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八年級下冊教案模板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是當代地理教育的一個重要理念。學習生活有用的地理有利于學生對地理學科價值的正確認識,有利于學生在地理學習中不斷增進對地理學科的愛好。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初中地理八年級下冊教案模板,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初中地理八年級下冊教案模板1
西北地區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使學生了解西北地區的范圍、主要地形區、主要礦產地和工業城市的位置,主要鐵路線的分布以及著名的農產品。
2.使學生掌握西北地區以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對農、牧業生產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讀圖、用圖的能力,并使學生進一步學會認識與分析一個地區區域特征的方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講述西北地區豐富的自然資源,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熱愛邊疆的教育。
二、教學重點:
以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對農牧業生產的影響。
三、教學方法:
講述法、談話法,注意與前兩個地區的比較、分析。
四、教學時間:1課時
五、教學過程
【展示投影片】中國地理區域圖。
【復習提問】請同學在投影片上指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的范圍,找出兩個地區的分界線(秦嶺—淮河線),并說說兩個地區有哪些差異。
【引入新課】我們已經學習了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它們都位于東部季風區。今天我們學習非季風區的西北地區(指圖)。
【板書】第三節西北地區
一、基本概況
1.位置和范圍
2.人口和民族
【出示掛圖】西北地區的位置和地形。
【讀圖】請同學上講臺,指圖說說西北地區的范圍。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
【指圖講解】西北地區大體上位于大興安嶺以西、長城和昆侖山—阿爾金山以北,包括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和甘肅省北部。
【展示投影片】北方、南方、西北三地區的面積與人口對比表
面積占全國的比例 人口占全國的比例
北方地區 20% 40%
南方地區 25% 55%
西北地區 30% 4%
【提問】從面積、人口占全國的比例看,本區與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有何不同?
學生回答后,教師補充完善。
【講述】北方地區面積約占20%,人口約占40%;南方地區面積約占全國25%,人口約占全國55%。即東部季風區的兩個區面積不到全國的一半(45%),而人口約占全國的95%。——說明東部人口密度大,人口稠密。
而西北地區相反,面積比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都大,人口卻少得多。說明本區人口密度小,人口比較稀疏。
【提問】請同學說說:西北地區有哪些民族?
【回答】西北地區以漢族為主,大致占2/3。少數民族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維吾爾族等,他們分別聚居在內蒙古、寧夏、新疆。
【量算】請同學們用地圖冊上“中國地形圖”的比例尺,量算內蒙古呼和浩特、新疆喀什到最近海洋的直線距離,各約多少千米?(各約558千米和3510千米)
【讀圖】讀地圖冊上“中國年降水量分布圖”,看一看呼和浩特、喀什的年降水量大約各是多少?(兩地的年降水量分別是400多毫米和50多毫米)
【提問】兩地降水量差別的原因是什么?(差異原因是:兩地距海遠近不同。)
【出示掛圖】西北地區的位置和地形。
【指圖講解】本區東部的呼和浩特距海較近,海洋水汽可到達,所以降水較多;西部的喀什距海較遠,又有山嶺阻隔,到達的水汽很少,所以降水十分稀少。
【讀圖】讀地圖冊上“中國年降水量分布圖”,看一看本區年降水量與北方地區、南方地區的年降水量有何不同?
學生回答后,教師補充完善。
【講述】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處于東部季風區,比較濕潤,特別是南方地區更加濕潤,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本區因深居內陸,并有山嶺阻隔,年降水量多小于400毫米,從東部的400毫米左右,往西減少到200毫米、50毫米以下。干旱是本區的主要自然特征。
【板書】二、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
1.形成原因:深居內陸
【放錄像】西北地區的地表景觀。
讓學生看錄像時,注意觀察本區的地形、植被、河流等地面景觀。看完錄像后,教師提問:
【提問】西北地區的地形以什么為主?(高原、盆地為主。)
【出示掛圖】西北地區的位置和地形。
【讀圖】請同學在圖中找出:內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天山、吐魯番盆地、塔克拉瑪干沙漠。
【講述】本區主要地形區有內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等。內蒙古高原地勢較平坦,風蝕作用顯著。戈壁灘上形成奇形怪狀的風蝕城堡、風蝕蘑菇等。在沙漠地區,隨處可見綿延起伏的新月形沙丘。
【提問】請同學們在地形圖上找找新疆境內的主要山脈、盆地,說說新疆地形的顯著特征是什么?
