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中秋節10篇
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下面給大家帶來一些關于大班教案中秋節,歡迎閱讀與借鑒,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大班教案中秋節篇1
設計意圖
時值中秋節,有的幼兒從家中帶來了月餅,一下子激發了孩子們探秘中秋節的興趣。“這是什么口味的月餅?”“我還吃過蛋黃的呢!”“中秋節得吃月餅!”于是,教師調動家長資源,搜集了很多關于中秋節的資料,并設計開展了“快樂的中秋”主題活動。
主題目標
(1)簡單地了解中秋節的來歷,接觸中國的文化傳統、習俗,并對其感興趣。
(2)了解故事內容,感受故事表現的情趣,知道月亮在任何有水的地方和透明的玻璃上都會出現的映像。
(3)知道月亮每天都有不同的變化,時圓時缺,產生愛科學、愛探索的情感。
(4)欣賞有關月亮的文學和音樂作品,感受作品的有趣和奇妙。
(5)與家長一起搜集有關中秋節風俗習慣的資料,培養收集和整理資料的能力。
環境互動
1、主題墻面環境
將以神話(如嫦娥奔月)為主題的故事連環畫作為主題墻飾背景,同時請幼兒通過繪畫與照片展示自己與月亮的故事。
2、相關區域融合
(1)圖書區:提供有關月亮的圖書和有關中秋節的古代神話故事圖書。
(2)科學區:提供關于影像的玩具和月亮變化的操作卡。
(3)美工區:月餅模型、橡皮泥、不同花紋的月餅照片。
大班教案中秋節篇2
科學活動:
認識中秋節
活動目標
1、知道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是中秋節,體驗民族節日的快樂。
2、喜歡民族節日,了解簡單的節日風俗和有關的。
3、知道吃月餅的意義,體會分享的愉快。
教案準備:
1、每一個孩子準備一塊月餅,并請家長告訴孩子月餅的品名。
2、民間《常娥奔月》
教案過程:
1、通過討論月亮的變化,讓孩子們知道農歷的八月十五是中秋節,是我們國家的民間節日。
2、介紹中秋節的來歷,讓孩子們知道中秋節有叫團圓節。
3、了解人們在中秋節的活動。
問:你是怎么過中秋節的?你喜歡過中秋節嗎?為什么?
4、觀察月餅,通過分享月餅體驗節日的快樂。
A、月餅有很多種,誰來介紹一下自己的月餅?——引導孩子們從形狀、顏色、味道來介紹。
B、月餅為什么是圓的呢?
C、老師小結。
D、分享月餅。
5、聽《常娥奔月》。
大班教案中秋節篇3
設計意圖: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是傳統的中秋佳節,作為傳統節日的中秋有其渾厚的人文底蘊,中秋蘊含著"闔家歡樂共賞月"的歡聚景象。在祖輩眼里,中秋節就是"共享天倫"的代名詞,而對于新世紀的孩童,也許他們的認識要比成人簡單的多。那個節日無非是香香甜甜的月餅而已,而對其深刻的內涵則知之甚少。曾聽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情商、智商并重,學會生活,學會做人的人,一個有激情社會交往能力的人才無愧于一個完整的人。"幼兒個性形成的關鍵期在6—7歲之間,這期間孩子的思維由形象趨于抽象,能學會思考,體會情感。中秋佳節這個涵蓋著極其強烈教育價值的節日,為我們提供了教育契機。
活動目標:
1、了解中秋節的由來及有關習俗。
2、積極參與表達與交流怎樣過中秋節。
3、體驗中秋節家人團聚的歡樂氣氛。
活動準備:
1、教具:人物、花燈、月餅、桌子、紅菱、藕、糖水芋頭等圖片,教師自制ppt,實物:芋頭、蘇式月餅。音樂《爺爺為我打月餅》。
2、經驗準備:了解有關中秋節的傳說;完成調查表。
活動過程:
(一)了解中秋節的由來,知道八月十五是中秋節。
1、了解中秋節的由來。
師:明天是什么節日呀?中秋節有個美麗的傳說叫什么?里面講了個什么故事呢?
師小結:嫦娥為了保護后羿才吃了仙丹,結果呀他們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上),只能遠遠地互相對望,互相思念。人們呀非常敬重嫦娥,為了紀念她,人們就把月亮又圓又大的那一天訂位中秋節。
2、知道八月十五是中秋節。
師:你們知道是哪一天嗎?對!是農歷八月十五(出示字卡)農歷八月十五是什么節?
