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城觀后感作文
寫觀后感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觀看的內容,還可以鍛煉我們的批判思維和表達能力。圍城觀后感作文怎么寫,這里給大家分享圍城觀后感作文,供大家參考。
圍城觀后感作文篇1
當一個人安靜地時候,我們腦海里呈現的都是上大學以前那純真的,無邪的,美好的回憶。我們開始感嘆時間為什么如此的殘酷,為什么消逝的如此的快。我們“致青春”、“憶童年”,現在才恍悟兒時的我們是多麼的童真,少年的我們多么的歡快,17歲的我們是多么的快樂。但那都已經成為過去。我們每一個人都活在一個“圍城‘里面,我們總是在抱怨總是在怨天尤人,可當我們真的走出來的時候又開始悔恨,開始追憶。
學習是這樣,愛情也是如此。我們可能都聽過這樣一句話”追求幸福的時候往往是最幸福的,而當幸福真的來臨的時候我們卻容易患得患失。“細細想來,的確是這樣。當我們努力去追求我們喜歡的那個她時,我們好像一下子有了鎧甲,又好像一下子有了軟肋,我們會變得小心翼翼,因為想在她心里留下一個完美的自己。
當我們的努力沒有白費,當我們的努力有了結果。我們會經歷一個短暫的甜蜜期,可是短暫過后,生活的瑣碎可能會讓彼此無征兆的生氣,無理由的吵架,我們可能會發現彼此的缺點越來越多,以至于產生厭惡之感。
圍城觀后感作文篇2
《圍城》算不上內容多精致結構多精密意義多深刻的一部小說,只是在通篇幽默又辛辣的比喻中,倒也深切揭露了人性中丑陋的方方面面,而小說中幾十個人物,除唐曉芙外無一不似漫畫中的夸張小丑狀。至于主人公方鴻漸,雖不失為一個有點小魅力及小聰明小善良的男人,卻也如漫畫人物般有個最大的特征——懦弱。
小說是一個沒有結局的小說,也許作者正暗示了方鴻漸因性格而決定的命運會一直繼續下去,無法走出命運這座圍城——他所經歷得一切,從留洋回國到婚姻狀況的惡化,無一不在這座因性格而圍困的圍城之內——若不是因為懦弱,缺乏意志,他不會受鮑小姐引誘,不會下不了決心與蘇小姐攤派,也不會在唐提出分手后不作任何努力讓一段感情就此錯過,也不會在三閭大學任人欺侮直至解聘。而小說最后幾章,婚姻矛盾的升級,從表面看是因為兩人感情基礎不夠,以及雙方親屬的過分干預,但本質上還是方懦弱的性格所致——如果他堅決一點,就不會糊里糊涂就中了孫柔嘉的計與這個并不喜歡的女人結婚,也不會任自己的家人明目張膽的欺侮自己的妻子。
性格決定命運,或許是對《圍城》的最好注釋之一。
圍城觀后感作文篇3
我坐在燈下,讀著《圍城》。投射在墻上的影子影影綽綽,竟有了一種苦讀寒士的意趣。那是一種簡單的寂寞,這或許是鐘書隔著文字傳遞給我的厚重。
《圍城》已讀過好幾遍,卻有一種常讀常新的意味。每讀一遍,心中的感觸便愈深一層。那是一種痛,慢慢地,慢慢地啃噬著心臟,鈍鈍地疼著,不劇烈,卻又如此清晰。而你,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傷口擴散,血流了又凝住,無窮無止,無法擺脫。正如書中那一個走不出的浮世浮城——
恕我膚淺,我對“圍城”最初的認識便是愛情。
我們總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其實我倒覺得,婚姻是愛情的一種救贖。愛情是一座圍城,四面有高高的城垣,或許還有護城河。而城中住著一群癡男怨女,方鴻漸是,蘇小姐、唐小姐是,我們亦是。圍在城中,懷著對愛情的憧憬,尋尋覓覓,幻想著驀然回首后,佳人燈火闌珊下的笑靨。
佳期如夢,如夢佳期。
有多少夢可以邂逅呢?蘇文紈因著這夢,孤芳自賞了多少年,錯負了年華。不是沒有追求過,可最終還是敗給了現實,嫁了個庸俗無聊的曹元朗。或許,方鴻漸比她幸運,他遇到了對的人——干凈美好的唐小姐。但時間不對,地點不對,終是負了彼此。末了嘆一句,從來情深,奈何緣淺。
