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生物教案電子版
教案的內容應該圍繞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展開,明確教學重點和難點,以及需要講解的知識點。接下來給大家分享七年級生物教案電子版,希望對大家寫七年級生物教案電子版有所幫助。
七年級生物教案電子版篇1
寒來暑往間,我們又迎來了一個新的學期。為了更好的完成本學期教學工作。現將本學期工作做計劃如下:
一、指導思想
社會生活的信息化和經濟的全球化,使生物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生物已成為我國對外開放和進行國際交流的重要工具,在基礎教育階段中,生物教育也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生物學習,激發學生的興趣,掌握知識,提高口語水平和交際能力,同時又能磨礪意志,陶冶情操,拓寬視野,發展個性。
二、重點工作
(一)合理安排教材,因材施教。
本學期我擔任四年級和六年級的生物教學任務。四年級班容量少,學生基礎比較好。為了今后更好的學習生物,在每堂課上完成教學任務的前提下滲透音標教學。前十周使學生能夠認讀48個音標,后8周在熟悉掌握音標的基礎上練習主動拼讀音標詞。六年級在原有的音標基礎上有所提高,練習書寫部分音標。
(二)落實教學常規,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1.進一步落實“教學常規”和實施工作。學習常規,學習校內外先進典型,加強檢查督促,使學習常規、實施常規成為自覺行為。
2.繼續加強集體備課。集體備課是發揮群體優勢,提高備課質量的重要途
徑,也是落實教學常規,提高教學效率的必要措施。因此這學期要繼續加強集體備課,做到有計劃、有組織、有目標,有實效。
(二)重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生物教學的主陣地是在課堂,因此要提高教學效率就必須重視課堂教學的研究。
1.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生物老師必須具備較為扎實的生物教學方面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夠自如地駕馭教材和課堂教學過程,了解教材特點,并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此,教師一開始就要給學生以正確、活潑、富有韻律感的語音、語調,加上豐富的面部表情、夸張的肢體語言帶領學生誦讀,重在激發學生的興趣,建立學生學習的信心,打好扎實的生物基礎。上課的內容應符合學生興趣,貼近生活,教師可以根據教材重新組合學生感興趣的內容,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生物,在生活中運用生物。
2.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小學生物教學中,特別是詞匯和句型教學,枯燥的講解和機械的記憶單詞會使學生學起來毫無趣味。因此我們要根據兒童的年齡、心理、生理特點,采用游戲、謎語、歌曲、故事、簡筆畫、韻律詩等形式呈現單詞、句型。讓學生在游戲化的教學過程中享受到異乎尋常的樂趣,從而輕松掌握所學內容。另外,本學期重點還要在培養學生預習習慣上下工夫,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3.鼓勵后進生。要想提高一個班級的整體成績,就必須消滅后進生。特別是近年來外地生增多,基礎參差不齊。因此要提倡鼓勵后進生,善待后進生,糾正后進生的錯誤觀念,讓他們知道自己能行,鼓勵他們去追求。在課堂上,要多用鼓勵性的語言,要掌握評價的藝術,保護后進生的自尊心,發現他們的優點與長處,讓他們盡情發揮。教師要耐心幫助他們,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響和感化他們,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三)加強業務和理論學習,逐步提高自身素質。
1.加強理論學習,本學期重點學習《生物課程標準》和《生物學習質量評價標準》等有關課程改革的材料,明確生物課程在基礎教育階段的任務,掌握新課改對學生和老師提出的新要求,要善于學習和思考,勤于研究和總結,不斷反思,不斷提高。
2.加快信息技術學習過程。學好電腦技術和網絡技術,能熟練運用基本信息技術,運用現代教學理論設計多媒體教學課件并運用于教學。
3.積極撰寫論文。通過理論學習,不斷反思、探索,并聯系自己的實際,認真撰寫教學論文,提高科研素質。
七年級生物教案電子版篇2
教學目標
1.說明植物在呼吸作用過程中產生CO2
2.說明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O2:。
3.舉例說出呼吸作用的實質和意義。
教學重點
1.呼吸作用產生CO2:的實驗分析。
2.呼吸作用需要O2的實驗分析。
3.呼吸作用的實質和意義。
教學難點
植物呼吸作用產生CO2:的實驗分析。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
(1)根據課本知識寫出預習提綱。
(2)根據課本實驗內容,準備實驗材料和用具。
(3)制作植物呼吸作用實質和意義的課件。
(4)查詢書籍、網站、錄像,搜集有關呼吸作用的資料
2.學生準備
(1)根據預習提綱,預習本節內容。
(2)派各組代表按要求準備實驗。
(3)查詢書籍、網站、錄像,搜集有關呼吸作用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知道呼吸是人和動物維持生命的基本生理活動,那么植物也進行呼吸嗎?植物的呼吸作用是怎樣進行的?它與動物的呼吸是否相同?本節課我們就來探究這些問題。
二、探究過程
(一)植物呼吸作用產生CO2
學生4人一組。
1.取甲、乙兩個錐形瓶,在每個錐形瓶內都倒人少量的澄清石灰水。
2,派代表在實驗前一天,將100g新鮮的和燙過的蔬菜(沸水燙2—3min)分別裝入兩個不漏氣的黑色塑料袋中,插入軟管扎緊袋口,并用止水夾夾緊軟管。(不加標記)
3.取兩袋蔬菜,將軟管分別插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錐形瓶中,移開止水夾,輕輕地擠壓塑料袋。
小組成員進行觀察,并作好觀察記錄,教師巡回指導。教師提出問題:“實驗用的塑料袋為什么是黑色的&39;?用白色塑料袋可以嗎尸小組內同學展開討論;得出兩種結論:
“可以用白色塑料袋,因為綠色植物體在白色塑料袋內也能呼吸,呼吸就能產生CO2,能使石灰水變渾濁。”
“不能用白色塑料袋。因為在光照下若用白色塑料袋,里面的綠色植物除了呼吸外,還可進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會利用凹2,這樣袋內CO2,含量少,不能使石灰水變渾濁,因此就不能證明植物呼吸作用產生CO2。”
師:“這兩種說法哪一種正確呢?我這里有準備好的白色塑料袋,袋內裝有同樣的等量的蔬菜.現在我擠壓塑料袋,請同學觀察現象。”
同學們都停止討論,仔細觀察現象。
教師用力擠壓塑料袋,問道:“石灰水有沒有變化?”
“沒有變化,”同學們齊聲說。
“是不是擠壓時間短?”一生懷疑地搖搖頭。
師問:“黑色塑料袋有的裝新鮮蔬菜,有的裝燙熟的蔬菜,你們怎樣辨別?”
生答:“使石灰水變渾濁的塑料袋內裝有新鮮蔬菜。”
“請說你的理由?”
“因為燙過的蔬菜細胞死了,不能進行呼吸作用。”
師說:“回答非常正確,通過以上實驗可以得出,植物的呼吸作用產生C02。”
(二)植物的呼吸作用需要O2:
1.將新鮮的葉片和燙過的葉片分別放人密閉的錐形瓶中,在黑暗處一晝夜。
2.把兩根燃燒的小木棒分別伸人兩錐形瓶中,觀察其現象,教師巡回指導組織討論:
①實驗現象。②為什么會出現一小木棒熄滅、一小木棒繼續燃燒?③錐形瓶能換成廣口瓶嗎?④本實驗說明了什么?
學生通過閱讀課文,回答以上問題,教師予以補充。
(三)呼吸作用的實質和意義
出示植物呼吸作用實質和意義的課件,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根據相關內容總結呼吸作用實質和意義。
教師:補充總結呼吸作用的實質和意義。
三、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主要內容,讓學生討論總結。
1.呼吸作用的條件。
2.呼吸作用的過程。
3.呼吸作用的意義。
作業
設計實驗,驗證呼吸作用與光無關。
七年級生物教案電子版篇3
教學目標
①觀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
②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③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④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熱愛生活,珍愛生命。
難點和重點
①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②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難點: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
①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準備實物、圖片。
②教師準備與課程相關的掛圖。
學生:
學生觀察生活環境,區分生物與非生物。
教學設計
什么是生物?觀察絢麗多彩的大自然掛圖,說出其中的生物與非生物。或實地考察大自然。(適合班額小的農村學校,班額大,需要分小組進行。)提出問題:“請舉出畫面中的物體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注意鼓勵中差生參與)展示掛圖,啟發學生找出圖中的生物與非生物(無條件進行多媒體教學的學校可用此法)教師組織好學生,讓其在大自然中認真區分生物與非生物。
生物的特征:實物對比,通過分析小鳥具有的一些生物特征后,學生拿出自己所帶的生物與小鳥對比,說出這些生物具有的與小鳥相同的特征,互相補充,得出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觀察書中插圖,說出各種生物正在進行的生命活動,然后學生分小組,以自身為例討論人是否也具有書中描述的生物特征,選出代表,舉例說明,各組間可針對不同觀點進行辯論,使大家認識到生物的共同特征。集思廣益,調動思維潛力,學生觀察某些生物圖片或多媒體課件,結合平時了解的生物知識,協作互補,從記憶中搜索信息,說出生物的其他特征。例如,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生物有一定的壽命等。啟發學生用對比法比較出生物的共同特征,同時可向學生解釋不同生物進行各種生命活動的方式有所不同(如動植物繁殖的方式不同)。指導學生認真觀察掛圖,閱讀課文。提出問題:“想想你具有哪些生物特征?”對于一些不易觀察到的生物特征,教師可提示學生,幫助分析。
鞏固練習
多媒體打出鐘乳石、珊瑚和珊瑚蟲,學生討論哪個是生物,并說明理由。找觀察過珊瑚的同學,給大家描述珊瑚和珊瑚蟲的關系,大家討論后得出答案。教師指導學生根據生物的特征去分析。
七年級生物教案電子版篇4
教學目標
1、理解生態系統的生物學含義,認知各種生態系統的類型及特點;
2、說出生物圈的范圍,認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是人類與其他生物共有的家。
教學重難點
不同生態系統間的聯系和影響;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教學過程
【講授】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1、生態系統的類型:地球的表面并不是都一樣的,而且各地的氣候也不一樣,因此生物的種類也不盡相同,那么開動你們的思維,你認為在生物圈中都有哪些生態系統呢?學生根據生活常識來認識各種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荒漠生態系統等。因此,生物圈中有著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
2、生態系統的特點及作用:(1)多媒體技術可以呈現生動的畫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因此,我先展示一些圖片,提出問題:看到了哪些生態系統?(2)提出問題:在我們生活的周圍有哪些生態系統?聯系實際,進一步讓學生熟悉各個生態系統。(3)讓學生介紹各種生態系統,教師及時地給予肯定和鼓勵,并指導學生對各種生態系統的特點和作用進行歸納總結。這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從而使學生達到本節課的知識要求。
