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三地理教案
你知道如何寫地理教案?地理教案能夠提升你的地理教學質量。地理老師要盡可能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心理上預先讓學生喜歡地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有關于高中高三地理教案,希望你喜歡。
高中高三地理教案1
使用說明及學法指導:
1、用約20分鐘時間對本節內容進行預習,掌握課本基本知識,并能夠建構基本知識體系。
2、完成本節的教材助讀中的問題,并用紅筆標記出自己不會的問題。
3、預習中要重視對知識的理解、分析、歸納,并注意聯系實際。
學習目標:
1、知道自然資源的含義及類別。
2、知道水資源問題的基本情況及產生的原因。
3、知道土地資源的主要特征,以及耕地減少的主要原因。
4、知道我國礦產資源問題的主要特征。
教材助讀:
1、自然資源是指存在于,在一定的時間條件下,能夠產生以提高人類當前和未來福利的和的總稱。
2、按照自然資源能否再生或恢復的特性,將自然資源分為和兩大類。
3、的迅速增加和的加速增長是導致水資源危機的基本因素。水資源在和上的分布不均,是水資源危機的客觀因素。
4、、和等,是對水資源及其再生功能造成破壞的主要因素。
5、土地資源問題突出表現在和兩方面。、、和等問題,已成為制約中國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以及等,使土地資源嚴重退化,農業生產空間趨于萎縮。
預習自測:
1.下列有關自然資源的敘述,正確的是()
A.海洋資源都屬于可再生資源B.生物資源都屬于可再生資源
C.非能源資源都屬于非可再生資源D.地下資源都屬于非可再生資源
2.下列選項中屬于可再生資源的是()
A.天然氣B.稻谷C.土地D.液化氣
我的疑惑:
探究案
探究活動
探究活動:
1、結合課本P20頁文字,完成課本P21頁活動第1題。
2、我國水資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并思考課本P22頁活動1—2題。
3、我國土地資源主要存在哪些問題?怎樣保護土地資源?
4、預計到2010年,,我國20種主要礦產有半數以上不能滿足建設需求,特別是一些基礎性礦產和大宗支柱型礦產,如石油、、鐵、銅等,缺口大,供需矛盾突出,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將產生明顯的制約作用。
想一想:我們生活中在哪些方面利用了石油、鐵、銅等礦產資源,一旦這些資源枯竭,將影響到你生活的哪些方面?
當堂檢測:
我國秦嶺淮河以北缺水的原因是()
A.北方江河徑流量年際變化不大
B.北方地區受夏季風影響大,降水少
C.北方地區年降水量較少,屬于半濕潤地區
D.北方地區耕地多,水資源少,加劇了缺水現象
高中高三地理教案2
一、本節教材的地位和內容分析
本節課處于自然環境中的物質和能量交換最后一節,上承巖石圈和大氣圈相關知識,主要內容涉及水圈,水既是自然地理環境主要組成要素之一,又對人類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體現了地理學人地關系主線。
二、課程標準:
運用示意圖,說出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說明水循環地理意義。
三、課標解讀
從本條標準的內容要求來看,重在引導學生了解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水循環的過程是指水在陸地、海洋、大氣之間的轉變。水循環的環節是指實現水循環運動的途徑,包括:蒸發(植物蒸騰)、水汽輸送、降水、下滲、地表徑流、地下徑流等。
四、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普遍學習積極性較高,但水平層次不齊,地理知識基礎相對薄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仍存在重識記而輕理解的傾向。
五、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使學生了解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
使學生理解水循環地理意義.
(2)能力目標
學生學會讀圖,掌握讀圖方法,能繪制簡單示意圖,提高讀圖識圖能力;
學生能運用水循環示意圖解釋相關地理現象。
(3)情感目標
使學生樹立正確的資源觀和環境觀,養成節約用水的習慣.