或許,我們愛上的,只是愛情本身。
“有一座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逃出來。”錢鐘書借蘇文紈之口,道出了這洞明的世態人性。
董斜川的附庸風雅,褚慎明的欺世盜名,高松年的淺薄賣弄……《圍城》就像一部舞臺劇,唱戲的換了一批又一批,在臺上演繹著一幕幕尷尬而又蒼涼的人生,在城中苦苦掙扎。讓人在臺下哂笑不已的同時,頓覺人性的悲哀。
有人說,每個人都能從《圍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這話不假。能夠看穿人性、洞察世態的,通常有兩種人。一種是市井之徒,一生爭名奪利,結交三教九流,在俗世的大染缸中如魚得水。另一種則是大智之人,站在精神的高峰,俯視蕓蕓眾生,但笑不語。前者入而不出,這是一種生存的本領;后者入而能出,這才是真正的高士!
有時,我總會不自覺的將方鴻漸與魏晉名士們放在一起,不學無術的方鴻漸顯然與謝安之流沒有可比性。但我仍固執的這樣做,原因無他,僅因為兩字:亂世。名士們選擇清談自保,圍城中人選擇的亦是逃避。這是亂世的悲哀,亦是浮城的寂寞。
亂世出英雄,然而更多的卻是懦夫!他們躲在圍城中,揮霍著生命,揮霍著曾經的驕傲與不羈,終是,一無所有。而城,依然是城,浮華到寂寞。
《圍城》被譽為是一部癡書,而我亦是癡了,因著這望不穿的人間世態,這走不出的浮世浮城……
夜闌,心不靜。
圍城觀后感作文篇4
都說錢鐘書的作品值得一讀,我也拜讀了一下他的大作。圍城是最長被同學說起的一部書,俺也想品讀一下,于是從同學那里借來一閱,雖然是盜版的好歹也是大作家的處處。
通過本人幾天的努力終于把這把這本書搞定了,到最后越看越不想看。真不明白,好好的一個方鴻漸怎么會被折磨成那樣,最后被活活氣死。通過這本書我感觸頗深,首先得出這樣的結論,一個人要想在社會上立足最重要的是要有能力,不管家世多好,總也不是一成不變可以靠得住的,還是自己有本事才能立足于社會,才能本人瞧得起。其次,結婚一等要慎重,千萬不要像他那樣,讓婚姻成為愛情的墳墓,不要找一個只是不討厭的人結婚,最后還不是害了自己。再次,鑒于現在婚姻法的如此完備,我覺得身為現代人不能再吃他們那一輩人的虧,有什么都可以理性解決的。
你說呢?最后,博士生也好,大學生也罷,總得學會適應這個社會,鴻漸的家庭就如他教過的大學一樣復雜,做每一個舉動其實都要經過深思熟慮才行,不是一味的逃避現實。
圍城觀后感作文篇5
這個假期去書店特意買了錢鐘書先生的《圍城》,這本書在我上大學的時候已經看過一次,當時教當代文學史的袁老師說這本書堪稱中國近、當代小說中的經典之作,這是一部讀來如嚼橄欖回味無窮的奇書。當時讀完覺得真的是很有趣,在妙趣橫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著令過來人低徊輕嘆、令少不更事者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調侃語調述說人生無奈的笑面悲劇。
“圍城”取自書中才女蘇文紈的一句話,“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沖進來”婚姻也罷、事業也罷,整個生活都似在一個圍城之中,人永遠逃不出這圍城所給予的束縛和磨礪。生活本就是一座大圍城,人永遠逃不出無盡的壓力和束縛,永遠要在無形的四堵墻下過完一生。每一個人都逃不出這樣的命運,只是在于你在這圍墻下是否活得精彩,假如你始終想著去沖出圍城,那你永遠只能獨守空城,更加失去了生命中的價值。當代社會,競爭激烈,高手如云,存在的明爭暗斗、勾心斗角比書中更加激烈也更兇險。就那還算單純的學生來講,學校、家庭、社會,每一個環境都是一座圍城,每一種行為都處于一個圍城。同學間的友誼和競爭、家庭里的親情和壓力、社會上的光明與黑暗,從我們出生起就建造著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諸多圍城。我們只有在其中不斷拚殺,始終保持著一顆積極的心去創造這座圍城里的異彩,讓圍城中的生活變的豐富。我們不會也不可能逾越這座城墻,因為只要我們有生活,那我們就永遠處于一座圍城之中。
