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簡單音樂教案
小班簡單音樂教案篇1
活動目標:
1、學習有感情的朗讀兒歌,理解兒歌的內容。
2、幼兒能夠聯系實際,更加深刻地理解感受冬天。
3、感受旋律的氣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參加集體音樂活動的樂趣。
4、培養幼兒的音樂節奏感,發展幼兒的表現力。
5、感受歌曲柔和、舒緩的旋律,理解歌詞的含義。
重點難點:
理解兒歌的內容,聯系實際,理解冬天、感受冬天。
活動準備:
1、活動前:趁著下雪天,讓小寶寶們穿好棉衣戴好棉帽等冬日的新裝去戶外欣賞雪景,玩雪,引起幼兒對雪花的興趣,切身感受冬天:
2、冬天下雪、堆雪人的圖片;
3、兒歌掛圖。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教師引導幼兒觀察身邊的天氣狀況。
教師:“寶寶們,看看外面的天氣怎么樣?”(冷了!下雪啦!)
教師:“是啊,大家的穿著有何變化呢?”(穿棉衣了!戴棉帽啦!)
二、展開部分
1、通過談話,引起幼兒對冬天及其雪花的好奇。
教師:“冬天到了,小朋友們見過雪花嗎?想不想看下雪的情景啊?”(想……)
老師和幼兒一起觀賞有關下雪的圖片。
2、通過觀察畫面內容,切身理解感受冬天的氛圍。
教師:“小朋友們你們看到了什么?畫面里的小朋友們穿者打扮怎么樣呢?他們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打扮呢?”
老師引導,圍繞上述幾個問題展開互動,從而導出《冬天到》兒歌學習。
3、幼兒學念兒歌。
(1)教師邊做動作,邊帶領全班幼兒朗誦。
(2)請能力強的幼兒帶上動作朗讀兒歌。
(3)實行班級帶領式學教兒歌,(即能力強的充當老師帶領幾個相對滯后生帶上動作朗讀兒歌。實行小組學習,進行小組講評。)
三、結束部分
教師帶領幼兒唱讀書兒歌《冬天到》,指導兒歌中小朋友在冬天到來的時候注意戴棉帽、穿棉衣等習慣,防止生病感冒。
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老師主要抓住幼兒貪玩這一本性,利用幼兒這一特點,進行活動,從活動中發現并強調冬天這一季節時小朋友的著裝特點,教會他們基本的生活習慣。
小班簡單音樂教案篇2
活動目標:
1.初步熟悉音樂旋律,學習用小碎步做小魚游,并較合拍地做吃食動作。
2.隨樂合拍地表演,學玩“網小魚”的游戲,并能遵守其規則。
3.游戲時,注意不與同伴碰撞,體驗有序活動的快樂。
活動準備:
1.自制魚網1個,小魚手偶人手一個
2.教學掛圖,音樂磁帶。
3.幼兒初步學唱歌曲《網小魚》
活動過程:
一 、教師扮魚媽媽,帶幼兒進入活動場地,導入課題。
1.教師:“魚寶寶看看,媽媽帶你們來到了什么地方?”
2.教師引導幼兒觀察,大膽講述圖片內容。
教師:河里有什么?小魚在干什么?(唱歌、游水、吃食)
3.傾聽樂曲,教師結合圖譜講述故事。
二、引導幼兒傾聽樂曲(二),學習走小碎步,表現小魚游的動作。
1.引導幼兒用小碎步做小魚游的動作。
教師:“小魚在河里是怎樣游來游去的?誰會用動作做
做看?”
2.隨樂曲(二)進行表演,教師示范,重點提醒幼兒走小碎步時腳墊起來,輕快地走。
三、引導幼兒欣賞樂曲(三),表演小魚吃食的動作。
1.教師:“小魚看到美味的食物后是怎樣吃的呢!”