六、重點難點分析
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
水循環的意義。
八、教學方法分析
微課教學法、分層推進設問法、
九、學法指導分析
自主合作探究
十、教具準備及學具準備
1、多媒體課件2、導學案
十一、教學過程(節選)
教學活動
活動目標
師生活動
主要評價方式
參與式導入
創設情境,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背景音樂)“風中有朵雨做的云”
讓學生動手寫出《假如我是》與水有關的詩歌,“即興三兩句”,并予以展示。
教師對學生進行激勵性評價,引起學生興趣。
觀看微課自主學習
回顧舊知,并為下一環節的學習做好鋪墊。
地球因為有水而顯得與眾不同,那么地球上的水按它們存在的位置和狀態可以分為哪幾種呢?學生帶著問題觀看微課視屏,得出結論:地球上的水可分為海洋水、陸地水、大氣水和生物水。
高中高三地理教案3
【課標要求】
1、以某區域為例,分析該地區農業生產的條件、布局特點和問題,了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方法和途徑。
2、以某農業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的發展過程,以及在此過程中產生的主要問題,了解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措施。
【教材分析】
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地理條件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以致影響到區域經濟的特點、布局和發展方向。本章教材緊緊圍繞區域經濟發展這一中心,從農業、工業和城市的角度做出了闡述。本節以我國東北地區為例,首先從氣候、地形、土壤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方向介紹了東北地區農業發展的地理條件,然后從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角度指出了該區農業的布局特點,著重介紹了商品糧基地農業生產的突出特點,最后從水土流失、黑土退化、土地沙化、鹽堿化和草場退化、自然災害頻繁和環境污染等方面揭示了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并從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角度指出了該區域農業發展的方向。
其中,區域農業發展條件及發展方向是本節的重點和難點,學習本節內容應抓住:區域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決定區域發展特點→區域發展方向這一主線。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初步了解,實現區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應該綜合考慮哪些因素。
2.通過閱讀地形和氣溫、降水分布圖,了解東北地區農業發展的利弊因素。
3.通過對比和分析,了解東北地區農業布局特點,并深入探討東北地區大規模專業化生產和商品糧基地建設的特色。
4.結合具體發展模式,分析東北不同區域農業發展的方向。
過程與方法
1、能夠通過網絡、報刊、雜志等各種媒體收集地理信息及從現實生活中獲取地理信息,如結合本地的農業、發展條件,嘗試運用所學的地理理論和方法對本地區的農業地理信息進行梳理、分析、解釋,得出本地區的農業發展特點、發展中存在問題,及今后發展的方向。
2、關注中央的農業政策和經濟發展的策略調整,了解全國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向。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
2、增強對資源、環境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增強關心和愛護
環境的社會責任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教學重點】
1.東北地區農業發展的利弊因素
2.東北地區農業布局特點,深入探討東北地區大規模專業化生產和商品糧基地建設的特色。
3.分析東北不同區域農業發展的方向。
【教學難點】
1.實現區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應該綜合考慮哪些因素。
2.東北地區農業發展的利弊因素
【教學方法】比較法、案例分析法、圖示法等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3課時
一、發展區域農業的一般步驟
1.綜合考慮自然、社會經濟、區位、市場等各種因素——確定區域農業的大方向
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自然條件,適合發展不同的農業。同一區域的自然條件往往適合發展多種農業,所以還要根據區位條件、社會經濟條件,以及市場需求,發展本區域有生產優勢的農業。
2.根據區域內部差異,合理布局小區域農業。
一個區域在確定農業發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據區域內部的地理分異特點,因地制宜調整農業結構,合理安排農業生產布局,使區域的農業發展與區域內特定的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態與經濟良性循環系統,實現區域內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統一。如:我國重要的商品農業生產基地——東北地區。
該區自然地域完整,農業生態類型多樣,生產部門齊全
二、地理條件
1.范圍: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東部。
2.地位: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林業生產基地和畜牧業生產基地。
3.地理條件分析
⑴氣候條件——農業生產中最難以改造的自然條件。
①氣候條件制約著一個區域農業的生產品種、耕作制度和生產季節等。
②東北大部分地區屬于溫帶濕潤、半濕潤季風氣候區。雨熱同季。熱量和水分條件基本上可滿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農作物生長容易受到低溫冷害的影響。
思考:1.東北大米因質量優而廣受市場歡迎,這與氣候條件有什么關系?
