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模板_中学教师优秀教案_高中教学设计模板_教育巴巴

教育巴巴 > 高中教案 > 語文教案 >

高中語文教案模板最新

時間: 新華 語文教案

教案編寫需要依據不同的學科和教學內容,選取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明確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以確保教學質量。怎樣才能寫好高中語文教案模板最新?這里給大家提供高中語文教案模板最新,方便大家學習。

高中語文教案模板最新篇1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1.引導學生了解中國詩的一些特點;2.引導學生從課文的段落結構入手,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脈絡,進而把握全文大意。

二、能力培養目標:1.引導學生掌握通過抓住關鍵性語句劃分段落和歸納段意。2.學習作者在中國詩與外國詩的比較中,歸納中國詩的特點的寫法。

三、德育滲透目標:通過本文的學習,激發學生對我國優秀的詩歌藝術的熱愛之情。

四、美育滲透目標:1.對文中的比喻進行分析,體會比喻的含義和表達效果;2.鼓勵學生對作者觀點提出不同意見,提高自主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重點:1.引導學生了解中國詩的一些特點;2.引導學生理解分析含義深刻的語言,品味作者用語之機巧。

難點:1.引導學生掌握通過抓住關鍵性語句劃分段落和歸納段意。2.對文中的比喻進行分析,體會比喻的含義和表達效果。

一、導入課文

我們學過《咬文嚼字》和《說木葉》,都或多或少和中國詩歌有所關聯。《咬文嚼字》中舉了很多古人推敲詩歌語言的例子,說明語言文字總是和情感相關聯的。《說木葉》則談了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點,啟示我們注意把握詩歌中的傳統意象的內涵。今天我們一起來聽聽學貫中西的錢鐘書先生是怎樣說的。(板書課題《談中國詩》)

二、知人論世

1、作者簡介(略)(學生閱讀,了解)

2、需牢記的代表作:(學生分析,教師指導學生牢記)

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

長篇小說:《圍城》

短篇小說集:《人獸鬼》

學術著作:《宋詩選注》《談藝錄》《管錐編》《七綴集》等。

3、拓展激發閱讀興趣:(教師介紹)

《圍城》中的經典語句: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逃出來。

據說上個世紀十年代,西方的文化界名人到中國往往要了卻兩個心愿,一個是要見識一下中國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再一個就是要見識一下聞名世界的學貫東西的大學者錢鐘書先生。可見錢老先生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榮譽,他被稱為“文化大家”。

4、背景資料:本文發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錢鐘書散文》(浙江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原稿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對美國人的演講,后節譯為中文。

設問:我是中國教授錢鐘書,你們是美國人,我給各位講中國詩,大家最想知道什么?(教學預設:生:中國詩有什么特點。生:中國詩和美國詩有什么不同。)

三、導引自學

1、設問:各位“美國人”的疑問正是錢先生要給大家解決的主要問題,也是這篇講演稿的主要內容。請各位自讀課文,找出表明作者觀點的話語,帶有“中國詩”字眼的句子是關鍵句。

學生埋頭閱讀,圈圈點點。

(教學預設:大多數學生可以找出以下句子:①中國詩是早熟的;②中國詩是文藝欣賞里的閃電戰;③一般西洋讀者所認為中國詩的特征:富于暗示性;④西洋讀者也覺得中國詩筆力輕淡,詞氣安和。個別學生可以找出⑤中國詩跟西洋詩在內容上無甚差異;中國社交詩特別多,宗教詩幾乎沒有。)

2、引導學生歸納,以上五條是從詩歌的發展、形式、技巧、語言、內容五方面講了中國詩的特點。

四、合作探究

(一)設計:細讀課文,用比較文學的觀點,抓住文中的關鍵詞句,概括出中外詩歌的異同。

教學預設:

1、詩史

外國:史詩——戲劇——抒情詩

中國:抒情——戲劇——無史詩(異)

2、篇幅

外國:詩的篇幅愈短愈妙

中國:文藝欣賞里的閃電戰,平均不過二三分鐘

長詩比起外國詩,也只是聲韻里的輕鳶剪掠(同)

3、韻味

外國:聽不見的音樂更美

中國:言有盡而意無窮(同)

4、風格

外國:有拔木轉石的獸力和驚天動地的神威

中國:筆力輕淡,詞氣安和——像良心的聲音又細又靜(異)

5、內容

中國詩跟西洋詩在內容上無甚差異(同)

(二)教師進一步概括:錢鐘書先生從五個角度闡述了中國詩與外國詩的不同:從詩歌的發展來看,中國詩是早熟的;

從詩歌的形式來看,中國詩篇幅短小;

從詩歌的技巧來看,中國詩富于暗示;

從詩歌的語言來看,中國詩筆力清淡、詞氣平和;

從詩歌的內容來看,中國詩社交詩多,宗教詩幾乎沒有。

(第二方案:抓住關鍵句,篩選出與西方詩歌相比較,中國詩所具有的特征。

明確:第一,中國詩講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變化,而且逐漸腐化。

第二,中國詩講求篇幅短小,“詩體”配適“詩心”的需要。

第三,中國詩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國詩筆力輕淡,詞氣安和。

第五,中國詩社交詩多,宗教詩幾乎沒有。

(三)品味語言

本文的說理,充滿了幽默風趣,讓人忍俊不禁。且這種幽默風趣,不是低俗的插科打諢,而是具有高雅的品味,旁征博引,充滿機智,充分體現了錢鐘書語言的幽默特色。

《圍城》小說的開頭講一位鮑小姐,穿得很少,人家給她起了個外號,叫“局部真理”。請大家想想,為什么叫這個名字呢?因為有句名言說“真理”是赤裸裸的”。鮑小姐穿得很少,幾乎是赤裸裸的,所以叫她真理,但她并沒有完全赤裸裸,所以叫她為“局部的真理”。可見,錢的幽默是透著學者的智慧的幽默。

問題:請找出你自己感興趣的句子,談談你的理解或感受。(注意句不離篇)(討論)

示例:

1.中國人的心地里,沒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經》說一個印度愚人要住三層樓而不許匠人造底下兩層,中國的藝術和思想體構,往往是飄飄凌云的空中樓閣,這因為中國人聰明,流毒無窮的聰明。

理解:用西方的科學“地心引力”來寫中國詩發展的特點,突出中國詩發展的“早熟”與靈動。用印度經典故事來寫中國人的聰明。

2.比著西洋的詩人,中國詩人只能算是櫻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塊的雕刻者。不過,簡短的詩可以有悠遠的意味,收縮并不妨礙延長,仿佛我們要看得遠些,每把眉眼顰蹙。

理解:“櫻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塊的雕刻者”所從事的事情是微雕,以此來比喻中國詩人創作的詩歌之精練簡短。用生活中的看東西要看得遠些、把眉眼顰蹙來比喻中國詩的精練微妙更是逼真,將抽象的東西具體化了。

3.西洋讀者也覺得中國詩筆力清淡,詞氣安和。我們也有厚重的詩,給情感、思戀和典故壓得腰彎背斷。

理解:“壓得腰彎背斷”是一種生活中的具體形象,這里用來比喻思想內容上的“厚重”,化抽象為具體,便于讀者更好的理解。

4.你們的詩人狂起來可了不得!有拔木轉石的獸力和驚天動地的神威,中國詩絕不是貴國惠特曼所謂“野蠻狂吠”,而是文明人話,并且是談話,不是演講,像良心的聲音又靜又細……

理解:形象地進行中外詩歌風格的比較。說外國一些詩人的風格是“拔木轉石的獸力和驚天動地的神威”,十分形象而準確。以“良心的聲音又靜又細”比喻中國詩歌中的豪放狂歌,既“新”且“準”,妙趣橫生中凸顯出總體上“筆力清淡,詞氣安和”的特點。

5.“我們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圖不過是靈魂的思家病,想找著一個人,一件事物,一處地位,容許我們的身心在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個安頓歸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蕩子回到家。出門旅行,目的還是要回家,否則不必牢記著旅途的印象。”

“研究我們的詩準使諸位對本國的詩有更高的領會,正像諸位在中國的小住能增加諸位對本國的愛戀,覺得甜蜜的家鄉因遠征而增添了甜蜜。”

理解:結尾引用的這兩處比喻,有情有理,點破了比較文學與研究者的關系。切合聽眾實際,拉近與出門在外的美國士兵的距離,顯得溫馨親切。

6.貴國愛倫·坡(Poe)主張詩的篇幅愈短愈妙,“長詩”這個名稱壓根兒是自相矛盾,最長的詩不能需要半點鐘以上的閱讀。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

理解:這里作者的用意在于襯托中國詩的超出想象的短小精練,而不是嘲笑愛倫·坡的目光短淺。“太可惜了”,給人以遺憾的感覺。這樣說,也注意到了聽者的心理反映,讓聽者有親切感。

參考答案:

例如,為了說明中國詩的發展的超常性,作者用中國畫的發展作了相應的類喻,“譬如中國繪畫里,客觀寫真的技術還未發達,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種‘純粹畫’的作風”;然后聯系印度的《百喻經》一語道破天機。

為了說明中國的詩歌之短,作者借用了一西方的短語“輕鳶剪掠”,輕巧自在,憑人去遐想。錢氏作比喻,重文采亦重哲理──“假如鞋子形成了腳,腳也形成了鞋子;詩體也許正是詩心的產物,適配詩心的需要。比著西洋的詩人,中國詩人只能算是櫻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塊的雕刻者。不過,簡短的詩可以有悠遠的意味,收縮并不妨礙延長,仿佛我們要看得遠些,每把眉眼顰蹙。”其中道理更是相當深刻的。

其他如把中國詩中的狂放比喻為“文明人話,并且是談話,不是演講,像良心的聲音又靜又細——但有良心的人全聽得見”,“妙”中凸現了一個“準”字。

五、課堂小結

錢鐘書融會多種知識,探幽入微,條理精辟地論述了中國詩歌的特點。并在保證論述嚴謹周密的同時運用了大量比喻,使文章多姿多彩,幽默睿智。真不愧為“文化大家”!

六、布置作業

把本文所引用的中國古代詩人的詩句摘出,與篇名、作者、朝代一一對應,并熟記。

高中語文教案模板最新篇2

第一部分內容:素養目標

1.語言目標:誦讀這三首詞,把握朗讀節奏,并背誦這三首詞。

2.審美目標:理解詩歌內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并賞析它們的表達技巧。

任務情境

宋詞,透過歷史的滄桑,穿越時空的隧道,走入了我們的心間。長長短短間,淋漓盡致地進行了一次次心靈的會話。宋詞有一種外在的魅力和內在的韻味,不管是婉約派還是豪放派;無論是蘊藉含蓄,還是酣暢淋漓,都會使我們著迷,讓我們感動,令我們遐想。讓我們走進宋詞,感受其中的羈旅之思、離恨之苦、國破之恨、家亡之仇,體會其中高超的表達技巧。

.........

第二部分內容:學習任務一閱讀與鑒賞

念奴嬌赤壁懷古

任務活動一誦讀全詩,理解大意

1.誦讀全詞,用“/”劃分朗讀節奏,用“”標出韻腳字。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任務活動二賞析技巧,體悟情感

1.“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三句,作者是如何將情與景交融在一起的?

答案此詞開篇從滾滾東流的長江著筆,隨即用“浪淘盡”把大江與千古人物聯系起來,布置了一個極為廣闊而悠久的時空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洶涌奔騰,又使人想到風流人物的非凡氣概,體味到作者兀立長江岸邊對景抒情的壯懷,氣魄極大。

2.“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在寫景方面有什么特點?加點的動詞有怎樣的表現力?

答案(1)正面描寫雄奇景色。仰視石,俯瞰濤,平看浪花。“亂石”繪形,“驚濤”繪聲,“雪”繪色,意態縱橫,有聲有色。

(2)“穿”表現巖峰錯列、直插云霄的態勢,“拍”表現波濤洶涌奔騰,“卷”表現波濤翻卷形成浪花的浩大氣勢,驚心動魄。

3.“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在詞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江山如畫”是對前面內容的概括,流露出作者對祖國壯麗江山無比熱愛和贊美的感情。“一時多少豪杰”引出下闋對英雄豪杰周瑜的贊美。這兩句在詞中起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4.“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三句表現了周瑜怎樣的形象特點?運用了什么樣的表現手法?

答案(1)雍容閑雅,氣宇不凡,從容瀟灑,指揮若定。

(2)運用了比喻、夸張的修辭手法和反襯的表現手法。“灰飛煙滅”比喻兼夸張,以曹軍的慘敗反襯周瑜的戰績和指揮若定、蔑視強敵的英雄氣概,借此抒發對英雄建功立業的仰慕之情。

.........

學習資源

1.走近作者

(1)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詞人、詩人、書畫家。蘇軾與父蘇洵、弟蘇轍并稱“三蘇”,父子三人同列“唐宋八大家”。蘇軾中進士時21歲,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在黃州曾于城東之東坡開荒種田,故自號“東坡居士”,人稱“蘇東坡”。晚年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大赦北還,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追謚“文忠公”。在詩方面,有作品《題西林壁》《飲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贈劉景文》等;在詞方面,開創了豪放派詞風,作品有《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在書畫方面,擅長行楷,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書畫四大家”。

(2)作者延讀

文赤壁

朱增泉

文赤壁在黃州,武漢向東,車子開一個來小時就到了。一下車,我就遠遠望見蘇東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漢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聲猶勝武赤壁,蘇東坡是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視這位千古文豪。一個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如蘇軾,他那眉宇間,襟袍臨風處,拂袖挪步,畢竟已少了那份氣質。他的醉態浪漫呢?他的才情風骨呢?他的失意豁達呢?一尊石像縱然萬古不朽,終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個人了。難怪,蘇東坡這樣豪放的人,也曾在這里感嘆過“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江山如畫,逝者如斯!

.........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任務活動一誦讀全詞,理解大意

(一)誦讀詞韻

1.誦讀全詞,用“/”劃分朗讀節奏,用“”標出韻腳字。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

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二)初步理解

2.下面是《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詞的結構思維導圖,請在空缺處填出相應的內容。

3.這首詞中,詞人的情感變化是怎樣的?

答案本詞的上闋,詞人主要通過對英雄人物的懷想與仰慕,含蓄地表達了自己渴望建功立業的宏偉志愿,同時又流露出一種“時不我與,英雄難覓”的隱傷之情。下闋,詞人諷刺了當朝者冒進輕敵的思想,同時抒發了對淪陷區人民的同情,揭露了南宋政治的腐敗,亦流露出詞人報國無門的苦悶。

.........

第三部分內容:學習任務二整合與探究

1.閱讀本課三首詞,請從意象、意境、選材、情感等方面回答豪放派與婉約派作品有何不同。

答案(1)在意象上,豪放派傾向于大的并且比較開闊的事物,如大江大河等;而婉約派則選取相對小巧而情思細膩的事物,如風雨花鳥等。

(2)在意境上,豪放派旨在營造一種奔放宏大而又慷慨豪邁的氣氛,而婉約派則有一種柔和婉轉含蓄的格調。

(3)在選材上,豪放派一般是抒發人生志趣,借山水景物,感古懷今;婉約派則愛寫男女戀情,悲歡離合,詠物記事等。

(4)在情感上,豪放派多了幾分豪氣,高逸曠達的精神;婉約派則是委婉而又細密,縈繞回環,細膩綿密。

2.《念奴嬌赤壁懷古》和《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兩首詞都是豪放風格的詞作,試比較它們在豪放風格上的異同。

答案(1)相同點:①景物方面。《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大江東去,浪淘盡”“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的“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所寫景物都雄奇偉壯,場景都氣勢恢弘,意境都雄渾壯闊。

②人物方面。《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周瑜,“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他少年得志,婚姻美滿,儒雅瀟灑;赤壁鏖戰時,他指揮若定,以弱勝強,建立功業。這樣的形象充分體現出豪放氣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的孫權繼承父兄大業,年輕有為,英明果斷,積極抗曹;劉裕雖出身卑微,卻能勵精圖治,厲兵秣馬,勢如破竹,成就北伐大業;霍去病,北擊匈奴,“封狼居胥”;廉頗老當益壯,窮且益堅,壯心不已,愿為國家效命。這些英雄豪杰均體現出豪放氣勢。

③事件方面。兩首詞中展現的都是重大歷史事件,如奠定三國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戰,劉裕的北伐中原,西漢與匈奴之爭,南宋與金之戰等,都是歷史的巨幅畫卷,均能體現出豪放氣勢。

④情感方面。兩首詞都是詞人面對祖國河山,緬懷古代英雄,表達渴望建功立業的豪情。兩首詞的結尾雖都有點兒感傷,但不同于婉約風格的傷感,而是蒼涼、憂憤之中激蕩著一腔追慕英雄、壯心不已的豪邁之情。

(2)不同點:①形象上,所寫之景及人有所不同。《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主要寫的是周瑜,而《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出現了孫權等六個歷史人物。周瑜、孫權同是三國時代的風云人物,蘇軾與辛棄疾卻根據自己的需要,分別作出了不同的選擇。周瑜高雅灑脫,春風得意,二十四歲做中郎將,三十四歲做三軍大都督,“外托君臣之義,內結骨肉之恩”,年紀輕輕就建功立業;而滿腹經綸的蘇軾卻不但未被重用,而且被貶。蘇軾寫本詞時已年近半百,功業無成,因而特別仰慕周瑜。孫權十九歲成為東吳的統治者,果敢堅毅;二十歲作為三軍統帥,不畏強敵,以少勝多。辛棄疾推崇他其實是批判軟弱無能、妥協投降的南宋統治者。

②語言上,蘇詞開闊明朗,如:“穿”字形象地寫出了山的陡峭,具有立體感;“卷”字逼真地寫出了波濤的洶涌澎湃。辛詞因用典多而顯得含蓄深沉,如“贏得”二字就蘊含著濃烈的諷刺意味。

③手法上,蘇詞以描寫為主,從寫景中逐層托出人物;而辛詞以敘事為主,人物蘊含在事件之中。另外,蘇詞運用了襯托手法,以“多少豪杰”及“小喬初嫁”襯周郎;而辛詞用典頗多,典中套典,自然精當。

④抒情上,蘇詞緊扣個人際遇,在感傷自我的同時,豪中帶曠,即借周瑜的英雄氣度抒寫自己的豪邁、曠達;而辛詞緊扣政治現實,借詠史來談自己的戰略見解,更主要的是借頌揚孫權、劉裕等英雄的壯舉來斥責統治者的貪圖享樂、茍且偷安,流露出濃烈的憂國憂民情懷,豪放之中蘊含更多悲壯之氣。

高中語文教案模板最新篇3

一、教學重點

1、學生通過學習能夠大致了解該詩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

2、學生通過對具體字句的感悟能夠把握作者感情的變化。

3、學生通過對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夠有感情的朗讀這篇詩歌。

二、教學難點

1、對于&“繪畫美”的感悟。

2、對于文章情感的把握。

三、教學工具

多媒體

四、教學方法

對比鑒賞法、擴寫法、美讀法、分組討論法

五、教學時間

一課時

六、教學步驟

以古曲《陽關三疊》入境,與大家一起背誦古詩《送元二使安西》。

這是一首關于什么的詩篇呢?(離別)

這是古人的離別,那么我們今天再來學習一首現代的離別詩歌《再別康橋》,看一看這種離別又是一種怎樣的離別。

【正文】

1、整體感知

一起朗讀這首詩歌,感知這首詩歌寫得怎樣?

(好、美或者舉詩歌中的一些具體景物作答)

2、對比鑒賞(通過對比進一步感知本詩的意境美)

通過對比得出:“金柳”、“新娘”、“艷影”給人創造了一種唯美的意境,好像讓人看見了一幅新娘對著鏡子搖曳身姿的動態畫面一樣,而“柳樹”、“姑娘”、“影子”通過對比就顯得枯燥無味。

“娘”和“漾”押韻,讓人讀起來朗朗上口。而“娘”和“徊”則沒有這樣的效果。

3、思考

在第二段中,讓作者心境蕩漾地究竟是什么樣的場景?