3、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請同學們閱讀課本P30資料分析。交流討論:河流生態系統與哪些生態系統有關?讓學生表達自己的看法,最后師生共同得出總結:河流生態系統與許多生態系統有著密切的聯系。
講述:每一個生態系統都與周圍的其他生態系統相關聯,這種關聯表現在方方面面:①非生物因素的聯系;②生物間的聯系;③地域的聯系。加深學生對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的理解。
最后讓學生能理解: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
【練習】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1、地球上有著豐富多樣的生態系統,如:等,各生態系統相互聯系、彼此影響,共同構成了。
2、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它的厚度為千米,是所有生物共有的。
3、()對“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解釋錯誤的是
A.該生態系統中,有毒物質在黃雀體內積累最多B.蟬、螳螂和黃雀都是消費者
C.該生態系統中,的三種動物通過吃與被吃的關系建立營養聯系
D.“蟬→螳螂→黃雀”是該生態系統中一條完整的食物鏈
4、()下列食物鏈中,正確的是
A.陽光→草→兔→狼B.草→蟬→螳螂→黃雀
C.鷹→蛇→蛙→昆蟲→草D.浮游植物→熱帶魚→南極企鵝→北極熊
5、()某生態系統中四種生物的數量關系如下圖所示。假設這四種生物只構成一條食物鏈,在一段時間內,如果甲的數量增加,最可能引起的變化是
A.乙和丙的數量增加
B.丙和丁的數量增加
C.乙、丙和丁數量減少
D.乙和丁數量增加
6、()下列能構成一個生態系統的是
A.全部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B.四方山上所有的植物
C.生物圈D.生物圈II號
7、()下列能構成生物圈的是
A.大氣圈、水圈、巖石圈B.地球上的全部生物
C.生物所能到達的全部空間D.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生活環境
8、()“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被譽為“綠色水庫”的生態系統是
A.濕地生態系統B.草原生態系統C.湖泊生態系統D.森林生態系統
七年級生物教案電子版篇5
1.掌握花的基本結構及其主要功能,明確花蕊是花的主要部分。
2.了解花的種類及雌雄同株植物、雌雄異株植物的概念。了解花序的概念及種類。
3.通過解剖桃花和觀察各種植物的花,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操作能力。
4.通過識別不同種植物花的特點,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5.通過學習“花的結構及其主要功能”,使學生樹立“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辯證觀。
6.通過學習“花的種類”,繼續樹立“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重點、難點分析
1.“花的結構”是本節教學內容的重點。因為:
(1)前面幾章的教學講的是植物的營養器官。植物生長到一定時間就要進行繁殖。花、果實、種子是植物的繁殖器官。只有把花的結構弄清楚,才能更好地理解植物開花后才能結果,種子才能形成。
(2)花實際上是變態的枝條。花的各部分與枝條的組成從來源上講是一致的。通過“花的結構”的教學,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前后聯系及進一步探討事物從一般到特殊的辯證關系,都是有幫助的。
2.觀察實驗材料的準備,是本節教學的難點。因為:講“桃花的結構”時,新鮮的桃花已經過季,這就需要教師在春天的時候,準備好秋季用的桃花,并把它們浸泡在酒精溶液里備用。也可以事先培養白菜花或油菜花進行教學,北方的冬天吃完的白菜留下的“白菜疙瘩”種在花盆里或浸泡在水中,一個月左右就能抽出花莛、開花。還可以選擇一些秋季盛開的花卉備用。
3.解剖花并做成粘貼花標本,也是本節教學的難點。因為:
(1)桃花也好、白菜花也好,對于學生來說,操作起來都顯得小了。學生進行解剖時,往往顯得“笨手笨腳”,容易弄丟一個部分或弄斷一個結構,所以要注意提醒學生,認真謹慎地從外至內地一層層把花的各部分用鑷子鑷取下來,放在一個固定的位置,然后再粘貼在臺紙上。
(2)做粘貼花標本的過程,學生也往往容易把臺紙弄得很臟,而且粘出的花擺放不夠科學和美觀。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提醒學生正確的操作過程,要設法引導學生粘貼出來的標本,既科學又美觀。
4.單性花、兩性花、雌雄同株、雌雄異株及花序的概念是本節教學的重點。
從上節的教學內容知道:花蕊是花的最主要的.結構。花若無花蕊就不能稱其為花。因此,根據花中花蕊的種類而定名的單性花和兩性花是最基本的兩類花。只有理解了這兩類花的區別,才能明白雌雄同株和雌雄異株的概念。
花序的概念是對單生花而言的,理解了花序的概念,才能更好地理解總狀花序、頭狀花序等各種植物的花序。
5.單生花與單性花概念的區別是本節教學的難點。因為:
①從字面上看,二者只有一字之差,而且“生”與“性”,字形也很相似。學生很容易把兩者弄混。
②從概念上講,“單生”與“單性”學生也容易混淆,特別是對“單性”的理解。所以教師在處理這兩個概念時,要強調“生”與“性”的區別。“單生”就是單獨著生;“單性”是對“兩性”而言的,指的是:只有一種花蕊的花,即雌花和雄花。
3.讓學生明啟頭狀花序不是一朵花,也是本節教學的一個難點。因為:
①頭狀花序從外形上看,往往使人認為它是一朵花。
②組成頭狀花序的小花有兩種,舌狀花很像一朵花的花瓣;管狀花又很像一朵花的花蕊。這樣就造成了認識它的難度。所以教師在講解頭狀花序時,要引導學生分析頭狀花序的組成,要使學生認識,組成頭狀花序的舌狀花和管狀花。最后要緊扣在“花序”的概念上。
教學過程設計
一、本課題的參考課時為二課時。
二、教學過程:
1.關于引言:由于前幾章己系統地向學生介紹了根、葉、莖的結構和功能,所以在本章教學前,可以這樣引入:大家知道,根、莖、葉是綠色開花植物的營養器官,植物靠著這些器官逐漸地生長起來,當植物體生長到一定的時期就要開花、結果和產生種子。植物為什么要開花,為什么開花后才能結果和產生種子呢?這些是我們這一章所要研究和學習的內容。
2.關于“花的基本結構”的教學,應采取實驗(實驗十二)與教學同步的教學方法。
①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先放一段錄像,沒有條件的學校可用花卉的圖片或擺放幾盆已開花的植物,向學生展示或描述自然界中各種植物的花千姿百態、萬紫千紅、爭先斗妍的美麗景色。然后話題一轉:各種植物的花,雖然它們的形態、大小、顏色各不相同,但它們的結構卻是基本一致的。花的結構怎樣?下面我們來觀察一下植物的花(課前把準備好的花放在學生面前)。
②觀察和解剖桃花的過程可以在教師的提示下,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利用解剖工具,參照教材上的圖注,把桃花的各個部分的結構和功能弄清楚。事后,教師可以請學生說明桃花的結構或教師指著圖讓學生說出名稱和功能。在學生回答問題和說明的過程中,教師可做補充。〕
在學生觀察桃花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問題,促使學生動腦去觀察。如①桃花是由幾部分構成的?②哪個部分是最主要的?為什么?在學生解剖花之前,教師要告訴學生正確的解剖方法和步驟,避免造成花損壞了,而花的結構又沒有看清楚的現象。在學生制作粘貼花的過程中,教師還要提醒學生:不要丟失花的結構;臺紙要干凈。至于怎么貼,貼成什么樣的都不要管,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做,最后可以讓大家評判。教師也可做為學生中的一員提出自己的意見,使學生明白怎樣貼更科學、更美觀。
當學生解剖完桃花后,教師可以請一名學生到前面向大家講明桃花的結構。教師可以把桃花的結構圖制作成剪貼圖,讓學生一部分一部分地把所觀察到的結構貼在黑板上,并說出它們的名稱和功能。如果這名學生沒有說全,可請其他學生補充。通過這種方式,教師可以檢查學生是否把桃花的結構弄清楚了,而且能充分調動學生自己的主動性,如果有遺漏的地方教師再做補充說明。
最后,可讓學生用鑷子夾開一個花藥,用放大鏡觀察內部有什么結構;再用鑷子從花的中央將子房取出,用刀片將它縱向剖開,用放大鏡觀察子房里面有什么結構,當學生說出:花藥里有花粉、子房里有胚珠后,教師可以馬上追問:花粉和胚珠各有什么用呢?這個問題學生不會說得很清楚,需要教師告訴學生:只有當花開后,花粉落到柱頭上以后,經過一系列復雜的變化,子房里的胚珠才能發育成種子了,而整個子房就發育成果實,子房壁就發育成果皮了。講到這里如果再問:花的哪個部分最重要?學生一定會說是“花蕊”或“雌蕊和雄蕊”,而且也不難回答出其中的原因了。
3.關于“花的其他結構”的教學,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花粉可以通過什么樣的方式落到雌蕊的柱頭上呢?”學生一般能夠回答出:靠風、靠昆蟲傳粉。教師可接著問:“昆蟲是怎樣幫助花傳粉的呢?”有些學生會提到昆蟲采蜜的問題,教師可以就勢引出花的其他結構。
昆蟲采花蜜無意中給花傳粉,學生是能夠理解的,但需要告訴學生:不同的植物吸引昆蟲前來“傳粉”的方式是不同的,如棗花,它的花冠并不好看,但是它的花蜜很香甜,這樣也會招引昆蟲。總之,花瓣的美麗顏色和香氣,蜜腺產生的花蜜,都能招引昆蟲前來幫助傳送花粉,這是植物長期進化的結果。
4。就花的結構,引出新課:桃花的各部分結構較完整,是典型的完全花。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花都像桃花這樣完整的。它們有的缺少花萼、有的缺少花冠、有的缺少雄蕊、有的缺少雌蕊,凡是結構不完整的花就叫做不完全花。
教師可以發給學生一些黃瓜花或柳樹花或其它易觀察的單性花(浸制過的),組織學生觀察這些植物的花與桃花有什么不同,引導學生從外及內地逐層觀察,使學生認識到:這些花是缺少一種花蕊的。教師可以說:花有許多種類,如果從花蕊的情況看,花可以分為兩大類,即單性花和兩性花。
5.關于“單性花”和“兩性花”的教學,可以緊接引言,問學生:什么樣的花叫單性花?什么樣的花叫兩性花?由于剛剛觀察了黃瓜花,所以學生是會說出單性花的概念的。在學生說出單性花的概念后,接著啟發:單性花中如果只有雄蕊,這種花就叫做——雄花;如果只有雌蕊,這種花就叫做——雌花。然后再請學生觀察發給自己的花,分別是雌花還是雄花,為什么?教師還可以說明:有些黃瓜花、絲瓜花、西瓜花等開花后結不了瓜,而有些花能結瓜,能結瓜的花是雌花。平時我們所說的“謊花”,實際上指的就是雄花。
講完了單性花,教師可以再問:像桃花那樣,雌蕊、雄蕊都有的花應該叫什么花呢?學生會很自然他說出:兩性花。教師還應補充說明:大多數植物的花是兩性花。
講完了兩性花,教師可以試著問學生:如果一棵植物體上所開的花都是雄花,另一棵植物體上(同種)所開的花都是雌花,這種現象應該叫什么?有些學生能夠答出:雌雄異株。只要有學生能回答對,教師應充分肯定學生思維的準確性,并重新說明雌雄異株的定義,加深學生的理解,同時給出雌株和雄株的概念,并舉例說明,像楊樹、柳樹、銀杏樹都屬于雌雄異株的植物。最后,教師間:黃瓜的雌花、雄花是生長在同一棵植物體上呢?還是分別生長著?這個問題,對于有生活經驗的學生來說不難回答,是同在一棵植物體上的。教師應很自然地問:這種現象稱為——雌雄同株。除了黃瓜花是屬于雌雄同株的,還有哪些植物的花屬于雌雄同株?有些學生會很快地想起:玉米、高梁、蓖麻等。一些城市的學生,沒有接觸過這些植物,需要教師用圖片、實物等來啟發學生理解雌雄同株和雌雄異株的概念。
6.關于“單生花”和“花序”的教學,教師可以在講完雌雄同株和雌雄異株的概念后,就問學生:黃瓜的花是一朵一朵地單獨著生在莖上呢?還是許多黃瓜花排在一起?在提問的同時,教師可以出示黃瓜植物體的掛圖,提示學生能正確地回答出教師的問題。當學生回答出黃瓜花是單獨生在莖上時,教師要馬上給出“單生花”的概念。特別強調是單獨著生在莖上。然后,教師可以出示白菜或蘿卜花序、串紅花序(或掛圖)問學生,這些植物的花是怎樣著生的呢?學生會說出:花都長在一個軸上了。教師在學生的回答后,給出花序的概念。隨后可組織學生討論,為什么有的花單獨生在莖上,而一些植物的花排成花序集中著生在莖上呢?或者說:花序對植物體的生長、發育有什么益處?