點撥東北地區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作物生長期長,因此品質上乘,再加之氣候寒冷,農作物病蟲害少,幾乎不需要施用農藥,天然具有綠色大米優勢。
2.東北地區農業生產季節性強的特點,為農村的綜合發展提供了什么有利條件?
點撥有利于農忙季節時,集中人力物力投入農業生產;在農閑時,發展副業,增加農業收入,還進行農田基本建設和水利建設等。
3.與我國主要農業地區相比,熱量條件是東北地區的劣勢,但是也可以認為熱量條件是東北地區的優勢。試分別舉例說明。由此,你得到什么啟示?
點撥劣勢主要表現為許多對熱量要求較高的作物品種不能種植,僅能種植一些熱量要求不高的如春小麥、甜菜、大豆等作物,并且只能做到一年一熟;長冬無法放牧,還要解決
好牲畜的防寒問題,但冬季長有利于土壤有機質的積累,故東北的土壤較肥沃;同時冬季的積雪在春季融化,緩解春旱現象,還可以改善土壤墑情。
⑵地形、土壤條件
①地形條件往往影響區域農業生產的類型。
②一般來說,平原地區適宜發展種植業,而山地丘陵地區適宜發展林牧業。
ⅰ西部高原地勢平坦,降水較多,是優質草原牧場
ⅱ中部和東北部平原廣闊,面積占全國平原總面積的1/3
ⅲ周圍山地環繞,森林資源豐富,木材蓄積量占全國總量的31%。
③土壤肥沃——廣泛分布黑土、黑鈣土,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
⑶社會、經濟條件
①工業特別是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工業,如亞麻紡織、毛紡織、乳品加工等對原料的需求,有利于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②東北地區交通發達,對外聯系方便;農產品、農業種植技術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東北亞地區經濟合作為拉動本區發展外向型農業提供了重要機遇。
③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多。利于農業經營規模化,且利于綠色農業和大農業的發展。
活動:搜集相關資料,分析下列地區(任選一兩個)發展特色農業的地理條件。
1、珠江三角洲大力發展出口創匯農業
點撥:珠江三角洲大力發展出口創匯農業的有利條件有:臨近港、澳、臺地區,港口、鐵路和航空等交通發達,自然條件優越,農業生產技術水平高。
2、x疆南部(南疆)已建設成為我國的棉花生產基地
點撥:南疆光照充足,土地資源廣闊,山麓地帶有高山冰雪融水可供灌溉,當地種植長絨棉歷史悠久,市場對長絨棉需求大。
3、海南島成為我國熱帶經濟作物生產基地
點撥:海南島地處熱帶,熱量和降水條件可滿足熱帶經濟作物的生長,市場尤其是國內市場對橡膠等熱帶作物的需求量大。
4、云南省昆明附近重點發展花卉種植業農業布局特點
點撥:昆明四季如春,氣候條件適宜發展多種花卉品種,昆明等國內市場對花卉的需求量大。
二、發展區域農業的一般步驟:綜合考慮區域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確定區域農業發展方向→根據區域內部差異,合理布局農業部門。
1.綜合考慮自然和社會經濟因素——確定區域農業的大方向
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自然條件,適合發展不同的農業。同一區域的自然條件往往適合發展多種農業,所以還要根據區位條件、社會經濟條件,以及市場需求,發展本區域有生產優勢的農業。
2.根據區域內部差異,合理布局小區域農業。
一個區域在確定農業發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據區域內部的地理分異特點,因地制宜調整農業結構,合理安排農業生產布局,使區域的農業發展與區域內特定的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態與經濟良性循環系統,實現區域內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統一。
高中高三地理教案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天體的主要類型和天體系統的層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環境。
