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級美術教案
所謂教案的藝術性就是構思巧妙,能讓學生在課堂上不僅能學到知識,而且得到藝術的欣賞和快樂的體驗。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初中九年級美術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中九年級美術教案1
教學目的:
使學生對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主要成就及主要雕塑作品有所了解、認識。開闊眼界、提高認識、增進知識,培養健康的的審美情趣和感受、體驗、鑒賞藝術美的能力。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了解中國古代雕塑中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的藝術成就及藝術特點。陵墓雕塑重點是霍去病墓雕刻(地面雕刻)和秦始皇兵馬俑(陶俑),宗教雕塑重點是四大石窟藝術。
教學難點:
分析雕塑藝術的藝術成就。
教學過程:
引入:說起雕塑人們都會如數家珍的說出《大衛》、《維納斯》、古希臘米隆的《擲鐵餅者》、《思想者》等等西方雕塑作品。但同時也讓我想起一句話,現代很多中國雕塑系學生去西方學習雕塑藝術,一位美國雕塑家這樣說:“你們不要捧著金飯碗要飯”。這句話說明什么呢?說名中國古代雕塑也有很高的藝術成就,也有西方雕塑不可及的地方。那么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中國古代雕塑有什么樣的成就,到底好在哪里,美國雕塑家為什么那么說?首先來了解一下什么是雕塑?
一、雕塑:用可雕性可塑性物質材料為媒介,通過雕塑等個種手段,塑造出一種反映社會生活具有審美價值、具有三維實體的一種造型藝術。(參考美術的定義說明)
雕塑的基本形式:圓雕(又稱立體雕)、浮雕(附在另一平面上)、透雕(鏤空其背景)。
二、古代雕塑:
1、陵墓雕塑(地上陵地下墓)
(1)陶俑:表現為秦始皇兵馬俑(地下替代活人陪葬的偶人)
秦始皇兵馬俑的藝術特點:(因為秦始皇時期是一種法家思想,以法治國,所以當時的人們非常嚴謹,藝術家們也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追求一種寫實的手法,所以秦始皇兵馬俑具有以下的藝術特點):崇尚寫實,手法嚴禁;性格鮮明,形象生動各異;在總體布局上,陶俑面向東方,具有排山倒海的氣勢,使人產生敬畏而難忘的印象。
(2)石刻造像:表現為霍去病墓雕刻(立于神道兩側的石刻)
霍去病墓石刻即漢代石雕藝術的特點:(漢代特別是漢武帝時期,遵循一種道家思想,只要不偷不搶不殺人,什么都可以。這就使藝術家們的思想得道空前的放松。而雕塑藝術上有一種天人合一的特點,即保留著石頭的那種天然美,天然造型,循石造型,因材施藝。霍去病墓雕刻用的全部是花崗巖材料。
唐代雕塑:
(1)唐三彩
(2)昭陵六駿
宋代雕塑:因為宋代不比唐代強盛,國力衰敗,藝術家們經受挫折,對個種人情世故認識更為深刻,所以雕塑作品有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對人性的刻畫非常深刻。
明代雕塑:毛澤東說,明朝只有兩個會當皇帝,一個是朱元璋,一個就是朱棣。如,朱棣建立故宮、武當山,里邊就有很多雕塑,也有非常高的藝術成就。
2、宗教雕塑
(1)中國的四大石窟
甘肅敦煌的莫高窟、甘肅的麥積山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崗石窟、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
(2)四大石窟的藝術特點:
甘肅敦煌的莫高窟:是規模、內容最豐富的石窟群。容壁畫、雕塑、建筑于一體,以壁畫、泥塑著稱。
甘肅的麥積山石窟:也是以泥塑著稱。
山西大同的云崗石窟:以壯觀的石刻聞名。
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是歷代皇家貴族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具有“皇窟”的美譽。也以壯觀的石刻聞名。
補充:四川重慶的大足石窟也非常有名,也有很高的藝術成就。
三、小結
1、陵墓雕刻產生的社會原因:是帝王貴族為鞏固他們的統治地位,炫耀其顯赫聲勢,盛行厚葬而產生的。
2、佛教石窟產生的原因:佛教大約在東漢時代從印度傳入我國,為了利于將難懂的宗教教義變成通俗易懂,易于人們接受的東西,隨著佛教的傳播,從南北朝起,佛教壁畫和佛像便大量產生。
四、練習
1、認識陵墓雕塑與其代表作
2、認識四大石窟與其代表作
初中九年級美術教案2
一、教學目標的確立:
1、背景:增大學生的閱歷,沉淀專業修養,提高審美能力。
2、要點:①知道中國古代雕塑一般的表現形式。②了解中國古代雕塑發展歷程。③對其代表作品欣賞,了解其藝術特點。
3、教學重難點:古代雕塑呈現形式和重要作品的欣賞。
二、教學過程:
導入:提問:你在什么地方看到過雕塑?它們是什么樣的?你知道它們的名字嗎?它們都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答:雕塑的材料可以是石頭、金屬、泥土、木頭等。
雕塑和繪畫相比在外在的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雕塑是有實在體積的形象,我們用手就可以摸得著。
(直接入題)平時所說的“雕塑”,指的是什么?
