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陽節主題班會教案經典
重陽節,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國傳統節日。“重陽”也叫“重九”,因為《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那么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了九九重陽節主題班會教案經典,歡迎參閱。
九九重陽節主題班會教案一
大班:快樂重陽節(重點領域:社會)
活動目標:
1.了解重陽節的名稱、時間和有關的習俗。
2.積極參與節日活動,主動表達對爺爺奶奶的關心和感謝之情。
3.體驗與爺爺奶奶共同過重陽節的快樂。
活動準備:
1.幼兒調查、了解有關重陽節的知識。了解爺爺奶奶在家做哪些事情,并在生活活動或下午火哦的那個時記錄下來。幼兒在家和爸爸媽媽一起制作一張感恩卡,寫上祝福的話,邀請爺爺奶奶參與活動。
2.師幼共同布置好活動室環境,幼兒分組排練一個小節目,音樂磁帶、錄音機,重陽糕(每人一份,教師也可根據當地的習俗提供有關的重陽節食品)。
3.教學掛圖、幼兒用書:《快樂重陽節》。
活動過程:
(一)幼兒交流、了解重陽節的由來。
1.幼兒分組交流。教師重點引導幼兒表述重陽節的時間、傳說及人們的活動。
教師:今天是什么節日?重陽節是幾月幾日?人們有哪些活動?(改為:重陽節是幾月幾日?你在重陽節那天做了哪些事情?)
2.個別幼兒在集體面前講述。
3.出示教學掛圖《快樂重陽節》,師幼共同小結:重陽節是中國農歷九月初九。在這天,人們會吃重陽糕、賞菊花、登高。現在人們把重陽節定為老人節。
(二)幼兒了解爺爺奶奶的故事。
1.爺爺奶奶和幼兒交流自己的經歷、做法等。
教師:今天是重陽節,也是老人的節日。你們知道爺爺奶奶關心我們的故事嗎?(改為:你們知道爺爺奶奶關心我們的故事嗎?)
2.幼兒交流爺爺奶奶是怎樣關心自己的。
教師:小朋友也知道爺爺奶奶關心我們的故事,誰來說一說?
3.幼兒帶著自己做的感恩卡向爺爺奶奶祝賀節日,并向爺爺奶奶說一句祝福的話。
(三)幼兒和爺爺奶奶品嘗重陽糕。
1.教師講述重陽糕的制作過程。
2.幼兒和爺爺奶奶品嘗重陽糕,體驗共同過節的快樂。
3.幼兒表演節目,請爺爺奶奶欣賞。
活動延伸:
(添加:家長幫助幼兒將了解到的重陽節的知識用繪畫、剪貼或照片的方式記錄在幼兒用書《快樂重陽節》上。)
九九重陽節主題班會教案二
一、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重陽節的基本習俗,懂得尊敬長輩,關心老人。
2、品嘗重陽糕,體會香、甜、糯的特色。
3、學習團、壓的技能,樂意參加手工活動。
二、活動重難點:
1、活動重點:初步了解重陽節的基本習俗,懂得尊敬長輩,關心老人。
2、活動難點:學習團、壓的技能。
三、活動準備:
1、重陽糕切成小塊放在小盤子里。
2、歡快、喜慶的民間音樂。
3、橡皮泥若干。
4、活動前幼兒把手洗干凈。
四、活動過程:
(一)導入:(出示重陽糕)
1、師:小朋友,你知道這是什么嗎?看看它是什么樣子的?上面有些什么?
2、介紹為什么要吃重陽糕?
師:今天是九月初九,是重陽節,重陽節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每年的這一天我們都要做重陽糕,吃重陽糕。重陽節又叫老人節,就是爺爺奶奶的節日。我們每個小朋友都要對年紀大的爺爺、奶奶有禮貌。做個有禮貌的好孩子。
3、讓幼兒說說在家是怎樣關心爺爺奶奶的?
