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優質課教案模板
物理課程是高中教育階段中的一門重要課程。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物理已經融入人們生產與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不斷發揮著積極作用。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高一物理優質課教案模板,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高一物理優質課教案模板1
[教學要求]
1、力的示意圖
2、力的分類
[重點難點]
1、力的分類
[教學要求]
1、力的示意圖:(表示力的意思的圖,一為逗樂,二為揭示物體名詞的命名方式)
用有向線段表示力的方向和作用點的圖,叫做力的示意圖。(力的圖示和力的示意圖的區別在于,力的圖示除表示力的方向和作用點外,還表示力的大小。即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正好是力的三要素。而力的示意圖中并不表示力的大小)
2、力的分類(力有許多種分類方式,比如力可以分成接觸力和非接觸力。但今天我們學習的是其它的分類方法)
①按力的性質分--重力、摩擦力; 彈力、電場力、磁場力、分子力等(性質力)
②按力的效果分--引力、斥力; 壓力、支持力、浮力、動力、阻力、拉力等
(每個分類前兩個力的后面之所以用分號分開,目的是說,前面的兩個力老師直接給出它們是什么力,也通過這四個力讓同學們知道什么是“性質力”什么是“效果力”。后面的力,告訴同學們名稱,讓同學們試著自己分析是性質力還是效果力。以增強同學們的分析能力。這比直接把幾個力都寫出來效果好多了。)
(這里還有兩個沒有學過的知識,老師可以提前簡單地做一下介紹。第一個是“彈力”,我告訴同學們說,“彈力”這一概念是中學物理中同學們遇到的第一個難理解的概念,它包括三層含義,先是“變形”二是“恢復原狀”,三是“產生彈力”,然后敘述:發生形變的物體,由于要恢復原狀,對跟它接觸的物體產生力的作用,這個力就是彈力。第二個是“電場力”,讓同學們想象小學學到的“摩擦起電”中帶電體吸引輕小物體,初中學到的“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實際上物理學上把這種力叫做電場力;同理,磁體間的作用力就叫磁場力。)
(實際上到目前為止,我們所見到的性質力一般不超過這六種)
[鞏固練習](練習時間:三分鐘)
把下列的力按“性質力”和“效果力”進行分類
彈力、重力、動力、摩擦力、磁力、阻力、壓力、支持力、拉力、斥力、引力。
高一物理優質課教案模板2
勻速圓周運動
一、教學任務分析
勻速圓周運動是繼直線運動后學習的第一個曲線運動,是對如何描述和研究比直線運動復雜的運動的拓展,是力與運動關系知識的進一步延伸,也是以后學習其他更復雜曲線運動(平拋運動、單擺的簡諧振動等)的基礎。
學習勻速圓周運動需要以勻速直線運動、牛頓運動定律等知識為基礎。
從觀察生活與實驗中的現象入手,使學生知道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歸納認識到勻速圓周運動是最基本、最簡單的圓周運動,體會建立理想模型的科學研究方法。
通過設置情境,使學生感受圓周運動快慢不同的情況,認識到需要引入描述圓周運動快慢的物理量,再通過與勻速直線運動的類比和多媒體動畫的輔助,學習線速度與角速度的概念。
通過小組討論、實驗探究、相互交流等方式 ,創設平臺,讓學生根據本節課所學的知識,對幾個實際問題進行討論分析, 調動學生學習的情感,學會合作與交流,養成嚴謹務實的科學品質。
通過生活實例,認識圓周運動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學習和研究圓周運動是非常必要和十分重要的,激發學習熱情和興趣。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2)知道圓周運動;理解勻速圓周運動。
(3)理解線速度和角速度。
(4)會在實際問題中計算線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并判斷線速度的方向。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勻速圓周運動概念的形成過程,認識建立理想模型的物理方法。
(2)通過學習勻速圓周運動的定義和線速度、角速度的定義,認識類比方法的運用。
3、態度、情感與價值觀
(1)從生活實例認識圓周運動的普遍性和研究圓周運動的必要性,激發學習興趣和求知欲。
(2)通過共同探討、相互交流的學習過程,懂得合作、交流對于學習的重要作用,在活動中樂于與人合作,尊重同學的見解,善于與人交流。