1、涵義
雕塑——雕塑是雕和塑的合稱。以一定的物質材料和手段,在實在的三維空間內占據一定的空間位置塑造可視的靜態藝術形象的一個藝術門類。作為雕塑作品而言,三維空間的體積是其藝術語言最根本的東西,所以作品本身的凹進、凸現、間隔、斷裂、穿透、大小是雕塑作品的目的之一。盡管雕塑也可以實現由三維到二維空間的轉換,但是立體空間才是其生命根本之所在。
2、種類
下面兩件雕塑作品在表現手法上有什么不同?從表現形式可分為圓雕、浮雕(這里將浮雕和圓雕以概念結合實例的形式讓學生理解)
3、想一想:
怎樣欣賞雕塑作品?
了解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通過感受、體會作品的藝術魅力,進一步理解作品所表達的主題思想分析雕塑作品的藝術特點。(形象美、材質美、藝術性)
師言:了解了雕塑的表現形式,那讓我們看看中國古代雕塑。
⑴教師板書:概術陵墓雕刻佛教石窟造像
⑵網絡環境下學生自主學習探究
(教學活動)
[一]、陵墓雕刻
陵墓雕刻產生的背景:在封建社會里,帝王、貴族為了鞏固他們的統治地位,炫耀其顯赫聲勢,而盛行厚葬。在他們的陵墓區里,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制作了大量陵墓雕刻作品。這些雕刻作品代表了當時的藝術水平,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征,成為中國古代雕塑藝術最重要的部分。欣賞:中國古代雕塑——陵墓雕刻欣賞任務:霍去病陵墓雕刻教師提出問題:①說一說:霍去病墓石雕的藝術特點②學生討論,回顧教師提出的問題并作回答。形體單純、古樸,構思獨特,氣魄雄偉,力量沉厚。作者通過巖石的自然形態,產生聯想,某些部位甚至不施一鑿一錘,極富藝術創造力。
[二]、中國古代雕塑——石窟造像
佛教造像產生的原因在我國歷有一段長期分裂割據的時期,人民生活極端困苦,自然地會向往有一個能解放他們的救星出現統治者也需要一種法寶來證明自己作威作福是理所當然的,使人民甘愿受宰割。佛教就這樣出現了。因此當時的統治者都大力推崇佛教,開鑿石窟雕造佛像。
欣賞任務:我國四大石窟簡介在我國,自魏晉、十六國和南北朝開始鑿的石窟有15處,其中最的佛教石窟造像有以下四個石窟群:甘肅敦煌石窟、甘肅天水城東麥積山石窟、山西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南崖的云岡石窟、河南洛陽市南郊的龍門石窟。
三、教師課后總述:
1、陵墓雕刻產生的社會原因:是帝王貴族為鞏固他們統治地位,炫耀其顯赫聲勢,盛行厚葬而產生的。
2、佛教石窟造像產生的原因:在戰亂的年代,人民要尋求得到解脫的精神支柱,統治者要尋求鞏固政治的理論根據。佛教恰恰提供了這樣包治百病的精神藥方。隨著佛教的傳播,石窟雕刻得以產生。
3、石窟造像、陵墓雕刻的發展歷程和藝術特點。時代特點:在什么樣的特定社會環境里,就有什么樣與之相適應的作品的出現。沒有游離于時代背景之外的藝術。如陵墓雕刻與佛教造像。民族風格:古樸莊重、深沉雄大、氣魄宏偉、想象神氣、富于審美理想,是中國古代雕塑作品突出的特點。