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展示一些具花序的植物的圖片、標本或實物,同時也出示一些單生花的圖片。幫助學生分析得出:單生花一般有:花朵較大,顏色鮮艷,很容易招引昆蟲的特點;具花序的植物,它的每朵小花都很小,顏色很不明顯,若許多這樣的小花聚集起來成為一體,是便于招引昆蟲傳粉的,這些特點是植物體長期進化的結果。
應該告訴學生,花序有許多種類型,根據花序的不同類型,可作為鑒定植物的一種依據。如蘿卜、白菜、油菜的花序叫總狀花序。總狀花序的特點是:每朵小花都有一個花柄與花軸有規律地相連,在整個花軸上可以看到不同發育程度的花朵,著生在花軸下面的花朵發育較早,而接近花軸頂部的花發育較遲。再如:向日葵、蒲公英的花序叫頭狀花序。它的特點是:花軸縮短而膨大,上有許多小花。從外形上看,好像是一朵花。它的外圍有些綠色的小片,這是花序的總苞。向日葵花序外圈黃色的瓣狀物,是舌狀花冠,這種小花叫舌狀花,其內無雌雄蕊,是退化的無性花。花序中央的小花,花冠呈筒狀,叫管狀花,它是兩性花,在小花里可以找到雌、雄蕊(可以結合掛圖或實物進行說明)。
在教師說明頭狀花序的特點后,可以問學生:菊花是一朵花呢?還是一個花序?為什么?最后可以告訴學生,“菊花”實際上是一個頭狀花序,由于它的舌狀花很鮮艷,經過人工培育,使其中的管狀花減少,舌狀花增多,“花冠”變得更加絢麗多姿,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
最后,教師可以稍加說明:我們常見的花序還有傘形花序,如洋蔥、韭菜、胡蘿卜的花序。還有穗狀花序,如大麥、水稻、車前草的花序。
各種植物的花,不論形態、大小、顏色,不論結構缺少哪部分,其中花蕊是最重要的結構,是絕對不能缺少的,為什么呢?這就是下節課所要討論的問題。
小資料
無花果真的不開花嗎?
從無花果的名字看起來,無花果好像沒有花的。事實究竟怎樣呢?,
典型的花,由花托、花萼、花冠、花蕊四部分組成。這四部分完全具備的叫完全花,如桃花;這四部分不完全具備的叫不完全花,如桑樹花。
一般植物,是花托把花被和花蕊抬得高高的,因此鮮艷奪目,引誘人們欣賞,蜂來蝶往。無花果的花卻靜靜悄悄地隱居在新枝葉腋間,它的雌花、雄花躲藏在囊狀肥大的總花托里面。總花托頂端深凹進去,造成一問寬大的房子。由于總花托把雌花、雄花從頭到腳包裹起來了,人們看不見,因此,認為無花果是不開花的。
說起來你或許不信,無花果還會一年開兩次花,結兩次果呢!當大地回春,草木欣欣向榮的時候,它就朝氣蓬勃地抽枝發芽。葉腋間生出花來;在秋高氣爽,雨水充足的時候,它的枝條又向上延伸,葉腋間又生出花來。第一次花結的果在當年秋季成熟;第二次花結的果要等到第二年春暖花開才能成熟。
無花果的老家在亞洲西部。新鮮的無花果,果實肉質柔軟,味甜,是良好的水果;還可以制成果干、果醬和蜜餞。
七年級生物教案電子版篇6
第一章認識生物
第一節生物的特征
一、教學目標
1.觀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
2.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3.初步學會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觀察。
4.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5.感悟一切生命體的基本特征,樂于觀察身邊的各種生物,從而在觀察的過程中理解實事求是的科學意義。
6.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的分析
本節教材的主要內容有兩點:(1)區別生物和非生物(2)生物的共同特征有哪些?本節教材內容的教學,不是從現代生物學發展水平的角度介紹生物的基本特征,而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讓學生在常見的生命現象層面上了解生物區別于非生物的特征。在教學中不能直接講述,而是通過觀察、討論等活動,由學生自主獲得關于生物特征的基本知識,以達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2教學重點:
①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②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的目標。
3.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
4.課時安排:
一課時
三、教學準備:
①制作的多媒體課件;四、教學策略
1.教學策略和方法的建議
本節課的導入可這樣設計:可讓學生觀察有山、水、蟲、樹、石頭的多媒體畫面,欣賞與畫面協調的音樂,請學生描繪看到的大自然,并回答出畫面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關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這一問題,可與學生一起對照教科書上的描述,進行比較歸納。但是,這些例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師在與學生討論時,應讓學生多舉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補充,如生物對外界的不同刺激作出不同的反應,動物的不同繁殖方式等,以促進學生的發散思維。
本節教學,以觀察討論為主,輔以閱讀、講授等法。
2.設計思路
首先讓學生回憶在小學自然課里已學過的一些關于生物的知識,舉例說明什么是生物,區分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關于生物的特征這一問題,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教材中的10幅插圖,讓學生充分討論、交流來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
最后引導學生總結出觀察的方法和基本要求,這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自然滲透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五、教學過程
1.導入:教師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在小學的自然課里已經學過一些關于生物的知識,你能說出一些生物嗎?(要求:每位同學說出一種自己熟悉的生物,不要重復)從而導入新課。
七年級生物教案電子版篇7
課題2月季的花藥培養
1.說出被子植物花粉發育的過程及花藥培養產生花粉植株的兩種途徑。
2.說出影響花藥培養的因素。
3.學習花藥培養的基本技術。
4.嘗試用月季或其他植物的花藥進行培養。
一、被子植物的花粉發育
1.被子植物的花粉是在______中由____________經過______分裂而形成的,花粉是單倍體的生殖細胞。
2.被子植物花粉的發育要經歷______________時期、______期和______期等階段。
二、產生花粉植株的兩種途徑
1.花藥中的花粉――→脫分化――→分化叢芽2.花藥中的花粉――→脫分化――→再分化叢芽――→誘導生根―→移栽
兩種途徑之間沒有絕對的界限,主要取決于培養基中______的種類及其__________。
三、影響花藥培養的因素
1.誘導花粉植株成功率高低的主要影響因素是____________與______________。
2.材料的選擇與不同植物、同種植物親本的生理狀況,以及花粉發育時期有關。從花藥來看,應當選擇花期早期的花藥;從花粉來看,應當選擇______期的花粉;從花蕾來看,應當選擇____________的花蕾。此時期的營養狀態及生理狀態比較好,對離體刺激敏感。
思考:為什么花瓣松動會給材料的消毒帶來困難?
