探險的朵拉》動畫片片段,引出朵拉的任務。
——還記得上次我們幫朵拉解決了什么難題嗎?在上次的挑戰中我們大二班團結合作幫助朵拉找到了搗蛋鬼藏在幼兒園的寶箱鑰匙,所以這次朵拉又來到大二班請我們一起去尋寶了,你們愿意接受挑戰嗎?
(二)出示三條線索,發布任務。
1、線索一:語音每組幼兒根據語音線索的提示,正確找到藏寶地點。將找到的拼圖碎片使用iPad拍照功能拍下通過微信回傳班內,留在班級的幼兒使用iPad的希沃授課助手將拼圖碎片上傳到希沃白板中。
線索二:圖片每組幼兒根據圖片線索的提示,正確找到藏寶地點。將找到的拼圖碎片使用iPad拍照功能拍下通過微信回傳班內,留在班級的幼兒使用iPad的希沃授課助手將拼圖碎片上傳到希沃白板中。
線索三:平面圖每組幼兒根據平面圖線索的提示,正確找到藏寶地點。將找到的拼圖碎片使用iPad拍照功能拍下通過微信回傳班內,留在班級的幼兒使用iPad的希沃授課助手將拼圖碎片上傳到希沃白板中。
2、提出尋寶要求:
(1)每組4-5名幼兒中,一人留在班內操作iPad與同伴溝通,一人使用iPad接收線索、對拼圖碎片拍照并隨時和班內幼兒溝通。其余幼兒根據線索進行尋寶。
(2)在樓道內輕聲交談、注意安全,不打擾其他班級活動。
(3)小組教師負責幼兒安全和發布線索。
(4)拍照幼兒要注意將拼圖占滿屏幕,以免在班內的幼兒無法拼圖。
(5)每個小組要一起行動,不能單獨行動。
(三)尋寶開始。
1、幼兒分三組,每組一人留在班內操作iPad與同伴溝通,其余幼兒根據線索出發尋寶,一人使用iPad接收線索、對拼圖碎片拍照并隨時和班內幼兒溝通。
2、尋寶正式開始,幼兒按照線索指示尋找正確位置。教師作為輔助跟隨,當幼兒尋找到藏寶地點并成功拍照回傳后,發布下一條線索,直至三條線索全部完成。
3、班內幼兒使用微信與小組同伴溝通,等待接收拼圖碎片。使用希沃授課助手將拼圖碎片上傳到希沃白板中,三小組班內成員共同拼圖。
(四)拼圖成功,小組分享成功體驗。
1、播放朵拉感謝小朋友的視頻,體驗成功的快樂。
2、各小組分享尋寶過程和感受。
3、科技在生活中的應用與便捷:溝通方便、開闊眼界、網絡支付更安全、二維碼直接掃描讀取等。
(五)教師小結,活動結束。
小朋友們,今天我們每個小組通過三條線索的提示收集拼圖碎片,并及時傳給班內的小朋友進行拼圖,最后找到了朵拉送給我們的禮物。每個小組有溝通、有合作,共同完成了朵拉帶給我們的新挑戰,你們真的太棒了。同時我們也發現了及時的溝通很重要,使用一些科技產品和功能很方便、很便捷,但是為了保護眼睛也不要長時間使用。希望咱們繼續加油,期待下次朵拉再來邀請咱們繼續去探險吧!
活動總結
如今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方式越來越便捷,一些高科技軟件在生活也增添了樂趣為人們提供方便。《綱要》中指出:大班幼兒要認識常見科技生活用品,初步知道其功能及用途,能對簡單的用品進行操作,并能初步理解科技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正面影響。本次活動中的三條線索分別為語音線索(簡單、直接傳遞訊息)、圖片線索(三張圖片,范圍逐漸縮小)、平面圖線索(需要分析思考)。朵拉情境貫穿始終,利用希沃白板、授課助手、微信的功能使幼兒通過iPad之間溝通完成挑戰。整體完成了目標,但活動時間較長、拼圖環節不易操作需要再思考。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流程篇7
科學活動:
身體部位的轉動活動的生成:這些天,孩子們一直在討論生活中的轉動,電風扇、車輪、時鐘、地球儀……答案聲此起彼伏,突然有個小朋友告訴我:“老師,我的眼睛也會轉!”