4、鑒賞

根據上面的詩歌第二段的鑒賞方式,分組討論:3、4、5、6段中通過作者的精心描寫,你可以看到什么場景,請你把這種場景描述出來。

(把組分好,然后每小組一小段)

(總結參考------同學回答完了之后進行總結)

第三段:康河沁人心脾的河水中,青荇自由自在的在軟泥中歡快的招手。

第四段:夢像彩虹一樣五彩斑斕,每一片康河的浮藻間都沉浸著有待發現的自由的夢。

第五段:撐一支長篙,駕一葉扁舟,我在康河的柔波中泛舟尋夢,那滿天的星光倒映在康河的水波中,水天一色。小舟在星光中搖擺穿行。此情此景,只有用歌聲才能表達我的心情。

第六段:夢依舊,人以非。我還能撐一支長篙去尋找自由的夢嗎?今晚的沉默將伴著我悄悄地離開。離開這自由的康橋,離開這自由的夢。

現在大家已經把文本的意境表達出來了。作者給大家描繪了一個讓人向往的康河世界。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既然大家已經把詩中的畫描述出來了,那么你能給每幅畫取一個美麗的名字嗎?

5、詩圖

6、思考[來源:]

作者在描寫這些讓人憧憬的景觀時,他的情感是不是一成不變的呢?請在詩歌的每一段中找出最能體現作者情感變化的字或詞。

難舍難分(有一種不愿打破寧靜的依依不舍之情)

歡喜(看到康橋有如此的美景作者滿心歡喜)

眷戀(招搖的水草是自由的象征是我想要的)

迷戀(很多夢想藏在浮藻間他們都是我的夢)

沉醉(撐著長篙尋著夢我快樂無比我要放歌)

失落(回顧現實青春不再夢不再只能離別吧)

難舍難分(失去了夢讓我的心隱隱作痛還是走吧)

7、寫作背景(加深學生對作者情感的了解)

1922年歸國后,徐志摩在現實的中國為了生活苦苦掙扎。1928年當他第三次歐游,第二次游歷英國劍橋時,站在曾經夢想飛翔的康橋上,眼前不禁想起了早已不在的自由歡樂。作者感慨萬千,后來在歸國途中寫下了這首感懷的離別詩篇。

8、朗誦

首先:老師范讀

其次:學生互讀(在朗讀時要加強情感的投入)

再次:播放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通過對比讓學生有所感)

9、總結

繪畫美——云彩、金柳、青荇、水草、星輝、夏蟲。音樂美——節奏輕快,韻律柔和,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建筑美——四行一節,錯落排列,字數相近,回環呼應。

10、探討

作者離別的僅僅就是自己的母校劍橋大學嗎?他離別的還有什么呢?

1、曾經想要實現的文學上的夢。

2、兩年的康橋生活讓他和林徽因有了不解之緣,文章里的第二段中隱含有林徽因的出現讓作者心境蕩漾的意思。

11、板書

繪畫美音樂美建筑美

12、作業

1、有感情的朗讀和背誦《再別康橋》。

2、對《再別康橋》進行擴寫。

【教學反思】

新月派的詩歌注重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因此在閱讀鑒賞時要好好的揣摩形式與內容這兩方面,然后才能在把握作者寫作情感的基礎上去有感情的朗誦。以此作為出發點我從兩個角度入手對文章進行了分析。第一,內容方面的“繪畫美”作為教學難點重點突破;第二,作者情感的起伏變化在詩歌的字句中如何的體現。這兩點突破之后再進行朗讀訓練,會更有益于對這篇詩歌的理解和把握。

具體在教學的過程中為了達到對詩歌“繪畫美”的感悟,我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比如:對比鑒賞法、美文擴寫法、討論法等,從不同的方面調動學生對詩歌意境進行感悟。化抽象的美為一種可鑒賞的美。對于作者情感的起伏變化的把握,學生在理解過程中在第四、第五段上有很大的障礙。特別是對“揉碎”的理解有兩種,一種是彩虹似的夢已經被揉碎了;一種是彩虹似的夢分散在每一片浮藻間。怎么會“滿載一船星輝”呢?在這里我讓同學們發揮自己的想象,在腦海中幻化出滿天的星星灑滿康河,一葉扁舟搖曳其間的場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每一段中體現情感的詞在美文擴寫的過程中大體都有涉及,稍加點撥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朗讀可以說是本文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朗讀過程中我采用了對比朗讀的方法。用自己的范讀和黃磊朗誦的《再別康橋》flash進行對比。讓學生領悟到詩歌朗讀是要把握節奏、重音等基本內容還要領悟作者的情感融進自己的感情。“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位學生有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讀法。

本節課存在很多問題特別是在內容的層次方面,臨場上沒有很好的把握。分析其中的原因有下:第一,內容的設計方面有點偏多,有點想要面面俱到。這樣一堂課的容量太大,使得有些內容還沒講完就下課了。比如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如果重新教授的話應該分兩節課要好一點。第二,講臺上比較緊張,在授課時出現的本應該在后講授的內容放到了前邊講。造成課堂的內容很亂。第三,在課前預習時沒有明確的問題提示,最好應該讓學生先嘗試著擴寫文章。這樣課堂上就不用苦思冥想還無所得了。

總的來說就設計而言應設計成兩課時;就預習而言應該讓學生明確預習的內容;就備課而言,應該熟記于心。努力做到課前仔細準備、課上臨場不亂。

高中語文教案模板最新篇4

《致橡樹》教案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反復朗讀,加深對詩歌內容的把握。

2、通過分析意象,強化對作者愛情觀的理解。

二、教學步驟:

1、導入:

本單元是詩歌單元,一路走來,我們領略了偉人毛澤東的萬丈豪情,體味了詩人穆旦的赤子情懷,而此刻,我們將與一株美麗的木棉相逢,傾聽一位不平凡的女性發出的愛情宣言《致橡樹》。

2、作者介紹:

舒婷:原名龔佩瑜,1952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當代朦朧派詩歌的代表人物,寫有許多著名的朦朧詩,如《四月的黃昏》《這也是一切》《呵,母親》《思念》《祖國呵,我親愛的祖國》《雙桅船》《也許》等。其中《雙桅船》獲中國作協第一屆全國新詩二等獎,《祖國呵,我親愛的祖國》獲1979——1980全國青年優秀詩歌獎。

3、朦朧詩:

產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強調詩人的自我意識。內容含蓄雋永,形式虛實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創造一種朦朧的藝術形象或意境,從而誘發人們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獲得特殊的審美享受。代表詩人還有顧城、北島等。

4、分析課文:

(1) 這位朦朧派代表詩人的愛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讓我們屏神靜聽那來自心靈深處的真實表白。(先聽錄音,再訂正讀音,再請同學們齊讀。)

(2)作者否定了哪幾種愛情觀?為什么?

讓我們先聽聽美麗的木棉樹的回答吧!她說:愛情不應該是這樣的。

①老師范讀。

②分析:

A、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炫耀自己),為了追求高貴的地位,不顧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嚴于不顧,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愛情?這是一種“極力攀附”的愛情。木棉對這種愛情態度鮮明,立場堅定,堅決予以否定。課文中有三個字:“絕不像”!其中哪一個字可以體會到作者決心之大?絕!

B、其次,癡情的鳥兒。

為綠陰重復單調的歌曲的鳥兒,木棉樹又抱有什么樣的態度呢?

課文中也有三個字,“絕不學”!因為這種鳥兒是單方癡戀,只知為對方歌唱,卻忘了用自己的歌喉為自己歌唱。她意識不到自身存在的價值,不知道在愛對方的同時“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樹的陰影之中,卻不愿飛出橡樹的庇護,不愿飛向屬于自己的自由天空。所以,這是一種“只知癡戀”的愛情。

C、接下來,詩人又分別列舉了“泉源、險峰、日光、春雨”。這些事物在其他文學作品中大多屬于被贊美對象,那么在本詩中木棉對它們的態度呢?

同學們回答:“也不止;不,這些都還不夠!”

雖然不象前兩種全盤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遺憾。因為它們為了橡樹的蓬勃生長,無怨無悔地奉獻、給與,卻忘了給自己一個獨立的世界、創造自身價值的機會,這種自我犧牲固然可嘉,卻也難免令人遺憾。所以,這是一種“一味奉獻”的愛情。

擴展:作者在寫到“日光”“春雨”這兩個意象時,不像前面是完整的句子。如果讓你補充完整,這兩個句子應該怎么寫呢?

例:甚至也不止像日光,照亮你的前程,溫暖你的心靈;甚至也不止像春雨,播撒愛的甘霖,滋潤你的心田。

D、小結:以上種種都是“世俗的愛情”,作者是持不贊同的態度的。在作者看來,愛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單方的癡戀,即使由衷的奉獻,也是不夠的。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的愛情是什么樣的呢?木棉是如何回答的呢?

(3)作者肯定的愛情觀。她說:愛情應該是這樣的。

①請全班女同學齊讀至結尾。

②分析:

A、首先,作者強調的是愛情的基礎。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這兩句指出了只有以獨立的人格、高貴的尊嚴為前提,才可以論及“愛情”,也即強調了愛情的基礎應是“獨立、平等”。

B、“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云里;每一陣風過;我們都互相致意;但沒有人;聽懂我們的言語。”

這幾句強調了愛的雙方應緊密結合、相親相愛、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依存。

C、作為愛的雙方,又應該以什么樣的形象出現在人們面前呢?

男生齊讀:你有你的銅枝鐵干,像刀、像劍、也像戟。

作者在此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漢比作刀、劍、戟,枝干像銅、像鐵,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漢形象應是偉岸挺拔、堅強有力的。

D、那么,女性又應以怎樣的姿態出現呢?

女生齊讀:我有我紅碩的花朵,像沉重的嘆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作者認為女性應有“紅碩的花朵”,形容女性外表的健康美,完美的女性形象應該是青春秀美的,充滿生機的。有了美麗的外表,還必須擁有豐富的內涵。

后面兩句:“像沉重的嘆息,又像英勇的火炬”,作者在這里為什么選用了這兩個比喻?

中國漫漫的歷史長河,展現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劇。她們中的一部分意識到了社會強加給自己的不公正待遇,她們試圖改變不公正命運帶給自己的屈辱,但是常常以悲慘的結局告終(   )。她們中的另一部分人喪失了做“人”的權利,只能像附屬品從屬于男性社會,而她們自己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這無疑又加深了她們自身的悲劇色彩(   )。女詩人作為新時代覺醒了的女性,她為此感到難過、沉重,因而發出沉重的嘆息。由此可知,作者認為女性,尤其是覺醒了的女性,除了外在美之外,還應該具有深刻的思想和豐富的情感,這也正是女性的內在美成熟之美的體現。而“英勇的火炬”則突出女性更需具備像男子漢一樣的勇敢、頑強的品質和熱情友愛的態度,能給別人帶來力量、光明和溫暖。所有這些加起來,構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E、那么,真正的愛情應該包含哪些內容呢?

“我們分擔……卻又終身相依。”

作者認為真正相愛的兩個人,應該能夠分擔各種不幸和痛苦,要風雨同舟,患難與共。

F、最后,詩人大聲表白:這才是偉大的愛情!

男女生齊讀最后幾句。

(4)橡樹、木棉分別象征什么?(全班齊讀)

橡樹:男性的陽剛氣概。偉岸挺拔、剛強不屈、鋒芒銳利。

木棉:女性的柔韌氣質。健康活潑、深沉博大、堅韌不屈。

(5)總結全文:詩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藝術構思,在詩的開頭首先否定了種種世俗的愛情;接著在強調獨立平等的基礎上,提出了理想的愛情。這兩種愛情觀根本區別在于是否強調了愛的基礎獨立、平等。

女性的獨立宣言:本詩寫于1977年,當時正好是在“10年浩劫”后對“10年浩劫_____”中人性扭曲、等級明顯的社會現象的反思,女詩人回想幾千年來中國婦女總處在男尊女卑的生存狀態下,以_____飽含情的筆觸,用內心獨白的方式向世人宣告女性是獨立的,與男性是平等的,應該與男性公民一起創造美好的生活,所以本詩可以理解為女性的獨立宣言。

(6)作業:既然木棉向橡樹表達了自己的心聲,那么,橡樹聽了這些,會有何感想呢?假如你是那棵橡樹,你又會向木棉說些什么?

請以《致木棉》為題,寫一首詩或一篇文章。

【《致橡樹》教案(二)】

《致橡樹》教案 (一課時)

一、 教學目標:

1、了解朦朧詩特點。

2、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二、導語:

本單元是詩歌單元,一路走來,我們領略了偉人毛澤東的萬丈豪情;體味了詩人艾青的赤子情懷;而此刻,我們還將與一株美麗的木棉相逢,傾聽一位不平凡的女性發出的愛情宣言致橡樹。

(板書:課題、作者)

三、設疑:一位不平凡的女性怎么會對橡樹發表自己的愛情宣言呢?

1、師簡介作者(結合課文注釋①):舒婷:中國當代朦朧派詩歌的代表人物(板書)。

2、引出“朦朧詩”概念(板書:第一教學目標),師生同看投影片:

朦朧詩產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強調詩人的自我意識。內容含蓄雋永,形式虛實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創造一種朦朧的藝術形象或意境,從而誘發人們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獲得特殊的審美享受。代表詩人有舒婷、北島、顧城等。

四、這位朦朧派代表詩人的愛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

讓我們屏神靜聽那來自心靈深處的真實表白

1、師朗誦全詩,配樂《海邊的阿狄麗娜》(或聽錄音)

2、請同學就所學知識淺談:什么是愛情?

3、師略論愛情(深情地):

有人說,愛情就是一顆心與另外一顆心的碰撞;有人說,愛情就是黑暗中閃閃發光的鉆石,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也有人說,愛情使人歡樂,愛情令人痛苦,愛情給人力量,愛情讓人迷惘。

是啊,因為愛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馬相如;

因為愛情,孟姜女哭倒了萬里長城;

因為愛情,林黛玉含恨焚詩稿;

因為愛情,祝英臺忍悲赴黃泉。

簡簡單單的兩個字,引出了人世間多少酸甜苦辣、悲歡離合、恩恩怨怨;“愛情”因而便成了文人筆下永恒的主題,而有部電影則忍不住困惑地問道《愛情啊,你姓什么》?!

是啊,愛情啊,你到底姓什么?

五、讓我們先聽聽美麗的木棉樹的回答吧!

(板書:木棉的自白)

1、她說:愛不應該是這樣的

⑴請一女同學朗讀此片斷。

⑵請同學討論歸結:作者否定了哪幾種愛情觀?為什么?

⑶師分析、明確:

a 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炫耀自己),為了追求高貴的地位,不顧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嚴于不顧,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愛情?這是一種“極力攀附”(板書)的愛情。木棉對這種愛情態度鮮明,立場堅定,堅決予以否定,課文中有三個字,一起讀出來絕不像!其中哪一個字可以體會到作者決心之大?絕!

b 其次,對于癡情的鳥兒,為綠陰重復單調歌曲的鳥兒,木棉樹又抱有什么樣的態度呢?

課文中也有三個字,齊讀絕不學!

因為這種鳥兒是單方癡戀,只知為對方歌唱,卻忘了用自己的歌喉為自己歌唱。她意識不到自身存在的價值,不知道在愛對方的同時“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樹的陰影之中,卻不愿飛出橡樹的庇護,不愿飛向屬于自己的自由天空。

所以,這是一種“只知依附”(板書)的愛情。

c、 接下來,詩人又分別列舉了“泉源、險峰、日光、春雨”。這些事物在其他文學作品中大多屬被贊美的對象,那么本詩中木棉對它們的態度呢?同學齊聲回答“也不止;不,這些都還不夠!”

雖然不象前兩種全盤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遺憾。

因為它們為了橡樹的蓬勃生長,無怨無悔地奉獻、結予,卻忘了給自己一個獨立的世界、創造自身價值的機會,這種自我犧牲精神固然可嘉,卻也難免令人遺憾。

所以,這是一種“一味奉獻”(板書)的愛情。

d 小結:以上種種都是“世俗的愛情”(板書),作者是持否定、批駁(板書)的態度的。在作者看來,愛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單方的癡戀,即使由衷的奉獻,也是不夠的。

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的愛情(板書)是什么樣呢?木棉是如何回答的呢?

2、她說:愛應該是這樣的。

⑴全班女同學齊讀至結尾。

⑵這一部分,詩人從哪幾個方面來寫的?(同學討論、回答)

⑶師分析、明確:

a 首先,作者強調的是愛的基礎。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這兩句指出了只有以獨立的人格、高貴的尊嚴為前提,才可以論及“愛情”,

也即強調了愛的基礎應是“獨立、平等”(板書)。

b “根,緊握在地下

葉,相觸在云里

每一陣風過

我們都互相致意,

但沒有人

聽懂我們的言語。”

這幾句強調了愛的雙方應緊密結合、相親相愛、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依存的(板書)。

c 作為愛的雙方,又應該以什么樣的形象出現在人們面前呢?

男生齊讀片斷:“你有你的銅枝鐵干像刀、像劍、也像戟。”

作者在此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漢比作刀、劍、戟,枝干像銅、像鐵,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漢形象應是偉岸挺拔、堅強有力的。

d 那么,女性又應以怎樣的姿態出現呢?

女生齊讀片斷:“我有我紅碩的花朵,像沉重的嘆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作者認為女性應有“紅碩的花朵”,形容女性外表的健康美,完美的女性形象應該是青春秀美的,充滿生機的。有了美麗的外表,還必須擁有豐富的內涵。后面兩句:“像沉重的嘆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有點難以理解,我們有必要聯系自古以來中國女性及其遭遇加深體會。

(師分析)中國漫漫的歷史長河,展現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劇。她們中的一部分意識到了社會強加給自己的不公正待遇,她們也試圖反抗,改變這不公正命運帶給自己的屈辱,然而常常是以悲慘的結局告終。她們中的另一部分不僅喪失了做個“人”的權利,只能像一種依附品從屬于男性社會,而且她們自己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這無疑加濃了她們自身的悲劇色彩。

女詩人作為新時代覺醒了的女性,她為此感到難過、沉重,因而發出沉重的嘆息。由此可知,作者認為女性,尤其是覺醒了的女性,除了外在美之外,應該具有如此深刻的思想和豐富的情感,這也正是女性的內在美成熟之美的體現。

而“英勇的火炬”則突出女性更需具備像男子漢一樣的勇敢、頑強的品質和熱情友愛的態度,能給別人帶來力量、光明和溫暖。所有這些加起來,構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e 那么,真正的愛情應該包含哪些內容呢?

男女生分讀片斷:“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男)

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 (女)

仿佛永遠分離, (男)

卻又終身相依。” (女)

“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作者認為真正相愛的兩個人,應該能夠分擔各種不幸和痛苦,要風雨同舟,患難與共;當然,雨過天晴,彩虹環繞,相愛的人兒最終必定會共同享受美好的人生、幸福的生活的。

同時,愛也是一種默契,一種真誠(板書)。相知相依的兩個人即使相隔異地,也會心有靈犀的。有個成語叫做貌合神離,現在反其意而用之,就是貌離神合!他們的心是永遠相通的!

f 最后,詩人大聲表白,這才是偉大的愛情!

男女生齊讀:“這才是偉大的愛情,

堅貞就在這里:愛,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3、總結全文:

⑴詩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藝術構思,在詩的開頭首先否定了種種世俗的愛情觀;接著在強調獨立平等的基礎上,提出了理想的愛情。這兩種愛情觀根本區別在于是否強調了愛的基礎獨立、平等。

在舒婷看來,尤其是作為女性詩人看來,“她”有沒有真正的獨立平等意識、是不是十分珍視自己的獨立人格和尊嚴是非常重要的。

關于這一點,早在十九世紀二十年代的英國,一位著名的女作家

夏洛蒂·勃朗特就在小說《簡·愛》中向我們點明了。

⑵播放《簡·愛》錄像片斷:

女主人公簡愛深深愛著她的主人羅切斯特先生,然而當她的愛情遭到社會不平等的對待時,她毅然選擇了“放棄愛情”,她要為自己爭取平等、獨立的權利。為了維護自身的人格和尊嚴,她發出了自己的愛情宣言:

我的靈魂跟你的一樣;

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樣;

我們的精神是同等的。

這宣言,無疑是女性要求獨立、平等的人格宣言;簡和詩人一樣,都強調了精神的平等、人格的獨立,即使愛情也不能使她們放棄自己高貴的人格和尊嚴。

由此,我不禁想起裴多菲那首著名的小詩:(同學齊背)“生命誠寶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六、聯系自己,談談感想:

1、請同學談談通過學習本文,對愛情又有什么新的認識?

