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端午節簡短教案
幼兒園端午節簡短教案篇1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初步了解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并了解端午節的風俗和來歷。
2、引導幼兒學習簡單地包粽子(折紙),并進行線描裝飾。
3、培養幼兒創新意識及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粽子飄香》、《屈原的故事》的欣賞課件,長條狀的紙條與幼兒人數相等,彩帶、油性筆等。
活動過程:
一、引出話題。
師:小朋友,明天我們因為什么節日放假呢?(端午節)那你們知道端午節嗎?誰能告訴我端午節是什么時候?在這一天,我們會吃什么?(粽子)今天老師也為小朋友帶來了很多的粽子,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吧!
小結:粽子的形狀真有趣!有三角形的、有四角形的、有長條形的等等,并且有多種口味的,有肉粽、有豆沙粽、有紅棗粽等等。
二、故事欣賞。
師:那你們知道端午節這一天為什么要吃粽子呢?讓我們一起來聽一段故事,聽完你就知道為什么了。
1、幼兒欣賞故事內容。
2、提問。
①吃粽子是為了紀念誰?
②端午節這一天除了吃粽子,還有哪些活動啊?(飲雄黃酒、賽龍舟、佩香囊、戴五彩線等等)
三、教師示范講解:
1、先將紙條一端折成一個三角形;
2、順著三角形的一邊正反來回折,將整張紙條折成連續的多個三角形;
3、打開三角形;
4、在紙條的起端,順著折縫攏成一個立體的形狀,似錐形;
5、順著紙條上的縫往上卷繞,將紙條末端插入縫中;
6、用油性筆進行線描裝飾;
7、用彩帶捆綁裝飾。
四、幼兒制作粽子,教師巡回指導。
幼兒園端午節簡短教案篇2
教材分析
在一系列端午節主題活動中,幼兒對端午節習俗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同時對龍舟競渡活動產生了濃厚興趣。本節活動為幼兒創造親身實踐的機會,幫助幼兒了解龍舟競渡的不同傳說,進一步了解各地不同的競渡方式,在共同游戲的過程中體驗團結協作的力量,激發幼兒熱愛傳統文化的情感。
活動目標
1.了解端午節龍舟的不同傳說,知道龍舟競渡是一項傳統體育活動。
2.能用多種方式搜集關于龍舟競渡的信息、資料,積極與同伴交流龍舟競渡的傳說。
3.積極參與游戲,在游戲中感受賽龍舟時的激烈氣氛,體會團隊合作精神。
活動準備
1.收集有關賽龍舟的傳說故事,以及各地龍舟競賽中方式,完成調查表。
2.紙箱龍舟4個,鼓,紙棍。
3.邀請家長志愿者4-5名。
活動建議
1.組織幼兒交流《龍舟競渡調查表》,自主了解龍舟競渡的由來及比賽方式。
(1)請幼兒講述龍舟競渡的不同由來,知道龍舟競渡也是端午節的一種習俗。
小結:關于賽龍舟的起源,有多種說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龍神等祭祀活動,流傳最廣的一個版本是說春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因諫不成反遭放逐。悲憤中,屈原投汨羅江自盡。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由此可見,賽龍舟不僅是一種體育娛樂活動,更體現出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
(2)播放教學課件,進一步了解各地龍舟競渡的不同。
討論:圖上的人們正在開展什么活動?龍舟競渡需要幾人參加?都干什么?他們劃的船與我們平時看到的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呢?
