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的經典十大名曲欣賞
琵琶是一種演奏起來很好聽的樂器,大家知道琵琶的十大名曲是哪些嗎?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琵琶的十大名曲推薦的相關內容,歡迎閱讀!
琵琶的十大名曲
一、《塞上曲》
《塞上曲》是一首傳統琵琶大套文曲,樂曲通過描寫王昭君對故國的思念,表達了哀怨悲切之情。
二、《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堪稱曲中經典。樂曲內容的壯麗輝煌,風格的雄偉奇特,在古典音樂中是罕見的。垓下決戰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有名的戰役。琵琶曲《十面埋伏》出色地運用音樂手段表現了這場古代戰爭的激烈戰況,向世人展現了一幅生動感人的古戰場畫面。
三、《霸王卸甲》
《霸王卸甲》是一首著名的琵琶傳統大套武曲。這首曲子取材與《十面埋伏》一樣,也是描述垓下之戰,同樣是采用章回式結構,但立意不同。主角是項羽,所以樂曲沉悶悲壯。
四、《大浪淘沙》
《大浪淘沙》是華彥鈞創作的一首琵琶獨奏曲,樂曲表現了作者對不平人世的無限感慨及對命運的態度。
五、《昭君出塞》
琵琶獨奏曲《昭君出塞》由華彥鈞傳譜。樂曲通過刻畫昭君出塞時的情緒變化,表達了作者對這一歷史事件的無限感慨。
六、《陽春白雪》
《陽春白雪》,亦名《陽春古曲》,簡稱《陽春》,是一首廣泛流傳的優秀琵琶古曲。質樸而豐富的音樂語言,表現了人們積極進取,樂觀向上,對大自然充滿無限感情的精神氣質。
七、《草原小姐妹》
表現了新中國少年兒童熱愛集體,不畏風暴的高尚風格和勇敢的精神。
八、《海青拿天鵝》
據說《海青拿天鵝》是現今所知,流傳年代最早的一首琵琶曲。
九、《彝族舞曲》
《彝族舞曲》是一首有著濃郁生活氣息的極其抒情的樂曲,它是用音樂來描述在晚上,男女老少圍著篝火歡樂地載歌載舞。
十、《火把節之夜》
《火把節之夜》用音樂的方式寫出了在火把節夜晚,少數民族的人們圍著篝火,激情地跳著歡快的舞蹈。樂曲時而悠揚,時而激烈。
琵琶的文學作品
一、《琵琶行》 唐代白居易作。寫作者被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時,偶遇一昔日長安名歌妓,聽她彈奏琵琶并述說年長色衰后的飄泊淪落,由此發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敘事流暢婉轉,文字優美,是古代著名的長篇敘事詩。
二、《訴衷情·小蓮初上琵琶弦》 蘇軾作。小蓮初上琵琶弦,彈破碧云天。
三、《古從軍行》 李頎作。行人刁斗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四、《雜曲歌辭·渭城少年行》 崔顥作。可憐錦瑟箏琵琶,玉臺清酒就君家。
五、《七律·詠懷古跡五首》 杜甫作。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六、《琵琶》 白居易作。弦清撥刺語錚錚,背卻殘燈就月明。 賴是心無惆悵事,不然爭柰子弦聲。
七、《臨江仙》 晏幾道作。琵琶弦上說相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云歸。
八、《東風破》 蘇軾作。琵琶一曲東風破,楓染紅塵誰看透,籬笆古道曾走,荒煙漫草年頭,分飛后。
九、《春聽琵琶兼簡長孫司戶》 白居易作。四弦不似琵琶聲,亂寫真珠細撼鈴。
十、《劉禪奴彈琵琶歌(感相國韓公夢)》 顧況作。樂府只傳橫吹好,琵琶寫出關山道。
十一、《琵琶歌》 元稹作。琵琶宮調八十一,旋宮三調彈不出。
十二、《代琵琶弟子謝女師曹供奉寄新調弄譜》 白居易作。琵琶師在九重城,忽得書來喜且驚。
琵琶的社會影響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燦爛輝煌的中國文化歷史長卷上,琵琶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畫上了濃墨重彩 、璀璨光芒的一筆。
南北朝時期,通過絲綢之路與西域進行文化交流,曲頸琵琶由波斯經今新疆傳入我國,它盛行于北朝,并在公元6世紀上半葉傳到南方長江流域一帶。唐代燕樂的興盛,使我國歌舞音樂進入了鼎盛時期,也迎來了琵琶音樂發展的第一個高峰。當時上至宮廷樂隊,下至民間演唱都少不了琵琶。到了唐代后期琵琶從演奏技法到制作構造上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成為當時非常盛行的雅俗共賞的樂器。在西北地區,到處可以聽見琵琶演奏的聲響,唐代詩人岑參有“涼州七里十萬戶,胡人半解彈琵琶”的詩句。在江浙地帶,更是出現了“琵琶多于飯甑,措大多于鯽魚”的局面。在敦煌壁畫中,橫抱琵琶的圖形最多,可以說凡畫有音樂形象處必繪有琵琶。壁畫中還有反彈琵琶的伎樂圖,其繪畫中的美學意義大大超過實際樂器演奏的意義。琵琶音域的廣闊、音色的多變、表現力的豐富、演奏技巧的多樣使其在隋唐九、十部樂中成為主要樂器,對盛唐歌舞藝術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從敦煌壁畫和云岡石刻中,仍能見到它在當時樂隊中的地位。
猜你感興趣:
1.
