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蘭河傳讀后感例文
寫讀后感需要對自己的思考進行整理和表達,這要求學生能夠理清思路并掌握語言表達的技巧。這里提供優秀的呼蘭河傳讀后感例文,方便大家寫呼蘭河傳讀后感例文參考。
呼蘭河傳讀后感例文篇1
這個寒假,我讀了一本“回憶式”的長篇小說——《呼蘭河傳》。這本書的作者是中國女作家——蕭紅。
著名作家茅盾稱《呼蘭河傳》是“一篇敘述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還真不假,瞧——文中的“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個陰涼的地方睡著了。不用枕頭,不用席子,把草帽遮在臉上就睡著了。”把一個淘氣小姑娘的樣貌活靈活現地展此刻了我的眼前。而在東二道街上有個大泥坑,六七尺深。這兒淹死過小豬,悶死過狗,悶死過貓,也常常有雞鴨死在這大泥坑里。按我們此刻的觀點,應當把大泥坑填平,而那時候的人民卻認為應當順應社會,順應天意,人是不能違抗天意的。真令我為他們的愚昧而悲哀!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既歡樂,又寂寞。說她歡樂是因為她有一個那么疼愛她的祖父。她的祖父教她背詩背詞,教她識別莊稼,陪她嬉戲玩耍,和她聊天對話。說她寂寞是因為她活動的地方就僅有那個大花園,一般情景下和她玩耍的人就僅有她的祖父。
她的祖父博學多才,和藹可親。像她的祖父那么好的祖父我也有。記得我一二年級的時候,我的數學成績不太好,經常考個九十多分。有一次,我被一道題目難住了,爺爺見了十分耐心地教我做題。我一開始還并不明白,但爺爺沒有著急,仍然耐心地教我做題。在我和爺爺的努力下,我最終會了。
《呼蘭河傳》讀完了很久很久,我的心境依舊沉浸在那一片灰暗的畫面中。
呼蘭河傳讀后感例文篇2
童年是快樂難忘的歲月,是稚嫩、陽光的時光。童年永遠無憂無慮,永遠天真快樂。即使偶遇挫折和傷感,童年也永遠洋溢著無暇的笑臉。每個人的童年都不一樣,童年是人生中最爛漫、最難忘的一頁。我們一起來讀讀《呼蘭河傳》,感受作者蕭紅的童年吧。
《呼蘭河傳》記述了作者兒時在故鄉黑龍江呼蘭縣的親身經歷,作者蕭紅通過仔細的回憶,用抒情法和散文風格、渾重而又輕盈的寫作方法,創作了這部“回憶式”的巔峰之作。蕭紅在1940年寫這部作品,當時正是抗日戰爭最激烈、最艱苦的時期,出于擔心家鄉、懷念家鄉,她寫下這部小說,這部小說不但是巔峰之作,而且寫作形式也別出心裁:書中寫了許多人物,但沒有主角,書里寫了許多故事,但沒有主軸,全書七章可以獨立成多個故事,卻又儼然一體。這種獨特的寫法蕭紅運用得十分巧妙。
蕭紅寫的《呼蘭河傳》讀起來朗朗上口,十分親切,讓人感覺身臨其境。主要介紹了呼蘭縣她家左鄰右舍之間的趣事和鄉里鄉親之間的種.種樂事。主要記述了自己小時候與鄰居、祖父在家中、鄉村間、菜園里快樂、無憂無慮的生活。書中多有語言、情景和動作描寫,十分口語化,讓讀者感受親切、親近。這本書看似普普通通,但又好像有種魔力,這是因為蕭紅“回憶式”的奇妙寫作方法和嫻熟輕巧的文筆,這本書才會被世人傳閱。
讀完這本書令我回味無窮,蕭紅用神奇的寫作方法把她小時候的天真爛漫、悲歡離合表現得淋漓盡致,讓人有種近距離的親切感。從這本書中我讀到的不僅僅是蕭紅兒時與親人、朋友在一起的種.種趣事以及她的純真快樂,更讀到了她稚氣可愛的內心世界,也了解了許多她兒時那個時代我國的風土人情。讀起來又好玩又順口,這也是她成功的所在。我們都應該去品讀大作家、成功人士的童年,去細想他們是怎樣成功的,把他們小時候的種.種經歷寫在我們成長的足跡上,你會發現,每個人都有自己別樣的童年!