【指圖講述】新疆地形的顯著特征是:山脈和盆地相間。天山橫亙在塔里木盆地與準噶爾盆地之間,山頂終年積雪。吐魯番盆地是天山山間斷層陷落盆地,最低處海拔—155米,為我國地勢最低洼部分。塔里木盆地中有我國面積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
【板圖】新疆“三山夾兩盆”示意圖(教師在黑板上畫,并指導學生在筆記本上畫)。
【指圖講解】新疆的地形就像“疆”的右半部分——“”,從北向南三條橫線依次代表阿爾泰山、天山和昆侖山脈,兩個“田”分別代表準噶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
【板書】2.地表景觀
(1)高原、盆地為主,風蝕作用顯著,多沙漠、戈壁
【出示投影片】西北地區的草原和荒漠分布圖。
【提問】本區地表植被,由東向西有什么變化?為什么?
【回答】由東向西,地表植被大體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指圖講述】內蒙古東部的呼倫貝爾草原,夏季降水稍多,水草豐美,馬牛羊成群。賀蘭山以西的內蒙古西部、甘肅河西走廊、新疆兩大盆地,由于降水越來越少,草原上的牧草越來越矮小稀疏,逐漸成為荒漠。
植被更替變化原因是:本區東部降水稍多,越往西降水越稀少。
【提問】荒漠地區生長哪些耐旱植物?牲畜以什么為主?
【講述】荒漠地區,地面主要為石質戈壁或沙丘,只生長極少數的胡楊、芨芨草、駱駝刺等耐旱植物。牲畜以耐渴的駱駝為主。
【讀圖】讀課本插圖“胡楊林”。
【講述】胡楊林耐鹽堿、生長快,是西北地區重要造林樹種。
【板書】(2)由東向西,植被變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讀圖】在“西北地區位置和地形圖”上找出塔里木河。觀察本區河湖有什么特點?為什么?
【講述】本區河流稀少,且多為內流河,其中最長的是塔里木河。湖泊也多為內流湖。與南方地區的“水鄉澤國”形成鮮明對照。
原因是:深居內陸,降水少,蒸發強烈,所以河流稀少,水量也小。河流沿途多沙漠、戈壁,水分大量蒸發、滲漏,因而水量越來越少,下游多消失在沙漠中或流入內流湖,不能流入海洋。
【板書】(3)河流稀少,多內流河
【提問】本區的農田、村鎮、城市的分布有什么特點?為什么?
【講述】因為本區氣候干旱,水對于人類生產和生活來說,都至關重要。因此,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大多近水而作,擇水而居。東部集中在黃河沿岸平原,呈帶狀;西部集中在沙漠邊緣的綠洲,呈點狀。鐵路沿線的工礦區也呈帶狀。
【板書】(4)農田、村鎮、城市呈帶狀或點狀分布
【板書】三、全國重要的畜牧業基地
1.主要畜牧業基地的分布
【提問】我國的畜牧業基地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
【指圖講述】內蒙古、新疆、甘肅、寧夏的廣大草原,是我國重要的畜牧業基地。本區出產的肉、奶、毛、皮及其制造品,不僅供給當地人民生活和生產的需要,還大量輸送到其他省市,并出口到國外,成為本區重要的經濟支柱。
【板書】2.放牧特點
【講述】放牧方式已有所改變,由傳統的游牧方式,正向定居輪牧方向發展。
【提問】“定居輪牧”比“游牧”有什么優點?
【回答】“定居輪牧”的優點有二:一是改善了牧民的生活條件,由于有了定居地,可在附近建設許多現代化設施,比如實現打草、擠奶、剪羊毛的機械化,在定居地周圍建立畜產品加工廠、商店、學校、醫療站等,蒙古包里有了電燈、電視機,改變了以前落后的生活方式;二是扭轉了靠天養畜的落后生產方式,通過建設人工草場,減輕了對天然草場的壓力,提高了單位面積草場能放牧牲畜的頭數。
【提問】本區草場存在什么問題?