2、師最后總結。

是啊,愛人是美妙的,被人愛更是幸福的,中學生就不乏“早戀”的現象;但是愛又是苦澀的、艱難的。過早涉獵這個禁區,只會品嘗到一杯苦辣的酒、一顆酸澀的果。

倘若一個人自身的思想尚未定型,經濟還未獨立,心理還未成熟,他的事業還未確定方向,他還不能恰到好處地把握自己的理智與情感,那么,我想他還不能輕率地向愛情靠攏。

我們中學生必須認識到,我們現在首先應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學會如何不斷完善自己,如何使自己成為一棵努力向上的樹;只有這樣,他才會有沉穩堅定的步伐,有自信坦誠的目光;他才會去熱愛生活,擁有生活;在將來,他才會真正懂得什么是愛情,什么是真正的愛情!(板書教學目標二: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同時,我們還應認識到,除了愛情,還有很多值得我們畢生去追求的愛:父母之愛、兄妹之愛、朋友之愛、師長之愛;

對理想、對生活、對社會、甚至對未來的愛;為了國家、為了民族,又有多少熱血兒女放棄了男女個人之愛,他們無怨無悔,因為他們是為了追求更加高尚的愛:裴多斐的詩、林覺民的《與妻書》......

當我們認識到這些,并為之而努力、而追求、而奮斗,我們就會在愛的空氣中幸福地呼吸;我們沐浴愛的陽光、吸收愛的雨露,最終必將成長成一棵棵挺拔的、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

七、全班再次齊讀全詩

八、布置作業:背誦全詩

高中語文教案模板最新篇5

【教學目的】

1、簡介曹禺和他的《雷雨》。

2、了解戲劇的一般常識,理解舞臺說明的作用。

3、分析《雷雨》(節選)的戲劇沖突,結構布局特點。

4、體會戲劇中個性化的語言和人物性格。

5、概括戲劇中揭示的思想主題。

【教學難點】

個性化的語言(人物思想性格)。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方法】

賞析法和練習思考法。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曹禺和《雷雨》

曹禺(1910-1996),原名萬家寶,原籍為湖北潛江,現代著名劇作家。其作品有《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明朗的天》《膽劍篇》《王昭君》等。《雷雨》《日出》是他的代表作。

作者出生于天津一個沒落的封建家庭,自幼曾廣泛閱讀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尤其喜愛唐傳奇、元代戲曲和明清小說,并有機會接觸與欣賞中國民族傳統戲曲,如京劇、昆曲、河北梆子、唐山落子等。1922年在南開中學讀書時,閱讀了大量“五四”以來國內的優秀作品和外國文學、戲劇作品,并參加了北方最早的業余戲劇團體之一的“南開新劇團”,演出過易卜生、莫里哀、丁西林等作家的作品。1928年秋入南開大學,二年級時又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在這期間認真研讀了希臘悲劇家莎士比亞、契訶夫、易卜生等人的劇作,1933年在清華大學讀四年級時,完成了他的處女作多幕話劇《雷雨》,以其深刻的思想內容和卓越的藝術技巧第一次顯示了他的藝術才華,引起了戲劇界的震動。

二、復習戲劇常識

1、戲劇的概念:戲劇是一種綜合性的舞臺藝術,她借助文學、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手段塑造舞臺藝術形象,揭示社會矛盾,反映現實生活。

2、戲劇的種類:從表現形式看,戲劇可分為話劇、歌劇、舞劇、歌舞劇、啞劇等;從作品的容量看,可以分為多幕劇和獨幕劇;從時代來看,可以分為歷史劇和現代劇;從情節主題來看,戲劇又分為悲劇、喜劇和正劇;從演出場合看,又分為舞臺劇、廣播劇、電視劇等。

3、戲劇的幾大要素:包括舞臺說明、戲劇沖突、人物臺詞等。(戲劇文學的特色有三:一是適合舞臺表演、二是要有戲劇沖突;三是要有鮮明生動的人物對話。)

4、戲劇的語言:包括臺詞和舞臺說明。戲劇語言有五個特色:一是動作性;二是個性表現力;三是抒情性;四是有潛臺詞;五是動聽上口,淺顯易懂。

三、賞析第一場第一層

1、分角色演讀劇本:兩個角色,一個扮演魯侍萍,一個扮演周樸園。

2、第一場可以分為幾個層次?

明確:

2個層次。第一層從開頭到“半晌”,寫魯侍萍和周樸園追憶往事。第二層寫魯侍萍和周樸園現在的矛盾沖突。

3、“大概是的”中“大概”一詞能不能換掉或刪除?為什么?

明確:不能。這個詞表示揣測語氣,說明魯侍萍并不知道,因為她不是周樸園的下人。

4、周樸園為什么要舊雨衣,不要新雨衣?

明確:出于處境艱難,反映了當時民族資本面臨很大困難的時代背景。

5、周樸園為什么覺得魯侍萍奇怪?

明確:因為魯侍萍的一舉一動是那樣的自然,完全不像陌生人,另一方面周樸園又有些熟悉。

6、周樸園說梅家小姐“很賢惠,也很規矩”,而魯侍萍說“她不是小姐,也不賢惠,并且聽說是不大規矩的”,這樣寫表達上有何效果?

明確:夸獎的話從周樸園嘴里說出,更可反襯出其內心的虛偽、靈魂的卑劣;而魯侍萍的自貶恰恰表現了三十年前發生的事對她的打擊之大,以及其內心的怨憤之重。

7、魯侍萍為什么不直接告知自己的身份,而當周樸園說要為之修墓時,她何以又說出來了?

明確:先前是因為不愿提及那些于她并不光彩的事,后來說出來是為了揭露周樸園虛偽的本質。

四、分析第一場第二層

1、周樸園口口聲聲思念梅侍萍,而一旦她出現在眼前時,他又為何“忽然嚴厲”起來?

明確:因為這已不是從前那個讓他日思夜悔的梅侍萍。而且那先前的思念只是一種虛偽的惺惺作態。

2、魯侍萍說“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來的”這句話表現了她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她雖然認識到自己的遭遇很不公平,但卻缺乏覺悟,所以把一切都歸結到命運上去。

3、“我沒有找你,我沒有找你……”可否不用反復?為什么?

明確:不可以。反復能充分表現她的怨憤之情。

4、周樸園大三十晚逼走梅侍萍為的是什么?這充分體現了馬克思的一個什么論斷?

明確:為的&39;是娶有錢的門當戶對的小姐;這充分體現了資本主義人與人之間的金錢關系。

5、周樸園說他當時是“于心不忍”,真是這樣嗎?

明確:不是。這只是他為自己的丑惡靈魂所找的一個安慰的借口,只是為自己的可恥行徑做開脫。

6、魯侍萍聽周樸園的辯解之后,思想情緒有何變化?她還怨恨周樸園嗎?

明確:她善良的本性使她喪失了抗爭的斗志,內心也寬恕了周樸園的卑劣行徑。

7、周樸園說“魯貴像是個很不老實的人”,這是怎樣的心理?

明確:擔心魯貴來尋他報仇。

8、魯侍萍說魯大海跟周樸園“完完全全是兩樣的人”,那么魯大海是怎樣的人?周樸園又是怎樣的人?

明確:魯大海是工人代表,有責任心,有正義感;而周樸園是資本家,無責任心,靠欺壓工人謀利。

9、周樸園知道魯大海是他的兒子后,為什么要冷笑?

明確:周樸園以為一旦魯大海知道自己就是她的父親時,便會放棄與自己斗爭的激。

【教學總結】

一、課件引路,激發興趣

低年級兒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性,巧妙運用用多媒體組合課堂教學環境,創設生動、形象、有感染力的課文情境,達到融情入景,自我感悟,形成語感,陶冶情操,自主發展。在逼真的動畫情景中,學生猶如身臨其境,輕松了解到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二、邊讀邊想,讀中感悟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初步掌握閱讀的方法,培養閱讀習慣,以便形成一定的閱讀能力。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雷雨》一課的教學中體現了:

(1)自讀感知內容。教學中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在頭腦中初步勾畫出雷雨的情景。

(2)表演讀深化感知。在對課文內容、情感了解后,相信學生,指導他們從語氣、表情、動作方面,把自己的感受讀出來。

(3)緊扣重點,讀中感悟。讓學生抓住文中重點句、關鍵詞反復讀,在讀中感悟,在感悟中再讀,悟出雷雨前特有的“靜”與“動”,雷雨中的大而急,雷雨后的美麗與清新。

三、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初讀課文,自學生字的設計體現了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的學習思想。在識字、寫字的環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習慣。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體現了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在師生互動、學生互動,個人學習和集體學習互動,靜心讀書和活潑參與的互動中,把學生的學習引向深入,讓學生體會語文學習的樂趣,把教材情感變成了孩子們的愉快情感。

總之,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獲得了多方面的滿足和發展,教師的勞動也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師生都激情滿懷,我們感到語文的精彩,生活的燦爛。

最后,謹以一學生的發言作為結語:“老師,讀了這一課,我覺得真的要下雷雨了耶!”

高中語文教案模板最新篇6

一、教學目標:

1、詩歌的朗讀指導,思想情感體會;

2、詩歌語言表達技巧的體會、學習;

3、“大堰河”形象的把握。

二、教學重點:

1、詩歌蘊含的思想情感體會;

2、語言特點分析。

三、教學難點:

詩歌中豐富而細膩的情感揣摩品味。

四、教學方法:

擬采用朗讀法、合作探究法、師生互動問答法等。

五、教具準備:

教本、教案、有關多媒體課件。

六、導學設計過程

1、導入:同學們,你們知道“保姆”這種工作的內容嗎?學生答,師點評-----今天,我們學習現代著名詩人艾青的詩歌《大堰河——我的保姆》(板書課題)。請大家看大屏幕,了解有關背景資料------請大家齊聲讀出來。

2、請同學們把全詩的13個詩節標上序號。

3、教師范讀1—3節詩歌,之后提出閱讀要求:有表情朗讀,準備3分鐘,自由舉手讀自己喜歡的詩節。(要求先說喜歡的詩節番號)

4、在學生讀詩節結束的時候,要求學生談自己喜歡的理由和自己的理解,及時點評讀的效果,師生互動,并趁機對學生讀的詩節進行情感和語言技巧分析,人物形象分析,教師做及時的有選擇的板書。具體的分析預設寫在教本上。

5、在分析詩歌內容差不多的時候,導引學生分析詩歌的內容與結構。啟發學生可能用到的預設問題:

A、詩歌哪些小節是寫回憶大堰河生前的往事的?

B、詩歌哪些小節是寫大堰河去世后的凄涼悲苦的結局的?

C、哪些詩節是對大堰河的大聲直接的贊美歌頌的?

D、哪些詩節明顯是對大堰河深情的感激和懷念,讓人情不自禁的想起她?

6、學生思考、與同桌討論,自由舉手回答自己的內容劃分。(要求學生答出詩節的序號)之后師生互動點評,形成統一的認識。然后,展示幻燈片,體會結構圖的內容。教師對結構圖作點評,幫助學生理解。

7、最后,全班齊讀第12—13詩節一遍,出示幻燈片,展示有關大堰河的墳墓圖片已經跟艾青的一往情深,加深印象。

8、如果有時間,讓學生以詩歌般的語言贊美自己的一個親人。師生適當點評。

可能用到的板書準備(視情況而作調整)

1節:尊敬、懷念、憐愛

2節:慚愧、感激

3節:懷念、沉痛

4:感傷、感激、同情

5:沉痛、依依不舍、無奈

6:難過、不安

7:同情、憐惜、贊美

8:同情、感激

9:傷心、慚愧

10:感傷、痛苦、同情

11:悲哀、憤怒

12:無限的贊美、感激

13:無限的敬仰、贊頌

教學反思

我是帶著感情教學生學習這首長詩的。我知道這首詩是作者用情感孕育而成的作品,如果我不用“情”字解讀她,那將是對作品的一種不敬。事實上,我的這課的教學還是成功的,是富有表現力、感染力的。我帶著感情朗誦作品,我帶著感情引領學生品讀作品,我帶著感情讀我寫的文章《那個春節真難過》拓展本文的教學。我的情感也將學生的情感引出來了。一位學生對我說,老師,我自己讀文章也沒有什么深刻的感受,讓你這么一分析,我仿佛看到了艾青那悲痛的表情,聽到了艾青那真情的呼喚。特別是你讀自己的文章《那個春節真難過》,我都流淚了。我知道什么是真情孕育文章了。有些文章就是真情孕育出來的產兒。看來,我的這課是成功的。

高中語文教案模板最新篇7

蘇幕遮

周邦彥

燎沉香,消溽暑。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故鄉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學習目標】

1、因聲求氣,感受詩詞創造的意象和豐富意境,品味詩歌的意境美。

2、通過探究,理解古代詩歌中的景和情的關系,品味詩歌的情感美

3、以“荷”為例,探究我國古代詩歌中意象的多元性及其蘊含的民族文化意蘊。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荷花,君子之花。李白曾經“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陸龜蒙說“此花瑞合在瑤池”。北宋周敦頤在《愛蓮說》中以“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寫盡荷花品格。自周敦頤頌蓮之后,歷代文人詠荷之作迭出,在那田田荷葉之上抒發情懷,托物言志。

依舊是在宋代,這個文人自由而自覺,盡情揮灑自己才情的年代,北宋周邦彥以“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得荷之神理。”我們今天且來看,在他筆下的荷花是何等的風姿綽約!

讓我們以一顆滾燙的心,去慢慢泡開周邦彥的《蘇幕遮》,去品味其無窮的荷韻吧。

二、了解作者(打出幻燈片)

周邦彥(1056—1121),錢塘人,字美成,自號清真居士。他是“婉約派”之集大成者,曾創作不少新詞調。舊時詞論稱他為“詞家之冠”。王國維評之為“詞中老杜”。著有詞集《片玉詞》。

三、反復誦讀,整體感知

古人云,“情動于中而行于言”,有什么樣的感情,就會有什么樣的語言節奏和音韻。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讓我們在大聲的吟誦之中去感悟、體味詩歌的韻味和情感吧。

1、學生大聲誦讀,讀出詞的韻味和情感。

剛才大家讀得十分熱烈,也很投入。我們要讀出這首詞的韻味和情感,首先還得熟悉詞的內容,那么請一位同學口述這首詞的內容。

2、學生口述這首詞的內容。

小結:詞人客居他鄉,遠離故土,身沉宦海,俗物纏身,深切地感受到漂泊之苦,于是羈旅愁思成為詞人揮之不去的情結。何事吟余忽惆悵,夏日荷塘似吾鄉。

3、個性吟誦,同時點明這樣誦讀的理由。

輕重、緩急、高低

4、學生指出詞中上下闋的感情變化。(打出“情感變化”幻燈片)

“情動于中而行于言”,有什么樣的感情,就會有什么樣的語言節奏和音韻。讓我們循著詞人的情感變化,吟詠出詩歌的神韻和氣勢吧。

請大家自由誦讀。

之后,對照“吟誦指導”,再次齊聲誦讀。

教師范讀。聽錄音。

5、再次誦讀。

6、指導背誦。

小結:在誦讀的過程中,我們在自覺的遵循兩條原則:一,詩歌固有的平仄,韻律規律,如“一字讀”“二字讀”;二,把握詩人的情感變化。

同學們剛才已經感知了這首詞的情感變化,那么,這種變化是怎樣體現出來的呢?我們一起來討論這個問題。

四、討論

在《蘇幕遮》一詞中景和情之間關系密切,二者有什么關系,聯系上下兩闕之間感情紐帶是哪個意象?

見景生情,風荷

寫景清遠明快,抒情含蓄柔婉。詞中情和景的關系是見景生情,由寫景到抒情過渡自然,不著痕跡。“風荷”是詞人思鄉之情的紐帶,而思鄉的情感中又有“芙蓉浦”的夢境和“風荷”的意象相照應,構思精巧,自然天成。

五、探究

一個潮濕的夏天,綿綿的雨,打濕了季節,也打濕了心情。詞人捧著一顆潮濕的心,無處安放。誰能烘干這顆潮濕的心呢?不是鳥語,不是初陽,就是這——風荷!

1、怪不得王國維說:‘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真能得荷之神理者。”強煥曰:“美成詞,撫寫物態,曲盡其妙。”你能說說它妙在何處嗎?

首先,這兩句詞有一種簡約的構圖美。水面是水平的,清圓的荷葉以及荷葉上的雨滴是圓的,而亭亭玉立的荷莖又是垂直的。這種幾何圖形般的簡約造型,讓讀者過目不忘,深得王維“長河落日圓”的精髓。

第二,這兩句詞練字功夫了得。

清圓。寫出了荷的形狀是圓的,一種很飽滿的感覺。再加上是雨后,顯出荷葉的清新。寫出了荷塘里的荷葉很多,每一片都是那么美。把荷葉在水面上錯落有致、疏密相間。高低起伏的層次感刻畫得惟妙惟肖。

舉。寫出了荷亭亭玉立的姿態。把荷莖修長挺拔、英姿颯爽的精氣神表現得淋漓盡致。一種非常陽剛的健康向上的美。

風動態美,把微風吹過荷塘,荷葉隨風輕輕搖動的姿態不動聲色的勾勒出來了

微風拂來,荷有垂下頭,有時卷起了葉子,像不像一個嬌羞的少女?所以“風”寫出了荷的嫵媚、嬌羞之美。

那“風荷舉”合起來,就是嫵媚中有風骨。

“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我們看到的是一幅夏日風荷圖:

同學們,閉上我們的眼睛,閃現在我們的面前的是一片一望無垠的荷塘,田田的葉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融融初陽,蒸干了晶瑩剔透的露珠。在雨水的滋潤下,荷葉更顯清新圓潤,泛著盈盈可愛的光澤,在風中款擺,韻致絕佳。他們修長的莖桿挺立著,一株,兩株,支撐起它們高貴的頭顱,也支撐了多少世紀的傲骨!一池的綠,一池無聲的歌。大家看到荷了嗎?聞到荷香了嗎?感到荷的高貴的氣質了嗎?

我們從荷不但看到了高貴,更看到了高潔。因此有人說,荷花這一意象既隱藏著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蘊,又飽含著現代人的思想情感,既具有古典美,又具有現代性。請結合你所知道詩歌和文化現象談談你對這一話的理解。

2、荷花這一意象既隱藏著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蘊,又飽含著現代人的思想情感,既具有古典美,又具有現代性。談談你對這一話的理解。

(1)以荷花喻高潔的品格。

(2)以荷花喻女子姣好的容貌或純潔無瑕的愛情。

(3)以荷花喻美好的人生理想。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找到一份寧靜和美好;

“一品清蓮”喻身居要職而清正廉潔,表達對清官的贊美;

荷花節,以花會友,傳承文化;

在喧囂之中,困惑之時,得到身心的愉悅;

對荷的喜愛,對高潔情操的追求和向往。

小結:是的,荷是高貴的,也是高潔的。荷這一意象,經過千百年來風雨洗滌,蕩盡了世俗的塵埃,已不再是單純的景物,而是一種感情的象征,沉淀在我們民族文化的特質之中。

同學們,斯人已去,荷韻猶存。

總結:思鄉是人類共有的一種美好情感,也是每個人都無法解開的情結。家園既像一個遙不可及的夢,也是痛苦靈魂的歸憩之所。當現實有太多的無奈之時,許多詩人不約而同地轉入夢境。

美成夢入芙蓉浦,昔日漁郎安在?找到了他夢魂牽繞的風荷嗎?身心交病的周邦彥在北宋王朝“斜陽冉冉”的殘照中,沒能回到杭州故里。但,就是這種令詞人揮之不去的情懷,成就了美成詞,也使風荷跌宕在中國詩歌史上,熠熠生輝。

誦讀指導

燎沉香,消溽暑。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

稍慢低沉歡快聲音清脆情緒飽滿

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語勢連貫中音中速

故鄉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

放慢速度慢速

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喃喃自語緩慢而深情

燎沉香,消溽暑。

戶內煩悶

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

戶外

寫鳥,呼,主要是從聽覺上展開,群鳥鳴叫,歡呼天放晴了,剛剛天亮,就在屋檐下嘰嘰喳喳地交談。

詞人沒有正面寫雨,卻從“呼晴”側面烘托出了雨。

窺,這個字,使我們仿佛看到了鳥兒們在屋檐下探頭探腦,聰明靈動的動作與神態。作者把鳥兒們寫得這么可愛,說明作者高興。

仿佛那鳥雀亦通了人情,迫不及待地要把新晴的消息告訴詞人。就這樣,詞人在那悅耳的鳥鳴聲的牽引中,郁悶的心房洞開,明媚的陽光溢滿。

以鳥之歡愉寫人之欣喜,情意更渾厚一些。

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清圓。寫出了荷的形狀是圓的,一種很飽滿的感覺。再加上是雨后,顯出荷葉的清新。

一一。寫出了荷塘里的荷葉很多,每一片都是那么美。把荷葉在水面上錯落有致、疏密相間。高低起伏的層次感刻畫得惟妙惟肖。

舉。寫出了荷亭亭玉立的姿態。把荷莖修長挺拔、英姿颯爽的精氣神表現得淋漓盡致。一種非常陽剛的健康向上的美。

風動態美,把微風吹過荷塘,荷葉隨風輕輕搖動的姿態不動聲色的勾勒出來了

微風拂來,荷有垂下頭,有時卷起了葉子,像不像一個嬌羞的少女?所以“風”寫出了荷的嫵媚、嬌羞之美。

那“風荷舉”合起來,就是嫵媚中有風骨。

我們的面前出現了一片一望無垠的荷塘,田田的葉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初陽融融,蒸干了晶瑩剔透的露珠。在雨水的滋潤下,荷葉更顯清新圓潤,泛著盈盈可愛的光澤,在風中款擺,韻致絕佳。他們修長的莖桿挺立著,一株,兩株,支撐起它們高貴的頭顱,也支撐了多少世紀的傲骨!一池的綠,一池無聲的歌。大家看到荷了嗎?聞到荷香了嗎?感到荷的高貴的氣質了嗎?

