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征文600字
一個民族的文明與美德,體現在這個民族每一個人的一言一行上。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征文,僅供參考,喜歡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喲!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征文600字(篇1)
期末考試達標,很幸運的被免了繁重的寒假作業。正好利用難得的閑暇漫步書林。泡一杯熱騰騰的珍珠奶茶,躺進暖暖的大沙發里,輕輕翻開《左傳》白話版,清新的文字映入眼簾,凝重而安靜。細細讀來,回味無窮。
《左傳》是一部編年體歷史書,相傳是左丘明所編,記述了春秋各國的大事。讓我們隨著《左傳》的步伐,一起領悟中華春秋文明的瑰麗文化。春秋,那是一個令人想往的王朝,那時候有戰爭,也有道義。有爾虞我詐,也有百家爭鳴。那時候有貧民野人,也有義務教育。值得一提的是那時候的老師既親切又可愛,校園還沒有筑起圍墻。教師與學生平起平坐,那時候沒有卷子,有爭論無標準答案。從《左傳》里,我了解到齊國的來歷。周朝開國,周武王把姜太公封在齊國,營丘一帶,從此齊國誕生。姜太公治國,發展工商業,鼓勵養魚販鹽。由于齊國強盛,周召公下令,“東至海,西至河,五侯九伯,實得征之。”從此,齊國南征北伐,占據膠東半島,直通大海,成為大國。看到此,威海人民不妨自豪一把。
提到齊國祖先,不能不提管仲。中國歷史上的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大經濟學家和大軍事家。管仲的一生,是輝煌的一生,是愛國的一生,是把全部身心貢獻給齊國繁榮的一生。是一位“生的光榮,死的偉大”的先驅。管仲,尊崇周朝,和睦諸侯是他的原則,他為春秋諸侯建立了一個楷模國家,開創了國家富強的新模式,使得齊國成為各個諸侯國紛紛學習效仿的對象。管仲提出的“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至今成為全世界國家的風向標。從管仲輔佐齊恒公稱霸到晉文公復國,從鄭莊公的忍到齊恒公的忍可以看出他們的智慧與思想。從中可以學到中華民族的忍耐力是多么的可貴,從而思考,我們該怎么定位自己,該怎么應對周圍的人和事。
當然《左傳》里還有大義滅親的石老爺子,愚蠢的宋襄公,野心家恒魋等等,各型各色的人和事充斥著那個無限精彩的春秋舞臺,中華民族的文化在那時候爆發性的發展,空前絕后。數典忘祖,這是來自《左傳》的成語,不過用在我們現代人身上更恰如其分。說到成語,《左傳》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成語典故,再衰三竭,直言賈禍,朝不及夕,咫尺天涯,斬草除根,子孝父慈等等等等,我們經常在用,如果知道來源與背后的故事,是不是更自豪?
《左傳》給我們留下的遺產絕不僅僅是文學和思想上的,這份遺產人文上的貢獻足以讓全世界嫉妒。歷史的長河奔流不息,《左傳》載著中華文化的光芒奔向遠方。《左傳》豐富了我的寒假生活,帶給我無限的啟迪,引領我探尋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寶庫。這么精彩的典故,這么曲折的故事,不能為我所用,豈不可惜?我還會再溫習的。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征文600字(篇2)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血脈,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中華文化是我們華夏兒女的根,滋養著民族之魂,創造了中華民族特有的物質和精神文明,也出現了無數偉大人物。
傳承中華文化,共筑精神家園。讓我們攜起手來,把中華文化傳承好、發展好,共筑牢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今日,中國已成為世界人口最多、正在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的社會主義大國。今日,中國是東方雄師,是東升旭日,是騰飛的巨龍!中國,以勢不可擋的姿態,在世界的舞臺上展示千古文明古國的風范。中國,這個以五千年文明為積淀,以百年磨難為基石,多少興衰成敗,多少榮辱悲歡,成就了這只浴火重生的東方鳳凰!