《圍城》里,作者寫的是現代中國某一部分社會、某一類人物。這類人,只是“具有無毛兩足動物的基本根性”的人類。《圍城》的主角——方鴻漸,買了假文憑的他由乘船回國,到與蘇文紈、唐曉芙、沒見過未婚妻面的岳家一一疏遠,再到一行人同去三閭大學,再到方鴻漸與孫柔嘉這間為家庭和事業而發生種.種爭吵最后分開,不經意的使人對方鴻漸由了解而同情,由同情而關切。他與蘇小姐、唐小姐這間的糾葛,是他身陷愛情的圍城的時候所經歷的,最終他與孫柔嘉結婚可又鬧得不歡而散,方鴻漸面對的愛情的圍城是不成功的。在三閭大學的經歷可謂是方鴻漸事業上的圍城了。在這一“城”里,充滿了勾心斗角,方鴻漸也受到了不少的傾軋,最后還是離開了三閭大學,可見,方鴻漸面對的事業上的圍城也是失敗的。在整個故事中,方鴻漸先是在周經理銀行工作,而后在三閭大學任教,接著在報館資料室上班,每次都沒有混得出人頭地,也與他帶著點玩世的態度處世有關吧。確實,我們的生活中“圍城”隨處可見。不僅僅是戀愛婚姻、工作事業,還有學習生活、交友處世,無一不有一個“城”把我們“圍”著。“圍城”——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逃出來。錢鐘書用幽默的語言、深刻的哲理、巧妙的比喻,站在一定高度俯看人生,批判了人性的丑惡、虛榮。如:“夜仿佛紙浸了油,變成半透明體了,它給太陽擁抱住了,分不出身來,也許是給太陽陶醉了,所以夕照晚霞隱褪后的夜色也帶著酡紅”、“孫太太眼睛紅腫,眼眶似乎飽和著眼淚,像夏天早晨花瓣上的露水,手指那么輕輕一碰就會掉下來”、“蘇小姐雙頰涂的淡胭脂下面忽然暈出紅來,像紙上沁的油漬,頃刻布到滿臉,靦腆得迷人”。又如:“我們一天要想到不知多少人,親戚、朋友、仇人,以及不相干的見過面的人。人事太忙了,不許我們全神貫注,無間斷地懷念一個人。我們一生對于最親愛的人的想念,加起來恐怕不到一點鐘,此外不過是念頭在他身上瞥過,想到而已”、“一個人的缺點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時候尾巴是看不見的,直到他向樹上爬,就把后部供大眾瞻仰,可是這紅臀長尾巴本來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標識”。這些語句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時而讓人忍俊不禁,時而又想像著作者所描述的情景,給人深深的同感,仿佛身臨其境、如見其人。作者把人性的虛榮諷刺得淋漓盡致。對于大學教授,他們借著兵災來吹噓:汪處厚得意地宣揚他南京的房子;陸子瀟流露出戰前有兩三個女人搶著嫁他;李梅亭在上海補筑洋房;方鴻漸也把故鄉老宅放大了好幾倍…… “日本人燒了許多空中樓閣的房子,占領了許多烏托邦的產業,破壞了許多單相思的姻緣”。對于方鴻漸的兩個弟媳,則是開了自己嫁裝的虛賬,調查孫柔嘉的陪嫁。人物形象是那么鮮明。當我讀完全文后,有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感到意猶未盡,故事戛然而止了。是啊,一切就這樣都“結束”了嗎?對于主人公的故事,對于整個《圍城》,讓人去細細地思索、靜靜地品味、慢慢地鑒賞。全文最后一句話:“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包涵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于一切語言、一切啼笑。”這種時間上的巧合不正是反映了世事的蒼涼與變遷嗎?