故鄉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

遙,距離家這么遠,怎么可能不想家呢?

久,作者離開家鄉時間太長了,所以鄉愁很濃。

“久”不是一個單純的時間概念,更多的是一種心理感覺。當你對一個地方厭倦了,即使時間不太長,也會有度日如年的感覺。“久”可以看出作者已萌生了歸去之意思。所以這個字在這里要重讀。

旅旅居,客居之意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濃重鄉土情結的民族。旅居外地,只能像一個沒根的浮萍一樣漂泊,缺少一種歸屬感。

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相表示動作偏指一方

中國人表達感情向來比較含蓄。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今夜的鄜州,妻子獨自一人在家鄉賞月,思念自己,以此表達作者對妻子的思念。

可惜兒女還很小,還不懂得思念自己的父親。表達表達詩人對兒女的思念。

邯鄲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家里的人深夜不能入睡,說著遠行人,其實是表明遠行人對家人的思念。

這種寫對方表達自己某種感情的寫法,叫對寫法,或曲筆。

和親密的兒時玩伴一起蕩舟芙蓉浦的情景。輕松愜意,無憂無慮,自由自在。想象越美好,越說明現實中痛苦。

高中語文教案模板最新篇8

【教學目的】

1.感悟徐志摩詩歌華麗輕巧的語言,整齊的章法,和諧柔美的音韻所散發出的強烈的藝術

感染;

2.體會徐志摩感情方式與個人的體驗在其詩歌中的融合

【教學重點】

體會詩境之美。

【教學難點】

意境的營造。

【教學方法】

誦讀入境,欣賞詩意;聯想比較,鑒賞評價。

【教學道具】

幻燈

【教學時間】

月日星期第節 高二(一)、(二)班共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在前幾課里,我們介紹并運用了詩歌的意象和象征這一鑒賞詩歌的入門方法,這節課我接著運用這種方法,來共同研究、探討現代詩歌史中的明珠——《再別康橋》,體會其意境之美。

二閱讀資料

徐志摩(1897~1931)

現代詩人、散文家。名章垿,筆名南湖、云中鶴等。浙江海寧人。1915年畢業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讀于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1918年赴美國學習銀行學。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倫敦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和歐美浪漫主義、唯美派詩人的影響。1921年開始創作新詩。1922年返國后在報刊上發表大量詩文。1923年,參與發起成立新月社,后加入文學研究會。1924年與胡適、陳西瀅等創辦《現代評論》周刊,任北京大學教授。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時任其翻譯。1925年赴歐洲、游歷蘇、德、意、法等國。1926年在北京主編《晨報》副刊《詩鐫》,與聞一多、朱湘等人開展新詩格律化運動,影響到新詩藝術的發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華大學、大夏大學和南京中央大學教授。1927年參加創辦新月書店。次年《新月》月刊創刊后任主編。并出國游歷英、美、日、印諸國。1930年任中華文化基金委員會委員,被選為英國詩社社員。同年冬到北京大學與北京女子大學任教。1931年初,與陳夢家、方瑋德創辦《詩刊》季刊,被推選為筆會中國分會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飛機到北平,因遇霧在濟南附近觸山,機墜身亡。著有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葉》、《巴黎的鱗爪》、《自剖》、《秋》,小說散文集《輪盤》,戲劇《卞昆岡》(與陸小曼合寫),日記《愛眉小札》、《志摩日記》,譯著《曼殊斐爾小說集》等。他的作品已編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詩字句清新,韻律諧和,比喻新奇,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于變化,并追求藝術形式的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為新月派的代表詩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亞于詩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飛》、《我所知道的康橋》、《翡冷翠山居閑話》等都是傳世的名篇。

康橋:

即“劍橋”(Cambridge),英國著名的學術、文化中心,風景勝地。是徐志摩曾經學習生活的地方,有很深的感情。

1920年秋,徐志摩經美國到倫敦,在劍橋大學、倫敦大學學習,1922年上半年由劍橋大學皇家學院特別生轉為正式研究生。過了半年的正式學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國。1923年3月在《時事新報》上發表了第一首記憶康橋的詩——《康橋在會吧》,但藝術上松散冗長,效果不佳;1925年7月再次訪問倫敦,1926年1月寫下了為人熟知的現代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橋》;1928年8月第三次來到英國,11月16日快要歸國的途中,靈感閃現,揮灑自如地寫下了的傳世經典之作——《再別康橋》。

高中語文教案模板最新篇9

《信陵君竊符救趙》教案

目的要求

1、學習文中一些實詞、虛詞,掌握幾種常見的文言句式。

2、理解課文在材料的選取,剪裁和組織方面的特點。

3、了解信陵君禮賢下士的謙虛作風和急人之困的義勇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1、積累重要實詞、虛詞與句式。

2、了解信陵君禮賢下士的謙虛作風和急人之困的義勇精神。

教學設想

本文屬于自讀課文,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對照注釋理解文意。

課時安排:

二教時。

教學過程和內容

第一課時

一、介紹時代背景。

戰國時代,出現了一個特殊的階層,即“士”的階層,這是個知識分子階層。這些人走公室,跑私門,不獰不獵,不農不商,靠知識糊口于四方。他們有較高的文化素養,或有高強的武藝,能文能武,又懂政治,懂經濟,懂軍事,懂外交,為各國統治者效勞。他們在戰國時代起著異乎尋常的作用,他們可以左右各國的政策,處理各國的外交,指揮各國的軍隊,如著名的縱橫家蘇秦與張儀兩人幾乎操縱著戰國時代各國的外交關系。這些士人投奔到權貴的門下,以謀生活,故稱為門客,或食客。各國貴族都大量收養門客。其中收養門客名聲最大的是四君,即魏國的信陵君無忌,齊國的孟嘗君田文,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他們都收養幾千門客,對內維護自己的勢力以對付政敵,對外與敵國作政治、軍事上的斗手。

二、解說文題,并指導學生了解原文大意。1、學生朗讀課文,劃出有疑難之處。2、教師讀課文。

三、集中學習1—4節

1、學生對照注釋看課文,并將注釋下的注音、部分疑難詞語的注釋寫到原文中。2、師生共同疏通,積累、掌握重點詞句。3、落實具體文言語段翻譯。

第二課時

一、集中學習5—12節

1、學生對照注釋看課文,并將注釋下的注音、部分疑難詞語的注釋寫到原文中。2、師生共同疏通,積累、掌握重點詞句。3、落實具體文言語段翻譯。

二、難句解析

①勝所以自附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義,為能急人之困。“所以……者”是固定句式,“……的原因”。“以”,“因為”的意思。全句譯作:(我)趙勝自動地攀附貴國結為姻親的原因,(是)因為(我認為)公子有高尚的德行,能夠急人之難。

②見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軍狀。

“具”通“俱”,“告”后省略“之”,代侯生。“所以”表示“……的原因”。“秦軍”前省略“于(跟,同)”。全句譯作:見到侯生,把(自己)打算同秦軍拼命的(這種)情況的原因都告訴了(侯生)。

③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

“所以……者”是“用來……的”意思。全句譯作:我對待侯生的禮節夠周到的了。

④以是知公子恨之復返也。

“恨”字有“遺憾”是不及物動詞,后面不能帶賓語。句中帶了賓語“之(我)”可以解釋為“不滿意”。“恨之”就是“對我很不滿意”。“以是”是“因此”的意思。

⑤自王以下,欲求報其父仇,莫能得。“求”字的賓語應該是“人”如姬想找到一個能幫她報父仇的人,但一直沒能找到。因此可以理解為“欲求極其父仇(之人)。”⑥請數公子行日,以至晉鄙軍之日北鄉向剄,以送公子。“行日”,行程日期。“以”后省“公子”。全句譯作:讓我計算公子的行程日期,在你到達晉鄙軍的日子,(我將)面朝北自刎,用(我的行動)報答公子。

三、分析課文內容:

全文共12個自然段,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概括介紹信陵君的身份和“仁而下士”的品德。第二部分(3~4),詳寫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行動。其一為信陵君與侯贏的交往過程。其二為信陵君與朱亥的交往過程。第三部分(5~12段),具體敘寫“竊符救趙”的故事。故事發生(5~6段)秦兵圍邯鄲,魏王畏秦不敢求趙。趙請救于魏,公子欲助而不能。故事發展(7~8段)信陵君四見侯生①信陵君私約車騎,欲死秦軍,行過夷門,見侯生。②信陵君見侯見生無一言半辭送他,心中疑惑,退回復見侯生。③信陵君得虎符后,出發之前再見侯生。④侯生推薦朱亥隨信陵君同行,信陵君再次出發,過謝侯生。故事高潮(9段)破秦救趙故事結局(10~11段)信陵君得勝歸來,侯生北鄉自剄。故事尾聲(12段)信陵君留趙不歸。

第一部分對信陵君的概括介紹突出的是他“仁而下士”的品質起到籠罩全篇的作用。第二部分是具體描寫他如何“仁而下士”,第三部分是他“仁而下士”所獲得的成果。

第二部分,在結構上是后面“竊符救趙”故事的鋪墊。正因為信陵君“仁而下士”才得到了侯生與朱亥的幫助,使他得以卻秦救趙,建功立業。

文中三個主要人物性格特點都很鮮明。

信陵君:仁而下士,有義勇精神。侯贏:窮而志堅,有超人的才智與忠心。朱亥:有骨氣,有義勇精神。

關于侯贏在信陵君到達晉鄙軍之日北向自刎一事,可以從當時的社會背景去理解。戰國時,士人交往的一條重要準則是“士為知已者死”,信陵君能“仁而下士”,且“待侯生者備矣”侯生就會成為“為知己者死”的士。文中朱亥說:“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就是當時這一道德觀念的反映。第二,可以看作是侯生為激勵信陵君,堅定他的意志而為。因為當初侯生一講出“奪晉鄙軍”的計策,信陵君就哭了。晉鄙是為國領兵在外的大將,下決心殺了他是要有大決心支持的。侯生可能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堅定信陵君的奪軍信心。第三,侯生為信陵君出此計,客觀上救了趙國,也保住了魏國,但畢竟是欺君之舉。欺君是不忠的。為了保住聲譽,只有一死。

四、分析課文寫作上的特點:

1、對材料的處理上,精心安排詳略。所有的材料都是為表現人物的主要特征而設的。為突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特點,詳細地記敘了他禮遇侯生的種種表現,特別是自迎侯生一節,尤為詳細。這里寫得越詳細,我們就越能理解后面侯生甘冒死罪為信陵君獻上“竊符”“矯殺晉鄙”的計策。與朱亥的交往寫得略,身為公子的信陵君“數清”一個屠夫,本身就是“能下士”的表現,和“自迎侯生”的表現具有相同的作用,所以作略寫處理,僅僅留下一個“公子怪之”的小懸念。在“竊符救趙”這一主要事件中,侯生獻策是詳寫,因為這不僅是救趙成功的關鍵,而且能表現人物的特點,又能反映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效果。而領兵進擊秦軍的軍事行動則一筆帶過,因為與主題關系不大。2、通過人物之間的關系表現人物的性格。寫信陵君“仁而下士”的特點時,除了直接寫他的言行外,還通過其他的人物作側面烘托。如“市人皆觀公子執轡”,“從騎皆竊罵侯生”。市人對侯生的傲慢態度難以忍受,就從側面烘托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真誠和難能可貴。

五、積累重要實詞、虛詞與句式。

1、字詞解析

①注音釋義

士無賢不肖(xiào才能低的)

侯生攝敝衣冠(bì破舊的)

公子往,數請之(shuò多次地)

公子姊為趙惠文王……(zǐ姐姐)

冠蓋相屬(zhǔ連續)

賓客辯士說王萬端(shu勸說)

公子自度終不能得之于王(duó揣測,估計)約車騎百余乘(shèng量詞)

今有難(nàn危難)

侯生乃屏人間語(bǐng使人退避。jiàn秘密地,悄悄地)椎殺晉鄙(chuí動詞,用鐵椎打)

矯殺晉鄙(jiǎo動詞,假托……命令)公子遂將晉鄙軍。勒兵……(jiàng統帥。lē文中作“檢閱”講)嚄唶宿將(sùjiàng有經驗,有威勢的老將。)北鄉自剄(jǐng用刀割脖子)

②通假字

直上載公子上坐(“坐”能“座”)

俾倪(通“睥睨”,斜著眼睛看。)以至晉鄙軍之日北鄉自剄(“鄉”通“向”)公子與侯生決(“決”通“訣”)

③詞性活用

A、名詞作動詞

仁而下士(謙遜地對待)

留軍壁鄴(營壘──駐扎)

如姬資之三年(資財──出資懸賞)朱亥袖四十斤鐵椎(衣袖──袖里藏著)

B、形容詞作動詞

不敢以其高貴驕士(驕傲──傲慢地對待)臣修身潔行數十年(清潔──使……高潔,使動用法)公子從車騎,虛左(使……空著,使動用法)為能急人之困(著急──能急救患,為……著急為動用法)公子怪之(奇怪──感到奇怪意動用法)

C、動詞的使動用法

公子從車騎(讓……跟從著)

故久立公子車騎市中(使……站立著)侯生乃屏人間語(讓……退避)

D、名詞作狀語

北救趙而西卻秦(向北,向西)

皆謙而禮交之(禮貌──以禮)

④一詞多義

故:終不以監門困故而受公子財(緣故)故久立與其客語(故意)

今公子故過之(特意)

朱亥故不復謝(有意)

世莫能知,故隱屠問耳(所以)

引:

公子引車入市(帶領)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延請)

復引車追問侯生(退回)

為公子先引(引路)

就:

乃謝客就車(上,登上)

贏欲就公子之名(成就)

金就礪則利(接近,靠近《勸學》)

使歸就戮于秦(接受《殽之戰》)

下:

禮賢下士(謙遜地對待)

旦暮且下(攻下,打下)

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低等的《鄒忌諷齊王納諫》)每薄暮,下管鍵(使用《獄中雜記》)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少于《赤壁之戰》)

辭:

辭決而行(辭別)

無一言半辭送我(言語)

如姬之欲為公子死,無所辭(推辭)近日奉辭伐罪(命令《赤壁之戰》)

臣等不肖,請辭去(辭退《廉頗藺相如列傳》)

存:

公子親數存之(問候)

卻秦存趙(保存)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存在)

此誠危機存亡之秋也(生存《出師表》)

⑤古今異義

以公子為長者(古:有德行的人。今:年長的人)勝所以自附為婚姻(古:姻親。今:因結婚而產生的夫妻關系)

2、句式解析

A、省略句

欲以(之)觀公子(省介詞賓語“之”代“直上載公子坐,不讓”的作法)遍贊(于)賓客(省介詞)

臣客屠者朱亥可與(之)俱(省介詞賓語“之”代信陵君)可使(之)擊之(省賓語,“之”代朱亥)

B、倒裝句

請救于魏(介賓短語后置)

何功之有(“之”字是動賓倒置的標志,等于說“有何功”)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主謂倒置,等于說“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安在”是動賓倒置,等于說“在安(在哪兒)”)

C、判斷句

贏乃夷門抱關者也

魏公子無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王異母弟也

D、被動句

贏聞如姬父為人所殺

高中語文教案模板最新篇10

(一)教學思路

在古代的史傳文學中,最富有史學意義和文學色彩的要數《史記》;在《史記》中,最令人蕩氣回腸、驚心動魄的是《項羽本紀》;而在《項羽本紀》中,最能體現項羽的性格和為人的是“鉅鹿之戰”、“鴻門宴”和“垓下之圍”。因此,教學《鴻門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文總的教學思路是從語言到人物、從整體到局部、從課內到課外,引入值得商榷的看法和值得思辯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討論,從而把握情節起落,感受人物形象,豐富文化底蘊,提高思辯能力。從語言到人物:本文編排在高中第一冊,它與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之間存在著一個明顯的落差。因此,擬安排兩個教學環節引導學生積累文言詞匯和句式,理解和熟悉課文語言:首先要求學生結合注釋去鉆研課文,理解其中的古今異義、通假現象、詞語活用和特殊句式;然后,利用連環圖畫,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給重要場景寫說明文字,進行“語言轉換”訓練,進一步理解語言,把握情節。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析項羽和劉邦這兩個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從整體到局部:《鴻門宴》是節選文字,但它始于曹無傷告密、終于曹無傷被殺,是相對獨立和完整的片斷。在疏通語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把握矛盾線索,理清宴前、宴中、宴后的情節結構,大處著眼,整體把握;然后抓住“宴中”這一部分,引入值得商榷的看法,具體、深入地剖析“三起三落”的情節安排。這樣,既有“面”上的鳥瞰,也有“點”上的響鑼重錘,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整體把握和深入思辯的能力。從課內到課外:“鴻門宴”只是“項羽現象”或者說“項羽文化”中的一個點,我們的教學應該由這個“點”輻射開去,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增進他們的文化底蘊。理解文言詞匯和句式,把握情節結構,感受人物性格,可以說都是課內功夫。為了使課文教學富有深度和廣度,擬安排兩個環節加以拓展。1.討論:有人說項羽不在席間殺死劉邦,表現了他的“婦人之仁”,但蘇軾卻說這表現了他的“君人之度”。對此你怎么看?2.組織大家交流、評析課前圍繞“項羽”專題搜集的詩文。

(二)教學設計

本課教學綜合運用點撥法、自讀法和討論法,擬安排三課時。第一課時適當介紹歷史背景以導入新課。在自讀的基礎上加以點撥,疏通文句。將讀文與讀畫以及根據畫面寫說明文字相結合,進一步加深對重點場景的理解。教學要點:1.

結合注釋,利用古漢語詞典,理解課文中的文言詞語和句式。①古今異義:“盜”、“非常”等。②通假現象:具―俱;距―拒;內―納;要―腰;蚤―早。③詞類活用:“活”、“王”、“兄”、“籍(吏民)”等。④特殊句式:具告以事;毋從俱死;為之奈何;孰與君少長;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客何為者。2.