三、教學重點 難點
重點:
(1)勻速圓周運動概念。
(2)用線速度、角速度描述圓周運動的快慢。
難點:理解線速度方向是圓弧上各點的切線方向。
四、教學資源
1、器材:壁掛式鐘,回力玩具小車,邊緣帶孔的旋轉圓盤,玻璃板,建筑用黃沙,乒乓球,斜面,刻度尺,帶有細繩連 接的小球。
2、課件:flash課件—— 演示同樣時間內,兩個運動所經過的弧長不同的勻速圓周運動;——演示同樣時間內,兩個運動半徑所轉過角度不同的勻速圓周運動。
3、錄像:三環過山車運動過程。
五、教學設計思路
本設計包括物體做曲線 運動的條件、勻速圓周運動、線速度與角速度三部分內容。
本設計的基本思路是:以錄像和實驗為基礎,通過分析得出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通過觀察對比歸納出勻速圓周的特征;以情景激疑認識對勻速圓周運動快慢的不同描述,引入線速度與角速度概念; 通過討論、釋疑、活動、交流等方式,鞏固所學知識,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本設計要突出的重點是:勻速圓周運動概念和線速度、角速度概念。方法是:通過對鐘表指針和過山車兩類圓周運動的觀察對比,歸納出勻速圓周運動的特征;設置地月對話的情景,引入對勻速圓周運動快慢的描述;再通過多媒體動畫輔助,并與 勻速直線運動進行類比得出勻速圓周運動的概念和線速度、角速度的概念。
本設計要突破的難點是:線速度的方向。方法是:通過觀察做圓周運動的小球沿切線飛出,以及由旋轉轉盤邊緣飛出的紅墨水在紙上的徑跡分布這兩個演示實驗,直觀顯示得出。
本設計強調以視頻、實驗、動畫為線索,注重刺激學生的感官,強調學生的體驗和感受,化抽象思維為形象思維,概念和規律的教學體現“建模”、“類比”等物理方法,學生的活動以討論、交流、實驗探究為主,涉及的問題聯系生活實際,貼近學生生活,強調對學習價值和意義的感悟。
完成本設計的內容約需2課時。
六、教學流程
1、教學流程圖
2、流程圖說明
情境I 錄像,演示,設問1
播放錄像:三環過山車,讓學生看到物體的運動有直線和曲線。
演示:讓學生向正在做直線運動的乒乓球用力吹氣,體驗球在什么情況下將做曲線運動。
設問1:物體在什么情況下將做曲線運動?
情境II 觀察、對比,設問2
觀察、對比鐘表指針和過山車這兩類圓周運動。
設問2:以上兩類圓周運動有什么不同?鐘表指針所做的圓周運動有什么共同特 征?建立勻速圓周運動的概念。
情境III 演示,動畫
情景:月、地快慢之爭。
多媒體動畫 :演示同樣時間內兩個運動所經過的弧長不同的勻速圓周運動,比較得出線速度表達式。
演示1:用細繩捆著小球在水平面內做圓周運動,突然松開繩的一端,看到小球沿著圓弧切線方向運動。
演示2:通過實物投影演示旋轉的轉盤邊緣飛出的紅墨水在紙上的徑跡分布,顯示線速度的方向。
情景:變換教室內電風扇的變速檔,看到圓周運動轉動快慢的不同情況,引入角速度概念。
多媒體動畫 :演示同樣時間內兩個運動半徑所轉過角度不同的勻速圓周運動,比較得出角速度表達式。
活動 討論、實驗、交流、小結。
識別:請同學們說說生活中有哪些圓周運動可以看作是勻速圓周運動。了解學生對勻速圓周運動的理解以及是否具有建模能力。
觀察分析:磁帶、涂改修正帶、自行車鏈條等傳動設備中,兩輪軸邊緣各點的線速度有何關系。了解對線速度概念的理解情況。
算一算:計算壁掛鐘的時針、分針、秒針針尖的線速度大小和它們角速度的倍數關系。了解能否通過實際測量獲取有用數據,靈活運用線速度的公式和角速度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小實驗:提供回力玩具小車,玻璃板,建筑用黃沙,通過對實驗的觀察說明汽車車輪的擋泥板應安裝在什么位置合適,了解對線速度方向的掌握情況。
釋疑:評判地球與 月亮之爭。
小結:幻燈片小結。
3、教學主要環節 本設計可分為四個主要的教學環節:
第一環節,通過播放錄像和演示,歸納物 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第二環節,通過觀察對比,建立理想模型,歸納勻速圓周運動特征,類比勻速直線運動得出勻速圓周運動概念。
第三環節,以情景激疑引入用線速度、角速度描述圓周運動,借助多媒體動畫,類比勻速直線運動得出線速度、角速度定義和公式。
第四環節,以學生活動為中心,針對幾個實際問題開展討論、探究、交流,深化對本節課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七、教案示例
第一環節 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創設情景] 播放錄像:森林公園三環過山車的運動。
[提出問題] 1、請同學們說說過山車都做了哪些不同性質的運動? (勻速直線運動、勻加速直線運動、勻減速直線運動、曲線運動、圓周運動等)
2、什么條件下物體將做曲線運動?