【講述】本區氣候干旱,風蝕作用顯著,容易引起沙漠擴大。加之人為的不合理利用,單位面積產草量逐年下降,草原退化面積不斷擴大。為防止沙漠擴大和草原退化,本區人民應把治沙和合理利用草場作為重要任務。
【板書】四、灌溉農業
1.灌溉農業的特點
【講述】本區氣候干旱,降水量少,是發展農業的很大的制約因素。所以,當地農業對水源的依賴性很大。一般在有河水、高山融雪、地下水灌溉的平原地區,農業比較發達,稱之為“灌溉農業”。
【板書】2.主要分布地區
【出示掛圖】西北地區的位置和地形。
【讀圖】請同學在圖中找出四個重要的灌溉農業區:內蒙古河套平原、寧夏平原、甘肅河西走廊、新疆高山山麓的綠洲。
【提問】這四個灌溉農業區依靠什么水源進行灌溉,出產哪些農產品?
【回答】河套平原、寧夏平原引黃河水自流灌溉,自古被譽為“塞外江南”,小麥、水稻、棉花、瓜果、甜菜都生長良好。河西走廊、新疆綠洲區依靠高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進行灌溉,是西北的糧棉瓜果之鄉。吐魯番葡萄、哈密瓜、新疆長絨棉都聞名國內外。
【讀圖】課本插圖“吐魯番葡萄園”。
【講述】吐魯番素以“瓜果之鄉”馳名中外,是我國商品葡萄的主要產地,其中無核白葡萄糖分高、酸度低,晶瑩碧綠,是全國其他地方沒有的。
【板書】五、地下寶藏
1.豐富的礦產資源
【展示投影片】西北地區主要礦產和城市分布圖
【讀圖】在圖中找出如下地名:霍林河、白云鄂博、石嘴山、金昌、玉門、和田、克拉瑪依、阿勒泰。對照圖例,說說它們各產什么礦?
【展示投影片】西北地區主要礦產分布表
地名 主要礦產 地名 主要礦產
霍林河 (煤) 白云鄂博 (稀土、鐵)
石嘴山 (煤) 金 昌 (鎳)
玉 門 (石油) 和 田 (玉石)
克拉瑪依 (石油) 阿勒泰 (金)
【填表】讓學生邊回答,教師邊填寫。
【講述】通過讀圖、填表,我們知道了西北地區礦產資源豐富,特別是煤、石油、稀土的儲量大,鐵、鎳、黃金、寶石等礦藏也多。現在在塔里木盆地,已勘探出儲量豐富的大油田。
【提問】在本區豐富礦產資源基礎上,建立了哪些工業中心?
【板書】2.主要工業中心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
【指圖講述】包頭——鋼鐵工業 玉門----石油工業
克拉瑪依----石油工業 金昌——有色金屬工業
【板書】六、主要交通線路
【展示投影片】西北地區主要礦產和城市分布圖。
【讀圖】讓學生在圖中找出主要的鐵路線、航空線。
【板書】1.鐵路
【提問】本區有哪些鐵路干線?