(二)知道中秋節是全家團圓的日子。
1、幼兒自由參觀調查表展板,與同伴交流分享。
師:前幾天我們小朋友也都調查了中秋節想和誰過,怎么過,現在請你去和好朋友看一看、說一說吧!
2、集中交流。
師:現在請你說一說,中秋節你和誰一起過?
師:哦……中秋節你會和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一起過(出示相應的圖片,并排成圓形)一大家子圍坐在一起(將桌子圖片擺在中間)感覺怎么樣呀?
師小結:哦!原來中秋節呀是一個團圓的日子,全家人在一起團團圓圓,快快樂樂。
(三)了解中秋節的有關習俗。
1、了解本地中秋節的風俗。
(1)了解吃月餅的風俗。
師:那你們想怎樣過中秋節呢?你吃過什么月餅呢?你還知道月餅的餡是什么做的,還有什么餡的月餅呢?誰吃過和他們不一樣的月餅?……師小結:原來月餅的餡不同,那月餅的味道也(不一樣)。
師:你吃過什么味道的'月餅呢?甜甜的月餅表示什么呀?還吃過什么味道的月餅?
師小結:恩!現在呀!還有各種各樣口味的月餅呢!那月餅是什么樣子的呢?為什么月餅做成圓圓的呢?
師幼:表示一家人(團團圓圓、幸福的在一起)。
(2)了解蘇式月餅的特點。
師:我們看,這兩個月餅有什么不一樣?(出示廣式月餅與蘇式月餅的圖片)還有呀它們的名字也不一樣,這個呀叫廣式月餅,這個叫(蘇式月餅)。
師小結:很早以前呀就在我們這里有了蘇式月餅,后來慢慢流傳到了全國各地。
(3)做月餅、送月餅。
師:那月餅哪里來的呢?發的月餅和買的月餅是哪里來的呢?那我們也來跟著音樂一起做月餅好嗎?(播放《爺爺為我打月餅》音樂,邊做邊用語言提示)月餅出爐嘍,好吃的月餅送給誰呀?
師:想對爺爺奶奶說句什么祝福的話呢?
師:哦……你是個有禮貌的孩子!我們小朋友都是孝敬老人、懂禮貌的好孩子。
(4)了解吃糖水芋頭、紅菱、藕的習俗。
師:那中秋節除了吃月餅,還會吃什么呢?你們知道為什么要吃糖水芋頭嗎?糖水芋頭是什么味道的呀?(出示實物芋頭)我也帶來了一個芋頭,看看,我們平時吃的芋頭和這個芋頭有什么不一樣呢?
師小結:我們平時吃芋頭時要把外面一層黑黑的皮去掉,是希望我們今后的生活(越來越美好)。師:除了吃糖水芋頭,還會吃什么呢?為什么要吃紅菱呢?藕是什么形狀的?為什么要吃藕呢?
師小結:中秋節真是個喜慶的節日,有那么多美味的食物。
(5)了解賞月、猜燈謎活動。
師:中秋節還會干什么呢?中秋的月亮看上去怎么樣呀?還有什么活動呢?
師小結:中秋的月亮呀特別圓,特別亮,全家人團團圓圓在一起欣賞月亮,真幸福呀!中秋節還有有趣的猜燈謎活動呢!
師小結:原來中秋節會這樣過,(會吃月餅、吃紅菱、吃糖水芋頭、吃藕),晚上還會(賞月),還有有趣的(猜燈謎活動),中秋節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我們中國人非常重視它。
2、播放PPT,了解其他地方中秋節的風俗。
師:在很久很久以前,人們就過中秋節了,各個地方都有不同的習俗。我們一起來看一看,他們還會怎么過呢?(舞火龍、拜月、跳月)
(四)慶祝中秋節。
1、跳舞慶祝中秋節的到來。
師:中秋節的活動真豐富呀!明天就是中秋節了,我們也來提前慶祝中秋節,圍成圓圈一起來跳月吧!
2、圍著圓圈跳舞。
師:我們班圍成圓圈也像一個團團圓圓的大家庭,剛才我們小朋友還帶來了月餅呢,我們一起去教室品嘗月餅吧!