讀完《圍城》,從主人公精彩而又獨特的故事前后,我看到了作者所表達的人性和表現的哲理,以及作者在文中生動傳神的描述。
圍城觀后感作文篇6
柔嘉走了,可是這房里還留下她的怒容,她的哭聲,她的說話,在空氣里沒有消失。他望見桌上一張片子,走近一看,是陸太太的。忽然怒起,撕為粉碎,狠聲道:“好,你倒自由得很,撇下我就走!滾蛋,替我滾,你們全替我滾!”,這簡短一怒把余勁都使盡了,軟弱得要傻哭個不歇。和衣倒在床上,覺得房屋旋轉,想不得了,萬萬不能生病,明天要去找那位經理,說妥了再籌旅費,舊歷年可以在重慶過。心里又生希望,像濕柴雖點不著火,開始冒煙,似乎一切會有辦法。不知不覺中黑地昏天合攏,裹緊,像滅了燈的夜,他睡著了。最初睡得脆薄,饑餓像鑷子要鑷破他的昏迷,他潛意識擋住它。漸漸這鑷子松了,鈍了,他的睡也堅實得不受鑷,沒有夢,沒有感覺,人生最原始的睡,同時也是死的樣品。
那只祖傳的老鐘當當打起來,仿佛積蓄了半天的時間,等夜深人靜,搬出來一一細數:“一,二,三,四,五,六”。六點鐘是五個鐘頭以前,那時候鴻漸在回家的路上走,蓄心要待柔嘉好,勸他別再為昨天的事弄得夫婦不歡;那時候,柔嘉在家里簡等鴻漸回家來吃晚飯,希望他會跟姑母和好,到她廠里做事。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對人生包涵的諷刺和感傷,深于一切語言、一切啼笑。
看到這里我在想:作者是不是小題大做了?我很想不明白,也就是一次巨大的爭吵,作者怎么可以寫的如此悲涼呢?男女主角從相識、相知、相戀到結婚,也就一年多時間,婚后出現矛盾、爭吵也是很正常的,何必寫的這么悲涼,好像男主人的人生都沒有希望了一樣。
看過這本書的很多讀者都表示理解作者的意圖:圍在城里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進去。而我卻完全不能理解(也許是我孤單的時間太久了,看到一點點的陪伴都覺得是幸福的)。在我看來,男主人公在結婚后并沒有那么不幸,雖然孫柔嘉并不是他最喜歡的人,但是他還是很珍惜這個女人的,否則也不會在結婚后疏遠父母和兄弟。結婚后,他們是經常吵架,但是夫妻吵架屬于很平常的事情吧,現在哪一對夫妻不是今天一小吵明天一大吵的。夫妻之間的吵架并不代表他們不愛對方,也不能證明他們生活的不幸福,有時候恰恰相反,爭吵代表了彼此還在乎,同時爭吵也能讓給他們的婚姻生活帶來了樂趣,難道夫妻之間要相敬如賓才算是幸福嗎?當然我說的是適度的爭吵。方漸鴻夫婦的爭吵也并不過度的。
本書以他們的一次巨大爭吵而結尾,作者暗示了在這次爭吵之后兩人會因此而離婚。是現代社會變化太大了嗎?還是我還不理解婚姻呢?我怎么也無法想象夫妻之間會因為一次爭吵而離婚。現代社會離婚率是很高,越來越多的人也選擇了不結婚,但是那些選擇結婚的人絕對不會因為換工作引發的爭吵而離婚的,婚姻生活中爭吵是必然的,因為在乎才會爭吵,也是因為爭吵才讓生活有了一點點或甜或苦的味道。如果兩人相敬如賓,各自做自己的事情,那結婚也就沒有任何意義了。即使是再恩愛的夫妻,婚姻生活中肯定會有一兩次的大爭吵,這都屬于正常吧。