4、引導幼兒對爺爺奶奶說一句祝賀的話。
(二)品嘗重陽糕,感受重陽糕香、甜、糯的特色。
1、師:今天我們一起來嘗一嘗重陽糕。
2、播放音樂,幼兒品嘗重陽糕。
3、提醒幼兒注意:嘗的時候,要慢慢地嚼,品一品是什么味道?嘗完后把牙簽放在盤子里。
4、師:小朋友,剛才我們吃了重陽糕,你知道重陽糕是用什么做的嗎?重陽糕是什么味道的?
小結:重陽糕是香香的、甜甜的、糯糯的。
(三)制作重陽糕。
1、重陽糕真好吃,小朋友想自己做嗎?
2、老師示范做重陽糕。
3、幼兒用橡皮泥制作重陽糕。
(四)結束。
小朋友們,你們都會做重陽糕了,回家請爸爸媽媽幫忙,做一個真的重陽糕送給爺爺、奶奶,好嗎?
五、活動延伸:通過家校通讓爸爸媽媽和寶寶一起制作重陽糕,送給爺爺奶奶,培養幼兒尊敬長輩、老人的良好品德。
九九重陽節主題班會教案三
活動過程:
一、請幼兒觀看歌曲“常回家看看”視頻
1、你剛才聽到的是什么歌曲?
2、視頻中說的是什么內容?(孩子和爸爸媽媽一起回家看望老人,一家人團圓的情景)
3、我們小朋友有自己的節日“六一兒童節”,老人也有自己的節日,你們知道,老師的節日是什么時候嗎,叫什么節呢?(介紹農歷九月九日就是老人節,也叫重陽節)
二、介紹重陽節的來歷
你知道老人節是怎么來的嗎?
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這一天,許多地方的人們都有登高、插茱萸、賞菊、吃重陽糕的習俗,其中登高和吃糕都含有“步步高”的祝愿,為表示對老人的敬意,在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因此重陽節又多了一層新含意。
三、引導幼兒討論應如何尊敬老人
1、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平時喜歡參加哪些活動呢?(請幼兒自由回答)
2、播放老人開展各種活動的視頻資料,請幼兒觀看,并交流自己對老人活動的了解。
3、你家里的老人都有誰,評時你看到他們都喜歡參加哪些活動呢?
4、老人年紀大了,操勞了一輩子,如果經常有人在身邊說說話,陪伴他們,他們會很開心。你看到爸爸、媽媽是怎樣尊敬老人的?(請幼兒說一說)
5、你會如何尊敬你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呢?
6、小結:“敬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各地都為老人修建了敬老院。我們小朋友也要尊敬長輩,如長輩生病時要表示關心,老人過生日,要送一些禮物給他們或幫他們捶背等,平時還要經常和老人說說話,讓他們天天快樂的生活。
四、延伸活動:制_心卡片
1、小朋友,今天我們一起來制作一張愛心卡片,將你的美好的心意和祝福畫下來,回家送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
2、每人想好一句祝福的話,老師幫你記錄在愛心卡上,回家送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
3、請幼兒動手操作。
九九重陽節主題班會教案四
課時目標:
1、會認6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學習借助注釋理解詩意。
4、想象畫面,體會詩歌感情,激發和培養學習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
反復吟誦,想象畫面,感受詩情。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身在他鄉,在重陽節時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
課前準備:
收集有關重陽節與王維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游戲開始,激情導入
1、以連線的方式出現節日、日期和習俗。
2.每當佳節來臨,我們總會和自己的親朋好友歡聚一堂。可唐朝的詩人王維,卻在重陽佳節的時候,還孤獨地在他鄉苦讀。此時,看著別人攜老扶幼、開開心心地過節時,于是詩人就用手中的筆來表達心中對家鄉親人的無盡思念。今天讓我們細細地來品味這首王維的思親名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板書齊讀課題。
二、緊扣詩眼,從“憶”出發
1、師:讀一讀詩題,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詩人在重陽節的時候思念起了家鄉的親人。
2、請再讀題目,想一想,哪個字寫出了詩人離開親人的那種思念?
生:(憶)
3、師:怎樣記住“憶”?豎心旁表示什么?
回憶源于內心,回憶往事,免不了融入個人的情感。詩人在重陽節回憶起親人,會有著怎樣的情感呢?