活動延伸:
家園共育:請家長關注幼兒的情感體驗,感受一家人團聚在一起過中秋的濃濃親情與快樂。
活動建議:
塘幼:教師情緒高漲,環節過渡自然,幼兒能說會道,目標達成度較好。
鹿幼:整個活動挖掘的知識點比較細,教師講解的也比較清楚、全面,最后它和孩子一起跳月,氣氛非常好,而且首尾呼應。如果再多點感受家人一起團聚的氛圍,效果會更好。
妙幼:《中秋家家樂》這個活動教師比較有激情,小朋友事先對中秋節的習俗進行調查之后,也很會說。教師層層深入挖掘的很細、很透徹,還結合了實物:蘇式月餅、芋頭等,讓幼兒能更直觀的感受到它們的特點。就是整個活動講的太全面,重點不突出。
鹿幼:課堂中教師能注意多種表揚方式,幼兒參與度較高,目標達成度較好,中間做月餅的過程,如果能找個視頻讓孩子們觀看,孩子會更清楚做月餅的過程。
飛翔:活動中涉及到的內容有很多,我們也增添了一些關于中秋節的知識。如果在讓幼兒多感受一點與家人團聚的氛圍就更好了。
活動點評:
運用多種手段提高教學效果——《中秋家家樂》教學反思社會教育是由社會認知、社會情感及社會行為技能三方面構成的有機整體。本次社會活動《中秋家家樂》恰如其分的將這些知識點融合在了一起,然而對于幼兒來說,枯燥乏味的社會知識不能只是教師機械說教似的"教",而應該針對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采用多種手段激發幼兒學習的積極性,為幼兒搭建一個展現自我的平臺。
手段一:教具直觀,刺激記憶思維。
幼兒的記憶方式屬直觀記憶占多數,而采用接近幼兒實際生活的直觀教具,更能刺激幼兒的記憶思維,對所學知識掌握的更加牢固。在活動中,我也運用了多種圖片與實物教具去刺激幼兒的記憶思維,如:在重點認識蘇式月餅的特點時,我提供了一個蘇式月餅,與幼兒一起觀察掰開月餅會發生外殼散落的現象。實物的直觀視覺過程牢牢的刻印在了幼兒的大腦深處。又如在引導幼兒了解其他地方中秋節的風俗時,我將其他地方過中秋的風俗圖片制作成ppt,圖片中熱鬧的場面和特別的服裝,讓幼兒眼前一亮,隨機立刻輸送到記憶深處。
手段二:多種表揚,增強幼兒自信。
《綱要》中指出:教師應為每個幼兒提供表現自己的長處和獲得成功感的機會,增強其自尊心和自信心。無論是成人還是幼兒,都喜歡被表揚,與之成正比的,表揚越多則表現力與自信心就越強。如活動中,我也注意運用多種表揚方式:動作的表揚如:獎你一對大拇指、擊掌、摸頭等,語言的表揚如:你真聰明!你的小眼睛真亮!你是個懂得分享、孝順、懂禮貌的孩子等。每次幼兒被表揚到,臉上都會露出會心的一笑,隨后便會更加積極的傾聽、發言,活動中,我也充分以幼兒為主體,讓他們積極地進行表述,教師則用引導者的身份來進行提升總結,可見教師多運用表揚手段便能打開幼兒的話匣。
手段三:動靜交替,活躍課堂氛圍。
社會活動提倡讓幼兒喜歡參加游戲和各種有益的活動,并在活動中獲得快樂。大班的活動時間比較長,而社會活動涉及到的知識面也比較廣。為了讓幼兒不會覺得那么枯燥無趣,我加入了與幼兒一起做月餅的環節,用簡單而有節奏地語言和幼兒一起聽著音樂做月餅,讓幼兒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知道了做月餅的過程,中間加月餅餡時,幼兒也眾說紛紜,都想做一個自己愛吃的月餅,其中,體現幼兒主體性的同時又活躍了課堂氛圍。在活動的最后,我和幼兒一起用跳月的方式慶祝中秋,既體現了活動中的動靜交替,又圍繞著中秋這一中心。
《社會》是一個綜合的學習領域。社會學習往往融合在各種學習活動中,并滲透于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因此,我們應創設一個能使幼兒感受到接納、關愛和支持的良好環境,避免單一呆板的言語說教。社會學習也是一個漫長積累的過程,作為教師因很好的將生活與教育相結合,真正的將社會教育滲透在孩子日常生活的點滴中,讓孩子了解更多、掌握更多。
大班教案中秋節篇4
【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學習與同伴友好協商,提高與同伴交往的能力,引起吃中秋月餅的興趣,并對我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感到親切。
2、初步學會念兒歌,體驗分享的快樂。
【活動準備】
兒歌內容,各種月餅的圖片
【活動過程】
指導語:8月15是什么節日?中秋節大家都要吃什么?今天我們幼兒園過中秋節,大家一起吃月餅,好嗎?