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精神,是華夏子孫生存繁衍的思想基礎,是華夏子孫(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是維系全體人民的精神紐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的寶貴精神財富。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中華民族的根,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要顧及他人感受,不能將自己不愿做的事情加到別人身上”;“人們要彼此關心,相互扶持”;“在贍養老人、撫育孩子時,也應顧及與自己無血緣關系的老人與小孩”等社會層面優秀傳統文化。以及“君子應發憤圖強,勇于拼搏,永不停息”;“國家的存亡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要求人們以國家興亡為己任”;“人們要加強自身道德修養,以德修身”等公民層面優秀傳統文化。這些優秀傳統文化,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層面和公民層面的論述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傳統文化聯系緊密,中華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泉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升華和創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行不悖,互相促進。大力發掘傳統文化中有益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要素,即令傳統文化得到傳承和發展,又服務于社會主義建設,使二者相得益彰。
作為禮儀之邦的中國,崇禮重德、尊重世道是傳統美德。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從日常小事、點滴小事做起,文明用語,禮貌待人,樂于助人,尊敬師長。注意個人行為和修養,培養和諧家庭氣氛,這樣,國家才能長久治安,人民才能安居樂業,幸福生活。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五千年的歷史沉淀讓中華文明散發著悠久的韻味,繼承和發揚需要我們終身努力以求。
祖先給我們留下來的這些寶貴精神財富讓我終身受益。傳承這些傳統文化是我們的義務和職責。讓我們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共筑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而奮斗!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征文600字(篇3)
今天又是社會綜合實踐活動了,我們來到了世界文化遺產之一的大足石刻。下車后,我們穿上了老師為我們準備的四種顏色不一的古代服裝。總體分為白色、藍色、黑色、紅色四種顏色,我們班的女生穿了白色的服裝,男生穿了藍色的衣服。接著,我們就向大足石刻前進。
走進大足石刻,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片濃霧朦朧的景色,接著迎面撲來的是一陣涼爽的風,最后再吸一口氣,這感覺就如同吃了一塊薄荷味很重,去不至于嗆鼻的糖。霧蒙蒙的景色、涼爽的風以及清涼的空氣,簡直令人心曠神怡、沁人心脾。
接著,我們在老師的指導下,戴上了耳麥。在我們正好奇這個耳麥時,耳麥里想起了老師的聲音,老師指引我們來到了一張張桌子前,這不是我們平常用的桌子,桌子上平擺著一張水寫字帖,用中性筆寫著兩個大大的鏹錚有力的“人”字,字帖的兩旁各放著兩卷書。這時,一位老師站在桌子上,拿著話筒,告訴我們第一個環節是:拜孔子。老師教我們扶手,也就是右手在左手前面,放置胸前,手臂打直,向孔子行了三禮后,就是拜老師、老師回敬。然后老師讓我們照著字帖上寫下“人”字,寫完后,便讓我們拿起書卷,輕輕翻開,第一眼看見就是“弟子規”三個醒目的大字。老師讓大家一起朗讀弟子規。這整個過程顯得那么莊重、嚴肅。最后一個項目,也就是最激動人心的環節——點朱砂。吳老師用食指輕輕蘸了一下朱砂盒里的朱砂,隨之,食指頭上便沾著紅色的朱砂,再輕輕點了一下我們的眉心,就這樣,每個人的眉心上都冒出了一個紅色的小圓點。我們互相望了一下對方,大家都捂著嘴笑了。
