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物理教案
物理這門自然科學課程比較難學,靠死記硬背是學不會的,一字不差地背下來,出個題目還是照樣不會作。下面是小編為你準備的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物理教案,快來借鑒一下并自己寫一篇與我們分享吧!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物理教案篇1
(一)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認識定滑輪和動滑輪
(2)知道簡單機械的一些應用
2、過程和方法目標
(1)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結構
(2)通過探究,了解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特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了解簡單機械的應用,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作用。
(二)教學重難點
1、 重點:認識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結構、特點及作用
2、 難點:正確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實驗
(三)教學準備
定滑輪、動滑輪、鉤碼、細繩、測力計、鐵架臺、刻度尺。
(四)教學過程
一、總述
學好本節應注重實驗。通過自己的探究活動,體會各種簡單機械的特點。在探究活動之前,最好先畫出簡單機械的草圖,用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去分析會有什么結果,然后再用實驗驗證。如果有出入要去認真分析原因,必要時請老師參與。例如,探究定滑輪的特點時,先畫草圖、再分析:一根繩子,通過定滑輪轉了一彎,估計不能省力,但明顯能改變力的方向,然后實際做做看。做后我們發現實際情況與分析有出入,想想是什么原因?(是實驗誤差還是分析有問題)找出原因就是提高了自己。
二、引入
讓同學們觀看書上的漫畫。問:為什么瘦子卻拉不住這個物體?
三、定滑輪和動滑輪
1、介紹滑輪
周邊有槽,能繞軸轉動的輪子。
2、請學生用滑輪把鉤碼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學生自由組裝)
這個時候學生應該會出現不同的方法。在學生實驗完成后,選取不同的類型放在講臺上進行講解。
(1) 定滑輪:提升物體時滑輪不隨物體一起移動。
(2) 動滑輪:提升物體時滑輪隨物體一起移動。
3、探究:定滑輪與動滑輪的特點
學生自己動手探究,明確探究目的,
設計數據表格,通過分析得出結論。
如右圖,在學生自己探究時,引導是非常
重要的,強調學生在提升物體時一定要勻速
移動。
分析:定滑輪不能省力,但能改變力的方向;
動滑輪不能改變力的方向,但能省一半力。
動滑輪在省力的同時,卻費了一倍的距離。
此時,教師可以根據情況,用杠桿的知識分析一下,定滑輪、動滑輪的特點。
另外:在探究過程中,由于滑輪本身有重力,和繩子有摩擦,結果可能不太一樣,教師應交待清楚。并提出在動滑輪中:F=G物+G動2
四、滑輪組
動滑輪可以省力,卻不能改變力的方向;定滑輪能改變力的方向,卻不能省力。有什么辦法既能省力又能改變力的方向嗎?引入滑輪組。
1、 將動滑輪和定滑輪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滑輪組。
讓學生自己組裝,教師巡視指導。(要求既能省力又能改變力的方向)
再讓學生用測力計測量一下,歸納其特點:
2、 使用滑輪組時,滑輪組用幾段繩子吊著物體,提起物體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幾分之一。
(五)小結
(六)作業
動手動腦學物理
附:課后總結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物理教案篇2
(一)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 知道輪軸和斜面也能省力
(2) 鞏固簡單機械有關的知識
2、過程和方法目標
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輪軸與斜面的結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了解簡單機械的應用,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作用。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認識定輪軸和斜面結構、特點及作用
2、難點:正確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三)教學準備
帶鉤的木塊、細繩、測力計、木板。
(四)教學過程
一、 斜面
閱讀《科學世界》自己進行探究:斜面是不是真的省力?