[演 示] 讓乒乓球從斜面上滾下到達水平桌面上做直線運動,請一個同學向著與球運動不一致的方向用力吹球,觀察球的運動軌跡有何變化?
[結 論] 當物體受到的合力與速度方向不在一條直線上時,物體就做曲線運動。
[引 言] 運動軌跡是圓的曲線運動叫做圓周運動,下面我們就從圓周運動開始學習如何對曲線運動進行研究。
第二環節 勻速圓周運動的概念
[觀察討論] 鐘表的時針、分針、秒針的圓周運動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它們與過山車的圓周運動有什么不同?
(鐘表的時針、分針、秒針的圓周運動,它們的共同特征是勻速轉動的,而過山車的圓周運動列車的速度大小是不斷變化的)
[提出問題] 怎樣給勻速圓周運動下定義呢?(引導學生類比勻速直線運動定義勻速圓周運動)
[結 論] 質點在任何相同時間內,所通過的弧長都相等的圓周運動叫做勻速圓周運動。
勻速圓周運動是最基本最簡單的圓周運動,它是一種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引 言] 我們如何對圓周運動進行研究呢?
第三環節 線速度、角速度概念
[創設情景] 地、月快慢之爭
地球:我繞太陽運動1秒走29.79千米,你繞我1秒才走1.02千米,你太慢了!
月亮:你一年才繞一圈,我28天就繞一圈,你才慢呢!
[提出問題] 怎樣定義 描述圓周運動快慢的物理量?(引導 學生與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類比)多媒體動畫 :演示同樣時間內,兩個運動所經過的弧長不同的勻速圓周運動;
[結 論] 線速度定義:質點經過的圓弧長度s與所用時間t的比值,叫做圓 周運動的線速度。
公式: 單位:m/s(米/秒)
[問 題] 速度是矢量,圓周運動的線速度方向是怎樣的?
[演 示] 1、用一端連有細線的小球,將線的一端套在釘子上,釘子豎直立在桌面上,給球初速讓球在水平桌面上做圓周運動,突然向上抽出釘子,看到球沿圓周的切線方向運動;
2、通過投影儀觀察旋轉圓盤邊緣紅墨水飛出的情景以及落在紙面上的徑跡分布;
[結 論] 線速度方向:沿圓弧的切線方向
線速度表示圓周運動的瞬時速度,它是矢量;圓周運動的線速度方向是不斷改變的,所以勻 速圓周運動是變速運動,勻速圓周運動中的“勻速”是“勻速率”的意思。
[情 景] 打開教室內的電風扇,變換不同的檔觀察它轉動的快慢。(引導學生認識要引入與線速度不同的、描述圓周運動轉動快慢的物理量)
[問 題] 怎樣描述圓周運動轉動的快慢?
多媒體動畫 :演示同樣時間內兩個運動半徑所轉過角度不同的勻速圓周運動。
[結 論] 角速度定義:質點所在半徑轉過的角度 與所用時間t的比值,叫做圓周運動的角速度。
公式: 單位:rad/s(弧度/秒)
第四環節 學生活動 (以小組為單位)
1、勻速圓周運動是最基本、最簡單的圓周運動,它是一個理想化的物理模型,請同學們說說生活中有哪些圓周運動可以看作是勻速圓周運動?
2、觀察分析磁帶、涂改修正帶、自行車鏈條等傳動設備中,兩輪軸邊緣各點的線速度有何關系?