3.親本植株的生長條件、材料的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等對誘導成功率都有一定影響。
四、實驗操作
1.材料的選取
選擇花藥時,一般要通過______來確定花粉是否處于適宜的發育時期,此時需要對花粉________進行染色,最常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法和焙花青—鉻礬法,它們分別可以將細胞核染成紅色和藍黑色。
2.材料的消毒
通常先將花蕾用體積分數為____________浸泡大約30s,立即取出,在無菌水中清洗。取出后用無菌吸水紙吸干花蕾表面的水分,再用質量分數為______________溶液消毒,最后用無菌水沖洗3~5次。
3.接種和培養
(1)剝離花藥:滅菌后的花蕾,要在______條件下除去萼片和花瓣。剝離花藥時,一是要注意盡量____________(否則接種后容易從受傷部位產生__________);二是要徹底去除______,否則不利于__________或________的形成。
(2)接種花藥:剝離的花藥要立刻接種到培養基上。通常每瓶接種________個花藥。
(3)培養:利用的培養基是______培養基,pH為5.8,溫度為____℃左右,幼小植株形成后才需要光照。培養20~30d后,花藥開裂,長出__________或釋放出________。前者還要轉移到____________上,以便進一步分化出再生植株;后者要盡快______并轉移到新的培養基上。
(4)通過愈傷組織形成的花粉植株,__________的數目常常會發生變化,因而需要作進一步的鑒定和篩選。
答案:一、1.花藥花粉母細胞減數
2.小孢子四分體單核雙核14小孢子四分體居中靠邊21生殖營養
二、1.胚狀體
2.愈傷組織激素濃度配比
三、1.材料的選擇培養基的組成
2.單核完全未開放
思考:花瓣松動后,微生物就可能侵入花藥。
3.低溫預處理接種密度
四、1.鏡檢細胞核醋酸洋紅
2.70%的酒精0.1%的氯化汞
3.(1)無菌不損傷花藥愈傷組織花絲愈傷組織胚狀體(2)7~10(3)MS25愈傷組織胚狀體分化培養基分開(4)染色體組
菊花莖的組織培養與月季花藥培養技術的異同
二者都是快速、大量繁殖花卉的技術手段。
菊花莖的組織培養月季花藥培養
不
同
點外植體細胞類型體細胞生殖細胞
培養結果正常植株單倍體植株
光的要求每日照射12h幼小植株形成后
才需要光照
相同點理論依據、培養基的配制方法、無菌技術及接種操作等基本相同
另外,花藥培養的選材非常重要,需事先摸索適宜時期的花蕾;花藥裂開后,長出的愈傷組織或釋放出的胚狀體也要及時更換培養基;花藥培養對培養基配方的要求更為嚴格。這些都使花藥的培養難度加大。
花藥的全能性高于植物組織。另外,花粉植株屬單倍體植株,高度不育。如果需要育種,需對花粉植株幼苗進行秋水仙素處理,才能獲得正常可育的個體。
題型一花粉的發育
【例題1】關于被子植物花粉的形成,說法正確的是()。
A.花粉是花粉母細胞經有絲分裂形成的
B.花粉的發育要經歷小孢子四分體時期、單核期和雙核期
C.花粉發育經歷雙核期時,兩個細胞核中的遺傳物質并不完全相同
D.花粉母細胞形成花粉粒中精子的過程是一系列減數分裂的過程
解析:花粉是由花粉母細胞經減數分裂形成的;其發育經歷了小孢子四分體時期、單核期和雙核期等階段。雙核期兩個細胞核是由一個細胞核經有絲分裂產生的,它們具有完全相同的遺傳物質。花粉粒內的生殖細胞再經有絲分裂得到2個精子。
答案:B
題型二花藥培養過程
【例題2】下列有關花藥離體培養的說法中,錯誤的是()。
A.對材料的選擇最常用的方法是焙花青—鉻礬法,這種方法能將花粉細胞核染成藍黑色
B.材料消毒時需先用酒精浸泡,然后用氯化汞溶液或次氯酸鈣溶液浸泡,最后用無菌水沖洗
C.接種花藥后一段時間內不需要光照,但幼小植株形成后需要光照
D.接種的花藥長出愈傷組織或胚狀體后,要適時轉換培養基,以便進一步分化成再生植株
解析:對材料的選擇最常用的方法是醋酸洋紅法。
答案:A
題型三花藥離體培養的應用
【例題3】下圖表示應用植物組織培養技術培育優質玉米的過程。對此過程的相關描述錯誤的是()。
A.B→E過程中細胞全能性的高低發生了改變
B.C試管中形成的是高度液泡化的薄壁細胞
C.A植株和F植株體細胞中的染色體組數相同
D.培養出的F植株一般不能直接應用于擴大種植
解析:分化程度越低的細胞,其全能性越高,因此經脫分化獲得的細胞全能性高于經再分化獲得的細胞的全能性;A是正常植株,而F是經過花粉離體培養獲得的單倍體植株,染色體組數減少一半;培養出的F植株是單倍體植株,具有植株弱小、高度不育等特點,因而一般不能直接應用于擴大種植。
答案:C
1.某名貴花卉用種子繁殖會發生性狀分離,為了防止性狀分離并快速繁殖,可以利用該植物的一部分器官或組織進行培育,發育成完整植株。進行離體培養時不應采用該植物的()。
A.莖尖B.子房壁C.葉片D.花粉粒
2.選擇花藥時,確定花藥發育時期最常用的方法是()。
A.碘液染色法B.焙花青—鉻礬法C.醋酸洋紅法D.直接鏡檢法
3.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鏡檢選擇花藥時需用醋酸洋紅法將花粉細胞核染成紅色或用焙花青—鉻礬法染成藍黑色
B.初花期的花蕾營養狀態及生理狀態較好,可提高花粉誘導的成功率
C.用于花蕾消毒的藥品有體積分數為90%的酒精、無菌水及質量分數為0.1%的氯化汞溶液等
D.滅菌后的花藥從除去萼片和花瓣、剝離花藥到將花藥接種到培養基上,整個過程都需要在無菌條件下進行
4.下列不是影響花藥培養因素的是()。
A.材料的選擇和培養基的組成B.親本植株的生長條件
C.材料的低溫預處理以及接種密度D.做實驗的時間
5.花粉母細胞經________分裂形成四個單倍體細胞,連在一起,叫________時期。四個單倍體細胞分開,進入________期。然后每個單倍體細胞進行一次________分裂,形成2個細胞,一個是________細胞,另一個是________細胞。生殖細胞再進行一次________分裂,形成2個精子。從理論上講,這三個細胞遺傳物質________,都是體細胞的________,所含基因________。
答案:1.D花粉粒是由花粉母細胞經減數分裂形成的,細胞內的遺傳物質與親本相比發生了很大變化,所以繁殖名貴花卉,為了防止性狀分離,既不能用種子繁殖,也不能用花粉粒進行組織培養。
2.C在花藥離體培養中,確定花粉發育時期最常用的方法是醋酸洋紅法。花粉細胞核內有染色體,染色體易被堿性染料染成深色,而醋酸洋紅為堿性染料。通過染色,可以確定花粉發育時期。
3.C對花蕾消毒的藥品中酒精的體積分數應為70%。
4.D花藥離體培養是在實驗室條件下進行的,不受時間的限制。
5.解析:花粉粒是由花粉母細胞經過減數分裂而形成的。被子植物花粉的發育要經歷小孢子四分體時期、單核期和雙核期等階段。在小孢子四分體時期,4個單倍體細胞連在一起,進入單核期時,四分體的4個單倍體細胞彼此分離,形成4個具有單細胞核的花粉粒。這時的細胞含濃厚的原生質,核位于細胞的中央(單核居中期)。隨著細胞不斷長大,細胞核由中央移向細胞一側(單核靠邊期),并分裂成1個生殖細胞核和1個花粉管細胞核,進而形成兩個細胞,一個是生殖細胞,一個是營養細胞。生殖細胞將再分裂一次,形成兩個精子。這兩個精子的基因型與營養細胞的基因型相同。
答案:減數小孢子四分體單核有絲營養生殖有絲相同一半相同
七年級生物教案電子版篇8
教學目標
1、能說出組織的概念,能概述構成人體的組織是細胞分裂、分化形成的,能識別人體的四種基本組織;
2、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能描述人體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個體;
3、學生會使用顯微鏡觀察人體四種基本組織的切片;
4、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能初步形成生物體是一個整體的生物學觀點。
教學重點和難點
1、學生能描述人體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個體;
2、學生能從微觀到宏觀,從部分到整體,逐步對人體形成完整意識;
3、學生對細胞分化形成組織難以理解。
課前準備
1、學生課前準備:教材、筆記本
2、教學器材:大屏幕投影、電腦、顯微鏡、四種組織的永久切片
教學過程設計
一、組織教學,創設情境
師:我們已經知道,植物、動物和人體都是由許多細胞構成的,細胞通過分裂可以增加數量。但億萬個細胞簡單地堆砌起來是不能成為生物體的,因為生物體具有嚴整的結構體系,只有當生物體的各種結構有機地結合起來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時,才能完成復雜的生命活動。
它們是怎樣構成生物體的&39;呢?今天我們就以人體為例來講解“第一節動物體的結構層次”。
[板書]第三章細胞怎樣構成生物體第一節動物體的結構層次
二、分小組討論預習提綱、并看教材預習
師:請同學們看書預習,并分組討論預習提綱各題:
①動物和人體的生長是從一個細胞開始的,它是什么細胞?它經過怎樣的變化成為多個細胞?
②什么是組織?它是怎樣形成的?人體有哪四種組織?分別有何功能?
③什么是器官?
④什么是系統?八大系統怎樣構成人體?
生:看書預習并討論回答。(略)
三、老師結合學生的回答進一步解答
師:①動物和人體的生長發育都是從一個細胞開始的,這個細胞就是受精卵,受精卵通過細胞分裂產生新細胞。
在人的胚胎發育早期,細胞的形態、結構和功能方面都很相似,并且都具有分裂能力。后來,除了一小部分細胞仍然保持著分裂能力以外,大部分細胞失去了分裂能力。在發育過程中,這些細胞的形態、結構和功能逐漸出現了差異,最后形成了具有不同形態和不同功能的各種細胞。這種由一般到特殊,由相同到不同的細胞變化的過程,叫做細胞分化。
師:②受精卵分裂形成一群細胞,然后這些細胞在形態、結構上發生變化———細胞分化,產生了不同的細胞群。每個細胞群都是由形態相似,結構、功能相同的細胞聯合在一起形成的,這樣的細胞群叫做組織(tissue)。(見書P63圖Ⅱ—15“細胞分化形成組織”)
[板書]一、細胞分化形成組織
師:上皮組織、肌肉組織、神經組織和結締組織是人體的四種基本組織。為什么要分化形成四種組織呢?它們分別具有什么功能呢?
生:討論回答。(略)
師:②′(講解四種組織的特點及功能。)(見書P62、63)
師:③不同組織按照一定的次序結合在一起構成器官(organ)。
[板書]二、組織進一步形成器官
師:例如,見書第64頁圖Ⅱ—16、17、18。
師:如果你的皮膚不慎被劃破,會疼、會流血。這說明皮膚中可能含有哪些組織?