2.運用資料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3.培養用比較分析的方法解決有關地理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分析圖片,形成宇宙物質性的觀念,形成天體系統各層次的感性認識。
2.利用圖表分析法和比較法自主探究地球在太陽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宇宙觀。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確定的理由:是核心知識,是說明地球宇宙環境的基礎。
2.特殊的行星的特殊之處——具有生命存在的條件。確定的理由:是地球特殊性的具體體現,地球有了生命和人類才有可能探討地球的宇宙環境以及四大圈層環境的發展規律。
教學難點:
1.地球生命存在的條件。確定理由:學生易于從自然常識角度認識地球上為什么有生命,而難以從地球的宇宙環境探索地球為什么具有生命存在的條件。
教學過程
一、人類目前觀測到的宇宙
一)地心說——日心說——星系說——目前觀測到的宇宙
(講述)從古代以托勒密為代表提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到16世紀哥白尼提出的太陽是宇宙的中心,實際上把宇宙看成是太陽系;再到18世紀天文學家引進“星系”作為宇宙的代名詞;再到人類目前觀測到的宇宙。我們對宇宙認識不斷深入。
二)現在人類認識的宇宙
1、宇宙是形態多種多樣的物質世界
天體類型:恒星、星云、行星、衛星、流星體、彗星、星際空間的氣體和塵埃。(建議)教師結合課本圖1.1分別介紹星云、行星、流星、彗星等天體的定義以及蟹狀星云、土星、獅子座流星雨、哈雷彗星的突出特征。對彗星在運行軌道上不同位置彗尾的長短、方向的變化規律及形成原因可作適當補充。
2、天體系統——天體之間相互吸引和相互繞轉就形成了天體系統。
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總星系
(建議)教師畫出天體系統層次表并結合按天體系統層次順序分別介紹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和河外星系、總星系。
3、宇宙的演化過程
各種天體不是同時形成,各有其發生、發展、衰亡的歷史。而整體的宇宙則經歷溫度從高到低,物質密度從密到稀的演化過程。
二、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參閱教材第3頁表1.1)
附表1九大行星的數據分析表
行星分類成員質量體積平均密度公轉周期自轉周期
類地行星
巨行星
遠日行星
附表2地球各項指標在類地行星及九大行星中排位
地球質量體積平均密度公轉周期自轉周期
在類地行星中排
在九大行星中排
二)地球又是一個適于生物生成和繁衍的行星
1、地球所處的光照條件一直比較穩定。
從太陽系的誕生到地球上有生命的痕跡,中間經歷了漫長的階段。在這個階段里,太陽沒有明顯的變化,地球所處的光照條件一直比較穩定,生命從低級向高級的演化沒有中斷。
2、地球處于一種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中。
地球附近的大、小行星繞日公轉具有同向性和共面性,這樣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擾。
3、地球自身具備有生物生成所需的溫度、大氣、水等條件。
平均溫度15c:地球與太陽距離太近,溫度就過高,則熱擾動太強,原子不能結合在一起,也就不可能形成分子,更不用說生命物質。地球與太陽距離太遠,溫度過低,分子將牢牢結合在一起,以固態和晶體存在,生物也無法生存。
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地球的體積、質量適中,其引力可保存大氣,形成大氣層。經過漫長的過程,演變成以氮和氧為主的大氣成分。
大量的液態水:地球內部溫度升高使結晶水汽化;地表溫度逐漸下降,在地面低洼處形成了原始的大洋。
高中高三地理教案5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天體和天體系統的概念
2.了解宇宙的主要組成物質、天體及其類型
3.了解宇宙中一些天體的特征和區別,初步認識各類天體系統之間的層次關系,從而加深對地球的宇宙環境的理解
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
二、能力目標
1.通過閱讀分析教材,使學生具有歸納整理知識、提取重點和找出知識間內在聯系的自學能力。