3、提供壁掛式鐘,刻度尺,請同學們通過測量算一算時針、分針、秒針針尖的線速度大小并交流計算的方法;根據鐘表各指針的行走特點,找出它們角速度的倍數關系 。
4、提供回力玩具小車,玻璃板、建筑黃沙,演示交流,說明汽車車輪的擋泥板應安裝在什么位置合適?(將沙子倒在玻璃板上,讓快速轉動的玩具小車的車輪與沙子接觸,觀察車輪邊緣沙子飛出的情形)
5、評判地球、月亮快慢之爭?
[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一種生活中常見的曲線運動圓周運動,知道了勻速圓周運 動是最基本、最簡單的圓周運動,引入了線速度、角速度概念描述圓周運動的快慢,學習了如何運用線速度、角速度概念和公式分析、計算有關勻速圓周運動的實際問題。
作業布置;略
高一物理優質課教案模板3
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與時間的關系
一、 教材分析
在上一節實驗的基礎上,分析v-t圖像時一條傾斜直線的意義——加速度不變,由此定義了勻變速直線運動。而后利用描述勻變速直線運動的v-t圖像的是傾斜直線,進一步分析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與時間的關系:無論時間間隔?t大小, 的值都不變,由此導出v = v0 + at,最后通過例題以加深理解,并用“說一說”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物體做變速運動的理解。
二、 教學目標
1、知道勻速直線運動 圖象。
2、知道勻變速直線運動的 圖象,概念和特點。
3、掌握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與時間關系的公式v = v0 + at,并會進行計算。
教學重點
1、 勻變速直線運動的 圖象,概念和特點。
2、 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與時間關系的公式v = v0 + at,并進行計算。
三、 教學難點
會用 圖象推導出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與時間關系的公式v = v0 + at。
四、 教學過程
預習檢查:加速度的概念,及表達式 a=
導入新課:
上節課,同學們通過實驗研究了速度與時間的關系,小車運動的υ-t圖象。
設問:小車運動的 υ-t圖象是怎樣的圖線?(讓學生畫一下)
學生坐標軸畫反的要更正,并強調調,縱坐標取速度,橫坐標取時間。
υ-t圖象是一條直線,速度和時間的這種關系稱為線性關系。
設問:在小車運動的υ-t圖象上的一個點P(t1,v1)表示什么?
學生畫出小車運動的υ-t圖象,并能表達出小車運動的υ-t圖象是一條傾斜的直線。
學生回答:t1時刻,小車的速度為v1 。
學生回答不準確,教師補充、修正。
預習檢查
情境導入
精講點撥:
1、勻速直線運動圖像
向學生展示一個υ-t圖象:
提問:這個υ-t圖象有什么特點?它表示物體運動的速度有什么特點?物體運動的加速度又有什么特點?
在各小組陳述的基礎上教師請一位同學總結。
2、勻變速直線運動圖像
提問:在上節的實驗中,小車在重物牽引下運動的v-t圖象是一條傾斜的直線,物體的加速度有什么特點?直線的傾斜程度與加速度有什么關系?它表示小車在做什么樣的運動?
從圖可以看出,由于v-t圖象是一 條傾斜的直線,速度隨著時間逐漸變大,在時間軸上取取兩點t1,t2,則t1,t2間的距離表示時間間隔?t= t2—t1,t1時刻的速度為 v1, t2 時刻的速度為v2,則v2—v1= ?v,?v即為間間隔?t內的速度的變化量。
提問:?v與?t是什么關系?
知識總結:沿著一條直線,且加速度不變的運動,叫做勻變速直線運動。勻變速直線運動的v-t圖象是一條傾斜的直線。
提問:勻變速直線運動的v-t圖線的斜率表示什么?勻變速直線運動的v-t圖線與縱坐標的交點表示什么?
