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突擊的觀后感作文
寫觀后感的過程是一個完整的思考和表達過程,需要運用文字、語言、邏輯等知識,有助于鍛煉寫作能力和表達能力。怎么寫出優秀的士兵突擊的觀后感作文?這里給大家分享士兵突擊的觀后感作文,方便大家學習。
士兵突擊的觀后感作文篇1
昨天看到一篇文章,又讓我想起了士兵突擊,題目是《中國需要什么樣的文藝復興》,文章的開頭是這么寫的:"當代中國在創造物質財富高速增長的奇跡的同時,中國人的精神世界確顯的蒼白貧乏。就在西方人驚嘆中國物質技術的進步、驚呼" 21世界將是中國世紀"時,拜金主義、實用主義成了中國人的精神面孔。這種物質進步和精神墮落的反差,不但使中國人有愧于"中國世紀"這個偉大的時代,也必將使物質的進步難以持續。"用精神墮落可能有點過了,但是我覺得我們的社會確實生病了,或者所處于亞健康狀態,。拜金主義和實用主義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是呀!我們的社會太浮躁和太焦慮了。
我們的物質文明確實進步很多也很快,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但是我們在追求富裕生活的過程中,我又失去了什么,或者我們缺少什么,當我們看到成才一次次為我們做實用主義的范例的時候,難道我們從心底里不是很認同這樣的行為嗎?因為這合乎社會主流價值觀。成才說,從踏上火車的那個時候開始,就慢慢的變成了電線桿,在老 A遭受挫折后,反思要去尋找自己的枝枝蔓蔓,那么我們的社會是不是也要經受過類似的挫折后,才開始反思呢?
士兵突擊的觀后感作文篇2
主線是許三多入伍到他成為步兵之王-老a的成長經歷。劇情刻劃了一群最優秀的男人--成熟、睿智、懂得生活的袁朗,憨厚、心地善良的史今,性格直爽的伍六一,鐵骨錚錚的高城,知錯能改的成才,堅強、執著的許三多,以及他們共同的個性--強烈的集體榮譽感,對事業的熱愛,對原則的堅持以及對他人的真誠與坦率。在看這部片子中,我思考了很多。思考的不光是故事本身,更多是故事對我的啟迪,對云南白藥企業中一個普通員工的啟迪,從《士兵突擊》中,我領悟到了很多,對工作,對生活,對人生。
一是:他們的人生態度:許三多可以默默地守衛七連半年,每天堅持軍事訓練,打掃衛生;高連長因為團報報道錯誤,堅持要求團報公開道歉;伍六一因為流動紅旗給別的班贏走了火冒三丈;許三多為了拿回流動紅旗,一口氣做了史無前例的333個單杠回轉。在他們看來,這些都是“有意義的事”。在我們的工作中,客戶的冷臉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但面對這種情況,有的人可能會放棄,但他們決不是優秀的云南白藥員工,他們沒有云南白藥優良的傳統。而我們要做的是:像許三多做333個單杠回轉那樣執卓,默默的奮斗。
二是:許三多成功的經歷:從一個傻乎乎,連原地轉身都轉不好的步兵列兵,到步兵之王老a,許三多的成功有其必然性--他從來沒有放棄自己,也從來沒有拋棄戰友。人生在世,有所成就最重要的因素不是聰明,而是認真、堅持、責任、愛心和來源于以上幾點的勇氣--就如同送信給加西亞的羅文。作為一個普通的員工,也許我沒有聰穎的資質,但我有著永不服輸的精神,天資固然重要,但只靠天資是決不會成功的,我相信,只要不懈的努力,我也會像許三多一樣,成功靠的是不懈的努力。