圍城觀后感作文篇7
圍城,最初接觸時,是在高中的閱覽室里。那時學業繁重,最閑適的時光就是每周的閱覽課那45分鐘,而這期間最讓人開心的事情,莫過于讀到一本有趣的書,譬如這本《圍城》
“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逃出來,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愿望大抵如此”,早先就被這段感悟吸引了,雖然那時候的人生閱歷尚且無法完全領略其所包含的全部意義,但也激發了想要閱讀、理解的欲望。
作者以圍城為名,敘述了主人公方鴻漸的人生際遇----畢業、回國、戀愛、失戀、求職、任教、結婚、婚姻失敗。方鴻漸的人生,如同飛來飛去、尋覓不停的水鳥:從國外回到上海,從上海輾轉內地,而后又回到上海,最后又要出走......他不斷地進城出城,每一次的轉身,人生似乎都每況愈下;從無所作為的愛情圍城中倉惶而逃,又從明爭暗斗的事業圍城中無奈落敗,最后陷入兵荒馬亂的婚姻圍城中。看似在追求,實則是流浪,沒有目標,沒有安身立命的所在,不斷追求,又不斷落空。
除了主人公方鴻漸之外,其他人物也有個性鮮明的性格特點,孤芳自賞的鮑小姐,爭風吃醋的蘇文紈和唐曉芙,執著頑固的趙辛楣等等,他們在這座圍城里爭來斗去。方鴻漸沒有得到唐曉芙,蘇文紈沒有得到方鴻漸,趙辛楣也沒能得到蘇文紈,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圍城,他們最終走進的都不是自己最初想進的那座城,每個人都無可奈何地說出"人生處處是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里的人想出來"。錢老先生說,"我想寫現代中國某一部分社會,某一類人物;我沒忘記他們是人類,具有無毛兩足動物的基本根性",所以他極盡辛辣諷刺,犀利深刻。
《圍城》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部風格獨特的諷刺小說,書中不乏幽默詼諧的語言,錢鐘書先生以高超極致的幽默,洞若觀火的深刻,出神入化的妙喻,剖析世態紛紜,抨擊社會病態,笑罵人性弱點。精詞妙語,入木三分,如一把長針,刺入人身上最脆弱最腐朽最敏感的部位,深深淺淺,麻癢酸痛之后覺得暢快無比,再悲嘆人生的虛妄縹緲;同時也飽含了深邃、深遠的意義,書中的人情百態,令少不更事者迷茫失落,讓身處其中者低徊嘆息,博千帆過盡者會心一笑;讀者各自解讀,深者得其深,淺者得其淺。