展示以下兩個v-t圖象,請同學們觀察,并比較這兩個v-t圖象。
知識總結:在勻變速直線運動中,如果物體的速度隨著時間均勻增加,這個運 動叫做勻加速直線運動;如果物體的速度隨著時間均勻減小,這個運動叫做勻減速直線運動。
分小組討論
每一小組由一位同學陳述小組討論的結 果。
學生回答:是一條平行于時間軸的直線。表示物體的速度不隨時間變化,即物體作勻速直線運動。作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v = 0, = 0,所以加速度為零。
分小組討論
每一小組由一位同學陳述小組討論的結果。
由于v-t圖象是一條直線,無論?t選在什么區間,對應 的速度v的變化量?v與時間t的變化量?t之比 都是一樣的, 表示速度 的變化量與所用時間的比值,即加速度。所以v-t圖象是一條傾斜的直線的運動,是加速度不變的運動。
學生回答:v-t圖線的斜率在數值上等于速度v的變化量?v與時間t的變化量?t之比,表示速度的變化量與所用時間的比值,即加速度。
v-t圖線與縱坐標的交點表示t = 0 時刻的速度,即初速度v0。
學生回答:甲乙兩個v-t圖象表示的運動都是勻變速直線運動,但甲圖的速度隨時間均勻增加,乙圖的速度隨著時間均勻減小。
讓學生通過自身的觀察,發現勻加速直線運動與勻減速直線運動 的不同之處,能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勻變速直線運動。
3、勻變速直線速度與時間的關系式
提問:除用圖象表示物體運動的速度與時間的關系外,是否還可以用公式表達物體運動的速度與時間的關系?
教師引導,取t=0時為初狀態,速度為初速度V0,取t時刻為末狀態,速度為末速度V,從初態到末態,時間的變化量為?t,則?t = t—0,速度的變化量為?V,則?V = V—V0
提問:能否直接從圖線結合數學知識得到速度與時間的關系式?
知識總結:勻變速直線 運動中,速度與時間的關系式是V= V0 + a t
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與時間關系的公式:V= V0 + a t可以這樣理解:由于加速度a在數值上等于單位時間內速度的變化量,所以at就是整個運動過程中速度的變化量;再加上運動開始時物體的速度V0,就得到t時刻物體的速度V。
4、例題
例題1、汽車以40 km/h的速度勻速行駛,現以0.6 m/s2的加速度加速,10s后速度能達到多少?加速后經過多長汽車的速度達到80 km/h?
例題2、某汽車在某路面緊急剎車時,加速度的大小是6 m/s2,如果必須在2s內停下來,汽車的行駛速度不能超過多少?如果汽車以允許速度行駛,必須在1.5s內停下來, 汽車剎車勻減速運動加速度至少多大?
分析:我們研究的是汽車從開始剎車到停止運動這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汽車做勻減速運動,加速度的大小是6 m/s2。由于是減速運動,加速度的方向與速度方向相反,如果設汽車運動的方向為正,則汽車的加速度方向為負,我們把它記為a = 一6 m/s2。這個過程的t時刻末速度V是0,初速度就是我們所求的允許速度,記為V0,它是這題所求的“速度”。過程的持續時間為t=2s
學生回答:因為加速度
a = ,所以?V =a ?t
V—V0= a ?t
V—V0= a t
V= V0 + a t
學生回答:因為勻變速直線運動的v-t圖象是一條傾斜的直線,所以v與t是線性關系,或者說v是t的一次函數,應符合y = k x + b 的形式。其中是圖線的斜率,在數值上等于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加速度a,b是縱軸上的截距,在數值上等于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初速度V0,所以V= V0 + a t
同學們思考3-5分鐘,
讓一位同學說說自己的思路。其他同學糾正,補充。
讓同學計算。
展示某同學的解題,讓其他同學點評。
解:初速度V0= 40 km/h = 11 m/s,加速度a = 0.6 m/s2,時間t=10 s。
10s后的速度為V= V0 + a t
= 11 m/s + 0.6 m/s2×10s
= 17 m/s = 62 km/h
由V= V0 + a t得
同學們思考3-5分鐘,
讓一位同學說說自己的思路。其他同學糾正,補充。
讓同學計算。
展示某同學的解題,讓其他同學點評。
解:根據V= V0 + a t,有
V0 = V — a t
= 0 — (—6m/s2)×2s
= 43 km/h
汽車的速度不能超過43 km/h
根據V= V0 + a t,有
汽車剎車勻減速運動加速度至少9m/s2
注意同一方向上的矢量運算,要先規定正方向,然后確定各物理量的正負(凡與規定正方向的方向相同為正,凡與規定正方向的方向相反為負。)然后代入V-t的關系式運算。
五、 課堂小結
六、 利用V-t圖 象得出勻速直線運動和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特點。
七、 并進一步利用V-t圖推導出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和時間的關系式。
布置作業