呼蘭河傳讀后感例文篇3
前幾天,我有幸閱讀了蕭紅的著作《呼蘭河傳》。這是一本充滿無奈的“回憶式”長篇小說。
整本書分為七大章和尾聲。七大章主要寫了呼蘭河這個小鎮幾個主要的地方以及重要的風俗。蕭紅用不平凡的文字,描寫出一個平凡又普通的小鎮。
著名作家茅盾先生曾經這樣評價《呼蘭河傳》。“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圖畫,一串凄婉的歌謠。”
這個小城并不繁華,春夏秋冬無聊的交替,沒什么好驚訝,就像發生在這個小鎮上的那些蕭條的事一樣平凡。這個小鎮里,蕭紅將它描寫得到處都好似暗灰色的凄涼的暗灰色如同一張紗布,不知不覺的籠罩著這個小鎮,籠罩著那群愚昧的人們。遮住了如陽光般燦爛的人的笑臉。只是偶爾有“陽光”稀稀拉拉的的灑下來,但也是一逝而過。轉眼即來的,還是暗灰色的“烏云”······
灰色的色彩,平淡的敘述,將我帶到了二十世紀初的呼蘭河城。在那里,人們和迷信,隨處可見因愚昧、無知而發生的一個個悲劇······里面的人讓我感覺可悲,他們愚昧無知,使一場場悲劇在這里發生。他們寧肯順從天意,也不愿相信事實。他們每天做著相同的事情,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只是為了活著而活著,為了死去而死去。一個又一個畫面,一個又一個悲劇,讓我不知道哪個迷茫的人值得我去憐惜或是痛恨······
呼蘭河不僅只是呼蘭河,它可以是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有些扎彩鋪是為死人而準備的。人死了,靈魂就要到地獄里去,地獄里邊怕是沒有房子住,沒有衣服穿,沒有馬騎。活著的人就要為他做這么一套。用火燒了,據說是到陰間就樣樣都有了。怪不得城里人窮人都說“活著還沒死了好”之類的話。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在呼蘭河都成當時全中國的寫照。
當我翻到最后一頁時,《呼蘭河傳》就讀完了。而我的心情很久很久都沉浸在那一片灰中,又想起那段話了:
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鳥飛了,就像鳥上天了似的。
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
一切都活了。
都有無限的本領,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樣,就怎么樣。
都是自由的······
呼蘭河傳讀后感例文篇4
今年暑假,我看了一本書,叫《呼蘭河傳》。這本書十分好看,語言幽默風趣,有些地方看了會情不自禁地笑起來。
書中的主人公是蕭紅、小團圓媳婦和馮歪嘴子。這本書總共分為七章,是作者蕭紅的童年回憶。作者蕭紅是我國現代著名女作家。這本書主要寫的就是蕭紅小時候渡過的一些美好時光,鄉里鄉親發生的一些趣事。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和有二伯發生的一件事。有一天,有二伯偷東西時被我撞見了。他偷銅酒壺,而我在偷墨棗,彼此都害怕,也都很尷尬。二伯說:“你不說么?”“不說。”“好孩子”。“那你讓我拿走墨棗。”“好的。”這件事讓我感到很有趣。現在回想起來,我依舊覺得很好玩。而書中所謂的偷,也只不過是一時的貪吃、好玩罷了。我記得我小時候也很調皮。有一次,我和哥哥在玩,看到桌上有瓶啤酒,大伯在燒菜,我和哥哥一人喝一口,把酒喝完了。
有二伯的性情很古怪。有東西,你若不給他吃,他就罵。若給他送上去,他就說:“你二伯不吃這個,你們拿去吃吧。”家里買了落花生、凍梨之類的,若不給他,除了讓他看不見,若讓他見著了一點影子,他就沒有不罵的:“他媽的……王八蛋……兔羔子,有貓有狗吃的,有蟑螂、耗子吃的,他媽的就是沒有人吃的……兔羔子,兔羔子……”有二伯給蕭紅帶來了許多的樂趣。回想起他時,她的內心一定是特別的開心,非常懷念有二伯。
作者蕭紅的童年是多么的有趣啊!尤其是有二伯,他那古怪的性格,讓我覺得很有趣,也正是他給蕭紅的童年增添了幾份生趣!蕭紅每天都很會創造一些有趣的事情出來,很自在,無憂無慮地度過了每一天。
童年是屬于孩子們的。在蕭紅的童年里,有天真、調皮、無知與歡樂,也有悲傷、痛苦、思念與依戀。作者在文章中一直寫著,“我家的院子是很荒涼的”,這就為里面的人物悲劇埋下了伏筆。
蕭紅的童年又可喜、又可悲。或許經歷了悲,才能更真實地體會到喜!
呼蘭河傳讀后感例文篇5
呼蘭河是個小城,它佇立在寒冷的東北大地上。那里有十字街、東二道街、西二道街、還有小胡同,那里有碾磨房、豆腐店、燒餅鋪、糧棧還有赫赫有名的大泥坑,大家在大泥坑這看熱鬧、聽消息、心安理得的吃著不衛生但便宜的瘟豬肉。
呼蘭河城有老爺廟、娘娘廟、跳大神、野臺子戲等各種信仰風俗,十分熱鬧。呼蘭河人在此生活,掙扎著、享受著、他們平凡、普通,他們麻木、不仁,他們冷漠、無知,他們對鬼神熱情,對現實無奈。
我家的院子是荒涼的,冬天一片冬雪,夏天滿院蒿草。那里有作者的后花園,有蝴蝶、蜻蜓、黃瓜、倭瓜她可以在后花園自己玩兒,也可以在那睡覺,無憂無慮,自由自在。那里有一位和藹慈祥的老者,是祖父,個子很高,身體健康,眼睛是笑盈盈的,手里喜歡拿著個手杖,嘴上抽著旱煙管,教她背詩,不許她吃過多的年糕,喜歡和這里的孩子們開玩笑。
小說都是生活碎片化的描寫,散文化的敘述,沒有跌宕起伏,但依舊觸動人心。
最令我感到悲涼的是老胡家小團圓媳婦的死亡。十幾歲的姑娘,活潑開朗,卻在封建迷信的思想下,被毒打,跳大神,洗熱水澡燙全身,她的婆婆如此愚昧無知,自以為是的善良令人既痛心又無力。