三是:他們對事業的驕傲和執著:印象最深的是三多背著伍六一沖刺的那段戲,“不拋棄,不放棄”這就是鋼七連。在沖刺的最后一刻,這六個字越顯的珍貴。三多要背著戰友,和戰友一起到終點。但是到了終點呢,他一定會放棄,他要把這個機會留給斷了腿的伍六一!如果沒有許三多,相信伍六一是一定不會棄權的,名額已經占滿又算的了什么。就算爬也要爬到終點,但是為了戰友,為了朋友,他放棄了。他放棄的是一次機遇,他也明白他可能也同時放棄了自己的軍人生涯。但是他沒有放棄什么?如果不是為了激勵三多去拿到最后一個名額,伍六一他爬也要爬到終點,這是他骨子里的驕傲和堅持。就像運動會場,那遠遠落在最后的人始終堅持向終點沖刺,無關獎牌,無關榮譽,只為一種精神和堅持。我一直都認為自己從事的一項光榮的事業,云南白藥,這是一個多么值得驕傲與自豪的職場,多年的優良傳統始終滌蕩我身心,團隊的凝聚力激勵我會一如既往的執著的去奮斗。
四是:如何看待得失成敗:成才在失意后,有個地方可以讓他充分的自我反省,自我覺悟,這個地方,就是"孬兵的天堂, 班長的墳場":駐訓場。在這個地方,方圓幾十里沒有任何人煙,全班只有四個人,從早到晚看守著一塊訓練場地。在這樣單調、純粹的環境里,成才慢慢學會了自我思考,看淡了成敗得失,學會了享受過程,而不是那個終點的結果。練定力,他可以一天10多個小時不動盯著一堆屎殼郎如何把食物分解掉;練槍法,他可以用一個簡易的不能再簡易的許三多送他的玩具瞄準器來作射擊訓練,即使一年只發兩次實彈。沒有人會始終成功,失敗是再所難免的,而工作中,當面臨失敗時,想的應該是如何在失敗中奮起,而不是盲目的沮喪。
士兵突擊的觀后感作文篇3
在《士兵突擊》中,我們看見的是步槍、裝甲車、直升機......可它還有我們看不見的東西——感動。
在許百順猛追許三多乘坐的那輛去當兵的列車的那一瞬,我哭了;因為他終于不再見許三多“龜兒子”,而是大喊:“兒子,好好活啊!”這是每一位父親對兒子發自內心的愛。
當許三多送走自己的老班長老馬時,他沒有哭,而我卻流淚了;因為他說:“史今班長不讓我哭。”面對人生最痛苦的離別,許三多仍把軍營中的紀律放到第一位,恪守著作為一名軍人的誓言!
在技術考核的時候,許三多為了不拖累三班,把六百多頁的教材背得滾瓜爛熟,和考官對答如流。我想,這是他心中那份最淳樸的努力與拼搏!
許三多,一個從農村來的傻小子,不斷上演著感動。這里沒有虛偽,沒有做作,展現出的是一張質樸的臉與一顆赤熱的心!
不放棄,不拋棄!
“不放棄,不拋棄”是《士兵突擊》中讓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
看完《士兵突擊》這部電視,我心里暗暗發誓以后在學習和生活中不管碰到什么困難我都不放棄,不拋棄。
士兵突擊的觀后感作文篇4
袁朗就像金庸筆下的黃藥師,一身邪氣,卻又不失儒雅;有點自狂傲慢,卻又能禮賢下士;行事往往出人意料,卻又合情合理。他的出手經常給人驚鴻一瞥的感覺,一副超然于世絕頂高手的樣貌。他第一次出場時,一身綠布蓑衣,穿的像從灌木,出此刻成才的瞄準鏡里,在扣動扳機電光石火的一瞬間猛然轉身,一發子彈就結束了成才演習的命運,也摧挎了成才當狙擊手的信心。但他淡然冷笑一聲,有些輕蔑地看了那冒著白煙的地方一眼,回頭向著下一個狙擊位置跑去。成才對他來說,只是殺敵記錄上輕描淡寫的一筆而已。
然而他攤上的是許三多,正因戰友犧牲而被激怒了的許三多。袁朗是《士兵突擊》里為數不多一開始就被三多整的人,也是為數不多一開始就欣賞三多的人。兩個人一見面,二話不說,噼噼啪啪就撕打開來。袁朗本有數次機會干掉三多,可是都被三多躲了過去,無法直接解決戰斗,只好跑路躲開,卻在半三腰被三多死死扣住。發現用大頭皮鞋都解決不了問題后,袁朗不禁仰天苦笑,向那個被他踩得手指血肉模糊的兵問道:“值得嗎?”