學生回答后,教師講解:
【指圖講解】本區的鐵路干線有蘭新線、包蘭線等,都是沿著有水草的綠洲和黃河谷地延伸的。現在蘭新鐵路北段(烏魯木齊—阿拉山口)修通,并與哈薩克斯坦的鐵路接軌,使本區成為亞歐大陸陸上便捷的通道。
【板書】2.航空
【講述】近年,民航事業發展迅速,從烏魯木齊到北京,只要四個小時左右。新疆、內蒙古的一些邊境城市,如喀什、伊寧、海拉爾都有定期民航班機與自治區首府往來。
【小結】通過學習這一節,我們了解了西北地區地廣人稀,地形以高原、盆地為主,氣候干旱以及河湖、植被方面的自然特征,也了解到本區礦產資源豐富,畜牧業和灌溉農業發達,有便利的陸上交通和航空聯系等經濟概況。特別是,我們還學會了通過“干
六、板書設計:
第三節 西北地區
一、基本概況
1.位置和范圍
2.人口和民族
二、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
1.形成原因:深居內陸
2.地表景觀
(1)高原、盆地為主,風蝕作用顯著,多沙漠、戈壁
(2)由東向西,植被變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3)河流稀少,多內流河
(4)農田、村鎮、城市呈帶狀或點狀分布
三、全國重要的畜牧業基地
1.主要畜牧業基地的分布
2.放牧特點
四、灌溉農業
1.灌溉農業的特點
2.主要分布地區
初中地理八年級下冊教案模板2
長江三角洲區域的內外聯系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讓學生認識上海經濟發展狀況及其在國內外的重要地位。
(2)讓學生理解上海對整個長江三角洲區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
2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閱讀圖7-32、7-33,培養學生對地圖信息的認定、獲取、分析及評價能力,認識上海經濟發展狀況及其在國內外的重要地位, 以及上海對整個長江三角洲區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播放上海2011年成功舉辦了世界博覽會相關視頻,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
上海對整個長江三角洲區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
教學難點
上海對整個長江三角洲區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
教學方法:讀圖分析、談話和講解相結合。
教具準備:有關課本插圖和圖像資料或多媒體教學課件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同學們,整個長江三角洲龍頭在哪里?你知道“船出長江口”謎底嗎?學生···好,現在我們就來了解長江三角洲區域的核心-上海。
二、指導學生閱讀教材59頁,結合圖7-32、7-33,分析:
1、上海的城市性質是什么?具有怎樣的國內和國際地位?
2、上海的經濟發展有哪些明顯的特征?
學生思考分析-小組合作交流-師生歸納總結
①工業高度發達②對外依賴性高③現代服務業發達,第三產業比重高。
浦東的開發對上海的發展起到哪些積極的作用?
學生回答,師生歸納總結。
課堂小結。
課堂作業
1、分布在長江三角洲的主要土地利用類型是( )
A.旱地B.草地C.林地D.水田
2、位于長江三角洲,對整個長江流域乃至全國都有輻射帶動作用的是( )
A.武漢B.重慶C.南京D.上海
3、西氣東輸工程能減輕地區的環境問題是( )
A.水污染B.水土流失C.酸雨污染D.大氣污染
4、珠江三角洲、京津唐、長江三角洲形成高新技術產業帶的原因不包括( )
A.勞動力素質高B.交通便利C.農業基礎好D.科技力量雄厚
5、形成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京津唐、遼中南四個工業基地,
初中地理八年級下冊教案模板3
重要的地理分界線秦嶺—淮河
教學目標
1.知道與技能
讓學生了解“秦嶺—淮河”一線的位置及其地理特征;了解“秦嶺—淮河”一線南北兩側自然環境、地理景觀和居民生活習慣的差異。
2.過程與方法
通過閱讀法、討論法,掌握“秦嶺—淮河”一線南北兩側自然環境、地理景觀和居民生活習慣的差異。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感受到祖國山河壯麗,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
教學重點為、難點
了解“秦嶺—淮河”一線南北兩側自然環境、地理景觀和居民生活習慣的差異。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
同學們,聽過《晏子使楚》的故事嗎?故事講到晏子出使楚國時,講過這么一句話“橘生淮南為橘,橘生淮北為枳”,就是說橘子生長在淮南是橘樹,生長在淮北則是枳樹,它們只是葉子的形狀相似,它們的果實的味道卻不同。知道這是什么原因嗎?(通過《晏子使楚》的故事引入,并用其中“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這一句話設問引發學生思考。)
[講授新課]
1.秦嶺與淮河的位置
[探究活動] 引導學生讀圖,找出以下問題的答案。
(1)說出秦嶺山脈的走向和淮河的流向有什么特點?