小結:龍舟競渡,又稱“賽龍舟”、“劃龍船”、“龍船賽會”等,是一種具有濃郁的民俗文化色彩的群眾性娛樂活動,同時也是一種有利于增強人民體質,培養勇往直前、堅毅果敢精神的體育運動。
龍舟競渡根據龍舟大小確定人數,有17人、23人等多人組成。有舵手、鼓手、劃手,需要多人齊心協力完成。
龍船競渡的船是一條龍的形狀,龍舟上有龍頭、龍身、龍尾、槳、舵。龍身上會畫有龍鱗,龍舟一般中間寬、兩頭窄,都有一個長長的龍頸,龍頭裝在長長的龍頸上,龍頭和龍尾向上稍稍翹起,好像一只野鴨浮游在水面上,龍舟上還會插一面小紅旗。我們平時見到的船就是普通的船。
(3)播放視頻,引導幼兒了解龍舟競渡的發展歷程。
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運動委員會于1980年5月16日作出決定,將龍舟競渡列為正式比賽項目,并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龍舟賽在我國南方地區開展的比較普遍,已形成一年一度的“龍舟節”。現在的龍舟競渡,已經走向國際。
2.組織幼兒玩“賽龍舟”游戲,感受同心協力獲得成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1)家長志愿者和幼兒分組比賽,老師當裁判,聽口令后幾組同時把龍舟劃向終點,先到者為勝。
(2)討論游戲中遇到問題,分享游戲經驗。
提問:你們在游戲中遇到了什么問題?(腳沒有走齊,太擠,用力不均勻)怎樣才能將龍舟劃得又快又穩?(喊口令,聽口令一起用力)
(3)再次玩游戲,體驗成功的歡樂。
幼兒園端午節簡短教案篇3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幼兒園為了迎接端午節,開展了“濃情端午粽葉飄香”主題活動,讓孩子們更真實地感受到這個中國特有的節日的氣氛,感受端午節傳統文化。
教師們通過課件展示,繪聲繪色地講述了兩千年前的愛國詩人屈原這個歷史人物與“端午節”的淵源,引導孩子們了解了有關“端午節”的知識,加深了他們對傳統節日和中國古代歷史人物的印象。
同時,各班還開展了豐富多彩、形式多種多樣的“端午美食分享”活動,大家一邊品嘗粽子、一邊朗誦著端午的兒歌,分外香甜可口。老師們組織了孩子們開展了“賽龍舟”、“包粽子”等游戲,并將自己設計的香包送給了小班的弟弟妹妹,大家共享傳統節日帶來的樂趣。
活動中,同學們紛紛拿出課前搜集的資料,有的通過誦讀端午節的相關古詩,來了解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有的通過故事的形式了解了端午節這一傳統節日的來歷風俗。還有的通過圖片的展示來解說端午的趣聞。
通過這一活動,讓孩子更加了解我國端午節傳統文化,豐富孩子們的愛國主義情操。希望同學們能過一個健康、安全、快樂的端午節。
幼兒園端午節簡短教案篇4
教學重難點:
1、了解端午節的風俗習慣,并培養學生對傳統節日的熱愛之情。
2、以鴨蛋為造型對象進行裝飾表現的技巧。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讓學生了解中國的傳統節日,培養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以及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2、利用鴨蛋為表現對象,學習在鴨蛋上作畫的技巧。
課前準備:
1、學生:收集關于端午節的傳說與習俗的資料、準備繪畫工具,雞蛋。
2、教師:準備相關信息資源。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檢查學生學具準備情況,穩定學生情緒導入。
二、導入:
師:同學們,再過不久,端午節就要到了。你家以前是怎么過端午節的?能給大家說說嗎?
生答:(吃粽子,在門口掛艾草,吃鴨蛋等等)我們、我們的父母、爺爺奶奶都在每年的這一天慶祝傳統節日。
三、交流資料,認識端午:
1、介紹端午節
播放FLASH《端午節的由來》
師:端午節是我國最古老的傳統節日,距今已經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了。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要以各種教學來慶祝節日,誰知道端午節是怎么來的嗎?
生答師補充
師:端午節正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節日,楚國被秦國打敗后,屈原悲憤投江了,這天正是五月初五,愛他的人們怕魚蝦吃掉他的尸體,就包了很多粽子投到江里去喂飽魚蝦,直到今天我們還在以吃粽子的方式來懷戀他呢!
2、端午節的風俗:
師問:據你所知,中國民間還有哪些端午風俗?
生答: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佩香囊,吃咸蛋。①誰來說說劃龍舟習俗的由來?
欣賞各種龍舟比賽的圖片,介紹龍舟比賽教學總結民族精神(課件欣賞)
師:原來人們劃上龍舟是為了去打撈屈原的尸體,漸漸地就變成了現在端午節上的民間教學啦,看龍舟就是把船做成了巨龍的模樣……它也體現了咱們民族的精神就是團結協作、奮勇拼搏!正是因為我們有這種優秀的民族精神,看還把老外也吸引來啦!
②介紹粽子的來歷和種類?(課件欣賞)
師:古時候,粽子叫角黍,它的原料主要包括尖角和黍料,味道比較單一,現在的粽子種類可豐富拉,有棗泥、豆沙、咸肉……味道有甜有咸可好吃啦!老師的粽子還沒煮好,讓我們先來一飽眼福吧!
③欣賞香包圖片,介紹掛香包習俗
師:香包的外觀都很小巧別致,一般還要配上五彩絲線,掛在身上非常漂亮!香包里裝著藥材,據說可以去疫祈福,所以大人們都會在端午節這天為孩子們系上一個漂亮的香包!贈送香包,借節日表達祝福。
④掛艾草飲雄黃(課件欣賞掛艾草飲雄黃)
師:端午節正好是在天氣變暖的五月,很多害蟲病菌都跑出來了,所以人們會采取很多預防措施。什么措施呢?