袁朗身上仿佛有股魔力,無論在哪里,他都能成為核心。在演習結束后,隨七連回到時,在裝甲車里,明明是俘虜,卻表現得像個主人,不停地在說話。
只是一個照面,他已經開始喜愛三多這個兵了,在車里還特意問了他的姓名,還問了他的動機。在那一刻起,這個土里土氣的臉孔就深深地刻在了他的腦海里。
必須要把他弄進老A!他身上有著老A,仍至整個中國隊都需要的精神。
袁朗再出場時隔了很久,當他出此刻原七連的營房里時,我幾乎沒能認出那個一身正軍裝,帥得掉渣的青年中校就是當初那個冷靜的叢林殺手。
“你愿意來老A嗎?”
像個圣者一樣,問著迷茫卻又平靜的三多,引導著他向兵的天堂進發。
袁朗離開七連時卻是一臉的壞笑,“我才三十歲,我還沒玩夠呢!”輕挑的眉毛中寫滿得意和頑皮,笑得像個剛剛做了件壞事卻沒人發現的孩子。他明白,這個木木的,傻傻的三多,肯定已經被他打動,會向他走近了
然后,圣人,或者說頑童的光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副得志小人的樣貌。
戴了幅能遮住半幅臉的眼鏡,斜叼著煙,囂張地對著那幾十個來參加老A選拔的士兵們吼著“我只要三個人。”然后,一個人跑到一邊去瀟灑地抽煙,隨手就打發了來采訪的幾個記者,悠哉游哉地跑到一邊去烤全羊,全然不顧高城的不屑,只是慢斯條理地說,這代表我的歉意。
這個時候,他是傲慢的。
最終沖刺時,看著那個幾個東倒西歪的士兵,他沒有任何動作上的表示,然而,透過那對黑色墨鏡,透過那對微張的嘴唇,我們分明看到我們的袁中隊的內心也在波濤洶涌。
這個時候,他是溫情的。
最終,他要來帶走三多和成才時,他捋起袖子,讓他們看那個據說是M16彈穿透而成的傷口,輕描淡寫卻娓娓動聽地說著自我的戰斗故事,用最平淡的語言去說著一件最有誘惑力的事,就像一個最高明的商人。
這個時候,他是神秘和狡黠的。
最終換上的卻是一幅撒旦的面孔,從進入A大隊開始,那個帥哥身上存后的一絲“人道”幾乎消失殆盡,出此刻42個選撥隊員,或者說42個“南瓜”面前的是一個無禮自大,尖酸刻薄的魔鬼的形象。
許三多很是不適應這種轉變,緊急集合時,他帶著笑,和袁隊商量,試圖讓他改變一下訓練方式,讓學員們明白,生活是完美的,他袁朗不是這樣無情的人,要用人道的訓練方式來代替此刻的不人道。
結果……
被扣十分,理由——過于天真。
地獄般的訓練,無理的要求,劈頭蓋腦的非議和責罵。
近似猖狂的語言,目無紀律的散漫,隨時響起的手機。
一個飯局吃得不知所蹤。
這就是袁朗?這就是這就是一個這就是號稱甲等集團軍克星的老A隊?
懷疑、憎恨及至絕望,這是大部分人對這位面慈心惡的人的感受。
27號第一個走了,可是他能夠說是被袁朗一腳踢出去的,附帶制造了一場殺雞給猴看的好戲,鎮壓了更多的反動思想。
更多的人,是被扣光了分,灰溜溜地走的。
留下了數個透過了考核的士兵,他們在個人素質上都十分出眾,在戰場上,僅憑殺人數就能成為英雄。
袁朗要的就是這樣的兵?
No!