2.教師引導幼兒跟隨樂曲(三)合拍地表現小魚吃食的動作。
四、教師扮“網魚人”,介紹“網小魚”游戲規則,帶領幼兒玩游戲。
1.出示魚網,扮“網魚人”,介紹游戲規則。
教師:網魚人要來捉魚了哦!小魚該怎么辦啊!聽,表示網魚人來了是什么音樂。
2.引導幼兒傾聽音樂,重點練習聽到“網魚”的音樂就趕快游回家。
五、引導幼兒完整傾聽音樂,開始游戲。
1. 幫助幼兒梳理游戲情節,“小魚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唱歌—小魚游—吃食—游回家)。
2. 請一教師扮演網魚人,師幼共同完整游戲。
(1) 提醒幼兒聽辨音樂及時轉換動作。
(2) 小魚怎么游?(碎步,輕輕地,快快的)游的時候要注意什么?(幫助幼兒明確“找空地方游,不碰撞”的規則)。
(3)小魚怎么吃食的?(跟著音樂的節拍,一口一口的吃)。
3.交換網魚人角色,再次游戲。
小班簡單音樂教案篇3
游戲目標:
1、熟悉音樂旋律,能配合音樂指認五官的位置。
2、學習有節奏地唱準歌曲,喜歡和老師一起做音樂問答游戲。
3、嘗試仿編歌詞,樂意說說歌曲意思。
4、培養幼兒的音樂節奏感,發展幼兒的表現力。
游戲準備:
1、音樂錄音磁帶。
2、請一名大班幼兒與教師配合對唱并表演。
游戲過程:
1、復習游戲,聽口令指五官:
教師即興說出五官的名稱,并不斷地變換口令,逐步加快速度,幼兒聽完口令立即用手指點五官,如:教師說"眼睛",幼兒就用手指自己的眼睛。
2、幼兒欣賞教師和大班幼兒表演的游戲:
(1)在音樂得伴奏下,教師和大班幼兒表演游戲:
"我們現在做的游戲和剛才大家一起做的游戲一樣嗎?哪里不一樣?"
(2)再次欣賞表演,幼兒拍打節奏。
3、幼兒學習音樂游戲:
(1)請全班幼兒跟著大班幼兒和教師對唱,邊唱邊拍手,手口同步。
(2)師生一起做音樂游戲,唱到"在這里"時,用手指點五官的位置。
(3)提醒幼兒注意唱準。
小班簡單音樂教案篇4
教學目的:
1.引導幼兒理解兒歌內容,感受作品的意境美。
2.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3.培養幼兒根據畫面進行聯想的能力。
4.能掌握兒歌,會背誦兒歌。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兒歌掛圖,音樂。
3.教學用書。
教學過程:
一.請幼兒聽蛙聲,并告訴老師你們聽到了什么?由此請幼兒展開聯想。
二.請幼兒欣賞多媒體課件,引導幼兒觀察畫面并提問,幼兒舉手發言。
1.小朋友都看到了什么?
2.他們在干什么?為什么?
3.小青蛙用什么做話筒,用什么做舞臺。
4.夜晚黑黑的,小青蛙們用什么當燈籠呢?
5.小青蛙們是怎么唱的呢?出示掛圖
三.引出兒歌----青蛙音樂會。
1.老師有表情的朗誦兒歌,請幼兒回答問題:兒歌的名字叫什么?
2.出示掛圖,帶領幼兒一起念兒歌。(播放音樂)
3.發給幼兒教材用書,讓幼兒自己看書并讀兒歌。
四.老師請小朋友完整背誦兒歌。
五.在小青蛙的音樂背景下,帶領孩子游戲,活動結束。
小班簡單音樂教案篇5
教學目的:
1.通過聆聽《嘀哩嘀哩》、《春曉》,演唱《大樹媽媽》、《郊游》表達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2.能用廢舊物品自制沙錘等無固定音高的簡易打擊樂器。
3.認識“0”并能準確地拍擊帶有“0”的節奏。
4.能在學會歌曲后,跟著老師準確地按音高唱唱名。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富有表情的演唱歌曲《大樹媽媽》、《郊游》。
教學難點:
按音高唱唱名。
教學方法:
綜合音樂感教學法
教學用具:
CAI課件、琴、打擊樂器等。
課時安排:
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聆聽《嘀哩嘀哩》、《春曉》。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師生問好
二、創設情景、聆聽歌曲
1、(多媒體展示)古詩《春曉》在清新的音樂伴奏下徐徐展開,老師引導學生齊聲朗讀。
2、教師導入:同學們都非常熟悉這首古詩,能告訴老師這首古詩描寫的是什么季節嗎?學生很自然地揭題
3、教師板書《春》,同時多媒體視頻圖象:“聽,春雷響了,好多躲在洞穴里過冬的小動物也醒來了,紛紛跑出來跟我們打招呼呢,你希望哪些小動物最先出現在我們面前?”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說幾個動物的名字(老師根據學生所說相應點擊畫面)
4、你能模仿自己喜歡的小動物的動作或聲音嗎?(學生模仿青蛙、蛇、小燕子、兔子……)
5、看到這么美的春天,小動物會說什么呢?如果你是小動物,你會對春天說一句什么呢?(學生回答:A、好美呀B、春天的空氣真新鮮C、我要去找小伙伴一起看看春天)
6、小動物睡了一個冬天,在春回大地、萬物復蘇的時候到處尋找春天,我們小朋友一起來幫助小動物找一找,好嗎?
7、播放CAI歌曲《滴哩滴哩》(要求:聽一聽,歌曲里的春天在大自然的哪個角落里?聽完后用歌詞來告訴老師)
8、第二遍播放CAI歌曲《滴哩滴哩》,你能用自己喜歡的動作來表現歌詞內容嗎?
學生聽歌曲,隨著音樂節奏自由表演
9、設計提問:a、春天在哪里呀?
