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物理功教案
作為一名物理八年級老師,你知道如何寫人教版八年級物理功教案嗎?它能幫助你的物理教學任務順利進行,并對你提高教學質量有積極的幫助。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人教版八年級物理功教案”,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人教版八年級物理功教案1
知識目標
1. 知道長度的國際單位是米,其他單位有千米、分米、厘米、好米、微米、納米.各個單位間的換算關系.
2. 知道測量長度的工具是刻度尺,能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量長度.
3. 能正確讀出測量結果,知道測量數值由準確值和估計值組成.
4. 知道什么是誤差,什么是錯誤并區別誤差和錯誤.
能力目標
1. 培養觀察能力:對圖形和圖像觀察,了解通過視覺判斷的長度與實際測量不同;通過觀察刻度尺,認識刻度尺的量程、最小刻度、零刻線.
2. 培養思維能力:通過單位換算,學會換算的一般方法.
德育目標
養成認真、細致的好習慣,例如用多次測量取平均值的方法減小誤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是通過讓學生觀察圖和估測1分鐘的時間,認識到人的感覺并非可靠的,從而引出了用測量工具進行實際測量的重要性.列舉了學生熟悉的測量工具,并指出長度測量是最基本的測量,刻度尺是最常用的測量工具,教材利用圖片幫助學生分析如何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量長度,教材要求教學中注重觀察的環節.對于“長度的單位”提供了兩個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使學生聯系生活形成一般長度的概念.在關于“誤差”的內容中,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分析了誤差為什么產生,和錯誤的區別以及減小的方法.
教法建議
關于測量部分,由于學生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現象的經驗,對測量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所以應當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的兩個例子,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用其他的例子使學生認識到利用感覺器官做判斷的局限性,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讓學生總結出“感覺并不總是可靠的,需要進行測量”的結論.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聯系實際,說明在生產和生活實踐中應用大量的測量、精確的測量等.
關于長度的單位,應當著眼形成長度的具體觀念,所以在教學中展示圖片、圖像和一些關于長度的視頻資料,教學方法應當注意讓學生動起來,自己實踐.
關于正確使用刻度尺,先觀察刻度尺的零點、量程、最小刻度,并告知其他的測量工具也有類似的問題,從而形成學生“不同事物的共同規律”的觀念.在此基礎上,用觀察法自己得到正確的用刻度尺測量長度的方法.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組織討論小組,其后,引導學生勤于思考著重理解,分析正確的和錯誤的測量方法的不同,而能深入理解什么是正確的測量.
關于正確記錄測量結果,結果要注明單位,應當在今后的學習中進一步鞏固,提示學生要重視這個問題就可以了.在正確讀數這個問題上,講清得到讀數的步驟,學生在此基礎上,用練習鞏固,形成學習習慣為宜,不宜讓學生弄清細節和原理.
關于誤差的教學,講清誤差和錯誤的區別,并知道減小誤差的方法,關于多次測量取平均值的具體應用,在初三物理測量電阻中才會較高要求的應用.
人教版八年級物理功教案2
【教學單元分析】
速度的概念,從日常生活中的實例入手,正確的引出速度的概念,應當先從比較物體運動快慢分析,認識到比較速度的意義進而用單位時間的路程表示速度.
速度的公式和單位,速度的單位是由時間、長度的單位合成的,是物理中第一次遇到的復合單位,速度的計算要認清路程和時間的對應.
【教學過程分析】
一.速度概念的引入
思考教材中提出的三個問題,從這三個問題中分析出比較速度的方法:用相同的時間,看運動的路程;運動相同的路程,看所用的時間.而比較不同的時間和路程的方法是用相同的時間衡量通過的路程.
對于基礎較好的學校和學生可以提供圖片資料、視頻資料,使學生認識到比較速度的必要性,也可以直接由學生想象速度比較的意義,可以提高學生的創造力.
說清用速度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這是速度的物理意義,結合小學的知識,得出速度的概念,可以由學生總結概念.
二.實驗:速度的計算
學生在課前就應當準備玩具小車,進行課本上的實驗,把實驗中的數據添入表格中,就得到了計算速度的公式.
本內容的教學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讓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方案,學生可能設計成使小車通過1米的路程,記錄下所用的時間,進而比較小車的速度的大小,教師應當予以鼓勵.
三.速度的單位
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應當提供大量的圖片、視頻等多媒體資源,讓學生比較和認識不同物體的速度,適當選取科技新聞,使學生聯系實際和科技的學習,也可以用課外實踐活動使學生接觸更多的信息,建立自然界速度的物理圖景和養成從信息中學習的習慣.
可以提供的資料有:步行的速度、游泳的速度、騎自行車的速度、汽車速度、列車速度、飛機速度、衛星速度、地球運動的速度等.
速度的單位可以用對比法學習,對比長度的單位換算和速度的單位換算,然后應當找到最簡單的方法進行換算.見副板書1.
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由學生觀察出特點:單位進行等量代換、單位用字母表示.