閱讀課文的重點場景和相關的連環圖畫,用自己的語言給圖畫配說明文字。第二課時教學要點1.抓矛盾線索2.理情節結構宴前(戰還是不戰)

①項羽下令擊劉②劉邦拉攏項伯③項羽輕信“說項”宴中(殺還是不殺)①劉邦詭表心跡②范增舉示玉玦③項莊舞劍④樊噲闖帳⑤項羽賜座宴后(收還是不收)①劉邦趁機離席②項王接受贈璧③范增砸碎玉斗3.引入值得商榷的看法,討論“宴上”斗爭的“三起三落”教學難點:如何從實際出發,認識情節發展的“三起三落”。第三教時主要采用討論和交流的方法,深入感受人物的性格內涵,同時將學生的閱讀視野引向廣闊的天地,豐富文化底蘊。教學要點:1.分析、概括項羽和劉邦的性格內涵。

2.關于“婦人之仁”和“君人之度”的評論。

3.組織學生交流、評析圍繞“項羽”專題搜集的材料。教學難點:對項羽不在席間殺死劉邦的不同看法的評論。

(三)教學實例

(部分教學片斷實錄)教學片斷一:給連環圖畫配說明文字采用實物投影儀,或預先制作成課件,投影出下列連環圖畫:圖一:(圖略)圖二:(圖略)圖三:(圖略)圖四:(圖略)

(以上圖片選自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繪畫本中國通史》)要求學生仔細閱讀以上畫面,辨明人物及人物之間的關系,觀察人物的舉止神態;然后仔細鉆研課文中的相關文字,用自己的語言說明畫面內容。可以適當交代畫面內容的前因后果,切忌亦步亦趨的“硬譯”。

第二天一大早,劉邦趕赴項羽的駐地鴻門,向他賠禮道歉。項羽的情緒有所緩和,并設宴款待劉邦。

宴席上,范增屢屢示意項羽殺掉劉邦,項羽都不表態。范增只得召進項莊,讓他在祝酒之后舞劍助興,尋機刺殺劉邦。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故事。

項伯見勢不妙,也拔劍起舞,不時用自己的身體掩護劉邦,使項莊無法下手。

張良立即外出,把情況告訴守候在軍門外的樊噲,樊噲帶劍持盾闖了進來,面對項羽,歷舉劉邦反秦之功,嚴辭斥責項羽聽信讒言,企圖誅殺有功之人。項羽無言以對。以上說明文字不是“標準答案”,只要扣住畫面,語言簡潔、順暢,都值得鼓勵。

教學片斷二:“三起三落”的討論師:有人將宴會上的情節概括為三起三落。

三起:

一起是“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示意項羽殺掉劉邦,氣氛頓趨緊張;

二起是范增見項羽“默然不應”,于是叫項莊以舞劍為由,趁機刺殺劉邦,形勢極為嚴峻。

三起是樊噲撞倒守門衛士而入帳,怒視項羽,嚴辭斥責,情節發展到最高潮,緊張氣氛達到了極點。

三落:

一落是對樊噲闖帳,項羽不僅不怒,反而稱為“壯士”;

二落是項羽賜酒賜肉,被樊噲斥責之后反而賜坐;

三落是劉邦以“如廁”為由逃離項羽軍營。對這一說法,你們怎么看?請展開討論。

生一:對“三起”的概括應該說是準確的。范增舉玦、項莊舞劍和樊噲闖帳三處情節或者說細節確實充滿了殺機,大有一觸即發的危險,讓人為劉邦的命運深感憂慮。

生二:“起”和“落”是相對的,有起才有落,它們應該在同一條橫軸上展開……

生三:是啊,一落是項王“默然不應”,視而不見;二落應該是“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而項羽對此置若罔聞,讓人為劉邦暫時松了一口氣。

生四:樊噲闖入帳內,項王“按劍而跽”,高度警覺,而當明了他的身份后,稱之為“壯士”,先是賜酒,后又賜彘肩,一聲不響地聽了斥責以后又賜坐,大有惺惺相惜之意。到這里,劉邦所受到的生命威脅應該說是基本上消除了。這就是“落”。把后來劉邦托辭逃席看成三落是不恰當的。

師:同學們分析得很有道理。宴席上殺不殺劉邦是斗爭的焦點,而殺不殺劉邦的關鍵看項羽的態度。三起三落是對應的,宴席上閃耀著刀光劍影,但又張中有弛,跌宕起伏。這一場面描寫實在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最典型的體現

教學片斷三:有關“婦人之仁”和“君人之度”的討論師:有人說項羽不在席間殺死劉邦,表現了他的“婦人之仁”,而蘇軾在《范增論》中說這體現了他的“君人之度”。對這兩種說法,你們是怎么看的?

生一:項羽雖然是一個叱咤風云的蓋世英雄,但從宴席前和宴席上的表現來看,是一個優柔寡斷、感情用事的人,說他有“婦人之仁”,我覺得有一定的道理。

生二:說項羽在宴席上“優柔寡斷”是不準確的。他的叔父項伯替劉邦向他表功和求情之后,項羽實際上就有不殺劉邦之意。正因為項羽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對范增的再三暗示置若罔聞,對項伯的庇護加以縱容。項羽是一個狂妄自大、剛愎自用的人,說他有“婦人之仁”是不準確的。

生三:項羽為什么沒在席間殺死劉邦?項伯的求情固然起了作用,但最根本的原因是項羽以為劉邦不是自己的對手,對自己根本構不成威脅,只要劉邦不在關中稱王,對自己俯首稱臣,就可以饒他一命。這樣看來,我倒是有些贊同蘇軾的看法,盡管這樣的“君人之度”是缺乏戰略眼光的,項羽日后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生四:什么是“君人之度”?就是統治者的寬廣的氣度,對臣下的過錯也能夠容忍和寬恕。從項伯的求情和劉邦的“表演”來看,劉邦不但沒有絲毫過錯,反而有莫大的功勞,不但不應受到任何責罰,反而應該受到封侯封王的獎賞。項羽答應“內奸”項伯的求情,相信劉邦的連篇鬼話,根本不是什么“君人之度”,而只能說是缺乏知人之明,缺乏審時度勢的智慧。有人說項羽“四肢發達,頭腦簡單”,不是沒有道理的。……師:剛才大家討論得很熱烈,充分發表了自己的意見,有一些思想交鋒的“火花”閃耀出來。在這里我不想對大家的發言作老吏斷案般的評判,有的議題不必去追求“唯一答案”。錢鐘書在《管錐編》中對項羽有一個分析,對我們理解項羽豐富、復雜的性格內涵有幫助:“‘言語嘔嘔’與‘喑嗚叱咤’,‘恭敬慈愛’與‘僄悍猾賊’,‘愛人禮士’與‘妒賢嫉能’,‘婦人之仁’與‘屠阬殘滅’,‘分食推飲’與‘玩印不予’,皆若相反相違;而既具在羽一人之身,有似兩手分書、一喉異曲,則又莫不同條共貫,科以心學性理,犁然有當。《史記》寫人物性格,無復綜如此者。談士每以‘虞兮’之歌,謂羽風云之氣而兼兒女之情,尚粗淺乎言之也。”

(四)教學體會

1.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文言文教學中,串講法一直占有很大的市場,教師成了無所不知的主角,學生是附庸,是被動的接受者。運用這種方法,盡管也能讓學生掌握一些古漢語以及文章的內容和形式方面的知識,但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得不到足夠的展現和發揮,因而也就影響了情感的熏陶和能力的培養。我們對這種傳統的教法進行了改革,將教師的點撥與學生的自我鉆研、互相討論相結合,讓學生與文本對話,與古人對話,與老師對話,與同學對話,充分發揮他們主動學習、主動求索的精神。變“教堂”為“學堂”,變“講師”為“導師”,給學生提供自讀、研討和歷練的寬廣的“平臺”,真正確立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這是人才培養的需要,是現代先進的教育教學思想的體現。

2.致力于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鴻門宴》是《史記》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也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優秀的作品之一。對于這樣的作品,應該多角度、多方面地進行立體的教學設計,從整體上豐富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教學中,我們正是這樣去追求的。除了要求學生學習古代漢語知識和文化常識外,還注重引導他們去積累與課文有關的歷史知識,感受項羽和劉邦特別是項羽的形象,領悟對比、張弛和細節刻畫等表現藝術;同時,組織他們搜集相關的材料,對值得商榷的專題展開討論,提倡思想交鋒,鼓勵唇槍舌劍,以提高他們搜集、分析和利用材料的能力,提高他們的鑒賞水平、思辯能力和表達能力。

3.加強課內外的溝通。課內只是一個很小的“點”,課堂只是一處狹窄的“方塘”。理想的教學應該由課內輻射到課外,將課外容納到課內,讓“天光云影”在“半畝方塘”里“共徘徊”。本案例就是這樣去做的,在課前要求學生圍繞“項羽”這個專題廣泛搜集材料,進行分析、篩選,為討論作準備。有的同學發現“鴻門宴”的情節互見于《項羽本紀》、《高祖本紀》、《留侯世家》和《樊噲列傳》,只是根據表達的需要,彼此互有詳略的不同;有的搜集到了杜牧的《題烏江亭》、王安石的《續題烏江亭》和李清照的《夏日絕句》;有的復印了蘇軾的《留侯論》和《范增論》;有的還查閱了楹聯辭典,抄錄了霸王靈祠中項羽塑像兩旁的對聯:“彼可取而代也白眼視秦王一時氣蓋人世間,漢皆已得楚乎烏騅嗟不逝千古風悲垓下歌”;……材料豐富的程度大大出乎教師的意料。這一做法有效地開發了語文教學資源,溝通了課內外的聯系,使《鴻門宴》的教學成了一種深層次的、彌散型的研究性學習,同學們在搜集、分析和利用材料的實踐中開闊了眼界,鍛煉了思維,提高了能力

高中語文教案模板最新篇1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⑴學習詩人用評議的彩筆向讀者展現了康橋秀麗的風光,創造空靈、飄逸意境的寫法;⑵體會這首詩章法整齊、韻律優美的藝術特點。

2、情感與價值:

激發學生對詩歌的興趣,陶冶學生的性情,接受美的熏陶。

3、過程與方法:

朗誦,讓學生通過朗誦深入理解作者當時的情感。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怎樣理解這首詩別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構思?

2、怎樣理解全詩的“畫面美”?

三、課時安排:兩課時

四、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一)、作者及時代背景: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云中鶴、南湖,新月詩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不少詩作,神秘、膘朧、感傷、頹廢的傾向明顯,但也不乏語言清新、比喻貼切,具有輕柔明麗風格的佳作。選自《猛虎集》的《再別康橋》就以音節和諧、意境優美,備受讀者們的青睞。

(二)、吟誦詩作。

1.讓學生在吟誦中體會這首詩章法整齊、韻律優美的藝術特點。師生明確:這首詩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節,每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句的字數基本上是6.7字(間有八字句),于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每節押韻,逐節換韻,追求音節的波動和旋律感。此外,“輕輕”“悄悄”等疊字的反復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詩的第一旋律上帶著細微的彈跳性,仿佛是詩人用腳尖著地走路的聲音;詩的第2節在音樂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滿弓奏出的歡樂的曲子;詩的尾節與首節句式相似,遙相呼應,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

2.讓學生在吟誦中體會全詩意境鮮明,富有流動的畫面美。教師可播放藍天浮云、岸邊垂柳、有水草的混混小溪的錄像或幻燈,伴以輕柔的有歐洲田園風情的樂曲,以感受個人自由天性和自然景色融合,所營造的別具一格的意境。

(三)、了解詩中內容大意。

1、徐志摩的這首詩,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么不一樣呢?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天空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教師板書:離別的對象特別)繼續啟發:大家看過柳永《雨霖鈴》這首詞嗎?“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這種離別的氣氛帶給我們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沉重)就是詞中所說的“多情自古傷離別”,自古以來,離別總是免不了一種沉重愁緒,或執手叮嚀,或牽手頓足,其中總帶點“傷離別”的味道。如柳宗元有《別舍弟宗一》:“零落殘魂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都是兩眼淚汪汪的離情別緒,但徐志摩的這首詩呢?大家讀了有沒有這種沉重之感?這首詩只著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板書:營造的氣氛輕松)

2、設想一下,如果是你們要遠行,面對父母親友,你們眼中所看到會是什么樣的情景呢?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當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耳中也會聽到機械的轟鳴。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攝入鏡頭,寫入詩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物,這些物象給我們一種什么樣的感覺?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營造出的是一種清新之感。“詩人擇用一個適當的意象可以喚起全宇宙的形形色色來”。(朱光潛)(板書:意象的選擇新穎)第1節,寫久違的學子作別母校時的萬千離愁。

第二課時

(一)、接下去二、三、四節,直接描寫了康橋的迷人景色,表現了詩人對康橋的具體感受和留戀。第2節,寫岸邊柳樹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河畔的金柳”,像夕陽中的新娘,對康橋的愛何等濃烈,又何等溫柔。第3節,寫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在康河的柔波里”,詩人“甘心做一條水草”,對康橋的依戀何等強烈,又何等纏綿。第4節,寫榆樹下的青潭。詩人融情人景,將留戀全都融入康橋的風光中。“天上虹”倒映在清泉中,二者交相輝映,康河更加美麗;而美夢“揉碎在浮藻間”,又散發出一縷淡淡的哀傷,大約是回國幾年所見所聞粉碎了他初別康橋時的理想,現在再返康橋,重新尋夢來了。(“夢”給人的感覺一般是輕盈的、飄渺的,然而詩人的康橋之夢居然下了“沉淀”一詞,可見詩人對康橋記憶之深重。)第5節,詩人感情達到了高潮。他幻想著撐一桿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尋他“彩虹似的夢”,“向星輝斑斕里”放聲高歌。于是詩人緬懷起昔日暢游康河的情景:“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星輝”,在星空中“放歌”,是回憶,也是憧憬,詩人不能自已,感情達到了沸點……然而畢竟是夢,星輝終究不能長存于天際,離別是注定了的。(從上節的尋夢,回到離別的現實中,一個但字表現出心緒的轉折與起伏,在緩緩的總體情調中又造成一種變化的跌宕感。第四、五、六顧的首段和尾段之間暗用頂真手法,使之詩意上有一次呵成的效果。)第6節,現實使詩人的歌聲降下了調子,只能吹起笙簫。

第2節至第6節,描寫詩人在康河里泛舟尋夢。

第7節,跟開頭呼應。四、詩歌中的情景交融,意境美:詩人是以康橋的自然景致為抒情對象的,詩中寫盡了康橋的秀美,寫透了詩人與康橋難舍難分的依依之請。在康橋的夕陽中、榆蔭下、青草更青處,在康河的波光里、浮藻間,到處飄灑著詩人的情,到處沉淀著詩人的夢。但康橋并不只是抒情客體,在詩中,在詩人心中,康橋的山山水水已經成為一種化身,一種象征,詩人的情和意都已融化在康橋的山光水色之中——“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康橋的一草一木都顯現著詩人的性靈。康橋自然景物的人情化,詩人主觀感受的自然化,貼切柔合得就象飄動在康河柔波里的那條水草一樣,已經分不出哪兒是自然景物,哪兒是人情人性了。

(二)本詩富有繪畫美、音樂美、語言美。

(三)、補充:胡適曾言:“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里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會合在一個人生里,這是他的‘單純信仰’。他的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的歷史。”(《追悼徐志摩》)果真如此,那么詩人在康河邊的徘徊,不正是這種追尋的一個縮影嗎?詩人的本領就在見出常人之所不能見,讀詩的用處也就在隨著詩人所指點的方向,見出我們所不能見;這就是說,覺到我們所素認為平凡的實在新鮮有趣。······它在使人到處都可以覺到人生世相新鮮有趣,到處可以吸收維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詩是培養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賞詩的人們不但對于其他種類文學可有真確的了解而且也決不會覺到人生是干枯的。沒有花的地方是荒原,是沙漠。人間不能沒有詩,詩歌是人的“生命的花朵。”讓我們因為愛詩而更加地熱愛生活,因為愛詩而更深地審視世界,因為愛詩而更好地規范自己。“讓我們作詩的知己吧!讓無數珍貴的生命的花朵,帶著靈魂的閃光、思想的色澤、感情的汁液,融入我們的生命,使我們的精神世界永不成為沙漠和荒原吧!”

四、板書設計:

再別康橋

徐志摩

繪畫美音樂美語言美

抒寫以對母校深深地依戀之

教學后記:

《再別康橋》知識點積累

1、開頭結尾連續使用輕輕、悄悄的作用?【1、反復修辭,增加了詩歌輕盈、飄逸、灑脫的節奏2、營造了一種寧靜、和諧的氛圍3、反映了詩人對康橋的喜歡,眷戀以及離開時的惆悵4、只身而來,只身而去,并不打擾誰,雖為灑脫,內心不舍,無奈惆悵。】

2、“西天的云彩”。【康橋的化身。人文與自然景色的融合,生活理想的結合體。】

3、為什么柳樹是金色的?【河畔的柳樹沾染了夕陽的顏色。】

4、如何理解“新娘”?【比喻、擬人。狀柳枝的婀娜,鮮明動人,美麗而甜蜜,從而有力的抒發了詩人內心的喜悅和眷戀,對母校的難分難舍(在心頭蕩漾)。】

5、青荇為什么是油油的?招搖可以改成“搖動”么?【1、寫出了青荇的鮮活、明亮,具有生命力2、不可以,擬人修辭,寫出了青荇有情有意,作者賦予青荇人的情感、生命,把植物寫得情意綿綿,活靈活現。3、青荇似乎在向詩人招手致意,體現了一種難分難舍,依依惜別的深情。】

6、為什么我甘愿做一條水草?【可以永遠和康河相依相偎,永不分離,表達詩人對康河的永久眷戀之情。】7、“天上虹和彩虹”象征什么?為什么天上虹被揉碎?【1、象征詩人的理想,美麗卻易碎,美好的事物往往不長久2、暗示詩人的夢想破滅,彩虹又把無形的夢想具體化了。】

8、為什么而想放歌?為什么“向青草更青處漫溯”?【1、為了追尋他人生的夢想;為美麗的母校而放歌2、載著星輝去追尋人生夢想。】

9、為什么又不能放歌?【1、即將離別康橋,幻夢回到了現實;2、尋到的不是理想,是哀愁、沉默。】

10、詩歌情感線索。【惆悵=眷戀=放歌=哀愁=沉默=離別】【入夢=尋夢=夢破】

11、“悄悄是別離的笙簫”。【悄悄:離開時的心情,無形;笙簫:奏出哀怨的樂音,把離愁具體化,形象化。】

12、“不帶走一片云彩”。【不帶走康橋的一草一木。帶走的是詩人在康橋的美好回憶。】

13、為什么詩人只選擇了“金柳、青荇、青草、星輝、清泉”等物象入詩?這與詩人表現的情感有什么聯系?【1、康橋是詩人的精神歸宿地,他所留戀與告別的是康橋的人文景觀和與之融合在一起的自然景觀;2、這些物象表現了詩人內心的沉靜、依戀、眷顧。】

高中語文教案模板最新篇12

教學目標:

1、反復朗讀,體會本詩的意境美。

2、了解“自由詩體”的特點。

3、深刻體會詩歌中借物抒發的內心感情,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教學重難點:

分析“雨巷”、“我”、“丁香一樣的姑娘”的象征意義。

教學方法:合作研討

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設想:暮春的江南,在一條悠長寂寥的小巷,凄冷的蒙蒙細雨。有一位撐著油紙傘的丁香一樣的姑娘彳亍而行,你們覺得這樣的畫面是什么樣子的呢?(同學們自由發言)今天就讓我們隨著戴望舒一起走進這條《雨巷》(板書)

二、整體感知,正字音

(1)聽朗讀帶,正字音(學生進入想象,讓學生聞到丁香花的味道,并找出自己比較喜歡的句子。)

彷徨pánghuáng寂寥jìliáo彳亍chìchù惆悵chóuchàng頹圮tuípǐ

(2)學生自由朗讀,思考《雨巷》的感情基調?明確:孤獨、憂傷、惆悵、失落、哀怨問:古代詩詞中有哪些詩句是表愁怨和憂傷。

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賀鑄《青玉案》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杜牧《清明》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過零丁洋》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李清照《聲聲慢》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柳永《雨鈴霖》

(3)問:那我們該怎么去讀這首詩呢?明確:低沉、緩慢、略帶悲傷。

三、整體解讀

1、問:這首詩的最大的特點是朦朧,作者為了能營造這種朦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

明確:共有6個。背景道具——雨巷、油紙傘、籬笆墻、丁香。人物形象——我、姑娘

2、具體解讀意象

1)雨巷

雨:迷茫、潮濕、陰冷;巷:陰暗、狹窄、悠長。

本來就讓人感到幽深,寂靜的小巷,再加上蒙蒙的細雨,意境更是充滿了朦朧美。突出陰暗、清冷、寂寥的環境特征。2)籬笆墻

這個籬笆墻是頹圮的,就是讓人感覺有種破敗、凄涼的氣氛。

當雨巷、籬笆墻結合起來,于是便營造出幽深、寂靜、朦朧、凄美的氛圍。

3)油紙傘

未做具體的描寫,給讀者以想像空間。油紙傘本身就有復古,懷舊,神秘,迷蒙的特點,充滿傳統氣息。暗合了“雨”,和雨巷很好地結合起來。又寂寥地下著小雨,更憑添了一份冷漠,凄清和孤獨的氛圍。

而油紙傘與雨巷、籬笆墻也很好地結合起來了。時間是暮春,并且在寂寥地下著的小雨,在幽深、寂靜、凄美、朦朧之外,又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迷離、空蒙的氛圍,總體來說,朦朧、感傷。

4)丁香

整首詩說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源于“丁香”二字。丁香形狀像結,開在暮春時節,易凋謝。開花為白色或紫色。

丁香開花在暮春時節,詩人們對著丁香往往傷春,說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顏色都不輕佻,常常贏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本詩中的丁香展現出其美麗、高潔、愁怨。

古典詩詞中有關丁香的描寫:

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李商隱芭蕉彎彎如月牙,丁香凄凄似別離。——李璟竹葉豈能消積恨,丁香空解結同心。——韋莊各自南浦別,愁見丁香結。——牛嶠

愁腸豈異丁香結?因離別,故國音書絕。——李珣西窗白,紛紛涼月,一院丁香雪。——王國維板書:

油紙傘:復古、懷舊、迷蒙雨巷:悠長、寂寥、迷茫籬墻:破敗、凄涼迷離、凄涼而哀傷的意境丁香:美麗、高潔、愁怨

四、具體探究

1、問:為什么用“丁香姑娘”,而不用“玫瑰姑娘”、“茶花姑娘”?