(學生回答:春天在青翠的山林里、春天在湖水的倒影里、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
b、你眼睛里的春天是什么樣的?(學生回答:桃花開了、柳樹發芽了、小草綠了、燕子飛回來了……)
c、歌曲里小朋友眼睛里的春天又是什么樣的呢?(這里有紅花,這里有綠草,還有會唱歌的小黃鸝)
d、你能把這幾句歌詞唱一唱嗎?(老師帶學生一邊拍手一邊演唱)
f、春天除了這些,還有好多美景,你能用:“這里有……這里有……還有那……”來描繪一下春天別的景色嗎?(小組討論、回答)
例如:這里有藍天,這里有綠草、還有那嘩啦啦的小河水……
g、老師邀請小組成員上臺演唱自己創遍的歌詞,體驗創遍過程中的快樂
10、教師導入:“春天多美呀,看到這么美的春天,同學們最想做什么呢?
(唱歌、跳舞、郊游……)
14、分組活動
聽《滴哩滴哩》音樂自由地舞蹈、歌唱。
三、課堂小結:
看的出同學們都很熱愛春天,熱愛大自然迷人的景色,可這些都需要我們每個人的保護才會有的,我希望同學們都行動起來,去愛護、保護大自然,去爭做“綠色小標兵”,讓我們的校園,祖國,世界變的更美麗。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表演《大樹媽媽》、編創與活動。
教學過程:
一、表演《大樹媽媽》
1.在完整地聆聽歌曲的基礎上,用聽唱法學唱歌曲。
2.引導學生看課本上方的四幅圖理解歌曲。
3.通過對小樹的討論“你為小樹做了什么?”加深對愛護樹木,保護綠色的認識,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4將學生分成小組,自編表演動作,然后一組一組地表演給大家看。
二、編創與活動
1.認識“”(以四分音符為一拍,“”休止一拍,“”休止半拍),不告訴名稱,只讓學生通過節奏拍擊,掌握時值。
2.分小組拍擊歌曲的節奏,通過主動探索式的學習,準確地拍擊歌曲的節奏。
3.視學生的能力情況,發動學生創編帶有“0”的節奏歌謠,使學生有興趣地掌握“0”準確休止的時值。
4.在演唱歌曲時,遇到帶有“”樂句,要唱的輕松自然,不要因為有八分休止符的出現而使旋律的演唱變得生硬,以致破壞了歌曲的整體效果。
三、課堂小結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
表演《郊游》、編創與活動。
教學過程:
一、表演《郊游》
1.完整地聆聽歌曲,在聆聽歌曲的過程中,提示學生拍擊節奏、讀歌詞等活動,積極地聽,感受音高,為準確地演唱歌曲做好聽覺上的準備,達到輕松地學會歌曲。
2.結合歌曲的表演提出問題,如:為什么去效游?心情是怎樣的?每人用一句話說說自己效游時的發現等等,啟發學生帶著情感表現歌曲的內容。
3.分小組創編動作,熟悉加入小鼓的節奏,完整地邊唱邊表演歌曲。
二、編創與活動
1.課前準備沙子、豆子、餅干盒、飲料盒等物品,分小組將自己的設想實現。鼓勵學生與眾不同的想法,鼓勵學生創新。2.確定節奏型,隨著歌曲的演唱,敲擊自制的樂器。
三、課堂小結
小班簡單音樂教案篇6
活動目標:
1、能知道自己有小手和小腳,了解它們的簡單用途。
2、能感受兒歌的韻律,根據自己的理解,學著改編兒歌。
3、感受旋律的氣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參加集體音樂活動的樂趣。
4、培養幼兒的音樂節奏感,發展幼兒的表現力。
5、感知樂曲的旋律、節奏、力度的變化,學唱歌曲。
活動準備:
幼兒印的小手和小腳,幼兒照片。
活動過程:
1、找一找:幼兒看看自己印的小手和小腳,哪個小手和小腳是自己的。
2、學會兒歌:“小手和小腳”老師念兒歌,邊念邊做動作。你有幾只小手?小手會做什么?小手會洗臉,會梳頭,它的本領怎么樣?老師將小手的這一段再念一遍。我有兩只小小手,會洗臉,會梳頭,我的小手本領大。
師:你有幾只小腳?小腳會做什么?小腳會走路,會跑步,它的本領怎么樣?老師將小腳的一段再念一遍。我有兩只小小腳,會走路,會跑步,我的小腳本領大。師生一起念念兒歌,邊念邊做動作。
活動反思:
因為小手和小腳是孩子們最熟悉的身體部位,平時老師、家長總是在說寶寶用小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寶寶用小腳自己走路,自己走到幼兒園里去。所以幼兒學習這首兒歌接受較快,通過一次活動基本上掌握,會念兒歌,個別比較能力出色的幼兒還會編,教學效果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