接著我們又去體驗和聽導游講了一些項目和故事,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千手觀音。當我看見了聞名已久的千手觀音,我大吃一驚。古代很多人刻千手觀音都沒有刻到一千只手,而大足石刻的千手觀音,是的的確確刻了一千只手。我雖然沒有一只手一只手的挨著數,但是這密密麻麻的手,讓沒有密集恐懼癥的人,也會一身雞皮疙瘩。這大足石刻的千手觀音,一千只手中都有一個眼睛,而一千只手都拿著不同的法寶。雖然經過多年的風蝕,但是大致模樣還是看得清,然而經過專業人員的修復后,千手觀音殿變得金碧輝煌,看起來十分宏偉。令人不得不贊嘆人類巧奪天工的手藝。
這次社會實踐活動,雖然時間短暫,但是大足石刻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讓我看見了人類的聰明才智,也讓我懂得了更多知識、使我受益匪淺,它還讓我學會了許多道理,使我受益一生。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征文600字(篇4)
楊絳說:“我們不斷地發明,不斷地實驗,我們由原始人的烹調漸漸開化,走入文明時代。”沒錯,科技發展,時代變遷,人類的文明愈來愈昌盛,但精神的文明愈來愈萎縮,究其根本,還是文化的缺失。
央視名嘴白巖松曾經有這么一段評價:“中國很難出一個牛頓,因為即使蘋果砸到了我們頭上,也不會有人停下腳步去思考。”是啊,當今社會人們沉醉于紙醉金迷的喧囂,而拋棄了文化的修養與沉淀,他們的靈魂正是因為缺少文化的滋潤而變得干澀、浮躁,自然也就不會有去思考的時間和想法。所以傳承中華文化,至關重要。
中華上下五千年,花鳥魚蟲、節日歡樂都凝聚在一件件古物上。你是否記得那天青色的煙雨,那江南秀麗的水天一色,那色白花青的錦鯉,唯有那青花瓷能承擔起這一切。于靈氣中出生,在烈火中鍛造,吟誦著歲月的詩歌,它是中華文化的凝結與見證。
王朝、傳奇將相終究逃不了一抔黃土的歸宿,唯有名篇不朽。翻開厚重的古典書籍,我們看到的是老子用了五千個字寫出的《道德經》,句句短小,卻又飽含真理,孔子與弟子言行在《論語》的二十篇中淋漓盡致地體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短短八個字,體現出的卻是何等的重要。打開《三國演義》,是劉,關,張三人"不在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義氣;翻開《紅樓夢》,是林黛玉“紅藕香斷有誰憐"的惆悵;翻開《西游記》是孫悟空的神通廣大,唐僧的執著;"以史為鏡,可以明得失。"司馬遷用《史記》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平臺。翻開唐詩,是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懷念,是李白"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的豪放,是杜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憂國憂民。字字珠璣,文化之風躍然紙上。
還記得《舌尖上的中國》上那些動人味蕾的美食,但我更欣賞其中一群平凡的人——麥客。這個職業就是割麥子,但他們也是不平凡的。因為他們是文化的傳承人。他們傳承的是一種精神,正如他們自己所說:“這個工作,累,效率也不高,畢竟是人收割,相比之下。機器的確快很多。但是我們熱愛這個工作,熱愛這片土地,熱愛這種文化。它已經難舍難分。我們所期待的的不是收入有多高,而是能將這份文化傳承下去,僅此而已。”簡單的話,樸實的語言,卻凝結了文化的精神。
我們頭頂著中華的天空,腳踩著中原的大地,呼吸著華夏森林的空氣,我們就應該傳承這一份文化,這一份輝煌的燦爛。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征文600字(篇5)
華夏五千年的文化代代相傳,展現了中華民族的泱泱國風。沒有傳統的延續,便沒有如今的燦爛文化之光,而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的核心與靈魂,所以我們華夏兒女要傳承中華文化,弘揚傳統美德。
文化是民族的根,對于文化,漢字是它的根。書法是我國的傳統文化的精粹,被譽為:無言的詩,無行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書法的筆墨古韻流香,它伴隨著中華文明的發展而發展。中國人對書法的審美其實是長在骨子里,溶在血液中的。字如其人,相由心生,所以書法已經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經典,對中國人的國民性格、審美情趣產生了恒久而深刻的影響。中華傳統文化之根——書法。
