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班的科學公開課教案設計
有效的活動,應該是一個讓幼兒主動探索、發現、積累的過程,而科學小實驗要能很好地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這次小編給大家整理了托班的科學公開課教案設計,供大家閱讀參考,希望大家喜歡。
托班的科學公開課教案設計1
什么是靜電
目標:
1.認識靜電這個自然現象。
2.親身操作利用"靜電"釣起小魚。
3.感知科學探索活動帶來的快樂。
活動準備:
1.筆2.餐巾紙的小魚3.池塘掛圖活動過程:
一、情景導入--"小貓釣魚"
1."謎語"導入:
師: 苗苗三班的小朋友們,你們知道這個是什么小動物嗎?
(八字胡,往上翹,說起話來喵喵叫)
幼:小貓咪師:對,就是小貓咪。那小貓咪喜歡吃什么呢?
師:就是小魚,那我們今天就去釣魚吧!
2.提出矛盾點師:哎呀,粗心的小貓咪只帶來了釣魚竿卻沒有帶來釣魚線,小朋友們你們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幫助小貓咪。
幼兒:
二、 教師展示"靜電"實驗
1.展示靜電現象師:小靜老師,今天要用一個神奇的方法來釣魚哦。
(摩擦筆桿,去吸池塘里面的小魚)
師:我一邊做你們一邊和我說"霹靂啪哩轟""霹靂啪哩轟"
師:你們看!小魚釣上來了!
師:你們想不想試試看?
2.教師介紹靜電師:你們知道為什么我們的小魚桿可以釣魚呢?
幼:自行發言師:這個就是靜電寶寶的威力!當我們用筆擦擦我們的頭皮時,由于摩擦(邊說邊做動作)靜電寶寶就會出現
三、 幼兒親手操作,教師指導
1.請幼兒親身試驗這個現象。
2.教師觀察總結幼兒操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師:我們請剛才成功的小朋友來試試看師:那么沒有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
三、 拓展靜電的相關知識
1.教師進一步介紹靜電這個現象而且,靜電寶寶經常會在秋冬天的時候出現。你們注意過他們嗎?
穿衣服的時候聽到噼啪的聲響;
拉手的時候會突然電一下;
梳頭發的時候梳著梳著就會頭發飛起來。
這些現象的原因都是因為靜電寶寶,皮膚與衣服之間以及衣服與衣服之間互相摩擦,便會產生靜電寶寶。
二、延伸活動:防靜電
拓展環節--防止靜電寶寶出門前去洗個手,或者先把手放墻上抹一下去除靜電。
科學區角:可以講課上的道具放到區角,讓幼兒可以在課下時候再次進行操作。指導幼兒重點關注不同紙張的區別會對靜電產生造成的影響。
托班的科學公開課教案設計2
活動目標
1、進一步認識貓的外形特征,并了解貓的生活習性。
2、喜歡說兒歌,理解兒歌內容。
3、愿意復述和表演兒歌的內容。
活動準備
1、不同款式的貓糧。
2、有關貓的圖書或影片。
3、有貓叫聲的音樂。
活動過程
一、請家中養了貓的幼兒介紹貓的生活習性
1、貓吃什么食物?(教師可向幼兒出示貓糧。)
2、它最喜歡做什么?
3、它怎樣去廁所?
4、它怎樣清潔身體?
5、你和家人會怎樣照顧它?
6、它生病時怎么辦?
二、與幼兒一起欣賞有關貓的圖書或影
1、引導幼兒觀察貓的動作及外形特征。
2、強調貓腳有肉墊,因此在跳動時不會發出聲音。
三、播放有貓叫聲的音樂
讓幼兒想象自己是一只小貓,模仿貓叫、洗臉和清潔身體等動作。
四、學《小花貓洗澡》兒歌
小花貓洗澡小花貓,愛干凈,洗洗臉,洗洗腳,不用水,真方便,洗干凈,去睡覺。
五、請幼兒想象自己是小花貓,邊做動作邊說兒歌。
活動評價
能說出貓的外形特征和主要生活習性。
能模仿貓的叫聲和形態。
能說兒歌《小花貓洗澡》。
托班的科學公開課教案設計3
蔬菜寶寶
活動目標
1、愿意跟著教師一起看看蔬菜,講講蔬菜的名稱。
2、感受蔬菜娃娃可愛的造型,增強對蔬菜的好感。
活動準備
1、蔬菜畫—我的媽媽
2、卷心菜、土豆、辣椒、芋艿、西紅柿若干,放在一個大籮筐里;
5個蔬菜標記貼在椅背上;小籮筐5個;
教學過程
一、蔬菜寶寶好
1、教師:今天來了許多蔬菜寶寶,看看是誰來了?
(1)出示卷心菜
這是誰呀?
引導孩子說說卷心菜的名稱、顏龜、形狀,并向卷心菜問好。
(2)出示土豆
這是誰呀?