通過實驗后,教師分析:FL=Gh。
即在高度一定時,斜面越長越省力。請學生舉例說明:盤山公路,我們騎自行車時上坡比較困難時就騎S形等。
二、 輪軸
介紹書上的一些例子,說明人作用在輪上省力。(F1R=F2r)
三、 練習
1、升旗的時候,我們看到旗手用力向下拉繩子,旗子就升上去了,這是因為旗桿頂端有一個 。這個事例告訴我們,這種簡單機械能夠改變 。
2、如圖所示,當彈簧測力計A的讀數是5N時,彈簧測力計B的讀數是 ,這個事例告訴我們,這種簡單機械能夠 。
3、我們生活中經常使用的工具和見到的情景,分別屬于哪種簡單機械?
a、用扳手擰上螺釘: ; b、用改錐擰下螺釘: ;
c、汽車走的盤山公路: ; d、挑東西的扁擔: 。
4、下面能夠省距離的簡單機械是( )
A、定滑輪 B、動滑輪 C、輪軸 D、斜面
5、在生活和生產中經常使用簡單機械,其目的在于( )
A、省力 B、省距離 C、改變力的方向 D、工作的方便
6、如圖是沒有組裝的滑輪組,如果用它來提升重物,請你用筆畫線代表繩子畫出兩種組裝方法,并說出它們的不同的特點。
7、如圖是工人師傅運重物時經常采用的方法,其中利用的物理知識有 ,其目的在于 。
8、如圖中的滑輪是 滑輪,如果重物重為100N(滑輪重不計),則拉力F= N,分析一下,這樣使用滑輪的好處在哪里?
9 、在3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設計了結構合理的轆轤,直到現在,也還有些地方在使用它,去查找資料,看它是什么樣的結構,有什么用?是屬于哪一種簡單機械?
10、如書上的圖,觀察這幅漫畫,并回答:
①這幅科學漫畫有什么科學道理?
②如果你是圖中的瘦子,為了防止圖中出現的尷尬場面,你會如何改進裝置?(畫圖說明)
11、小紅學習了簡單機械后發現,所有的簡單機械“省力、必然費距離”,沒有既省力,又省距離的。如果想省一半的力,是否就要費一倍距離呢?為了弄清這個問題,她設計了實驗裝置如圖進行探究。
請你回答:①實驗中不用刻度尺能行嗎?
②應該記錄的數據除砝碼和滑輪的總重外,還應有哪些?(畫一個記錄數據的表格)
③探究結論,有可能用一個等式來表示嗎?
12、在研究斜面特點的探究活動中,小紅找來一塊木板做了一個斜面,測得斜面高為10cm,長為30cm.此后用彈簧測力計測得一木塊重2N,小紅想,要把木塊直接提到10cm高的斜面上,需要用力為2N,如果沿斜面拉上去,根據前面議論過的“力”與“距離”的關系,這個拉力大約是直接提上去所用力的1/3。通過實驗:小紅發現這兩個力相差不大,根本不是1/3的關系。
①幫小紅畫出這個實驗的草圖。
②幫小紅評估一下,實驗結果與分析不一致,是實驗誤差還是分析錯誤,還是別的什么原因?最好能提出改進實驗的合理化建議。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物理教案篇3
基本分析
物理是八年級新開學科,多數同學感到新奇,具有較高的學習進取性。但 也有不利的一面,有些同學聽說物理難學,使他們的學習進取性大減。這就需 要教師在思想上作進一步糾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進行探究性的學習, 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思維,提高學習的進取性,培養良好的學習習 慣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本事。
指導思想
本教材是經教育部直接領導由課程標準研究小組反復的研討而完成的,在 使用這套教材時,就要求教師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在新的物理課程理念中倡 導"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要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教育思想。在教學中 就要關注每個學生,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與人格養成, 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加強與學生生活,科學,技術和社會聯系的教學,不要 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的教學,從而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人才。
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共六章分別是:一、走進實驗室,二、運動和能量,三、聲,四、 在光的世界里,
五、物態變化,六、質量和密度。具體章節又可分為:觀察、 實驗探究、討論交流、動手做、活動、我的設計、家庭實驗室、走向社會、物 理在線幾大個板塊。這樣編排更有利于教育教學開展,更有利于學生的認識和 學好物理知識。教材在資料選配上,注重從物理知識內部發掘政治思想教育和 品德教育的潛能,進取推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學習方法上, 進取創造條件讓學生主動學習參與實踐,經過學生自我動手、動腦的實際活動, 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教科書采用了貼合學生認知規律的由易到難、由簡到繁, 以學習發展水平為線索,兼顧到物理知識結構的體系。這樣編排既貼合學生認 知規律,又堅持了知識的結構性。經過一學期的教育教學,使學生能進入物理 的世界里來,在掌握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對四周的物理自然世界有一個重 新的、更加科學的了解和認識。
四、教學目標和要求