“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可百善孝為先,“孝道”文化在我國源遠流長,尊老敬老之風淳厚而深遠。古人云:“孝道,德之本。”孔子也說:“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這些都是說,孝是一切社會道德的根本、做人的根本。千百年來,孝深深地融入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流淌不息,永不停歇。“孝德”這股文脈給中華民族注入生命活力。孝深深地扎根于中華民族的文化土壤里,根深蒂固,成為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力量。中華傳統文化之根——孝。
書法乃中華藝術文化之魂,孝乃中華道德文化之根。
我們要守住中華傳統文化的根,留住中華傳統文化的魂。沒有根就不會長出參天大樹,沒有文化的根就不會有社會的文明。它是中華民族的根,是中華文明的根,也是世界文化的根。只有當我國觀察人類文化的進展時,就能用人文精神來教化天下。“亂以尚武平天下,治以修文化人心”,所以我們在傳承文化與弘揚美德的同時,也應觀乎人文,方以化成天下。
是什么支撐著我們強大的祖國能在五千年的歲月里熠熠生輝?我想,應該是中華民族傳承了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文化的根深深地扎進土里,深深地烙印在每個炎黃子孫的心里,因為這是我們的信仰,是我們心底涌動的力量。中華傳統美德為我們的靈魂注入人文精神,使我們的國家向著世界的文化之巔邁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為每個華人注入到心靈。
在當今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里,也許,我們還在平凡的窗口上舞動青春;也許,我們還在題海戰術里挑戰困苦;也許,我們還在一堆堆文字材料中敲打歲月……但莫忘初心,觀乎人文,化成天下。我們要秉持傳承中華文化的信念,攜手弘揚中華傳統美德,譜寫歷史新篇!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征文600字(篇6)
中國,一個以五千年文明為積淀,以百余年磨難為基礎,以五十余年的發展為基石,多少榮辱悲歡,多少興衰成敗,成就了中國這只浴火重生的鳳凰!
小時候,每當大年三十晚,村里便鼓聲四起,霎時間村當街便擠滿了人,有敲鑼打鼓的,有扭秧歌的,有踩高蹺的,有玩龍的,好不熱鬧。小孩子穿著棉襖在街上你追我趕的,不時地放著炮,老人們聚成一堆兒聊天,年輕小伙兒,俊俏姑娘則在給人們表演節目。
而清明節,人們總會把嫩綠的柳枝插在門上;端午時,奶奶總會給我們系五線繩,包粽子……到了中秋節呢,我們一家老小坐在院子里,舉頭望明月,低頭吃月餅,真是人間一大樂事。
可現在呢,“洋節”來襲,西方的情人節代替了我們的七夕節。洋節風靡而傳統節日卻逐漸被人們淡忘,身為一名中國人,你難道不應為此做些什么嗎?
現在,每當過年時人們總是出去大吃一頓,然后守在電視機旁看春晚,有許多人在嘆氣,說:“怎么一點年兒都沒有?”孰不知扭秧歌,敲大鼓等這些文化習俗正在揮手向我們告別。
清明節人們哪還會在自家門前插一枝嫩柳呢?端午節,還有誰會安分地在家包粽子?中秋夜圓之夜,又有誰會和家人們愜意地坐在院子里手拿月餅,舉頭賞月呢?
中國的傳統文化慢慢被人所淡忘,傳統佳節在社會中日益冷清,這些現象怎能不令人擔憂,不引起社會的重視呢?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無形的財富,傳統佳節蘊含著中華傳統文化因子,這是我們民族的優秀勞動成果和智慧的結晶。
陽光照透每一顆塵埃,耳邊卻傳來了來自千年前的呼喚。是誰在吟誦:床前明月光的故鄉情;不破樓蘭終不還的豪情壯志;腸斷白瀕洲的思念之情;蝶戀花的愛慕之情。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國人民崇高價值追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支撐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薪火相傳。在當今時代,優秀的傳統文化,經過現代科技的陶冶和兼容,具有了新的創造活力,它蘊含著現代科技的新成果,又指導著現代科技條件下的民族文化。不斷創新和發展,永葆生機和活力。