四.平均速度
可以提供圖片、視頻資料使學生認識到在日常生活中的運動都是變速運動,而我們一般都是不要求很精確的情況下,做粗略研究用平均速度,例如列車從廣州到北京的平均速度等.所以引入平均速度概念,平均速度的計算是路程和所用時間的比值,日常所說的速度,多數情況下都是指平均速度(實際上指的是平均速率).
計算平均速度的例題,例題如副板書2
形成作題的規范步驟:已知列出已知條件,一般換算成求所需的單位,用字母表示;求列出所求的物理量;解的過程是公式、代入數值和單位、得結果;答結果的內容.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課題】
速度單位的資料
【組織形式】
學生小組
【教師輔導參考】
1.可以在網上查找各國的速度的單位.
2.各個速度單位的換算關系.
3.相同時期各地速度的單位.
【評價方法】
1.網上的資料可以列出學習記錄.
2.小組總結,各個小組互相補充資料,實現資料共享.
3.發揮學生的創造性,看看哪個組能根據資料提出新的問題.
人教版八年級物理功教案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 知道長度的國際單位是米,其他單位有千米、分米、厘米、好米、微米、納米.各個單位間的換算關系.
2. 知道測量長度的工具是刻度尺,能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量長度.
3. 能正確讀出測量結果,知道測量數值由準確值和估計值組成.
4. 知道什么是誤差,什么是錯誤并區別誤差和錯誤.
能力目標
1. 培養觀察能力:對圖形和圖像觀察,了解通過視覺判斷的長度與實際測量不同;通過觀察刻度尺,認識刻度尺的量程、最小刻度、零刻線.
2. 培養思維能力:通過單位換算,學會換算的一般方法.
德育目標
養成認真、細致的好習慣,例如用多次測量取平均值的方法減小誤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是通過讓學生觀察圖和估測1分鐘的時間,認識到人的感覺并非可靠的,從而引出了用測量工具進行實際測量的重要性.列舉了學生熟悉的測量工具,并指出長度測量是最基本的測量,刻度尺是最常用的測量工具,教材利用圖片幫助學生分析如何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量長度,教材要求教學中注重觀察的環節.對于“長度的單位”提供了兩個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使學生聯系生活形成一般長度的概念.在關于“誤差”的內容中,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分析了誤差為什么產生,和錯誤的區別以及減小的方法.
教法建議
關于測量部分,由于學生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現象的經驗,對測量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所以應當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的兩個例子,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用其他的例子使學生認識到利用感覺器官做判斷的局限性,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讓學生總結出“感覺并不總是可靠的,需要進行測量”的結論.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聯系實際,說明在生產和生活實踐中應用大量的測量、精確的測量等.
關于長度的單位,應當著眼形成長度的具體觀念,所以在教學中展示圖片、圖像和一些關于長度的視頻資料,教學方法應當注意讓學生動起來,自己實踐.
關于正確使用刻度尺,先觀察刻度尺的零點、量程、最小刻度,并告知其他的測量工具也有類似的問題,從而形成學生“不同事物的共同規律”的觀念.在此基礎上,用觀察法自己得到正確的用刻度尺測量長度的方法.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組織討論小組,其后,引導學生勤于思考著重理解,分析正確的和錯誤的測量方法的不同,而能深入理解什么是正確的測量.
關于正確記錄測量結果,結果要注明單位,應當在今后的學習中進一步鞏固,提示學生要重視這個問題就可以了.在正確讀數這個問題上,講清得到讀數的步驟,學生在此基礎上,用練習鞏固,形成學習習慣為宜,不宜讓學生弄清細節和原理.
關于誤差的教學,講清誤差和錯誤的區別,并知道減小誤差的方法,關于多次測量取平均值的具體應用,在初三物理測量電阻中才會較高要求的應用.
人教版八年級物理功教案4
【重點難點分析】
知道長度的單位,對于長度的進率的指數表示是一個難點,但是不宜要求過高,以形成新的難點.能正確使用刻度尺并對使用的正確和錯誤能有正確的判斷.正確記錄測量結果,能在準確值的基礎上估測一位,誤差是難點,講解時不宜過深.
【教學過程設計】
1, 引入新課
條件較好的學校可以組織學生觀察動畫或圖片,條件一般的學校可以觀察課本上的1-1和1-2,使學生得到結論"感覺不總是可靠的,需要進行實際測量",從而引出測量在物理中的重要地位.
說明在一些方面測量的決定作用,要注意聯系實際:發射一顆人造衛星,衛星的運動是否正常,就需要不斷的各種各樣的測量,并且這種測量要求的精度很高.
2, 新授課:測量和長度的單位
長度測量是最基本的測量,測量要有標準,所以長度有單位,可以引申各個物理量都有單位.介紹長度的單位.
教學中要使學生建立長度單位大小的觀念,條件較好的學校可以用動畫(自然世界的尺度)、圖形、圖像來幫助學生想象一些長度的數值.在學生充分觀察的基礎上,聯系實際讓學生充分動起來,在自己的身體上找出大約是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部位,看看誰的更準確.