2.
3.
4.
5.
>>>下一頁更多精彩“琵琶的簡介”
p副標題e琵琶的簡介
琵琶,是彈撥樂器首座, 撥弦類弦鳴樂器。木制,音箱呈半梨形,上裝四弦,原先是用絲線,現多用鋼絲、鋼繩、尼龍制成。頸與面板上設用以確定音位的“相”和“品”。演奏時豎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彈奏,是可獨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樂器。琵琶,是東亞傳統彈撥樂器,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最早被稱為“琵琶”的樂器大約在中國秦朝出現。
“琵琶”二字中的“玨”意為“二玉相碰,發出悅耳碰擊聲”,表示這是一種以彈碰琴弦的方式發聲的樂器。其名“琵”、“琶”是根據演奏這些樂器的右手技法而來的。也就是說琵和琶原是兩種彈奏手法的名稱,琵是右手向前彈,琶是右手向后挑。在唐朝以前,琵琶也是漢語里對所有魯特琴族(又稱琉特屬)彈撥樂器的總稱。中國琵琶更傳到東亞其他地區,發展成現時的日本琵琶、朝鮮琵琶和越南琵琶。
中國近代民族音樂史上有“海派”(浦東派)琵琶和“浙派”(平湖派)琵琶兩大流派。平湖派琵琶藝術對研究民族音樂史具有相當的歷史價值。
琵琶的起源
歷史上的所謂琵琶,并不僅指具有梨形共鳴箱的曲項琵琶,而是多種彈撥樂器,其名“琵”、“琶”是根據演奏這些樂器的右手技法而來的。也就是說琵和琶原是兩種彈奏手法的名稱,琵是右手向前彈,琶是右手向后挑。所以說當時的“琵琶”形狀類似,大小有別,像月琴,阮等,都可說是琵琶類樂器。琵琶是中國歷史悠久的主要彈撥樂器。經歷代演奏者的改進,至今形制已經趨于統一,成為六相二十四品的四弦琵琶。琵琶音域廣,演奏技巧為民族器樂之首,表現力更是民樂中最為豐富的樂器。演奏時左手各指按弦于相應品位處,右手戴賽璐珞(或玳瑁)等材料制成的假指甲撥弦發音。
大約在秦朝,開始流傳著一種圓形的、帶有長柄的樂器。因為彈奏時主要用兩種方法:向前彈出去叫“批”,向后挑起來叫“把”,所以人們就叫它“批把”。后來,為了與當時的琴、瑟等樂器在書寫上統一起來,便改稱琵琶。
到了南北朝時,從西域傳來了一種梨形音箱、曲頸、四條弦的樂器,有人就把它和中國的琵琶結合起來,改制成新式琵琶。在演奏方法上,改橫抱式為豎抱式,改撥子撥奏為右手五指彈奏。經過不知多少藝術家的改進,才成為如今的四相十三品及六相二十四品的兩種琵琶。
琵琶又稱“批把”,最早見于史載的是漢代劉熙《釋名·釋樂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卻曰把,象其鼓時,因以為名也。”意即批把是騎在馬上彈奏的樂器,向前彈出稱做批,向后挑進稱做把;根據它演奏的特點而命名為“批把”。在古代,敲、擊、彈、奏都稱為鼓。當時的游牧人騎在馬上好彈琵琶,因此為“馬上所鼓也”。南朝王僧虔《技錄》:“魏文德皇后雅善琵琶。明帝嘗引后衣乞為音樂,時楊阜在側,問帝曰:‘太后,陛下嫡母,君禮豈在邪?’帝愧然縮手,后乃出。傾之,帝謂阜曰:‘吾知卿敬節,然誠因吾心慮不平,今從卿言,不得茫茫湘水,見伊人焉?’此言后之音律高妙。”可知在魏晉時期,“琵琶”之稱正式進入宮廷。
琵琶由歷史上的直項琵琶及曲項琵琶演變而來,據史料記載,直項琵琶在中國出現得較早,秦、漢時期的“秦漢子”,是直柄圓形共鳴箱的直項琵琶(共鳴箱兩面蒙皮),它是由秦末的弦鼗發展而來的。“阮咸”或“阮”是直柄木制圓形共鳴箱,四弦十二柱,豎抱用手彈奏的琵琶。晉代阮咸善奏此樂器,故以其名相稱,即今天的阮。