同樣的人間悲劇還有性情古怪的有二伯,他的臉焦黑焦黑,他的頭頂雪白雪白。他無知、他無奈、他滑稽、他悲涼。他在呼蘭河一無所有,他在呼蘭河卑微的生活。
馮歪嘴子是令我欣慰的,他打著梆子,半夜半夜的打,一夜一夜的打。他貧窮,他的家很冷,就像露天一樣,但是他一直向上,勤勞,堅韌,可是命運卻不好生待他。妻子離世,留下兩個幼兒,他依舊沒有消極厭世,他堅持著,掙扎著,他的孩子最后什么樣子,我不知道,但是生命向上的姿態一直都在。正如結尾:微微一咧嘴笑,那小白牙就露出來了。
生命無常,生命綿長。比如呼蘭河的歲月,呼蘭河的大地,每一位生者,每一位死者,無知落后的東鄰四舍,冷漠封建的圍觀者,看熱鬧的姨婆,聽消息的老廚子,后花園的蝴蝶,拉磨的小驢,掉到泥坑里的雞鴨
我們都會死去,我們都有漫長歲月,我們懷念,我們追憶。
我記得,我家的院子下雨天時沒有紅磚的地方就會泥濘,大鵝會在水坑里胡亂撲騰;公雞在我沒睡醒時就開始打鳴,小鳥嘰嘰喳喳、吵吵鬧鬧;午后的陽光透過樹葉散出幾束光照在臉上暖洋洋的。
東家的小子因為偷吃了五塊奶油冰棍被拿著雞毛撣子的奶奶追著滿院跑;西家的姑娘十歲就開始在家里洗洗涮涮、洗衣做飯;北邊的一群調皮搗蛋的孩子招呼我去大河邊摸魚。
南邊的我那時從來沒有想過人世間的悲涼和生命的無常。我在路邊發發呆,看看花,想想明天要去姥姥家吃餃子,姥爺一定會給我吃從山東帶回來的香油,金黃金黃的,可香了。
呼蘭河傳讀后感例文篇6
美和追求美人類固有的天性,人們欣賞自然的美,創造生活的美。而作家藝術家們開墾出人類美的藝苑,以自己的才華和心血培植出一株株千姿百態的藝術之花,為人類生活增添無比絢麗的色彩。
“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這是大作家茅盾先生對《呼蘭河傳》這部作品的評價。這部書是著名女作家蕭紅后期的重要作品。在中國三十年代文壇上,年輕的女作家蕭紅以她清新自然的筆融描繪了東北邊陲小鎮呼蘭河的風土人情,展示了女作家獨特的藝術個性,為世界文苑開出一朵美而不艷的奇葩。
在這部溫婉如詩的小說里,蕭紅筆下的“我”是一個不諳世事的孩童,滿懷著對于廣闊世界的好奇和爛漫的童真,用一雙清澈的眼打量著四周的一切。祖父、后園和她自己,就成了全部的天地在小說的開篇,作者細細的描繪了小城呼蘭河的風俗人情,在她的眼里,這個小小的縣城里,有著心智未開的居民和鄉村應有的純凈生活,雖然不如大城市的繁華,但也別有一番風味。
作者描寫童年時的愛玩的花園:花開了,就象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象飛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象蟲子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無限的本領,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樣,就怎么樣,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愿意開一個謊花就開一個謊花,愿意結一個黃瓜就結一個黃瓜。就是一個黃瓜也不結,一朵花也不開也沒有人問它。玉米愿意長多高就長多高,他若愿意長上天去,也沒有人管……我特別喜歡這一段,童話般的意境,詩意的語言,又簡單活潑,寫得多么好!
印象最深刻的,莫過于小團圓媳婦那一章,看得讓人透不過氣來!和蕭紅同樣大的一個女孩,也就12歲。12歲一個天真爛漫的年齡,本該在父母面前撒嬌,卻千里迢迢到這里當童養媳,因為活潑,不像媳婦,所以受到婆婆的打,叫她變得更懂事更聽話,這打持續一個冬天,不管白天黑夜,“一天打八頓,有幾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叫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了她幾回。我也用燒紅過的烙鐵烙她的腳心……”她婆婆這樣說,打她是為了讓她懂規矩!后來女孩子給他們折磨得快發瘋了,他們就聽跳大神的話請人給她洗熱水澡,滾水,昏過去用冷水澆醒再洗,洗了三回,就這樣活活把人折磨死了!愚昧,可悲!
整篇小說樸素流暢,宛如你與作者在一個美麗的繁星當空的夜晚,聽她娓娓講述著呼蘭河—她美麗的家鄉。盡管凄婉,盡管優郁,卻仍然美麗得動人。恰如茅盾所言,比象一部小說更為誘人。
看完這本書,我在想,每個人的童年竟然如此的不一樣,作者童年生活的地方盡管那里充滿著無知、愚昧、苦難、悲涼,甚至絕望。但是她還是用最平和的語氣描述著一切,以一顆包容的心將一切的不美好都包容了,讓我們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吧,將來再來回味這份屬于自己的美好童年。
呼蘭河傳讀后感例文篇7
蕭紅文筆細膩、清新,在她的表述下,我走進了一個衰落的村莊。蕭紅的童年是歡樂的,也是寂寞的,周圍的故事是灰色的,這里的村民,活著的目的僅僅因為活著,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我想蕭紅寫這本書是內心并不是平靜的,但她所有的描述卻都是平靜的。
文章中作者寫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涼的”,為里面人物的悲劇埋下了伏筆。文章中團圓媳婦是一個美麗可愛的小姑娘,她才12歲,本該是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年齡,而她卻被過早的賣給了一戶人家做童養媳,剛來時是那樣的健康活潑。可婆婆為了讓她更懂事、聽話,動不動就要打罵她,沒多久她就匆匆離開了人世。但在她的婆婆和丈夫看來,這是一個買賣——只不過是一樁賠本買賣而已。