明確:丁香姑娘在原文“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是美麗高潔,“丁香一樣的憂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是哀怨彷徨。在原文中多次出的描摹丁香姑娘的詞“美麗高潔;愁怨,憂愁,哀怨,彷徨;冷漠,凄清,又惆悵;嘆息,凄婉迷茫;靜默,消散”。

2、問:作者用雨巷、籬笆墻、油紙傘、丁香姑娘等典型意象,準確地傳達出了“憂傷”這種典型情緒。為什么戴望舒這么憂傷呢?明確:聯系作者和時代背景。

作者簡介:望舒為筆名,原名戴朝安戴望舒(1905—1950)戴,又名戴夢鷗。筆名艾昂甫、江思等。浙江杭州詩人。1928年《雨巷》發表在《小說月報》上,引起很大反響。葉圣陶稱《雨巷》“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也因此詩獲得“雨巷詩人”的稱號人。現代派象征主義。

時代背景: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國共合作破裂。反動派對革命者進行血腥屠殺,原來熱情響應革命的青年,一下子從高潮墜入深淵。戴望舒此時才22歲,之前他與同學一起從事革命文藝活動,宣傳黨的工作,1927年3月還曾因此被捕。四一二政變后,他就一直隱居在江蘇友人的家里。此時他很傍徨、痛苦,他看不到革命的前途,也不知道自己該怎樣做。他在失望中寫下了這首詩歌。

3、問:雨巷僅僅是一條狹窄破舊、陰暗潮濕的小巷嗎?

明確:雨巷象征著黑暗、沉悶的社會現實。

4、問:在雨巷中,丁香姑娘最終是“靜默,消散”,說明了什么呢?

明確:丁香姑娘——人生理想,丁香姑娘的美麗高潔——理想的美好,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理想難以實現,丁香姑娘的飄然離去——理想的幻滅。總結:我們看到詩人最終都沒有放棄對姑娘的期望,沒有放棄對美與理想的孜孜追求,盡管在詩人求索的過程中有惆悵、迷茫、失落和感傷。都說《雨巷》這首詩美,音節美、意象美、意境美,其實,它的作者戴望舒本身就是一種美,在它身上體現著一種略帶著一絲憂怨的,苦苦追夢的執著美。

五、藝術特色

思考:詩歌采用了怎么樣的藝術手法?

明確:1、它采用了象征手法。如:丁香一樣的姑娘,丁香姑娘的美麗高潔——美好的理想和愿望,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理想難以實現,丁香姑娘的飄然離去——理想的幻滅

2、優美的音樂旋律

全詩回蕩著一種深沉的舒緩悠揚的旋律。正如葉圣陶所說,《雨巷》是“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

①詩行的頓數基本為三頓,加上詩歌語言的音質配合,因此讀起來有舒緩悠揚的效果。

②單字頓都設置在詩的首行一開始就拉長了這個字的韻尾,起著一種強調、舒緩的效果。

③復沓句式的妙用。第三節:“象我一樣”“象我一樣地”.第四節:“象夢一般地”“象夢一般地凄婉迷茫”.這些連貫的上下句式,可以說是詩歌內在的巧妙拉長,形成了詩歌回環疊唱的效果,使閱讀時有起勢—強調—飛躍的遞進效果。復沓也表現在《雨巷》首尾兩節上,從而使詩歌節奏顯得整齊和諧。

④詞的重疊運用。有時在同一行詩中,如“悠長,悠長”;有時在兩行詩的隔開處,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時在詩節的分開處,如二、三節間的“彷徨”。詞的重疊把時值相同的停頓復沓化了,從而形成了舒緩悠揚的節奏。⑤壓韻的位置錯綜變化。

六、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重點分析了詩中的兩個意象-----雨巷和丁香姑娘。尤其對丁香姑娘的多意象解讀,拓寬了我們的思路,同時對這首詩偶了新的熟悉。

七、作業設計

高中語文教案模板最新篇13

【學習目標】

1、通過習題,復習鞏固上課所學內容

2、能正確掌握課文中的重點字音、字義、字形。

3、能活學活用,掌握做題方法。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所學課文內容

難點:分析理解題

【導學流程】

基礎回顧

1、本文選自《》,相傳是()國史官()所作。

史書體例《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著作。《左傳》也稱()、()。大約成書于戰國初。它依孔子修訂的魯史《春秋》的順序,記敘了上起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魯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四十多年間東周前期各國()、()、()、()和()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國先秦歷史很有價值的文獻,也是優秀的散文著作。

“春秋三傳”:《左傳》和()()

“春秋五霸”:春秋時代先后稱霸的五個諸侯,通指()、()、()、()和()。

2、①不間斷地記敘自古及今的歷史事件的是()如《史記》。

②記錄某一時期或某一朝代的歷史的是()如《戰國策》。

③以年代為線索編排有關歷史事件的是()如《左傳》。

④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歷史的是()如《戰國策》。

小組討論問題

1.下列詞語中注音正確的一項是()

A.秦軍氾南(fán)夜縋而出(zhuì)佚之狐(yì)

B.共其乏困(ɡònɡ)若不闕秦(quē)許君焦、瑕(xiá)

C.秦伯說(shuō)杞子(qǐ)楊孫戍之(shù)

D.逢孫(féng)微夫人之力(fú)失其所與,不知(zhì)

2、對下列句子中詞語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且貳于楚也貳:第二

B.晉軍函陵,秦軍氾南軍:軍隊

C.猶不如人猶:尚且

D.無能為也已已:已經

3、下面關于“之”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輟耕之壟上(動詞,往,到)

B.是寡人之過也(結構助詞,的)

C.臣之壯也,猶不如人(結構助詞,的)

D.何厭之有?(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

4、下列有關文學常識的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A.先秦散文分諸子散文和歷史散文兩大部分,《左傳》屬歷史散文。

B.《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備的&39;紀傳體史書,其作者相傳是魯國史官左丘明。

C.解釋《春秋》的著作代表性的有三部,分別是《左傳》《公羊傳》《谷梁傳》。

D.《左傳》又名《春秋左氏傳》《左氏春秋》,而《春秋》是我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

5、下列句子中,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是寡人之過也臣之壯也,猶不如人B.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敢以煩執事

C.以其無禮于晉吾其還也D.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6、情景式默寫

(1)燭之武見秦伯時,以退為進,態度謙恭,承認鄭將亡,迎合對方的驕傲心理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燭之武勸說秦伯,貌似謙恭,卻極有分量,以一個假設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談話的主動權,以退為進,柔中有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燭之武從地理位置說明“亡鄭”于秦無益而有害的結果。當時秦在西,鄭在東,晉置于兩國之間,秦鄭并不接壤,秦欲越晉據鄭,絕無可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燭之武緊緊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聯系實際,指點迷津,循循善誘,娓娓說理,動之以情,誘之以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亡鄭”“舍鄭”的利害關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秦穆公自當怦然心動,坐收漁利。

(5)燭之武用雄辯的事實指出晉乃背信棄義、出爾反爾、過河拆橋、忘恩負義之徒的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燭之武說晉野心勃勃,貪得無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燭之武闡明了晉對秦的利害關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燭之武說退秦軍后,晉文公非常氣憤。晉國大夫子犯請求攻打秦軍,然而晉文公認為“不可”,他說“_____________________”。他又說“___________________”,這是不仁道的;“_______________”,這是不明智的;“____________________”,這是不符合武德的。于是晉文公對子犯說“___________________”,晉國軍隊就離開了鄭國。

問題探究

1、為什么讓燭之武去退秦師?

2、請你結合文章內容,談談本文寫作上的特點?

高中語文教案模板最新篇14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

學習本文的文言文知識(實詞,虛詞,特殊句式等)。

學習本文通過人物的言行刻畫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藝術手法。

2、過程與方法:自學、討論、點撥。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了解重要歷史事件及重要歷史人物,并能夠對其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

學習歷史人物身上所具有的光輝品格,并以史為鑒,以人為鑒,完善自己的性格。

教學重點、難點:

1.學習古漢語的常用詞語和特殊句式。

2.正確分析認識項羽、劉邦兩人物的性格特點。

教學課時: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大家聽說過成語“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么?“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這個成語的原話是什么、出自哪里大家知道么?對,就是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中。公元前206年,在新豐鴻門(今陜西省)舉行了一次特殊的宴會,史稱“鴻門宴”,這也是項羽和劉邦之間的一次攸關宏圖偉業以及性命的宴會,那么“鴻門宴”到底是怎樣的一次宴會?項羽和劉邦又在宴會上顯示了怎樣的英雄本色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鴻門宴》。

二、展示學習目標(略)

三、了解作家作品

《鴻門宴》作者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史稱“太史令”。著有《史記》,后人又稱《太史公書》。《史記》全書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敘述了上起黃帝,下到漢武帝太初四年約3000年的歷史;是我國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史記》是作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本紀:敘述歷代帝王的歷史;世家:敘述貴族王侯的歷史;列傳:歷代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跡;表:各個歷史時期的簡單大事記;書:記載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因其中的作品思想性和藝術性高度結合,所以魯迅贊譽它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四、背景介紹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劉邦、項羽也起兵江東。項梁擁立老楚懷王之孫為“楚懷王”,召集諸將結成反秦聯盟,命主力軍劉、項分南北兩部,合力西擊秦軍,并約定“先入關中者王之”。劉邦率先入關破咸陽,退駐霸上。后項羽率軍西來屯軍新豐鴻門,揚言同劉邦交戰。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豐鴻門舉行宴會,課文以項羽是否發動進攻、劉邦是否安然逃席為主要矛盾展開。

鴻門宴是項羽在新豐鴻門舉行的一個暗藏殺機的宴會。這個宴會是劉項兩個政治集團之間的矛盾由潛滋暗長到公開明朗的生動表現,是漫長的“楚漢相爭”的序幕。這個宴會上,充分展示了劉項矛盾的不可調和性,以及劉項迥異的性格特點,也預示了斗爭雙方的必然結局。

五、檢查預習,正音

欲王wàng關中饗xiǎng士卒為wèi擊破沛公軍崤xiáo山好hào美姬jī鯫zōu生說shuì我戮lù力目眥zì跽jì

卮zhī酒瞋chēn目彘zhì肩杯杓sháo

數shuò目項王靳jìn強

六、初步感知課文

快速瀏覽全文,根據“鴻門宴”這一線索,劃分文章層次。

提示:第一部分(第1至5段)宴會前。寫宴會前劉項兩軍駐地、力量對比,事件的起因及雙方的幕后活動。

第二部分(第6至9段)宴會中。寫鴻門宴上雙方的尖銳斗爭。這是故事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10至12段)宴會后。寫劉邦脫身逃走,張良入謝和劉邦誅殺內奸。這是故事的結局和尾聲。

也可根據故事的開端(第1自然段)、發展(2—5自然段)、高潮(6—9自然段)結局(10—11自然段)、尾聲(第12自然段)劃分文章層次。

七、探究文本

1、齊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2、重點句子翻譯:

①旦日饗士卒,為(吾)擊破沛公軍

譯:明天犒勞士兵們,替我打敗沛公的軍隊。

②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譯:現在進了函谷關,(竟然)對財物絲毫不取用,對婦女一概不寵幸,這說明他的志向不在小的方面

3、疏通文意,歸納重要文言知識

詞類活用

沛公軍霸上軍:名詞活用為動詞,駐軍。

欲王關中王:名詞活用為動詞,稱王。

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小的方面。

古今異義

沛公居山東時古:函谷關以東今:山東省。

文言句式

狀語后置句曹無傷使人言于項羽曰貪于財貨

省略句沛公軍(于)霸上為(我)擊破沛公軍

判斷句此天子氣也

4、思考:這一段交代了什么內容?

提示:本段是故事的開端,作者首先交代了曹無傷告密這一導火索,然后寫了雙方的駐地和兵力、范增的進言等情節,為下文的人物活動作了鋪墊。范增是項羽的主要謀士,他對形勢的判斷十分正確。對劉邦的用心了如指掌。“急擊勿失”的主張非常英明。矛盾進一步激化,推波助瀾,情節迅速發展。

5、學生自由朗讀第2-5自然段,把不懂的字詞句圈點勾畫出來。引導學生結合課文注釋,逐句翻譯課文。

6、翻譯重點句子: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之)以事

項伯于是連夜騎馬趕到劉邦的軍營中,暗地拜見張良,把情況全部告訴了他。

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

把守函谷關,不要讓項王等進來,您就可在秦國的土地上稱王了。

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派兵遣將把守函谷關的原因,是為了防備其他盜賊進入和發生意外的變故。

7、歸納2-5段重點文言知識。

詞類活用

素善留侯張良善:形容詞活用為動詞,與……交好。

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詞活用為名詞,急難、危急的事、緊急的事。

君安與項伯有故故:形容詞活用為名詞,舊交情。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夜:名詞作狀語,在夜里、連夜。

吾得兄事之兄:名詞作狀語,像對待兄長一樣。

秦地可盡王王:名詞活用為動詞,稱王。

臣活之活: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活。

籍吏民籍:名詞活用為動詞,登記。

古今異義:

約為婚姻古:結成親家今:結婚的事,或因結婚而產生的夫妻關系。

所以遣將守關者古:……的原因今:表結果關系的連詞。

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古:意外的變故今:副詞,譯為“很、太”。

通假字

距關,毋內諸侯距:通“拒”,把守內:通“納”,接納。

要項伯要:通“邀”,邀請。

文言句式

判斷句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者:表提前停頓,不譯。

狀語后置具告以事以事具告(之)。

省略句欲呼張良與(之)俱去毋從(其)俱死也。

成語

秋毫無犯:原指任何細小的東西都不侵犯,現多形容軍隊紀律嚴明,絲毫不侵犯群眾的利益。

7、回顧課文,思考下列幾個問題

第2—5自然段主要交代了哪些事情?

提示:項伯夜訪張良和張良獻策兩件事情。項伯給張良通風報信,目的在于報答當年救命之恩,卻被張良利用,使一觸即發的矛盾出現了轉機。劉邦對項伯不但“兄事之”,“更奉酒為壽,約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攏,終于使項伯受其蒙蔽,導致項羽上當。

“張良獻策”是情節變化的關鍵,劉邦逐步由被動轉為主動,項羽終于“放虎歸山”,以致范增之謀難以實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這段文字是情節變化的關鍵。

八、布置作業

鞏固第2至5自然段文言知識。

預習課文的6—9自然段。

第二課時

評解課文第6至9自然段。

一、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把不懂的字詞句圈點勾畫出來。

二、引導學生結合課文注釋,逐句翻譯課文。

重點句子翻譯:

①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

譯:范增多次向項王使眼色,再三舉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項王,項王沉默著沒有反應。

②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

譯:秦王有虎狼一樣的心腸,殺人惟恐不能殺盡,懲罰人惟恐不能用盡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

③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

譯:特意派遣將領把守函谷關的原因,是為了防備其他盜賊的進入和意外的變故。

三、歸納重點文言知識。

詞類活用

沛公旦日從百余騎從:使動用法,使……跟從。

范增數目項王目:名詞活用為動詞,使眼色。

若入前為壽前:名詞活用為動詞,上前。

常以身翼避沛公翼:名詞作狀語,像翅膀一樣。

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止:使動用法,使……止。

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王:使動用法,讓……為王。

刑人如恐不勝刑:名詞活用為動詞,施刑、處罰。

毫毛不敢有所近近: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接觸、沾染。

通假字

令將軍與臣有郤郤:通“隙”,隔閡、嫌怨。

古今異義

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古義:黃河以北,黃河以南;今義:分別指河北省、河南省。而聽細說古義:小人的讒言;今義:詳細的說。

文言句式

被動句若屬皆且為所虜!

賓語前置句籍何以至此?即“以何”,憑什么,疑問代詞作介詞的賓語,前置

判斷句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成語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比喻說話或行動雖然表面上另有名目,其真實意圖卻在于對某人某事進行威脅或攻擊。

勞苦功高,意思是做事勤勞,功勞很大。

四、快速瀏覽第6至9段,思考下列問題

1、鴻門宴上發生了哪些精彩的情節,請簡要歸納

提示:劉邦謝罪、項王設宴、范增舉玦、項莊舞劍、樊噲闖帳

2、鴻門宴上劉項雙方的形式關系是如何轉化的?

提示:宴會上正面交鋒——項羽主動劉邦被動,高潮迭起,三起三落。范增“數目”、“舉玦”,這是情節“一起”;召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這是情節“二起”;樊噲闖帳,項羽“按劍而跽”,這是情節“三起”。真是“黑云壓城城欲摧”,似乎一場血肉橫飛的斗爭不可避免。但項王不應,這是情節“一落”;項伯“翼蔽沛公”,這是情節“二落”;樊噲闖帳,慷慨陳詞,竟讓項羽“英雄相惜”,這是情節“三落”;劉邦在鴻門宴上終于將危險消弭于無形,化解了被動的局面。

3、“項莊舞劍”對推動情節的發展有什么作用?

提示:“舞劍”事件發生,使剛剛緩和的宴會氣氛驟然緊張起來,從而引出了“樊噲闖帳”,把整個情節推向高潮。

五、布置作業

1、鞏固6-9段的文言知識。

2、預習10-12段。從全文找出項羽的言行及劉邦的表現,分析這兩位人物形象。

第三課時

一、評解課文第10至12自然段

1、疏通文意

2、歸納文言知識

詞類活用

道芷陽間行道:名詞活用為動詞,取道。

文言句式

賓語前置句大王來何操?沛公安在?

省略句豎子不足與(之)謀!

判斷句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被動句吾發屬今為之虜矣!

成語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別人是刀和砧板,自己是放在砧板上被宰割的魚和肉。比喻生殺之權掌握在他人手里,自己處于被人宰割的地位。

3、這10-12段主要寫了什么事?

提示:沛公脫險,劉邦鋤奸。

二、分析人物形象

(1)、找出文中有關項羽言行的語句,朗讀體味,回答下列問題:

1、當初下令殺劉邦的是誰的主意,最后放走不殺劉邦的又是誰?從“大怒”到坦然接受劉邦的禮物,為何有這樣的轉變?

提示:因勝利果實被奪,尊嚴受損而怒;因劉邦刻意奉迎,尊嚴得維護而放過敵人

2、在宴席上項伯護劉,樊噲闖帳,劉邦逃走,項羽的反應如何?