1、相互介紹月餅的名稱。
2、欣賞兒歌《味道好極了》
老師朗讀并提問:什么樣的月亮空中掛月亮下坐著幾個胖娃娃?四個娃娃叫什么名字?
3、幼兒討論:他們是怎樣吃的?
指導語:每人都把自己的月餅切成四份,大家就都能嘗到各種說服月餅的味道了。這個辦法最好。
4、交代任務。
指導語:兒歌里的四個小朋友想出了好辦法,吃到了各種味道的月餅,你們想一想,可以請誰和我們一起吃月餅?
5、吃月餅
大家分享吃吃月餅。
大班教案中秋節篇5
活動背景
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家家慶團圓,祭月、賞月、吃月餅,孩子們倍感快樂,對他們影響很大。為了讓我班的孩子更加了解這個傳統節日,我們以中秋節為契機,開展了“快樂的中秋節”主題活動。目的在于綜合幼兒已有的經驗,利用環境中的教育因素,引導幼兒在了解中秋節內涵風俗的基礎上,傳承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
活動一:快樂的中秋節
活動目標:
1、知道農歷八月十五是中秋節,初步了解中秋節的有關風俗習慣。
2、能在調查、訪問、欣賞等活動中獲得中秋節的相關經驗,并大膽地進行表達與交流。
3、了解《嫦娥奔月》的神話傳說。
本課在中秋節后進行,小長假歸來和孩子們聊天,有意問問有關中秋節的事情,在集體交流中豐富相關經驗。聊到賞月時,李文博辰說“月亮里有嫦娥”,朱馨語說“還有一個可愛的小兔子”,高蘊杰搶著說“嫦娥吃了不死藥”……看孩子們這么感興趣,于是借助視頻給他們講了《嫦娥奔月》的神話傳說,通過故事與交流,孩子們進一步了解到了中秋節的時間和有關風俗習慣。
活動二:學唱歌曲《爺爺為我打月餅》
活動目標:
1、使幼兒知道歌曲的名稱,并且能感受歌曲所表達的情緒。
2、培養幼兒對音樂的感受力和表現力。
3、加深幼兒對我國民族節日的理解,培養幼兒的愛國情感。
本課借助中四班的教學資源,利用圖片展示歌詞,形象生動,孩子們在朗朗上口的歌詞和節奏歡快的音樂中,很快學會了這首歌曲。
活動三:手指游戲《月亮謠》
活動目標:
1、借助助手指游戲學習歌謠。
2、了解月圓月缺的變化。
本課通過和孩子們連玩手指游戲邊念歌謠,明朗的節奏和形象的手指動作讓孩子們不但很快學會了歌謠,而且知道了月圓月缺的變化。
活動四:古詩《靜夜思》
活動目標:
1、理解并學習古詩,能較有感情地進行朗誦。
2、通過觀察、交流和討論,感受詩人思念家鄉的情感。
《靜夜思》大多孩子都會背誦了,這首詩,語句樸實,沒有奇譎的想象,沒有華麗的辭藻,可是卻敲開了每個思鄉游子的心扉,所以體會詩句里流露的情感成了本次活動的主要內容,通過有感情的朗誦和欣賞歌曲,來體驗孤獨悲傷的思念之情,歌曲的渲染更充分體現出了這種氛圍。我希望我們的孩子,是一個有根有故鄉的人。
活動五:美術活動《月餅圓圓》
1、學會畫折線、波浪線、螺旋線三種曲線。
2、在小組合作中,進一步提高對繪畫活動的興趣。
3、鼓勵幼兒大膽創新。
中秋前一天,幼兒園的點心就是香香的月餅,假期回來時又和孩子們聊起了月餅,他們能說出月餅的各種形狀和味道,已經知道月餅是中秋節必吃的食品,今天我就組織了美術活動《月餅圓圓》,讓孩子們以小組為單位,合作設計心中的美味月餅。設計過程中,有意引導孩子以各種曲線為月餅畫上花紋,然后根據自己的口味設計自己喜歡吃的月餅,對設計不作限制與要求,鼓勵大膽創造。在活動結束拼合月餅時,孩子們別提多高興了,他們在合作、互助中嘗試到了成功,體會到了美術活動的樂趣。
活動六:泥工《做月餅》