南北朝時,通過絲綢之路與西域進行文化交流,曲項琵琶由波斯經今新疆傳入中國。曲項琵琶為四弦、四相(無柱)梨形,橫抱用撥子彈奏。它盛行于北朝,并在公元6世紀上半葉傳到南方長江流域一帶。
到了公元五、六世紀隨著中國與西域民族商業和文化交流的加強, 從中亞地區傳入一種曲項琵琶, 當時稱作 "胡琵琶"。 其形狀為曲頸, 梨形音箱, 有四柱四弦,很像在阿拉伯國家常見的烏特琴(Oud 或 Ud)或古波斯的巴爾巴特琴(Barbat)。橫抱琵琶用撥子演奏。 現代的琵琶就是由這種曲項琵琶演變發展而來的。
從北齊到唐代,是琵琶發展史的第一個高峰,原籍曹國(今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東北一帶)的曹氏琵琶家族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如北齊至隋代的曹妙達,因善琵琶在北齊時即被封王,入隋后又被任為宮中樂官,于太樂教習琵琶技藝。
在隋唐九、十部樂中,曲項琵琶已成為主要樂器,對盛唐歌舞藝術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從敦煌壁畫和云岡石刻中,仍能見到它在當時樂隊中的地位。
琵琶的發展歷史
到了唐代(公元7-9世紀)琵琶的發展出現了一個高峰。當時上至宮廷樂隊, 下至民間演唱都少不了琵琶, 隨成為當時非常盛行的樂器, 而且在樂隊處于領奏地位。這種盛況在中國古代詩詞中有大量的記載。例如唐代詩人白居易在他的著名詩篇《琵琶行》中非常形象地對琵琶演奏及其音響效果這樣的描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唐代后期琵琶從演奏技法到制作構造上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在演奏技法上最突出的改革是由橫抱演奏變為豎抱演奏, 由手指直接演奏取代了用撥子演奏。琵琶構造方面最明顯的改變是由四個音位增至十六個(即四相十二品)。同時它的頸部加寬,下部共鳴箱由寬變窄, 便于左手按下部音位。由于以上這倆項改革,琵琶演奏技法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據統計琵琶的指法共有五六十種。歸納起來,右手指法分兩個系統: 一、輪指系統,二、彈挑系統。左手指法也分兩個系統:一、按指系統, 二、推拉系統。
唐代是琵琶發展的高峰,涌出了大量的琵琶演奏者和樂曲,如唐代世居長安的曹保,其子曹善才,其孫曹綱,都是著名的琵琶演奏家,為世人所推崇,詩人對其高超技藝亦多有詩作贊頌,曹綱的演奏,右手剛勁有力,“撥若風雨”,另與之齊名的裴興奴則左手按弦微妙,“善于攏捻”,故當時樂壇有“曹綱有右手,興奴有左手”之譽。來自西域疏勒的“五弦”名手裴神符是唐太宗最看重為宮廷樂師之一,他首創了琵琶手指彈法;康昆侖號稱琵琶第一手,段善本則是有名的佛殿樂師,后與康昆侖琵琶比賽后,進入宮廷成為皇家樂師。
唐社佑《通典》云:“坐部伎即燕樂,以琵琶為主,故謂之琵琶曲。”在唐代的文獻記載和詩詞中,有許多描述琵琶音樂的精采篇章,說明那時的琵琶演奏技巧已有很大進步,表現力十分豐富。
猜你感興趣: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