三、讀順詩文,感悟詩境
1.今天就讓我們乘坐歷史的列車,跨越時空,一起走進王維少年時的心境。請同學們打開語文書,自由讀詩三遍,要把詩讀通順,把字讀正確,尤其注意生字的讀音。
2、同桌互讀,給出評價,交流識字方法,同時在自己沒有讀懂的字詞做上記號。
3、結合課文下面的注解,由字及詞,解決“不懂”。
4、重點指導:
(1)“異”——“異鄉”“異客”
推薦識字方法:與形近字“導”區別
學生口頭組詞:異國、異地……
師:什么叫“異國”?(其他的國家)那“異鄉”“異客”是什么意思?
(2)“插”——“遍插”
師范寫,引導學生注意右半邊的筆順。
師:“遍插”到底插哪兒呢?(佩帶于臂,或掛在腰上,還可以插在頭上。課件出示。茱萸:一種有濃烈香味的植物。古時候有這樣一種習俗,就是在重陽節這天,大家在頭上插上茱萸,登上高處,據說可以辟邪,消災。)
5、師:再讀古詩,借助書上的注釋和大家討論后形成的注釋,自己試著理解詩歌的意思。
四、想象畫面,由“意”入心
(一)想象“獨”,體會“思親”
1、師:讀一讀,想一想:詩中第一行,短短的七個字,卻出現了兩個“異”字,你感受到什么?
生:“孤獨”
師:回答的真棒。現在讓我們一起走進當時的唐朝首都長安,走近王維當年的生活,感受詩人的內心世界。(課件出示)
走在大街上,人來人往,熱鬧非凡,而他感到
路過大院時,親朋相聚,舉杯痛飲,而他感到
出門遠游中,攜老扶幼,歡聲笑語,而他感到
2、師:詩人的心中在想什么呢?
生:“思親”
3、指導朗讀:是呀,詩人所處的環境是陌生的,看見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獨、寂寞呢?于是詩人才寫道——獨在異鄉為異客。
(過渡語):讀的真好,這是我們看到的第一幅畫面,現在我們來讀一讀第二句詩,這里又讓你看到一幅怎樣的畫面呢?
4、全班交流:
師總結:在重陽佳節里,家家戶戶共慶團圓。此時的詩人卻獨自走在街頭,目睹周圍人家的其樂融融,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家鄉的親人。此時,你能用詩里面的幾個字來說說他此時的心情嗎?
生:“倍思親”
師:你太了不起了,這么快就知道了答案。現在我們就一起把剛才自己想到的畫面與大家分享,讓我們再次走進王維當年的生活,體會詩人的內心感情。提供句式:(課件出示這三句填空)
當中秋來臨,遠在外地求職謀生的人們,對著空中高掛的明月,只能用這樣的詩句遙寄對家鄉親人的想念:“____”
當除夕之夜,家家戶戶歡聚一堂,遠在異國的海外游子,懷著對家人的無盡思念,用詩句來說出他心底的思念之言:“____”
當重陽之時,看著人家舉家團圓,詩人不由地說:“”
齊讀第二句,之后連讀前兩句。
(二),想“少一人”,體會思鄉之情
(過渡語):讀的真好!我們再自由地讀一讀后兩句,此時你又看到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
生:……
1、師:你說的真不錯。就在這樣的孤獨中,王維想起了以前在家鄉讀書的時候。(課件出示)那時候,自己也會在重陽節時,和兄弟們一起插上茱萸、登上高處,可如今兄弟們站在高處,卻少了一人,少了誰呢?
生:王維。
2、假如此時你是王維的兄弟們,看著王維不能和他們一起慶祝,你會感慨地說什么呢?生:“少一人”
3、我們再靜靜地默讀,想想這幅畫面最不完美的地方是什么?