活動目標:
1、知道中秋節的由來,體驗節日歡樂氣氛,知道中秋節要吃月餅的傳統習俗。
2、了解月餅的制作過程,發展團、壓、切、揉等技能,能借助輔助工具刻花紋。
3、積極參與活動,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發現。
在孩子們了解月餅,品嘗月餅后,我組織他們通過團、壓、切、揉等技能,借助像皮泥做一做月餅。我鼓勵孩子利用輔助材料大膽設計,讓他們自由發揮,他們特別好奇,表現的非常興奮,積極動手,每人都制作了一個漂亮的月餅,互相介紹、欣賞。活動中,孩子們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掌握了技能,體驗勞動帶來的樂趣。很多幼兒還制作了正方形、三角形環形的月餅,孩子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發揮。
活動反思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以中秋節為主題設計和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有助于幫助幼兒初步了解中秋節的相關文化,感受花好月圓和合家團圓的美好氛圍。活動中,主要豐富了幼兒的以下相關經驗:
①農歷八月十五是中秋節,中秋節是團圓的日子。
②中秋節有許多美妙的傳說、故事、兒歌、詩詞。
③中秋節有賞月、吃月餅等習俗。
④月餅有不同的種類和味道。
從本次活動的整個開展情況來看,對孩子進行節日文化教育,孩子的直接體驗是非常重要,只有直接體驗到的,感受才會更加深刻,教育目標的達成度才會更好,當然這對于教師和家長的要求就會高些,但是只要對孩子是好的,老師就應該用心去做好的,相信也一定會取得好的成績!
大班教案中秋節篇6
一、主要涉及領域:
綜合。
二、活動目標:
1、在觀看做月餅的過程中,知道制作月餅的材料、工具、用途及方法。
2、積極參與活動,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發現。
3、體驗和嘉賓一起參與活動及品嘗的快樂。
4、知道節日的時間、來歷和風俗習慣,感受節日的氣氛。
5、讓幼兒知道節日的時間。
二、活動準備:
邀請制作月餅的嘉賓來園(攜帶材料和工具)和幼兒共同做月餅。
三、活動過程:
1、向做月餅的嘉賓問好,激發參與活動的興趣。
2、認識制作月餅的材料和工具,了解其用途。
3、根據材料和工具,猜測制作月餅的方法。
指導語:剛才嘉賓給我們介紹了制作月餅的工具和材料,它們在制作月餅的過程中,有著不同的用處。誰來猜一猜月餅到底是怎么做出來的?
4、觀看嘉賓制作月餅,了解制作的方法。(在活動中,可以請部分幼兒嘗試參與制作,獲得親身感受。)
5、烘烤和品嘗月餅,體驗快樂。
四、教學反思:
教師可將制作月餅的過程拍成照片資料布置在環境中,引導幼兒進一步觀察和熟悉。
大班教案中秋節篇7
【活動目標】
1、了解月餅是中秋節最主要的食品,知道月餅的特征
2、會對月餅進行分類數數,提高幼兒的觀察能力
【活動準備】
各種月餅實物、圖片
【活動過程】
1、看月餅
請幼兒看一看,說一說我拿來的月餅是怎么樣的,要求幼兒能依照形狀、大小和里面包的餡來說。
2、數月餅
分組看一看、數一數大的月餅有幾個?小的有幾個?分形狀的有幾個?不同類型的各有幾個?
3、放月餅
(1)分組放月餅,我是按什么規律來放月餅的?
(2)我可以和哪個組一起放月餅,是怎么放的?