那一場經典的反恐演習,那三場經典的戰場表現評定。
一切的真相都在那一刻大白,一切的結論都在那一刻做出,一切的思想那在那一刻證明。
應對吳哲的非議,袁朗變得十分誠懇,“我不會去踐踏你們的夢想和自尊,正因那恰恰是我最珍惜的”,從容不迫地拿出鑰匙,給了吳哲一個月的權力去檢查;應對三多的迷茫,他顯得十分寬容,輕描淡寫地就說服了這個兵;應對成才,袁朗再度變得鋒芒畢露,近乎半集的破析,就像他當初那一槍一樣,再度重重擊倒成才,徹底催垮對方的心理防線,把其打為原形。
他要的是三多和吳哲這樣熱愛生命,卻勇住直前的戰士,那才是老A的精神所在。
很是欣賞袁隊在劇中的一段話:“我敬佩一位老軍人,他費盡心思卻不敢妄談勝利,只期望我的士兵在戰場上能少死幾個,這是軍人的人道。”作為老A隊的指揮官,他很是清楚自我所處的位置,很是了解所要應對的壓力,他們要執行的任務,往往是要在非人的,看不到期望的絕境下的作戰。
袁朗無疑是個善良的人,他手上的那個傷口,就是他第一次出任務時,應對僅有一把改錐的敵人,卻忘掉了自我手中掌的鋼槍,從而被刺傷造成的。“善和惡發生沖突,受傷的,往往是善”。為不讓自我的部下重蹈覆轍,他不得不把自我善的一面留意翼翼地在訓練和考核時深深隱藏起來,取而代之的,就是那幅目空一切,無視他人的樣貌。所以,他不得不在假裝刻薄、無情、嬉皮笑臉、玩世不恭,制造人為的心理高壓。他只是想讓他的部下,“在沒有戰爭的時候就經歷第一場戰爭。在戰爭中傷亡最重的總是新兵,正因沒有心理經歷,沒有適應時刻。我們制造這樣的心理經歷”。
他明白,在這種高壓和非議下,人的本性才會暴露無遺。所以,他不好27,正因他的自控已經超越了他的潛質,以這樣的心理,是沒辦法應對老A的任務。而成才,這個考核中表現最好的人,這個幾乎彈無虛發的槍王,也被他拒之門外,正因成才太自我,目無戰友,把一切都當作自我的對立面,而又不肯付出,在考核中不能犧牲自我已成不全。
袁朗何嘗不想要這樣一個出色的兵,可是,作為一個指揮官,要思考的,不光是自我的血,更多的,是自我部下的生命。一絲的不和諧都會把一個群眾帶入歧途,一星的猶豫就會給一條生命帶來滅頂之災。一個指揮官,沒有果斷的氣質,不但會錯過戰機,也會帶來傷亡。所以,他務必無情。
作為一個領導,袁朗十分關心和了解自我的部下,和齊桓配合默契,兩個人幾乎一對眼神,就能了解對方想法;對于成才,他很早就看出了此人缺乏團隊意識;吳哲第一次殺人,吐了,他只是輕輕一句:“這連最低烈度的戰斗都算不上”,正因他明白,吳哲有足夠的智慧去調整自我的心態;而對三多,他卻表現很像一個親人。
如果說史今就像一個母親,用自我溫柔的愛去包容和滋養三多成長的話,那么袁朗之于三多,就很像父親,慈愛、卻又嚴厲,遠非一路護送,縱卻三規五矩,常有電閃雷鳴,又不乏陽光普照,多是步步引導,直至長大成人。他很是了解三多,明白他殺人之后心理定然崩潰,所以拿出一個月的工資讓他去逛大街。他更是很講義氣,三多開口二十萬,一句話:“沒有問題!”然后像一個匪徒一樣把能搞到錢的地方歸蕩一空,卻又能很知性地要求三多拿走賬本,正因他明白,這是一個人尊嚴所在,越是朋友就越是要講尊嚴。
仔細想想袁朗是一個很柔情的人,“山里的黃昏,總是令人想到很多往事”。談到自我的愛侶時,袁朗的臉上寫滿詩意、寫滿愜意,這個總是超然冷靜的中校,在這一刻,溫柔的卻像個大孩子。
片中兩位中層帶兵者,高城干勁沖天,熱血十足,事事講沖鋒,步步不落后,他帶出的兵,自然就也是熱血沸騰,充滿鋼鐵意志;袁朗卻著力無痕,飄逸灑脫,以柔克鋼,注重個性發展,“但我能夠保證,你們過的每一天都是不一樣的”。他的兵,自然是充滿個性。這兩個雖幾成對立,卻是同樣的優秀和充滿夢想,在《士兵突擊》的最終,又有了一次應對面的較量,結果是袁朗再度被俘,而高城的指揮中心被毀。在戰場上他們拼的你死我活,在戰斗的間隙又是肝膽相照,兩人要在酒場上,再覓機會,重訴真情,真是英雄惜英雄。