提示:熟視無睹;大為褒獎;無動于衷

3、項羽為何不面南而坐?對范增示意有何反應?對主動告密的曹無傷的態度又如何?

提示:自大輕敵;默然對待勸諫;不重視誓死效命者

4、以上種種說明項羽是個怎樣的人?

提示:寡謀輕信、優柔寡斷、剛愎自用、缺乏政治遠見、自矜功伐、自高自大、不善用人

(2)、分析劉邦的表現和性格

1、劉邦聽到項羽要擊破他時,他是如何應付的?

提示:求救張良,拉攏項伯。

2、劉邦在宴會時,對項羽說了什么話?他說話時的語氣是怎樣的?

提示:謙虛恭敬,唯恐不周。

3、劉邦逃離敵營時,對張良說:“度我至軍中,公乃入。”既然是辭謝,為何不立刻讓張良去?

提示:周密部署,成功脫險。

4、從劉邦對項伯、鯫生、曹無傷的態度來看,你覺得劉邦是一個怎樣的人?

提示:拉攏利用;為隱瞞自己的錯誤而嫁禍;對背叛者毫不手軟。

5、以上種種說明劉邦是個怎樣的人?

提示:善于用人、能言善辯、能屈能伸、臨危不懼、狡詐多端。

三、項羽、劉邦在我們的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試析作者是如何刻畫鴻門宴上活動的人物形象的?

提示:

1、作者善于在矛盾沖突中刻畫人物。文章在“項羽是否發動進攻,劉邦能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開情節,通過生動的對話描寫、精彩的動作描寫以及對當時那種劍拔弩張、殺機四伏的氣氛的渲染,使讀者如身臨其境,充分感受到歷史脈搏緊張的悸動。

2、運用對照烘托的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點更為鮮明突出。文章對劉邦的刻畫,都是為塑造主要人物項羽服務的。另外如謀士范增與張良,部將項莊與樊噲,內奸項伯與曹無傷,都是相互映襯,彼此輝映的。

四、探究交流活動:

項羽兵敗垓下,烏江自刎,后人評價各異:

杜牧有《題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李清照有《詠項羽》:“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王安石有《烏江亭》“: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試比較分析這幾種看法,并談談你自己的看法。

五、課堂小結

《鴻門宴》是《史記》中極其精彩的一篇,“史圣”司馬遷對這位失敗了的英雄傾注了太多的感情,使其具有久遠的人格魅力。可以說巨鹿之戰的輝煌勝利使項羽樂觀地估計了戰爭的形勢,喪失了應有的判斷能力,也構成了他對戰爭的一種近乎盲目的自信和崇拜,鑄就了他的悲劇性格。他的精神世界里惟一的支柱或許就是每次戰斗贏得勝利。項羽不屑小計謀是真誠的,他夢想用他所崇尚的武力去解決一切問題,最終,項羽用性格的筆為世人書寫下了只屬于他的人生篇章,算是一種對自己的薄奠。無論是獨夫的剛愎自用還是英雄的顧盼無奈,無論是力能抗鼎拔山,還是烏江別姬自刎,光照至今的永是夕陽般的英雄末路的輝煌與悲壯。

六、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四。

2、預習《陳情表》

高中語文教案模板最新篇15

教學目標:

1、學習《雷雨》第二幕.著重分析主要的矛盾沖突及矛盾沖突所揭示的人物性格,挖掘全劇的主題;

2、了解話劇的特點,品味個性化語言。

教學思想:

引進“以人為本”的民主教學思想,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感悟和體驗,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動手能力。

重點難點:

分析矛盾沖突和通過矛盾沖突把握全劇的主題是重點,把握周樸園性格的復雜性是難點。

教學方法:

情境法、啟發法、討論法、表演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具使用:

計算機多媒體、課件

教學步驟:

一、簡介作者和劇情:

曹禺,原名萬家寶,19__年生于天津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原籍湖北潛江。他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出現的有很大成就和廣泛影響的劇作家。被稱為“中國的莎士比亞”。四幕劇《雷雨》在一天的時間(上午到午夜兩點鐘)、兩個舞臺背景(周家的客廳,魯家的住房)內集中地表現出兩個家庭和它們的成員之間前后三十年的錯綜復雜的糾葛,寫出了那種不合理的&39;關系所造成的罪惡和悲劇。它寫的主要是屬于資產階級的周家,同時又寫了直接受到掠奪和侮辱的魯家。《雷雨》中主要人物的結局有的死,有的逃,有的變成了瘋子。劇本的這種強烈的悲劇性不只深刻地暴露了資產階級的罪惡和他們庸俗卑劣的精神面貌,而且引導觀眾和讀者不得不追溯形成這種悲劇的社會原因。這正是《雷雨》這一名劇深刻的思想意義之所在。

二、分析劇情和矛盾沖突:

(1)梳理人物關系:說說下列人物存在哪些沖突?主要矛盾是什么?(顯示人物關系表)

(2)第一場戲的劇情如何發展?

三、分析在沖突中所表現的人物性格

(1)周樸園懷念魯侍萍的感情是否真實?請試加分析。

(2)周樸園對魯侍萍相認前和相認后的態度變化是否矛盾?為什么?

(3)你認為周樸園是怎樣一個人?

(學生自由討論、發言)

教師總結:周樸園的性格特點可以用四個詞概括:自私、虛偽、陰險、狡詐。他對侍萍的懷念是有真誠的成分的,但他懷念的是30年前的梅小姐,是不會對他的現在構成威脅的梅小姐,從這點看,他又是虛偽的。當現實的利害關系占了上風,侍萍的出現會破壞他的形象,威脅他的名譽、地位的時候,他兇相畢露,殘酷、自私的一面暴露無遺。正如繁漪所說,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偽君子。

四、分析主題:

《雷雨》在糾纏著血緣關系和命運巧合的劇情中深刻地反映著現實的社會內容,魯侍萍、魯大海和周樸園的沖突本質上是階級沖突,沖突的殘酷體現了歷史的必然要求;魯侍萍、四鳳等人的悲劇有力地揭示了舊社會、舊家庭的罪惡。

五、欣賞人物語言:

(1)試分析下面一段對話:

周樸園(忽然嚴厲地)你來干什么?

魯侍萍不是我要來的。

周樸園誰指使你來的?

魯侍萍(悲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來的!

周樸園(冷冷地)30年的工夫你還是找到這兒來了。

(2)有感情朗讀下面幾句話,體會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周樸園什么?魯大海?他!我的兒子?

周樸園(忽然)好!痛痛快快的!你現在要多少錢吧!

魯侍萍(淚滿眼)我——我——我只要見見我的萍兒。

魯侍萍(大哭)這真是一群強盜!(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憑——憑——什么打我的兒子?

六、布置作業:

(1)全劇的標題“雷雨”有什么象征意義?

(2)魯侍萍到底有沒有出路?請發揮你的想象力,以“走出周公館的侍萍”為題目寫一篇短文,字數不限。

板書設計:

雷雨

魯侍萍——私生活角度

自私、虛偽

周樸園大資本家的罪行

陰險、狡詐

魯大海——社會斗爭角度

高中語文教案模板最新篇16

一、寫作背景

本文是韓愈借給學生李蟠贈文的機會,抨擊那些自恃門第高貴的士大夫們“恥學于師”的惡劣風氣,結果文章使他困窘不堪,社會上的人對他指指點點,并且添油加醋地污蔑韓愈。韓愈也因此落得個瘋子的名聲。結果住在長安,常常連飯都沒煮熟,就被趕走了。所以說有的時候維護真理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

二、韓愈及古文運動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現在河南盂縣)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二十五歲中進士,曾任監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現在廣東潮州)刺史、國子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職。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作品被后人編為《昌黎先生集》。

“古文運動”是唐代文學史上的一次文學革新運動。它是針對六朝以來泛濫的浮靡文風而發起的。韓愈和柳宗元是這場運動的主將。他們主張文章要像先秦兩漢散文那樣言之有物,提倡闡發孔孟之道,反對六朝以來單純追求形式美、內容貧乏的駢驪文章,主張語言要新穎。對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師其意而不師其詞”言貴創新、詞必己出”。經過這次古文運動,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的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三、文體簡介

“師說”不是“說說老師”的意思。“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說”比“論”隨便些。初中學過的《捕蛇者說》、《馬說》、《愛蓮說》等等都屬“說”一類文體。“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剛才說過,當時社會風氣不重視從師之道,認為從師學習是可恥之事。韓愈寫這篇文章贈給他的學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四、朗讀課文

1。需正音的字:

夫(fú)愚(yú)句讀(dòu)諛(yú)經傳(zhuàn)

郯(tán)萇(cháng)聃(dān)蟠(pán)巫(wū)

2。重點句子如何斷句

——惑/而不從師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吾從/而師之

點撥:停頓是指人們在說話或朗讀時,常常在句子前后或中間所作的或長或短的間歇。停頓往往與句子結構一致(一般應在主謂之間、動賓之間、修飾語與中心詞之間稍作停頓),與詞語結構一致,與表意的需要一致。

五、翻譯全文

(一)第一段著重講解的字詞:

之—助詞,的;學者—求學的人;所以—用來……的;之—代詞,指道理;固—本來;師(之)—以……為師(意動用法);庸知—哪里,管、過問;無—不論,不分

語法:判斷句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二)第二段著重講解的字詞:

師道—從師求學的道理,道,道理;之—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出—超出;焉—之于(向他);下—低于;恥—以……為恥;圣—圣明的人,圣明;愚—愚昧的人,愚昧。惑—糊涂;句讀—文句意思表達完畢叫句,句中需要停頓的地方叫讀;小學—小的學習方面;族—類;不齒—不屑一顧;歟—語氣詞;

語法:賓語前置——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省略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三)第三、四段重點字詞

常—固定;攻—學習研究;已—罷了;通—普通

語法:被動句——1、不拘于時。

介賓后置句——1、而恥學于師;2、師不必賢于弟子。

六、總結全文的語法文言文知識:

1、通假字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受”通“授”,教授,傳授)

或師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從師學習)

2、古今異義

學者古義:求學的人,讀書人。如:古之學者必有師。

今義:有專門學問的人。

句讀古義:句子停頓的地方。如:句讀之不知。

今義:看字發出聲音

小學古義:小的方面學習。如:小學而大遺,吾示見其明也。

今義:對兒童、少年實施初等教育的學校。

眾人古義:一般人,普通人。如: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遠矣。

今義:許多人。

所以古義:特指代詞“所”+介詞“以”,相當于“用來……的”。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今義: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

不必古義:不一定。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今義:用不著,不需要。

3、一詞多義

道:①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道理)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風尚)

③道相似也(道德學問)

④余嘉其能行古道(道路)

傳:①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傳授)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流傳)

賢:①其賢不及孔子(才能)

②師不必賢于弟子(高明)

師:①古之學者必有師(老師)

②吾從而師之(名詞活用作動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③吾師道也(學習)

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從師)

⑤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從師)

惑:①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疑難問題)

②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糊涂)

知: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識別,動詞)

②師道之不復,可知矣(知道,了解)

之:①作代詞,有兩種情況:——指代人或事物。如“擇師而教之”。

——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一關系,相當于“這類”、“這些”。如“郯子之徒”“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②作助詞,有四種情況:

——連接定語與中心詞,相當于“的”。如“古之學者”。

——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如“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賓語前置的標志。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后,湊足音節,無意義。如“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③以前學過的課文中還有二種情況:

——作代詞,指代自己。如“君將哀而生之乎”。

——作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

4、詞類活用

吾師道也(名詞“師”用作動詞,學習)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名詞“師”用作動詞,表自動,從師。下文“則恥師焉”“師道之不得”中的“師”同此)

或師焉(名詞“師”用作動詞,從師學習)

不恥相師(名詞“師”用作動詞,表自動,學習)

吾從而師之(名詞“師”活用作動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而恥學于師(形容詞“恥”活用作動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

孔子師郯子(名詞“師”活用作動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形容詞“惑”活用作名詞,疑難問題)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前面的“圣”“愚”均為形容詞活用作名詞,圣人,愚人)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后面的“圣”“愚”均為形容詞活用作名詞,圣人,愚人)

5、特殊句式:

1、判斷句: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者,……也”表判斷)

②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也”表判斷)

2、被動句:

①不拘于時(介詞“于”表被動)

3、賓語前置句: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之”作標志的賓語前置)

4、介賓短語后置句(狀語后置):

①而恥學于師。

②不拘于時,學于余。

③師不必賢于弟子。

5、省略句:

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②(人)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③(人)問之,(士大夫)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

④(士大夫)則群居而笑之。

6、固定格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問,意思是“難道……嗎?”)

高中語文教案模板最新篇17

學習目的

1、學習通過人物對話、景物烘托、細節描寫來表現人物性格和感情的寫法。

2、了解白洋淀人民抗日斗爭中的生活,學習他們愛國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

3、培養學生運用聯想和想象閱讀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教學重點:

1、水生女人等婦女形象的分析。

2、理解景物描寫和人物對話的作用。

教學設想:

本文是課內自讀課,要求學生掌握學習小說的一般方法,即根據小說的特點,從故事情節、環境描寫和典型人物三要素入手,進而理解小說所揭示的主題。

課時安排:

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戰爭是一個讓人思考、讓人感悟的名詞,它演繹了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見證了人性中的正義與。

列舉有關描寫戰爭場面的詞語(提問):血肉橫飛、血污淚痕、槍林彈雨、硝煙烈火、斷壁殘垣……

《荷花淀》寫于1945年春天,是一部以戰爭為題材的小說,記敘的是抗日戰爭中發生在河北省中部白洋淀(荷花淀)的一場伏擊戰。但它沒有硝煙彌漫、血肉橫飛的場景,而是另外一副截然不同的戰爭場面。(閱讀過程中要注意。)

二、作家作品:

孫犁(1913——1996),原名孫樹勛,河北安平縣人,現代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風云初記》,中篇小說《鐵木前傳》,短篇小說集《白洋淀》、《荷花淀》、《采蒲臺》、《囑咐》,小說散文集《白洋淀紀事》等。

孫犁小說語言清新自然、樸素洗練,被稱為“詩體小說”。他和作家劉紹棠、叢維熙、韓映山、房樹民等,在創作風格上有共同的特點:如荷花一樣根植于水鄉泥土,帶著自然的清新純樸,充滿詩情畫意,被稱之為“荷花淀”派,與“山藥蛋派”(趙樹理風格)齊名。

三、整體閱讀,理清情節:

學生快速閱讀,理解課文內容,理清小說情節,體會“詩體小說”的特點,然后快速概括文章所寫的三個片段內容:

注意:隔行是小說分段的方法之一。

第一部分:話別。(開端)

第二部分:探夫遇敵。(發展)

第三部分:助夫殺敵(、結局、尾聲)

本文是以時間的推移為線索安排情節的:月亮升起來──很晚──雞叫的時候──第二天──過了兩天──快到晌午──正午──這一年秋季──冬天

從小說三要素看,本文是虛化的人物,淡化的情節,特定的環境。

四、分析鑒賞“充滿詩情畫意的景物描寫”

這篇文章沒有驚險的戰斗故事,也沒有纏綿的愛情情節,甚至沒有留下一兩個具體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卻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藝術感染力呢?它給人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又是什么呢?

明確:給人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那美麗坦蕩的荷花淀,那里的荷花荷葉充滿生機、充滿活力,象征著人的美好追求、美好愿望。這是一副純美的畫面,荷花荷葉是畫面的主體,人物只是融入畫面并融入荷花荷葉的精魂,這正是《荷花淀》的真正藝術魅力所在,這也正是把生活高度藝術化、審美化的結晶。

1、第一部分第一層,描繪的是白洋淀夜景的風景畫和風俗畫。

夜景美:月光映照,院子涼爽,蘆葦潔白,荷花飄香。

生活美:勤勞的雙手,熟練的技藝,富饒的出產。情景相生

人情美:熱愛勞動,熱愛親人。

特別是兩個充滿想象的貼切的比喻,把勞動的場面詩化了(“她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潔白的云彩上。”),景物牽動著情思──天這么晚了,丈夫還沒回家。

通過分析,我們認為這段景物描寫有如下作用:

第一,為人物提供背景,烘托人物形象。它渲染了一種清新寧靜的氣氛,水生嫂就在這樣的背景里生活、勞動,烘托了水生嫂勤勞純樸,溫順善良。

第二,情景相生,展現人物的精神面貌。“一切景語皆情語”,作品中的景,都是人物眼中的景,也都充溢著人物心中的情。在水生嫂們的眼里,家鄉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這樣美好的家鄉豈能容忍外國強盜來侵犯?水生嫂正出于對祖國美好河山的熱愛,對幸福生活的熱愛,才激起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無比仇恨,毅然送夫參軍,毅然組織隊伍,參加戰斗。這種情景相生的境界,使得作品的意境更加廣闊而深邃。

第三,為情節的展開作了鋪墊。開頭部分對小院子及白洋淀夜景描寫,不僅為“話別”提供了時間、地點和和諧的氛圍,而且也為下文荷花淀伏擊戰的環境作了鋪墊。

2、第二部分第二層正午淀上風光的描寫:

幾個女人探望丈夫的歸途上,有點失望,有點傷心,這種遼闊而靜寂的環境烘托了這種情緒,但淀上萬里無云的開闊、明朗的風光,使她們受到感染,增強排遣憂郁的力量,因此,不久又歡笑起來──以景寫人,情景相生。

3、婦女們急中生智,把船搖進荷花淀,又對淀上風光作了十分精彩的描寫(第二部分第三層):描寫日光下的水鄉風光。第61段。

作者運用巧妙的比喻,富有詩意地描寫了密密層層的大荷葉象“銅墻鐵壁”,高高挺出的荷花箭象“監視白洋淀的哨兵”,這威武雄壯的景色,不僅突出了水鄉游擊戰的特點,暗示這清香四溢的荷花淀里將發生一場激烈的伏擊戰,而且寫出根據地人民同仇敵愾的心理和克敵致勝的信心,洋溢著歌頌人民戰爭的思想感情。對照下文荷葉下認出她們丈夫的情景,更會驚嘆小說構思的巧妙和布局的精當。

到此,全部畫面融為一體,由朦朧逐漸完全清晰,由暗示而至直接展現,前后畫面遞進,具有流動感,又層次分明,顯得意境縱深而高遠。概括起來說,荷花淀的景物是美麗的,水和天,荷和葦無一不美,明麗,讓人心醉。這么美的家園,誰人不愛!怎么肯讓敵人蹂躪!這就找到了景和情的契合點。這么美麗的一方水土,當然會養育一方英雄兒女,他們美麗的身心不容玷污,他們平時有多少溫情,戰時就會有多少勇氣,這是景和人的契合點。

五、分析鑒賞“簡潔而傳神的對話”

分角色朗讀“話別”一節,朗讀要求切合人物身份,表達人物感情。并討論:這一節對話可分幾層?

明確:可分為追問真情、贊同丈夫參軍、應承丈夫的囑咐等三層。

請運用聯想和想象,結合上下文和語境,認真分析水生嫂的對話,說說這些對話對刻畫人物性格、推動故事情節發展有什么作用?

“今天怎么回來得這么晚?”——表現水生嫂對丈夫的憂慮和關切之情。

“她們幾個呢?”——水生答非所問,故意岔開話題,水生嫂覺察丈夫有心事,不便直問,只得再次試探。

“怎么了,你?”——水生對妻子的問話用“還在區上”,虛晃一槍,又岔開了話題,無話找話。水生嫂察顏觀色,感到今天事情有點蹊蹺,只得逼問。

以上幾句對話,表現了水生嫂體貼、溫柔、機敏和穩重的性格。

“你總是很積極的。”——在妻子的逼問下,水生終于說出自己“第一個舉手”報名參加大部隊。水生嫂此時的心情是十分復雜的,她愛丈夫,愛自己的家,更恨鬼子,丈夫第一個報名參軍,她為自己有這樣一個丈夫而感到自豪,所以,對丈夫責怪中含有贊揚。

“你走,我不攔你。家里怎么辦?”——丈夫參軍去打鬼子,她沒有理由也不會阻攔,這是女人的基本思想。但她畢竟是一個普通的勞動婦女,自然會聯想起,丈夫一去,留下的生產和生活的擔子該有多重啊!