生:討論回答。(略)
師:④能夠共同完成一種或幾種生理功能的多個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組合在一起構成系統(system)。
[板書]三、器官構成系統和人體
師:例如,見書第64頁圖Ⅱ—19“消化系統”。
人體由八大系統,它們分別是:運動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泌尿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生殖系統。這八大系統
協調配合,使人體內各種復雜的生命活動能夠正常進行。
四、總結與筆記上,并用大屏幕投影展示
五、通過實踐來驗證我們所學
實驗4觀察人體的基本組織(見書P62)
1、目的要求:
⑴學生會使用顯微鏡觀察人體四種基本組織的切片;
⑵認識、區分人體的四種基本組織。
2、材料用具:人體四種基本組織的永久切片,顯微鏡。
3、方法步驟:見書P62(略)
[作業]見報告冊P11《實驗4觀察人體的基本組織》
七年級生物教案電子版篇9
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進一步熟悉制作臨時裝片和規范使用顯微鏡觀察細胞,說明人口腔上皮細胞的基本結構,區別動植物細胞結構的主要不同點。
(2)了解制作以及觀察臨時裝片的技能。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制作人口腔上皮細胞的臨時裝片并規范使用顯微鏡觀察細胞,了解制片的過程,熟悉動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2)通過分析模擬制作,進一步了解動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并用顯微鏡進行觀察,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1)說明人口腔上皮細胞的基本結構。
(2)提高實驗能力和觀察能力。
2教學難點:
制作臨時裝片過程中的刮取,并在顯微鏡下找到人口腔上皮細胞。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生理鹽水、稀碘液、消毒牙簽、滴管、紗布、吸水紙、載玻片、蓋玻片、顯微鏡、擦鏡紙、鑷子。
提前準備幾片做好的裝片,擺放一臺示范鏡。制作做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Ⅰ復習
顯微鏡的使用步驟有哪些啊?(1、取鏡安放2、對光3、觀察)
那使用完顯微鏡要記得把顯微鏡進行復位。
Ⅱ引入
那大家學會使用顯微鏡之后,想不想看看自己的細胞長什么樣子呢?它有什么基本結構呢?由于人的細胞和動物細胞的基本形態和結構是一樣的。下面我們通過觀察自己的口腔上皮細胞,來認識人和動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Ⅲ講授知識
一、實驗-觀察人口腔上皮細胞
(一)目的要求
制作和觀察人口腔上皮細胞的臨時裝片,認識動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二)材料用具
生理鹽水(0.9%氯化鈉溶液)、稀碘液、消毒牙簽(鈍端)、滴管、紗布、鑷子、吸水紙、載玻片、蓋玻片、顯微鏡、擦鏡紙
(載玻片是用來托載標本的,蓋玻片是用來覆蓋標本的。)
(三)方法步驟
1、制作人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
(板書:(一)臨時裝片制作步驟)
(1)擦:用潔凈的紗布把載玻片和蓋玻片擦拭干凈(強調擦拭動作要輕)。
(2)滴:在載玻片的中央滴一滴生理鹽水(生理鹽水與細胞在人體內的環境相近,所以它的作用是用來保持細胞的活性,不使細胞因為環境改變而變形。)
(3)刮:用消毒牙簽的鈍端在自己漱凈的口腔內側壁上輕輕地刮幾下(強調是用消毒牙簽的鈍端在口腔內側壁上(臉頰對應的內側)刮取,而不是刮牙齒或者剔牙,否則觀察到就會是一些食物殘渣;刮的時候要適當,不要太用力,否則口腔會受傷;也不要刮太多,那樣細胞會重疊在一起,影響觀察)。
(4)涂:把牙簽上附有碎屑的一端,放在載玻片上的生理鹽水中,均勻地涂抹(教師強調要涂抹均勻,否則細胞會重疊在一起)
(5)蓋:用鑷子夾起蓋玻片,使它的一邊先接觸載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緩緩地蓋在水滴上。注意避免蓋玻片下面出現氣泡(強調要蓋好,否則氣泡太多的話,要重新制作;氣泡少的話,可以用鑷子的鈍端敲打載玻片的一側趕氣泡。)在顯微鏡下,氣泡與細胞的主要區別是:氣泡是帶黑邊的圓圈,其內部沒有任何結構。
(6)染:在蓋玻片的一側滴加稀碘液
(7)吸:用吸水紙從蓋玻片的另一側吸引,使染液浸潤標本的`全部
染色時,滴管的拿法(要盡量豎直,防止滴管內的液體倒流入橡膠頭里,腐蝕橡膠)。板畫強調染液滴的位置:載玻片和蓋玻片的交界處。用碘液染色是為了我們尋找和觀察細胞,但是染色會破換細胞的固有形態。所以做實驗時,同學們可以先觀察未染色的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如果觀察效果不佳,再進行染色。
2、觀察人口腔上皮細胞
顯微鏡對光成功后,將臨時裝片放在顯微鏡下低倍鏡觀察,再轉高倍鏡重點觀察一個口腔上皮細胞。由于人的口腔上皮細胞的顏色比較淺,為了使細胞的界限明顯便于觀察,可以將顯微鏡的視野調得暗一些。(觀察時顯微鏡要豎直放置,否則裝片中的水可能會留出蓋玻片,污染顯微鏡)。要認真觀察細胞有哪些結構。
3、注意事項:PPT
4、學生分組進行實驗,教師巡回指導(實驗過程中要保持安靜,不要隨意走動,保持實驗室和顯微鏡的清潔,實驗結束后要進行清潔收鏡,整理桌面)。
(板書:擦→滴→刮→涂→蓋→染
(二)觀察)
二、動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1、講解口腔上皮細胞的結構:細胞膜、細胞核、細胞質。
2、展示肌肉細胞和神經細胞的圖片,說明動物體的各種細胞雖然形態不同,基本結構卻是一樣的,都具有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細胞質中還有我們在普通光學顯微鏡下觀察不到的線粒體。
(板書:二、動物細胞結構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
3、學生閱讀課本P49模擬制作,思考“想一想”
提問:在這個模型中,塑料袋相當于什么,果脯相當于什么,瓊脂又相當于什么?
(塑料袋相當于細胞膜,果脯相當于細胞核,瓊脂相當于細胞質)
4、讓學生閱讀課本50頁的資料。
Ⅳ布置作業
讓學生預習“觀察植物細胞”(有時間的話就讓學生在課上完成)。
七年級生物教案電子版篇10
教學目標:
一、知識:1、說出呼吸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2、說出呼吸運動的過程
3、說出肺活量的概念,嘗試使用自制的肺量計測量肺活量
一、能力:培養學生觀察,動手能力
教學重點:1、說出呼吸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2、說出呼吸運動的過程
教學難點:說出呼吸運動的過程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方法:實驗探究法,引導探究法,討論法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師:外界的氣體是怎么進入肺的?肺內的氣體又是怎樣排出去的?
肺為什么能夠擴張和收縮?人體細胞是怎么獲得氧氣的?
這些問題就是我們今天要探討的內容。
(二)、學習新課
師:呼吸是通過人體的哪一個系統來完成的呢?
生:呼吸系統。
活動:師生深吸氣
師:請同學們接著思考。我們剛才深吸了一口氣,那么外界氣體都經過
哪些器官才到達我們體內呢?
生:討論、交流、思考、表達
師:(總結)通過剛才同學之間的交流,我們知道:呼吸系統由呼吸道和肺兩部分組成,其中呼吸道又是由鼻、咽、喉、氣管、支氣管等部分組成的。
師:呼吸道和肺在呼吸過程中分別起怎樣的作用呢?
生:呼吸道是外界氣體進入肺內的通道,肺是呼吸系統的主要器官,是完成氣體交換的重要場所。
師:為什么這么說呢?能說說你的理由嗎?
生:在剛才的深吸氣中,外界氣體是經過鼻、咽、喉、氣管和支氣管進入我們的肺內的,呼氣時肺內的氣體反向排出,所以說呼吸道是氣體進出肺的通道。
師:我們先來認識肺,請看課本54頁圖10—13肺的結構示意圖
生:觀察,思考肺的位置、結構和肺部適于進行氣體交換的特點。
師生交流:位置――肺位于胸腔內,左右各一個。結構――由細支氣管的樹狀分支和肺泡組成。肺部適于進行氣體交換的特點――肺泡數量多,總面積大;肺泡外面包繞著豐富的毛細血管;肺泡壁和毛細血管的壁都很薄,僅由單層細胞組成。(教師板書:肺的位置、結構和功能)
師:下面我們再來做個嘗試。首先呼吸,接著吞咽,然后再試一試兩個動作能否同時進行?
生:嘗試吞咽和呼吸。(結論是兩個動作不能同時進行)
師:有的同學在吃飯時喜歡大聲說笑,爸爸媽媽對此是什么態度?易發生什么狀況?你有過這方面的經歷嗎?
生:爸爸媽媽不讓大聲談笑,我有過類似的經歷,結果嗆著了,
引起劇烈地咳嗽。
師:為什么會這樣呢?
生:思考、討論。
師生交流:咽是食物和空氣進入體內的共同通道。呼吸時,會厭軟骨像抬起的蓋子,使空氣暢通無阻;吞咽時,又像蓋子一樣蓋住喉口,以免食物進入氣管。所以我們在吃飯時不能大聲談笑。否則,會厭軟骨來不及蓋下,食物進入氣管,就會引起劇烈的咳嗽。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呼吸道是氣體進出肺的通道。請大家想一想,呼吸道僅僅是氣體的通道嗎?請同學們先閱讀教材53頁和54頁的“鼻”和“氣管”部分,然后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一下的思考題,看看哪個小組表現得最好。
生:(閱讀。)
展示思考題:
1.呼吸道有什么結構能保證氣流通暢?
2.在灰塵較多的地方停留久了,鼻腔前部的鼻毛及黏液中都粘有許多灰塵。這說明鼻腔對吸入的空氣有什么作用?
3.北歐的冬天非常寒冷,在那里生活的人和我們相比鼻子的形狀有什么特點?為什么?
4.患重感冒時,往往要用嘴呼吸。在這種情況下,早上醒來時會覺得嗓子非常干,為什么平時用鼻呼吸時,沒有這種現象?
5.痰是怎樣產生的?為什么不要隨地吐痰?
6.根據以上問題,你認為呼吸道除了保證氣流的&39;暢通外,還有哪些作用?
7.有了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人體就能完全避免空氣中有害物質的危害嗎?
8.你知道哪些呼吸系統疾病?你認為應如何預防?
學生分組討論思考題,教師巡回指導。
師生交流
(第二課時):
問:觀察肺的結構圖討論:肺泡外表面纏繞著什么?(生答:毛細血管和彈性纖維)有沒有肌肉呢?(生答:沒有。)既然沒有肌肉,肺泡能不能主動地擴大?(生答:不能。)
出示:一只未吹的氣球。
師:就像這個氣球一樣,氣球自己能不能從外面主動地吸入氣體,把自己吹大呢?請一學生來吹一下,吹大后,再把氣放掉。(生答:不能。)那到底是什么外部力量讓肺泡擴大的呢?
學生體驗:請每位同學把雙手放在胸部的兩側,先深深吸氣,再深深呼氣,仔細體驗自己的胸廓的變化。
師:請大家思考:外界氣體到底是怎樣進入我們的肺內的呢?動力是什么?
師:下面讓我們先來認識一下胸廓(模型)(胸廓由胸骨、肋骨、脊柱的胸段、肋間肌和膈肌組成)。現在請同學們把手放在胸部兩側的肋骨上,深吸氣,感受肋骨和胸廓的變化;深呼氣,感受肋骨和胸廓的變化。
結論:深吸氣時肋骨向外運動,胸廓擴大;深呼氣時,肋骨向里運動,胸廓縮小。
師:胸廓擴大和縮小的運動就是呼吸運動。(進一步啟發同學們思考)呼吸運動是怎樣完成的?為什么通過呼吸運動會實現肺的通氣呢?
