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初三音樂教案范文
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改變原先的教學計劃和方法,滿腔熱忱地啟發學生的思維,針對疑點積極引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2021初三音樂教案,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2021初三音樂教案1
教學內容
1.欣賞《英雄贊歌》《再見吧,媽媽》。
2.唱歌《當兵的人》。
3.音樂活動:為《當兵的人》創編軍樂隊打擊樂器的伴奏音型。
教學準備
1.鋼琴、錄音機、磁帶、CD機(盤)等。
2.小軍鼓、大軍鼓、三角鐵、鈴鼓等。
教學目標
1.通過欣賞《英雄贊歌》《再見吧,媽媽》,讓學生感受戰士們為保衛祖國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和對祖國、母親的熱愛之情。
2.學會歌曲《當兵的人》,并有感情地演唱。
3.為《當兵的人》設計各種隊列活動,并用自編的軍樂隊打擊樂器伴奏音型伴奏,使學生能夠更清晰地感受歌曲的鮮明節奏。
教學過程
1.欣賞《英雄贊歌》
(1)教師提問:是否有同學知道(或會唱)這首歌?
(2)教師講解歌曲的來源,并簡單介紹電影《英雄兒女》的故事梗概。
(3)播放錄音,請學生談談歌曲給他們的感受。
(4)播放影片片斷,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這首歌曲塑造的英雄形象。
(5)再聽錄音,請學生分析歌曲的結構,并談談兩個樂段的節奏有什么不同?這種不同對歌曲的表現有什么作用?
(6)請同學跟著錄音或鋼琴學唱這首歌,記住主旋律。
2.欣賞《再見吧,媽媽》
(1)播放錄音,請學生談談歌曲表現戰士怎樣的思想感情。
(2)請學生分析歌曲的樂句特點(每一樂句都是在弱拍上起唱),這種特點在歌曲的表現上有何作用。
(3)再聽錄音,注意演唱時的處理,比如說“再見吧,媽媽”要唱得舒展,“軍號已吹響,鋼槍已擦亮”要唱得堅定威武。尾聲要由強漸弱,就像戰士揮手告別母親、告別家園慢慢地走向遠方,尤其要注意旋律中顫音的處理。
3.唱歌《當兵的人》
(1)播放錄音,請學生熟悉歌曲的曲調、情緒。
(2)教師講解隊列歌曲的特點。
(3)請學生跟著錄音或鋼琴學唱曲譜,注意唱出節奏重音和切分音。
(4)填詞演唱歌曲,直至唱熟。
(5)請學生根據歌曲的節奏創編軍樂隊打擊樂器的伴奏音型為歌曲伴奏。可分組進行。
(6)請學生練習集體踏步、擺臂、敬禮、變換行進方向等隊列活動。
(7)請學生分成三組合作表演,一組在鋼琴或錄音伴奏下,演唱歌曲;一組進行隊列活動;一組用打擊樂器伴奏。之后可換組練習,以此培養學生的合作、創新能力。
2021初三音樂教案2
教學內容
1.欣賞《十送紅軍》《四渡赤水出奇兵》《游擊隊歌》。
2.音樂活動《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教學準備
鋼琴、錄音機、磁帶、CD機(盤)等。
教學目標
1.通過欣賞《十送紅軍》《四渡赤水出奇兵》《游擊隊歌》,使學生初步掌握“組歌”的概念和“弱起節奏”的特點,讓學生感受革命戰爭時期,戰士們不畏艱難險阻,與敵人頑強抵抗的英雄形象以及軍民魚水一家親的動人情感。
2.通過以歌曲《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為背景音樂朗誦歌詞的音樂活動,讓學生體會七言律詩與歌曲旋律的巧妙結合,感受毛澤東作為一個偉大的軍事家、戰略家的胸懷和氣魄。
教學過程
1.欣賞《十送紅軍》
(1)聆聽錄音,讓學生感受歌曲表達的內容和情緒,以及歌曲的旋律、節奏特點。
(2)教師簡介歌曲的創作背景和時代背景。
(3)請學生分析歌曲的調式、結構(分為三個樂段,這三個樂段之間有何聯系)。
(4)再聽錄音,請學生注意聽歌詞,談談每段歌詞有何不同以及襯詞的作用。
(5)分小組隨錄音學唱歌曲(如有條件,可以安排學生分組表演唱)。
2.欣賞《四渡赤水出奇兵》
(1)教師提問:同學們是否知道這個故事?請學生結合歷史知識、地理知識簡要談談,教師可展示有關美術作品或播放錄像。
(2)播放錄音,請學生談談歌曲描繪了怎樣的情景、塑造了怎樣的形象?表現了何種情緒?