磨坊里上演的馮歪嘴的愛情童話,馮歪嘴是作者童年記憶里熱愛的一個人物。勤懇忠厚、愛妻,馮歪嘴在他的磨坊里與趕車老板的女兒王大姑娘私自結婚生子,成了小城人們茶余飯后的笑料談資,但他從被人們的言論所左右,和老婆孩子踏踏實實過日子。然而終究他的老婆還是沒了,人們預料也期待著他又要整夜整夜的坐下來抽煙——他沒有,因為他還有兩個孩子。但人們也只是繼續冷漠、,麻木的脫下薄衣、穿起棉衣來的一天天過著日子。悲劇看多了,心也就麻木了——這也許是那個時代人們的內心最真實的寫照。
結合作者的個人經歷,我想作者回憶這一切時心情大約是悲涼、痛苦甚至絕望的,但她是用最平和的語氣描述著這一切,所以我一遍遍的閱讀了這本書,想更明白清晰的去了解那個時代人們的內心,想更深層次的了解這位在我眼中有著無限睿智與魅力的作者。然而讀完整本書卻也找不到什么形容詞表達自己的心情,這個時候,不由的想到了茅盾先生對它的評論“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景畫,一串凄婉的歌謠。”
呼蘭河傳讀后感例文篇8
最近,我讀了一本蕭紅創作的名叫《呼蘭河傳》的書。
作者帶著我們走進來舊時代的呼蘭河,看到了舊社會時那里發生的事情,知道了舊時代的不足,領略到了我們現在生活的美滿和幸福。
在蕭紅的筆下,她從小就沒有母親和父親的疼愛,祖母對她更是不好。只有在花園里和祖父相處時,才能讓她感到快樂,在她眼里,祖父是最愛她的。
相對來說,團圓媳婦就沒有那么幸運了。當團圓媳婦還是一個小孩子時,就被賣到呼蘭河的名氣較好的胡家去當童養媳了。她在十二歲的時候來到胡家,可胡家沒有一個人把她當人看,把她當成下人,天天讓她拉車,干各種各樣的重活。看到這兒,我不禁心頭一顫:團圓媳婦才十二歲,她怎么禁得起干這樣的重活呢?她這些天是怎么熬過來的呀?不但這樣,只要團圓媳婦有一丁點做的不好,胡家人就用盡辦法去折磨她。最后,讓正是花好年華的團圓媳婦就這樣香消玉殞了。看到這,我的心真的好痛:胡家人怎么忍心這樣做呢,人家也是父母養大的,為什么胡家人的心那么歹毒呢?
是啊,蕭紅雖然有祖父的疼愛,但是她缺少了兩個最親最親的人的關心和愛護,她怎么能有真正的幸福呢。團圓媳婦的年齡,是和我們差不多大的,應該上學讀書,可是她因為種.種原因被賣到了老胡家,受盡了折磨,過上了家畜都不如的日子,導致小小年紀就香消玉殞了。和她們比起來,我們有什么資格說我們現在不幸福呢。
在生活中,像蕭紅和團圓媳婦這樣有著悲慘命運的人也有不少。有一次,我在電視上看到:有一個五歲的女孩,父母離異了,父親帶著她,又找了一個繼母,可是繼母對女孩一點也不好。有一次,父親去上班了,只有繼母和女孩在家。過了一會兒,繼母讓女孩去幫自己倒一杯水,女孩就去倒了一杯來。女孩拿過來給繼母喝,繼母喝了一口,覺得燙,就把一壺剛剛燒開的水澆到了女孩的手上,并找來了掃把和晾衣架,往小女孩身上狠狠地抽著。繼母一點也不手軟,一刻也不停地抽著。小女孩被抽著當場休克了。等父親回來,把女孩送到醫院,經過手術,醫生說全身都傷痕累累,有七處骨頭被打斷了。
從古到今,像她們那樣的人也有許多。和她們相比,我們是幸福的,同時也是快樂的,我們的父母、外公外婆、爺爺奶奶都把我們當成手心里的寶貝,深深地給我們傳遞著愛。小時候,還動不動就和家里人“翻臉”,現在想想,真是不知好歹。
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我們真的很幸福,我們一定要好好珍惜現在的生活。
呼蘭河傳讀后感例文篇9
開學的時候,我利用課余時間看了小紅寫的《呼蘭河傳》。內容豐富,引人入勝。印象最深的是幾個小故事。
豆腐在當時是奢侈品。晚餐吃一塊豆腐會是一件很棒的事情。有一些貧困家庭買不起豆腐。他們孩子的夢想是開一家豆腐店。甚至有一個人破產了,寧愿破產也不買個豆腐吃。這說明了窮人的悲慘處境,他們就那樣生活過,連一塊豆腐都買不起。
舊社會的女性生活可以說是非常悲慘的。廟會上,老廟里的人都很虔誠,但在娘娘廟里,人們根本不尊重娘娘,只求她給子孫。這也反映了當時的女性是多么的不起眼。
書里還講了一個小團圓媳婦在的故事,她很好,但是被折磨,被打,被罵,被虐待,心里其實很委屈。她想回家,可是人家說她身體里有鬼,說她要驅鬼,說沒有偏方有效。她被迫在熱水中洗澡,被折磨致死。作者通過小團圓媳婦的故事,反映了女性在黑暗、落后、愚昧的社會生活中的不幸命運。
看完這本書,我感慨萬千。這三篇短篇小說只是書中的一個縮影,卻表達了女作者對舊社會的愚昧、落后和黑暗的不滿和憤怒。蕭紅在當時是不可多得的女性精英,但很多女性都過得很辛苦。新舊對比,社會進步了,生活條件大大改善了,女生不受歧視。我們要珍惜美好的生活,女生要自強不息,讓自己變得更強大。
呼蘭河傳讀后感例文篇10
冰心說:“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落士比亞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桂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我也認為,書就像調味劑,讓枯燥的生活變得活力四射。在今年寒假中,當我關上這本書時,心中早已有了這種感慨。它就是—《呼蘭河傳》。
書如其名,作者蕭紅以回憶自己與家人的趣事和自己故鄉呼蘭河城所發生的事來寫的。整本書一共有七個章節,其中讓我最印象深刻的還是第三章的一段對話:
等祖父發現我鏟的那塊滿留著尾巴草的一片地,他就問我:“這是什么?”