1、引導學生學習物理學的初步知識及其實際應用,了解物理學在科學技術 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2、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實驗本事,初步的分析、概括本事和應用物理知 識解決簡單問題的本事;
3、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創 新精神,結合物理教學對學生進行辨證唯物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品德教 育。 五、具體措施:
1、鼓勵科學探究的教學。 鼓勵學生進取大膽地參與科學探究。鼓勵學生進取動手、動腦、經過有目 的探究活動,學習物理概念和規律,體驗到學科學的樂趣,了解科學方法,獲 取科學知識,逐步樹立科學創新的意識。 幫忙學生盡快進入自主性學習的軌道 學習的軌道。
2、幫忙學生盡快進入自主性學習的軌道。在教學過程中要幫忙學生自我進 行知識模地的構建,而不是去復制知識,學生自我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才是 至關重要的。 激發并保護學生的學習興趣。
3、激發并保護學生的學習興趣。 加強與日常生活,技術應用及其他科學的聯系。 4、加強與日常生活,技術應用及其他科學的聯系。由于物理學與生活、社會有著極為深密和廣泛的聯系,困此在實際教學中,要結合本地實際,進取學生常見的事例,盡可能采作圖片、投影、錄像、光盤、 課件進行教學。
六、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⑴初步認識聲、光等自然界常見的現象,了解這些知識在生產和生活中的 應用。 ⑵初具了解物理學及其相關技術中產生的一些歷史背景,能意識到科學發 展歷程的艱辛與曲折,明白物理學不僅僅物理知識,并且還包科學的研究方法, 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⑶具有初步的實驗操作技能,會使用簡單的實驗儀器和測量工具,能測量 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⑷會記錄實驗數據,明白簡單的數據處理方法,會寫簡單的實驗報告,會 用科學術語,簡單圖表等描述實驗結果。 2、過程和方法
⑴經歷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能簡單描述所觀察的物理現象的主要特征。 有初步的觀察本事。
⑵能在觀察物理現象或學習物理的過程中發現問題的本事。
⑶經過參與科學探究活動,學習擬訂簡單的科學探究計劃和實驗方案,能 利用不一樣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本事。
⑷經過參與科學探究活動,初步認識科學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學習信息處 理方法,有初步的信息處理本事。
⑸學習從物理現象和實驗中歸納簡單的科學規律,嘗試應用書籍的科學規 律去解釋某些具體問題,有初步的分析概括本事。
⑹能書面或口頭表達自我的觀點,初步具有評估和聽取反饋意見的意識, 有初步的信息交流本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⑴能堅持對自然的好奇,初步領略自然現象中的美妙與和諧,對大自然有 親近,熱愛和諧相處的情感。
⑵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克服困難的信心和決心,能體驗戰勝困難,解決物理問題的喜悅。養成實事求是,尊重自然規律的科不態度,不迷信權威,具有確定大眾傳媒是否貼合科學規律的初步意識。
⑷有將自我的見解分開與他人交流的愿望,認識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性,有 主動與他人合作的精神,敢地提書與別人不一樣的見解,也勇于放下或修正自我 的錯誤觀點。
⑸有將科學服務于人類的意識,有夢想,有報護,熱愛祖國,有振興中華 的使命和職責感。 七、教改措施
1、在新課程的指導下,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在以學科為中心的教學中, 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關注學生,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 與人格的養成,加強與學生生活、科學、技術和社會相聯系的教學,將學習內 容與學習生活,科學、技術和社會的聯系貫穿于整個教學之中。
2、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僅有處于進取狀態,經過認真的觀察、實踐、思考, 才能體會物理現象中蘊含的規律,產生探究物理世界的興趣,理解所學的物理 知識,獲得相應的本事。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愿望,鼓勵他們 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指導他們學會適宜的學習方法,為學生終生學習打下良 好的基礎。
3、要注意研究學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們的知識、本事基礎,從實際出發 進行教育,并且根據他們的反應及時調整自我的教學安排。對學習困難的學生, 要針對他們的具體情景予以耐心幫忙,鼓勵多做物理實驗和參加物理實踐活動, 使他們基本到達教學要求。對學有余力的學生,可采取探究性學習等多種方式, 培養他們的創造和探索本事。
教學進度表