2.通過閱讀圖片、畫圖和思考等活動,提高學生從圖中獲取知識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通過了解宇宙的物質組成,使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和正確的宇宙觀,并注意識別和抵制偽科學。
教學重難點
1天體系統的層次;
2理解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行星的含義
3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學工具
地球儀、地球的衛星照片,星云和星系幻燈片,天文掛圖,多媒體、“太陽系模式圖”掛圖,錄像機及自行剪輯九大行星概況、彗星錄像節目,投__或月貌圖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新課導入】
同學們,通過我們初中地理學習,我們已經初步了解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行星,但對其只是作了一個初步的了解,我們高中階段繼續對其作進一步的介紹。
【板書】第一章行星地球
初中地理的研究范圍還只是地球表面,再加上太陽。不過我們知道,我們的世界卻不僅限于此。現在我們就面向整個宇宙,來介紹地球的有關知識。
【板書】第一節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介紹】人們對宇宙的探索早在人類文明初期就開始了。那時人們用肉眼進行觀天,看到日月星辰,而星星又各有不同,有看起來不動的,人稱其為恒星;有移動的行星;還有彗星、流星等。后來,人們借助于光學天文望遠鏡,又發現了星云和星系。再后來,加上射電望遠鏡,人們還發現了中子星、類星體和黑洞等。所有這些都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質形式,人們通稱天體。
【討論】指導學生閱讀課本P2閱讀材料,并結合學生自己平時的生活所見,談談你在天空中可以看到的星星有哪些?各有什么特點?
【學生回答】略
【總結講解】天體的主要類型:星光閃爍的恒星、在星空中移動的行星、圓缺多變的月亮、輪廓模糊的星云、一閃即逝的流星、拖著長尾的彗星、氣體和塵埃(備注:1此部分可以采用多媒體手段演示各種天體的主要特點及各種天體的視形狀和特點;2.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宇宙中物質的存在形式是多種多樣的。)
【板書】1、幾種常見的天體
【過渡】正是由于以上所述天體和星際物質構成了地球的宇宙環境。地球上的各種天體是否為孤立的呢?經過科學家的實驗證明:宇宙中的各種天體之間相互吸引、相互繞轉,我們稱之為天體系統
【討論】請同學們結合課本P3圖1.2及相關材料,舉出一些天體系統的例子,并完成P4的上面的活動題。
【學生回答】略
【引導】好,像同學們舉出的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等都是天體系統。那么,這些系統內的天體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呢?它們之間存在什么形式的關系呢?(互相吸引;圍繞旋轉)
【板書】2、天體系統
【啟發討論】天體系統有大有小,大的天體系統又可包含許多小的天體系統。剛才同學們提到的三個天體系統之間是如何包含的呢?(銀河系含太陽系,太陽系含地月系)
【學生回答】略
【講解】(備注:投影課本P3圖1.2講解)地月系只有兩個天體,地球和月球,它們之間的平均距離為38.4萬千米;太陽系則包括太陽、九大行星、衛星及其它天體,地球是距離太陽較近的一顆行星,日地距離為1.5億千米;而銀河系是由太陽和千千萬萬顆恒星組成的恒星集團,象太陽這樣的恒星就有2000多億顆,太陽就處于距銀河系中心2.7萬光年的位置上。
【講解】銀河系已如此龐大,是否就是的天體系統呢?是否就是我們的宇宙呢?還遠遠不是。利用天文望遠鏡,我們可以觀測到在銀河系之外,還有約10億個類似的天體系統,它們被統稱為河外星系。
【多媒體放映】河外星系(仙女座星云,大、小麥哲倫云等)。
人類目前所認識到的整個宇宙,科學家稱之為總星系,是一級的天體系統。當然,隨著空間探測技術的進步,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必然還會進一步擴展。
【講解】同學們剛才關于活動的回答很好,這里我們一起總結一下:(多媒體投影)
【復習提問】天體系統的概念及其層次結構?