引導孩子說說土豆的名稱、顏色、形狀,并向土豆問好。
(3)出示辣椒、西紅柿,方法同上。
2、教師:今天蔬菜寶寶要來跟我們做游戲,我們歡迎它們吧!
二、蔬菜寶寶放這里
1、教師:蔬菜寶寶說它們擠在一起很不舒服,請小朋友幫幫忙把它們分開放。
2、出示5種蔬菜的標記和小筐,引導幼兒按標記分放蔬菜。
3、幼兒將蔬菜按標記分放
教師和幼兒一起檢查有沒有放錯,并以蔬菜寶寶的口吻表示感謝。
三、蔬菜娃娃真可愛
1、教師:蔬菜太可愛了,我們要把這么多蔬菜變成一個可愛的蔬菜娃娃吧。
2、教師和幼兒一起討論怎樣將蔬菜變成蔬菜娃娃。
(1)蔬菜娃娃的頭發可以用--卷心菜。
(2)蔬菜娃娃的臉可以--用連接的方法擺放。
(3)蔬菜娃娃的嘴巴紅紅的—西紅柿
(4)看看蔬菜娃娃還缺什么?
耳朵、鼻子—土豆。
3、教師:蔬菜娃娃做好嘍,蔬菜娃娃瞇瞇笑,蔬菜娃娃真可愛。
四、觀察蔬菜畫—我的媽媽
托班的科學公開課教案設計4
會唱歌的瓶寶寶
活動目標:
1、樂意參與感知大小的活動,學習按大小匹配瓶蓋。
2、學習揀豆子、擰瓶蓋,發展小肌肉動作。
3、喜歡聽各種聲音,積累對聲音的體驗。
活動準備:
教、學具準備
(1)動物果奶瓶、娃娃果奶瓶(大、小兩種)數量與幼兒人數相等。
(2)各種飲料瓶數量與幼兒人數相等。
(3)豆類、塑料小魚、木珠、硬幣等。
活動過程:
1、幼兒嘗試匹配瓶蓋。
(1)引導幼兒向客人老師問好。(客人老師好)
師:今天瓶寶寶來和我們做游戲了,咦,瓶寶寶的帽子到哪兒去了?我們來幫它們找一找,找到以后給它戴上去。
(2)幼兒嘗試蓋瓶蓋,教師巡回觀察指導(你這個帽子合適嗎?你覺得怎樣?再換一個試試)
請兩位幼兒上來。
師:他們倆的瓶寶寶有什么不一樣啊?(大小不一樣,一個大、一個小)
大瓶寶寶應該戴什么帽子?(大帽子)小瓶寶寶應該戴什么帽子?(小帽子)
師:瓶寶寶都找到帽子了,瓶寶寶說謝謝你們,讓我們來抱抱瓶寶寶,親親它,讓它們躺在你的腿上睡會兒覺。
2、裝物品,搖一搖,感知聲音。
(1)師:聽,我的瓶寶寶開始唱歌了,你們的會唱嗎?(教師搖裝有豆子的瓶子)我的瓶寶寶為什么會唱歌呢?
師:讓我們來看一看,擰擰,擰開來。
師:哦,你們看,是什么呀?(豆子)原來瓶寶寶吃了豆子呀。
教師喂豆子:“瓶寶寶,吃豆子,一口一口吃豆子。”
(2)幼兒操作,教師巡回觀察指導。
請你們也來喂瓶寶寶吃豆子,讓瓶寶寶唱歌吧。
師:讓我們一邊喂一邊說:“瓶寶寶,吃豆子,一口一口吃豆子。”
師:你們的瓶寶寶吃飽了嗎?讓我們把帽子戴上,擰擰,擰擰緊。
3、教師唱《大雨小雨》,引導幼兒感知聲音的大小。
(1)師:我的瓶寶寶吃飽了,它要唱歌了,大聲地唱;瓶寶寶累了,它要小聲地唱。(再反復一次)請幼兒一起搖。
(2)教師唱《大雨小雨》
師:瓶寶寶還會聽著音樂唱呢。教師邊唱邊搖:下大雨啦,下大雨啦,嘩啦嘩啦;下小雨啦,下小雨啦,淅瀝淅瀝。
師:讓我們一起來試一試,讓瓶寶寶們跟著音樂唱歌,教師唱大雨時(幼兒用力搖);
教師唱小雨時(幼兒輕輕搖)。
小結:瓶寶寶謝謝你們,讓它們唱出了好聽的歌。現在我們都知道了用力地搖,瓶寶寶唱出來的聲音就大;輕輕地搖唱出來的聲音就小。
師:請把瓶寶寶送回家,讓它休息休息。
4、引導幼兒感知放不同的材料發出來的聲音是不一樣的。
師:有許多瓶寶寶聽到我們這里很開心,它們也趕來了,它們肚子也餓了,我們去喂它們吃東西吧!