(略)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物理教案篇4
一、基本情景概述:
1、指導思想:
貫徹落實《新課程標準》教育改革精神,狠抓基礎教育,努力提高民族整體素質,堅持教育面向現代化,切實保證教育為發展社會主義經濟服務。幫忙學生掌握好物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學生應用物理知識的水平,使每一個學生真正能成為學科學、懂科學、用科學的一代新人。
2、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剛接觸物理,有些概念很抽象,對于由感性思維到抽象思維轉變的同學來說理解是很不容易的。同學們都來自農村知識面比較窄,兩級分化較突出,所帶八(1)、(2)班學生差距較大,八(1)班學生活躍;八(2)班學生相對而言比較沉默寡言。
3、教材分析:
教材從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要求出發,在知識選材上,適當加強聯系實際、適當降低難度,既研究現代生產發展與社會生活的需要,又研究當前大多數初中學生的學習水平的實際可能。在處理方法上,適當加強觀察實驗,力求生動活潑,既有利于掌握知識,又有利于培養本事、情感和態度,使學生在學習物理的同時,獲得素質上的提高。
教材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作為自我的目標。在資料選配上,注意從物理知識內部發掘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潛能,進取推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學習方法上,進取創造條件讓學生主動學習參與實踐,經過學生自我動手、動腦的實際活動,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學期的教學總目標和總的教學要求
1、引導學生學習物理學的初步知識及其實際應用,了解物理學在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2、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實驗本事,初步的分析、概括本事和應用物理知識解決簡單問題的本事;
3、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創新精神,結合物理教學對學生進行辨證唯物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品德教育。
三、改善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措施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僅有處于進取狀態,經過認真的觀察、實踐、思考,才能體會物理現象中蘊含的規律,產生探究物理世界的興趣,理解所學的物理知識,獲得相應的本事。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愿望,鼓勵他們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指導他們學會適宜的學習方法,為學生終生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要注意研究學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們的知識、本事基礎,從實際出發進行教育,并且根據他們的反應及時調整自我的教學安排。由于學生的基礎差異比較大,所以要注意因材施教,針對不一樣的學生提出不一樣的要求。對學習困難的學生,要針對他們的具體情景予以耐心幫忙,鼓勵多做物理實驗和參加物理實踐活動,使他們基本到達教學要求。對學有余力的學生,可采取研究性學習等多種方式,培養他們的創造和探索本事。
教學進度表
(略)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物理教案篇5
1.1 時間和長度的測量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 會使用適當的工具測量時間和長度
(2) 知道測量有誤差,誤差和錯誤有區別
2、過程與方法
(1) 體驗通過日常經驗或自然現象粗略估計時間和長度的方法。
(2) 體驗探究長度間接測量的探究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計量時間和長度的工具及其發展變化的過程,培養對科學技術的熱愛。
教學重點
1、認識常用的計時工具和長度測量工具。
2、用刻度尺測量物體長度。
教學難點
1、長度的間接測量方法。
2、誤差和錯誤的區別
教學過程 我們常常需要通過測量物體運動的路程和所用時間來測量速度,這就涉及時間和長度這兩個基本物理量的測量。這節課我們在小學和日常生活中對時鐘、表、刻度尺使用和對一些時間、長度單位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繼續學習。
一、時間的測量
1、 計時工具
(1) 教師概括介紹計時工具的發展變化過程。在古代,人們用日晷、沙漏等器具來計時。16世紀后,歐洲出現了有重錘的擺鐘,近代機械式鐘表就是在它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現代利用石英晶體制成了穩定、輕巧、方便的電子鐘表,它們一天的偏差不超過0.5秒。目前最準確的計時裝置是天文臺使用的原子鐘,30萬年的偏差只有1秒。
讓學生看課文圖11.3-1了解古代和現代的幾種計時工具。
(2) 學生交流課外收集的有關古代人和現代人測量時間的工具、測量方法?