作為一名中學生,我倡議大家為弘揚傳統文化而貢獻一份微薄之力。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屬于這個民族,它更屬于這個世界。我們要盡全力把我們的傳統佳節推廣到世界上,讓世界變得更加炫彩多姿。保衛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你還等什么?快行動吧!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征文600字(篇7)
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我們身為中國人不僅應該學習優秀文化,還要傳承傳統美德。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古埃及,被羅馬帝國所占領,其文化也被阿拉伯文化所代替;古代印度,基本民族歷史的文字記載早已喪失殆盡;古巴比倫,也早已被波斯帝國所消滅,其文化也被迫中斷。人類文明的四大發源地,有三個都分別衰落了,或者分裂成許多國家,唯獨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的發展經久不衰,至今仍然屹立于世界的東方,這是什么原因?原因方方面面,但其中有一個重要的根由,就是中國不僅有著共同祖先遺傳下來的血統,而且有著共同的優秀文化和美德傳統。就是這些血統與傳統,培育、造就了我們世世代代的炎黃子孫,使得中華民族的文化與美德代代相傳。
我國是有幾千年文明歷史的古國,吃苦耐勞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勞動創造了世界,勞動創造了人類。古往今來,涌現出多少勤勞向上的名人,成為世人學習的楷模。
但據調查,現在的中小學生,愛勞動、有較好勞動習慣的約占1/3,另外的2/3是不愛勞動或不太愛勞動的。有些孩子,懶得疊被子,懶得洗襪子、洗衣服,懶得收拾書包、收拾書桌,甚至于懶得洗臉、洗腳,連喝水也懶得自己倒。
事實上,家長并不太重視對孩子從小培養熱愛勞動的品質。 現在,我國幾千萬個獨生子女家庭中,有不少家庭把獨生子女視為“小皇帝”,凡事都圍著獨生子女轉。現在的青少年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處于優越的生活環境,祖輩父輩們過多的溺愛、寵愛和放縱,使得獨生子女們從小養成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不良習慣,產生了父母寵愛自己是天經地義的錯誤思想。而一些學校只顧傳授知識和能力,卻嚴重地忽視了對學生進行民族精神與民族道德素質的培養。結果,成績上去了,道德下來了。一些青少年思想品質開始出現問題,見利忘義、騙財害人,不講人格、自私自利、損害公德、不講孝敬的現象時有發生。要扼制和消除這些社會的非文明、非道德現象,必須進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而傳統美德的教育除了家庭、學校的教導以外,更需要整個社會的配合。
無論是什么中華文化,我們都應該傳承下去,從現在開始,"讀圣賢書,立君子品,做有德人。“要行得正,坐得端。”要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無私奉獻境界。努力學習中華文化,傳承傳統美德。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征文600字(篇8)
在眾多燦爛文化不斷被埋沒時,唯有中華文明經久不衰,薪火相傳,其中重大原因就是中華文化獨具的魅力,中華民族精神的延續,中華兒女的傳承……
古色古香之四合院 建筑,被稱為凝固的藝術,我國古建筑為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在我國各種特色古建筑中,四合院實屬為我國傳統文化的象征,是為數不多的古建筑中傳承下來的代表,作為古建筑文化財富的四合院,刻畫著栩栩如生的壁畫,展現著別具匠心的設計,凝聚著古代人民的智慧,承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傳承著工匠艱苦奮斗的精神。它,是我們中華民族生命力的生動體現,是中華兒女的共同財富,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更應注重對古建筑的保護,繼續發揚和傳承其燦爛與輝煌。
余音繞梁之京劇
我國戲曲種類繁多,其中京劇就是最具代表之一。京劇,有“國劇”之稱,分生旦凈丑四個行當,從書中閱讀到,京劇的臉譜勾繪是以生活為依據,也是生活的概括和濃縮。作為我國四大國粹之一的京劇,以其獨特的魅力享譽世界,傳承至今。在觀看京劇表演時,我們總會為京劇演員的“變臉”而歡呼感嘆,并為之驕傲,正是有了京劇演員的辛勤訓練與持之以恒的信念才使京劇一代又一代地傳承。對于京劇,我們要繼續予以繼承與發揚,使更多人欣賞其京腔京調,驚嘆其細膩灑脫,沉醉于其圓潤唱腔。