4、課后探究作業(網上查閱)查閱《擊鼓說唱》《昭陵六陵》的相關資料,概其藝術特點。
初中九年級美術教案3
教學目標
引導學生體驗水墨畫的韻味和審美情趣,從中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認識美術的文化性與歷史繼承性。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指導學生掌握材料和水分的關系, 調動學生主動性,放開手腳,大膽創意,表達自己的感受。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對水墨畫的韻味的理解和感受,并表現在自己的畫上。
課前準備
范畫數張,生宣紙數張,毛筆,筆洗,畫毯,中國畫顏料等。
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組織教學:
導入新課:
1.學生體驗:
(1)拿出生宣紙和毛筆,讓學生談一談,宣紙和圖畫紙有什么不同?教師總結:宣紙和毛筆以及墨是中國畫的工具。這也是中國畫不同于其它畫種的主要特征。
(2)讓學生動手用墨和水在宣紙和圖畫紙上隨意涂畫,然后看看有什么不同?
(3)教師展示范畫并提出問題:這些畫是用什么材料畫的?有什么特點?學生分組討論,教師總結:這些作品是利用水和墨在宣紙上的沖化、融滲產生的濃淡變化,通過墨與彩的潑灑、點染、堆積形成墨、色、水相互輝映的效果。這種效果妙在似與不似之間,令人回味無窮,這就是水墨畫的韻味。
2.師生共討:
(1)你知道國畫的歷史嗎?
學生討論,教師總結:水墨畫,顧名思義,就是用中國傳統的繪畫工具,按照中國人的審美習慣而畫出來的畫。中國的國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優良的傳統,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獨樹一幟。它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所以我們要繼承傳統文化,使它不斷發展。
(2)你理解水墨畫的韻味嗎?
出示作品,學生討論發言,教師總結:這種墨與色相互交融形成的神奇效果,令我們回味無窮,遐想翩翩。其特點在于似與不似之間,水、墨、色交融變化,頗耐人尋味,這就是中國畫特有的審美標準之一“韻味”,有“韻”才美,無“韻”是不美的。
(3)你知道這種韻味是怎樣形成的嗎?
教師示范:濃破淡、淡破濃、色破墨、墨破色,用墨和彩點染,堆積、潑灑能形成相互輝映的效果。學生有了動手的欲望,急于想體驗一下。教師因勢利導。
3.學生實踐:
教師布置作業,自己動手創作一到兩幅水墨作品,用筆要大膽,注意墨與彩的濃淡,以及水分干濕的把握。學生作畫,教師巡視,及時指導遇到的情況。
4.作品評價:
提出評價標準:用筆大膽,水、墨、色相互輝映,墨與彩的濃淡以及水分的把握要恰到好處。畫面要體現出變化莫測的韻味。
(1)學生互評:
(2)師生互評:
5.小結:這節課通過同學們的動手創作,使大家對水墨畫的韻味有了很深的了解和體驗,
好多同學的作品都不錯,希望大家課后去練習,嘗試用不同的方法去表現,看看效果怎樣?