生答師補充
師:比如人們會在房上掛艾草或菖蒲,據說這些藥草能驅逐蚊蟲,預防病菌。聽說雄黃有去百毒的功效,所以人們會在節日這天喝些雄黃酒或把雄黃涂抹在額頭或肚子上以消毒驅邪。
⑤畫彩蛋
1、引導學生觀察,發現江蘇地區過端午節的習俗――掛彩蛋
師:咱們江蘇一帶也有很多端午節的風俗呢,咱們江蘇地區到端午節還要以掛彩蛋的形式來慶祝節日呢!
2、出示鴨蛋資料,引出彩蛋
師:不要小看我們的鴨蛋,它們不僅僅是端午節的傳統食品,還能變成好看的裝飾品呢!(欣賞一組彩蛋裝飾)今天我們也來畫一個彩蛋來慶祝端午節吧。
3、欣賞彩蛋的圖片
師:我們先來想想可以在鴨蛋上畫哪些東西,老師已經總結了幾塊,可以是點線面的裝飾,可以是小動物,可以是水果自然,也可以是植物等等,。
(1)畫出重要的點
(2)添加細節線條
(3)涂上漂亮顏色
4、讓學生思考自己想畫的內容并互相討論(四人一組設計鴨蛋外衣)
四、學生畫彩蛋,(播放有節日氣息的背景音樂)師巡回輔導并提示在鴨蛋上作畫的注意事項:
(1)將鴨蛋固定在透明膠帶的圈內以便操作。
(2)涂過顏色的地方要小心避讓,否則容易將顏色蹭掉。
五、展示評價
1、欣賞學生的作品,老師做簡單評述
2、傳授學生一些簡單包裝的方法,使彩蛋更具生活情趣
六、藝術彩蛋欣賞
1、介紹中國彩蛋制作作品。(課件欣賞)
2、西方復活節彩蛋的介紹
師:除了我們有彩蛋藝術,西方也有一個和彩蛋有關的節日,就是復活節,這個是為了慶祝基督誕生的節日,(課件欣賞)
幼兒園端午節簡短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了解家鄉龍舟的特點。
2、知道龍舟競渡是一項集體性的教學。通過游戲感受賽龍舟時的激烈氣氛,體會團隊合作精神。
3、體驗和大家一起過節的快樂。
4、參與節日游戲。
教學準備:
龍舟、競賽中的龍舟競渡、普通的船的圖片:鼓,紙棍若干。
教學過程:
一、出示競賽中的龍舟競渡圖片,引導幼兒了解這項教學。
1、圖上的人們正在開展什么教學?他們劃的船與我們平時看到的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呢?
2、引導幼兒觀察、討論。
教師小結:
圖上的人正在開展龍船競渡比賽,龍船競渡的船是一條龍的形狀,我們平時見到的船就是普通的船。
二、通過圖片讓幼兒了解龍舟競渡的故事。
教師講述故事《龍舟競渡的傳說》。
現在你們知道龍舟是怎樣演變而來的嗎?引導幼兒根據故事內容討論回答。
三、通過龍舟的圖片引導幼兒了解龍舟的特征。
1、大家見過龍舟嗎?它有什么特點?龍舟的中間是什么樣子的?兩頭呢?龍頭在哪里,像什么?
2、請幼兒觀察圖片并回答。
老師小結:
龍舟上有龍頭、龍身、龍尾、槳、舵。龍身上會畫有龍鱗,龍舟一般中間寬、兩頭窄,都有一個長長的龍頸,龍頭裝在長長的龍頸上,龍頭和龍尾向上稍稍翹起,好像一只野鴨浮游在水面上,有時龍舟上還會插一面小紅旗。
3、你知道江西的龍舟在哪里嗎?引導幼兒了解上饒的龍舟是江西的龍舟。
四、了解龍舟競渡是需要大家合作的集體性教學。
1、龍舟需要幾個人呢?為什么一個人不行呢?龍舟上的人怎么分工才能使龍舟劃得又快,相互之間又不會碰撞呢?