其味無窮之粵菜
民以食為天,眾所周知,我國八大菜系各具特色。其中粵菜又為四大傳統菜系之一,說到粵菜,不得不提的是粵式早茶,其是粵菜的重要組成部分。點心,考驗點心師傅的日日勤練的技藝與精益求精的精神。品上幾口沁人心脾的茶,點上一桌讓人垂涎欲滴的點心,甚是愜意。對于飲早茶的習俗已經深深融入我們的生活,我相信這種習慣也會一直傳承下去。作為一種飲食文化,粵菜不斷推陳出新,這是對習俗文化的很好傳承。
惟妙惟肖之剪紙
剪紙,是我國民間傳統裝飾藝術之一,也是我國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體現生活,展現生活,到了春節,剪紙就變成窗花,成為從古流傳至今的藝術,這也是一代代大師秉承著工匠精神所鑄造的成果。剪紙,是一種美的藝術,一種美的文化,一種美的享受。
我國文化有著博大精深與源遠流長的特點,有了博大的中華文化再加之匠人的堅持,通過時間的考驗就成就了一脈相承且獨具魅力的中華文化,我們不僅要傳承文化,更要傳承匠人精神,使中華文化永存世界,讓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征文600字(篇9)
在我的家鄉——日照,有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如農民畫、黑陶、書法、炒茶工藝、剪紙等等,她們個個都是民間藝術的瑰寶。今天我給大家介紹一種我家鄉的傳統文化,它名叫“根雕藝術”,現在我就給大大說說吧。
根雕藝術是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之一,它是以樹木、竹子的根樁為原料,雕刻人物、動物等形象,又稱根藝或樹根造型。
根雕藝術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漢代出土的畫像和壁畫中,就有根藝作品了,到了唐朝,根雕藝術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在我的家鄉——山東日照莒縣的浮來山上,有個根雕藝術館,號稱“天下第一根”。里面收藏著許多的根雕藝術品,有“中國地圖”、“雙龍戲珠”、“十二生肖”、 “雄鷹展翅”、“李白醉酒”、“南海觀音”、“金雞啼鳴” 、“老壽星”……。其中,大廳正面的“中國地圖”是由一整塊龍眼的樹根雕刻而成,天然形成了我國西高東低的自然地理風貌,在上面你能看到高聳的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地勢平坦的三大平原,長江、黃河盡收眼底,我甚至還能找到我的家鄉日照所在的山東半島那個小駱駝頭。還有一件巨型的作品叫《猴山》,正面雕刻了72只形態各異的小猴子,有的在樹上摘桃子,有的在水中撈月亮,還有的坐在媽媽懷里,讓媽媽捉虱子。所有的作品都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讓人看了流連忘返。
我家鄉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這是歷經我們祖先幾千年文化的積累和沉淀,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我們一定要把優秀的傳統文化繼承和發揚下去。
我愛我美麗的家鄉,我愛我家鄉優秀的傳統文化。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征文600字(篇10)
早上十點多,我們第七飛龍假日小分隊聚集在許可欣家,進行小隊活動。
今天,我們難得六人全部到齊,大伙兒窺視著廚房,等一切準備就緒,就開始進行今天的主要活動之一——包餃子。
在這之前,我們還帶了彩紙、剪刀,進行第一項今天要做的年俗活動——剪窗花。
嚓嚓嚓,我的紙上出現了一個歪七扭八的圓形;唰唰唰,張天樂的紙上誕生了一個詭異的等腰三角形;咔咔咔,留澄盈的紙上產生了一些愛心……就這樣,許多顏色不同,形狀各異的窗花誕生了。
終于可以開始包餃子啦!一切準備就緒,陷、面粉等一應俱全,獨獨少了餃子皮。原來,今天我們不光要親手包餃子,連皮都要自己來搟呢!
因為每個人搟自己的餃子皮、加上包會很慢,所以,我和許可欣外公搟餃子皮,其他人包餃子。
知道為什么要兩個人來搟皮嗎?不僅僅是因為許可欣外公搟得快、搟得圓圓的`,厚度適中,我搟得慢、搟得十分不規則,厚度不均勻,還是因為有兩塊板,袁立瑤、張天樂、許可欣用一塊(每塊板可以放餃子,以及“待包中”的餃子),留澄盈、施潤共用一塊板,一個人自然忙不過來。
一開始,我搟得跟上面說的一樣,十分難看,許可欣外公看不下去了,就教我:搟餃子皮的時候,左手輕輕握住小圓餅的上方邊緣,右手放在搟面杖上,搟好下面一邊,左手轉一下,再搟一下,左手再轉一下,右手再搟一下……一張漂亮的餃子皮就完工啦!