生:“少一人”
4、指導朗讀:“少一人”是詩人此時的悲傷,讓我們帶著這種悲傷,一起來表達詩人心中無奈的吶喊——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齊讀
(三)指導背誦,情景交融
師:你們讀的讓老師都感到深深的悲傷。可現在正碰到重陽佳節,秋陽高照,遙想此刻兄弟們一定在身上插上茱萸香草了,一定在飲菊花酒了,一定在登高遠眺了,你們可知道,我——
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師:此時此刻,我仿佛聽到了兄弟們的歡聲笑語,他們也一定正惦念著我,我的心里又多了一絲安慰。“遙知——”
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師:“遍插茱萸少一人”,唯獨少我一個人啊,怎能不讓我——
生:每逢佳節倍思親!
齊讀全詩感悟。
背誦古詩。
五、回扣詩眼,感悟詩“心”
1、師:學完整首詩,我們再來看看“憶”,此時的“憶”還單單只是回憶嗎?“憶”翻譯成什么意思才更為貼切?
生:思念
師:非常準確,所以在詩的正文中詩人就用了一個什么字?
生:思
2、師:太棒了,“憶”和“思”原本就是一組近義詞,都是指思念。既然詩人如此思念家鄉的親人,為什么不回去呢?課件出示:王維,唐代大詩人,十五歲就離開了故鄉到長安讀書,到二十歲考中進士。這段時間,他一直漂泊在外,孤零零地在異地生活,自然會產生濃厚的思鄉之情,尤其在佳節到來之際,這種情感更加強烈。這首詩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創作的。
3、師:好男兒志在四方,不是不想回,而是不能回,這是一種深深的無奈。此時的思念就似美酒一樣,越釀越醇,于是才寫出這首思鄉的名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才誕生了思鄉的千古名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六、舉一反三,遷移拓展
是啊,古往今來,懷鄉思親的人們留下了許多千古佳句。我們一起來學學這兩首:出示《泊船瓜洲》(宋·王安石)、《雜詩》(唐·王維)
泊船瓜洲雜詩
(宋)王安石(唐)王維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假如你有親人在外地工作,你能用一段話說說你對他的思念嗎?
九九重陽節主題班會教案五
教材分析:《重陽節的傳說》這篇課文向人們介紹了重陽節的由來;古時候在汝河邊的一個村莊里出現了瘟魔,村莊里流行起了瘟疫,一個叫桓景的小伙子,歷經千辛萬苦上山拜師學藝,在練就了一身武藝后,讓家鄉的人們登上高處,帶上茱萸,喝了菊花酒避瘟魔,并將瘟魔殺死了。以后大家就把這一天叫做“重陽節”。
這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講述了我國傳統節日“重陽節”的由來,反映了我國優秀的傳統民俗文化,贊揚了桓景鏟除瘟魔為民除害的精神。
課文工有九個自然段,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講古時候,汝河一帶瘟魔為害,疫病流行,死了不少人。
第二部分(第5--8自然段)江桓景除掉了瘟魔,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襲了。
第三部分(第9自然段)講重陽節的一些習俗。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學習生字以及由繩子組成的新詞。
(2)理解課文中重點句子的意思。
(3)練習用“終于、先……然后……、因為……所以……”造句。
(4)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說說桓景是怎樣鏟除瘟魔、為民除害的。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拼讀、組詞、書寫等掌握本課繩子與新詞。
(2)通過多讀、有感情朗讀達到理解課文的目的。
(3)通過理解課文,體會桓景為民除害的精神品質。
(4)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教學,教育學生無論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持之以恒,遇到困難都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教育學生為人民服務的思想。
教學重點難點:
1、學習課文,體會桓景為民除害的精神品質。
2、教育學生無論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持之以恒,遇到困難都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教育學生為人民服務的思想。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知道重陽節風俗的由來,感受桓景不怕艱辛拜師學藝,鏟除瘟魔為民除害的精神。
2、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3、幫助學生進行調查訪問,了解家鄉是怎樣過重陽節的。
通過閱讀,理解課文內容,感受桓景不怕艱辛拜師學藝,鏟除瘟魔為民除害的精神。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以前我們學習過《清明節的由來》,誰能說說清明節的來歷?你還知道哪些節日的來歷?