簡要介紹日晷、沙漏計時原理:
① 日晷:在太陽照射下垂直于日晷圓盤上的桿在圓盤上形成影,隨太陽升降運動,不同時刻在日晷上影子的位置不同,在日晷上對應位置標上對應的時刻,就可以用來計時了;②沙漏:沙漏上方容器的沙子以相同的時間間隔向下方的容器漏下相同數量的沙子,根據漏下的沙量計時。)
2、 時間單位
(1) 復習小學學過的時間單位及單位間進制率。
(2) 閱讀課文第27頁倒數第二自然段,了解在國際單位制中時間的單位是秒。
讓學生閱讀課文第28頁科學世界<<計時標準>>了解“秒”的準確定義:銫原子振動9192631770次所需的時間定義為1s。
(3) 認識時間單位的符號:小時(h)、分(min)、秒(s)
3 、停表的使用
二、長度的測量
1、常用的長度測量工具
(1) 讓學生說出所知道的長度測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教師出示一些常用的測量工具(刻
度尺、卷尺、游標卡尺、螺旋測微器)讓學生觀察。
(2) 讓學生找出身體的哪些部位可以做為“尺”。 ①伸開手掌,從大拇指到中指指尖的距離,稱為“一柞”。②伸開兩臂的長度,大約等于身高;人步行時,平均一步的長度;某一個手指的寬度等。
2、長度的單位
(1) 復習小學學過的長度單位及單位間進率。了解長度單位還有微米、納米等。
(2)閱讀課文第28頁倒數第一自然段,了解在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單位是米。了解“米”的準確定義: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s內所經路徑的長度定義為1米。
(3)認識長度單位的符號及單位間進率。
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納米(nm) 1km=1000m=103m; 1dm=0.1m=10-1m; 1cm=0.01m=10-2m;
1mm=0.001m=10-3m 1μm=0.000001m=10-6m; 1nm=0.000000001m=10-9m
3、閱讀課文第28頁了解一些物體的長度或物體間的距離。
4、刻度尺的使用
應做到:刻度尺要放正,要緊靠被測物體;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數;多次測量取平均值。
5、學生分組實驗。測量物理課本寬度、做課本第30頁動手動腦學物理中第3題要求的3個實驗。
(1)測量物理課本的寬度
(2)測量硬幣的直徑、硬幣的周長。
探究: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放在硬幣下進行測量,直徑的位置難以判斷,會使測量不準確。只能用間接的方法進行測量。
方法一(卡尺法):用直尺和三角板把硬幣緊壓在桌面邊緣;借助兩把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來進行測量。或用一只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如圖圖11-2-2所示,用兩把三角板緊夾住硬幣, 均可從刻度尺上讀出硬幣的直徑d。根據公式L=лd 求出硬幣的周長。
方法二(滾輪法):在紙面上畫一條直線,讓硬幣從某個記號開始,在紙面上沿直線滾動n周記下終點。測出線段長度s,先求出每周的周長L=s/n,再利用L=лd求出硬幣的直徑d=s/nл.
方法三(替換法):把硬幣放在紙上,貼著邊緣用筆畫上一圈,再剪下對折,然后用刻度尺直接測量圓的d,即為硬幣的直徑。根據公式L=лd求出硬幣的周長。
方法四(化曲為直法):拿一紙條緊貼著硬幣邊包幾圈,用一大頭針在紙條上扎穿一個孔,然后將紙條展開平放,用刻度尺測出相鄰孔間的距離L,就是硬幣的周長。根據公式d=L/л求出硬幣的直徑。
(3) 測量一頁紙的厚度
探究:紙的厚度為10-4m,用毫米刻度尺測不出一頁紙的厚度,也測不出二頁紙厚度,但是能測出上百頁紙的厚度,而一頁紙的厚度只要把測出的厚度除以總張數就可以求出了。 (以多測少法)測量時取若干頁紙(紙的頁數要足夠多),壓緊后,用最小刻度為毫米的刻度尺量出其總厚度L,然后將總厚度除以紙的頁數n,求出每頁紙的厚度l=L/n.