2、幼兒觀察、思考、討論后說出自己的想法。
老師小結:
龍舟上一般最少要有17人,一個人沒辦法劃龍舟,它是需要大家一起合作進行的比賽。人們在劃龍舟時分工合作,一人當舵手,一人敲鼓助威,其他的都是橈手,隨著鼓聲有節奏地前后用力劃,步調一致,這樣龍舟就可以飛快地前進了。
五、通過游戲感受劃龍舟時的合作精神。
1、今天我們也來學習大人們劃龍舟吧!現在我們來分組玩這個游戲,我做鼓手為大家助威,你們做撓手,跟著我的鼓聲一起從前向后劃漿。大家動作要到致哦!不然龍舟就不能快速向前劃動了。
2、幼兒以小組為單位,坐在自己小椅子上,跟著老師的節奏嘗試劃龍舟,體驗團隊合作的快樂。
3、,剛才我們在劃龍舟的游戲時,你感覺怎樣才能大家的槳都是一個方向不會碰撞呢?
老師小結:
在玩這個游戲時,我們一定要聽同一個鼓聲,從一個方向開始劃槳,大家的速度、動作都要一致,這樣才能合作完成劃龍舟。所以你們看到的劃龍舟速度很快,都是在家合作得非常好,非常齊心的,才這么出色。
教學延伸:
引導幼兒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說說龍舟的故事,和爸爸媽媽一起進行劃龍舟游戲。
幼兒園端午節簡短教案篇6
活動一:話說端午節
重點領域:(語言領域、社會性領域)
了解端午節的傳說及人們在節日中的習俗。
培養幼兒的言語表達力。
活動準備:
粽子、艾草、粽葉包粽子的圖片
活動過程:
1、談話導入。
提問:你們吃過粽子嗎?吃過哪些味道的粽子?
(鮮肉粽子、咸肉粽子、紅棗粽子、赤豆粽子、花生粽子……
你喜歡吃哪種粽子?
為什么在這段時間里人們都要包粽子、吃粽子?
(幼兒討論后,教師可以向幼兒介紹端午節的傳說)
2、說說端午節的古老故事。
提問:你們知道端午節還有哪些習俗?
(門前掛艾草菖蒲、賽龍船、)。
教師出示艾草、蒜頭,了解它們的特征,討論它們可能有的用途。
拓展談話范圍:
為什么在端午節時家家戶戶門前掛艾草?(幼兒討論)
教師小結:
從端午節開始天氣會越來越熱,蚊子、蟲子也越來越多,疾病容易流行。古時還沒有發明滅蚊劑,但古代中國人非常聰明,愛動腦筋,利用艾草、蒜頭的特殊氣味將它們掛在門框上,用以驅除蚊蟲。
活動二:感受端午節(看家鄉賽龍舟視頻)
(已下載好的在幼兒園桌面)
一、活動要求:
通過觀看視頻感受節日的熱鬧氣氛,龍舟賽你追我趕的精神。從而將龍舟賽與端午節的來歷聯系起來。
活動三:健康活動賽龍舟
用廢舊的廣告布做龍舟,分兩組舉行,讓小朋友直排蹲在廣告龍舟布上,利用龍舟號子讓小朋友同時往前跳,看誰先到指定處為贏。旨在培養小朋友的團結合作的精神。
兒歌:
桃兒紅,杏兒黃,五月五日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粽兒香,包五糧,吃個粽子滿嘴香。龍舟下河喜洋洋。
教學輔助資料: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以圍繞才華橫溢、遺世獨立的楚國大夫屈原而展開,傳播至華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盡皆知,追懷華夏民族的高潔情懷。但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且吳越之地以龍舟競渡在此日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更是早于春秋很久。端午節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端午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簡要習俗
懸鐘馗像:鐘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鐘馗,即武舉不第,愿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瘧疾痊愈,于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鐘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掛艾葉菖蒲: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于堂中,剪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于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賽龍舟:當時楚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尸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臺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香港有競渡,近來英國人也有仿效我國人作法,組織鬼佬隊,進行競賽活動。
吃粽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唯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后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種習俗,盛行于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
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幼兒園端午節簡短教案篇7
教學目標:
1、了解端午的名稱,來歷及習俗,知道端午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2、能夠自己動手做粽子,喜歡與同伴交流過端午的經歷。
3、萌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喜愛之情。
4、簡單了解節日的來歷,知道其全稱、日期和意義。
5、讓幼兒知道節日的時間。
教學重難點:
重點:
自己動手做粽子。
難點:
萌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喜愛之情。
教學準備:
物質準備:
《認識端午》多媒體課件:超輕黏土及制作工具:做好的粽子樣品。
經驗準備:
幼兒有過端午的經驗。
教學過程:
一、開始部分
(一)用兒歌導入,引出主題,激發幼兒學習興趣。
1、教師:小朋友們,老師這里有一首兒歌,你們要仔細聽,"五月五,是端午:插艾葉,掛香囊,:五彩線,手腕綁:吃粽子,小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小朋友們,你們知道這首兒歌說的是哪個節日嗎?