其他人也包了很多餃子,形狀不同,大小也不相同,其中,張天樂包的最有創意,看上去像一個圓球,裝在一個菜籃子里,擠得滿滿的,煞是有趣。
勞動了大半天,“報酬”終于端上了桌子,我們大吃特吃,吃得肚皮圓溜溜的,不亦樂乎。
中國的傳統文化還有很多,我以后要多體驗體驗!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征文600字(篇11)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禮儀之邦,很講究生活中的禮儀,對待父母和長輩我們要孝敬、尊敬他們;對待朋友要真心相待,絕不做背地里的“小人,”背后插刀;對待需要幫助的人或別人幫助我們的時候也要注意語言文明……如今社會上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在提醒著我們要時刻約束自己,弘揚正能量,傳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
中國的傳統文化非常廣泛,不僅有思想上、精神上的,還有很多文化上的東西。就比如我們常在電視里看到的古箏、書法、兵馬俑、武術等都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如今中國的文化吸引了許多外國人的喜愛,他們也會學習中國的京劇、武術、書法等,來陶冶情操,這也側面反映出我們中國的文化已走出了國門,被更多的人關注、了解到。這是我們身為一個中國人的自豪和驕傲。
其實很多的中國傳統文化也在隨著時代不斷進步的時候消失了,很多年輕人失去了對祖先們留下來的寶藏的學習,傳統文化得不到傳承就會失去它原有的魅力,到最后損失的還是我們自己。我很喜歡中國的傳統文化,特別是在節假日的'時候顯得非常的明顯。就拿春節來說,家家戶戶的門口都會掛上中國結、窗花,門外放著鞭炮聲,走在大街上隨隨便便就能看到節日的氛圍。在休閑的時候能泡上一壺茶,靜下心來下下棋,聽一曲古箏,這生活跟文人雅士并無區別。愛上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們會發現前輩們給我們留下的財富是多么的偉大,多么的有價值。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望我們都能成為中國文化的傳播者和繼承者。把中國的傳統文化帶到世界各地。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征文600字(篇12)
家風是什么?家風就是一個家庭的風氣,風格與風尚。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風、家訓,我家也不例外。今天我就跟大家講講我家家風中其中的一條——孝。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啟蒙老師”。在我還沒上幼兒園的時候,爸媽就教我讀《三字經》和《弟子規》,因此,我很早就明白:“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那時候起,每當爸媽叫我掃地、收衣服、遞東西,我都立刻行動,從不拖延或偷懶;當爸媽教導我的時候,我都洗耳恭聽;當我做錯了事,爸媽批評我時,我都虛心接受,從不頂嘴,不讓他們傷心。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記得小時候的一個傍晚,全家人準備吃飯,爺爺還在門前的菜地澆菜,我和弟弟去叫了好幾次,爺爺總是叫我們先吃,別等他。半個小時后,爺爺回來看到家人們都沒吃,一下子愣住了,驚訝地說道:“不是讓你們先吃嗎?”我用稚嫩的聲音回答道:“爸爸媽媽說過,家人沒到齊,不能動筷。”爺爺笑著摸摸我的頭說:“我的大孫子真棒!”此時,全家人都向我投來贊許的目光。雖然現在我們和爺爺奶奶是分開住的',但是只要一有時間,爸媽就會帶著我和弟弟回去看爺爺奶奶。媽媽會給二老買菜、買水果和生活用品,給他們煮飯、打掃衛生,奶奶逢人就夸媽媽是個孝順的懂事的好兒媳。我和弟弟會陪著爺爺下棋,逗爺爺開心。而爸爸則陪爺爺拉家常,噓寒問暖。
孝敬長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要把這優秀的傳統發揚光大。“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只要每個家庭都樹立良好的家風,就會有良好的國風,有了良好的國風,我們才能承載起歷史賦予的使命,逐夢前行,圓夢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