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幼兒小班教案
端午節幼兒小班教案如何寫?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代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各個方面,蘊含著深刻而豐富的文化內涵。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端午節幼兒小班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端午節幼兒小班教案【篇1】
活動目標:
一、欣賞端午節傳說中有關屈原的故事,知道屈原是我國古代的愛國詩人。
二、能認真傾聽老師和同伴的講述,樂于在集體中交流自己對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活動準備:有關屈原的故事的圖片。
活動過程:
一、觀看圖片,傾聽屈原的故事,了解端午節的來歷。
指導語:你們知道端午節為什么要吃粽子嗎?
二、理解故事內容,激發對愛國詩人屈原的敬佩之情。
指導語:
①人們為什么要過端午節?為什么要紀念屈原呢?
②人們是用哪些方法來紀念屈原的?
三、拓展交流:端午節還有哪些習俗?
活動目標:
一、嘗試運用畫、撕、剪、貼等多種方式和同伴共同裝飾美麗的龍舟。
二、樂意和同伴共同協商,分工裝飾龍舟,體驗合作成功的快樂。
活動準備:賽龍舟的照片、未裝飾的龍舟、彩紙、筆、剪刀、膠水、抹布等。
活動過程:
一、觀察端午節龍舟比賽的照片,幫助幼兒回憶龍舟的外形特征,激發他們裝飾龍舟的興趣。
指導語:你看到的龍舟是什么樣的?上面有什么?
二、觀察龍舟,討論裝飾龍舟的方法,激發幼兒合作裝飾的興趣。
指導語:
①龍舟上缺少什么?怎樣才能把龍舟裝飾得漂亮呢?
②你準備裝飾龍舟的哪一部分?用什么方法?需要什么材料?
三、分組討論、分工裝飾龍舟。(觀察幼兒合作情況,并對有困難的幼兒進行指導。)
四、舉辦“美麗的龍舟展”,體驗合作成功的快樂。
端午節幼兒小班教案【篇2】
為深入挖掘民族傳統節日所蘊含的豐富教育資源,將民族精神、傳統美德教育、節氣文化和學校特色——節日文化緊密結合在一起,通過安排相關的實踐活動,加深同學們對于“端午節”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認識,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活動目的:
端午節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通過端午節來懷念偉大的民族英雄屈原——這位可歌可敬的愛國詩人。歷古以來,已經形成獨特的風俗,如:吃粽子、賽龍舟、掛香袋、系五彩繩等活動。這些活動非常適合小學生親身參與,既能鍛煉和發展學生的動手能力,又能增進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興趣,同時還能開展緬懷先輩,傳承民族精神的系列活動。
活動內容:
(一)節日環境的創設:各班級以“端午情懷”為主題更新一期軟體板報。大隊部利用周一升旗儀式時間,開展一次以“端午”為主題的國旗下講話。
(二)端午民俗活動的開展
活動一:主題班會話端午
活動對象:
---
活動安排:
1、利用端午節契機各中隊通過晨會課、班會課,講英雄屈原的故事;誦屈原的詩詞。讓隊員知道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激發學生愛國情感。
2、組織學生說說與端午相關的知識,如收看“賽龍舟”視頻,收看視頻不單純看輸贏,看熱鬧,更要讓隊員們了解到賽龍舟所體現的團隊意識、合作精神、勇于拼搏的精神。(大隊部將提供視頻參考及端午知識鏈接)
各班級根據本班實際,開展端午主題的班會課活動。如“端午時節話英雄”。
活動開展后將圖片等過程性資料上交至“德育處——每月德育活動——端午活動”文件夾中。
活動二:動手實踐過端午
1、編織五彩彩繩 感受文化內涵
一、二年級隊員開展編織五彩繩活動。
五彩線,古代也叫五彩長命縷。中國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節日清晨,各家大人會在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寓意孩子平平安安。
隊員們利用假期通過不同的編織方法,打造豐富多彩的端午五彩繩。請家長親手為孩子帶上彩繩。希望一根根精美的彩繩,為隊員們帶去健康成長的祝福,感受濃厚幸福的節日氛圍。
2、粽香溢滿雙手 愛心傳遞文化
幼兒開展包粽子活動。
幼兒利用假期跟父母或家中有經驗的長輩學習包粽子的方法。體驗傳統節日的美好,延續傳統文明的魅力。在動手體驗、品嘗自己的勞動成果之余,可以和同學們談談包粽子的感受,還可以把親手包的粽子送給送給周圍的老人、鄰居、交警叔叔、環衛工人……和大家一起品嘗,一起過端午。
活動開展后將圖片等過程性資料上交至“德育處——每月德育活動——端午活動”文件夾中。
3、巧制端午香袋 傳承傳統文化
四、五、六年級隊員開展制作香袋活動。
佩戴香袋,是端午傳統習俗之一。有清香、驅蟲、避瘟、防病的功效。隊員們可以在家長的陪伴下,小心裁、細細縫,做自己心儀的香袋。
巧制香袋送祝福,制作完成后可將自己親手做的香袋送給最親的人或最尊敬的人,說幾句暖心的話語。在享受快樂,感受親情的同時,了解了端午傳統文化,培養了動手能力,創新能力!