生:討論,交流,表達
師生交流:吸氣時,肋間肌和膈肌收縮,胸廓容積擴大,肺隨著擴張,肺的體積增大,外界空氣進入肺內;呼氣時,肋間肌和膈肌舒張,胸廓容積縮小,肺容積縮小,肺內氣體呼出體外。所以說,通過呼吸運動完成了肺通氣。
師:如果要反映肺在一次呼吸運動中最大的通氣能力,用什么表示呢?
生:肺活量
實驗探究:學生4人一組,用自制的肺量計測量肺活量
(三)、學生談收獲
師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感想或觸動?
(四)、自我評價1、2、3
板書設計:
第三節人體和外界環境的氣體交換
呼吸道:鼻,咽,喉,氣管,支氣管
1、呼吸系統(呼吸道不僅是氣體出入肺的通道,而且對吸入的氣體有清潔、
溫暖和濕潤的作用)
肺:呼吸系統的主要器官,是氣體交換的場所
2、呼吸運動:胸廓擴大和縮小的運動。
吸氣:肋間肌和膈肌收縮———胸廓容積擴大——肺容積擴張——外界空氣進入肺內
呼氣:肋間肌和膈肌舒張——胸廓容積縮小——肺容積縮小——肺內氣體呼出體外
1、肺活量:盡力吸氣后再盡力呼出的氣體量
七年級生物教案電子版篇11
教學目標
1、識別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統的基本結構,說明各部分結構的功能;
2、描述人的生殖過程,說明胚胎發育的營養供應方式,說出出生后發育的分期。
教學重難點
1、人生殖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2、新生命的孕育過程。新生命的孕育過程(難點)。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觀察桃花的結構,果實和種子的形成,引出有性生殖的概念
1、有性生殖
(1)例如桃樹是由果實中的種子來繁殖后代,種子中的胚是由兩性生殖細胞結合成受精卵而發育的。這種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就屬于有性生殖。
(2)針對桃樹等通過種子產生新一代的方式,結合種子結構的基本知識,知道種子中的胚是由受精卵發育而來,而受精卵則是兩性生殖細胞結合的結果。
(3)組織學生觀察植物無性生殖的圖片,鼓勵學生歸納出無性生殖的概念。
2、無性生殖
椒草用葉繁殖、馬鈴薯用塊莖繁殖,像這種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的生殖方式為無性生殖。
3、無性生殖的應用
(1)在生產實踐中,人們經常利用植物的無性生殖來栽培農作物和園林植物。
常見的方式有:扦插和嫁接等。
(2)嫁接:蘋果、黎、桃等果樹是利用嫁接的方法來繁育優良品種的。
如甘薯、葡萄、菊、月季的栽培常用扦插的方法;
4、植物無性生殖的條件
環境條件:光照、水分、溫度、濕度等
展示植物嫁接的錄像或圖片,讓學生認真觀察,描述嫁接的一般方法和注意事項,體會影響嫁接成活率的關鍵因素是什么?
5、組織學生如何開展植物的扦插繁殖,選擇什么樣的扦插材料能夠提高扦插的成活率,扦插材料提前應做哪些處理?
6、質疑:植物的無性繁殖在生產實踐中有什么作用?
二、互動探究合作求解
1、春季,在用楊樹枝條進行扦插繁殖時,把枝條上所有的芽去掉,這樣是否影響成活?為什么?
2、馬鈴薯通常是用它的塊莖來繁殖的,農民在種植馬鈴薯時,先把塊莖用草木灰肥沾一下,然后再埋入土壤里,請想一下農民這樣做的道理。
三、強化訓練當堂達標
1、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叫_________;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結合,由母體發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叫_________。
2、植物的組織培養是利用________________的原理,使植物組織在人工控制的條件下,通過細胞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快速發育成新植株的高新技術手段。
3、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延續和發展,最基本的環節是生物通過_________,世代相續,生生不息。
四、小結
五、作業設計
《練習冊》
七年級生物教案電子版篇12
一、設計理念
新課程提出,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基于課改理念,我在教學中注重以學生為主體,促進學生的各種能力的培養。通過“目標引領、自主學習、教師釋疑、當堂反饋”的教學模式,給學生充分展示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學會科學探究的方法、技能,培養科學探究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章有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生物的特征,一是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這一節是在前一節認識了生物的基本特征的基礎上,對我們身邊的生物進行實地調查。旨在通過調查,認識我們身邊的生物,進一步了解生物有別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
《課程標準》倡導探究學習,而調查是科學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通過對身邊生物的調查,力求使學生認識并掌握調查的一般方法,使之具有科學性、合理性,便于后續探究活動的進行。
初一學生對生物的了解有一定基礎,但對生物種類的識別及科學的調查方法缺少一定的經驗,本節內容也是對學生掌握科學調查方法的一次指導與訓練。
三、教學規劃
__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說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做調查記錄,并將你所知道的生物進行歸類;描述身邊的生物和它們的生活環境;培養調查實踐以及和同學分工合作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明確調查的目的后,小組進行實地調查,最后進行交流和展示。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生通過學習能關注生物的生存狀況,從而增強保護生物資源的意識,認識到保護環境要從保護我們身邊的生物開始。
__教學策略
本節課是一節調查課。在調查之前,教師先引導學生討論什么是調查?怎樣開展調查?調查的目的是什么?然后針對調查的目的小組確定調查對象、調查范圍、制定調查方案、設計調查表,然后小組分頭進行調查、記錄,撰寫調查報告,最后在全班交流、展示。__學重點
說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做調查記錄;培養學生調查實踐以及和同學分工合作的能力。
七年級生物教案電子版篇13
第二節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
1、區別動物的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說明這些行為對動物生存的意義
2、運用研究動物行為的方法,探究動物行為的原因
二、教學重點
掌握動物的幾種行為類型的特點以及各科種行為對動物的生存和種族繁衍的意義
三、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設計探究螞蟻覓食行為的方案
四、課時安排:1課時
五、教學過程
5-2-2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
一、動物的行為有:取食行為、防御行為、繁殖行為、遷徙行為等。
二、先天性行為的概念
動物生來就有的,由動物體內的遺傳物質所決定的行為,稱為先天性行為。如鳥育雛、蜜蜂采蜜、失去蛋的企鵝會把鵝卵石當作企鵝蛋來孵化等。
三、學習行為
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為,稱為學習行為。如山雀偷吃牛奶等。
四、先天性行為與學習行為的區別
類別
先天性行為
學習行為
形成
生來就有的
不是生來就有的,在成長過程中形成
獲得途徑
由遺傳物質控制
通過生活經驗和“學習”
適應性
造就相對穩定的環境
適應復雜的環境
進化趨勢
無脊椎動物主要的持為方式
動物越高等,學習能力越強,在它們的全部行為活動中所占比重也越大。
課本例子
母袋鼠與幼袋鼠、小鳥喂魚、菜青蟲的取食行為
蚯蚓走迷宮的實驗、大山雀喝牛奶、黑猩猩釣取白蟻、黑猩猩摘取香蕉、動物的繞道取食行為
六、作業
1、動物具有“學習能力”,有利于()
A、找到食物B、逃避敵害C、找到配偶D、適應復雜的生活環境
2、下列各項中,屬于先天性行為的是()
A、馬戲團的獅子表演節目B、老鼠打洞C、小狗作算術D、蚯蚓走迷宮
3、下列屬于學習行為的是()
A、野鴨的遷徙B、蜘蛛結網C、蜜蜂采蜜D、山雀偷喝牛奶
七、教學反思
七年級生物教案電子版篇1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相關的生物學知識,把握作者的觀點;
2、過程與方法:體會本文幽默風趣的語言風格,品味優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大自然、對生物的熱愛之情,獲得人類生存的警示。
教學重點:
了解相關的生物學知識,把握作者觀點;
教學難點:
體會幽默風趣的語言風格,品味優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教學方法:
誦讀法,分組討論法,點撥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和內容:
一、激情導入:同學們,每天我們都行色勿勿,你是否注意過腳下的螞蟻?也許我們所見到的螞蟻也總在忙碌之中,我們仔細觀察過它們的活動嗎?有一個人就觀察過,而且還對許多動物的集體活動做過研究。請看課文《作為生物的社會》。(板書課題)
二、作家作品簡介:可結合課文注釋適當作些補充(展示多媒體)。
三、初讀課文,整體把握:
1、朗讀課文,檢查預習:
點撥字詞(展示多媒體)。
2、交流初步印象,點撥:首尾寫到人,人與動物比較;中間寫動物,把動物寫成人。(板書)
四、研讀課文,理解文本:
多媒體展示三個問題,逐個研究
問題一:作為生物,它們的“社會”是怎樣的&39;?
1、學生朗讀前兩段,讓大家討論交流問題一。
點撥:人類像螞群;反過來,螞蟻也像人類。生物社會行為與人類行為有極大的共性。
2、研究兩段運用修辭手法,探究其意義
點撥:比喻、夸張等,表現了作者向人類至高無上的地位挑戰的科學精神。
問題二:作為“生物的社會”有什么特點?
3、讓學生自讀課文3-10段,分組討論填寫表格(多媒體展示)。
七年級生物教案電子版篇15
生物的特征
教師寄語:有生命,就精彩!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1.初步認識生物2.區別生物和非生物3.說出生物特征
能力目標:、通過積極主動參與討論培養學生觀察、區別能力和發散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生物的生命現象”的討論,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和關愛生物的良好品質。
學習重點:生物的共同特征。
學習難點:生物的各特征對生物生活的意義。
學習過程:
一、課前預習:
科學觀察可以直接用__________,也可以借助_________、__________等儀器,或利用__________等工具,有時還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
二、導入新課:同學們:你一定認識其中不少的生物。那么,我們的教室里有哪些生物?請各小組討論后出示課前觀察的結果。
三、合作探究
(一)通過各小組的回答說明,要想區分生物與非生物,我們必須首先學會觀察。閱讀課本P2頁回答下列問題:
下列關于科學觀察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科學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
B.科學觀察必須借助有關用具才能進行
C.觀察時要全面、細致和事實就是,并及時記錄下來
D.觀察時要積極思考,多問幾個為什么
(二)閱讀課本P2-P5頁,探究下列問題:
1、填充下圖,識記生物的基本特征。
2、觀察動物題材的投影片和教室里盆栽植物,結合課本第插圖,討論:
(1)植物和動物對營養物質的獲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人類同其他生物呼吸均需要吸入__________、呼出_______________。
(3)動物和人排出體內廢物的方式有哪幾種?
(4)課本第五頁插圖的內容說明了什么?