(3)教師簡介歌曲的創作背景、主題內容,并講解“組歌”的概念。
(4)再聽錄音,請學生分析歌曲的結構。
3.欣賞《游擊隊歌》
(1)簡介作者生平和歌曲的創作背景。
(2)播放錄音,請學生談談歌曲描繪了什么樣的戰士形象?通過什么手法來描繪的(可從旋律特點、節奏型、速度上著手)?
(3)再聽錄音,提醒學生注意弱起節奏的特點以及在歌曲中的作用。
(4)請學生跟著錄音哼唱歌曲并記熟主旋律。
4.音樂活動《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1)教師結合教科書上的油畫作品講解該七言律詩的創作時代背景和詩中蘊涵的深刻意義。
(2)教師示范朗誦這首詩,然后請學生有感情地朗誦。
(3)播放《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請學生感受歌曲的情緒,并談談歌曲與詩在情緒、思想內容上的聯系。
(4)教師示范,以《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為背景音樂,朗誦歌詞。然后請學生朗誦。
(5)可讓學生分組朗誦,并采用互評的方式,取長補短。
2021初三音樂教案3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1.唱歌《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
2.音樂欣賞《毛委員和我們在一起》。
教學準備
鋼琴、錄音機、磁帶、CD機(盤)等。
教學目標
1.學會歌曲《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了解歌曲的節奏特點和音樂形象,并有感情地演唱。
2.欣賞歌曲《毛委員和我們在一起》,了解歌曲所表達的人民對毛澤東的熱愛之情。
教學過程
1.唱歌《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
(1)簡介這首歌曲的作者以及創作的時代背景。
(2)聽錄音或觀看錄像,請學生談談這首歌曲的節奏特點和旋律進行特點以及歌曲塑造的形象。
(3)教師教唱。學生可跟隨錄音或鋼琴演唱樂譜,直到唱熟。
(4)填上歌詞演唱,注意唱出歌曲的力度和感情。
2.欣賞《毛委員和我們在一起》
(1)聆聽錄音,請學生談談這首歌曲的情緒。
(2)教師提問:有沒有同學知道毛澤東的生平事跡?他為什么受到戰士們的尊重與愛戴?請學生結合歷史說一說,教師補充。
(3)再次聆聽音樂,請學生談談歌曲的旋律特點、節奏特點以及歌詞中襯詞的作用。
2021初三音樂教案4
一、 教學內容:
學唱《當兵的人》
二、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知道什么叫“進行曲”,愿意深入總結進行曲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2、 能力目標:學會唱《當兵的人》這首歌,能夠在分析理解的基礎上,運用飽滿有力、連貫抒情的聲音,表達解放軍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豪邁情懷。
3、 情感目標:初步了解當兵人的生活,熱愛當兵的人。振奮精神,以積極進取的精神投入生活。
三、教材分析:
本課的教學內容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級音樂第13冊第四單元
“當兵的人”是現代軍人的代名詞,也是一個透著光榮感、充滿自豪感的稱謂。在改革開放的年代里,軍人們放棄了不少個人機遇,以無私奉獻精神,履行保衛祖國的神圣職責。1994年,當兵出身的作者在部隊深入生活時有感于此,創作了歌曲《當兵的人》。王曉嶺的詞作歌頌了軍人在和平年代的價值,唱出了新時期士兵的豪邁心聲。曲作者臧云飛、劉斌譜出一首極具陽剛之氣的進行曲。音樂簡煉上口,第一句“咱當兵的人”就以先聲奪人的氣勢唱出了軍威。這首歌由劉斌首唱,深受戰士和人民群眾的喜愛,被人們譽為“真正軍人的歌”。
四、教學重點難點:
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五、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設計意圖:一種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為下面的學習做情感上對比引入。學生通過對同一體裁的不同樂曲進行互比,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對進行曲這種體裁有了更深更多的了解,加深了學生的印象,啟發和調動了學生的求知欲和興趣,提高了學生的探究能力。)
1、《拉德茨基進行曲》音樂聲中,學生邊擊拍邊走進教室。
(教師簡單介紹曲名及表現內容)
2、比一比,賽一賽,看誰能說出更多的軍歌?