端午節幼兒小班教案【篇3】
一、活動目的:
以游戲的形式體現端午的風俗,弘揚民族文化,烘托節日氣氛,豐富校園文化,活躍同學們的課余生活。
二、活動時間:
六月六日
三、活動地點:
--
四、主辦單位:
--
五、活動具體安排:
(1)吃粽子大賽參賽人員以三人為一組,蒙好眼睛,待主持人宣布比賽開始后,參賽人員在原地轉五圈,然后找到自己的粽子,以最快的時間將粽子解開以最快的速度吃完,當完全吃完后舉手示意,工作人員檢查無誤后,由我們的主持人宣布比賽結束,根據用時最短選手獲勝,發放獎品、其他兩位發放紀念品。
(2)追憶歷史,端午有獎問答我們在場地周圍懸掛長繩,繩上按順序粘上有關端午節風俗,歌謠等的問答題目、同學們若知道題目答案的可將題目拿下,到對獎處回答,答對者發放獎品。
(3)夾彈珠游戲每組2名參賽者,各1雙筷子,1個水杯、工作人員宣布開始后,計時1分鐘,選手開始夾彈珠,時間到,工作人員宣布結束并檢查各杯中彈珠數目,數目多者獲勝,發放獎品。
(4)鏢王爭霸端午有射箭的風俗、由于條件限制,我們以飛鏢代替射箭、射鏢距離為2米,以超過3鏢總數超過18環者為勝。
(5)觀看與端午有關的電影此項活動由電影協會主辦,首先我們在網上下載有關端午習俗的電影,如劃龍舟和各地在端午節的習俗,讓大家增長見識,最后播放有關紀念屈原的電影,活動在電影中結束。(6月3日晚開始,放假期間每晚播出)
六、經費預算:
橫幅:30元飛鏢盤:40元(買兩個)紀念品:200元粽子:50元共計:320元
端午節幼兒小班教案【篇4】
設計意圖: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過端午節是我國兩千多年來的習慣,為了讓幼兒更好地了解端午節,感受端午節豐富的文化內涵,激發初步的愛國主義情感,豐富生活經驗,今年端午節我們即將開展“粽子飄香”的活動,讓小朋友們在活動中進一步了解中國傳統節日的習俗,用心去體驗我國的傳統節日中蘊涵的意義。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初步了解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并了解端午節的風俗和來歷。
2、引導幼兒學習簡單地包粽子(折紙),并進行線描裝飾。
3、培養幼兒創新意識及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粽子飄香》、《屈原的故事》的欣賞課件,長條狀的紙條與幼兒人數相等,彩帶、油性筆等。
活動過程:
一、引出話題。
師:小朋友,明天我們因為什么節日放假呢?(端午節)那你們知道端午節嗎?誰能告訴我端午節是什么時候?在這一天,我們會吃什么?(粽子)今天老師也為小朋友帶來了很多的粽子,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吧!
小結:粽子的形狀真有趣!有三角形的、有四角形的、有長條形的等等,并且有多種口味的,有肉粽、有豆沙粽、有紅棗粽等等。
二、故事欣賞。
師:那你們知道端午節這一天為什么要吃粽子呢?讓我們一起來聽一段故事,聽完你就知道為什么了。
1、幼兒欣賞故事內容。
2、提問。
①吃粽子是為了紀念誰?
②端午節這一天除了吃粽子,還有哪些活動啊?(飲雄黃酒、賽龍舟、佩香囊、戴五彩線等等)
三、教師示范講解:
師:為了表示我們對屈原敬佩與緬懷之情,讓我們也一起來學包粽子好不好?
——教師示范講解:
1、先將紙條一端折成一個三角形;
2、順著三角形的一邊正反來回折,將整張紙條折成連續的多個三角形;
3、打開三角形;
4、在紙條的起端,順著折縫攏成一個立體的形狀,似錐形;
5、順著紙條上的縫往上卷繞,將紙條末端插入縫中;
6、用油性筆進行線描裝飾;
7、用彩帶捆綁裝飾。
四、幼兒制作粽子,教師巡回指導。
端午節幼兒小班教案【篇5】
活動說明: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十分盛行的一個節日。據說,屈原投汨羅江后,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尸體,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后來慢慢就有了端午“賽龍舟”的習俗;百姓們又怕江河里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尸體,后來就成了端午“吃粽子”的習俗。
而在文化逐漸多元、信息日益豐富的今天,為什么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豐富節目文化的十億人口的泱泱大國,孩子們所熟知并熱衷的卻是“洋節日”“洋風俗”?很多人對于節日的概念已經淡化,尤其對身處激烈社會競爭中的年輕家長而言,對傳統節目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應重視我們的節日,抓住一切教育契機,來弘揚我們的文化!