教學點評(教學反思)
本課的設計,強調學生的實踐性和趣味性,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使學生親身體驗水墨畫的獨特韻味,充分發揮各自的想象,做到因勢利導、人盡其才。對水墨畫的體驗,使學生體會到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從而起到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
案例二
教學目標
引導學生體驗水墨畫的韻味和審美情趣,從中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認識美術的文化性與歷史繼承性。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指導學生掌握材料和水分的關系, 調動學生主動性,放開手腳,大膽創意,表達自己的感受。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對水墨畫的韻味的理解和感受,并表現在自己的畫上。
課前準備
范畫數張,生宣紙數張,毛筆,筆洗,畫毯,中國畫顏料等。
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組織教學:
一.導入新課:
1.讓學生談談對國畫的認識,教師總結: 國畫就是中國人用自己制造的工具材料,按照中國人的審美習慣創造出來的畫。國畫有幾千年的歷史,每一時代的畫家都以自己的創造,使傳統中國畫技法更加豐富多彩。水墨畫就是在傳統技法上不斷的創新,水墨畫反映出來的審美情趣,既有歷史的、民族的特點,又有時代的、創造的新意。富有韻味,是中國畫特有的美感。
二.技法探究:
1.學生做水墨游戲:(1)讓學生動手用筆著淡墨在宣紙上隨意涂一筆,后用濃墨點在其上。 (2)讓學生動手先用干濃墨在宣紙上隨意涂一筆,后用淡墨點在其上。(3)先用墨在宣紙上隨意涂一筆后用色在其上點幾筆。(4)先用色在宣紙上涂一筆,后用墨點幾筆。
學生做完后,互相觀賞評論。教師總結:剛才大家做的幾種筆墨游戲,就是水墨畫的幾種表現方法:濃破淡、淡破濃、色破墨、墨破色。利用水和墨在宣紙上的沖化、融滲產生的濃淡變化,通過墨與彩的潑灑、點染、堆積形成墨、色、水相互輝映的效果。這種效果妙在似與不似之間,令人回味無窮,這就是水墨畫的韻味。這也是水墨畫不同于其它畫種的獨特之處。
2.用多媒體出示范畫,學生欣賞,師生共討作品中的韻味:這種墨與色相互交融形成的神奇效果,令我們回味無窮,遐想翩翩。其特點在于似與不似之間,水、墨、色交融變化,頗耐人尋味,這就是中國畫特有的審美標準之一“韻味”,有“韻”才美,無“韻”是不美的。
三.學生體驗:(
教師布置作業,用幾種水墨畫的表現方法,自己動手創作一到兩幅水墨作品,表現內容不限,用筆要大膽,注意墨與彩的濃淡,以及水分干濕的把握。學生作畫,教師巡視,及時指導遇到的情況。
4.作品評價:
提出評價標準:用筆大膽,水、墨、色相互輝映,墨與彩的濃淡以及水分的把握要恰到好處。畫面要體現出變化莫測的韻味。
(1)學生互評:
(2)師生互評:
5.小結:這節課使大家對水墨畫的韻味有了很深的了解和體驗,好多同學的作品都不錯,希望大家課后去練習,嘗試用不同的方法去表現,使畫面富有新意。
初中九年級美術教案4
認知目標:在對我國傳統水墨山水畫表現方法回顧的基礎上,讓學生自主探索和嘗試水墨表現新方法,并欣賞具有創新意味的當代水墨山水畫,在欣賞和對比中感受和了解新水墨山水特點及表現方法
能力目標: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以及水墨表現的技能技巧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民族責任感。
教學重點:1、認識當代山水畫新水墨表現方法以及學生自己能探索一些新的表現方法
2、通過學習,學生能運用新水墨表現方法表現一幅山水畫。
教學難點:1、學生自己能探索一些新的表現方法。
2、通過學習,學生創作一幅具有創新意識的山水畫。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
學習用具:課本,毛筆,墨汁,宣紙,調色盤等
教學過程:
一、課的導入
教師:同學們,上學期我們學過了兩種表現水墨山水畫山石的用筆方法和表現步驟,哪個同學還記得嗎?
學生回答,教師通過實物投影兩張上學期學生作業,一張為中鋒用筆,一張為側鋒用筆。
教師:那么這兩張作業哪個是用中鋒,哪個是用側鋒表現的?
學生回答。
教師:可能有的同學有點忘了,下面讓我們再來感受一下這兩種表現方法好嗎?請同學們用這兩種方法分別表現兩塊石頭。
學生作業結束。教師選擇一些學生作業上實物投影儀展示。
教師設計問題:
1、你畫的畫哪幅運用的是中鋒?哪幅運用的是側鋒?
2、效果有什么不同?
3、通過對兩種方法的再次表現,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4、你最喜歡哪一種表現方法?為什么?