活動目標:
1、身體不同部位的轉動感興趣,了解身體哪些部位會轉動,并能大膽地用語言、動作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2、能利用水筆在圖片的相應的位置作標記。
3、體驗轉動的快樂。
4、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5、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造并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活動準備:
人體圖片、水筆、磁帶、錄音機
活動過程:
一、由風車的轉動引出身體部位的轉動
二、探索身體部位的轉動
1、請幼兒在人體圖上將會轉動的地方畫上標記。
2、鼓勵幼兒與周圍同伴進行交流。
3、集體交流。鼓勵幼兒大膽說說并進行演示。
三、討論:為什么這些可以轉動,為什么要轉動?
四、游戲“闖關”請幼兒根據標記一下子說出4個能轉動的部位,若闖關成功將得到一件小禮物。
五、隨音樂放松地做身體轉動動作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流程篇8
活動目標:
1.體驗玩變色游戲的樂趣,產生探索欲望。
2.認識紅、黃、藍三種顏色。
3.積極參與活動,并獲得其中的樂趣。
一、情景導入
昨天老師老師遇見了一位可愛、能干、會變魔法的小精靈,她呀把變魔術的方法交給了我,接下來,我要開始變魔術了。
二、出示瓶子。
1.小朋友看一看,這是什么呀?(揭開布,引出瓶子)瓶子里面有什么?(水)水是什么顏色的?(透明的、無色的)
2.現在老師要開始變魔法的,請小朋友仔細看哦!(播放音樂,搖瓶子)
提問:老師把水變成了什么顏色?(紅黃藍任意一種顏色)
3.小朋友想不想變魔法,請小朋友跟老師一起變魔法,(播放音樂)為什么我的瓶子變顏色了?你們的沒變呢?(老師呀,在瓶蓋上施了魔法,在瓶蓋上涂了顏色)
4.師幼一起施魔法,念咒語,一起變出不同顏色的瓶子。(哇,好神奇呀,我的瓶子變成了紅色,我的瓶子變成了...)
三、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1.教師示范,幼兒觀看。
2.幼兒自由操作,教師一一指導。
(小朋友自己給瓶蓋施魔法,我們一起來變漂亮的顏色吧!)
3.請小朋友把施完魔法的瓶子,一起放入裝有紅黃藍卡片的籃子里,整理好吧!
活動延伸
小朋友回家和你的爸爸媽媽一起變魔術玩吧。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流程篇9
教學思考:
生活中的許多用品都需要用到電池,如各種遙控器、門鈴、手電筒、玩具、手機等。玩具與孩子關系最密切,有時候玩具遙控車不會動了,孩子還會把電池拿出來左看看右看看,拿著電池在地上推滾,或是放在嘴巴里咬。而這些行為都有可能讓孩子們處于一種危險的狀態,所以,我們就此組織相關的活動幫助沙子們正確地認識電池。
活動目的:
1.通過擺弄、拆卸電動玩具,讓幼兒對電池有初步的了解。
2.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并樂意用短句進行表達。
活動灌餐:
每個幼兒一個電動玩具,內有電池;另備電池若干;講解廢舊電池危害自光碟。
活動過程:
1.尋找會動的玩具
導入教學主題,幼兒自由玩帶來的電動玩具。
2.找電動玩具能動的原因
教師:為什么電動玩具會動?(幼兒自由回答)’
教師:找找看電動玩具里的電池在哪里?
3.了解干電池基本特征
(1)出示實物,請幼兒觀察它的外觀。
教師:我們一起看看電池是什么樣的?