(3)自由組合放月餅。
大班教案中秋節篇8
教學意圖:
中秋節是我國傳統節日,此次活動符合幼兒對傳統節日認知的需要,是兒童所熟悉、感興趣的,具有教育價值的。通過活動,讓孩子們更加透徹地了解了中秋節的來歷、傳說以及一些民間習俗、文化,讓幼兒進行直接體驗,促進幼兒的發展,體驗了活動的樂趣。
教學目標:
1、體驗節日的快樂氣氛,激發幼兒對民間節日的興趣。
2、講出自己的節日感受,提高口頭語言表達能力。
3、了解中秋節的來歷和有關習俗,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識。
教學準備:
1、給幼兒講述《月亮變圓了》、《月亮姑娘做衣裳》等有關月亮變化的故事。
2、各種月餅和水果若干。
3、中秋節的錄像,(包括月亮的變化、人們的活動等。)
4、有關中秋節的民間故事磁帶及實物、圖片。
教學過程:
1、相互交流自己對中秋節的認識。
2、教師介紹節日的來歷和有關習俗。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民間傳統節日—中秋節。中秋節的一項重要活動是賞月。這天夜晚,皓月當空,秋風送爽。辛勤勞作的人們,看著豐收在望的莊稼,心中充滿喜悅。
3、講述《嫦娥奔月》等傳說故事(可欣賞有關中秋節的錄像)。
4、師幼一起品嘗月餅、水果。
延伸活動:
和父母一起觀察八月十五前后月亮的變化。
教學反思:
1、小朋友對中秋節是熟悉的,但是對中秋節的來歷還是比較陌生的。通過故事《嫦娥奔月》與孩子們進行交流,讓孩子們對中秋的來歷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
2、在講述的過程中,雖然孩子們對故事的大概內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對這兩個人物形象還是不可以很好的理解,對主人公的情感體驗了解還不是很深入。
3、通過故事學習,孩子們對中秋節觀賞月亮,品嘗月餅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4、結合中秋節,教育孩子們關愛家人、學會分享,體驗家人團圓的幸福和快樂。
通過活動幼兒已經知道了中秋節的來歷和習俗,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是我們中國的一個比較大的傳統節日,是孩子們觀賞月亮,品嘗月餅,學習分享的大好時機。
大班教案中秋節篇9
活動目標:
⒈學習用橡皮泥制作月餅。
⒉喜歡參與泥工活動,初步建立玩橡皮泥的常規。
活動準備:
⒈人手一份橡皮泥、泥工板、稍大的圓形瓶蓋若干。
⒉收集各種月餅盒。
活動過程:
㈠月餅店開張
⒈小朋友知道中秋節嗎?中秋節要吃什么(月餅),我們來做月餅送給爸爸、媽媽和你喜歡的人好嗎?我們一起來制作月餅吧!
⒉出示“月餅”禮盒,師幼一同觀察月餅。
⒊中秋節,月亮圓圓,月餅也是圓圓的,上面會有一些美麗的花紋,有的還有漂亮的圖案。
㈡做月餅
⒈介紹橡皮泥以及泥工板。
⒉引導幼兒探索做月餅的方法:想一想、試一試,怎樣把橡皮泥變圓。
⒊個別幼兒示范探索的方法,教師引導幼兒討論團泥,按壓等方法。
⒋允許幼兒用不同的方法制作月餅:用手掌壓或用工具壓,然后用圓形瓶蓋扣在泥餅上,按壓成圓形;把泥直接填充到圓形瓶蓋或者模具里并用手指按壓,然后用手指在圓形泥餅上壓出各種花紋。
⒌個別指導,鼓勵不愿動手的幼兒大膽嘗試,指導幼兒想辦法把月餅盡量做得圓一些。
大班教案中秋節篇10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中秋節的來歷和習俗
2、愿意在集體前大膽表述,樂意和同伴分享自己的想法
3、愿意積極參加活動,感受節日的快樂。
4、了解節日的來歷,知道節日的日子及習俗,樂于參與節日的活動。
活動準備:
1、中秋夜圓月圖片
2、《嫦娥奔月》故事與視頻
3、各地過中秋節相關習俗的圖片
4、準備幾塊月餅
活動過程:
1、看圖引入出示中秋節夜景的圖片,引導幼兒觀察中秋節的夜景,鼓勵幼兒想象月亮上有什么?