5、……
教師:看來有的同學對上學期學習的知識還是掌握的不錯。那么是否還可以用其他方法來表現這塊石頭呢?
出示課題
二、新授
教師:今天我們就來對水墨山水表現方法進行一些新的探索,同學們下面就先來思考和討論,并在紙上來嘗試表現一下。
組織學生思考、討論并讓學生嘗試用新方法表現。
學生嘗試完畢,教師選擇一些學生作業上實物投影儀展示,讓學生談談在畫中的表現方法有了什么不同,為什么會去這樣表現,并對學生的奇思構想作出表揚和鼓勵。
教師:不管怎樣,同學們都已在探索的道路上邁出了一大步。下面我們就來感受一下當代畫家是運用什么方法來表現的。
通過多媒體展示四幅當代水墨山水畫與古代傳統水墨山水畫的對比畫面。
教師設問:1、這幅畫在表現方法上有何新的特點?
2、這種表現方法給你什么新的感受?
教師:下面就請同學們以兩塊石頭或兩塊以上的石頭的組合,選一種自己喜歡的新方法,親自來感受并表現一幅山水畫。
三、教師巡回指導
四、學生作業評價
要求每小組推選出一幅作業,并請作者相互評價
五、新課結束
初中九年級美術教案5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內容是蘇少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美術第17冊第一課,課題為《力量與生命——外國雕塑賞析》。屬于欣賞?評述單元。教材選取了西方各個歷史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優秀作品,基本反應了外國雕塑的演變與發展過程。通過賞析,讓學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雕塑的特征,了解雕塑藝術品對生命的贊頌,雕塑作品所具有的恒久生命力。
雕塑藝術是人類情感外溢的物化形態,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論古代還是現代,雕塑的創造都體現著時代的文化精神,是人類力量與生命的傳達。
二、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通過賞析,了解雕塑藝術評議的特點,了解外國雕塑的藝術成就。
技能目標:通過賞析,發展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通過討論、陳述、評價,初步掌握雕塑的藝術評議和藝術物點。并結合雕塑本質特征,學會初步運用雕塑的基本欣賞方法去賞析具體的雕塑作品,提高學生對藝術節品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豐富的想象力。
情感目標:雕塑的根本特點是立體造型。即用三維空間的體積,表現某種形象和節律,達到交流思想感情的目的。通過賞析,感受藝術家賦予頑石的力量與生命,以及藝術家對生命的禮贊。
創造目標:雕塑既是提高的藝術,又是普通的藝術;既是古老的藝術,又是現代的藝術。通過賞析,打通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鏈接整合能力,用自己獨特的感受和體驗表達出對作品新鮮的認識。
教學重點:通過對雕塑本質特征,立體造型的理解,能夠初步運用雕塑的基本欣賞方法賞析優秀的雕塑作品,感受雕塑藝術品對力量與生命的禮贊。
教學難點:通過黨析,理解雕塑作品的抒情與象征性。
三、學情分析: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九年級的學生,學生對雕塑的相關知識在以往的教學中曾經接觸過。本單元的教學內容是外國雕塑欣賞,學生對外國雕塑的演變與發展比較陌生,而且對外國的歷史文化、民族文化等等都知之甚少。要讀懂這些經典的外國雕塑對于學生來說的確有些難度。
四、教學方法:
自主探索法、合作學習法、故事引趣法、拓展延伸法。
五、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雕塑實體,一塊大理石,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上網查找外國雕塑的相關資料;收集不同時代藝術家的相關背景資料。
六、教學設計:
(一)引導階段:(設疑導入)
出示一塊大理石。
問:從這塊石頭中你能領悟到什么?