這兩個人,都是值得舍了命去跟的對象。
突然想起蘇軾《赤壁懷古》中的一句來,拿來形容袁朗十分適宜:“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羽扇綸巾,雄恣英發。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一個從容寫意,胸有千軍的領兵人的形像油然躍與紙上。
其實從第一眼就喜愛袁朗這個主角,輕描淡寫的一槍就斃掉了躊躇滿志的成才,這絕對是個高手,看到那里時還不明白這個主角在這部戲里所占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待到被拼命三郎許三多俘虜,脫掉那身野人般的偽裝,露出了廬山真面目之后,心里一震,這個家伙,有戲!那種淡定的神色,從容的語言,渾身上下透著一股利索勁。
最令人興奮不已的是,這位中校同志被一個列兵俘虜后,雖也表示自我有點冤,但這絲毫不影響他對許三多的賞識,甚至等不及當場挖角。想想以前看的那些個什么什么什么什么中,也有類似場景發生,可是都是出于戰場利益,更直白點就是為了突出我們偉大的男主角卓越的軍事指揮潛質和戰場應變潛質,而這個時候的被俘者一般表現都是氣急敗壞外加羞愧難當。那里又要贅言一下許三多抓袁朗的原因,這個原因可能不偉大,但絕對貼合許三多這個人:“我的朋友想好好表現,但被你擊斃了。所以我許三多很生氣,所以我能夠致演習規則不顧來抓你,你看著辦吧!”而這正是袁朗一上來就喜愛許三多的原因之一,有血性,是個能夠交命的戰友。
士兵突擊的觀后感作文篇5
《士兵突擊》可以說是繼《亮劍》之后,國產電視劇中又一部體現中國人精神的抗鼎之作。它不但讓我感動,震撼,也讓我反思工作,反思人生,許三多經常說:"好好活就有意義,有意義就是好好活。"而將許三多化腐朽為神奇的鋼七連為他的"有意義"加了一個特殊的注解:不拋棄,不放棄。我想,作為云南白藥的一名銷售人員,在工作中不就是需要這種精神嗎?銷售工作不是哪個人能夠獨立完成的,作為一個銷售團隊不但要有它的銷售理念,更需要有靈魂。
昨天看到一篇文章,又讓我想起了士兵突擊,題目是《中國需要什么樣的文藝復興》,文章的開頭是這么寫的:"當代中國在創造物質財富高速增長的奇跡的同時,中國人的精神世界確顯的蒼白貧乏。就在西方人驚嘆中國物質技術的進步、驚呼"21世界將是中國世紀"時,拜金主義、實用主義成了中國人的精神面孔。這種物質進步和精神墮落的反差,不但使中國人有愧于"中國世紀"這個偉大的時代,也必將使物質的進步難以持續。"用精神墮落可能有點過了,但是我覺得我們的社會確實生病了,或者所處于亞健康狀態,。拜金主義和實用主義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是呀!我們的社會太浮躁和太焦慮了。
我們的物質文明確實進步很多也很快,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但是我們在追求富裕生活的過程中,我又失去了什么,或者我們缺少什么,當我們看到成才一次次為我們做實用主義的范例的時候,難道我們從心底里不是很認同這樣的行為嗎?因為這合乎社會主流價值觀。成才說,從踏上火車的那個時候開始,就慢慢的變成了電線桿,在老A遭受挫折后,反思要去尋找自己的枝枝蔓蔓,那么我們的社會是不是也要經受過類似的挫折后,才開始反思呢?