我說:“谷子”。
祖父笑起來,笑得夠了,把草摘下來問我:“你每天吃的就是這個嗎?”
我說:“是的”。
我看祖父還在笑,就說:“你不信,我到屋里拿來你看。”
我跑到屋里拿了鳥籠上的一束谷穗,遠遠地拋給祖父了,說:“這不是一樣的嗎?”
祖父慢慢地把我叫過去,講給我聽,說:“谷子是有芒針的。狗尾草則沒有,只是毛嘟嘟的,就像狗尾巴。”
看到這里的時候,我不禁笑話作者連狗尾草和谷子分不清。過了一會,笑夠了,又想起自己小時候何嘗不是這樣呢?不知不覺,從發呆變成回憶,從回憶變成身臨其境,這種感覺似乎像極了作者回憶時的樣子。
書中有濃濃的親情,有美麗的“火燒云”,有作者的家鄉——呼蘭河城,城里有荒涼的小院,有性格古怪的二伯。而這些,看似沒有關聯,實際上這些看似無用的東西,合起來卻是作者對鄉親鄰居、親朋好友的思念,對家鄉的想念,更是對年少時的一份回憶。
作者最后一句話說的很對——“書中并沒有什么優美的故事,但每一個字,每一個詞,卻都充滿了回憶”。
是呀!難怪作家葉文玲《我的“長生果”》中的一句話:“作文要寫真情實感;作文練習,開始離不開借鑒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動人心的東西還是自己嘔心瀝血的創造。”
呼蘭河傳讀后感例文篇11
《呼蘭河傳》是作家蕭紅寫的一篇長篇小說及散文,是一部經典的兒童生活叢書。蕭紅用不平凡的文字,描述出一個平凡又普通的小鎮。著名作家茅盾先生以前這樣評價《呼蘭河傳》:“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圖畫,一串凄婉的歌謠。”
《呼蘭河傳》主要敘述了由于蕭紅是個女孩子,母親又早逝,一向被父親低估。只有在外祖父那兒,才能找到家的溫暖感覺。文中的外祖父,被作者賦予了一種高大光輝的形象,讓讀者從中感受到了外祖父對蕭紅深沉的愛,讓我們對外祖父肅然起敬!其中,使我最刻骨銘心的是:“我我中么樣,就怎樣樣。什么,就做什么‘普通的小鎮。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無限的本領,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樣樣,就怎樣樣。都是自由的!”這段話。
當我看完這部經典著作時,會對蕭紅多姿多彩的童年產生羨慕之情。那開朗的外祖父;那自由自在的院子;那稀奇古怪的事情……都讓我羨慕。此刻的我們,思維完全被控制之中。那來勢洶洶的補習班;那排山倒海、無窮無盡的補習作業……壓得我們喘但是氣來!如果我也有像蕭紅那樣無憂無慮的生活,那該多好啊!每一天做完作業吃些可口的點心,到外面呼吸一下新鮮空氣,鍛煉一下身體;吃完晚飯與爸爸媽媽散散步、聊聊天;星期天,起床慢慢品嘗一下早餐,做會兒作業,吃完午飯看會兒電視,做會兒作業,出去輕簡單松地玩上一兩個小時,或者玩一會兒電腦游戲,那是多么完美啊!
呼蘭河這座小城中那愉快的生活和蕭紅那幼年的記憶卻是我難以忘懷!這正是我向往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呼蘭河傳讀后感例文篇12
開學的第一個星期,我讀了著名女作家蕭紅的大作《呼蘭河傳》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了以前學過的一篇課文《我和祖父的園子》。
在這本書里,蕭紅很多次提到了她的祖父與她嬉戲玩耍的場面,書中有一處情節最令我難忘,蕭紅趁祖父不注意,往他的帽子上插滿了玫瑰花,祖父卻沒有察覺,還說:“這季節的玫瑰真香啊!”蕭紅在旁邊哈哈大笑。讀到這里,我感覺蕭紅的童年是過得非常無悠無律同時也感到自己身在童年感到高興,是呀,童年是上帝送給我們最好的禮物,所以我們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童年。
而最令人惋惜的便是那團圓媳婦了,她不過才12歲,長了15歲的個子,整天被人說三道四,而她的婆婆竟然相信了別人的話,認為那團圓媳婦是“妖精”必須好好調教。于是他每天都要打、罵團圓媳婦。團圓媳婦最終被打出了病,她的婆婆倒也愿意出錢為她看病,請人跳大神、驅鬼。最后,還把云游道士請來了,但團圓媳婦最終還是死了。這不禁令我感慨:那時候的社會是多么愚昧啊!在我們看來,什么跳大神、驅鬼、云游道士都是騙人的,可見那時的社會是多么糜爛啊!再看看我們的新社會,人們的知識越來越豐富,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美好的生活,沒有不平等,沒有戰爭……
《呼蘭河傳》我讀完了,但我的思緒依然停留在書中,停留在那個灰暗的社會里。
呼蘭河傳讀后感例文篇13
寒假期間,我讀了蕭紅的《呼蘭河傳》,一開始,我只是粗略的讀了一遍,感覺跟我們現在的生活環境,簡直是天壤之別,令我難以想象。慢慢的,我被她的故事吸引著,感動著,憤慨著,我又回過頭來仔細的品讀起來。
呼蘭河讓我感到溫暖而冷淡:比如這個街中大坑,車夫和馬陷了進去,有一種穿長袍短褂的,在那里喝彩,幫助車夫的人,全是平民百姓。生活是需要溫暖的,人與人之間是需要互幫互助的,這樣,才會讓生活更美好;而我與老祖父這篇文章,講述著祖孫深情,只有祖父喜歡“我”,祖母不喜歡“我”還用刺扎“我”的手。“我”在祖父的關愛下,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為“我”的童年留下了美好的回憶。
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小團圓媳婦。十二歲的她花一般的年紀,原本是一個活潑可愛的小姑娘,卻成了胡家的童養媳,在照“規矩”被婆婆“調教”之后,日漸病倒。他們無視她為什么會病倒?是什么致使她成為了一個“黃瘦的病人”?此時最愚蠢的是病倒了不選擇去看醫生,而選擇了“跳大神”。
當眾強行脫光了小團圓媳婦的衣服,推到大缸里用熱水,是滾燙的熱水,往她的頭上澆,到最后,頭發都燙掉了,還說她是妖怪。含苞待放的花朵就這樣凋零了。我們想想看,別說是生病的人,就算是健康的人受這種折磨之后,會變成什么樣呢?更讓我氣憤的是,她死后,她的家人并沒有因此而難過,還覺得花了那么多的錢,虧本了。想想我們同她一樣的年紀,享受著父母百般寵愛,無憂無慮如小公主般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啊!