因此,設計了這節活動:《端午賽龍舟》,通過活動,讓幼兒了解端午的傳說和慶祝意義,促進幼兒各方面的發展。
活動目標:
1、能通過觀察,探索拼搭組裝龍舟木片。
2、能運用各種造型、圖案裝飾龍舟。
3、初步感知端午節的民俗文化。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
請家長協助幼兒收集端午節的相關資料
2、教具準備:
大教具,端午視頻,教師自制成品
3、材料準備:
龍舟木片套件,紙黏土,活動眼珠,酒精膠
活動過程:
一、欣賞端午視頻,了解端午節的風俗
二、引導幼兒欣賞龍舟,了解龍舟的由來,引導幼兒自主探索組裝
1、欣賞龍舟,了解賽龍舟的由來
2、引導幼兒自主探索學習拼裝龍舟
三、討論裝飾龍舟的方法
四、幼兒動手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1、交代操作要領
2、幼兒動手操作
五、幼兒展示作品,講訴經驗
分析與反思:
在活動中幼兒能通過欣賞,討論,探索出龍舟的拼裝方式,這個過程是對幼兒能力的一個提升;在裝飾龍舟的過程中,讓幼兒了解裝飾龍舟方法的多樣性,分工合作,體驗合作的樂趣;在最后的講述評價環節中,幼兒通過對同伴作品的欣賞和討論,一方面滿足了幼兒的自豪感,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幼兒汲取同伴的創作經驗,豐富他們對已有技能的運用能力。
陳鶴琴先生所倡導的“凡是兒童自己能做的,應當讓幼兒自己做,凡是兒童自己想的,應當讓他們想”這一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在活動中,凡是幼兒能做的事情我都讓孩子自己做,如:讓幼兒自主探索進行組裝,讓幼兒大膽裝飾,大膽創作,體驗了成功的樂趣,合作的樂趣,在積極投入,全身心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其想象力,創造力,動手能力都得到充分的發揮。
開展傳統節目的教育活動,能讓幼兒了解我國傳統節日的由來,節日的民間風俗習慣及其象征意義,感受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的內涵,感受本民族自強不息,勇于拼搏的精神,不僅是弘揚傳統節日文化,保持民族本色,增強民族凝聚力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是對幼兒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最佳形式。
端午節幼兒小班教案【篇6】
活動目標:
1.知道端午節的日期以及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2.了解端午節的來歷,指導一些特殊的端午節物品,萌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對屈原產生崇敬之情。
3.讓幼兒了解節日的由來,感受節日歡樂的氣氛,一起歡度節日。
4.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征。
5.培養幼兒敏銳的觀察能力。
活動準備:
1.掛圖30號;《小朋友的書·我愛夏天》
2.ppt,粽子;香袋;長命縷;雄黃酒;龍舟圖片。
3.建議家長事先為幼兒講述端午節的有關風俗。
活動過程:
1.了解端午節有關物品。
師:(教師出示粽子,龍舟,香袋,長命縷,雄黃酒圖片)小朋友看看圖片,你們認識這些東西嗎?他它們叫什么名字呢?
幼:粽子,龍舟(船),香袋
師:我們可以在圖片中看到粽子,有龍舟,有香袋,還有的師什么東西呢?有沒有小朋友知道的呢?
幼:水/酒
師:圖片中的東西一起復述一遍你見過這些東西嗎?在哪里見到的?
幼:見過。家里,商店里
師:現在,我們在家里,店里很容易看到這些物品,那小朋友們知道這些東西是在哪個節日里要用到的嗎?
幼:端午節
師:老師聽到好多小朋友說端午節,你們是怎么知道端午節的呢?
幼:我爸爸/我媽媽給我講的。
師:小朋友們很認真,把爸爸,媽媽告訴你們的節日記下來了。沒有錯,這些東西呢,都要在端午節用的。現在老師想請一位小朋友告訴老師,端午節是每年的什么時候?
幼:6月6日(公歷)五月初五(農歷)(給幼兒分析公歷,農歷)
師: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小朋友們知道端午節是怎么來的嗎?
幼:屈原師:有小朋友知道屈原,非常聰明,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這個節日啊,和我國以為著名的詩人有關。我們一起來看看圖片,聽聽屈原的故事(教師講故事完)師:端午節和誰有關?
幼:屈原師:小朋友們聽得都很仔細,現在人們過端午節是為了紀念誰?