我想,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可能會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但是也不能苛求于環境,從自我做起,許三多說,好好活就是做有意義的事,做有意義的是就是好好活!這樣的話放到十幾年前肯定沒什么,但是在如今的時代背景下,有著非常的意義!我能不能這么理解?好好活是為自己,做有意義的事是為社會。不拋棄,不放棄是好好活的精神支柱。為社會做有意義的事能讓社會更健康的發展,反過來都能讓我們都能好好活!我以前覺得奉獻這個詞離我們遙遠,甚至很假,因為奉獻會讓我們沒有回報,會讓我們吃虧,真的沒有回報嗎?看了士兵突擊我學會了兩字:我信,但這個回報不是金錢,不是名利,而是友情,是親情,是一種經歷。過程可能是艱辛的,但它卻是能讓我們長成大樹的枝枝蔓蔓。
可能每天的銷售工作就是簡單而枯燥的重復,但是簡單不代表可以忽視,枯燥不代表沒有意義,認真去做自己的工作,平凡中就會孕育出偉大,身體力行就會感染身邊的人,我們同樣不是被劇中的人物,老馬,班長,伍六一,所感染和感動嗎?
士兵突擊的觀后感作文篇6
《士兵突擊》是一個沒有任何愛情戲的連續劇,講述的是一群軍人的故事,主線是許三多入伍到他成為步兵之王-老A的成長經歷。劇情刻劃了一群最優秀的男人--成熟、睿智、懂得生活的袁朗,憨厚、心地善良的史今,性格直爽的伍六一,鐵骨錚錚的高城,知錯能改的成才,堅強、執著的許三多,以及他們共同的個性--強烈的集體榮譽感,對事業的熱愛,對原則的堅持以及對他人的真誠與坦率。在看這部片子中,我思考了很多: 一是他們的人生態度:許三多可以默默地守衛七連半年,每天堅持軍事訓練,打掃衛生;高連長因為團報報道錯誤,堅持要求團報公開道歉;伍六一因為流動紅旗給別的班贏走了火冒三丈;許三多為了拿回流動紅旗,一口氣做了史無前例的333個單杠回轉
在他們看來,這些都是“有意義的事”。 二是許三多成功的經歷:從一個傻乎乎,連原地轉身都轉不好的步兵列兵,到步兵之王老A,許三多的成功有其必然性--他從來沒有放棄自己,也從來沒有拋棄戰友。人生在世,有所成就最重要的因素不是聰明,而是認真、堅持、責任、愛心和來源于以上幾點的勇氣--就如同送信給加西亞的羅文。 三是他們對事業的驕傲和執著:印象最深的是三多背著伍六一沖刺的那段戲,“不拋棄,不放棄”這就是鋼七連。在沖刺的最后一刻,這六個字越顯的珍貴。三多要背著戰友,和戰友一起到終點。但是到了終點呢,他一定會放棄,他要把這個機會留給斷了腿的伍六一!如果沒有許三多,相信伍六一是一定不會棄權的,名額已經占滿又算的了什么。就算爬也要爬到終點,但是為了戰友,為了朋友,他放棄了。他放棄的是一次機遇,他也明白他可能也同時放棄了自己的軍人生涯。但是他沒有放棄什么?如果不是為了激勵三多去拿到最后一個名額,伍六一他爬也要爬到終點,這是他骨子里的驕傲和堅持。
就像運動會場,那遠遠落在最后的人始終堅持向終點沖刺,無關獎牌,無關榮譽,只為一種精神和堅持。 四是如何看待得失成敗:成才在失意后,有個地方可以讓他充分的自我反省,自我覺悟,這個地方,就是"孬兵的天堂, 班長的墳場":駐訓場。在這個地方,方圓幾十里沒有任何人煙,全班只有四個人,從早到晚看守著一塊訓練場地。在這樣單調、純粹的環境里,成才慢慢學會了自我思考,看淡了成敗得失,學會了享受過程,而不是那個終點的結果。練定力,他可以一天10多個小時不動盯著一堆屎殼郎如何把食物分解掉;練槍法,他可以用一個簡易的不能再簡易的許三多送他的玩具瞄準器來作射擊訓練,即使一年只發兩次實彈。 中國的教育體制改革是失敗的,教育產業化和急功近利的心態,導致了小學初中化,初中高中化,高中大學化,到了大學和出來社會后的成人,反而要重新學習如何做人。現在的90后還只是不韻世事的少年,80后還沒有真正成為社會的中堅,已經開始承擔起社會責任的70后,由于教育的缺位使得這一代人只能在迷茫中摸索著前進...《士兵突擊》是一本厚厚的教科書,它讓我們突然明白了很多的道理。 無論如何,既然來了,就要用心經營好人生這份事業,不拋棄,不放棄,用責任、堅持、勇氣和愛,去詮釋人生的意義。