四、拓展創新
1、除了課本介紹的,你還知道生物有哪些特征?看哪個小組說得好
2.下面是貓和鼠的部分生命現象,請分析說明它們各屬于生物的何種基本特征
(1)小貓長成大貓屬于。
(2)貓生小貓屬于。
(3)貓生貓,鼠生鼠屬于。
(4)一窩貓中有白貓、黑貓和花貓,這種現象屬于。
(5)鼠聽到貓叫,立即躲近洞里的現象屬于。
五、歸航拾貝
六、達標測試
1.下列現象中的物體屬于生物的是………………………………………………()
A.機器人彈鋼琴B.火山爆發時巖漿噴出
C.鐘乳石在慢慢長大D.饅頭上長出“白毛”
2.牽牛花清晨開放,傍晚關閉,這種現象說明生物具有()的特征…………………()
A.需要營養B.進行呼吸C.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D.生長和繁殖
3.“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這種生命現象說明生物體具有哪個特征…………()
A.呼吸B.排出體內廢物C.對刺激作出反應D.生長和發育
4.下列屬于生物共同特征的是………………………………………………………()
A.都能運動B.都能呼吸C.都有細胞結構D.都生活在水中
5、科學家對蜜蜂群體的自然活動狀況進行跟蹤拍攝,這種研究方法屬于()
A、實驗法B、觀察法C、調查法D、分類法
6.請說出元代散曲名家馬致遠的名曲《秋思》中的生物和非生物。(附《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曲中的生物有:
曲中的非生物有:
7、請將左右兩列中相關聯的內容用線段連接起來。
動物取食應激性
鯨噴出水柱營養
向日葵朝向太陽繁殖
植物開花結果生長
人體排汗排泄
蘑菇由小長大遺傳
子女與母親相似呼吸
七、學習感悟
參考答案第一節生物的特征
一、課前預習:肉眼放大鏡顯微鏡照相機測量
二、合作探究
(一)B
(二)1.①營養②進行呼吸③排出體內產生的廢物④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⑤生長⑥繁殖
2.(1)植物是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動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機物,它們以植物或別的食物為食,從中獲取營養物質。但是,無論是植物所需要的營養物質,還是動物所需要的營養物質都是來自自然界中的一些簡單的物質,它們都是一樣的。
(2)氧氣二氧化碳
(3)動物和人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排出體內廢物,如出汗、呼出氣體、排尿等方式將廢物排出體外。
(4)獅子發現獵物后迅速追擊;斑馬發現敵害后迅速奔跑;含羞草受到碰觸時,展開的葉片合攏。說明了生物對來自外界的各種刺激做出一定的反應。蘑菇能從小到大;種子萌發成幼苗,幼苗不斷長大;小雞破殼而出。說明了生物體能夠由小長大。當生物體長到一定的時候,就開始繁殖下一代。
三、拓展創新
1.(1)除病毒外,生物體都是有細胞構成的。
(2)生物都有新陳代謝作用。
(3)生物體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
(4)生物體都能適應環境,也能影響環境。
6.(1)生物能生長(2)生物能繁殖(3)生物能遺傳(4)生物能變異(5)生物能對外界的刺激做出反應
五、達標測試
1.D2.C3.D4.B5、C
6.曲中的生物有:老樹、昏鴉、瘦馬、人;曲中的非生物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夕陽、天涯
7、動物取食————營養
鯨噴出水柱————呼吸
向日葵朝向太陽————應激性
植物開花結果————繁殖
人體排汗————排泄
蘑菇由小長大————生長
子女與母親相似————遺傳
七年級生物教案電子版篇16
“學生的能量是巨大的”。在本章節的教學中,我無時無刻不體會到這一點。經過我們多年的教育、媒體輿論多年的宣傳,再加上北京學生關心大事的傳統,學生在環保教育中投入的熱情是很讓人鼓舞的。每一個學生都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都能侃侃而談,講出很多環境保護的故事和措施來。這使得課堂的討論很活躍。
但是我在教學中仍然有很多缺憾:
首先,很多學生缺乏精確嚴謹的科學態度,對問題的分析往往只憑借感覺。這使得調查報告很不深入,甚至根本不能說明問題。更有一些同學是由于懶惰,所以完全憑借猜測拼湊的報告。這就需要教師審查小組的調查提綱,幫助小組完善提綱,還要想方設法激勵學生的積極性,促使小組分工合理落實。
第二,只會坐而言,不愿起而行。有的同學在訂立環保公約的時候說的頭頭是道,但是卻缺乏行動。建議課任教師應該聯系班主任,在班級訂立環保公約應該得到班主任的支持,隔一段時間應該組織自我評價和集體評議。這是培養學生品德的一個好機會,所有的教師都有責任。
第三,環境保護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程。轉變人們的思想是環保的關鍵。為了使環境保護的觀念深入人心,需要爭取學校的支持。一來要形成全校的宣傳輿論,二來可以提供必要的硬件設施(如環保共約宣傳欄),三來應該將環保工作和優秀集體、優秀個人的評選結合起來,四來可以為學生創造參與環保行動的機會。
環境保護是百年大計,任何一個真正關心國家、社會前途命運勝過關心自己的人必然關心環境問題。一個真誠的教師可以感染無數學生。讓我們滿懷熱情,講好這一課,影響更多的人,這是我們教師能為環保事業貢獻的最大的力量。
七年級生物教案電子版篇17
教材分析
本節是生物與環境這一章的第一課,認識了環境,對學生的后續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有重要的意義。教師還可以通過收集其他的資料,讓學生對生物生存的環境有個系統的認識。
指導思想
依據《生物課程標準》的理念,主要從以下進行教學設計:
1.觀察是科學探究一種基本方法,是發現問題,認識事物的起點,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
2.在觀察活動中注意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愛護一草一木的環保意識。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能舉例描述生物生存的環境事實,并嘗試對生物生存的環境進行歸類。
2.能力目標
學會觀察,初步具有收集和有利用課內外的圖文資料及其他信息進行分析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感受生物生存離不開環境,關愛生物,從保護生物生存環境開始。
重點難點
重點:分析、描述生物生存的環境并歸類。
難點:對學生觀察能力、收集資料的能力的培養。
本節關鍵
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引導和培養。
教學方法
圖片分析法,討論法
教具準備
企鵝,珊瑚蟲,雪蓮的資料和圖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師:在上一節課中我們對生物學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現在我們開始正式進入這門科目的學習。首先想問大家一個問題,你生活在哪里?
師:不了解嗎?是因為“身在廬山”吧?從太空遙看地球,地球是一顆披著藍色“面紗”的美麗行星。然而,地球上真正美妙動人之處,卻是藍色面紗下絢麗多彩的生物圈,它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家園。下面我們就來學習一下生物生存的環境。
2.學案之一:觀察生物生存的環境
師:我們常聽說“魚兒離不開水”,是說魚兒要生活在中。那么其他是生物呢,我們來分析一下幾幅彩圖。
師:看過影片《帝企鵝日記》的&39;人,都驚嘆帝企鵝的美麗,黑色的背部,白肚皮,頸下一抹溫暖的鵝黃,泛著迷人的光澤。
師:那么企鵝生活的環境怎么樣?
生:寒冷……
生:惡劣……
師:法國導演呂克亞蓋展現的《帝企鵝日記》,帝企鵝的生存環境是惡劣的,甚至近于殘酷:產后重返大海的雌企鵝,會在覓食中被海豹吃掉,再也見不到自己未來的寶寶;千辛萬苦孵化出來的幼雛,眼睜睜被凍死在雄企鵝的腳下;終于可以滿地跑了,小企鵝卻轉瞬間成了鷹隼的盤中物;當未來的希望徹底破滅時,悲痛欲絕的企鵝媽媽會發瘋似的去搶別家企鵝的寶寶……
師:大家有誰知道海底有沒有花園的?
生:可能有
師:是什么呢?
師:珊瑚就是海底的花園。看看彩圖,多么漂亮的珊瑚,有的像盛開的花朵,有的像鹿角,構成了海底的花園。那么珊瑚是植物還是動物?
生:動物。
師:大家的課外知識很豐富啊。
師:珊瑚蟲是無脊椎動物,屬于腔腸動物門。我們平常看到的珊瑚,是珊瑚早死亡后鈣化形成的,大量珊瑚蟲不斷繁殖、死亡,尸體鈣化堆,最終生成珊瑚礁。目前,全世界已查明的隸屬珊瑚綱的動物有6100余種,主要分布在熱帶海域。在青島水族館中飼養的珊瑚蟲有紐扣珊瑚、大榔頭珊瑚、柳珊瑚、草菇珊瑚、氣泡珊瑚、粉絲珊瑚、水螅珊瑚、太陽花珊瑚、柳珊瑚、草菇珊瑚、氣泡珊瑚、粉絲珊瑚、水螅珊、太陽花珊瑚、石芝珊瑚、寶石花珊瑚、千手佛珊瑚和腦一同瑚。
師:大家觀察一下它們生活的環境怎么樣?
生:珊瑚蟲是一種非常嬌氣的海洋動物,它對生活環境有著嚴格的選擇性。珊瑚蟲生存的水溫不能低于18℃,不能高于36℃;水質要清澈透明,以保證光照充足。青島市水族館于1995年開始試驗引進珊瑚蟲,當時只引進了腦珊瑚和太陽花珊瑚,由于水池小以及水流、水質、水溫、光照等原因沒有試養成功。但是水族館的工作人員并未放棄,在不斷地摸索和總結經驗后,逐漸掌握了珊瑚蟲的習性,于1997年開始正式大量引進珊瑚蟲。
師:珊瑚雖然美麗,它畢竟對環境的要求也苛刻了一些。我們來看一種其實并不是很美麗的花,但我認為它很美——雪蓮。
師:雪蓮為菊科草本,是西藏雪山三寶之一(其他兩寶是雪雞和雪豹)。雪蓮生長在海拔4800米一5800米高原的碎石之間。雪蓮種子在0℃發芽,3-5攝氏度生長,幼苗能經受—21℃嚴寒。雪蓮雖要5年才能開花,但實際生長天數只有8個月。這在生物學上是相當獨特的。雪蓮非常耐寒,它葉上長有眾多的“小空室”,白天吸收太陽熱量,夜晚用于自我保溫,能使結冰點降低。雪蓮形態嬌艷,它根黑、葉綠、苞白。雪蓮秋天開花,花蕊呈紫紅色絨球狀。雪蓮是西藏特有的藥材,味辛、微苦、性大熱。用它制作的藥品或藥酒,對治療婦科病、肺寒咳嗽、男子陽萎、腎虛腰痛等病很有療效。
師:看看書上的圖,那個小動物叫什么么?
生:西瓜蟲。
生:潮蟲。
生:鼠婦。
師:同學們的說法都是對的,它有三個名稱,這涉及到我們生物學的分類知識,以后我們將會學到。現在請同學們觀察一下它們的生活環境。
生:潮濕、溫暖、有遮蔽的地方……
師:素有“沙漠之舟”的駱駝生活在……?