關于婚姻,有人說讀后之后會對婚姻失去希望,恐懼結婚。其實不單單是婚姻的圍城,圍城處處不在,我有時覺得就跟孤獨一樣,他就是人的一種生存狀態,你無法逃避只能說怎么去相處的更好。人世間的事,越活越窄;天地間的事,越活越開,胸襟很重要。婚姻也好,事業也罷,只不過是人生里的一件事而已,錯了即改之,怕就怕作繭自困,束手就擒。哲人曾經說過:一個人的內心是一個人真正的主人,心念所囚即為牢籠,心念所駐即為城池。心若被困住,哪里都是圍城,心若沒有棲息,哪里都是流浪。
今天再讀《圍城》,其實不必盡用嘲諷苛責的眼光去解讀書中人物,因為錢鐘書先生不止是寫方、趙、蘇、唐、孫......他寫的是普天下的男男女女:你我他誰的心中沒有過方鴻漸的懦弱退怯,誰又能對蘇文紈的"文質之香"嚴詞拒絕,誰不希望有個在你需要時一直都在的朋友趙辛楣,誰的心里又沒有一個不愿向人吐露自己更不想提及的唐曉芙,多少人最終被生活的瑣屑和無奈鍛造成了孫柔嘉?相信每個人都能或多或少看到自己的影子,畢竟我們窮盡力氣一生輾轉,起伏顛簸,終究也只是普通人,是“大多數人”。
圍城觀后感作文篇8
《圍城》堪稱中國近代小說中的經典,這本書主要講的是方鴻漸在歐洲游學后,回到中國后發生的事。方鴻漸,書本的主人公,方鴻漸在歐洲游學期間,游手好閑,荒廢學業,混了幾年后,什么收獲也沒有,方鴻漸為了給家人一個交待,就從騙子手里購買了虛構的“克萊登大學”的博士學位的文憑,并隨海外學成的學生回國。
在回來的船上被留學生鮑小姐欺騙感情。同時也遇見了大學同學蘇文紈。在他到達上海后,在死去的未婚妻父親周先生開辦的銀行里任職。此時,方鴻漸獲得了大學同學蘇文紈的喜愛,但又與蘇文紈的表妹唐曉芙一見鐘情,整日在蘇文紈、唐曉芙二人之間,并且在那段期間結識了追求蘇文紈的趙辛楣,也被趙辛楣當做情敵,后來,在方鴻漸最終與蘇文紈、唐曉芙二人感情結束后,蘇文紈嫁給了詩人曹元朗,而趙辛楣也明白方鴻漸并非其情敵,從此與方鴻漸成為了好友。那時方鴻漸也逐漸與周家不和。
抗戰開始后,方鴻漸逃難至上海的租界。在趙辛楣的引薦下,與趙辛楣、孫柔嘉、顧爾謙、李梅亭幾人同赴位于內地的三閭大學任教。在三閭大學里上自校長、訓導長、各系主任,下至職員、學生、甚至還有家屬,都卷入了一場又一場的糾紛,排擠,競爭,一時間三閭大學成了競相逐鹿的舞臺,由于方鴻漸性格等方面的弱點,陷入了復雜的人際糾紛當中。后與孫柔嘉訂婚,并離開三閭大學回到上海。在趙辛楣的幫助下,方鴻漸在一家報館任職,與孫柔嘉結婚。在結婚后,方鴻漸夫婦與方家、孫柔嘉姑母家的矛盾暴露并激化。
方鴻漸在報社工作,薪水很低,于是打算應趙辛楣邀請去重慶謀職。這時孫柔嘉請她姑母給方鴻漸找了一份高薪的工作,但方鴻漸覺得孫柔嘉和她姑母在貶損自己的人格,動手打了孫柔嘉,孫柔嘉憤然離家而走。方鴻漸回到空蕩蕩的家里,心里一片茫然無措,小說在一陣老式自鳴鐘的聲音“當、當……”中結束。
《圍城》一書中作者用幽默的文筆使一個個性格鮮明的人物躍然紙上。有人說,方漸鴻是作者本人的影子,但無論是真是假,方漸鴻這個人物作者描寫得非常到位。作者的筆墨幽默,常以幽默的語言諷刺嘲弄一些社會現象,使人讀起來通俗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