幼兒:端午節
二、基本部分
(一)介紹端午的來歷和習俗。
1、教師提問:小朋友們,你們知道端午節是哪一天嗎?
幼兒:五月初五。
教師:那你們知道端午節是怎么來的嗎?
幼兒:不知道。
2、教師講述屈原的故事,讓幼兒了解端午節的由來。
3、教師引導幼兒交流每年家里都是怎樣過端午節的。
4、教師小結:過端午節的時候都要吃粽子,戴五彩繩,賽龍舟,采艾草。
(二)引導幼兒深入了解粽子。
1、教師提問幼兒都吃過什么樣的粽子,讓幼兒相互交流。
2、教室出示各種種類粽子的圖片,引導幼兒觀察粽子的形狀的種類。
(三)引導幼兒自己動手做粽子。
1、教師:我們看到這么多的粽子,接下來就去做一個自己喜歡的粽子吧,做完之后還要給自己的粽子起一個好聽的名字吧!
2、教師引導幼兒自己動手做粽子,感受自己做粽子的樂趣。
三、結束部分
1、幼兒做完粽子后,教師讓幼兒向大家介紹自己做的粽子和給粽子起的名字。
2、教師對幼兒的表現進行表揚。
教師:老師在繪畫區準備了很多的畫紙和畫筆,小朋友們去畫出一副自己心里的端午節吧!
教學延伸:
1、藝術領域:畫龍舟。
2、語言領域:講述屈原的故事。
3、手工教學:做五彩繩。
幼兒園端午節簡短教案篇8
教材分析
大班幼兒有感受音樂的能力,做動作時能隨著節奏的快慢改變動作的速度,隨音樂做動作的經驗更為豐富。《包粽子》是一首山東民歌,在民間廣泛傳唱。端午節包粽子又是小朋友熟悉的一種習俗,并且已有包粽子的經驗,本次活動,從孩子們的生活經驗出發,引導幼兒在欣賞、理解音樂的基礎上創編包粽子、煮粽子的各種動作,在樂曲中有節奏的舞蹈,享受音樂帶來的快樂。
活動目標
1.在熟悉包粽子過程的基礎上,嘗試創編洗葉、裝米、壓米、扎線等包粽子動作,并隨音樂合拍地進行表演。
2.能根據音樂節奏及旋律等變化,匹配相應動作。
3.喜歡參加舞蹈活動,體驗舞蹈活動帶來的快樂。
活動準備
1.音樂、煮粽子視頻。
2.幼兒觀察過包粽子,了解包粽子的過程。
活動建議
1.欣賞音樂,感受音樂旋律,激發創編興趣。
(1)欣賞音樂,感受音樂旋律。
提問:聽了這段音樂有什么感覺?你想干什么?
(2)隨著音樂自由地表現包粽子的過程。
這段音樂表現了包粽子的哪些過程,引導幼兒隨音樂試著做一做。
2.遷移包粽子經驗,嘗試創編洗葉、裝米、壓米、扎線等包粽子動作。
(1)引導幼兒回憶并創編包粽子時清洗粽葉的過程。
提問:包粽子時要先做什么?都要做哪些事情?
如幼兒說到洗粽葉,教師將追問:你是怎樣洗粽葉的?你能做給大家看看嗎?教師在幼兒模仿動作的過程中隨機說兒歌引導幼兒根據節奏做動作。鼓勵幼兒隨音樂表現做洗粽葉的過程。
(2)引導幼兒大膽想象,隨音樂創編包粽子的過程。
啟發幼兒自主創編不同動作,表現包粽子時裝米、裝米、壓米、扎線等包粽子動作。
(3)結合煮粽子視頻,引導幼兒創造性地表現煮粽子的情景。
提問:粽子包好了,現在可以吃了嗎?怎樣煮粽子的?粽子在鍋里能不能動?為什么?
引導幼兒創編出粽子下鍋、加水、煮熟、慶祝等動作,隨音樂表演。
提問:包粽子要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用什么動作表現洗葉?用什么動作表現裝米?
3.隨音樂完整的進行舞蹈,感受舞蹈歡快、熱鬧的情緒。
(1)幼兒與教師共同舞蹈,對舞蹈有一個完整的印象。
(2)啟發幼兒做動作時表現出歡樂、熱鬧的勞動場面。
(3)分組互相表演。
延伸活動
將音樂放在表演區,鼓勵幼兒大膽創編舞蹈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