“你明白家里的難處就好了。”——經過水生的一番勸說,水生嫂感到自己的丈夫確實是個好丈夫,他不僅為革命事事走在頭里,而且能體諒家里的難處,所以,水生嫂擺正家庭和民族的關系,統一對丈夫和對祖國的愛,決心挑起生產和生活的重擔,支持丈夫參軍。

以上幾句對話,表現了水生嫂識大局、明大義的崇高品格。

“你有什么話,囑咐囑咐我吧。”——水生嫂為了讓丈夫放心,自覺承擔任務。

“嗯。”——水生鼓勵妻子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進步,勸誡妻子不要當俘虜,要與敵人拼命。兩個“嗯”字,表現了水生嫂既有中國婦女吃大苦、耐大勞的傳統美德,又有新一代勞動婦女勇敢戰斗的精神。

小結:“話別”這段對話,刻畫了水生嫂這樣一個勤勞純樸,摯愛丈夫,熱愛祖國,識大體,明大義的農村婦女形象,為后來寫水生嫂等機智勇敢地與敵人斗爭,發展成為抗日游擊戰士作了鋪墊,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

同時,“話別”也刻畫了水生熱愛祖國,處處以民族利益為重,事事爭先,也愛家庭、妻子、孩子,體貼理解妻子,鼓勵妻子進步這樣一個革命戰士的形象。

五、布置作業:

1、認真朗讀課文。

2、改編仿寫“話別”一節(品味人物對話,分析水生嫂的性格)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1、請朗讀改寫后的對話:

(很晚丈夫才回來……)女人抬頭瞪著他說:“死到哪里去了,這么晚才回來!沒你的飯了。”說著,拍拍手站起來要往灶間走。

水生坐在臺階上說:“吃過飯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著丈夫的臉,她看出他的臉有些紅漲,說話也有些氣喘。她說:“有事快說。我知道,回來晚了一準沒好事。”

水生咧嘴笑了,“你看你,盡瞎猜。”四下里看看又說“爹呢?”

“你還有爹呀?早睡了。”

“小華呢?”

“你甭跟我打岔,到底有什么事?給我痛快點。”

水生小聲說:“明天我就到大部隊上去了。”

女人停下了手里的活兒,怔了一下,站起來,并不看水生的臉。“不就是這么點事嘛,還又問爹問小華的,婆婆媽媽不直說。我給你弄點飯去。”

水生一把拉住她:“我吃過了。今天在縣里開會,會上決定成立一個地區隊。我第一個舉手報了名的。”

女人的眼睛熠熠閃光:“這才是我的好丈夫,爹的好兒子。你要是不積極,爹和我都不依你。”

比較原文中的女人和改寫后的女人性格及心理的異同。

異——原文中的女人:溫順、體貼,對丈夫極為依戀,甚至有些纏綿,雖然她同時也是含蓄的,但她是有勇氣、有準備承擔丈夫交給她的任何責任的。(水)

改寫后的女人變得潑辣、外露,她用表面上的不在意掩飾內心的不舍之情,故意把事情說得輕描淡寫好讓丈夫放心。(火)

同——對丈夫的舉動都很敏感,都很愛自己的丈夫,都有一顆金子般的愛國心。

2、比較下列三段對話,選出最適合水生嫂性格的一段,并思考為什么其它兩段不適合?

人物——A——B——C

女人:“你走我不攔你,小華和爹你也帶走。”、“你走,我不攔你。家里怎么辦?”、“你走我不攔你,我跟你一塊去。”

水生:“我又不是去走親戚。”、“家里的事只有靠你了。”、“我是去打仗,不是去旅游。”

女人:“我在家還要干農活,更忙。”、“你明白家里的難處就好了。”、“古有花木蘭,女人能打仗,我也跟你打仗去。”

水生:“等打完了鬼子我謝你。”、“打走了鬼子,我回來謝你。”、“等打完了鬼子,我謝你。”

女人:“哼,說的輕巧。”、“不嘛。”(嗲聲)

二、細細品讀(朗讀)四個青年婦女商量探夫的話,分析她們的個性特點。

畢竟,藕斷絲連的婦女們,對丈夫的不辭而別心存依戀,或許她們還有許多悄悄話還未來得及向自己心愛的丈夫表白;或許她們為丈夫的安全茶飯不思;或許她們有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感覺。因此,幾個青年婦女就聚在水生家里商量探夫的事。

“聽說他們還在這里沒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明明是想丈夫,又不好意思直說,于是找個借口,感情表達得委婉含蓄。(機敏多智)

“我有句要緊的話,得和他說說。”——這位大嫂與前一個一樣,也說得很含蓄,不說自己想念丈夫,而是找借口,說有要緊的話。(心直坦率)

“聽他說,鬼子要在同口安據點……”——水生嫂的話提醒她們途中不安全,為下文伏筆,顯示了她謹慎、穩重的性格,考慮問題比較周密。(心細成熟)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們快去快回。”——可見她探夫心切,不顧一切,有點冒冒失失。(性急僥幸)

“我本來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頭啊!”——這位大嫂羞羞答答,“猶抱琵琶半遮面”,假話里寓有真情。(害羞忸怩)

短短幾段對話,幾個鮮活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至于水生嫂的謹慎周密,顯然跟丈夫走前的囑咐有關。

三、概括水生嫂等幾個青年勞動婦女的特點:

本文選材新穎,沒有集中、細致地寫水生等七個青年參軍和第一次參加戰斗的情景,而是著重寫水生嫂等迅速成長的過程。

水生嫂等具有勤勞、勇敢、質樸的品質,但也具有一般家庭婦女的特點。她們守著自己的家庭,憧憬著幸福的生活,希望自己的丈夫不要離開。當大敵當前,國難當前頭時,卻能把對丈夫的愛和對祖國的愛統一起來,積極支持丈夫參軍,參加抗日戰爭。在經歷了荷花淀的伏擊戰之后,她們受到了教育、鼓舞,她們認為:凡是男人能做到的,婦女也能做到。當水生說她們是“一群落后分子”時,她們更不甘示弱,商量著回去成立隊伍,參加戰斗。這種抗擊敵人的侵略,保衛祖國、保衛家園的熱望所激發的向上的要求,在斗爭中對自己力量的堅信和具有的雄心壯志,是她們具有革命樂觀主義的思想基礎,展示了她們美好的精神境界,表現出她們高尚的情操,同時揭示她們迅速成長的根本原因。

結尾,形象說明她們熱望參加戰斗的愿望得到了實現,充分顯示了勞動婦女的戰斗力量和作用使她們性格更完整、突出,合乎情理的發展和結尾,起到了深化主題的作用。(主題:表明了黨領導下的人民抗日武裝力量地迅速發展壯大,充分顯示了人民戰爭的威力,展示出抗日戰爭的勝利前景,使作品充滿鼓舞人心的力量。)

四、分析鑒賞生動的細節描寫

1、“女人的手指震動了一下,想是叫葦眉子劃破了手,她把一個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請理解“震動”和“吮”這兩個詞的深刻含義?

明確:這是水生嫂聽到丈夫報名參軍之后出現的一個細節描寫。丈夫“明天”就要參軍到大部隊上去,的確出乎水生嫂的意料,心里受到震動,手指不由自主地震動了一下。我們不難想象,這時水生嫂心里的感情一定是很復雜的:幾年的恩愛,家中生產生活兩副重擔,上前線前途莫測……但水生嫂畢竟是一個識大體、明大義的人,很快地把一個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她用這個動作迅速平衡了自己的情緒,她不能讓丈夫看出自己有軟弱的表現,并作出了支持丈夫參軍的決定,顯示了她的堅強性格。

2、把緊張的戰斗情景和日常生活的細節揉合起來,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和詩情畫意。

如:一場激烈的伏擊戰,發生在清香四溢,色彩鮮艷的荷花淀里,發生在婦女們探望丈夫的歸途中,這種戰爭環境充滿詩情畫意。當戰斗打響以后,幾個婦女“漸漸聽清楚槍聲是向著外面,她們才趴著船幫露出頭來”尋找自己的丈夫。這一細節描寫十分生動,丈夫在瞄準敵人射擊,沒看妻子一眼(聚精會神),妻子卻在緊張戰斗中尋找自己的丈夫(也是聚精會神),為下文議論戰士們“橫樣子”伏筆。這個細節,使緊張戰斗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起到了一石三鳥的作用,重寫奇襲、巧遇,是故事的。

3、小說中三處對于“撈”與“丟”的細節描寫。

第一處見于“尋夫遇敵”一場。

“她們輕輕劃著船,船兩旁的水,嘩,嘩,嘩。順手從水里撈上一棵菱角來,菱角還很嫩很小,乳白色,順手又丟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穩穩浮在水面上生長去了。”

這是很愜意、很詩意的一筆。“四處野鴨和菱藕,秋收滿畔稻谷香”,婦女們信手一“撈”一“丟”的是菱角,流露出來的卻是她們心中對美麗富庶的家鄉的熱愛與自豪,而那“安安穩穩浮在水面上生長”的“乳白色”的菱角和“像哨兵一樣高高地挺立”的“粉色荷花箭”相映成趣,構成了白洋淀上一道美麗和諧的風景。相形之下,《洪湖水,浪打浪》“人人都說天堂美,怎比我洪湖漁米鄉”,辭意熱切卻略嫌直露,而與《赦勒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樣淳樸雋永、凝煉含蓄的意境,有著異曲同工之美。

第二、三處描寫均見于“助夫殺敵”一場。先是水生將漂在水上的裝著餅干的精美紙盒“撈”起來,“丟”在女人們的船上;接著是女人們將掉在水里的小包裹“撈”起來“丟”給他們,這一“撈”一“丟”,不僅僅表現了抗日軍民打撈戰利品時樂觀的精神,以及間似嗔實喜、似怨實愛的小兒女心態,更重要的是在這一“撈”一“丟”里,早就融進了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對親人的關愛,以及對祖國、對家鄉的摯愛,正可謂一“丟”一“撈”,字字關情。

《荷花淀》雋永如詩,清新如畫,雖不著一個“愛”字,卻將水鄉兒女的民族大義與間的濃情蜜意,融進在凝練精妙的細節描寫之中,實為一曲洋溢著,飽蘸著至愛的英雄之歌。

五、簡單小結:

情節不離奇、不曲折——淡化

人物無姓名、無肖像——虛化

寫作視角獨特,意境詩化純美

六、作業布置

課外閱讀海明威的《永別了,武器》,體味戰爭小說的視角與《荷花淀》的區別。

高中語文教案模板最新篇18

教學重點:因聲求氣,通過誦讀把握文章的人物形象,抓住左傳筆法的神韻。

教學難點:誦讀,推究人物心理狀態和情感表達。

教學過程:

一、導入:秦晉之好: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他的夫人是晉獻公的女兒;晉獻公的兒子晉文公,也是春秋五霸之一,他的夫人文嬴,是秦穆公的女兒。由于春秋時期秦、晉兩國世為婚姻,后人稱兩家聯姻,就叫“互結秦晉”,或稱為“秦晉之好”。

二、說背景

1、春秋形勢圖

2、結合課文第一段,學生梳理背景。

時間:九月甲午

事件:晉秦圍趙

原因: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部署: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三、文言學習誦讀法介紹:因聲求氣

1、古人論述朗讀在學習中的重要性: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

“讀而未曉則思,思而未曉則讀。”宋朱熹

“大抵學古文者,必要放聲疾讀,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終身作外行也”清姚鼐《尺牘》。

“如《四書》、《詩》、《書》、《易經》、《左傳》、《昭明文選》,李、杜、韓、蘇之詩,韓、歐、曾、王之文,非高聲朗讀則不能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趣。二者并進,使古人之聲調拂拂然若與我之喉舌相習,則下筆時必有句調湊赴腕下,自覺瑯瑯可誦矣”清曾國藩《家訓》

2、氣:

含義之一:指作者發話的口氣聲氣,遣詞造句的特點;作品里一個個人物說話的口吻。

含義之二:情緒和感情態度、思想、氣質等。

四、三步誦讀法:首正其音,次通其意,再求其氣。

1、齊讀全文,正音、掌握節奏

共gōng通“供”說yuè通“悅”知zhì通“智”

縋zhuì闕quē逢páng孫

2、通其意,誦讀,用一個字概括各個人物之間的&39;關系。

五、求其氣

1、用經典論述引出《左傳》特色,點明本文學習重點:通過個性化語言揣摩人物。

“《左傳》敘事中人物的行動、對話構成了表現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絕少對人物進行外貌、心理等主觀靜態描寫。通過人物在重大歷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格得以展現,形象得以完成。”袁行霈《中國文學史》

2、學生三人一組分別揣摩佚之狐、燭之武、鄭文公語言中的語氣、感情。

(1)“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2)學生誦讀,點評

(3)三個句子里分別寄寓的感情:

于國事之憂心焦慮(“危”),對燭之武的信任(“必”);才不能用,牢騷滿腹(“也”“猶”、“矣”、“也已”);真切自責,指明利害(“是,過”、“不利焉”)

3、誦讀、研討燭之武說退秦穆公的一段話

(1)投影古人總體評價燭之武言辭的評論

如此辭令,真無一字不妙,無一著不老靠圓密。春秋時祖此者甚多,此不特千古辭命之祖,亦千古處難濟變之師也。拜服,拜服!【明】魏禧《左傳經世鈔》卷四

退秦詞令,勢透機圓。【清】浦起龍《古文眉詮》卷三

燭之武為國起見,說秦之詞,句句悚動,有回天之力。其中無限層折,猶短兵接戰,轉斗無前,不慮秦伯不落其彀中也。【清】林云銘《古文析義》卷一

(2)依據“無限層折”說,學生誦讀本段,討論本段究竟有幾層意思。(在賞析中解決重要字詞)

明確:第一層:內容上講鄭國必亡,語氣上則體現以退為進的沉著真摯;

第二層:內容上講亡鄭利晉,語氣上則顯出平穩、嚴正;

第三層:內容上講存鄭利秦,語氣上則體現高亢、誠懇;

第四層:內容上挑撥離間秦晉關系,語氣上則顯得慷慨激烈。

(3)引前人具體分析燭之武言辭的評論印證本段的絕妙

篇中前段寫亡鄭乃以陪晉,后段寫亡鄭即以亡秦,中間引晉背秦一證,思之毛骨俱竦。宜乎秦伯之不但去鄭,而且戍鄭也。【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一

得勢全在秦、晉圍鄭,鄭既知亡二語,先令人氣平了一半;以后紆徐曲折,言言刺入秦伯心窩里去。詞令之妙,一至于此!其悅而且戍也,固宜。【清】過琪《古文評注全集》卷一

皆從利害上立言,反反復復,似深為秦籌者,委婉入情,令人自為心折,極辭令妙品。

【清】余誠《古文釋義新編》卷二

4、誦讀、賞析晉文公的一段話

(1)“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

(2)借助“仁”、“知”、“武”三字賞析晉文公形象

明確:在秦軍改而幫助鄭國時,晉文公表現出了清醒的認識和理智的判斷,(知恩能報求仁義、維持盟國展智慧、戰未必勝見謀略),因而語氣上應當讀出晉文公英明睿智的沉穩自如。

六、拓展遷移:(運用對對聯的方式總結人物形象)

1、古人言“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一言之辯,重于九鼎之寶”,燭之武所言所行是也。誦讀課文,結合文中各個人物的性格、行事,仿照例句自己擬一副對聯。

如:鄭文公誠心悔前過佚之狐慧眼薦英才秦穆公度勢盟鄭

燭之武大義縋虎穴燭之武巧言退秦師晉文侯審時班師

2、“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孫子兵法謀攻》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白馬篇》

小結:哲人說:讀史使人明智。那么學完《燭之武退秦師》,我們又懂得了什么智慧呢?我想,一是告訴我們外交言辭的重要性,也就是如何說服別人,如孫子所說“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二是明白在國家大義面前,我們應該有“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正氣磅礴。

66762 主站蜘蛛池模板: BOE画框屏-触摸一体机-触控查询一体机-触摸屏一体机价格-厂家直销-触发电子 | 西点培训学校_法式西点培训班_西点师培训_西点蛋糕培训-广州烘趣西点烘焙培训学院 | 小港信息港-鹤壁信息港 鹤壁老百姓便民生活信息网站 | 市政路灯_厂家-淄博信达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 暖气片十大品牌厂家_铜铝复合暖气片厂家_暖气片什么牌子好_欣鑫达散热器 | 海南在线 海南一家 | 河南凯邦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玉米深加工设备|玉米加工机械|玉米加工设备|玉米深加工机械-河南成立粮油机械有限公司 | 北京三友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ETC高速自动栏杆机|ETC机柜|激光车辆轮廓测量仪|嵌入式车道控制器 | 「钾冰晶石」氟铝酸钾_冰晶石_氟铝酸钠「价格用途」-亚铝氟化物厂家 | 包头市鑫枫装饰有限公司| 板式换热器_板式换热器价格_管式换热器厂家-青岛康景辉 | 广州云仓代发-昊哥云仓专业电商仓储托管外包代发货服务 | 十字轴_十字轴万向节_十字轴总成-南京万传机械有限公司 | 半自动预灌装机,卡式瓶灌装机,注射器灌装机,给药器灌装机,大输液灌装机,西林瓶灌装机-长沙一星制药机械有限公司 | 昆山PCB加工_SMT贴片_PCB抄板_线路板焊接加工-昆山腾宸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警方提醒:赣州约炮论坛真的安全吗?2025年新手必看的网络交友防坑指南 | 连续油炸机,全自动油炸机,花生米油炸机-烟台茂源食品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铣刨料沥青破碎机-沥青再生料设备-RAP热再生混合料破碎筛分设备 -江苏锡宝重工 | 不锈钢螺丝 - 六角螺丝厂家 - 不锈钢紧固件 - 万千紧固件--紧固件一站式采购 | 山东PE给水管厂家,山东双壁波纹管,山东钢带增强波纹管,山东PE穿线管,山东PE农田灌溉管,山东MPP电力保护套管-山东德诺塑业有限公司 | 全温恒温摇床-水浴气浴恒温摇床-光照恒温培养摇床-常州金坛精达仪器制造有限公司 | 定量包装秤,吨袋包装称,伸缩溜管,全自动包装秤,码垛机器人,无锡市邦尧机械工程有限公司 | 1000帧高速摄像机|工业高速相机厂家|科天健光电技术 | 邢台人才网_邢台招聘网_邢台123招聘【智达人才网】 | 洁净棚-洁净工作棚-无菌室-净化工程公司_北京卫护科技有限公司 | 珠海白蚁防治_珠海灭鼠_珠海杀虫灭鼠_珠海灭蟑螂_珠海酒店消杀_珠海工厂杀虫灭鼠_立净虫控防治服务有限公司 | 水轮机密封网 | 水轮机密封产品研发生产厂家 | 锻造液压机,粉末冶金,拉伸,坩埚成型液压机定制生产厂家-山东威力重工官方网站 | 邢台人才网_邢台招聘网_邢台123招聘【智达人才网】 | 自动气象站_农业气象站_超声波气象站_防爆气象站-山东万象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穿线管|波纹穿线管|包塑金属软管|蛇皮管?闵彬专注弱电工程? | 阀门智能定位器_电液动执行器_气动执行机构-赫尔法流体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 【MBA备考网】-2024年工商管理硕士MBA院校/报考条件/培训/考试科目/提前面试/考试/学费-MBA备考网 | 购买舔盐、舔砖、矿物质盐压块机,鱼饵、鱼饲料压块机--请到杜甫机械 | 最新范文网_实用的精品范文美文网| 铝扣板-铝方通-铝格栅-铝条扣板-铝单板幕墙-佳得利吊顶天花厂家 elisa试剂盒价格-酶联免疫试剂盒-猪elisa试剂盒-上海恒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成都热收缩包装机_袖口式膜包机_高速塑封机价格_全自动封切机器_大型套膜机厂家 | 垃圾压缩设备_垃圾处理设备_智能移动式垃圾压缩设备--山东明莱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 磨煤机配件-高铬辊套-高铬衬板-立磨辊套-盐山县宏润电力设备有限公司 | 恒湿机_除湿加湿一体机_恒湿净化消毒一体机厂家-杭州英腾电器有限公司 |