(充分挖掘學生對軍歌的了解程度)
3、播放《一二三四歌》和《說句心里話》。類比欣賞,拓展延伸。
(設計意圖:通過對同一體裁的不同樂曲進行互比,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對進行曲這種體裁有了更深更多的了解,加深了學生的印象,啟發和調動了學生的求知欲和興趣,提高了學生的探究能力。)
4、問題:這兩首歌曲音樂風格有什么不同?
(在感受音樂時讓學生用不同動作加以體驗風格,并引導學生從速度、力度、節奏、情緒上去辨析以及找出答案。)
(二)導入新課教學:
1、教師播放歌曲《當兵的人》。
思考:(1)這首歌是進行曲還是抒情歌曲?
(2)歌曲情緒前后是否一樣?前后情緒有什么變化?
(3)并要求學生用不同力度的動作揮拍體驗。
2、聽后學生回答上面問題。
3、探討歌曲的前后部分為什么會給人不同的感覺?
(輕放音樂,學生熟悉曲譜,自讀歌詞,師巡回指導,解決疑難句。)
4、討論發言,形成要點。
(1)根據歌詞內容前后的不同。(并讓學生用不同的情緒、聲音、力度來朗誦歌詞)
(2)根據曲譜上的記號變化。
A、老師把去掉休止符、重音、切分節奏,附點的樂句與原樂句對比彈或唱,讓學生聽辯。并理解音樂記號的作用。
B、通過學唱,讓學生理解:音區變化,力度變化也會使歌曲情緒產生變化。
5、復聽這首歌并輕唱,再次感受歌曲表達的意境。
6、問題拓展:
1、探討:軍人為什么有如此獨特的風格?
2、討論、明確:
a、特殊的使命,有鋼鐵的紀律,因此鑄造了軍人的吃苦耐勞,不怕困難,不怕犧牲的鋼鐵意志,——“軍營是鑄造真正男子漢的地方”。
b、人民軍隊愛人民,對人民無限忠誠。
7、課堂短片欣賞:
老師:請看我們的軍隊。(用多媒體播放〈人民解放軍進行曲〉)
(播放〈人民解放軍進行曲〉,為下一課時的欣賞教學做好鋪墊,畫面中軍人的形象深深的吸引著學生們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更加深刻的了解戰士們的心理。)
老師:讓我們以軍人為榜樣,爭當時代青年。
8、課堂實踐:
〈1〉學生用多種形式分組討論后演繹歌曲。
〈2〉個別學生身穿軍服表演解放軍的風采,其他學生一邊小聲歌唱一邊拍手為這首歌伴奏。
〈3〉全班同學共同參與表演這首歌。(教師將《當兵的人》作為背景音樂)
(設計意圖:音樂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音樂教學的所有內容都具有體驗性和操作性,擊拍為進行曲的節奏特性:鮮明有力;演唱為進行曲的情緒特點:雄壯有力;隊列創編與展示為進行曲的基本特點:步伐節奏。由感性到理性,準確、清晰)
六、課堂總結:
這節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是根據歌曲表情需要,運用飽滿有力,連貫抒情的聲音演唱,表達解放軍熱愛祖國,熱愛家鄉豪邁情懷。重點落在有情感的演唱,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懷。以情感體驗為線索,展開各項學唱活動,由于本節課目標設計較合理,學生能夠積極地樂于參與其中,特別是在最后升華處,學生的情感表達很豐富,效果也較好。
2021初三音樂教案5
教學目標:
1 了解歐洲音樂的發展歷史,認真聆聽西方古典音樂,理解和感受不同音樂風格。
2 了解什么是宗教音樂,巴洛克時期和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及其有關音樂家生平簡歷。
3 能夠隨音樂或鋼琴哼唱本課欣賞樂曲的主旋律。
教學內容:
1 本章節主要讓學生了解西方音樂發展的簡要歷史,了解歐洲古代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到維也納古典樂派這段時期的音樂。