學生練習單位的換算和判斷數值的單位,以便鞏固所學到的知識. 3, 新授課: 用刻度尺測量長度
測量長度的一般工具是刻度尺,觀察刻度尺,說出自己的刻度尺的零刻度線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再觀察一些圖形,說明這些刻度尺的零刻度線、量程和最小刻度.
學生可以觀察圖形和圖像素材,或者觀察課本上的1-5、1-6、1-7圖,組織學生討論,并總結出使用刻度尺的正確方法:刻度尺的刻度線緊貼被測物體的應測部位,零刻度線磨損時,可以從其他刻線量起;觀察測量結果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同時,學生應當討論不按照正確方法使用時出現的問題.
記錄結果時,要注明單位,并應當在讀出準確值后,再估計一位,教師利用板圖,讀出木塊的長度:準確值是2cm,再估計一位數值,約是0.2cm,所以木塊的長度是:2.2cm.
在此基礎上,加上毫米線,此時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mm,再讀出木塊的長度,對比這兩次的數值,可以看出測量相同的物體,用不同的精確度的刻度尺得到的結果是不同的.可以再出示一些問題,鞏固學生的正確讀數.教學中要注意養成學生的這些學習習慣.
4, 新授課:誤差
對于"誤差"的教學,僅僅把握三個問題:什么是誤差,誤差是怎么產生的;誤差和錯誤的區別;減小誤差的方法.這三個問題可以讓學生討論后得出.
由于估讀的數值不同,不同的刻度尺有差異,一些環境等因素對測量工具的影響,造成了誤差,所以誤差是不能絕對避免的,我們把測量值和真實值之間的差異叫誤差.而錯誤是測量上的方法錯誤,可以在測量中改正的,這是二者的區別.減小誤差的方法是選擇精密的測量儀器、多次測量取平均值.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課題】查閱關于長度的一些單位
【活動的組織】以小組為單位
【教師指導】
1、提供關于長度的一些學史資料
2、不同國家中關于長度的不同單位
3、長度的國際單位制中,單位的換算關系
【評價】
1、資料來源的豐富程度
2、內容的祥實程度
3、資料本身的豐富程度
人教版八年級物理功教案5
教學準備
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單位。
2、知道國際單位制中時間的基本單位,并知道它與其它單位的關系。
3、知道測量存在誤差。
過程與方法
1、會使用刻度尺測量長度,會進行特殊測量。
2、會正確使用手表或停表測量時間,并會估測時間。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主動與他人合作的精神。
2.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刻度尺的使用和測量時間。
2、單位的換算和特殊測量。
教學難點
1、單位的換算。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3. 教學用具
刻度尺、乒乓球、物理課本、鐘表、錄音機
4. 標簽
【教學方法】講授、討論、歸納、對比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在生活、生產和科研中,人們經常要進行各種各樣的測量。體檢時量身高、體重、血壓等,買菜時稱一下菜有多重等。
小剛到學校醫務室去體檢,醫務人員給小剛量完身高后告訴小剛他的身高是163。小剛的身高到底是多少呢?(學生討論并得出正確的結果:163厘米或1米63)
講解:上述問題告訴我們,測量時必須首先規定被測量量的單位。為了世界各國交流的方便,1960年,國際上通過了一套統一的測量標準,叫國際單位制,簡稱SI。
(二)進行新課
一、長度的單位及測量
1、長度的單位
在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基本單位是米(m)。在日常生活中,還常用到其它的長度單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納米(nm)。它們之間的換算關系是:
1km=103m; 1dm=10-1m;
25px=10-2m; 1mm=10-3m;
1μm=10-6m; 1nm=10-9m。
例如:惠安至泉州的距離約30km(公里),初二年齡段的同學身高多數在1.5m—1.7m之間,手掌的寬度大概是1dm,手指的寬度大概是25px。
2、長度的估測
問題1:請目測一下黑板的長度。
(請5個同學目測,再用米尺實際測量,比較誰目測的結果更準。)
問題2:人們正常走路一步的距離大約為0.5m,以此為長度標準,估測教室的長度。
(請兩同學同時在教室中走路進行估測)
3、長度的測量
長度估測的結果精確度是不高的,當精確度要求高時,可以選擇適宜的長度測量工具進行測量。
展示:各種類型的長度測量工具[尺子、三角板、米尺、卷尺、游標卡尺(精度高)、螺旋測微器(精度高)等]。
介紹: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活動1:(1人一組):用刻度尺測量物理書的長度和寬度(結果填入表格中)。 (選擇兩個較為典型的、有點問題的測量數據進行評價。)
活動2:(兩人一組):測量乒乓球的直徑。
(教師巡視,并對同學進行指導。)
介紹:國際乒聯為了我們限制我們中國乒乓球選手,同時也有利于乒乓球活動在全世界更好地開展,把乒乓球的直徑從原來的38mm提高到40mm(即所謂的小球改大球),把乒乓球比賽從原來的一局21分制改為現在的一局11分制。但在剛結束的第28屆雅典奧運會上,中國選手表現依然銳不可擋,取得男雙、女單、女雙三塊金牌。
八年級物理教育方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