士兵突擊的觀后感作文篇7
利用假期時間,我看了一部感人肺腑的電視劇:《士兵突擊》。這部電視劇里,告訴了我們許多道理,做人的道理。于是,我有感而發,寫下了這篇觀后感。
一個傻的可愛的士兵許三多,早已成了熱點話題。看過士兵突擊的人,無不喜歡上了“許三多”這個憨傻的士兵,無不被他的成長感動。
在電視劇的前段,最讓人記憶猶新的恐怕就是許三多的那句“俺爹說,有意義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許多有意義的事情。”多么單純,多么質樸的一句話啊!可為什么它聽著實在讓人發笑呢?仔細想想,這樣一種簡單而有積極的生活態度也沒有什么錯啊。
在劇中,許三多最初是被分到了“五班”——一個長期在外駐守、維護、長期沒有任務、幾乎要被人們遺忘的集體。由于沒什么任務、沒什么工作,這里原來的士兵整日不是打橋牌就是醞釀著寫小說。而初來乍到的許三多卻渾身有著使不完的勁,整日忙著修路、去別的連觀摩。。。他的到來,頓時引起了其余士兵的抵觸。后來,憨傻的許三多又來到了鋼七連。什么都不會的他被別人嘲笑、戲弄甚至于暗算,可他什么都不在意,仍舊真心對待每一個人。顯然,他和他所在的集體總是格格不入的。
許三多的團長說過:“想要和得到之間有一個詞,那就是做到。”我們也要這樣,不能只是口上說說,也要做到,才能得到。我們應該像“許三多”一樣,好好活,做有意義的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任何困境中,都永不拋棄,不放棄。
同時,我們也可以想到,他和這整個社會也是格格不入的。可是他錯在哪兒了?他與眾不同的單純質樸錯了么?
與眾不同并沒有什么錯,每一個集體也都有等待著改變的不足之處,可是,在我們去改變這個集體之前,或許我們應該先學會如何去適應這個集體。這便是我看《士兵突擊》后最大的收獲。
士兵突擊的觀后感作文篇8
小時候,我曾夢想當一名軍人:戴軍帽、穿軍衣、背軍包、挎長槍、唱軍歌、開“軍車”(呵呵,吉普電瓶車),爸爸給我買了很多關于兵器的好書,還推薦我這個“小軍迷”看了一部30集的電視劇《士兵突擊》,我一看它的題目,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士兵突擊》講述的是本來普普通通甚至被人瞧不起的農村孩子,經過種.種磨練,最后變成了一名優秀的特種兵的故事:從一個膽小怯懦的小孩子,變成一個身經百戰的老A;從一個挨欺負也不敢還手的人,變成一個與槍林彈雨打交道的剛毅堅強的士兵;從一個被打了四下才喊痛的“呆子”,變成一個身手敏捷的特種兵......他就是許三多。
這部電視劇太精彩了:有時候,我看得哈哈大笑,有時候,我被感動得流淚。有幾集,看了好多遍,它讓我知道了軍人的酸甜苦辣。我知道了,軍人是用生命來完成任務,用生命來捍衛理想的。我對軍人充滿了敬意!
這部電視劇,讓我銘記心中的是:“不拋棄,不放棄”這六個字。我和爸爸討論了好幾次這六個字的含義,我覺得它就是“堅持”——不拋棄親情、戰友情,不放棄自己的信念、理想、目標!這六個字就是真正的軍人永遠打不垮的精神!我想,作為一名學生,應該堅持自己的學習目標、做最好的自己!
新學期要到了,爸爸送給我一本《士兵突擊》原著,希望我能細細體會文字,感受原作的魅力。
“八一”建軍節到了,我要向捍衛和平、給我們溫暖、安全的“家園”、崇高的中國軍人們敬禮——為他們高貴的堅持,敬禮!也真誠地祝福他們平安、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