《呼蘭河傳》讀完了,這個暑假中,聽著蕭紅講述著呼蘭河的故事,盡管憂郁,但依然美麗動人。
呼蘭河傳讀后感例文篇14
作者蕭紅帶著沉重的寂寞與懷念用細膩的手法寫出了她童年的回憶,心靈的家——呼蘭河傳。
呼蘭河這個小城里,天空是灰的,大地是灰的,道路是灰的,房屋是是灰的,人也是灰的,平淡的像一灘死水,不起一絲波瀾。在這個灰色的城市里,人們身處于一個不動蕩不安的社會,擁有著百害無一利的舊思想,愚昧、無知又保守的狀態。
呼蘭河的東二道街上有一個泥坑。這個泥坑很大,又很危險,還在路上。這難道不應該填了它嗎?但迷信就像一個快速傳播的病毒,深深地植入在了呼蘭河人們的腦海里。封建、動蕩的社會,使他們不重視別人的性命,一個小孩子掉入了這個泥坑里,但人們的反應令人失望,愚昧的思想,使他們認為是“龍王”的報應,人們認為這個學堂有龍王在報復,便不讓小孩上學了,想走道,不說填坑,凈說拆墻,種樹,思想永遠不往正道想。聰明的只有孩子了,只有孩子才會說出肉是瘟豬肉,人們永遠在逃避,為自己找借口,說服自己這是泥坑里的肉,只有孩子才知道真正的事實,人們總是苦悶與寂寞的,這里到處都是無知。
小團圓媳婦是一個12歲的女孩兒,愛笑,活潑。倘若她出生在這個時代——21世紀,那么她可能是一個天真爛漫,正在坐在學校的桌椅上耐心的聽著老師講課吧!是一個對未來生活有著無限向往,期望的女孩兒吧!可惜她出生在那封建貧苦的社會。可憐的她,被賣到了老胡家做童養媳,母愛如水,哪呢?父愛如山,沒了!小小年紀,只因長得太高,怕別人不相信她是一個12歲的女孩兒,便將她的年齡謊報成了14歲。12歲的女孩兒啊,如今可能是手捧著的珍寶,可是在那個時代的人怎么了?婆婆為了一個下馬威,打著教導的名頭,天天毆打小團圓媳婦兒,直到打出病來了,居然不請醫生,而認為是大神請她走,硬生生的折磨到死。一個12歲的女孩兒死去時,人們都來圍觀,看得津津有味,一個人死去人們把它當做飯后的談資,在場的人們,沒有一個人制止,沒有一個人幫助那個生來苦命的女孩兒。
難道,世界沒有了色彩,生活就是麻木的嗎,人也就是麻木的嗎?連人的良知、善心也不復存在了嗎?
我認為蕭紅的童年生活是寂寞的、苦悶的。生活在一個看似輕松自在,無憂無慮,實際上是個封建、愚昧,保守又灰暗的小城中,身邊還圍繞著人性的麻木。這——難道不是童年的生活苦悶、悲慘嗎?估計只有慈祥仁愛的祖父是她童年生活中溫暖的陽光吧!可能是作者蕭紅童年的生活中最值得回憶與不舍的地方。
與蕭紅童年生活的呼蘭河這個小城,這個小城的人們相比,如今的生活是足夠好的了,不管是學習設施,人們的舉止,生活環境……不知好上多少倍,沒有比較,就沒有感激,我們該把不服咽下,心懷感恩了!