生:干旱的沙漠。
師:亞洲象的生活環境?
生:熱帶地區、海拔1000米以下的溝谷河邊竹林闊葉混交林中。
3.學案之二:觀察校園植物的生物生存的環境
師:我們可以在課后繼續觀察一下生物生存的環境,比如我們校園植物的生活環境。
師:請同學們觀察并記錄這些生物生存的環境,可以參考前面的表格,也可自己設計一張表格。
4.課堂小結
師:總之,自然界的生物形形色色,種類繁多,分布廣泛。不管是幽深的海洋、好漢的沙漠、遼闊的天空,還是冰凍的極地、烈日炎炎的赤道,甚至在土壤中,都存在著千姿百態的生命。
作業布置
完成觀察校園植物的生物生存的環境,并記錄。
板書設計
第一章生物與環境
第一節生物生存的環境
1.上有各種不同的環境,幾乎到處都有生物的存在。每一種生物都必須從生活的環境中獲取所需的食物、水、和其他物質,以滿足維持生存、生長和繁殖后代的需要。
2.生物生存的環境
3.察校園植物的生物生存的環境
教后反思
1.對圖片的觀察不夠,要引導學生觀察的方法和鍛煉學生觀察的能力。
2.教師應該提示學生的觀察角度,尋找更佳的觀察角度以有利于教學、有利于學生的學習
3.圖片的深度挖掘是教學的能力。
4.教師應努力學習這些“小常識”性的知識,這樣才能應對新課程,減少工作的繁重,同時,在課堂上不至于被學生問倒。日常是生物學知識尤其應該注意,大意不得。
七年級生物教案電子版篇18
教學目標
(一)知識:
1、描述神經元的結構、功能和分布
2、描述脊髓和腦的基本結構和功能
3、概述反射和條件反射。
4、說出人類條件反射的特征。
(二)能力:
1、通過資料分析活動,培養學生根據實驗數據進行科學推測的能力。
2、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搜集、分析資料的能力,獲得新知識的能力。
(三)情感:
通過活動讓學生認識到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教學重點:
1、描述神經元的結構、功能和分布。
2、描述脊髓和腦的基本結構和功能。
3、概述反射和條件反射。
4、說出人類條件反射的特征。
教學難點:
1、描述神經元的結構、功能和分布。
2、描述脊髓和腦的基本結構和功能。
3、概述反射的類型和特征。
4、舉例說出條件反射的&39;建立過程。
教學方法:討論法,探究法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請一位學生上講臺來和我一起做拍手的游戲,并提醒這位學生在互相拍手時盡量躲開。
師:為什么在拍手時能夠躲開?
(二)新課學習:1、腦和脊髓
小組互助討論學習P83-P85
1、神經元
討論:神經元的分類
師生交流:神經元的類型很多,按照生理機能可分為三類:
(1)感覺神經元(傳入神經元),把感受器接受的信息傳到中樞(腦和脊髓);
(2)運動神經元(傳出神經元),把中樞產生的命令傳向效應器;
(3)中間神經元(聯絡神經元),把其他神經元傳來的信息,傳到另一個神經元,起聯絡作用。
師講解:活組織或細胞對刺激發生反應的能力,叫做興奮性。組織在受刺激時,由相對的靜息狀態轉入活動狀態,或由較弱的活動狀態轉入較強的活動狀態,叫做興奮。另一方面,活組織或細胞由顯著的活動狀態轉化為相對的靜息狀態,或由較強的活動狀態轉入較弱的活動狀態,叫做抑制。刺激要引起組織發生興奮,必須達到一定的強度。引起組織發生興奮的最小刺激強度,稱為刺激閾。高于閾強度的刺激,稱為閾上刺激。低于閾強度的刺激,稱為閾下刺激。當閾上刺激作用于神經時,神經產生興奮,并傳導到其他部位。這種能夠傳導的興奮,就叫神經沖動。
師:出示一豬腦,讓學生觀察
生:對照圖12—和實物說出腦的組成,及腦各部分的作用,
(第二課時)
反射和條件反射(P85-P87)
人類特有的條件反射:抽象的語言、文字等
充足的睡眠有利人體的健康,青少年的睡眠每天不應少于8小時
(一)小組討論性學習:每天的睡眠時間
(二)自我評價1、2、3、4
(三)課堂小結:通過這節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第一節神經調節
一、脊髓和腦腦:大腦、小腦、腦干
中樞神經系統
脊髓:灰質、白質
神經系統
周圍神經系統
二、反射和反射類型
條件反射
1、反射非條件反射
2、人類特有的反射:抽象的語言、文字等
七年級生物神經調節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七年級生物教案電子版篇19
第三章細胞怎樣構成生物體
第一節動物體的結構層次
一、細胞分化形成組織。
1、在發育過程中,某些細胞各自具有了不同功能,它們在形態、結構上也逐漸發生了變化,這個過程叫做細胞分化。
2、組織的定義:細胞分化產生了不同的細胞群,每個細胞群都是由形態相似,結構、功能相同的細胞聯合在一起形成的,這樣的細胞群叫做組織。
3、人體的四種基本組織:
上皮組織:由上皮細胞構成,具有保護、分泌等功能。
肌肉組織:由肌細胞構成,具有收縮、舒張功能。
神經組織:由神經細胞構成,能夠產生和傳導興奮。
結締組織:支持、連接、保護、營養等功能。
二、組織進一步形成器官。
1、器官的定義:不同的組織按照一定的次序結合在一起構成器官。例如:大腦、胃、心臟、肝、肺、腎、眼、耳等。
三、器官構成系統和人體
1、系統的定義:能夠共同完成一種或幾種生理功能的多個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組合在一起構成系統。
2、人體的八大系統:運動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泌尿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生殖系統。這八大系統協調配合,使人體內各種復雜的生命活動能夠正常進行。
第二節植物體的結構層次
一、植物體是由受精卵經過細胞分裂、分化,形成組織、器官,最終形成植物體。
二、綠色開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1、六大器官:根、莖、葉、花、果實、種子
三、植物的幾種主要組織。
1、分生組織:位于根尖的分生區就是分生組織。
2、另外幾種:保護組織、營養組織、輸導組織。
第三節只有一個細胞的生物體
一、單細胞生物:身體只有一個細胞的生物。大多數生活在水里,有些生活在我們身上。
二、單細胞生物的結構和生活。
以草履蟲為例:如圖。草履蟲的結構和生活。
三、單細胞生物與人類的關系。
有利的一面:1、多數浮游生物是魚類的天然餌料。
2、草履蟲對污水凈化有一定作用。
有害的一面:1、人體內寄生蟲危害人類健康。如:瘧原蟲、痢疾內變形蟲等。
2、單細胞生物大量繁殖造成赤潮,危害漁業。
七年級生物教案電子版篇20
教學目標:
1.描述生物圈的范圍。
2.說出生物圈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條件。
3.認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我們應當了解和愛護這個家。
教學重點:
生物圈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條件。
教學難點: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我們應當了解和愛護這個家。
教學方法:
多媒體演示、對比法。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上節課我們調查了校園里面的生物,知道了生物無所不在,那你們知道,這么多的生物都共同生活在哪個共同的家園中呢?(地球)很好(打開課件,展示地球圖片)這就是我們的地球,那我們是生活在地球的內部還是生活在表面這一層呢?(表面)很好,外面這一圈就是我們生物共同生活的地方,科學家們把它叫做生物圈,很多同學對生物圈不熟悉,我們今天這節課就是學習關于生物圈的知識。
(課件中打出生物圈的定義)我們科學家們早就對生物圈下了定義,哪位同學幫老師讀一下生物圈究竟是什么?包括哪兩個方面?(定義:地球上適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實只是地球表面的一薄層,科學家把這一薄層叫做生物圈.包括地球上一切生命有機體及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那我來問一下你們生物圈除了包括生物之外,還包括什么?(生物生活的環境)很好,那我們的生物圈究竟有多大,能包含這么多東西呢?我們先來看看我們地球的厚度是多少?(12750千米)那生物圈呢?(20千米)看來我們生物圈只占了地球的一小部分,卻有那么多生物生存著。所以生物圈中的生物不是都生活在同一上層面中的,而是我們的生物圈分為三大部分,就是包括大氣圈的底部,巖石圈的表面,水圈的大部。那三大圈中各生活著什么生物?這三大圈是否絕對分開?(小組討論兩分鐘)有的生物可以到達生物圈的各個圈層,例如人,還有沒有別的例子?我們世界的人口將近60億,而我們地球的空間是有限的,科學家們設想能否把我們人類和其他生物移居到其他星球上?比如月球,火星?(不可能,因為那里沒有水,氧氣,溫度太低或太高…)那為什么我們的地球又能生活著各種各樣的生物呢?(因為生物圈有滿足生物生存的各種條件)討論書本P5~6六幅圖片,看各幅圖片中生物圈滿足了它們的哪些條件。完成書本練習:1、向日葵生長需要什么條件?長頸鹿的生活需要什么條件?2、向日葵和仙人掌,牛和海豚的生存條件有什么不同?3、為什么干旱使糧食嚴重減產?分析圖片:熊貓頻臨滅絕的原因?蕉樹枯萎原因?得出結論:動物、植物等所有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條件是一樣的,它們都需要營養物質、陽光、空氣和水,還有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
做練習:
1、生物圈為其中的生物提供的生存條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關于生物圈的說法正確的是
A.生物圈僅由植物、動物及其中的微生物構成
B.生物圈包括地球的全部,即地球內部也有生物
C.生物圈指生物活動能達到的范圍,包括月球
D.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生物及其生存空間的總稱
3、有人說:“只要有充足的牧草和水,牛羊就能正常生活”,你認為這種看法對嗎?如果不對,說說你的理由。
布置下節課準備的內容:如果你翻動花園、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塊。,常常會看到一些身體略扁、長橢圓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動物在爬動,這就是鼠婦又叫潮蟲。下節課每小組至少要抓到五只回來做實驗,抓好時要把它們放在濕的土中養著,而且避免光照,不然很容易死。
教學后記:
同學們對于一些熊貓,蕉樹等接近生活的圖片比較感興趣,以后可以多舉這方面的例子。
教學反思:
因為這節課的理論知識比較多,而且知識點相對簡單,只是介紹生物生存的基本條件,學生很容易精神不集中,應該考慮多用一些有趣的事例或者圖片供學生思考,像講到為什么其他星球沒有生物,應該多找一些其他星球的資料告訴學生,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到目前為止,我們的地球只有一個,要保護地球的意識。學生對于做練習比較感興趣,如果時間允許,也可以考慮每講完一個知識點安排一至兩題練習,加強學生知識點的同時也能活躍學生的思維,調動他們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