2、介紹《嫦娥奔月》的傳說,引導幼兒說說他們知道的中秋節習俗。
①播放《嫦娥奔月》的動畫視頻,讓幼兒了解中秋節的有關傳說。
教師引導幼兒說說故事的內容,并與幼兒討論故事內容:
后羿射下了九個太陽后,西王母送給后羿什么東西作為獎勵?
嫦娥吃下仙丹后,飛到了什么地方?
月亮上除了嫦娥,還有誰呀?
②了解各地過中秋節的習俗。
引導幼兒講述中秋節的習俗;教師出示各地過中秋節的照片。
賞月:
吃月餅:
北京—玩兔兒爺:
3、吃月餅,感受中秋節的快樂教師把準備好的月餅切塊,大家一起分享品嘗月餅。
延伸活動區角活動:在閱讀區,投放中秋節相關的繪本,幼兒可以自行閱讀,并與伙伴討論故事內容。
家園共育:爸爸媽媽和幼兒一起討論當地的中秋節習俗。如,浙江觀潮活動資料嫦娥奔月(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天上同時出現了十個太陽。天氣變得很熱很熱,太陽曬干了河流,小花小草也都枯死了。
有一個叫后羿的人,為了受苦的人們,勇敢的射下了天上的九個太陽。西王母十分欣賞后羿的勇氣,送了后羿一顆仙丹作為獎勵。后羿只要吃了這個仙丹,就可以飛到天上住。可是,后羿舍不得離開嫦娥,就讓嫦娥把仙丹收了起來。有一個壞人知道了這件事,想搶奪仙丹。他趁后羿不在家,沖進了后羿家里。為了不讓壞人得到仙丹,嫦娥沒有辦法,只好自己吃下了仙丹。吃下仙丹后,嫦娥發現自己飄了起來,還越飄越高,向天上飛去。嫦娥舍不得后羿,于是飛到了離地面最近的月亮上住下。月亮上一個人都沒有,只有一只不知道哪里來的小兔子陪著嫦娥。從此以后,后羿都只能在夜里,望著月亮思念嫦娥。
人們聽說了這件事,都在自家的院子里擺上香案,放上嫦娥喜歡吃的食物,在月亮下祭拜嫦娥,祈求后羿與嫦娥可以早日團圓。也祈求自己的家人平安喜樂。從此以后,中秋節賞月、拜月、祭月的習俗也慢慢流傳了下來。
兔兒爺兔兒爺是中秋節期間,給孩子們玩耍娛樂的一種泥塑玩具。
兔兒爺是北京的吉祥物,平安的守護神,深得北京人的喜歡與尊敬。
關于兔兒爺的來歷有一個神奇的傳說故事:
古時候,老北京城里發生了一場奇怪的瘟疫,幾乎家家都有人染上了重病,一旦病了就無藥可醫,郎中們一個個束手無策。一時間京城的老百姓死難無數,到處是一片凄慘的景象。
嫦娥在月宮里看到此情景,心里十分難過,就派月宮中搗藥的玉兔下界去為百姓們治病。得了嫦娥的令旗,玉兔變成了一個白衣郎中懷抱著玉杵和藥臼來到了民間。
老百姓不知道玉兔的來歷,都忌諱玉兔的一身白衣,不愿意給他開門。機靈的玉兔就來到廟里借了神像的一身盔甲衣裝穿上,這下老百姓感覺玉兔像下凡的神仙,紛紛打開家門迎接他。
玉兔挨家挨戶地走,很快治好了很多人。
為了盡早結束老百姓的苦難,地上的老虎、大象、梅花鹿、天上的麒麟等各種動物們都來幫助玉兔,日夜載著玉兔東奔西走,玉兔在大伙的齊心幫助下很快消除了京城內外的瘟疫,回月宮去了。
北京城的老百姓感激玉兔的恩德,就請能工巧匠用泥塑彩繪做成玉兔的樣子供奉在堂前,尊稱為:"兔兒爺",逢年過節或有喜事的日子會擺上新鮮的果蔬五谷供奉祭拜,在老百姓心里兔兒爺會保佑全家平安吉祥,是幸福平安的守護之神。
教學反思:
最后,在時間的緊迫下我結束了這節課,總體來說幼兒對中秋節還是有點了解的但幼兒對這個故事的內容還不是很了解,所以我會利用平時的時間多講兩遍這個故事來提問幼兒使幼兒加深對這個故事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