(4) 測量細銅絲的直徑
測量道理與測量一頁紙的厚度相同(以多測少法)
測量方法:找一支圓鉛筆,把細銅絲捋直,將金屬絲在鉛筆上依次密繞適當的圈數n,用有毫米刻度的刻度尺量出這個線圈的長度l,再將線圈長除以圈數所得的商就是金屬絲的直徑d=l/n .
三、誤差
任何實驗測量結果不可能是絕對準確的,由于受所用的儀器和測量方法的限制,如在測量長度實驗中,有的同學讀刻度尺示數可能估計得偏大一些,而有的同學估計的可能小一些,而一個物體它的真實長度總是一定的,這個真實的長度叫做真實值,所以測量值和真實值之間必然存在差異,測量值和真實值之間的差異叫做誤差。
由于儀器本身不可能做的非常精確,實驗者對實驗的觀察總會有偏差,因此誤差總是存在的,不能消滅,但盡量減小誤差。 錯誤與誤差不同:錯誤是指不按實驗、操作的有關規定的做法。是不正確的測量方法產生的,所以只要嚴格按要求去做,錯誤是可以避免的,而誤差是不可避免的。
減小誤差的方法:多次測量的平均值 會更接近真實值,誤差較小。 達標自查
1、給下列各物體的長度填上合適的單位:
(1)中學生的身高1700 ; (2)一個墨水瓶的高為0.65 ;
(3)一課桌的高為0.52 ; (4)物理課本的寬為1.85 。
2、使用刻度尺測長度時,下面做法不正確的是( )
A、放置刻度尺時,刻度尺應沿所測長度放置,并必須從0刻度線量起
A、 看刻度尺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并要正對刻度線
B、 讀數時,根據所測長度末端靠近的刻度線來讀取數據
C、 記錄時,要記下測量的數字和單位
3、下列關于誤差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認真細致的測量可以避免誤差 B、測量時未遵守操作規則會引起誤差
C、測量時的錯誤就是誤差太大 D、測量中錯誤是可以避免的,而誤差是不可避免的
4、下列各刻度尺中不能使用的刻度尺是( )
A、分度值為1cm的刻度尺 B、0刻度線已經磨損的刻度尺
C、量程只有10cm的刻度尺 D、刻度不均勻的刻度尺
5、怎樣利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測出一枚硬幣的直徑?畫圖表示出你的測量方法,并將測量結果填在橫線上。
硬幣面值 ;硬幣直徑 。
6、怎么測量一個乒乓球的直徑?寫出你需要的輔助器材,畫出你的測量方法。
7、要比較準確地測出京珠高速公路的里程,比較科學而簡單的辦法是( )
A、做一根分度值為1m,長為100m的長度的刻度尺進行測量
B、打開地圖,根據圖上給出的比例尺,然后用毫米刻度尺量出北京到珠海的距離
C、利用汽車行駛中里程表計數的變化
D、將公路等分成n段,測出每段的長度s,再由ns算出
能力提高
8、在你身上找到長度等于1m、1dm、1cm、1mm的不同部位,今后在沒有刻度尺的時候,你就可以有這些身體上的刻度進行粗略的測量了。
9、利用學校田徑場的跑道和秒表,怎樣測量自己正常步行時的速度?測出了這個速度你還能進一步測出你家到學校的距離嗎?試一試。
10、小明在學校的田徑運動會的跳遠比賽中,奮力一躍,裁判用卷尺進行測量發現小明的成績剛好打破了校紀錄,但裁判長卻沒有認可這個成績,而是拿來了一把鋼卷尺進行了重新測量,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11、馬拉松比賽的距離是42.195km,比賽的地點一般都安排在城市里的街道,如果你是主辦方,你將怎樣將馬拉松比賽路線的距離測量出來呢?說出你的方法,并查閱有關資料或請教有經驗的人,實際的測量方式與你的測量方式相同嗎?
布置作業:
刻印題一頁。 教后記:按教研中心的要求,今后將誤差的有關部分去掉。不需要估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