(2)找出“秦嶺—淮河”一線通過的主要省級行政單位。
(3)下列省級行政單位位于“秦嶺—淮河”一線以北的是( )
①湖北 ②河北 ③江西 ④山東 ⑤浙江 ⑥山西
2.“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
[學生活動] 1.在地圖中找出0℃等溫線與“秦嶺—淮河”一線的關系,理解秦嶺、淮河南北兩側的氣溫差異;2.找出800毫米等降水量線與“秦嶺—淮河”一線的關系,理解秦嶺、淮河南北兩側的降水差異;3.通過這兩氣候要素的差異理解秦嶺、淮河南北兩側的自然環境、地理景觀和居民生活習慣的差異。(引導學生思考,同時利用景觀圖輔助學生理解。)
[學生活動2] 填寫下面表格
秦嶺—淮河以北秦嶺—淮河以南
溫度帶
干濕區
水資源豐富程度
河流是否結冰
耕地類型
耕作制度
植被類型
主要糧食作物
主要經濟作物
主食
其他
[學生活動3] 以“到底北方好還是南方好”作為辯題,進行辯論。在教室兩邊分別掛上反映北方和南方地理風情的圖片(各3~5張),請代表北方、南方的學生分坐兩邊,同組學生(每組里均有辯手、策劃者和南、北方人)的座位相鄰。辯論前幾分鐘由南、北方各出一名學生播放代表當地風情或歌曲錄音,以營造一個虛擬的良好情境,然后讓學生自由辯論,不受約束地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
板書設計
一、秦嶺與淮河的位置
1.走向
2.經過的省區
二、“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
初中地理八年級下冊教案模板4
以河流為生命線的地區——長江沿江地帶
●學習目標
知識和能力
1.讓學生認識長江沿江地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2.讓學生認識長江沿江地帶區內主要地理差異,以及河流在區域發展中的作用。
3.認識長江對沿江地帶的紐帶作用和其他條件所形成的城市群和產業基地以及沿江地帶南北的輻射作用。
4.認識長江沿江地帶區域產業的結構與空間分布特點。
5.了解長江沿江地帶在經濟發展中出現的生態問題與治理保護措施。
過程和方法
1.通過閱讀長江沿江地帶地圖,培養學生對地圖信息的認定、獲取、分析及評價能力。
2.通過閱讀長江沿江地帶部分城市氣溫和降水統計圖表,培養學生分析和歸納的地理思維能力。
3.閱讀長江沿江地帶分區設色地形圖,自然資源分布圖以及長江上、中、下游景觀圖,對比分析和歸納本區內的區域差異,初步培養學生對比分析能力。
4.繪制“H”的經濟格局圖和長江干流略圖等,培養學生的繪圖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本節內容學習,使學生初步樹立區域內協作、共同發展和區際公平的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學習重點
1.長江對沿江東西地帶的紐帶作用和由沿江地帶縱貫南北的輻射作用。
2.長江沿江地帶的產業結構與空間分布特點。
●學習難點
長江對沿江東西地帶的紐帶作用和由沿江地帶縱貫南北的輻射作用。
●教法與學法
讀圖分析、談話和講解相結合。
●教學手段
1.有關課本插圖和圖像資料或多媒體教學軟件。
2.中國地形圖,長江沿江地帶的地形、長江沿江地帶自然資源分布圖、長江沿江地帶城市分布圖等。
●課時安排
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播放《1998年長江特大洪水紀實》片斷讓學生回憶并討論長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征,以及水災的防治。學生回答略
2.經過學生討論,教師總結,指明長江在給我們帶來災害的同時,更多的是給我們帶來流域內外經濟發展的機遇。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長江沿江地帶。
板書:第二節 以河流為生命線的地區——長江沿江地帶
[講授新課]
一、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板書
一優越的地理位置
1.在黑板前掛出大幅中國地形圖或投影片,引導學生閱讀討論回答下列問題:
①長江沿江地帶的范圍與區域形狀。
②如何概括長江沿江地帶最主要的地理位置特點。
③為什么說長江沿江地帶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學生回答略
2.教師依據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
長江沿江地帶東起上海,西至四川省攀枝花,東西綿延3000多千米,南北寬度大致在長江兩岸100~200千米的范圍內,大部分位于北緯25°~35°之間。長江干流縱貫東西、內河航運發達,本區東部的上海、江蘇、浙江在全國海上運輸網中具有中樞地位,海洋運輸發達,地理位置十分優越。