教師指導幼兒先幫瓶寶寶找到帽子,然后嘗試放不一樣的物品(豆子、塑料小魚、木珠、硬幣),搖搖聽聽。教師巡回觀察指導,與個別幼兒交談。
師:剛才你們都試過了,放不同的東西在瓶子里,聲音一樣嗎?(不一樣)
5、結束活動。
師:貝貝班小朋友今天真棒,讓我們帶著瓶寶寶去告訴寶寶班的小朋友,讓他們也聽一聽,好嗎?教師提醒幼兒和客人老師說再見。
活動反思:
1、這個活動的內容非常生活化、游戲化,很容易調動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教師在活動中,能針對托班幼兒喜歡動手摸索的學習特點,考慮到幼兒的小肌肉動作發展的關鍵,在活動中融合了按大小匹配、動手擰瓶蓋、對聲音的一個積累,涉及的方面較廣,幼兒不僅動腦、動手、聽覺上還得到了刺激,收益很多。
2、這次的托班的觀摩活動,讓我看到:托班游戲化活動組織給孩子帶來了不一樣的感受和體驗。希望這樣的活動經常開展,孩子受益、教師更加受益。
托班的科學公開課教案設計5
皮球變大了
【教學背景】
托班時期是孩子感知覺發展的關鍵時期,如大小知覺、方位知覺和距離知覺等。皮球具有會滾動、有彈性等“動態”特征,在幼兒園內利用皮球開展一系列活動,可以促進托班孩子的感知覺發展,積累一些物體大小、形狀、體積變化等方面的相關經驗。
【活動目標】
1.在看看、玩玩中感知皮球變大的過程。
2.樂意和同伴一起玩球,感受集體活動的快樂。
【活動準備】
大號吹塑皮球2個,打氣筒,中號彩色圖案吹塑皮球人手一個。
【活動過程】
(一)出示皮球,引起興趣
1.教師出示癟的皮球,吸引孩子的注意。
導入語:今天老師帶來一個好玩的東西,猜猜這個扁扁的東西是什么?
2.重點提問:扁扁的皮球不能玩,大大的皮球才好玩,怎樣讓它變大?
3.觀察要點:
●癟的皮球和教師的提問能否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能否激起孩子看看、摸摸、說說的興趣。(教師可鼓勵孩子主動感知:“摸摸看,這個到底是什么?”“哦,原來這是只皮球呀。”)
●孩子是否有關于癟皮球能夠變大的認知經驗。(教師可追問:“這個皮球怎么扁扁的呢?”“扁扁的皮球能玩嗎?”“怎樣讓皮球變大呢?”)
(二)做游戲“皮球變大了”,感知皮球變大的過程
1.教師演示為皮球打氣的過程,提醒孩子觀察比較打氣前后的皮球有什么不同。
2.重點提問:有什么辦法可以給皮球打氣?打完氣的皮球變成了什么樣?
3.使用不同的方法再次給皮球打氣,進一步感知皮球變大的特性。(鼓勵孩子一起做吹氣或打氣的動作,或模仿打氣的聲音。)
4.孩子扮演小皮球,和教師一起做游戲“皮球變大了”。引導語:寶寶來做大皮球,老師來做大皮球的好朋友打氣筒,我們玩皮球打氣的游戲。
5.觀察要點:孩子能否用語言和動作模仿皮球從小變大的過程。(教師可反復念兒歌“皮球打打氣,皮球皮球變大了”,鼓勵孩子跟念兒歌。此外,教師還可啟發孩子蹲下團身模仿癟皮球的樣子,然后慢慢站立起身,雙手抱圓做變大的動作。)
(三)玩皮球,感受和教師、同伴一起活動的快樂
1.孩子人手一個中號吹塑皮球,嘗試玩球。
2.教師鼓勵孩子互相模仿,用多種方法玩皮球(滾、踢、扔等)。
3.觀察要點:
●孩子能否拿著皮球自己玩起來,在玩球過程中情緒是否愉悅。
●孩子玩球時的動作是否協調。
活動建議:
第一,本次活動可分多次進行,初次活動可在室內進行,減少周邊環境對孩子的干擾,最后玩皮球的環節時間不宜太長。隨后該活動可安排在室外開展,增加玩皮球的時間。
第二,在引導孩子觀察皮球變大的過程中,要吸引孩子參與到活動中來,可以利用一些動作、象聲詞幫助孩子加深體驗,如鼓勵孩子模仿打氣的動作,模擬吹氣的聲音等,并從動作表達逐步轉到用簡單的語言進行表達。
第三,該活動可反復開展,可根據孩子的活動興趣和需要逐步推進。如適應階段側重孩子感知皮球充氣前后的顯著變化,并滿足孩子自由玩球的需要,以穩定情緒為主;在發展期側重于對球的一些特性(如大小、顏色)等進一步感知,動作上鼓勵孩子對踢、推、滾、拋接等動作的練習;在銜接期可進一步鼓勵孩子感受不同材質的球之間的特征(如軟硬、透明、光滑、毛糙等),積累相關經驗,動作上可進一步鍛煉孩子手部肌肉的力量,培養孩子動作的靈活性、協調性。當孩子玩球技能熟練后,可鼓勵孩子嘗試拍球的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