呼蘭河傳讀后感例文篇15
張乃瑩(蕭紅),一個成長在呼蘭河的孩子。她用她獨特的筆法描述了童年。在這本書里,有人物卻沒有主角;敘述了故事,卻沒有主軸。它不是散文,不是小說,卻是“回憶式”的巔峰之作。
初讀此書,蕭紅童年中那些我早已見不到的樂趣讓我癡迷向往。再讀,才發現了蕭紅童年中掩藏不住的寂寞。
“呼蘭河這小城里邊,以前住著我的祖父,此刻埋著我的祖父。”
“從前那后花園的主人,而今不見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那院里的蝴蝶、螞蚱、蜻蜓,也許還是年年依舊,也許此刻完全荒涼了。大黃瓜,大倭瓜、也許還是年年種著,也許此刻根本沒有了。”
“這一些根本不能想象了。”
小小院子里的泥土里,年年種著一成不變的蔬菜,其余的空地或又是雜草叢生,或又是花開滿園,或又是白雪皚皚;也種著一個解事頗早的小女孩的寂寞童年。她的生活多么單調,一個種著菜的后花園,一個破舊的后房,竟成了她唯一能夠消遣兩個地方。一位慈祥的祖父,竟是她獲得愛的全部來源。坐在門檻上,看著鄰里鄰居們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做著刻板的工作。要是有什么個性的事,也但是是老胡家的團圓媳婦死了,馮歪嘴子又有了孩子。可這又怎樣呢?她小小的心里永遠像一湖平靜的水,望著遠處依舊是波瀾不驚。
呼蘭河這個小地方也是充滿色彩的,可也是刻板的。那里的人是善良的,一年又一年有規律地生活,柴米油鹽醬醋茶,賣饅頭、割豆腐、染布、扎彩。路上一個小小的泥坑讓人們討論了大半年,卻似乎根本沒人在意,路還是照樣走,日子還是平常過。日歷上,時光嘩嘩嘩地逝去,似乎沒有什么變化。可一年中必有跳大神,趕廟會,唱秧歌;但年復一年,人們何嘗不覺得重復單調?但他們安于命運,也就沒覺得有什么了。蕭紅幼小的心靈看著這樣的生活,卻下意識的反抗,她熱愛卻又抗拒這一切,于是,就有了作家的蕭紅,有了含著眼淚微笑回憶故鄉的蕭紅。
這個孩子是寂寞的,她孤獨的緊抱著胳臂,用抗拒的眼神過著寂寞的生活。《呼蘭河傳》是一本寂寞的書,蕭紅用看似熱鬧的一切描述自我的孤獨寂寞。小城里的單調、枯燥、乏味讓蕭紅寫出了些許歡樂的意思,卻又發覺,歡樂里還是刻板的寂寞。一個兒時跟祖父呀呀學語背唐詩的女孩,用她獨特的視角把她兒時的一切寫進了一本書里。而我有幸品嘗到了她的寂寞。
或許是天嫉英才,蕭紅這股中國文學上清新的風不再蕩漾,可她留下的一切,以讓世人對這樣一個女子欽佩。著名作家茅盾曾這樣評價《呼蘭河傳》:“它是一篇敘事詩,一片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蕭紅,這個呼蘭河邊寂寞的孩子,留下的是一部巔峰之作。
呼蘭河傳讀后感例文篇16
早聽媽媽說過,讀完《呼蘭河傳》就像看了一部悲劇結尾的電視劇一樣讓人難以釋懷,總想找人說說,總想找人分擔分擔。
暑假來臨之際,我就迫不及待地閱讀了這本書。文章一開始就寫“嚴冬封鎖了大地”,在這樣的季節里,地皮凍裂了,人手凍裂了,就連小狗也凍得整夜整夜地叫,最直接的景物描寫,一下就帶我走進了寒冷的呼蘭河小城,在這個小城里生活著一群平凡而又無知的人,他們照著幾千年傳下來的習慣而思索,而生活。跳大神,唱大戲,放河燈,他們總是把希望寄托在鬼神身上,一年四季他們老老實實地接受苦難加注在身上的考驗,風霜雨地,受的住的就過去了,受不住的,就尋著自然的結果。盡管每個人的人生都在禁受著一年四季的考驗,但至少也該有奮斗和抗爭吧,又怎么可能逆來順受呢?可見呼蘭河小城它就是一座沒有思想和精神的死城,即使天上的太陽有時顯得特別大,那也是沒有溫暖的。
小說中我最喜歡的依然是祖父和祖父的園子,祖父就像那僅剩的一縷陽光,溫暖著作者幼小的心靈,在這個園子里,作者就像那園子里的倭瓜,黃瓜,玉米,蝴蝶……一樣,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成長;在這個園子里作者的世界絕不是那房子里的狹窄世界,而是寬廣的;在這個園子里作者的笑聲不知有多大,自己都會感到震耳了。在這里,“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上天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無限的本領,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樣,就怎么樣。都是自由的……童年永遠是最純真,最美好的歲月,即便是作者后來有悲涼凄苦的人生,但這些美好的回憶依然溫暖著她,支撐著她。
小說最讓我心情低沉的是小團圓媳婦之死,作者雖沒有具體寫她挨打的過程,可是那“不分晝夜,一直哭很久……”可見她禁受了怎樣的摧殘和毒打。到后來不哭了,愚昧而又迷信的婆家人左次右番地請胡仙,跳大神,鬧神鬧鬼,周圍的人也說長道短,說死說活的,只到把十二歲的小團圓媳婦整死。小說中另一個讓我佩服的人物就是馮歪嘴子,他是個敢于追求又敢于抗爭的勇敢者,當不幸降臨,他失去了最愛的妻子還要撫養兩個嗷嗷待哺的孩子,左鄰右舍都說他這回可非完不可時,他卻照常地活在世界上,照常地負起他那份責任。他就像是注入呼蘭河小城的一股新鮮血液,讓人振奮,讓人改變,讓人不向命運低頭。
“從前那后花園的,而今不見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物是人非,人去樓空,好一派荒涼凄慘的景象。這讓我想去李清照詞中的那句“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又上心頭。”記憶中那無人過問的往事已積滿了灰塵,盡管回憶充滿了苦澀,但也充滿了溫暖,所以作者忘卻不了,難以忘記。
呼蘭河傳讀后感例文篇17
《呼蘭河傳》是一本可以給人快樂,讓人憂傷的一本小說,這些都是作者的兒時故鄉呼蘭河發生的事,小說的結構是散點式的它沒有前后連貫的故事,沒有波瀾起伏的情節,也沒貫穿全文的始終的人物,祖父的會花園與作者的童年生活是小說的中要組成部份,這本書寫的感情真摯,無論是敘事還是寫景,都寫出了本書的特色與優點。
這本書中的第三章中說“我”在祖父的園子里面幫忙,用鋤頭在地上亂鉤一陣,把韭菜非草一起割掉,把狗尾巴草當作谷穗留著,下了菜子的土坑,“我”用腳留下,有菜種下,但沒被土蓋上,反而被我給踢飛了,這一段,文筆像平時時寫故事一樣,但給人的感覺是十分快樂開心的!這就是蕭紅快樂的,在當時許多人黨政軍民學是有封建思想的。
這一本呼蘭傳長篇小說構思于1937年、1940年12月完成于香港,這年書有幽默,也于一點傷感,開始讀時候有一種輕檢之感讀下去心思就會一點點、一點點的覺思起來,但仍然有一種美,所以我十分推薦給大家看。
呼蘭河傳讀后感例文篇18
讀了《呼蘭河傳》這本書后,我覺得這篇文章非常的特別,跟別的小說明顯的不同,文中的人物都非常的愚昧、無知,對生活一點都不積極!我非常的不喜歡他們。
此文圍繞著呼蘭河邊的小村莊來寫,開始寫了村莊里的大泥坑,不管是晴天還是雨天,好的家禽都死在了里面,可是周圍的人們只是在想怎么躲開它,而不是怎么解決它,哎,真是替那時候的人們悲哀啊!思想簡直是太落后了,一點都不積極向上,好像天天就是為了活著才活著的!