二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1.引導學生閱讀中國地形圖,上海、武漢、重慶三城市氣溫和降水統計圖表,分析長江沿江地帶的地形和氣候特點,教師根據學生回答總結。
長江沿江地帶地勢總的來看比較低平,地形以平原和低山丘陵為主,平原東西排列,各段寬窄不一。
長江沿江地帶的氣候屬于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其特點是:冬溫夏熱,四季分明,降水豐沛,季節分配比較均勻。
本區熱量資源豐富,≥10℃積溫為4000℃~6500℃,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
本區年降水量在800 mm~1000 mm,降水分布由東南向西北遞減。降水的季節分配,以夏雨最多,春雨次之,秋雨更次,冬雨最少。
受地形和氣候影響,長江沿江地帶河網密布,湖泊星羅棋布,是我國地表水資源最豐富的地區。
2.讓學生讀長江沿江地帶地形圖圖8.17及76頁長江上、中下游景觀圖片,完成活動1,看沿江地帶的長江上游與中下游在地形上有什么差異,在圖片旁的標注欄里,概要描述長江中下游的地形特點。針對長江沿江地帶東西部地形上的這種客觀差異,讓學生分組討論如何對長江沿江地帶進行開發利用,并說明自己的觀點。學生回答略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
長江上游流經我國地勢的第一級階梯。灘多流急,落差較大,我們可以在長江上游發展水電業。
長江中下游地區水域廣闊、湖泊眾多、水利資源豐富。湖泊中浮游生物眾多、飼料豐富。由于地處亞熱帶,水溫較高,利于魚類索餌、越冬和繁殖,捕撈、人工養殖都有較好的條件。因此,我們可以在中下游地區發展淡水養殖業。
長江中下游地區河道寬闊、徑流量大而變幅小,來水過程較為穩定,有利于發展航運。長江干流武漢以下可通航5000 t級以上海輪,南京以下可通航2.5×104 t級海輪。實現了江海直達和江海聯運。
本區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極為豐富,例如蘇州園林,杭州西湖,六朝古都南京,秀麗的黃山、廬山、神奇的三峽,還有我國古代三大名樓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此外,楚文化遺址、三國遺跡、名人故里、寶剎禪林、葛洲壩水利樞紐,以及豐富多彩的風土人情,均是重要的旅游資源。應當大力開發,并努力提高旅游服務質量。促進商業、飲食、城建、園林、文物、文化及其他服務業的發展。
3.引導學生讀長江沿江地帶自然資源分布圖。完成課本活動2,認識沿江地帶有哪些自然資源,并比較長江上、中、下游地區自然資源在種類和數量上的區別。并讓學生回答,然后教師歸納總結。
長江沿江地帶河湖眾多、水利資源豐富。長江上游河流湍急,落差大,水力資源豐富。礦產資源不夠豐富,本區除有色金屬礦產等少數資源外,從總體上看,礦產資源比較貧乏,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湖南、江西是有色金屬資源豐富地區,是銅、鎢、銻的主要產地。江西大余的鎢、德興的銅、湖南水口山的鉛鋅礦、冷水江的銻礦等都是全國著名的有色金屬產地。
鐵礦主要分布在長江兩岸,如湖北的大冶、安徽的馬鞍山、四川攀枝花等。
能源資源相對較少,煤主要分布在四川攀枝花和貴州六盤水。天然氣分布在四川自貢。
非金屬資源中磷礦資源豐富,主要分布在湖北等省。
長江沿江地帶自然資源分布不平衡,其上游資源種類較多。其中水力資源、煤礦、天然氣等能源資源較下游地區豐富。下游地區有色金屬礦產資源豐富,但能源缺乏。
[課堂小結]
長江沿江地帶優越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為其發展提供了基礎,使本區成為我國近代工業的搖籃。上海是中國近代工業的發祥地和中心,漢口成為內陸的工業中心。特別是1928年以來,改革開放和沿海戰略的實施,給本區帶來了新的機遇。長江沿江地帶在全國經濟區域格局中的地位進一步提高。
●板書設計
第二節 以河流為生命線的地區——長江沿江地帶
一、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1優越的地理位置
①沿長江東西帶狀分布的地理區域。
②長江縱貫東西,航運發達。
2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①地勢低平,以平原丘陵為主
②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水熱條件好
③河網密布,湖泊眾多,水資源豐富
④自然資源豐富
●活動與探究
長江沿江地帶位于25°N~35°N之間,同它緯度位置相同的西亞、北非等地氣候干旱,試分析是什么原因導致長江沿江地帶氣候與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