(2)電池有正負極之分,凸起的地方是正極(+),平面的地方是負極(一)。
(3)電池產品可分一次干電池(普通干電池)、二次干電池(可充電電池,主要用于移動電話、計算器)、鉛酸蓄電池(主要用于汽車)三大類。我們最常用的是普通干電池。
(4)電池有3號、5號、7號等不同型號。不同的生活用品也不一樣。
4.干電池的作用
教師:電池有什么作用?(幼兒自由回答。)
5.于電池的危害
(1)播放廢舊電池給我們造成的危害的光碟片段。
教師:電池主要含鐵、鋅、錳等,此外還含有微量的汞池不能隨地丟棄,要放進專用的廢舊電池回收箱里
(2)講述幼兒因為電池而受傷的新聞。
一個叫浩浩的小朋友晚上回家后,一個勁地嚷“耳朵疼”,家人詢問后才得知,下午在幼兒園,浩浩將一個紐扣電池塞進了左耳朵里。于是,家人連夜將浩浩送進了醫院。根據給浩浩動手術的吳醫生介紹,直到第二天上午,浩浩耳中的小電池才取出。取出來的電池直徑有7毫米,當時藏在距外耳道口2厘米的骨部與軟骨部相接處,是外耳道狹窄的地方。電池雖已順利取出,但浩浩耳朵有點充血,需要消炎處理。
教師:電池里面是有毒的化學物質,對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危害很大,小朋友們千萬不能把電池放進嘴巴,也不能像浩浩那樣放到身體的某個器官里。
6.正確使用干電池
教師:小朋友們知道怎么安裝電池嗎?(幼兒嘗試安裝電池。)
教師總結:先檢查電器和電池接觸面是否清潔,必要時用于布擦凈,再按電正確極性裝入。不要將新舊電池混用,同一種型號但不同種類的電池也不能混用。
活動延伸:
1.在科學區提供“我會玩電池寶寶”的游戲材料,讓幼兒操作。
2.發放“變廢為寶好辦法”記錄表,家長與幼兒共同完成。
活動動評析:
幼兒對周邊的事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他們年齡小,缺乏生活經驗,喜歡通過手口等去觸摸和感知。通過游戲、實物操作和觀看光碟等活動讓幼兒了解電池的作用和危害,學習正確使用電池的方法。
活動建議;
1請家長在家引導幼兒正確使用電池。
2此活動適合大班孩子以小組形式進行。
安全兒歌:
電池,個頭小,作用大。
電筒,遙控器,電玩具,
沒它,動不了,響不了。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流程篇10
科學活動:繩子的用途
活動目標:
1、了解生活中各種繩子及其用途。
2、樂意開展創造活動,喜歡和同伴交流、分享。
活動準備:
1、漢字卡片:掛、系、扎、串(已認識過這四個漢字)。
2、將衣服、毛巾、圖畫;沒穿鞋帶的鞋子;各種有孔的珠子;包裝盒分四組擺放。
3、收集一些關于繩的照片。
4、寶物筐:各種材質不同、粗細不同、長短不同的繩子、衣架、夾子、剪刀等。
活動過程:
一、了解材料,引出繩子的主題
(出示各種材料包括各種繩子)師:你們瞧,桌子上都有些什么?
(出示四個漢字)師:這幾個字能用繩子和桌子上什么東西做好朋友?
二、分組試一試,繩子的用途
1、師:老師把它們分成了四組,每組的中間有一個字,看了這個字后,你們四人為一組就要動腦筋把桌子上的東西變一變!
2、每組幼兒展示自己的成果
師:你們桌子上的是什么字?怎么變了?
三、說一說用過的繩子
師:剛才你們干什么了?
你們都用到了哪些繩子?教師與幼兒一起總結繩子的用途,讓幼兒了解各種繩子的特性。
如:棉繩很軟,打在臉上也不痛:尼龍繩比較堅固,可以用來掛重的東西;塑料繩用來做跳繩…
四、合作玩繩子
師:繩子還可以用來玩呢,我這里就有一些繩子,帶得太少了,不能每個人一根,你們可以幾個好朋友一起玩一條繩子,看看哪幾個小朋友繩子能玩出新花樣。
玩的過程中及時發現新的玩法,引導幼兒合作完成。
五、生活中的繩子
師:小朋友真棒!剛才我們用不同的繩子進行了扎、串、系、掛的活動,在我們的生活中,你還在哪里發現了繩子?
1、幼兒自由討論
2、播放各種繩子的照片
師:生活中還有很多繩子可調皮了,躲起來很難發現,金老師就把這些繩子找出來,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繩子藏在哪里了?有什么用呢?
六、結束
原來生活中還有那么多有用的繩子,那樓下的小朋友肯定等不及了,我們把今天看到學到玩到的趕快去告訴他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