米開朗基羅曾經說過:其實,那些完美藝術的生命體早已存在于一塊塊頑石之中,雕塑家的任務只是將它們從其中解放出來。(1501年,米開朗基羅走進佛羅倫薩教學的庭院,發現一塊在那兒閑置了46年的大理石,他如獲至寶,利用3年時間雕刻成巨像《大衛》。米開朗基羅能從一塊大理石中感受到一件完美的雕塑藝術品。)導入課題。
(二)合作探究階段:
1、媒體出示《維倫多夫的維納斯》和《米洛斯的阿芙羅狄德》。
請學生分析兩幅作品。
重點:《維倫多夫的維納斯》:單純、明快、極富雕塑的體量感。可能是史前人類對女性的一種崇拜,也可能是當時人們對人類繁衍生息的一種祈禱。有一種生命的張力。《米洛斯的阿芙羅狄德》:莊重、嫵媚,“殘缺”與“完美”的深刻理解。以其空間的體積感和女人體的柔美而具有永恒的魅力。
2、文藝復興時期作品展示:《摩西像》。
請學生結合文藝復興的相關背景知識解讀作品。
重點語:文藝復興是西方文化一次的運動,整個西方文化的知識面貌產生了巨大的變化。不僅恢復了古典時期古典美術的形式和題材,同時強調以科學的態度觀察事物,對種藝術作品突出表現了藝術家對透視學和解剖學的深刻認識。個性解放和世俗文化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兩個特點。人文主義,頌揚人的智慧和精神。米開朗基羅的出現,則標志著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刻藝術發展到了峰。他以寫實的手法,用準確的人體解剖學知識,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的形態有很強的力度感,以雕刻的藝術語言塑造傳神的形象。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刻藝術對后世的雕刻家有極大的影響。
3、18~19世紀作品:《伏爾泰坐像》;《巴爾扎克像》。
請學生比較分析兩幅作品對人物內在氣質的刻畫。
教師根據學生的討論及時總結。
重點語:《伏爾泰坐像》通過眼神的刻畫體現哲學家的智慧。《巴爾扎克像》注重人物的精神狀態。
4、20世紀初期作品賞析。《張弓的赫拉克勒斯》;《河流》。
請學生從兩幅作品中感受雕塑的多元化與象征性。
重點語:《張弓的赫拉克勒斯》:粗獷、奔放、現代感。《河流》:象征性。
5、現代派作品賞析。《國王夫婦像》;《空間中獨特的連續形體》;《馬》;《吻》。
四個學習小組分別選取其中一幅作品,分析現代派雕塑的特點。
重點語:20世紀是一個色彩繽紛的時代,各種思潮和流派不斷產生并流行,并波及整個世界,如立體派、表現派、未來派、抽象構成等等,都是決裂于傳統藝術的新形式。《國王夫婦像》:具象與抽象。
6、雕塑與城市環境。《高速》;《衣夾》。
四個學習小組分別比較兩幅作品并結合其他城市雕塑進行討論。討論雕塑藝術與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的聯系,并選代表在班級進行了交流。
教師進行簡單小結。雕塑具有獨特的審美效果,在特定的建筑環境中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每個城市都應該有自己獨特的風貌,而城市雕塑則使這風貌更為顯著。從空間設計的角度來看,雕塑必須與建筑和環境協調,才能產生美學效果。黑格爾曾說:“雕刻作品的內容和題材也可以隨多種多樣的地點和建筑的性質而有無窮的變化。”金字塔在無垠的沙漠襯托下,顯得何等宏偉壯觀;而獅身人面雕像的造型與金字塔錐形的對比關系,使建筑空間組合更有變化;雅典衛城建筑群內部構圖中心是雅典娜雕像,它使衛城的環境更為完整。雕塑,應當成為這種流動空間中的藝術,和城市、建筑共同形成新的環境藝術。
(三)感悟體驗階段
1、你能從米開朗基羅的《摩西像》中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嗎?
2、你能從奧登伯格的《衣夾》中感受到工業社會的文明嗎?城市財運亨通可以作為一個城市的象征嗎?
3、羅丹是一位開才的雕塑家,你還知道他的哪些作品?
(四)歸納鞏固階段。
1、為什么說雕塑所具有的形式美是自然美與藝術美的綜合?
2、西方現代雕塑的發展趨勢?
3、《國王夫婦像》怎樣表現出國王與王后的尊嚴以及神秘的氣息?
(五)課后拓展
結合雕塑與城市環境的關系談談自己的看法,寫一篇小論文。
你喜歡中國雕塑嗎?中西雕塑有何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