幼:屈原師:小朋友們都很聰明,人們為了紀念屈原過端午節;小朋友們想想,為什么人們要紀念他啊?
幼:人好,死了,愛國家(表達了人們對屈原怎樣的感情)師:因為屈原愛自己的國家,他聽到自己國家滅亡了,心里很難受,跳進了汨羅江,小朋友們說屈原怎么樣啊?
幼:很偉大
師:屈原很偉大,當時人們聽到屈原死的消息,他們怎么做的?
幼:劃小船,拿粽子、雞蛋把雄黃酒倒進江里。
師:人們劃來小船打撈屈原的身體,為了不讓魚蝦們吃屈原的身體,把粽子、雞蛋扔進河里,把雄黃酒倒進江中,讓水里的動物罪暈,不去傷害屈原的身體。
師:人們對屈原好不好啊?
幼:好師:因為屈原愛國家,愛人民,所以人民也熱愛他。為了懷念他,以后農歷五月初五就成了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也就是端午節。所以在我們過端午節的時候呢,包粽子,賽龍舟也成了我們的習俗了。
師:現在小朋友們清楚了沒有,端午節是怎么來的啊?
幼:紀念屈原。
師:在什么時候?
幼:農歷五月初五師:我們都要干什些什么事呢?
幼:賽龍舟,包粽子
師:我們現在呢,在完整的欣賞一下這個故事,體會一下大詩人屈原的心情,和人們對他的熱愛與懷念。
課程反思
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但對中班幼兒來說,還比較陌生。設計并組織有關端午節的主題教育活動,是為了讓幼兒更好地了解端午節,感受端午節豐富的文化內涵,激發初步的愛國主義情感。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中班幼兒的認知特點具體直觀形象,本活動開始部分我讓幼兒初步感知一些中國民俗文化,出示了粽子、龍舟、香袋等,激發幼兒對民族文化的興趣和情感,使孩子有一些感性的認識。然后活動的主要部分就是以屈原的故事為主展開從而了解端午節的來歷,屈原這個人物對于幼兒來說不熟悉,更不了解這個人物,所以我結合掛圖故事引導幼兒了解屈原的故事,從而使幼兒產生對屈原的敬佩之情。但是活動中看來,孩子對于古代的國與國的概念不是很清楚,聽的有點含糊,但是對故事的大致思想還是有一定的感受,為了使活動更加有效,我還給幼兒豐富了一些其它的經驗:端午節有吃五黃、掛五端以驅毒避蟲的習俗。“五黃”指黃鱔、咸鴨蛋黃、雄黃酒、黃魚和黃瓜。端午節有特別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種形狀、多種口味的。孩子整堂活動還是比較投入的。
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世界,他會用自己獨特的心去感悟事物,形成自己獨特的心靈世界。新課程提倡個性化閱讀,“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閱讀過程中,同樣也會有自己獨特的感悟。作為教師應珍視學生的這種的感悟。教學中,引導學生體會到屈原是一個憂國憂民的愛國詩人,例,學生通過對“忠誠愛國,很有才干”,“在他的輔佐下……也得到改善”等語句的感悟,從而也使學生受到愛國的情感教育。達到情的激發,智的啟迪,美的熏陶。
端午節幼兒小班教案【篇7】
一、活動目的:
1、讓學生收集有關端午的習俗或是龍舟競技、或是誘人的香粽、或是懸于門上的艾草菖蒲等等,直觀感受端午節的熱鬧與喜慶。
2、通過這樣的主題班會,讓學生學到了很多有關端午節的知識,更是讓學生受到了一次愛國主義教育。
二、活動時間:
五月初五
三、活動地點:
八(2)
四、活動過程:
活動一:端午節的由來: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在這個盛大的節日來臨之際,為了讓學生們了解這個傳統節日的由來與習俗,利用班會課向學生們作了詳細的介紹。
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
端午節的由來有多種說法,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系起來。傳說屈原投江以后,當地人民傷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為蛟龍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后來的粽子樣。端午節的習俗主要有:吃粽子,于門上插艾草或菖蒲驅邪,系長命縷,飲雄黃酒或以之消毒,掛香囊,賽龍舟,游百病等等。
活動二:收集端午節詩歌:
在“端午節”主題班會上,積極發動學生收集有關端午節的詩歌,鼓勵學生嘗試自己創作端午節詩歌,感受屈原的民族氣節。
活動三:心系災區:
伴隨著全國抗震救災工作的不斷勝利,在一年一度端午節來臨之際,全班積極行動起來,從我做起,親手制作卡片寄托對災區同胞的深切關愛和美好祝福。
教師總結:通過今天的活動不僅使學生了解了端午節吃粽子等一些習俗,更使學生更進一步了解了中華民族的傳統和民風民俗,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培養了熱愛祖國,熱愛故鄉,熱愛人民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