還有一個跟我一樣大的小姑娘,本來是同樣的十一二歲,我還在上學,她卻早早的給人當了媳婦,而且被她的婆婆又打又罵,還被用熱水燙了三次,最后一次被活活的燙死了。好好的童年就這樣失去了,我真的開始痛恨那個社會了,要是我在那個年代,我不瘋了才怪呢!
糊糊涂涂的年代,簡簡單單的歲月,一點色彩都沒有的日子,讓我有種喘不過氣來的感覺!為我們的現在慶幸、自豪吧,我們應該好好把握現在,擺脫那種年代的愚昧,為了我們自己的未來,加油努力!
呼蘭河傳讀后感例文篇19
俗話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呼蘭河的人們所產生的不幸與其說是封建社會壓迫的苦果,不如說是其思想的愚昧所帶來的惡果。比如團圓媳婦家的杯具,為什么人會死,怕真不是婆婆人惡毒,而是千百年根深蒂固的觀念一代一代地流傳下來,在某種程度上構成了一種共同的頑固的價值觀,他們所有的親友鄰人都覺得團圓媳婦的行為舉止不對,想把它矯正過來,最終共同活活把團圓媳婦折磨死了。
這難道也是階級壓迫嗎,我看未必,這種愚昧的思想歸根結底來源于不高的生產力和千百年的禮貌傳承,來自于社會現實。撼山易,憾人心難,這隔了幾層的我們看來,這是愚昧而不可理解的,而在當時生活在那個年代的人看來,那恐怕是再正常但是的。
所以,個人覺得,蕭紅的個人杯具怕也多多少少來源于那里,對于一個人來說,如果自己的思想觀念超前于自己所處于的時代,那絕對是一個杯具,如果做不到糊涂一點,那么人生注定是要坎坷的。因為對于作為一種社會動物的人類來說,如果做到了“眾人皆醉我獨醒,眾人皆濁我獨請”,那絕對是不容于人,不容于社會的,輕則受到排斥,重則有可能像西方眾多中古世紀的科學家那樣,丟掉性命。也許,就算不被社會清算掉,自己也可能受不了這個荒謬而不可理喻的社會,以自殺為結局。也許,那么多杰出人物走上這條路,也是有這個原因在的吧。
所以說難得糊涂,也難怪蘇軾洗兒戲作,“世人養子望聰明”“我愿生兒愚且魯”,世人大多是有排他性的,如果一個人的思想行為與大眾不同,大多是要以杯具收場的。
呼蘭河傳讀后感例文篇20
大文學家——矛盾曾評價這本書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大家能猜到這本書叫什么名字嗎?這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不朽巨著——《呼蘭河傳》。
這本書是蕭紅寫的,記敘了她的童年生活,在這本書里我看到了一個天真活潑,充滿好奇,非常饞嘴的小女孩。
“呼蘭河這座小城里活著我的祖父,也埋著我的祖父。”在這本書中,小蕭紅有了祖父就有了快樂,祖父和藹可親,平易近人。她一家子人都不喜歡這個瘋丫頭,每天不闖一點禍就不樂意的小女孩。她和祖父在院子里一起玩,她和祖父最親,在院子里一呆就是一整天。她幫祖父“干活”干的“特別好”玩累了就不用枕頭,把草帽蓋在臉上就睡著了。睡醒了誰也不知道她接下來會怎么做,去吃黃瓜,去追螞蚱,還是去刨土?她明天都那么自由,太陽也管不了她。我感覺到每個人和物都向往著自由自在的生活。
在這本書里,有點神經的買豆芽菜的寡婦給我的印象最深,每天都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在那哭自己的兒女。可哭完了一樣要回家賣豆芽菜。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每天人都要活著,與其說是傷傷心心的過一天,不如快快樂樂的過一天,主要是心態要好。
在這本書中,街上的大泥坑使得人們敬畏,只因為在這里淹死過幾個人和幾頭牲口,我就在好奇人們怎么不把它埋上,這樣人和牲口就不會死,行走就方便一點。好多年過去了,這個大泥坑還在這,這反映了當今社會人們的愚笨。我不知道為什么不埋了。應該是那個時候鬧瘟疫,有人怕豬染上,就不吃豬肉,那時在泥坑里淹死了一只豬,這些愚鈍的人們在欺騙自己,淹死的疫豬的肉可以吃,淹死了就變成了水豬肉。這些人自欺欺人,萬分愚鈍。老張家的團圓媳婦兒,就是因人們迷愚鈍和迷信而被害死的。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我們不應該自欺欺人,事實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要騙自己。
這本書的確很好,讓我收獲的知識,道理,樂趣數不勝數,在這里就不一一表明了,這本書我建議大家好好讀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