2 通過聆聽分析這些作品,了解西方古代音樂起源于宗教音樂并在此基礎發展的線索拓展學生的音樂視野;增進他們對世界音樂文化的興趣。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鋼琴,搜集有關音樂資料,巴洛克時期和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資料。
教學重點:
1 作品的曲式結構分析
2 通過欣賞理解旋律對表現音樂情緒的作用。
教學難點:
使學生初步了解歐洲專業創造音樂發展的基本脈絡,領略不同樂派、不同作曲家創作的不同風格。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讓學生了解西洋管弦樂隊中的弦樂器家族。
2、認識各種弦樂器的外型,了解其音質音色、表現力及在樂隊中的地位和作用。
3、聽辯其各種樂器音色及其和聲效果。
看圖并欣賞樂器音色: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小號、短號、圓號、長號、大號、長笛、短笛、單簧管、雙簧管、大管等。
西洋管弦樂隊是20世紀初由歐洲傳入我國的大型樂隊形式,它的音域寬廣,音色對比鮮明,表現力極為豐富,通常用來演奏大、中型樂曲。管弦樂隊中使用的樂器雖然很多,但根據樂器的構造、性能和演奏方式,可以將整個管弦樂隊分為四大家族。弦樂器家族家族的樂器音質柔和,富于表現力。(師出示各種樂器的音色特征)
二、欣賞
(一)、初聽《G弦上的詠嘆調》
1、邊欣賞樂曲邊思考問題,聽后由學生說出答案
(1)樂曲由什么樂器演奏?
A小提琴 B 大提琴 C二胡
(2)樂曲的基本情緒
A深沉寧靜 B 激昂雄壯 C 熱烈活潑
(3) 樂曲的作者
A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B約翰、克利斯蒂安、巴赫、
C貝多芬
2、學習作品的曲式
(1)熟悉作品第一部分旋律,教師提示應注意的問題:
速度 跨小節連線的切分節奏 變化音升降si 的音準。
(學生看譜跟著小提琴演奏錄音唱樂曲第一部分旋律)
(2)通過聆聽,分析作品曲式.教師結合圖式講解此曲為單二部曲式,邊聽邊點出樂曲的調式及樂曲的高潮.
(要求學生用手勢表示:第一段旋律用食指表示,重復時用手掌表示,出現新旋律伸出二三指,重復時用手掌表示.)
3、學習作品的風格
教師總結要在學生的思考回答之后,對學生的回答要盡量給予肯定與鼓勵,著重肯定這首曲子帶有虔誠的宗教色彩,仿佛是寧靜的沉思。
(在第二題的答案A的基礎上進一步聆聽,想像體會樂曲的內涵。)
4、介紹曲作者
教師重點介紹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生平、作品、創作特點及在復調音樂上的貢獻。
教師在《G弦上的詠嘆調》樂曲聲中,介紹巴赫家族。教師肯定第3題答案A為此曲作者,B為曲作者之子。
(學生根據課前查閱的資料介紹作者,由其他學生補充。學生認識到作者對音樂的貢獻是“大海”而不是“小溪”,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產生敬意。)
5、總結與鞏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回到起始的問題,即曲名、作者、演奏樂器、樂曲結構及復調。
(《G弦上的詠嘆調》為背景音樂,逐一由學生回答以加深印象。)
大家說得很好!下面我們再來欣賞一首合唱曲《哈里路亞》
(二)欣賞《哈利路亞》
1、欣賞《哈里路亞》合唱曲,了解宗教有關的知識。
問:音樂特點如何?它的演唱形式是什么?
答:這首合唱氣勢震撼,旋律洗練而悠長。合唱曲
問:這是哪首作品?屬于什么類型的音樂?