【新課導入】我們通過以上的學習知道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的行星,那么太陽系中還有哪些行星哪?他們又有哪些特點?為什么在眾多的行星中惟有地球存在生命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討論的主要問題。
【板書】二、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啟發討論】閱讀教材P4圖1.4太陽模式圖思考太陽系周圍有幾顆行星,它們由近及遠的排列分別是什么?
【學生回答】略
【總結講解】目前已知太陽系有九大行星,按照距離太陽由近及遠,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在火星、木星之間夾有小行星帶。
【板書】1、九大行星
【啟發討論】在太陽系中,九大行星就好像一個家庭中的九個兄弟,有許多共性,請結合有關材料完成P4—P5活動題1、2,并總結九大行星在運動特征和結構特征上有哪些共同之處?
【板書】2.九大行星的運動特征和結構特征
【學生回答】略
【總結講解】1(1)九大行星在公轉的方向相同,均為自西向東轉,我們稱為同向性。
(2)各大行星的軌道傾角都很小,只有水星和冥王星的大一些,也不過17°,說明九大行星的公轉軌道近似在同一個平面上,我們稱之為共面性。
(3)公轉軌道橢圓的偏心率,即焦點到橢圓中心的距離與橢圓半長軸之比,它決定橢圓的形狀。偏心率越小,越趨向于圓,當偏心率為0時,軌道就是圓。九大行星的公轉軌道的偏心率都很小,說明它們的公轉軌道都是接近于圓的橢圓,我們稱之為近圓性。
(4)與其他行星相比,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2(1)(啟發引導)九大行星的質量、大小、化學組成等結構特征既有共性,又有差異。由此,可以將九大行星劃分為三類——與地球類似的稱之為類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體積和質量都大的稱之為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第三類是距離太陽遠的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稱之為遠日行星。現在,黑板投影一個表格,看看你能否根據所學的知識填出:
邊啟發,邊指導學生填上表。
(2)地球與水星、金星、火星相比,沒有特殊的地方。
【過渡】通過以上我們對九大行星的了解,我們知道目前只有地球上具有生命存在,這就是我們要講的下一個問題。
【板書】三、存在生命的星球
【啟發討論】結合教材內容,思考為什么地球是太陽系中存在生命繁衍的行星呢?
【學生回答】略
【總結講解】地球為生命物質的存在提供了三個越的條件,這也是其它行星不具備的條件——(1)日地距離適中(1.496億km),使地表平均氣溫為15℃,有利于生命過程的發生和發展;地球上的溫度,還有利于水的液態存在。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
(2)地球的體積、質量適中,吸引大量氣體聚集在地球周圍,又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了以氮、氧為主的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
(3)海洋的形成:由于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致熱和原始地球重力收縮及地球內部的物質運動等形成了原始大洋,地球最初的單細胞生命就出現在大洋中。(備注:此部分可以模擬演示或講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溫度、大氣、水等條件;假設地球溫度過高或過低對地球生命的影響;引導學生分析地球大氣、溫度與地球水的關系)
【板書】1、日地距離適中
2、地球的體積、質量適中
3、液態水的存在
【啟發提問】宇宙中是否只有地球上存在有生命物質?
根據我們剛才的分析,具有上述兩項條件就可以存在的生命物質,而在宇宙中,在其他的恒星系統中,是否也會存在像地球這樣的天體?這是非常有可能的!因此,人們通過各種途徑,正在不斷地探索。
【總結全課】
課后習題
鞏固練習題】(投__,當堂完成)
1.為什么說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分析說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課后探究】閱讀有關哥白尼、布魯諾等的書籍,開一次班級天文學演講會,討論學習前人科學探索的精神,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談談感想。
板書
【板書設計】
第一節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幾種常見的天體
2、天體系統
二、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1、九大行星
2.九大行星的運動特征和結構特征
三、存在生命的星球
1、日地距離適中
2、地球的體積、質量適中
3、液態水的存在
地理教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