(1)請學生課后探討課本第3 9頁,“說一說”
(2)請學生課后探討課本第39頁“問題與練習”中的1~4題。
高一物理優質課教案模板4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道什么是彈力,彈力產生的條件 (2)能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3)知道形變越大,彈力越大
2、過程和方法目標
(1)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彈簧測力計的結構
(2)通過自制彈簧測力計以及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掌握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
通過彈簧測力計的制作和使用,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愛動手動腦的好習慣
二、重點難點
重點:什么是彈力,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難點:彈簧測力計的測量原理。
三、教學方法:探究實驗法,對比法。
四、教學儀器:直尺,橡皮筋,橡皮泥,紙,彈簧測力計
五、教學過程
(一)彈力
1、彈性和塑性
學生實驗,注意觀察所發生的現象:
(1)將一把直尺的兩端分別靠在書上,輕壓使它發生形變,體驗手感,撤去壓力,直尺恢復原狀;
(2)取一條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長,體驗手感,松手后,橡皮筋會恢復原來的長度。
(3)取一塊橡皮泥,用手捏,使其變形,手放開,橡皮泥保持變形后的形狀。
(4)取一張紙,將紙揉成一團再展開,紙不會恢復原來形狀。
讓學生交流實驗觀察到的現象上,并對這些實驗現象進行分類,說明按什么分類,并要求各類再舉些類似的例子。(按物體受力變形后能否恢復原來的形狀這一特性進行分類)
直尺、橡皮筋等受力會發生形變,不受力時又恢復到原來的形狀,物體的這種特性叫做彈性;橡皮泥、紙等變形后不能自動恢復原來的形狀,物體的這種特性叫做塑性。
2、彈力
我們在壓尺子、拉橡皮筋時,感受到它們對于有力的作用,這種力在物理學上叫做彈力。
彈力是物體由于彈性形變而產生的力。彈力也是一種很常見的力。并且任何物體只要發生彈性形變就一定會產生彈力。而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壓力、繩的拉力等,實質上都是彈力。
3、彈性限度
彈簧的彈性有一定的限度,超過了這個限度就不完全復原了。使用彈簧時不能超過它彈性限度,否則會使彈簧損壞。
(二)彈簧測力計
1、測量原理
它是根據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長就越長這個道理制作的。
2、讓學生自己歸納使用彈簧測力計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使用測力計應該注意下面幾點:
(1)所測的力不能大于測力計的測量限度,以免損壞測力計
(2)使用前,如果測力計的指針沒有指在零點,那么應該調節指針的位置使其指在零點
(3)明確分度值:了解彈簧測力計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N,每一小格表示多少N
(4)把掛鉤輕輕拉動幾下,看看是否靈活。
5、探究:彈簧測力計的制作和使用。
(四)課堂小結:1、什么是彈性?什么是塑性?什么是彈力?
2、彈簧測力計的測量原理
3、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
(五)鞏固練習:
1、乒乓球掉在地上馬上會彈起來,使乒乓球自下而上運動的力是 ,它是由于乒乓球發生了 而產生的。
2、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彈簧的伸長就 。它有一個前提條件,該條件是 , 就是根據這個道理制作的。
3、關于彈力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只有彈簧、橡皮筋等這類物體才可能產生彈力
B、只要物體發生形變就會產生彈力
C、任何物體的彈性都有一定的限度,因而彈力不可能無限大
D、彈力的大小只與物體形變的程度有關
4、下列哪個力不屬于彈力( )
A、繩子對重物的拉力 B、萬有引力 C、地面對人的支持力 D、人對墻的推力
5、兩個同學同時用4.2N的力,向兩邊拉彈簧測力計的掛鉤和提紐,此時彈簧測力計顯示的示數是 。
(六)布置作業:
六、課后反思:
1、成功的地方:
2、不足的地方:
3、改進措施:
附:板書設計:
一、彈力:
1、彈性和塑性
2、彈力:物體由于發生彈性形變而產生的力。
3、彈性限度
二、彈簧測力計:
1、測量原理: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彈簧的伸長就越長。
2、使用方法:(1)認清量程、分度值
(2)檢查指針是否指在零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