答:這是亨德爾于1742年創作的清唱劇《彌賽亞》的合唱曲《哈里路亞》,體現宗教音樂的莊嚴典雅,成為傳世佳作。1743年亨德爾的《彌賽亞》在倫敦演出。當唱到《哈里路亞》時,英國國王為歌曲的激昂情緒所感染,激動得突然起立,全場觀眾也隨之站起。從此,在歐洲的許多地方都保留著聽眾起立聽《哈里路亞》的傳統。“哈里路亞”一詞的含義是指“贊美上帝”。
2、介紹什么是宗教音樂
宗教音樂歷來以聲樂為主,這是因為聲樂有歌詞,可以傳經布道。同時也奠定了多聲音樂的基礎。宗教音樂包括:彌撒曲、受難曲、清唱劇、康塔塔等。
3、作者介紹
亨德爾:出生在德國,在歐洲音樂與巴赫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他一生創作了大量以宗教為題材的音樂作品,作品具有英雄性、史詩性的風格特點。
(通過巴洛克時期的作品欣賞來引入這一時期的部分風格特點。)
引出巴洛克時期的音樂特點
總結:音樂中多使用管弦類樂器,少使用打擊樂器。作品內容從服務于宗教轉向為世俗的王宮貴族。——巴洛克時期的音樂特點。巴洛克時代起源于意大利的建筑風格,其特征是富麗堂皇、熱烈鮮艷、注重細節、裝飾性強,常給人以緊迫感,音樂上也大體有這些風格。(此處可展示一些巴洛克時期的教堂建筑圖片。)
巴赫、亨德爾等是巴洛克時期的主要作曲家。
4、引出古典主義時期
(1)導入: 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敲響了封建王朝的喪鐘。18世紀后的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在思想上追求平等、自由、作品反映了市民階層和上升期資產階級的精神面貌和追求。
海頓、貝多芬、莫扎特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他們的作品至今仍感動和激勵著人們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和追求,給人以美的享受和精神力量。
(設計意圖:從巴洛克直接講到古典主義,讓學生很清楚這兩個概念在時間上的過度,并順利的引入古典主義時期的作品。)
(2)現在我們再來欣賞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作品,另一位音樂大師的音樂作品,作品名為《第九十四“驚愕”》交響曲,這部作品是哪為音樂家創作的呢?請同學們看大屏幕,用一分鐘的時間,了解一下這位偉大的音樂家。(教師展示幻燈片,出示海頓的簡歷)
(3)師生公議:針對主要內容,教師展開提問,學生在回答過程中強化記憶,加深對海頓的了解。(教師搜集一些關于海頓有趣的事,展示幻燈片,“備受尊敬的音樂大師”“慈祥的音樂家”)師生共議:請大家談談自己的感受!
大家說的很好!看來,海頓真不愧為一位偉大的音樂家。下面我們就來欣賞海頓的《第九十四“驚愕“交響曲》。在欣賞的同時請同學們思考三個問題:
(三)欣賞《第九十四“驚愕“交響曲》
1、欣賞
(1)為什么用“驚愕”作為該樂章的標題?
(2)作品在演奏的過程中,你看到了哪些樂器?
(3)該作品從結構上分為幾部分?
(教師展示幻燈片,呈示問題,然后鏈接到視頻《第九十四“驚愕交響曲》,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教師不發表意見,造成一種讓學生專心欣賞并積極思考的氛圍。)
2、討論并回答:
(針對上面三個問題,教師引領學生一一解決)
同學們,通過欣賞,請大家回答老師剛剛提出的三個問題:
3、為什么用“驚愕”作為該樂章的標題?
生:自由發表意見
師:肯定和補充學生的觀點之后,教師進一步提出問題:大家知道海頓為什么寫這樣一部交響曲嗎?(教師出示:驚奇的交響曲)
(1) 作品在演奏過程中,你聽到了哪些樂器?
生:同學們暢所欲言,互相補充
師:大家說的很好,大家還記得
(2)該作品從結構上分為幾部分?(教師出示問題,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教師不發表意見,造成一種讓學生專心欣賞并積極思考的氛圍)
教師結合作品講授:由代表基本樂思的音樂主題 ,帶再現的二段體結構,第一段,單純典雅的主題由小提琴輕微地齊奏而出。第二段,先用弦樂器演奏,重復時加進了長笛、雙簧管和圓號。進一步點出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特點——使用管樂和弦樂的合奏戰事和聲效果。
三、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共接觸了三位音樂家的作品,這三位音樂家分別是巴赫、亨德爾和海頓,他們三位都可以稱得上是名垂千古的音樂大師,希望同學們在欣賞并了解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到古典時期的音樂的同時,能從音樂家及其作品的身上得到感悟,更好地面對我們未來的人生。
2021初三音樂教案相關文章:
★ 小學教案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