2、其實,在我們國家,有很多節日都跟民間美麗的傳說有關。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個與民間傳說有關的節日,板書課題:29、重陽節的傳說
3、齊讀課題。學生質疑課題。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讀通課文,教學生字:
出示自學要求:
1、讀:借助拼音讀課文,讀準生字字音,讀通課文。
2、想: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在哪一天?課文講了什么?說說桓景是怎樣鏟除瘟模、為民除害的?
3、你讀懂了什么?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用“--”標出。
(學生自學,小組討論。)
(三)匯報交流,檢查自學情況
1、指名認讀生字,然后齊讀。
2、你有哪些不理解的詞語?學生提問,指名解答。
3、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4、每個自然段寫了什么?怎樣分段?
(四)深入研讀
1.指名讀課文第一部分,思考哪一句話概括了桓景為什么要拜師學藝。出示:桓景病好后,一心想除掉瘟魔,讓鄉親們不再受害。
指讀、評讀:感受桓景為民除害的決心異常堅定。
2.默讀第四自然段:還能從哪里看出桓景下定決心要為民除害?
結合學生匯報,出示重點內容。
出示:他一路走,一路打聽,翻過了一座山又一座山,趟過了一條河又一條河,磨破了一雙鞋又一雙鞋,終于見到了費長房。
從“終于”這個詞你體會到什么?
[引導學生理解桓景拜師學藝歷盡了艱辛,可見他為民除害的決心多么堅定。]
出示:桓景每天勤學苦練,終于練成了一身好武藝。
堅定的信念支持著他終于見到了費長房,同時支持著他每天勤學苦練,終于練成了一身好武藝。能否把桓景怎樣勤學苦練的補充具體?
[這個教學環節的目的是讀寫結合,既理解桓景不怕艱辛拜師學藝的精神,又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學習傳說故事的寫作特點,為本單元的習作打基礎。從寫作角度說,傳說故事多半是口頭流傳的,要求便于記憶,所以多用反復、對比、重疊等修辭方法,使故事情節在反復、對比中產生扣人心弦、發人深思的藝術魅力。學生在表達時不用告訴他們這些內容,能模仿上文去說就可以了。]
3.過渡:桓景一心為民除害,不怕艱辛拜師學藝給我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來他又是怎樣鏟除妖魔的,你有什么感受呢?我們繼續學習課文。
4.學習第二部分:出示燈片
自學提示:(1)默讀課文第二部分,思考:桓景是怎樣鏟除妖魔的,你有什么感受?
(2)畫出讓你感動的詞句,比說說你感動的原因是什么?簡單批注。
(3)你喜歡桓景嗎?簡單說說你西畫吧桓景的理由.有感情地朗讀。
交流匯報,理解重點:
(1)到了瘟魔出來那天,桓景分給鄉親們每人一片茱萸葉,讓大家帶在身邊,又讓每人喝了一口菊花酒,然后領著大家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
[聯系上文理解桓景按照_的辦法去做,做好了斬妖除魔的準備。]
(2)桓景手持寶劍從山上直沖下來,和瘟魔展開了搏斗。瘟魔見勢不妙,轉身就逃。桓景對準他的后心“嗖”地擲出寶劍,“哧”的一聲就把他扎死了。
[抓住重點詞語理解桓景奮勇除魔,毫不畏懼的精神,再有感情地朗讀,讀出學生對桓景為民除害的敬佩之情。]
(五)總結課文,拓展延伸。
1.填空:這一天是農歷九月初九。此后每年的這一天,人們都要舉行--、--、--等活動,來紀念桓景鏟除妖魔、為民除害。--九月初九又是重陽日,--人們就把這一天叫做“重陽節”。
2.你喜歡桓景嗎?說說為什么。可以用上“因為……所以……”。讓我們懷著對桓景的敬佩與愛戴之情來讀讀課文吧!全班齊讀。
3.說說家人、鄰居是怎樣過重陽節的。
4、展示歷代詩人關于重陽節登高,引咎的詩句。
(六)作業
1、把重陽節的傳說講給家長或別的小朋友聽,全辦齊讀,要求:
2、讀句子,用帶點的詞語造句。(課后作業第3題。)
3、推薦閱讀《語文同步課本》中的民間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